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精選18篇)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精選18篇)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

  為了探求如何讓文學走進高中語文課堂,我透過查閱他人的教學經驗和結合自己短暫的教學時間,大致總結為如下幾個階段。

  自由式閱讀。在這一階段,學生可憑著興趣去閱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籍、名著、暢銷書,教師贏加以適度的引導。如:讀國內的書應以獲“矛盾”文學獎的名家為主,也可適度讀一些西方名著:《呼嘯山莊》《飄》《呂蓓卡》等等,儘量不要讓學生讀一些網路瘋傳的什麼玄幻、魔法、修仙之類的成人消遣的書。規範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真正從閱讀中受益,從閱讀中收穫課堂學習所無法提供的東西。在《飄》中理解作者對美國南北戰爭的獨特分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問題,更應從女主人——斯嘉麗身上看愛爾蘭人那種執著與狂熱,用從書中讀到的東西來指導生活、指導學習。從而達到我們讀書的預期目標。

  不但西方文學注重人文精神,國內名家作品也一樣不容忽視。他們是我們最接地氣的本土作家,他們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代言人,他們用作品用心向我們講述著在這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變遷。他們才是我們真正的瑰寶,也正是因為這些文化名人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先秦時期的諸子散文,《詩經》中的優美吟唱,漢賦的文辭公整、氣勢鋪陳,魏晉風骨,駢文的精工簡麗,唐宋詩詞的洋洋灑灑,元曲的內容真實、廣為流傳,以及明清小說的膾炙人口。所有的一切都將陶冶我們的情操,豐富我們的素養。學生可以在這些範圍內自由選擇,自由閱讀,只要是對我們有益的我們就可以採取“拿來主義”,對於那些對我們學習生活沒有幫助的作品我們應慎之又慎,堅決抵制。如果在這些書的選擇上存在疑慮,可以向老師請教,這一過程本身也是教師的再學習過程,或者說是班級“全民”大閱讀時代的到來。只要我們的閱讀積累量由量變發展為質變,我們才為文學走進課堂提供了前提。所以,這一基礎階段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沒有基礎,一切只不過是空中樓閣。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2

  閱讀教學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一個重要的陣地。在課堂中“說”的訓練佔有很大比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該積極挖掘教材中的說話訓練因素,讓學生學會“怎樣說”,“怎樣說得好”,從而培養學生說話能力、創造能力,也為“寫”的訓練開闢一條大道,讓學生學會閱讀。

  1、學會觀察事物。

  觀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和起點,也是說話獲取感性認識和“積蓄”材料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從小學會觀察,首先學習觀察有順序(從遠到近)如抓住方位詞,其次觀察抓住事物特點。由於低年級學生觀察隨意性大,注意力不穩定,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更多的觀察順序、方法,並教育學生養成勤於觀察的好習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學會合理想像。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利用教材“空白處”,設計有利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教學環節,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在教師期待的目光中,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呵護孩子們創新的“雨露”吧,他們成年人一樣,同樣有獲得成功的喜悅,被肯定、被認可的需要。由此看來,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的訓練因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能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

  3、學會積累語言。

  語言不簡練,“土話”過多。這是農村小學生作文中常見的語言毛病。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多讀、多聽,從中積累寫作素材外,還應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文字訓練。我們所學的課都選自名家名篇,每一篇都是範文。文中句子通順連貫,用詞準確,修辭應用等都值得我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要留充分時間讓學生多讀、熟讀,從中學習一些恰當的詞語,優美的語句,精彩的片段,從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教學要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學會在寫作中靈活運用。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3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聆聽了李千金老師《圓圓的沙粒》,林慧琴老師的《微笑》,蘇偉毅老師和施麗聰老師的講座,感悟頗深,受益匪淺,獲得思想啟迪:

  一、教師主導不可缺少

  閱讀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並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師放棄對於閱讀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導作用,要關注學生的閱讀審美經驗。由於學生自我經驗的侷限性,在個性化閱讀中有一些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是荒謬的地方。對於學生的這些體驗,教師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從中瞭解學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給予糾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教師圍繞重難點精心備課,精心設問,把學生送進預定的圈子,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現成的結論。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教師要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利,引導他們確立自己的閱讀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讀書的主人。使學生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不是教師活動的追隨者。

  三、創設“情境”,真切體驗

  個性化閱讀是體驗性閱讀,學生帶著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字進行對話交流,是以自己各種感官去觸控品味,體驗文字的,這時他的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將在文字上打下鮮明的個性的印痕。為了能讓學生真切的感悟體驗文字,教師應該針對其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透過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閱讀磁場,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探知慾望,在對文字的還原和體悟中感受閱讀的妙趣橫生。

  總之,只要在教學中執行《課程標準》中有關閱讀的理念,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要把閱讀活動變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學生會在富有個性的閱讀活動中,發展閱讀能力,強化閱讀體驗,感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水平。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4

  小說,典型地表現生活的敘事文學形式之一;它是“形象”的藝術,語言的藝術,創造性構思的藝術,綜合地有創意地運用表現手法的藝術,小說的篇幅一般較長,故事性比較強。學生讀起來也比較有興趣。但是,缺少教師指導的讀往往是學生的泛泛而讀。並不能解決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小說的閱讀教學主要解決兩個關鍵字:讀和品。

  一、小說的閱讀。

  要以學生為主體,因此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我在平時的小說閱讀教學中一般要求學生採取的閱讀方法是圈畫批註閱讀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於自己認為精彩的地方或者說困惑的地方圈畫出來,對於自己有感觸的地方就把自己的感悟在有關段落或語句旁邊的空白處,用簡潔的語言批註出來。這樣在讀完之後,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一個是解決困惑的地方,一個是交流精彩的地方和自己的感觸。同時也為下一步的品奠定基礎。

  二、小說的品。主要來品人物和語言。

  人物的品析主要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等等的有關語句的描寫來進行。因此,在品析時,就讓學生找出有關這個人物的所有的語句,尤其是關於描寫語言和動作的語句。讓學生對這些句子進行分析,從而達到品析人物的目的。

  語言的品析主要抓住一些特殊性的句子和有特殊詞語的句子。比如一些修辭性的句子和有特殊含義的句子,還有一些景物描寫的句子。這些句子往往有特殊的作用,要引導學生能夠進行具體品析。

  優秀的現代小說,無論長短,每篇都是一個精美的世界。閱讀,就是在這個世界中讀者的心靈和作家的心靈的交流。對小說的閱讀和品析,我們自然可以每篇側重一兩個方面。透過長時期的閱讀品析,我們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得閱歷,獲得智慧,獲得才華,獲得情趣,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開闊、充實和優美。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5

  兩天的培訓讓我對“主題閱讀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下面就談談我在這次培訓中的心得體會。

  重視單元導讀

  單元導讀課重在導,以單元導語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對整組內容進行整體感知。主要體現在:導趣,引發情感參與;導讀,全面感知內容;導學,明確學習任務;導延,課內延伸課外。在單元教學起步時,要讓學生透過單元導讀預習全單元,讓學生粗知單元內容,對單元的整體脈絡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方法。

  培養閱讀興趣

  “主題閱讀”教學共分為五個板塊,在二、三、四板塊中都有推薦叢書,而且推薦的都是同一主題的文章和書籍,使閱讀文字指向性更集中,目的性更鮮明,能夠更好地發揮教材的示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提升閱讀速度,以抵達“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閱讀目標。

  注重系統教學

  主題閱讀是把一個單元的內容都整合在一起,不再一課一課地教,而是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地教,這樣一個單元變成了一個小系統,那麼這個主題就是單元的魂,以此把所有課文串起來。

  課堂的學習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閒敲碎打,而是以一個單元為一個整體,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整體把握,緊扣單元訓練專案把相關知識聯為一條教學線索,把學生髮散的思維最終集中於單元主題這一點上。學完課本內容後,再將這種學習的方法遷移到課外同一主題的其他文章中去,堅持“舉三反一”的原則,讓學生在課堂中分析比較,並抽象概括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加強小組建設

  小組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對問題深入探討、共同解決的過程。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全體性和活動性,可使學生之間形成和諧、友好、合作、互助、競爭的關係,為接下來的單元主題式教學的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組合作學習中,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是最重要的。只要對小組合作學習施以恰當、系統的評價,就能調動每個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起到紀律約束性。小組合作交流和探討,令學習效果、課堂氣氛產生神奇的變化,學生不僅願學,而且樂在其中!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6

  xxxx年10月11日上午,我們學校的全體語文老師和海口中學、景山學校、寰島小學、白駒學校、新埠小學等兄弟學校的將近三百位老師齊聚海甸三樓多媒體教室,開展了一次“閱讀教學之讀寫研討”的基地培訓。

  本次活動由我校的招牌美女主持人簡怡老師擔當,她向各位介紹了本次活動的流程:

  一、由省學科帶頭人王花老師授課《石榴》。

  二、王花老師談談自己備課及上課的心得體會。

  三、由特級教師邱淑慧副校長做《讀寫交融,言意兼得》的專題講座。

  《石榴》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王花老師確定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第三、第四自然段,透過觀察實物、圖文結合、朗讀感悟,瞭解石榴果實的特點,初步懂得寫水果的一般方法。

  3、體會用比喻、擬人的寫法能夠把事物寫得更加生動、形象、體會作者對石榴和家鄉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陶冶審美情趣。

  4、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寫法,品嚐一種水果寫一段話。教學重點:透過觀察朗讀,瞭解石榴果實的特點。教學難點:學習描寫水果的寫法。

  在這四十分鐘裡,王老師的這堂讀寫結合課,孩子樂於說,善於寫,可謂是做到:閱讀尋契機,提煉得寫法,遷移模仿練,星級評價佳。老師們在認真地做著聽課記錄,課堂結束了,大家還意猶未盡。

  課後,老師們都沒有休息,緊接著王老師跟大家分享她備課及上課的感受。她告訴大家,今天是她第四次呈現這堂課,在邱校的指導下三次“瘦身”,“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最終一錘定音以“石榴果”的教學作為讀寫契合點。

  接著活動進行到第三個環節,由特級教師邱淑慧副校長做《讀寫交融,言意兼得》的專題講座。

  邱副校透過列舉中年段隨文練筆,隨文仿寫兩種訓練的異同處,讓我們更清晰地知道如何在課堂上更好地尋找讀寫的結合點。

  邱校認為我們的語文教學要體現的是教學價值而非僅僅原生價值!為此觀點點贊,的確,我們授人以漁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富有生命的活力,這正應了她開場白時對“語文”的解讀!

  一個上午,有幸聆聽了王花老師踏實有效的一節課。邱副校長精彩的講座。真的是收穫頗多。這樣的培訓真實有效!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7

  2月28日和29日兩天,我校舉行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選拔賽,一共有七位老師參加,我聽取了7位老師的上課後,覺得受益匪淺。這7位執教老師紮實深厚的教學基本功,獨到精緻的教學設計,從容不迫、大氣自然的教學風格,充滿濃濃人文關懷的課堂交流氛圍,使我深受啟迪和教益。現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凌仕瓊老師的一節閱讀教學課,談談自已一些膚淺的感受。

  一、以讀為本,培養語感。

  “讀”的指導,是這次閱讀教學活動的一大亮點。執教老師普遍認識到讓學生讀準、讀順、讀好課文是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讀為本、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品味,在這幾節課中都得到較好的體現。凌仕瓊執教的《橋》在指導品讀含義深刻的句子可謂獨具匠心如“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勢不可擋。”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凌老師不僅透過品讀傾聽,還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潑”“倒”“勢不可擋”字詞的精妙,從而體會老漢的高大形象,洪水的兇猛。

  二、教師的語言有感染力。

  教學語言的確是一門值得我們潛心研究的藝術,運用得恰到好處的教學語言能把學生引出狹小的課堂,帶領學生重溫生活片段,深入人的心靈深處,如凌仕瓊老師執教的《橋》一課,他的聲音時而低沉,時而激昂,時而鏗鏘有力,讓我們感受了老漢大山一般深沉的人格,把生的希望讓給他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情懷。他的語言震撼了大家,使教師、學生、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林彥,藍小平,譚海鸞等幾位老師那極富親和力,娓娓動聽的聲音,為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三、深挖文字,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讓人耳目一新。

  新課標中說到: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引導調控是第二位的。著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先學後教、先讀後導、先練後訓、先放後扶”的過程。”我想,凌仕瓊老師所執教的《橋》一文的教學過程就是這種教學模式的一個充分展現吧。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8

  20xx年4月22日,我認真觀看了曾老師關於“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教學方法和實操指南”的講座。老師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講解:第一,閱讀素養;第二,閱讀目標;第三,閱讀的樂趣,來自討論和分享。其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指導閱讀——細,是一個關鍵的角度。

  一、關注文字的細節,引導學生去感受整本書閱讀。

  透過書中的細節,可以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透過文章的事例,可以感知作者所要表達的細節;透過使用文字的核心細節,可以讓學生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因為精彩的文學作品,是會隱藏細節的。引導學生品讀這些細節,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題。

  二、關注閱讀目標的細分,促進學生去整本書閱讀的策略。

  閱讀策略是為學生達成閱讀目標服務的。閱讀的目標分為學段閱讀目標、學期閱讀目標、單本閱讀目標、閱讀任務目標等。文字的閱讀細分要有目標,否則文章就會顯得無力。閱讀目標要細分,要結合每個年齡階段,進行具體安排,要想讓學生的閱讀技能呈現螺旋上升,就需要有一系列細分的目標。

  三、慢慢地讀,從中去建立推理策略。

  曾老師建議老師們一個文字至少要讀3遍,崔老師也提到講《草房子》的老師讀了20多遍。透過慢慢地讀文字,教師才能夠去關注到導語、情節、人物、主題、寫作等閱讀教學的策略。我也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欠缺,許多書是多少年前讀過的,僅憑記憶中的那個輪廓,是難以做到細讀的。

  假期,我自己慢慢地讀《紅樓夢》,結合《蔣勳說紅樓夢》這個系列的書,幫助我對這本書才有了新的認識。慢慢地讀,教師需要,孩子也是需要的。曾老師的講座中,提到了閱讀既是孩子靈光乍現,也是教師自身的感染成長。結合自己讀書過程,我很認可這個觀點,而且也陶醉在實踐的路上。

  透過觀看這次講座,希望透過自己的學習,可以在復學之後,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假期,我佈置了學生閱讀四大名著,孩子們選擇《西遊記》的最多,男孩子也有很多選擇《三國演義》、《水滸傳》,但是女生極少選擇讀《紅樓夢》。

  我希望孩子們在家的日子裡多讀名著,我希望透過我的“細”讀,可以讓學生在整本書的閱讀中,收穫滿滿......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9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說過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就是給了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擔子的沉重。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也結結實實成了我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

  一、創設情境,披文入情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每節課上,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對於課文內容、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語言、眼睛、動作……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用情感去融化語言。

  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同時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語文,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二、創造“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盡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我們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透過課外書、網路、家長等多種途徑蒐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在生活中學語文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我們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三、多一些感悟

  要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充滿思維的張力。既要有個人的靜思默想,又要有同學之間的思維的碰撞;既要發展形象思維(讀文章,想畫面),培養想象力,又要發展創新思維(在不誤讀的前提下,鼓勵個性化乃至創造性解讀),培養創造力,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思、議,不僅要展開師生之間的對話,而且要組織好、引導好師生之間的對話。要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抓住交流中的閃光點、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進行思維碰撞,展開真實的對話、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語習文的舞臺,成為老師培育和綻放創新思維之花的沃土。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發展”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來人才的培養目標。面對這個大課題,面對新課改,讓我們大膽地去實踐,留下我們共同探索的足跡。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0

  1、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入話題

  PEP小學英語在中高年級課本中已經出現了Let’s read, story time、繞口令等閱讀材料,同時所列功能專案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內容,突出了語言學習與學生生活經歷相聯絡。課文基本上是以單詞、對話、閱讀的形式編排的,一課一個專題,圖文並茂,即圍繞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某個熟悉話題展開,提供相關畫面。教材的這種編寫特點也決定了小學閱讀教學要求突出“用”字,要讓學生學習、理解與傳遞必要的資訊。

  2、 層層推進,逐步操練

  在小學階段,我們強調教師抓住小學英語教學的三個要點:興趣+情景+活動,採用諸如Look and Say這一類的方法,藉助圖片、錄影或假設的情景,讓學生對語言的的感知,對課文內容的感知,使他們產生閱讀的慾望。

  再透過一個Let’s be a painter。的教學活動,即讓學生留在腦中最深刻的一次假期透過畫筆畫下來並進行討論。並記錄下來在小組之間進行傳閱。既實現訓練任務向實踐型任務的過渡,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又解決了閱讀材料少的問題。讓學生輕鬆地在同學之間找到了感興趣的閱讀材料,同時也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視聽著手,解決問題

  以問題推動學習,透過解決問題來感知整體的閱讀材料。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藉助課文圖片,透過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錄音。就這樣,透過設計問題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鑑賞文章的切入點。即教師設計問題, 要遵循循序漸近的原則, 要把問題建築在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之上,服務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水平的目標需要。

  但是在循序漸進的原則下要儘量做到:a提問要誘發學生興趣設計問題:應該在學生現有的知識積累基礎上,在現有的邏輯思維水準下,換不同的角度提問。b提問設計須有“度”,從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實際出發,利用有關提示引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c提問設計應“巧”。

  4、過程指導,適當調控

  閱讀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閱讀的效率。小學生剛剛接觸英語,並不知道如何很好地去閱讀,大部分學生要靠老師正確的指導,而閱讀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為此,閱讀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具體有:a培養學生默讀的習慣; b培養學生根據意群認讀的習慣c培養學生猜詞的習慣,最終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閱讀。

  5、滲透異國文化,拓展閱讀空間

  語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交際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因此透過文化背景的滲透來培養文化意識有助於學生真正學好、用好英語,“流”向課外。

  在My holiday的教學中我也積極地滲透西方節日及文化。如Christmas, Thanksgiving Day, 等等,同時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搜尋更多的相關資訊。這樣,讓學生在主動,有興趣的條件下自主地拓展了課外閱讀的空間。

  6、要增加語言實踐量, 延伸英語閱讀空間

  從培養閱讀能力的角度來看,僅限於課文的閱讀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閱讀課的課堂教學內容絕不能只停留在封閉的教室、狹窄的一本書裡, 而是要面對更廣闊的社會生活, 以拓寬閱讀內容視角,擺脫傳統的英語閱讀教材的束縛, 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 具體做法:

  (1)可開闢一個課室,裡面擺設著各種兒童英語讀物,這些讀物生動有趣,語言地道,豐富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資源。

  (2)網上閱讀: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的普及為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注入了活力,藉助這一優勢,我們可以把網上閱讀作為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的形式之一。同時,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計算機網路的智慧化優勢,建立英語學習資料庫,為學生提供個別化閱讀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需要,調看有關材料,以便讓學生自我拓展閱讀的空間。

  7、要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

  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當前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閱讀教學應結合教學內容, 寓思想品德教育於英語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以知識為載體,適時適度地滲透思想品德以及愛國主義教育。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1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人人擁有會學習的方法,校領導高瞻遠矚,打破常規,要求我們主課老師率先實行“先學後教”的課堂改革,打造“活力課堂”。起初我們語文教師倍感迷茫,總認為這個模式對沒有多少語文基礎且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的小學生來說無從下手,無法實施。後來學校組織我們學習這方面的相關理論,安排我們學習杜郎口教學模式,理論結合實踐,才從真正意義上理解了“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根本宗旨和意義所在。我便開始逐步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運用,倒也有些許收穫,現將我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一、導導學案的出現讓我”輕鬆”又“倍感壓力”

  導學案作為課堂學生自學,教師導學的主要憑藉,既有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又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及個別問題。這便對我們所有的教師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為了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成立了“導學案制訂研討小組”。首先我們對本單元進行課時結構的整合,打破了四課時的常規課時結構,將其改為三課時,然後來設計每課時的教學目標、學習任務。每單元導學案的生成都是經全組教師討論而制定的。簡單的一張導學案不僅是單元備課人的教學構想,更是全組人智慧的結晶。每週三放學後我們都準時坐在一起來討論下個單元的導導學案,每次與大家研討時聽到更多的新設想,好方法時總讓我覺得“學無止境”,不用在課堂上“滔滔不絕“的講解,也使我輕鬆了許多,但備教材、備學生卻讓我“倍感壓力”。

  二、角色的轉變讓我“快樂”並“ 緊張”著

  “先學後教”使師生角色發生了變化,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在課堂上變成了一個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在必要的時候才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每個學生都發揮了它主人翁的精神,在每一個問題上能夠用心的去尋找、去探索、去發現。與此同時,學生們也會動腦去思考與其相關的問題,這便要求我們每個學生和教師都要有充分的準備。例如我們在學習每一單元的“日積月累”部分時,我在先學卡上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於“日積月累”上呈現的詞句,除了書本上的你還知道哪些?第二天在呈現學習成果時發現,孩子們將初中甚至高中才能學到的詞句搬上了課堂,在我們共同分享學習成果的那幾分鐘裡,孩子們越說興致越高,大家都關注著彼此的表現,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是雙倍集中的。在每個人與大家分享的同時,孩子們也找到了自信,充分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在這樣高漲的課堂氣氛中孩子們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自己,增進了友誼。我和我的學生們就在這樣的課堂裡快樂地學習著。但我在高興之餘卻有一種危機感,如果我的學生提出了我不知道的問題我該這麼辦?我想,除了加強自己的專業素養別無他法。也罷,那就讓孩子們來鞭策我學習,我也就不會成為他們口中的落伍者了。

  導學是一種理念、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態度,只有植入心中才會真正的領悟到這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真諦。我相信:隨著“先學後教”這種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不斷深入和完善,一定會很好的激發學生自主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挖掘其潛在的能力,誘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為學生自身發展終身奠基。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我更有信心在這條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之路上走好、走穩,讓我的語文課堂更具生命力!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2

  8月下旬,我有幸聆聽了關於幼兒園早期閱讀的培訓,感想及收貨頗多!近年來,世界各國的幼教專家們都十分關注早期閱讀,認為早期閱讀對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的發展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程度,將會影響其終身學習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國家教育部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第一次明確地把幼兒早期閱讀方面的要求納入語言教育的目標體系,提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元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由此可見,對進行早期閱讀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幼兒園早期閱讀是指在幼兒園階段,以圖畫讀物為主,以看、聽、說有機結合為主要手段(不要求書寫),從興趣入手,萌發幼兒熱愛圖書的情感,豐富的閱讀經驗、提高閱讀能力。?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在園開展早期閱讀呢?

  一、首先要為幼兒創設適宜的閱讀環境,激發閱讀的興趣。

  《綱要》明確要求“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吸引與、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綱要》還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幼兒的語言是透過對周圍環境的模仿而獲得的,幼兒園與家長應當為幼兒創設並引導幼兒接觸一定的閱讀環境,並想方設法喚起閱讀興趣,激勵他們持續地、愉快地、主動地發展閱讀,在與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培養早期閱讀能力。

  (一)要盡力營造一個處處能夠見到漢字與實物緊密結合的環境。大門、花園、教室、桌椅、門窗、玩具等凡是能與漢字結合的實物上都儘可能地與漢字掛鉤,讓孩子們見物的同時就能見到與之對應的漢字。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圖象、聲音、語義、符號自動地整合到一起,從而逐步實現對漢字的認識。在人際交往中,也要注意營造漢字教育的環境。例如,我們把孩子們的名字寫入“標誌”,在毛巾架上、小櫥子上、杯子架上都有每個人的“標誌”。孩子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標誌”上的漢字自然就記住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人與人彼此間的感情交流,又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漢字教育。

  (二)在區域中,我們精心設立充滿溫馨、優雅、適合閱讀的圖書角,專門以開放的形式、空間,時時吸引著。他們還把自己家裡最喜愛的圖書放置在圖書角里,與同伴交流,在豐富班級圖書內容的同時,也增進了孩子之間的相互交流,獲取更多的閱讀資訊。由於圖書角就在孩子身邊,孩子可以在晨間活動、區域活動和飯後的間隙隨時翻閱。久而久之,閱讀活動成了孩子每天必不可少的內容,就象他們需要水和食物那樣自然,在不經意間逐漸養成了自覺的閱讀習慣。

  除此之外,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及時調整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故事內容,並根據不同的故事及內容採用不同的閱讀指導技巧。如可以利用故事插圖,組織幼兒續編故事。這樣堅持不懈努力,的閱讀就能始終保持旺盛的與濃厚的興趣。

  二、培養的閱讀常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培養幼兒早期閱讀興趣的同時,應有目的地訓練做事認真細緻、有條理、不怕困難、做事有始有終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習慣的培養是和學習的興趣相關聯的,良好學習習慣既是順利進行早期閱讀所必需的,也是小學學習的重要準備工作。記住這樣一句話“起初是我們養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就我們。”我園是以紅纓教育的《幫我早讀書》為主要的語言教材,每天早上幼兒入園之前我會先把所有的書擺在一個固定位置,露出每個孩子的名字,幼兒進教室後會主動取自己的書,跟著磁帶指讀。晨讀完畢,我會放音樂,孩子一個接一個有序地把書送回指定地點,放整齊。等待的孩子可以打拍子、做律動。平時我還注意提醒孩子,閱讀要從左到右,自上而下,書要一頁一頁從前往後輕輕翻;圖書角看書時要安靜,不能打擾別人,對圖書要愛惜,不折損,不撕頁,不在書上亂塗亂畫等。閱讀時我們非常重視幼兒“指認”技能的訓練,讓幼兒儘可能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使其同時運轉,並在每個字上聚焦。可用四句話來概括:手指著這個字,眼看著這個字,嘴裡念著這個字,腦子記著這個字。但是,開始的時候,幼兒往往完不成手、眼、耳的協調運做,經常亂指一氣,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幫助幼兒完成有節奏的指字訓練。具體操作可由或家長握著幼兒的食指,一邊讀詩歌或故事,一邊帶領幼兒指字,反覆進行,讓幼兒掌握一定的指字速度和節奏,區分文字和標點符號,有標點符號的應該語氣停頓,但是手不用去指標點符號,應該直接去找下一個字。在每行字末,提醒幼兒換到下一行,用生動的語言告訴幼兒?“拐彎請注意”。中班下學期,我班孩子已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絕大部分已順利從“點指”過渡到“劃指”。

  三、運用多種方法指導早期閱讀

  1.讓大量感知和積累兒童文學精品

  幼兒階段的記憶特點是無意記憶佔優勢,年齡越小越明顯,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幼兒有著極強的無意識的感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當我讓孩子們欣賞“撫摸”這首散文詩時,雖然中班的孩子還不太理解散文詩的含義,但聽完這首語言優美、節奏輕柔的散文詩,孩子們很自然的說出自己的感受:“老師,真好聽,再放一遍吧。”“我聽著很美。”所以,我們應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全面的兒童文學精品,利用餐前飯後讓他們進行感知。所謂感知,就是不要求幼兒理解並會說出作品中的每個詞、每句話,更不要求他們會複述所聽過的每個兒童文學作品,這裡只尋求一種薰陶,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對提高的語言修養和今後的語言創作是極其有利的。

  2.根據智力發展規律,注重因材施教

  《綱要》強調“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語言發展具有特殊意義”。?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孩子的智力、發展速度都不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方說,有的孩子喜歡閱讀,但不擅長拓展,我們可以採取調動孩子生活經驗,用動作、感情結合圖片幫助幼兒拓展思維;有的想象力極豐富,但表達不夠,教師儘可能讓孩子多表達,單獨開展指導,在日常閱讀中指導幼兒講述。有的孩子閱讀習慣差,我們就讓能力強的幼兒與他們共同閱讀,用好的榜樣影響他們校正不良習慣。交流閱讀體會。要細心觀察,注意調動每個幼兒閱讀的積極性,根據幼兒不同能力、不同水平進行指導,比如在學習《小馬長大了》後,我們啟發幼兒學一學動物的動作、表情,說一說小馬、黑狗、山羊、黃牛是什麼樣子,它們都有什麼本領,留有問題讓幼兒思考。這樣,老師可以從中觀察瞭解到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及時發現理解的差異,適當推敲原因並給予不同指導,這是整體指導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總而言之,針對個體的指導方法不一而定,形式可不拘一格多樣化,以推進閱讀水平的提高。

  3.利用故事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故事是所有孩子們的喜好,孩子們喜歡從故事中受到啟發,更喜歡從故事中學會做人的準則。於是,我便開始採用睡前小故事的“策略”:在孩子們午飯後組織些安靜的遊戲(比如:聽平靜的音樂等)來平靜孩子們心潮澎湃的心,讓孩子們首先能安靜地走進臥室;到臥室後我會告訴孩子們安靜後再講故事,這樣孩子們躺到床上的速度就會加快一倍,很快就會躺到床上等待老師講故事;偶爾有一次一個小朋友說我要講的故事她也會,於是那天中午我就請她替我講了。後來發現小朋友講故事的熱情高漲,乾脆就請小朋友們輪流講。就這樣,每天都有不同的孩子講不同的故事,孩子們非常愛聽,而且睡得特別香,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4.正確評價,及時地進行表揚獎勵

  每個幼兒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獎勵,我就運用幼兒的這一心理,指導幼兒閱讀,激發幼兒對閱讀的興趣,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如:若孩子在閱讀中語言連貫且緊扣畫面主題,聲音洪亮,用詞恰當等,問題回答的特別好,我們這時就該及時地給予獎勵,還可以設定“幼兒進步獎”、“主動學習獎”等。可以口頭表揚,讓小朋友為之鼓掌,也可發些小獎品,如:小紅花、小貼畫或各種好看的圖片等,得到的表揚獎勵越多,他(她)就對這一越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越高。

  5.注重整合,聯絡生活實際?

  《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透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發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組織語言教育活動中,應該注意整合性原則,這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語言教育活動內容的整合性。如把語言教育活動與其它各科內容進行整合;在選擇和編排語言教育活動內容時,把語言學習內容視為一個整體。二是語言教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在語言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中,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為幼兒創設具有真實語言運用機會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語言教育的過程成為教師和幼兒共同建設的積極互動的過程。還應該注意把語言教育活動滲透到各種遊戲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幫助幼兒擴充套件自己的語言經驗。如:夏天到了,幼兒園內的各種樹木發生了變化,在戶外自由活動時,讓孩子們仔細看一看,找一找幼兒園發生了什麼變化。讓幼兒在觀察中議論、想象,及時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在觀察過程中,很自然地發展了的口語表達能力。

  此外,我們還要時時處處做個有心人,來不斷激發幼兒早期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及應用能力。如:可以請幼兒創編,也利用零碎時間讓幼兒講講自己的見聞和感受,進行識字遊戲,經常張貼的“口述日記”等。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3

  小學中年級是義務教育進入第二個學段的起始年級,學生已從幼童時代進入了孩童期,他們的獨立意識開始萌發。接受新資訊的能力也在增強。對一些問題升始有了自己獨立的理解,甚至對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在文化知識方面,他們有了第一學段學習的積累。語文教學如何抓住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特點進行課堂教學,使他們成為有一定閱讀能力的、能與人大方交流的、會正確表達思想感情的、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學生,就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開闢一條新的教學途徑。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強調知識灌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導致學生機械接受、死記硬背。教師主導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缺乏自主性,嚴重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課前預習,課前蒐集。

  我們的語文教學內容必須立足於開放,即意味著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個社會的迴歸,才能適應當今飛速的資訊時代。新課標也給提出了要注意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建議語文教學“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教師引導學生課前蒐集資訊,讓學生在探索中主動學習,能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也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的有效手段。蒐集的資訊,一方面是與課文主題相似的文章,另一方面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材料及其它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㈠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去與課題或文字碰撞,從而引發學生對文字的猜想,形成閱讀期待。

  ㈡ 初讀課文,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第一步:先放手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2遍,要求學生邊讀邊畫出生字詞,教師出示課文難讀的,易錯的詞語全班指導,掃清讀書的障礙。

  第二步:交流朗讀課文情況。一般以指名讀書為主,檢查中下等學生讀書為主要目標,隨時糾正學生讀錯的.字,注意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第三步:指導學生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自己先想一想,再與同桌商量商量,用一至兩句話來描述主要寫了什麼人、什麼事,然後寫在課本上,最後交流。

  第四步:再次讓學生瀏覽課文,對全文進行質疑,確定課堂學習的目標。

  三、精讀課文,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來體驗

  圍繞話題,選擇重點,以多種形式的讀為基礎,引導學生髮現段、詞句之間的內在聯絡,一步步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課文語言初步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這一步是閱讀教學的重頭戲。在此環節中,教師要緊扣文字的主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反覆研讀,調動學生的認知、想像和情感,含英咀華,細細揣摩、體味,不斷深化對文字主題的認識。同時依據課標對不同學段擬訂的教學目標,結合文字的特色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立文字閱讀訓練專案,同步憑藉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基本功的訓練,使學生習得一些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閱讀積累。

  要根據文字的特色來確立文字主題。文字主題確立後,教學中要圍繞這條主線引導學生整合文字資訊,抓語言文字訓練,最佳化教學環節,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走進文字,與作者、文字對話,形成情感碰撞,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落到實處。在精讀感悟中要以讀書作為教學的主要手段,在讀書中感悟,在感悟中培養讀書能力。以讀為本,自主閱讀,以讀代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運用多種閱讀方式,如默讀、個別讀、齊讀、競賽讀、快速讀、分角色讀、聽錄音讀、教師範讀、自由練讀等等,並且注意培養閱讀技巧,使學生在讀中生疑,讀中釋疑,讀中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四、回顧全文,形成積累,啟發感悟

  在學生熟讀全文的基礎上,摘記優美詞語、背誦精彩段落。閱讀教學要以讀書訓練為重點,教給讀書方法,注重讀書質量,紮紮實實地落實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絡地讀,步步深入地讀;因此,要做到活記樂背,主動積累,熟讀成誦,水到渠成,堅決扭轉和反對唱讀課文的現象。

  五、課堂總結,激勵實踐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總結”這部分總是教師歸納課文中心思想、寫作方法,給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等。而我認為在這部分教師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接著,讓學生暢所欲言去談體會。當然,教師也可適當啟發學生,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

  總之,經過有機的閱讀訓練,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得到有效提高,也為學生進入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4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向來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道門檻。由於有大部分農村家庭沒有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缺乏對孩子的閱讀督促。另外,也因農村學校藏書有限,或形同虛設,造成學生閱讀面窄。因此,在新課標的推行下,給農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難度。那麼,如何在新課標下指導農村孩子進行閱讀教學並養成習慣呢?下面就此淺談本人的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新課程怎樣教》中講到:“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起點,是培養探索精神的直接動力。”而在農村這塊“閱讀的沙漠”中崛起“閱讀的種子”並非易事。如何激勵學生對閱讀感興趣?我所採取的一些做法是:

  1.教師範讀,感染學生,激發興趣

  我慎重考慮到農村學生的識字程度、朗讀水平和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品賞能力差的弱點,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範讀。則教師的有感情範讀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師自己進入了角色、動了感情,才可能使學生領會“文美”,才可能把學生引入意境,激發閱讀興趣。範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細心、正確聽出教師的語速、輕重緩急等,讓學生進入文章意境,從而營造了氣氛,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例如在我教《第一場雪》一課時,透過有感情範讀描寫下雪後的句子,作者寫雪景時運用了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的寫法,[即(靜態描寫):“好大的雪啊!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鬆松、沉甸甸的雪球。”(動態描寫):“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突出了雪大和雪美的特點,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為理解課文做了鋪墊。整個過程使學生的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興趣,感受到語言的美,便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2.熟讀成誦,興趣昇華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閱讀就應讓學生獲得讀的成功體驗。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多層次、多渠道的朗讀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教《桂林山水》時盡多讓學生在抓住灕江水的靜、清、綠,桂林山的奇、秀、險的與眾不同的特點,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去讀,邊讀邊想象文中一幅幅生動美麗的畫面映入眼簾,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使學生獲得了美的情感,興趣得到了昇華。又如在教《廬山的雲霧》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這兩大中心句,結合課文插圖有感情地朗讀,並在腦海中浮現出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讓學生感受到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的獨特形態美及雲霧變化之快的動態美,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給學生留下了鮮明的、深刻的印象,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此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應採用各種方式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保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或以情設趣,或以疑激趣,或以電教媒體引趣等。

  二、以讀為本

  在新課標教學中,我們儘可能讓學生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得到知識,才能更好地實現《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標。

  1.以讀代解

  《語文課程標準》裡講到,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言語的閱讀活動,是眼、口、耳、腦並用的心智活動,是能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更多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讓學生透過讀書去解決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如有些教師在教學《宋慶齡和她的保姆》一課時講了“後來,李姐(保姆)身體不大好,宋慶齡不但不再讓她照顧自己,還用自己的薪金另請了一個小保姆,自己也儘可能地親自照顧李姐,噓寒問暖,端湯喂藥,讓她和自己一起在樓上吃飯,還讓李姐坐上座,自己在邊座相陪。李姐十分不安。”其中,作為國家的名譽主席,她為什麼能這樣做?李姐為何感到十分不安?這時教師大可不必給學生做詳細、理性的分析,而應採用以讀代解的方法,讓學生透過反覆閱讀,聯絡上下文及預習中的人物簡介,便可悟出其中的意義,並真切地體會到宋慶齡和保姆之間的情誼。

  2.以讀促“思”

  我曾聽過一位教師在教《一夜的工作》中第2自然段時,他讓學生齊讀了一遍,就緊接著問:“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是圍繞哪些重要語句寫的?”此時,課堂間鴉雀無聲,很多同學一臉茫然,沒有一個學生舉手發言。於是,教師急了,便指名一位女同學站起來回答,結果還是無言以對。可看出該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讀書思考的重要性,沒給學生留出讀書待思的空間。學生不是電子計算機,不是一讀便知。如果是這樣,那學生還用得來上學嗎?因此,教師首先要明確: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首要部分。不要只是表面上擺個教學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那樣會很難使學生走進文字,品詞析句,體會情感,揣摩表達,想象意境及讀出韻味。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地、儘可能地讓學生自主地閱讀、思考、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只有充分給予學生閱讀的自由和思考空間,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各抒已見。同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閱讀,保護學生的個性,學生才會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知識和情感,才會閃現出思想的火花。他們才會在閱讀《一夜的工作》時質疑:那麼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為什麼室內陳設那麼簡單?在讀《我的戰友邱少雲》時就會發問:邱少云為什麼能耐得住烈火燒身呢?在讀《獄中聯歡》時才會納悶:“革命者們為什麼敢在敵人的監獄中載歌載舞,而又不會遭到敵人的射殺?這樣的讀,才能真正讓農村學生逐步活躍於閱讀教學中,提高閱讀水平。

  3.以讀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且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特別是在農村小學的實際閱讀教學中要悟出文中的“情”,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必須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讀書時間。而且還要加以引導,加強語感因素,注意語感訓練。例如,在教《開國大典》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群眾遊行時的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華人民政府萬歲!”“毛主席萬歲!”及毛主席向群眾的高呼“人民萬歲!”“同志們萬歲!”由於學生讀出悟感,所以給人以極大的鼓舞,讓人感到場面的再現,心中無比興奮與激動。同時,還讀出了人民群眾對新中國、毛主席無比熱愛、崇敬的感情,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樣的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又滲透了高尚的人文因素,真切地體現了文中的“情”。

  三、培養閱讀習慣

  在新課標教學中,我們提倡“授人以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無不有益。基於農村小學生的閱讀特點,更需要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堅持不懈、科學的訓練,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以致用。首先,要養成認真的閱讀態度。必須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這樣才有利於準確地從閱讀中獲取資訊。第二,要養成動手的閱讀習慣。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習慣地對重點詞句、不解之處,做上記號,再勤於動手去查閱工具書及向老師提問。在閱讀中“君子動口不動手”是難以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的。第三,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讀書動口不動腦,則純屬“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便無法理解課文更談不上創新,也將失去了閱讀的意義。因此,在讀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讀思結合,不斷地去發現問題,在積極的思考中,儘可能地去解決問題。這才是課改中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

  只要透過對學生閱讀興趣、以讀為本、閱讀習慣的緊密結合去培養,從農村學生閱讀的角度說,定會扭轉、重新整理學生的閱讀觀念,更好地提高其閱讀能力。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5

  高年級段的朗讀要求,不僅要做到正確、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進行閱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主要透過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讀有要求,讀有層次,要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悟情傳情,培養語感。寫景的文章,既要讀出景物的美好,還要體味如何借景抒情;寫事的文章,要體會如何記事傳情;寫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體會人物情感……讀的指導,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應該引導學生進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讀中體味、感悟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讀的指導,還要避免割斷情感的聯絡,要從整體入手,指導學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調及其變化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情感體驗,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默讀高年級的默讀訓練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讀速度。為此,本冊教材將默讀與理解、思考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加強了“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等方面的訓練。有多篇略讀課文明確要求透過默讀了解課文內容,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許多也是必須在認真默讀的基礎上完成。為保證默讀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為學生留有充裕的默讀時間,並提示相應的方法,引導學生按照要求認真思考,在默讀之後要檢查學習效果,不能匆匆忙忙,流於形式。

  無論是精讀課文還是略讀課文,教學時都不是單一地用朗讀或默讀的方式,而是要根據讀書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方法。對此教師要妥善安排,做到每次讀書的目的明確,方法得當,並能體現出對課文學習逐步深入的層次性。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6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著主體作用。在閱讀教學中,要採取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從閱讀中體驗快樂,增長知識,提升精神境界,增強對生活的感悟能力。

  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有效的內部動力。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負擔,而是執著的追求。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啟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我在教學《長城》一課時創設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前往北京,此時教室裡響起隆隆的飛機聲,我加以描述:“飛機起飛了,飛到了殷墟,飛到了北戴河……”由遠而近,學生如身臨其境,像真坐在飛機上一樣。隨著一聲“到了!”同學們睜開驚奇的眼睛,映入眼簾的是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圖片。這時,我開啟錄音機,學生邊聆聽課文錄音,邊欣賞美景,頓時感到心曠神怡,閱讀學習漸入佳境,課結束了,學生還意猶未盡。

  2、多渠道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學科牽涉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所以教師應該把握時機,“因文制宜”,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知識容量,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教學中,我不僅引導學生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如報刊、雜誌等,還充分利用電腦網路、影視音像等,組織學生收聽或觀看與課文相關的廣播、電視。另外,我還積極利用閱讀活動課,帶領學生去領略自然風光、名勝古蹟、風俗民情、春種秋收,瞭解國內外和身邊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知識,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合作探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大綱》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教學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落花生》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由六個成員組成。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六個問題:

  ①這篇課文哪些地方寫得簡略?(種花生、收花生)

  ②哪些地方寫得詳細?文章的重點是什麼?(過收穫節、議花生)

  ③父親的話中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④花生的哪一點是最可貴的?

  ⑤父親所說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種人?桃子、石榴、蘋果又像哪一種人?

  ⑥父親是用什麼方法來說明做人的道理的?

  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踴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積極地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合作解決問題。在討論彙報中,有的學生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會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積極。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達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以上幾點只是我從教十餘年來的幾點體會,其實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天地無限廣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閱讀教學方法,教會學生閱讀,讓閱讀伴隨孩子們的一生。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7

  閱讀教學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一個重要的陣地。在課堂中“說”的訓練佔有很大比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該積極挖掘教材中的說話訓練因素,讓學生學會“怎樣說”,“怎樣說得好”,從而培養學生說話能力、創造能力,也為“寫”的訓練開闢一條大道,讓學生學會閱讀。

  1、學會觀察事物。

  觀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和起點,也是說話獲取感性認識和“積蓄”材料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從小學會觀察,首先學習觀察有順序(從遠到近)如抓住方位詞,其次觀察抓住事物特點。由於低年級學生觀察隨意性大,注意力不穩定,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更多的觀察順序、方法,並教育學生養成勤於觀察的好習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學會合理想像。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利用教材“空白處”,設計有利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教學環節,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在教師期待的目光中,孩子們的思維更活躍。呵護孩子們創新的“雨露”吧,他們成年人一樣,同樣有獲得成功的喜悅,被肯定、被認可的需要。由此看來,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的訓練因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就能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

  3、學會積累語言。

  語言不簡練,“土話”過多。這是農村小學生作文中常見的語言毛病。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多讀、多聽,從中積累寫作素材外,還應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文字訓練。我們所學的課都選自名家名篇,每一篇都是範文。文中句子通順連貫,用詞準確,修辭應用等都值得我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要留充分時間讓學生多讀、熟讀,從中學習一些恰當的詞語,優美的語句,精彩的片段,從中積累豐富的語言。教學要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學會在寫作中靈活運用。

  文學閱讀教學的心得體會 篇18

  古人曾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想讓學生“不待解說,自曉其義”必突出一個“讀”字,讀的面要廣,讀的人數要多,讀的時間要多,要讀得落地有聲,書聲琅琅才是語文課的主要特點之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要求學生循序漸進地讀書,在學生粗讀課文初步感知其大意之後,著重抓好“讀通課文”的訓練,讓學生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感染,讓每一堂語文課都書聲琅琅,學生長期浸染在琅琅的讀書聲中,既悟情又悟法,將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如何讓學生能夠帶著自己的情感去朗讀課文呢?

  一、注重體驗,自讀自悟

  閱讀教學就是透過觀察語言現象,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體驗語言文字的情感。當代的閱讀教學的學習活動不僅著眼於如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注重使學習者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體驗,積累有益的經驗,實現經驗的再創造。有體驗的讀,就是引向自“悟”,發展個性;就是擯棄繁瑣的分析,注重整體感悟。如教學《火燒雲》中的一段:“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我引導學生注意閱讀的體驗,指導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哪一個字用的好?為什麼?有的認為“紅”字用得特別好,有的認為是“火”字,有的認為是“燒”字。學生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議,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這句話,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是“燒”字。接著學生大膽發表了各自的意見:“燒”字讓我們感覺顏色特別美;“燒”字讓我們看出火燒雲在變化;“燒”字讓我們有天空的雲從西到東移動的感覺;……這種自悟自得的閱讀體驗,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精神,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在閱讀時依託語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經驗認識和想像,喚起活生生的形象,體驗到文章蘊涵的人類文化的精華、人文價值以獲取美好的感受。

  二、傳情達意,情感共鳴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而這種“即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只有透過深入的傳情達意的閱讀體驗才能獲得。即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課文中優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蘊、豐富的情感以及用詞造句的色彩、語言節奏的強弱、情調和風格特色等進行欣賞。“傳情達意”的讀要求讀者流入作品,馳騁想像,與作者產生共鳴。透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淨化。因此,我在教學中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傳情達意的深讀課文,沉浸其中,透過語言文字,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時抓住典型語言資訊(如內容精彩之處,語言運用經典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或低聲讀,細吟慢讀,領會所讀作品的內容,在低誦中細細揣摩作者傳情達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現方法;或高聲讀,透過高聲誦讀傳達出作品的內在情感和蘊意;或模仿角色讀,即在閱讀人物對話的課文時,引導學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種人物的語氣、語調、心態和神情,使自己進入角色,高聲、反覆朗誦臺詞,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面對一篇課文,我一般從文章的整體著眼,從那些牽一髮而動全域性的詞句切入,指導朗讀。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我直接切入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問學生:“你認為這句話的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哪些詞應該重讀?”學生試讀之後紛紛舉手回答:“應用讚美的語氣”、“應用自豪的語氣”、“‘傑出’和‘愛國’這兩個詞語應重讀。”於是我請同學們讀此句,重讀“傑出”和“愛國”,讀出自豪和讚美的語氣。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同時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伴隨作者深厚的感情,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課文中的感情因素,透過傳情達意的讀來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領悟文章中心,深刻體會到作者的心靈深處,並且使學生在情感的感染中受到真善美的薰陶,使他們的語感得以培養,心靈得以美化,情操得以陶冶。傳情達意的讀,要指導學生做到字字不含糊,停頓、重讀和語調的把握有分寸,這樣傳情達意的讀,讀起來才會抑揚頓挫分明,就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聯絡生活,激勵學習

  語文,是聽說讀寫的工具,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課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此,語文知識與人們交際的需要密切地聯絡著。所以,閱讀教學藝術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也應該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使其產生學習語文的內在動力。

  閱讀教學不能為教課文而教課文,為教知識而教知識,必須緊密聯絡日常生活實踐,特別是讀寫聽說活動,把課文中蘊含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活化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一盤盤美食甘味,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屬所需”、“學有所用”,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並積極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如教授《落花生》一課,我針對學生普遍感到作文選材難這個問題,自始至終圍繞作文選材進行講讀,使學生認識平時留心觀察和勤於積累是獲得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一堂課講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津津有味。

  閱讀教學離不開讀。只有透過讀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在閱讀課上,一個好的教師應善於以自己的情感調動起學生的情感,使師生的情感與文章蘊涵的情感相吻合,當喜則喜,該怒則怒,師生一道激動、平靜、愉快、悲哀、得意、緊張、悠閒,讓閱讀“情意”濃濃,充滿著和諧、合作的氛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