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長課堂心得體會

智慧家長課堂心得體會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智慧家長課堂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智慧家長課堂心得體會1

  經學校班級老師的推薦,我有幸接觸到了“知心姐姐”盧勤的教育書籍《告訴孩子,你真棒》。全篇以教育的規律引出,從教育是一門科學說起,引導家長走近孩子的心靈,有藝術地開展家庭教育。身為雙重身份的我,既是一位二年級孩子的媽媽,同時也是一名老師。書中的各個章節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發,行走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我,對此書有著諸多的感悟,也給我留下了許多關於教育的思考。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們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是讓孩子按照成人的意願去發展,還是傾聽自己內心的呼喚,讓孩子成為她自己。帶著教育的困惑,摸索著教育的方法,回首和孩子相處的點滴,今天和大家一同分享學習閱讀後的收穫和感想。

  一、 跳一跳夠得著,建立發展的合理期望

  當下,家長都對孩子們建立了較高的希望,一是家長急切的心理所致,二是家長未懂得孩子的發展是有規律和特點的。書中開篇針對當下的現狀談到“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這使我聯想到女兒在學習鋼琴時,她的識譜能力比較弱,每次彈奏時總要花費很長時間在識譜上,自己感到了很大的挫敗感,興趣也逐漸下降。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心理變化,反而對她進行指責,認為她沒有用心。在嚴苛的要求下,女兒只得完成“任務”,過高的期望帶給了她巨大的心理壓力。透過書中的介紹和自我的反思,我意識到是成人沒有理解孩子的個體發展差異,總認為同齡的孩子應該都是差不多的水平,為什麼你不能做到,我的行為使得孩子失去了對學習的渴求和對成功的期望。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它自身的發展特點和學習方式,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也不盡相同。為孩子制定“跳一跳就能夠著”的目標,充分理解孩子,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支援和引導孩子從原有水平向更高發展,才是我們父母應該做的。

  二、 聽一聽,關注心靈的成長需要

  教育的奇特之處不僅僅在於求真求知,啟迪智慧,更在於能激起人的心靈的美好、感動與追求。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更多的關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然而對於情感的呵護,心靈的滋養少之又少。第三章節“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給了我較大的啟發。孩子如同成人一樣,也有自己的各種情緒體驗。你是否能在成功後給予她肯定與鼓勵,犯錯後給予理解與寬容, 宣洩後給予幫助與引導,實則都需要我們擁有一顆同理心,看懂孩子的喜怒哀樂。女兒自小喜歡各種昆蟲,常蹲在地上觀察,琢磨,甚至捉回家飼養。天牛、瓢蟲、蝸牛、螞蟻、蟈蟈、蚱蜢等,只要活動著的生命,它都將其飼養在各式各樣的容器中,給水餵食,饒有興趣。對於她的這種行為,家人一致持反對態度,一是不講究衛生,二是這個興趣愛好不適合女孩子。一次吃飯時,她津津樂道地講述這個昆蟲喜歡曬太陽,吃蘋果,那種昆蟲不能曬太陽,怪不得它經常出現在潮溼的地方……事無鉅細地描述了一番她的發現。原來,孩子的天性在於和大自然的相處,生活的賦予,四季的更迭,親密了孩子和大自然的關係。在自由的呼吸中,幼小的心靈蕩起了美麗的漣漪,純真的童年流露出自然的天性。而後,就女兒的興趣愛好,我還買了《法布林昆蟲記》這套書籍,讓孩子在更加專業的知識引領下,去研究自己的愛好,滿足自己小小心靈的需要。

  家庭教育應當從孩子的心靈出發,當我們發現孩子的那根隱秘的情感琴絃,悄悄撥動發出悅耳的琴聲時,尊重生命的教育之樹便悄悄開始萌芽。

  三、 學一學收穫大,賦予自己改變的力量

  為人父母是一門學問。試問“我們合格嗎?”,是孩子引發了自我深刻的反思。家庭教育最為可怕的是“發現問題,或視而不見,或無所謂之,導致最終的無力為之。檢討自己:我是一個吝嗇讚美之詞的媽媽,性格急躁的我常常挫傷了孩子。書中家庭教育的五大沖突的確存在,家庭中或多或少的都在上演著這一幕幕。人無完人,只要承認自己的問題,勇於改變都為時不晚。關鍵在於要懂得教育的真諦,學習教育的方法,你才能成為孩子的指路明燈。我們應努力成為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改變的父母。

  眾多的實踐證明:小學教育是為終身教育打基礎的,孩子的發展應該順應天性。家庭教育是一個漫長的求索過程,這個過程,既是為自己,又是為孩子。我們要做順應天性,順勢而為的教育,家校攜手共同呵護孩子唯一的童年,陪伴孩子的成長,為孩子的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為孩子的未來做準備。

  智慧家長課堂心得體會2

  樸實無華的封面上,《教育的奇蹟(十八個刻骨銘心的教育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十八個教育故事如何刻骨銘心地進入讀者的內心是我亟待了解的內容,同樣身為教育者的我也很想知道那一個個教育奇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翻閱目錄,知道這十八個故事被分成了四篇,分別是家庭教育的奇蹟;教師的教育奇蹟;自我教育的奇蹟和學校教育的奇蹟。這四種分類對我們這樣從事幼教工作的教師來說,裡面肯定會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如飢似渴地,我扎進了“書海”中……

  書中每一個故事都那麼激勵人心,讓人心潮澎湃:我們如何更貼切地對家長提出合理的建議;如何讓自己獲得更多、更高的提升;如何配合學校,共同為學校的各項建設盡力,這一切都有值得借鑑的內容和例項,這真是一本好書啊!而那麼多故事裡,“教師的教育奇蹟”中五個故事更讓我感慨萬千。在裡面,除了“沙利文老師和海倫·凱勒”的故事略有耳聞,其他四個都非常陌生。有幸,我再一次“認識”光明使者“沙利文小姐”,她的“透過生活本身學習”的教育,使海倫“有了學習語言的鑰匙”,開了眼界,生活變得充實、美滿和有價值。聯想到處於3——6歲階段的幼兒,他們許多經驗都來自於親身的體驗和實踐。《綱要》和《指南》也非常重視幼兒體驗習得的經驗,如果我也像沙利文小姐那樣充分利用好“透過生活本身學習”的教育,我們面對的健康幼兒是不是發展會更出色?我想,有了這樣閱讀的體會,在教育教學中,我的思考會更全面。

  在拜讀用“生命鑄就輝煌的孫維剛老師”的故事時,我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事蹟打動,眼淚一次次從眼眶湧出。孫老師的一生看上去確實平凡,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可他真的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蹟。看這些事例時,我總不自覺地問自己:假如那個時候的老師是我,我是否也能做到像孫老師那樣?雖然,我也知道在面對我的那群小朋友時,我也是充滿真誠與真愛的,但我卻不敢說我能做到像孫老師那樣。我非常認同孫老師的“做學問,先做人。”雖然,在幼兒階段,小朋友們還不需要有很多學業上的擔當,但是,幼兒期的小朋友如果能學會做人,那將影響他們一生的成就。孫老師認為:“作為一箇中學教師面對流俗,我也許是蒼白無力的,我無法左右社會的大氣候,但可以“構建”我工作範圍內的“小氣候”。”是啊,面對剛入園的幼兒,他們就是一張毫無瑕疵的“白紙”,在這“一張張白紙”上,我添上的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還是萬綜複雜的社會流俗?在幼兒期的'三年時間裡,我也可以“構建”我工作範圍內的“小氣候”。我不期望這些小朋友們畢業後能夠有多記得我這個最啟蒙的老師,我只期待,我的付出能對他們的成長有利。如果能達到這一點,我就覺得很欣慰了。所以,孫老師的故事看到後面,我的心裡好像被什麼堵住了,就像他的學生和同事們想的那樣,我不希望他這麼早就走,他應該長壽 ,應該讓更多的人愛戴,讓更多的人在孫老師的帶領下,共同創造新的教育奇蹟。

  同時,我也非常敬佩富有挑戰及創新精神的劉京海校長和蘇靜老師。可是,最讓我覺得暖心的,還是平凡的母親——李聖珍老師的人性教育。李老師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愛孩子,愛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貴和尊嚴。李老師真懂孩子,真懂孩子的心理,她那一個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彷彿很遠,又感覺很近。故事中小主人公身上發生的事情似乎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邊,不管是親見的,還是聽聞的,我們有沒有也如此地愛孩子,如此地理解他們的心理,並給予一定的尊嚴和權利?我愛李老師,喜歡李老師的教育理念,但我現在卻沒有李老師那樣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我唯有的也只是一顆愛孩子的心,如果用這樣一顆心去真切地體會,感受幼兒的內心世界,相信,在幼兒面前,我也能讀懂只屬於他們的“語言”,他們也會對我有充分的信任。

  雖說現在的孩子難教,除了那些無法避免的客觀原因外,現在的孩子獲取資訊的渠道比我們那個年代不知多了多少,而且,現在的孩子從胎兒時期就或多或少地有過一些 “早教經歷”。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老師如果無法預知或感受到孩子的心理,我們的教育可能真的做不到“事半功倍”。從莎利文老師到年輕的蘇靜老師,他們的故事各有不同,他們採用的教育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但縱觀前後,有一點他們是共通的,那就是“愛”。有了這份愛,所有的困難都成為了強大的推動力讓老師們去戰勝;被這份愛包圍的人將獲取更多的正能量去面對屬於他們的人生。我願意做這份愛中的一小部分,讓我的孩子們能感受到人性的溫暖與尊嚴。我想創造的——是這樣的師愛奇蹟。

  智慧家長課堂心得體會3

  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文章沒寫好,不是紙和筆的錯,而是寫作者的錯。”同樣的道理,孩子是否成才,父母責無旁貸。——題記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但這三種方法恰恰是我們最熱衷運用的。兒子進入初中後月考屢次失利,我的直覺就是孩子貪玩,管不住自己。為了端正他的學習態度,我曾和他進行長達4小時的溝通談心,講道理、威脅、談經歷,說得我都要被自己感動了,可是兒子還是滿不在乎的樣子,甚至在我情到深處的時候竟然忍不住笑了。面對這樣的現實,無奈、無力、無助如影相隨,我也曾苦苦思索,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應該與孩子怎樣交流?

  苦思不得,我們夫婦開始對《我的孩子我來教》、《孩子成長諮詢手記》等家庭教育類書籍情有獨鍾,在這個過程中尹建莉的第二本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是我讀得最投入的,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越讀越有共鳴,越讀越痴迷,每讀一個小章節,就會忍不住在記憶裡搜尋,兒子成長過程中我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我是不是和尹老師一樣的想法?我是不是犯過這樣的錯誤……

  “如果我早點看到這本書,也許兒子和我的相處就不是這樣的局面了。”這是我讀完此書後最真實的感受。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記下點點讀書感受,除了讓自己引以為戒之外更希望與大家共勉。我覺得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該送給孩子“三個最美”:

  最美的給予是表率。“育兒先正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不如身教,在教育孩子之前,先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能潛移默化地接受到最美好的教育。“不要老玩遊戲!”“電視是看不完的。”家長如此教育兒子,可是自己回到家不是低頭對著手機就是盯著電視,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孩子其實就是家長的鏡子,家長謙虛謹慎,誠信自尊,孩子也會學著說話算數,正直向上。夫妻間互相信任,互相關心,家庭成員間互相關愛,家裡的環境溫馨民主,孩子自然能自信、快樂。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一味訓斥,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後慢慢安撫孩子的心,幫助孩子共同戰勝困難。

  最美的禮物是信任。還有什麼比信任孩子更能讓孩子內心昇華起自我的榮耀感和愉悅感,“你一個人在家裡會做作業嗎?”“這件事你做不了!”當我們每天都質疑、否定孩子的動作、思想、言行的時候,孩子怎麼能自信,這樣的質疑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力量。反思自己,我總是以父親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導與訓誡,記得一次兒子週末回家,興奮地告訴我們他的文章被語文老師推薦給全班同學,“你不是抄來的吧?”“一次作文寫得好說明不了什麼,不要太驕傲。”質疑能力的話我脫口而出,只見兒子的臉瞬間耷拉,轉個身不理我了。現在想來失去平等和信任的溝通,只會讓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賞識孩子,應該相信孩子的話。當孩子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你的時候,應該懷著賞識的心態,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勵。

  最美的饋贈是自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是如果為了某一個規則和事件,整天呵斥、糾結、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間豈不成了“貓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個缺點恰恰得到強化,孩子怎麼能跟我們敞開心扉,彼此形成對立衝突關係。這讓我想到了兒子學拉小提琴,打、罵、盯戰術讓他學會了小提琴,可是六級考出後至今沒有摸過小提琴,他說小提琴於他就是“樊籠”。同理,他寫作業的時候我們總是利用送水果、拿東西等理由督察他是否玩遊戲、看漫畫、QQ聊天,孩子常常拗著來,故意讓我們抓個正著,然後爆發新一輪的“鬥爭”。看了《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恍然明白,我們是普通人,開心、快樂、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驚喜,沒有必要為了面子、權威意識、規則,而讓雙方糾纏不清,彼此敵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時間,有利於孩子學會自主地安排事情,提高生活的獨立決斷力。給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空間,會使孩子更加快樂,學會獨立思考,這些都可以為孩子創造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賦予孩子最大的信任、給孩子自由成長的時空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財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饋贈。

  智慧家長課堂心得體會4

  孩子是一棵小樹苗,需要陽光,需要呵護才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排在最前面得環節,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就很重視這方面知識的吸取並儘可能好的運用在實踐中。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到現在我也曾看過不少的育兒方面的書籍,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這本《陪孩子一起成長》特別是書中的兩個觀點我非常贊同,並與之產生共鳴。

  第一個觀點就是“家長要學會表現無知”。家庭應該主動分享學會孩子的好奇,要學會表現出無知的狀態。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就會陪孩子一起玩遊戲,或者一起看一本書,看到最後,我就會用孩子那種充滿童趣和好奇的口吻故意問上幾個問題,讓她來做我的老師。孩子在那個時候就會很認真,感覺到很有“成就感”。記得有一次我問孩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什麼,能告訴媽媽嗎?孩子說她也不知道,於是我就表現出非常想知道的樣子,她就把百科全書翻開經過一段時間的查詢,告訴了我她的答案。趁機我就誇讚了她,並說以後還會經常請她幫我解決我不知道的問題。看得出她很開心。個人認為除了裝無知、裝傻,爸爸媽媽還要讓權,所謂讓權就是隨著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把權力交給孩子。平時在家的時候當我看到她的書桌很亂的時候為了鍛鍊她能自己整理的好習慣,我就故意說今天你的書桌你做主你想怎麼整理就怎麼整理,你是書桌的主人,一定要把它管理的好好的。孩子那時就會表現出積極的樣子。在週末出去到某處遊玩之前,我有時候就會對孩子說:“孩子,今天出去需要準備的東西我都不知道要帶哪些,你能來做主嗎?”孩子每一次都能表現出很樂意的樣子。家長學會無知以後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和動力會大大提高,從而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第二個觀點就是“孩子要學會感恩、敬畏、寬容”。一個能懷有“感恩”的人,就會懂得珍惜,懂得分享,懂得熱愛生活。當父母付出了無盡的愛給孩子,收穫的卻是孩子的冷漠和自私時,每一位父母都會感到既吃驚又心寒:是誰讓孩子變成這樣的?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為此,爸媽們願傾盡所有,不求回報。然而,不少孩子把父母無微不至的愛看成天經地義,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體諒,更不知道感恩。為什麼付出了愛卻沒有收到愛的回饋?我們作為父母也許該自我反省一下了。愛的付出也有講究, “不求回報”的愛也並非都是好的。因此,我們應該教會孩子感恩。為此,在平時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都會不失時機的給孩子講一些小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一些古詩,如“鋤禾”,讓她感到糧食來之不易,讓她認識到能吃到這麼美味的食物應該要感謝農民伯伯,感恩陽光和水還有空氣;有時當孩子在喝著乾淨的水時,我會給她講一些自來水生產的過程,讓她認識到乾淨的衛生的水來之不易,我們要感恩那些能讓我們喝的上這些水的所有人。讓孩子懂得感恩,我覺得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各種節日。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並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裡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讓孩子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願;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二是及時的表揚孩子。在孩子做了好事後,不管他是主動還是被動做的,不管他做得是否令人滿意,父母都要發自肺腑地感謝他、 讚揚他,那麼孩子定會大受鼓舞。不管孩子為你做了什麼,都要讓孩子覺得“幸虧有我出手幫助,事情才會這麼順利”。父母由衷的肯定才是孩子關心他人的動力。

  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任,我們這一代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需要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智慧。“陪孩子一起成長”是一本讓我們學到很多知識的好書,為了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將會好好研讀下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