關於科技創新心得體會(通用19篇)

關於科技創新心得體會(通用19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科技創新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11月11日我帶兩位學生去參加第九屆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開幕式現場排隊時,12個地區14個代表隊,只有泉港、永春、德化組排一隊,其它地區代表隊都人才濟濟。進現場觀摩時,看到別人的作品後發現了差距,知道了不足。目睹現場,感觸頗深,現向各位領導、老師彙報我幾點不成熟的思考,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斧正。

  一、科技創新活動現狀:

  1、對科技創新活動意識上重視有待提高

  我們經常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努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理論,但我首先得說一下我理解的科技創新活動,科技創新活動是指教師組織引導學生透過對科技文化知識的學習、轉化、運用和自主創造,培養其科技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實踐活動。當然此活動是正常教學範圍外,要開展此類活動是增加了教師的“負擔”,得選拔學生、得重新學習、得花費時間造成老師對該活動不感興趣。對於領導而言,要投入、要動員、成果不一定滿意也造成了領導對該活動不積極。

  我與晉江季延中學老師聊過,他們學校領導非常重視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場所、提供資金、加大宣傳力度、制定表彰方案等,一線老師也非常重視,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提出新問題、開發新產品,經常與泉州七中的老師聯絡、請教、觀摩。

  2、興趣小組活動形同虛設

  興趣小組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但就我擔任物理興趣小組老師來講都是被動應付,每學期都認真完成學校分發的《興趣小組活動記錄本》,其中很多都是在造假,應付學校檢查,無法開足20次活動。

  而且興趣小組活動也受實驗條件、相關投入少等因素制約,活動形式單一,活動實踐無法開展。泉州實驗中學黃老師說到一件事,學校中一位學生在一次學校舉行的消防安全防地震逃生演練時,聽老師說地震時不能馬上跑出教室,要等到地震波過後才能跑,他就在物理興趣小組活動時提出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智慧平衡器,安裝在教室的地板上,當地震時,教學樓在搖晃,而我們的教室與走廊保持平衡如常,那樣學生跑起來就容易多了,生存機率就高了。老師對於這個創意十分重視,馬上組織有關老師進行分析論證,最後發明製作出智慧平衡器,獲泉州市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受思想意識的制約,只把學生關在學校裡活動,怕學生參加社會活動不安全,怕出意外事故,所以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像參觀調查之類的就統統不能進行了。

  3、對科技創新活動的人、才、物投入不足

  必要的資金、場地和實驗裝置等是開展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物質保障。由於領導意識重視不夠、老師沒多大興趣投入、學生沒出什麼大的效益等原因,泉港區所有學校對科技創新活動投入及關注都不夠,主要表現為忽視科技活動的組織管理隊伍和指導教師隊伍業務培訓和素質提高,學生科技活動經費來源主要依靠學校行政撥款方式,學生科技活動陣地少,專門用於學生開展科技活動的設施裝置數量極其有限。如晉江季延中學一位學生提出構想:汽車非正常駕駛監測預警系統,指導老師馬上帶學生到交警中隊瞭解非正常駕駛的情況,組織教電腦老師編寫一些指令,組織物理老師幫忙設計模型,電路板、導線頭、電烙鐵、電腦晶片一個模型就出現在眾多老師面前,獲市創新比賽一等獎。

  4、學生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不健全

  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是推動老師及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深入、均衡和有效發展的重要制度基礎。我們學校有很多老師都有奇思妙想,但都無法落於實踐,因他們少了動力,學生也有,但他們寧願把時間放在聽歌、上網,也不想去動手,主要原因是沒有場地,另外不知道有什麼用。其次學校要透過建立合理的機制,來保證教師創造性的發揮。其具體思想應是允許、鼓勵和幫助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允許是指為教師提供一種相對寬鬆自由的環境;鼓勵是指學校在管理上對創造性表現的教師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幫助是指學校管理利用一切條件為教師提供有關創造的新的理論、成果、技術和方法等資訊,如經常組織參觀學習、討論交流和請專家指導等,使教師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有那麼多的福利與保障,又有方便的場地,肯定會有老師與學生製造出好作品。

  5、溝通交流、經驗總結尚有待進步

  到泉港區教育局後才看到別人都帶著模型,到泉州科技局比賽展廳現場才知道每組作品前有一張桌子,是讓人展示你的作品,全場只有泉港六中兩件作品沒有帶到現場,有很多評委來問學生你們的作品在哪呢,學生非常主動要與他講解,但得到的回答是你們的展圖我已看過,現在要看你的作品。這是一個很大的失誤,現切記以後參加類似現場比賽要將作品帶到身邊以防萬一。

  比賽結束後,我們莊校長馬上聯絡我,要求我寫一份體會,與大家談談,我認為學校領導考慮很及時且有必要。我將我參加比賽的一些經驗及時告知大家,防止大家以後吃與我一樣的虧。

  二、開展科技活動的對策:

  1、建立一間或幾間科技創新制作室

  學期初莊校長有提到要利用荒置的教室佈置成科技創新制作室,我認為學校領導思考很到位,在教室內布上幾條插座、內建一些必要的工具、積累一些常用的物件,給予老師進出方便,我相信會有很多老師會帶著學生到裡面“玩玩”、“樂樂”,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出了成果。

  2、每學期開展一次科技創新活動節

  利用活動向學生展示創新的魅力,活動不僅培養了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且對於提高我們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素養,鼓勵優秀人才的湧現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真正落實興趣小組培訓工作

  將各學科興趣小組具體工作落實到實處,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動手、去思考、去發明,當學校有了活動的土壤,相信有一天會讓創新種子萌芽的。

  4、加強對老師與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

  校領導有意識請老師或學生到泉州市區學校去參觀、去學習、去交流、去發現差距等,請名師到學校給老師與學生培訓,組織一線老師認真學習如何培訓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的相關知識,寫心得體會、談觀後感,確立自己的創新目標,學校也可以確定一些創新題目,讓一線老師與學生共同去研究與創造,並給予一定的肯定。這樣老師與學生有機會去感受、學習、動手,氛圍就會慢慢的濃厚。

  三、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模式

  根據我校現實情況,我認為適合我們的活動模式應是這樣的,首先得讓我們科技創新活動組利用各種方式組裝一支有興趣、有素質的創新學生隊伍,在一定的時間內收集一些創意,這些創意來源於生活、學習,如我在參加學校升旗儀式時,發現老師在組織活動時經常因話筒電池量不夠或距離太遠等原因導致無法將他的聲音透過功放播放出來。我想到一個創意,能否我們自制一個小儀器,將話筒運用距離拉長,附加節能,若這個創意被我們研究出來後,它肯定具有商業價值。我們有了這些創意後,可以請科技林副校長與科技組老師成員集中研討,分析論證,列出可行的創意,最後引導學生參與制作。

  我們透過運作這種模式後,積累經驗,償試改進,慢慢得會找到適合我校的科技創新活動運作模式。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2

  從高一年級加入了xx科技俱樂部,開始我的科學研究活動,轉眼到現在已經有兩年多了。二載光陰,雖不甚長,感悟頗多。

  在科學實踐活動中,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交流能力。這其中,不僅僅是同學之間的交流,還有與老師、教授之間的交流。

  與同學的交流,是樂趣,更是學習。譬如在我最初研究阿基米德多面體的時候,就曾經與學長xx同學進行過大量的交流。xx曾經研究過“足球”的構造問題,因此對於幾何有很深的研究。在與他的交流過程中,我們就從“足球”說起,一步步拓展思路,最後基本上是自己摸索出了阿基米德多面體的定義(即我的論文第一稿,《復正多面體的研究》)。

  其間,我還有幸借到了xx的數學書,在許多我們平時看來“絕對正確”的敘述旁xx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質疑,有的是自己的引申與拓展。這一點對我的觸動頗大--原來平常見到的許多我們早已司空見慣的現象,只要加以進一步的思考,就可以得到許多新鮮的感悟;我們身旁並不缺乏可以研究的東西,而只是缺乏發現可以研究的東西的眼光。於是在這之後,我也努力鍛鍊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僅對我的研究影響很大,還使我對許多課本上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認識,使我的求知質疑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當然,我做得還遠遠不夠,在這一方面,我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實踐,做一個有心人。

  再比如研究阿基米德多面體過程中另一位對我幫助很大的同學,郭一鳴,在看過我的初稿後也曾與我進行了大量的交流,他常常提出許多問題,一些是質疑性的,促使我的研究向更加嚴謹的方向改進;而另一些則是啟發性的,是我的研究思路有了很大的拓展。xx最擅長的除了數學,還有化學,所以他對於晶體結構等方面很有研究。在與他的交流過程中,我就學到了許多包括晶體空間結構、晶體空間鑲嵌的知識,可謂受益匪淺。後來,郭一鳴還與我一起在查閱了英文原版資料後,在學校給其他同學講解尤拉多面體公式,這無疑也是對我們個人能力的很好的鍛鍊。

  與老師的交流,學習的成分就更多了,而且不但是學習科學知識,還學習一種做人、做學問的態度。記得在參加“明天小小科學家”終評活動第一天的專案展示時,xx教授就給我講了一堂課。從圖形的對稱到兩個圖形對偶性,還有不同的圖形之間的變換關係。這些內容都是在平常課堂的學習中所學不到的,真正讓我有醍醐灌頂的快感。再如第二天的綜合素質測評,還是前一天的幾個評委,然而交流的內容卻已不限於我的研究專案。從生活點滴到社會百態,從數理科學到哲學文藝,真可謂是包羅永珍。我談,教授們也談,每個人都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交流、並且探討。如果說第一天的專案展示是一個向評委們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那麼第二天的“面試”就是一個向評委們學習為人處事的過程。

  還有平常與xx教授的交流溝通。xx教授是科技俱樂部的指導教授之一,一直對我幫助有加。從我最初接觸應用數學,並且就學校圖書館的書籍擺放問題進行研究的時候,他就對我的研究方法、論文寫作的規範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細緻的指導。後來研究阿基米德多面體,劉教授更是多方尋找相關資料,給予我很大幫助。xx教授強調嚴謹但不保守的研究態度,從潛移默化中傳達著為人的品德,這無疑是我的一筆精神財富。

  另外,對於科技創新活動,我還有一些個人的感悟:

  餘秋雨先生在《雨夜詩意》一文中寫了這樣一句話:“人生許多關節點的出現常常由於偶然。種種選擇發端於一顆柔弱的心,這顆心不能不受到突發性情景的執意安排。無數偶然中隱伏著必然,換言之,堂皇的必然中遍佈著偶然。人生長途延伸到一個偶然性的境遇,預定的走向也常常會扭轉。”偶讀至此,與我心頗有觸動。我常常在想,自己是多麼的幸運:如果不是科技俱樂部xx老師伯樂慧眼(不好意思,其實我可並非什麼寶馬良駒),從多少默默的會員中挑出了我,使我得以在多少名師大家的指導下發展研究能力;如果不是在學生會宣傳部當幹事的時候與學長田昊樞共事了一年;如果不是平常有郭一鳴一樣的同學能夠隨時相互交流學習…… 如果不是這一切,我也許現在依然在科技創新的殿堂外徘徊。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正是如此,正是因為在我的周圍有許許多多優秀的師長同學,正是因為有這麼多人的幫助與關懷,我才能在科學研究的路上走這麼遠,走這麼快。

  因此我就想,21世紀正是一個講求科技創新的世紀中華民族的崛起渴望著擁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人才。雖然說,人才的培養重要的還是個人的努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環境的力量仍不容忽視。而學校、科技俱樂部、各類科技創新獎勵機制乃至整個社會就正是這樣的環境。我是幸運的,因為我身處這樣一個積極的環境,但是在許多地方,有許多我的同齡人則未必有如此的幸運。正如在參加“明天小小科學家”終評活動時,我的室友xx所說:“有一些地方,學校並不鼓勵(創新活動)。”我想,倘使有一天,整個國家都能夠積極倡導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全社會都能夠鼓勵扶持科技創新活動,那麼,中華民族的崛起便是指日可待的。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3

  為期五天的科技創新培訓已接近尾聲,我感覺收穫很大,現簡單總結如下:

  這次培訓班按學科分別設數學、物理與工程、化學、生物、計算機、地球與空間科學七個班,聘請了多位參加往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勵活動的教授和研究員授課。他們千里迢迢來到貴陽,盡心盡力為我們連續授課一週時間,為我們指點迷津,掃除大家心中團團迷霧,頗有茅塞頓開之感。

  這次培訓還給我們各班安排了班主任,他們對工作認真負責,白天在教室陪著我們培訓,晚上也堅持來機房督促我們按時完成作業,很是辛苦。

  再看學員們,一個個精神飽滿,不分白天晚上全身心投入整個過程的培訓,教室裡還不時傳來大家的激烈討論聲……

  這次培訓主要是教學員們如何撰寫優秀的科研論文,但沒能教我們如何去引導學生動手動腦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很遺憾。

  真誠希望這類培訓還能多次舉行,若有機會,我一定爭取再來參與。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4

  在清城區教育局領導的安排及帶領下,我和各個學校的科技輔導員來到了清師附小參加清城區第二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培訓活動。首先非常感謝學校領導給我這個機會,有幸參加這次科技創新大賽培訓。我是第一次參加這麼大規模的科技培訓活動,所以帶著好奇、學習的心態來到現場。

  教課老師展示了往屆的作品,眼前一亮這才發現原來科技創新大賽的參賽範圍有那麼廣泛,接近生活,科技繪畫的作品特點鮮明,特別是科幻畫科幻畫充分展示了學生的想象力。工程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物理學、綜合實踐、數學、化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醫藥與健康學、計算機、動物學、植物學、地球與空間科學、技術與設計、節能環保具體方案、生活用品的改造……我震撼了!

  在這裡讓我感受到了科技創新的力量,體驗到了科技創新的神聖。手動與自動二者融合,體現了智慧化;娛樂學習提高孩子創新水平;盲人都易開的鎖關注弱勢群體體現青少年富有愛心;防近視檯燈、愛眼測光儀均涉及到自身健康,體現孩子注重健康成長……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讓我大開眼界。

  觀摩學習之後才瞭解科技創新教育是現教育部門熱門。透過此次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培訓活動,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還了解到我們同其他區的差距,總結經驗做好迎接下一屆挑戰。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5

  5月7日上午,聆聽了省科技廳副廳長蔣躍建所作的題為《創新驅動發展》專題講座。蔣廳長圍繞創新驅動主題,講解了科技創新的新知識、新理念、新方向、新舉措,特別是結合XX實際,為我們把脈問診,提出了很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透過學習,我認為要壯大我縣產業層次、提升產業質態,重視併力推科技創新勢在必行。

  一是要轉變發展理念。

  經過近年來持續不斷的招商引資,我縣已經集聚了5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其中不乏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但大部分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的智慧財產權,相當一部分企業還只是加工基地,盈利能力相當脆弱,一旦經濟不景氣,這些企業的生存都相當困難。因此,轉變企業負責人的發展理念、引導其重視科技創新勢在必行,最終要使企業負責人明白,只有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才能不斷增強企業長期發展後勁,才能在同行中站穩腳跟,贏得主動。

  二是要加強政策引導。

  從生產要素上來看,經濟發展主要有四大要素: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形成、技術變革和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政策引導主要是放在了前三者,當然這也是基於我們的國情所決定的。但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顯示出不可持續性,必須重視和加強技術變革和創新。要在認真調查分析我縣企業科技創新的基礎上,抓緊研究建立技改專案、研發投入、人才引進等系統化考核激勵機制,大力提升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佔工業總產值比重、研發投入佔GDP比重,並實現大幅度提升、實質性突破。

  三是要突出企業主體地位。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使用的主體。我認為,激發企業的活力,核心問題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凡是能由企業和市場決定的,都交由企業和市場去決定和配置,政府不要干預。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最佳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同時,為真正激發企業活力,還要加強政府誠信度的建設,對出臺的政策必須及時足額兌現到位,否則寧可不要出臺政策,以免透支政府信用。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6

  實施成果產業化加速行動,提升創新驅動力。深圳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作為新型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已構建起以科研為主的集科研、教育、產業、資本為一體的微型協同創新生態系統。“目前,我們正著力探索‘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研究員傅雄飛介紹,“樓上”的科研人員致力原始創新,“樓下”的創業人員負責對原始創新實施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

  從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到構建市場導向的人才分類評價激勵體系,深圳還著力實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動、創新人才匯聚行動,提升創新支撐力、原動力。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圳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新勢能持續增強。今年1至7月,全市新登記商事主體突破29.9萬戶,同比增長6.1%。其中,數字經濟、高階裝備製造、新一代資訊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登記企業主體近3.5萬戶,同比增長74.7%,全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1.86萬家。

  “科技創新是深圳肩負好新時代歷史使命的關鍵支撐。”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深圳將切實擔當起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7

  江雷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分子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現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院長。通過了解,江雷教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透過向自然學習,研究多種生物體表面特殊浸潤性,揭示了生物體表面超疏水性的形成機理,為相關仿生介面及智慧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依據;

  (2)仿生製備超疏水介面材料,並實現多功能化組合的超疏水錶面,又同時將不同種類的特殊浸潤性如:超疏油/超疏水(超雙疏)、超親油/超親水(超雙親)、超疏油/超親水、超疏水/超親油組合,建立仿生超疏水介面材料體系;

  (3)透過系統研究介面材料結構和特性規律,提出了“奈米介面材料的二元協同效應”,創造性地將仿生微奈米複合結構與外場響應性分子設計相結合,實現了在單一或多重外場控制下材料表面浸潤性的可逆變化;

  (4)透過將單一物性(浸潤)的二元(親/疏)設計理念推廣到其它物性體系,提出了仿生智慧多尺度介面材料的設計方案,為仿生介面材料體系的發展提供了新方法。

  科學創新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各種有關科技創新的討論已成為街談巷議,但我們真的明白什麼是創新嗎?向江雷院士與我們分享了他自己在科學研究工作中的切身經歷和體會,使我們意識到創新離我們其實並於不遙遠,諾貝爾獎也並不是什麼可望而不可及的星辰,有的時候它甚至可能直接來源於某次實驗過程中的一個意外。換言之,他認為創新並不源於對創新的刻意追求,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我們國家以體制求創新的做法,恰恰實在扼殺創新精神,刻意追求創新終將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模仿甚至抄襲之路。從江雷院士報告的字裡行間,我體會到他與美國同行的合作更多體現的是鼓勵大膽想象和敢於犯錯,我想一個寬鬆而包容的社會環境可能會好於一個刻意強調創新的制度。教授深入淺出、幽默風趣,令在座的同學們時而發笑,時而思考,不但在思路上開拓的大家的眼界,也鼓勵了大家在科研道路上的信心。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8

  這學期的科技課使我記憶深刻,我從課上明白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我們生活在美好的二十一世紀,歷史的車輪正在向前飛速滾動著,先進的科學技術也不斷增加,為我們創造了無憂無慮的新世界。在這資訊如此發達的年代,競爭如此慘烈的環境,要想有一席之地,必須具有創新之觀念。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和資訊時代,更是一個全面創新的時代。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論是對國家、民族,還是對學生個人的發展都是極其重要的。經濟時代和資訊時代的到來,既對當代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孕育著當代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珍貴契機。

  因為有科技創新,我們才會更進一步的學習,國家才會不斷創造出新的人才。學校就是我們學習創新的地方。 作為大學生,其實我們有很多奇思妙想的,只是在不經意中把它輕易地扼殺掉了,只要我們積極思考,不斷探索,發明家與普通人都差距就在一念之間。我們要善於學習,善於總結分析。徐春花助理說過:“學習能力是創新的源動力”。必須善於學習,透過學習別人先進的思想、理念、技術,領會其精髓,並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再結合具體情況,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最後透過總結分析,發現原來的不足,只有瞭解到不足,才能更好的改進。

  其實自古以來我們都是在不斷創新中發展而來的。從許多故事中我們都能明白。就如鬼谷子和他的學生,要是沒有創新思維,孫臏能輕而易舉做到“木柴無煙,百擔有餘”麼?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 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階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所以,學習創新,使我們必不可少的一個東西。

  創新是一種技術和一種產品產生的基礎,沒有創新,我們就不能生活得如此美好,不能享受這些產品或技術,例如:有了飛機,我們才能“圓飛天夢”,才能快速到達某個地方;有了電話,我們才能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通話;有了高樓建築,我們才能節約土地資源等等,這些東西和技術的出現,都是有了創新,這個“新”的產生,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與享受,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創新的這種“新”

  的思想,這樣我們以後的生活才會變得越來越好。特別是對於我們這種青少年,更應該創新,長大後為祖國貢獻自己的發明或想法的實現,創新還能挽救人類,挽救地球行之有效的方法,那是因為現在的環境汙染越來越惡劣,溫室效應,南極空洞的出現都在警告我們,我們要用技術來改變這種狀況,才能避免地球、人類的毀滅,而這種技術主要是來源於創新,所以我們培養創新意識,還能為人類做出貢獻,甚至挽救人類,換救地球,總之一句話,創新很有可能成為改變人類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創新也有利於培養我們的創新意識,它有利於提高我們的思考能力,與多角度思考等方面的能力,當你出身社會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對你是很有用的,例如當你成功進入一家公司工作時,你用自己的創新意識來創造出“新”產品、新技術時,你會得到公司的認何和別人的崇拜,進而你會提高自己的地位,讓自己在社會中站穩腳,充分發揮自己的社會與人生的價值。

  創新我也有,雖然總是想法,但有了這種意識,以後會培養出創新的產品。

  當我用鉛筆做作業時,一寫錯字,就要用擦子來改正,擦不了多久,特別是我這種用擦子很厲害的人,一會那東西就變得跟豆子一般小,所以,我在想能不能把擦下來的屑集合起來,再次反覆利用,而且那效果還是不賴的,雖然,這只是想法,但是有了我這種創新意識,在以後一定能發明出、實踐出來。 總之一句話,創新不僅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享受與便利,而且這能培養我們的某些能力,甚至它還能挽救地球的生命,所以我們要多創新,多培養創新意識,便於從小事中發現大事物,為人類、為世界,同時也為自己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造福人類。 快樂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它就像長了腳一樣,很快他就走遠了……而我認為,那些快樂,大部分都是創新課給予我的。

  現已經是大二的我們,面對一下子就增長了如此多的課程,像每天都是在作業堆裡過一樣,我們每一節 課都會看到新面孔,每一堂課的時間都被排得滿滿的,說實話,這樣的學習模式,我到現在都還不能適應。

  我是一個喜歡自由的人,像這樣的被束縛在牢籠裡的日子,我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真的讓人感覺很累。 然而,在上創新課的時候,我就覺得像衝出牢籠的鳥一樣,那時候就可以呼吸著新鮮自由的空氣,很容易

  地放下繁重的學習任務。老師給我們營造的那些輕鬆、愉悅的氛圍,給我一種家一般的溫暖。

  我們男生大多都不喜歡平淡無奇的生活,對生活總是擁有好奇心,總想為生活製造一些波瀾,覺得這樣的生活才會有趣、有價值、有意義。在週末的時候,我總是喜歡在家玩遊戲,如果遊戲很簡單,一下子就可以通過了,我反而不大喜歡,因為我覺得,這種遊戲沒有什麼挑戰性,當我打一個遊戲,好幾次都沒能透過時,雖然有點失落,但失落過後,我就會想,如果用一種新的方法去玩,那會不會有新的進展呢?有時,可能還會失敗,但經過改進,最後,還是通過了,那時候,心裡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感和成就感。 真的,學習創新讓我學會了很多,它讓我瞭解了創新的趣味性,也讓我知道,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對於個人、集體,甚至國家、世界都是必不可少的,“創新是民族之魂”。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9

  從我們決定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到選定好課題再到一步步完成課題,這一路走來是開心和痛苦並存。為了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在前行中慢慢的摸索著前進。依稀記得我們幾個人在研定實驗方案時的激烈討論,記得大家為了瞭解課題的研究現狀廢寢忘食的查閱文獻,找到了創新的地方。

  透過這次科技創新我學到了不僅僅只是提高自己的實驗技能,更不是簡單的學會使用實驗器材,更多的是學會了思考,懂得了科研之路的艱辛,更懂得了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是成功的關鍵。在選題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查閱大量文獻,瞭解好研究現狀之後找出關鍵點,及時將自己的想法和組員交流,今早的告知導師,看看導師的意見如何。有時候導師的意見並不是很成熟,但是導師的關鍵點和導向是正確的,當自己和導師有了不同意見時應用事實來說明,有事實才能進一步研究,也更能讓大家信服。

  除了以上所說的,我還的除了以下的結論: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科研之路甚是辛苦,更是寂寞難耐,我們必須耐得住寂寞,有時在做實驗的過程中需要花費掉我們所有課外時間,甚至連休息日也要用上,此時就更需我們調整心態,安心地進行實驗操作。

  其次,我們在實驗的過程中時刻記錄實驗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和實驗結果,只有記錄好相關的結果才能便於日後進一步的展開科研工作,還有就是要把每個人總結說出來相互交流。記得我們在做金黃色葡萄菌群的特性時在操作中一個不小心染了菌,所有的實驗結果都浪費了,所以在第二次實驗時我們特別注意嚴格消毒,特別注意每一步的操作,最終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也為我們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參考價值。

  還有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在新增試劑時應該要記清楚每一步所要加的試劑,還要注意量的多少,只有這樣才能夠的出比較正確的實驗結果。

  整個的研究過程雖然已經結束了,可是也增加了我們組員之間的友誼,現在我們還時常就學習上的新知識,新理論進行討論,生活上遇到困難時能夠相互的幫助,很好的將我們的友誼繼續下去,我相信在日後想起這麼一段研究過程我們的面帶微笑的。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10

  縱向上,推動農科人才雙向流動,攻破人才難關。相對而言,基層因為政策、資金、科研環境等多方因素,人才總量偏少,人才質量稍弱。然而種源問題不管是在研發育種、田間制種,還是種子加工階段都少不了農科人才這個核心要素。

  因此,要推動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農科人才雙向流動機制,透過外出培訓、跟班學習、頂崗鍛鍊、調整交流、掛職鍛鍊、提拔使用、建立專家工作站、農科人員下沉、駐村工作隊員選派等方式,從政策、資金、職務職級、福利等方面做好保障,解決農科人才的後顧之憂,確保基層種源人才源源不斷。

  橫向上,推動政企、政校內外合作,攻破技術難關。種源為何“卡脖子”,究其根本在於國內研發重複多突破性少,成本高收益卻不確定。因此,僅靠政府部門“閉門造車”、農科人才單打獨鬥,耗費時間長成本高風險大。

  政府相關部門要積極和當地科研院所、專業高校以及優質企業內外合作,透過聘請專家顧問、村集體經濟入股、農村優秀人才回引、種源專案聯合研發等方式,打破行業和行政壁壘,引進先進科研技術和高效種植方法的同時,將市場需求和育種研發有機結合起來,縮短研發週期,提高研發成功率,攻克技術難題。

  時間空間上,宣傳引導持續發力,突破思想難關。糧食問題、種源問題事關民生大計,事關社會穩定,絕非一朝一夕就可攻克。因此,關於種源安全、保護耕地、珍惜糧食等內容要持續宣傳,久久為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變大眾觀念和思想習慣。

  空間上,要透過微信、廣播、小影片、網站、LED屏、宣傳單等多種方式在多行業多領域全方位全覆蓋進行宣傳引導。針對黨員幹部,可利用“萬名黨員進黨校”、幹部下基層、研發基地現場觀摩、制種育種現場體驗、“重走長征路·吃憶苦思甜飯”主題黨日等載體,不斷提升認識,強化責任。

  針對青少年,學校黨組織要精心組織策劃,可透過“小手拉大手”方式組織“打穀子”“掰玉米”等勞動體驗,帶動家庭珍惜糧食,勤儉節約。只有上下左右“一盤棋”,人人珍惜糧食、人人愛護糧食、人人尊重農業工作者、人人願意為種源事業出力的良好氛圍蔚然成風,種源問題才有望得到根本解決。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11

  20xx年4月18x19日,我與本校幾位老師來到華山中學,參加第九屆兵團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觀摩和學習活動。本屆大賽是由兵團科技、兵團教育局、團委和農二師共同主辦,由農二師科協、教育局、團委共同承辦,農二師華山中學協辦的一項全兵團青少年科技創新、科學研究專案的競賽和展示活動。大賽的主題為“創新、體驗、成長”。旨在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科技輔導員的科學素質和技能,推進科技教育事業的普及與發展。大賽為期三天,分為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兩大板塊、展示兩個系列。青少年板塊包括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和優秀科技實踐活動展示、科學幻想畫作品展等。科技輔導員板塊包括科技輔導員科教創新成果競賽和優秀科技輔導員評選。共收到來自兵團14個兄弟師局及3個兵直學校代表隊報送的競賽作品613項,展示作品449項。共有400餘代表、評委、嘉賓、記者及工作人員參加了本屆大賽。

  透過此次觀摩學習,我感受到我們的每個學生的頭腦都有一塊未開墾的領地,需要用創新意識去點燃興趣,點燃夢想,點燃智慧,點燃對科技的渴望與追求。只有這樣才能把創新思想融入到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促進科技的發展。

  以下是我對本屆大賽中科幻畫的心得體會:

  一、培養造性思維是輔導科幻畫創作的有效途徑。

  在本屆科技創新大賽的科幻畫作品中,獲獎的作品都是小作者用繪畫的藝術形式對人類未來科學發展狀況的設想的表達,根據一些社會生活經驗、科學知識對未來世界的期望和幻想,這些繪畫的內容,是有可能實現

  的一種想法,或者是著眼於人類未來生活,以及科學技術給人類和社會所帶來的巨大變化,然後用繪畫手法將其表現出來。因此,科幻畫充分體現了科學與美術的結合,所以,我覺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是輔導學生科幻畫創作的有效途徑。

  二、本屆大賽中科幻繪畫的一些標準和要求:

  據我對本屆科技創新大賽作品的觀察,科幻畫有以下一些標準和要求:

  1、它能準確表達科學的基本概念。

  2、科幻題材內容創意要新穎。

  3、表達科技內容要有科學依據,符合科學邏輯,不要無根據的空想亂想。

  4、幻想的內容要具體詳盡,細節描繪儘可能深刻。

  5、作品要求在畫面的構圖上、色彩的處理上、繪畫的技巧上應該具有一定的水平。

  透過本次科技創新大賽作品的參觀和學習,我對輔導小學生進行科技創新,特別是科幻畫創新方面收益是很多的。我將會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科幻畫的構思立意、表現技法和畫面構圖等多方面加強努力和實踐,讓我校的學生科幻畫輔導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績。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12

  在清城區教育局領導的安排及帶領下,我和各個學校的科技輔導員來到了清師附小參加清城區第二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培訓活動。首先非常感謝學校領導給我這個機會,有幸參加這次科技創新大賽培訓。我是第一次參加這麼大規模的科技培訓活動,所以帶著好奇、學習的心態來到現場。

  教課老師展示了往屆的作品,眼前一亮這才發現原來科技創新大賽的參賽範圍有那麼廣泛,接近生活,科技繪畫的作品特點鮮明,特別是科幻畫科幻畫充分展示了學生的想象力。工程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物理學、綜合實踐、數學、化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醫藥與健康學、計算機、動物學、植物學、地球與空間科學、技術與設計、節能環保具體方案、生活用品的改造……我震撼了!

  在這裡讓我感受到了科技創新的力量,體驗到了科技創新的神聖。手動與自動二者融合,體現了智慧化;娛樂學習提高孩子創新水平;盲人都易開的鎖關注弱勢群體體現青少年富有愛心;防近視檯燈、愛眼測光儀均涉及到自身健康,體現孩子注重健康成長……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讓我大開眼界。

  觀摩學習之後才瞭解科技創新教育是現教育部門熱門。透過此次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培訓活動,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還了解到我們同其他區的差距,總結經驗做好迎接下一屆挑戰。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13

  9月12日,我參加了晉江市科協舉辦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輔導講座,感受頗深。

  一、學習內容簡介:

  1、省科技中心葉主任在會議上傳達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有關精神,它是一項有20多年曆史的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究專案的`競賽,它秉承著推動青少年科技活動的蓬勃發展,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質,鼓勵優秀人才湧現的根本宗旨,已成為目前我國面向全體在校中小學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最具有示範性和導向性的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之一。舉辦這樣大型的青少年科普活動不僅為眾多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青少年提供了科學展示和科技交流的舞臺,更重要的是透過這種競賽與交流活動的推動,使廣大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與提高。

  2、廈門大學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周海光教授《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輔導》的講座,他結合自身的經驗對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創造發明、如何選題及注意事項、泉州的參賽情況、詳細地介紹。

  二、學習體會

  這次學習使我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透過聽專家的講座,使我對如何在學校開展相關的科技活動有了一點頭緒:很多發明創造都是源自於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學生能不能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主要看他會不會思考,會不會探究。也讓我認識到搞科技教育目的並非是為了讓學生在各類比賽中能獲獎,而主要是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善於探究、善於創新、善於實踐的習慣。

  三、幾點思考

  我們學校的科技教育應該如何開展,該如何營造學校的科技教育氛圍?我想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學校首先要建立一支事業心強的科技輔導員隊伍,有步驟、有計劃、有組織、有規模開展生動有趣科普活動。

  根據目前我們學校的現狀,可先開展一些簡單的、容易操作的科技活動,如:“巧手創新,變廢為寶”、“小發明”、“科學幻想繪畫比賽”、“讀一本科技書”等等。透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科技教育的氛圍。

  此次講座使聆聽的老師受益匪淺,對今後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有了完整的思路和方法,激發了輔導老師熱愛科學和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激情,認識到只要勤奮,善於觀察、善於思考與探究,就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取得良好的成績,提高學生們動手動腦和勇於實踐的能力。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14

  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縱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政策、投入和科技三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在不同發展階段,三種力量發揮作用的大小不一,其中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是持續增長的。目前,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的難度逐步增大,改革的成本不斷提高,發展農業的政策潛力變得相對有限。與此同時,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還不富裕,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後,由於農業比較效益低,近期內政府的財政和社會資金對農業的投入很難有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於促進農業發展不僅具有低投入、高產出的特點,而且具有持續的增長潛力。筆者認為,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科技,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科技,著眼於創新科技體制,推進農業科技化水平,從而改變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是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我國農產品供給短缺的局面已為供給相對過剩所取代,買方市場正在形成。農民面臨著來自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壓力,農民收入的增長也由過去依靠生產總量增加轉向增產和市場雙重依賴。我們要透過農業技術創新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依靠科技創新生產出更能滿足消費者需要的農產品,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 加快科技創新是解決農村經濟深層次矛盾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面臨著許多制約因素。人口增長與糧食供給矛盾、農產品結構性矛盾以及農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耕地資源緊缺、環境汙染、農業生態惡化等,給農村未來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威脅。這些深層矛盾的化解,其根本出路只有依靠科技創新,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才資源充分發揮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具體而言,可以採取以下對策:

  (一)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進步的投入,加強政府對科技市場的監督。

  目前,我國農業科研與試驗發展經費佔農業生產總經費的比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應加大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發揮政府的調控職能,多渠道籌措資金,使我國農業科研再上新的臺階。提高農業生產力,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在科技,應進一步明確農業科技活動為國家的公益事業,明確規定各級政府在農業科研、農技推廣投入的最低增長幅度,建立一套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的投資機制、監督機制和責任制,確保農業科技投入的增長高於各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加強政府對科技市場的監督,實行規範有序運作。透過制定政策,鼓勵國內外農業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加強對執法的監督,對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出現的假冒偽劣農業技術和資訊以及不規範交易行為,堅決予以打擊和取締,為農戶採用科技成果創造安全可靠的市場環境。

  (二)加快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

  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建立全新的管理體制、執行機制並給予政策保障。可選擇農業科技、教育人才較為密集的區域創造適合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的環境。透過招商引資,使知識和資本對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進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從而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開發戰略。特別要重視對懂得農業高科技、企業管理、市場開發和國際貿易的複合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堅持不懈地抓科技創新,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三)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

  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序的逐步深入,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的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業、農村經濟、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最終體現在現代科技的應用能力上。目前,當務之急是著力改革和完善農村教育培訓體制,採取多層次、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加強農業科學、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努力提高農民學、用現代科技的能力,培育具有現代農業專業化知識和技能的新型的農民群體,培養一大批各類農業技術帶頭人,形成以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為主體的農業人力資源結構和人才優勢,推動農業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

  (四)深化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

  實踐證明,“科技特派員制度”能把生產諮詢行為轉為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創業,把幹部的“被動”鍛鍊轉為主動發展,使廣大科技幹部的潛力和作用得到最大的發揮。要進一步明確科技特派員的工作職責,建立服務承諾公示牌,加大對具有地方優勢特色產業的派駐力度,透過深化制度創新和人才資源的重新配置,實現科技與農村經濟的緊密結合。

  (五)加強農技110建設。

  要透過成立農技110機構,開通農技110,建立農技110資訊網路,聘請專家實行無假日工作制,開展“坐診”與“出診”服務,利用網際網路、報刊雜誌等多種渠道,收集各方面資訊,透過多種途徑向社會發布,接受農民的政策、技術和資訊諮詢,及時解決農民群眾在農技方面的急難問題,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物資。要透過現場諮詢、實地指導、科技示範、技術培訓、發放資料,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資訊服務指導和推動基層農技推廣活動,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產品的流通。這樣,可以實實在在地為農民群眾排憂解難。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15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為各國冰雪運動員提供了超越自我的舞臺,也打開了一扇觀察中國科技創新的視窗。從碳排放趨近於零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到風馳電掣的“獵豹”攝像機;從京張線上世界首列無人駕駛的高鐵,到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水下傳遞火炬……科技感、未來感十足的技術和裝置,為“科技冬奧”寫下生動註腳。

  為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離不開強大科技實力的支撐。指出:“同我們國家的強國之路一樣,中國冰雪運動也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一方面要堅持自主創新,一方面要積極吸收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和訓練方法”。早在2019年,就強調,舉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要突出科技、智慧、綠色、節儉特色”。冬奧申辦成功以來,《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全面推進。透過組織實施“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我們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示範了一批前沿引領技術,轉化了一批綠色低碳技術,折射出我國體育科技走向高水平自立自強的不凡歷程。

  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過程中,科技創新貫穿場館建設、基礎設施、智慧服務、轉播技術等方方面面。在辦賽方面,雪車雪橇賽道、場館建造運維難題,打造綠色低碳和智慧場館;在參賽方面,重點研發科學化訓練方法和裝備,助力運動員向更快、更高、更強突破;在觀賽方面,研發雲轉播平臺、智慧語音服務等技術,提升觀眾觀賽體驗……科技創新,成為運動員實現夢想、冬奧盛會成功舉辦的重要支撐。同時,我們把貫徹新發展理念與綠色辦奧相結合。比如,賽事期間,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用薯類、秸稈等可再生資源為原材料,為冬奧村生產可降解餐具,等等。這鋪就了北京冬奧會的“綠色之路”。

  圓滿完成的冰雪之約,展現了我國自主創新的能力和底氣,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驅動力。從採用仿生材料設計的高效能服裝,到體型龐大的雪蠟車,這些令人振奮的“中國製造”,提升了冰雪裝備自主研發和供給能力。中國設計、中國技術、中國材料,匯入中國製造提質升級的大潮,為中國冰雪運動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我國首臺碳纖維雪車比國際同類產品風阻係數低8%,“水立方”成為世界首個實現水冰轉換的雙奧場館,國內冬奧標準的冰狀雪賽道實現零的突破……有關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通力協作,“科技冬奧”重點專項中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實現了一次次從無到有的蝶變,一項項替代方案的最佳化。

  北京冬奧盛會已經落幕,但賽場內外科技創新產生的“溢位效應”日漸顯現。冬奧盛會上的科技成果,正在成為全社會共享的冬奧碩果。面向未來,依靠科技力量推廣冰雪運動、提升競技水平的基礎更加堅實,打造國際品牌、實現產業轉型的條件日趨完善。加速自主創新的推廣應用,將冬奧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就一定能繼續為產業振興及群眾生活賦能添彩,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自主創新永無止境,冰雪傳奇再創新篇。以冬奧盛會為新的起點,挺起創新脊樑,加強科技攻關,進一步加強技術成果的系統梳理,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定能讓冬奧成果更好為全民共享,豐富更多人的日常體育生活。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16

  12日,我國速度滑冰選手高亭宇在“最快的冰”上重新整理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專案奧運紀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也再次迎來高光時刻。

  本屆冬奧會上,運動健兒們在這塊採用世界最先進製冰技術的冰面上已相繼打破女子5000米、女子3000米、男子5000米、男子1500米等10項世界紀錄,多位冰雪健將都對“冰絲帶”稱讚有加,在此重新整理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的瑞典速滑選手尼爾斯·範德普爾稱,“這是我這輩子滑過的最棒的冰場”。

  由科技冬奧國家速滑館專案製冰技術“加持”的,是冬奧歷史上第一個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製冷技術的速滑館,其設計理念、技術工藝等多個方面都實現了創新和突破,不僅能精準控溫將賽道冰面溫差控制在0.5℃以內,還能實現餘熱回收,為運動員挑戰人類極限創造了最佳競技條件。

  從賽事正酣的北京冬奧會上不難發現,這樣的科技創新無處不在。從開幕式到比賽日,從場館建設到賽事保障,“科技冬奧”是北京冬奧會的一大亮點。賽場上,冰雪健兒們在“雪飛天”“雪如意”等新技術新材料支撐的先進場館精彩角逐,盡情挑戰人類極限;賽場外,與奧運健兒並肩拼搏的,還有“冬季專案運動員技能最佳化”“雪上專案場地環境要素影響評估”“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高效能服裝研發關鍵技術”等等一系列的科研團隊,助力科學訓練,實現向更高、更快、更強的突破。

  北京冬奧會從籌辦伊始,就確定了以科技創新賦能的思路。科技部會同各方成立科技冬奧領導小組,設立並組織實施“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強調應用導向、場景驅動,重點圍繞科學辦賽、運動科技、智慧觀賽、安全保障、綠色智慧綜合示範五個方面部署科研任務。科技創新成果已深度融入北京冬奧會,一大批我國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和應用,使一場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逐步走向現實。

  連日來,在科技創新成果的支撐下,冰雪健兒們在北京冬奧會賽場上取得前所未有的好成績,個人乃至人類在冰雪運動的極限不斷被突破。許多中外運動員都在為北京冬奧會科技專案的“神助攻”頻頻點贊,也共同期待著更多競技運動員能在如此完美的賽道中取得更多佳績。比賽精彩紛呈,科技盛宴應接不暇。如果說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激勵著運動員突破自然帶給人類的身體限制,那麼不斷更新迭代的科技創新力量則為人類突破運動極限創造更多的條件和可能。

  這場如期而至的冰雪約定不僅為運動員呈上了完美的體育盛會,也成為反映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大舞臺。我們期待和相信,冬奧會進一步助推科技創新,這些在賽事上嶄露頭角的新興應用經過考驗和推廣,一起向未來,運用到虛擬現實、數字孿生、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眾多民生領域,最終惠及百姓生活和行業發展,不斷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添新彩。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17

  設立“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為北京冬奧提供科技支撐

  本屆冬奧會,科技元素已成為一大亮點,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6年,在北京冬奧組委統籌協調下,科技部會同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市、河北省等有關部門和地方制定了“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圍繞“零排供能、綠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觀賽、運動科技、清潔環境、安全辦賽、國際合作”等8個方面統籌設計重點任務。

  針對辦賽、參賽、觀賽等冬奧會重大科技需求,科技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並組織實施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北京市、河北省一方面組織本地科技力量,積極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另一方面設立了省級科技冬奧專項。北京冬奧組委制定了《科技冬奧重點專案實施方案》,圍繞冬奧會籌辦的重點場景全面推動專案成果落地應用。國家體育總局研究提出參賽等方面的科技需求,並積極推動專案成果在國家隊訓練和比賽中落地應用。

  為匯聚各方力量,加快推進行動計劃的組織實施,在北京冬奧組委的統籌協調下,科技部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成立了“科技冬奧”領導小組,為跨部門協調“科技冬奧”全域性性工作提供組織機制保障。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祝學華表示,在各部門和地方支援下,廣大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科研工作人員共同努力,實施“科技冬奧”科技研發專案,整合應用了我們國家多年來在相關領域的科技成果,為更好辦賽、參賽、觀賽提供了科技支撐。

  212項技術落地應用科技創新全面融入北京冬奧

  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設立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任黃晶介紹,專項面向北京冬奧會的實際需求,圍繞辦賽、參賽、觀賽、安全、示範5大板塊部署科研任務。

  辦賽,主要是圍繞場館建設、氣象預報、智慧出行、火炬研製、開閉幕式、執行指揮、碳中和等方面部署任務;參賽,主要是圍繞科學訓練,在運動員技能最佳化、體能訓練和訓練監測、訓練基地建設、高效能競賽器材和服裝等方面部署任務;觀賽,主要是圍繞“5G+8K”、雲轉播平臺、VR觀賽、智慧語音服務等方面部署任務;安全,主要圍繞奧運場館運維管理、裝置執行、食品安全、醫療保障、疫情研判和防控等方面部署任務;示範,主要是圍繞氫能出行、無人駕駛、100%清潔電力、智慧機器人、無障礙服務等新技術在冬奧會場景中的整合應用。

  黃晶表示,“科技冬奧”專項共安排部署80個科研專案,共有212項技術在北京冬奧會上落地應用,為實現北京冬奧的“簡約、安全、精彩”提供有力支撐。

  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

  此次透過組織實施“科技冬奧”重點專項,我國攻克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示範了一批前沿引領技術,轉化了一批綠色低碳技術,建設了一批示範工程。

  祝學華介紹,圍繞場館、執行、指揮、安保、醫療、氣象、交通、轉播、觀賽等關鍵場景,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的技術成果在測試賽、運動員訓練、正式比賽中開展了示範應用。

  “科技冬奧”不僅滿足了北京冬奧會籌辦和參賽的重大科技需求,也將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一方面,加大對壓雪車、造雪機、滑雪板、冰刀等裝備研發投入,提升了冰雪運動裝備自主研發和供給能力,促進了冰雪運動普及和冰雪體育產業發展;另一方面,透過推動5G、氫能出行、智慧車聯網、100%清潔電力等高新技術在冬奧會中示範應用,帶動5G通訊、綠色出行、零排供能等產業發展。”祝學華說。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18

  日前,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行科技冬奧有關情況專場新聞釋出會。據介紹,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發的200多項技術成果已在測試賽、運動員訓練、正式比賽中開展了示範應用。

  科技力量無處不在,讓全世界領略了北京冬奧會的獨特魅力。從2地3賽區所有場館及連線場館的道路實現5G全覆蓋,到冬奧氣象預測系統實現“百米級、分鐘級”精準氣象預報;從難度堪比太空艙對接的機器人水下傳遞冬奧火炬,到全球最大超高畫質LED三維舞臺亮相開幕式;從賽場內冰雪健兒在高科技支撐的場館中挑戰極限,到賽場外科研團隊運用新技術助力運動員提升競技水平……北京冬奧會在科技之力的加持下,異彩紛呈、美輪美奐。

  科技賦能冬奧,創新改變中國。當“科技冬奧”的智慧結晶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應用場景,它勢必在後冬奧時代成為推動創新發展的持久動力。譬如,北京已著手在城市副中心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築和樞紐型建築裡推廣使用智慧場館技術。該技術在城市場景的落地,將讓城市執行更具“智慧”。再譬如,打破國外人工造雪技術壟斷等一大批創新成果應用,將為我國體育產業帶來絕佳的發展機遇,並促使更多人參與到冰雪運動中來。而藉助“科技冬奧”的強大平臺功能,5G共享、8K傳播、氫能出行、智慧車聯網、100%清潔電力等高新技術示範應用將點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將來,“科技冬奧”惠民生、助發展的成效會日益顯現出來。

  “科技冬奧”啟示當下,點亮未來。回顧過去五年,沒有制度創新的保障,便不可能有“科技冬奧”的順利實現。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設立了“科技冬奧”重點專項,面向北京冬奧會的實際需求,圍繞辦賽、參賽、觀賽、安全、示範五大板塊部署科研任務。當各方科技力量被充分整合運用,北京冬奧會在諸多科技創新領域成功實現了“零”的突破。推動研發應用相結合,圍繞任務目標和重點問題,加強同類項目的整合和資訊共享。只有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協同發揮作用,創新的系統工程才能高效運轉起來。

  可以預見,“科技冬奧”將引領後冬奧時代,助力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科技創新心得體會 篇19

  科技創新是國家強盛和民族興旺的動力源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性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歷史性機遇

  縱觀人類歷史,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並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在21世紀,創新已經變得無所不在,科技成果轉化為商業應用的速度越來越快。在全球發展的整體格局中,誰能抓住創新的機遇,誰就能搶佔發展的先機。

  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的自強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品格。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創新精神是自強精神的最好體現。要自強,必創新;

  唯創新,才自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域性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激盪的關鍵時期,我們唯有自強奮進,矢志不移堅持自主創新,凝神聚力提升國家創新能力,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科學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磅礴力量。人類歷史上的每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都會引發世界科學中心和產業中心的轉移,並重塑世界格局。歷史表明,大國崛起無不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支撐。歷史思維幫助我們看清楚大勢,幫助我們預判並把握時代的機遇。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全球創新版圖正在重構。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出現了歷史性的交匯,我們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

  深刻分析出現科技短板的深層次原因

  當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對此,我們需要徹底分析更深層次的原因,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制約我國現代化建設、妨礙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科技短板。

  關於“卡脖子”問題。“卡脖子”技術往往具有戰略性、壟斷性、複雜性的特徵,一般在短時間內既無法替代又難以突破。“卡脖子”技術涉及複雜的知識結構和最基礎的技術理論,也涉及大量關鍵裝備。解決“卡脖子”問題往往需要長期高投入和高度協同的科研攻關,並依賴完善的技術應用環境和產業生態。

  關於基礎研究問題。基礎研究是為了獲得新的知識,不以任何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一些技術研發及技術應用的競爭實質上是基礎學科實力的比拼,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的發展往往要依靠基礎研究的積累和突破。必須解決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和投入不足的問題,既要增加基礎研究經費,又要給基礎研究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寬鬆的管理政策。

  關於科技成果轉化問題。科技成果轉化是利用科技成果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的過程。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能夠極大提升現實生產力水平,有力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目前,我國很多科學研究停留在論文發表和專利申請階段,科技創新止步於“最後一公里”,研究產出與產業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要真正解決科技短板問題,還需要對科技工作、對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的客觀規律進行深入思考,以期基於規律的認識,實事求是地針對問題精準發力。

  科學技術研究和相關活動具有如下特徵:目標的不確定性、領軍人才及關鍵人員的重要性、專案規劃的科學性、專案執行的剛性與柔性、人的主觀能動性、條件環境的依賴性、思想交流的開放性、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性等等。這些特徵值得我們深思,需在尊重科技規律的基礎上採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科技工作。

  實際上,在討論“卡脖子”問題時,我們還需要意識到科學技術正面臨著新一輪大爆發,需用全面的、發展的、系統的觀念去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去科學統籌科技規劃的制定。科技革命、產業革命一方面為大國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在競爭中搶得先機,才能夠提升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和國家綜合實力。在嚴峻的全球科技競爭中,我們除了要運用好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外,還要用好底線思維。

  起而行之,構築民族復興的強大科技支撐

  要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起而行之,用自強精神和創新精神,為大國崛起提供有力支撐。

  構築良好的學術生態。學術生態反映了學術品位,良好的學術生態是學術水平持續提升的重要保障。要努力建立堅守誠信、崇尚創新、鼓勵探索、敢於擔當、寬容失敗的學術生態,堅決排除非學術因素對學術的干擾。一方面,學術誠信是良好學術生態的前提,是每個人在學術活動中必須堅守的道德規範。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損害科學界的公平、正義,而且褻瀆了科研工作者、科學家的形象。學術活動不容半點雜質,對一切學術不端行為的唯一態度就是“零容忍”。另一方面,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對於學術共同體的價值取向至關重要。應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學術評價倡導什麼、反對什麼,對於學者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對形成良好的學術生態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此,要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要辯證地看待數量與質量的關係,數量的指標往往好操作、易執行,但並不真正代表質量。在科技領域,量變不一定必然導致質變。

  發揮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的作用。大學具有關注長遠、人才聚集、學科齊全的獨特優勢,在推動基礎研究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大學的重要職責是追求和傳授學問、探索和擴充套件人類知識邊界,大學產生的重要研究成果不斷推動著社會發展進步。大學同時也是學科交叉匯聚的地方,學科交叉點往往是新的知識生長點、新的科學前沿,是最有可能產生重大乃至革命性突破的地方。大學還是重要創新思想的發源地。大學具有關注長遠、氛圍寬鬆的特徵。基礎研究的價值往往在短期內並不明顯,基礎研究的結果往往不能預設。研究者需要“自由飛翔”的環境,自由的廣度決定了飛翔的高度。

  打造大學和企業創新“雙引擎”。大學和企業的合作要跳出成果轉化的舊模式,要構建戰略層面的校企長期合作關係,建立新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大學與企業之間高水平人才流動機制,確保科學家與工程師之間、大學與企業之間在人才培養和供給方面保持持續深入的對話與合作,共同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打造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新體系。一方面,大學要加快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大學要透過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改革,不斷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頂層設計和整體佈局上對世界一流大學創新體系建設進行系統謀劃和長遠思考。要加強學術共同體建設,打造一流的學術生態和學術文化。要完善學科佈局,進一步推動學科交叉。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有力支援。要加強重大創新平臺和科研攻關團隊建設,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開展有組織的科研。要推進科教融合,增強科研的育人功能。要主動謀劃、提前佈局,牽頭和參與國際大科學專案,不斷提升創新水平。另一方面,企業要加大對創新的投入併發揮主力軍作用。大學推動創新,更多是從科學本身的邏輯出發,去探索未知領域,從而給予人類社會發展持續的內在驅動力。企業則更多地從科技發展的外部需求入手,有效地配置各類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從而成為推動創新的強大外部動力。同時,重大的科技創新突破往往能夠孕育出世界級的高科技企業。歷史上,計算機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的誕生和發展催生了微軟、蘋果、谷歌、亞馬遜等企業。因此,我國高科技企業要抓住科技革命帶來的重大機遇,樹立創新是企業的靈魂的觀念,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整合、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

  要加快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的科技競爭在更深層次上是國家創新體系的競爭,目的是爭奪未來競爭主導權。歷史經驗表明,工業革命發生時,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往往能夠推動一個或若干個新的主導產業迅速發展,同時也伴隨著創新方式和創新體系的變革,為後發國家透過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實現趕超提供了重大機遇。以智慧化為重要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融合資訊、智慧製造、生命、材料等眾多科技,會帶來未來百年人類社會的重大變革,導致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重新調整,也為重構國家創新體系提供了重要的視窗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是未來技術和產業競爭決勝的關鍵。為此,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多方參與、充分論證的頂層決策諮詢機制。要完善重大專案組織管理模式,明確責任制,健全適應市場機制的創新管理模式。要完善基礎研究有效引領和支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激勵政策和人才培養模式。要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成長提供良好環境。要全面推進技術創新國際合作,促進以吸引全球優秀創新人才為重心的新一輪對外開放。

  在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深刻領悟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重大意義,樹立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持“四個面向”,抓住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機遇,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以創新增添發展動力,積極服務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