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9篇)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9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

  透過對研究性學習的學習首先是解放了我們的思想,改變了因循守舊、故步自封、迷信權威的學習習慣:研究性學習鼓勵我們自主選擇主動探究,所以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是學習的主導者,我們發現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第二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學要理論意義的指導,這就給了我們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第三在運用理論指導中,使我們一次比一次的熟練應用理論知識,而且還在不停地把知識轉化到實際應用。透過對研究性學習,提高了我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我們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學會了與人交往合作以及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辨認知識的真偽,實用性是在這過程中的一大收穫。利用自己的所獲所得,不抄襲,認真對待知識利用權。

  研究性學習既重在學習的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又要會學以致用,它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不在於掌握知識的量。一個人的創造性思維離不開一定的知識基礎,

  在合作學習中,我們透過與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問題、確定目標、制訂方案、收集資訊資料並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結論。這樣有利於全體同學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開發每一位的創造潛能,提高教學效率。隨著研究的深入,我獲得了新知識,提高了研究、創新能力。

  所以,對於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率的組織形式。更有利於培養我們的合作精神,也提供了更多的鍛鍊的機會。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2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學校開展了研究性學習調查的活動。這一次,我們進行了生物研究性學習調查,調查的內容是有關血型和職業的。透過這次研究性學習,我們小組有很多的感想。

  首先,透過研究性學習,讓我們把平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了生活實踐中,同學們在調查中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積極投入的參加活動,按照分工,把學習活動搞得有聲有色。

  在活動中,我們遇到很多困難。比如說,我們在街上隨機調查時遭到拒絕,在網路上的調查無人問津時,我們都感到很沮喪,但這同時也是我們的一種收穫。在遇到這些困難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辦法克服困難,因為我們明白我們此次學習課題的重大意義,如果能透過研究、調查得到相關的結論,那麼絕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次時代研究,從此,我們將開啟一個新的紀元。我們就是這樣不斷的鼓勵自己,想盡一切辦法,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會關係,讓我們的調查繼續了下去。當我們拿到一份份詳細的調查問卷,統計著複雜卻隱隱有些規律的資料時,我們的內心充滿了自豪。

  透過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們增進了小組組員之間的感情,瞭解了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提高了我們隊生物學習的熱情,增強了個人的社交能力,同時又培養了大家堅韌的性格。可以說,透過此次研究性學習,我們每個人都獲益匪淺。所以,我們認為這種活動應該常搞,搞好。不要單純的是為了學分去完成它,而應該把它當做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環節,讓研究性學習深入人心,在研究中學習,獲得更多,更實用,更好用的知識。我們相信,如果國家教育部門能夠認識到研究性學習的好處,並且大力的發展它,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上一個新的高度。

  以上就是我們小組的生物研究性學習的感想。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3

  1、透過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探究精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起重要作用。さ培養學生的自主實驗時,教師要注意引導,特別是對七年級學生自主實驗的指導,要從容易的實驗開始,要確保實驗基本能順利進行,要避免實驗難度過大、實驗失敗過多而打擊學生的信心和積極性。

  2、透過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生物實驗教學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但學生的自主實驗更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學生在自主實驗中出現混亂和無目的的實驗、達不到要求是在所難免的,但經過交流、總結經驗,學生會找到原因並迅速提高。而在傳統的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僅僅以重複、再現課本的實驗步驟來驗證生命現象,多不能理解為什麼按這樣的步驟試驗,試驗結束後,也忘了實驗的方法步驟和原理,實驗技能特別是自主探究和創造性實驗的能力難以提高。當然,在培養學生自主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告訴學生觀察、實驗的目的和作一些提示,避免過多分散學生的精力,而且既要學生自主觀察又不能讓學生盲目的去觀察,要讓學生先思考怎樣去觀察、試驗,準備解決什麼問題等,要做到心中有數,還要注意指導學生按一定的科學方法去觀察、實驗才有實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實驗操作能力必須在實驗過程中反覆教育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和強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力不斷提高。

  3、透過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和表達能力。

  實驗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自主實驗過程中會透過小組、班級交流或自主地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實驗結果得出結論,而且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會更強,因此更能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的能力。為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在指導學生自主實驗過程中,首先要強調學生多動腦、注意觀察、多問為什麼;其次實驗後要交流成敗優劣的原因和經驗,使學生在自主實驗和交流中不斷分析判斷,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使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分析、歸納、判斷能力不斷提高,不要僅僅追求實驗達到成功的效果。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多啟發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作出結論,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施肥過多的情況下都會萎蔫,讓學生討論其原因是什麼?應怎樣解決才合理等,這樣讓學生多分析、討論常見的一些現象,養成愛動腦的良好習慣,才能使學生分析實驗和解決實驗的能力更快地提高。

  4、透過研究性學習更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在自主實驗過程中,除了得到教師的部分提示和指導外,主要靠自己或小組合作、討論開動腦筋去設計實驗方法、步驟,甚至自己找實驗器材,並在實驗過程中或結束後的交流中解決問題和錯誤。因此,自主實驗有更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生自主實驗過程中,透過引導學生出找出問題來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中培養和提高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5、透過研究性學習有利於放開學生的手、腳,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要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開學生的手、腳,不要牽著學生一步一步地走,讓學生自主地去模仿、去比較、去嘗試、去創新,教師要相信學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實驗,允許學生實驗失敗,鼓勵他們從失敗中找原因,再次實驗直到成功,要讓學生從實驗中品嚐到成功的喜悅。但在放手實驗時,首先要讓學生帶著一定的目的去實驗、去探究,然後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經驗並分析得出結論,從實驗中體會出知識來,這樣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如:在指導學生自主探究“骨的成分”時,教師提示學生做實驗前思考可用什麼器具代替酒精燈、用什麼替代稀鹽酸、要注意哪些安全問題、實驗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及不當或錯誤之原因,然後再試一試。學生在家自主實驗時有的用煤氣火焰煅燒魚骨頭,有的用蠟燭或煤油燈煅燒骨頭,有的將骨放在酒精燈上煅燒,有的用醋精脫鈣,有的用米醋脫鈣。實驗結果、實驗現象、得出的結論都有差異,但有的學生透過對比得出在家裡可用煤氣代替酒精燈煅燒魚骨、可用酸醋代替鹽酸的結論。顯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表現出了探究科學的積極性、併發揮了自己的潛能。

  6、透過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蒐集資訊、處理資訊、應用知識的能力。

  由於自主實驗是學生在教師有限指的導下進行探索性的實驗,而不是由教師規定完整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後再由學生去做驗證式的實驗,因此學生在自主實驗過程中,為了計劃實驗或解決實驗過程所出現的問題,會透過看課本、找資料、交流、合作等各種方式尋找解決的辦法,從而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蒐集、處理、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研究性學習可以啟發、引導學生可前課後自主實驗,對於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提高教學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要真正發揮學生自主實驗的作用,教師要經常對學生強調自主實驗的重要性,並給予一定的指導、培訓,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活動後的檢查、交流,避免流於形式。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4

  一、從抓語言問題開始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從某種意義講,人類的“好奇心”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動人類成長和前進的根本動力所在。問題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對現實事物的觀察和思考,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本途徑,對大量資料的蒐集和佔有,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處延相等的理念,正說明語文研究性學習有著廣闊的天地。有些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問,而是一個研究小課題。發現了問題,不應由教師來解決問題,可以放手讓學生去查閱資料,設計方案,提出對策,形成課題,寫成小論文。

  二、強化自我意識

  在傳統教學中對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採用教師和家長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會逐漸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具體要求:課題研究前自找資料、自我準備、自我設計方案;活動中自我表現、自我發揮;活動後自我總結、自我評價。

  三、教師角色:

  從傳授到指導語文研究性學習學生是活動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何體現呢?

  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並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事實上,學生自行組織的各種研究活動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援。教師的指導作用表現在把握研究活動的目的,啟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幫助學生總結研究的成敗得失。這種指導作用貫穿於學生研究活動的始終。當學生在某一環節出現困難疑問時,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是舉足輕重的,這將提高學生研究的質量,有利於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

  語文研究性學習要求以學生的獨立探索活動為基礎,但實質上這種探索活動是在教師“導演”和指導下的活動,是教師主導作用更藝術的表現。因為研究性學習是從實際問題切入的,需要運用語文學科中的大量基礎知識,這不僅要求教師對語文知識有精深瞭解,而且要熟悉多種研究方法,還需要對當前語文學科的前沿知識有比較深透的瞭解,這樣教師才能幫助學生設計出適宜的問題情境的活動方案,進而引導學生開展深入紮實的研究活動。可以說,語文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發揮“導而弗牽??開而弗達”的主導作用,而不是傳授、灌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呢?

  1、引導學生選擇課題

  語文研究性學習最難的可能是學生不知道怎樣去選擇一個適合自己開展研究的課題。教師要導,就應導在關鍵問題上。

  在選擇課題的時候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實際需要的原則。研究性學習不一定要像專家那樣,一定要解決什麼具體的實際問題,我們學習的關鍵是透過某一問題的研究探尋,獲得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研究問題的意識,因此高中生的“課題”與專家的“課題”的實際需要存在的差距,高中課題研究重在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可能出發去選擇“課題”。 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則。並不是所有的被發現的問題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實力研究的,這就需要對問題的價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從課題本身的價值看,衡量課題有沒有研究價值,主要依據是這一課題學生能不能佔有詳細的資料,切不切合學生自身實際,符不符合學生思維能力。作為學生一般不宜選擇一個規模大、涉及因素多、週期性長的複雜課題,而適宜選擇開口小、週期短、便於佔有材料的小課題,比如選《語文教材編寫改革及其發展研究》為研究性學習課題,就超出學生實際水平和能力。

  2、引導學生設計方案

  課題一旦確定下來,就要設計具體的研究方案,確保研究性學習有序、有效地推進。一份好的設計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A、課題的提出。包括課題提出的原因,課題內涵的界定,研究預期的目的。B、開展研究採用的主要方法。C、研究成果的結題形式。設計方案重點要考慮的是選擇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總是服務於特定的研究目的的”。

  老師教導了我們,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學事實,且物件又活動形態,就應該選擇觀察、調查、實驗等方法;如果研究物件是文獻形態的,就應該選擇文獻法和內容分析法;如果說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學理論,就應該選擇歸納演繹等理論研究方法。從我們語文研究課題看,絕大多數是文獻研究物件,文獻研究法和內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法。

  3、導在學生研究疑難處在學生活動難以深入進行時,教師要適時地進行活動開導,這種開導主要是思維方法上的,而不是內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導疑、導難、導法。

  四、學習空間:從封閉到開放

  以班級授課製為主要形式的學科課程,從書本到書本,從書本到作業,具有明顯的封閉性。語文研究性學習呈開放學習態勢。由於研究性學習形式的改變,學生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學生定會在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學習。這種開放性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非組織的社會化語文活動將成為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如環境語文、街頭標語、廣告、影視傳播以及人際間語言交流等。

  學生可以到社會中搜集民間故事,可以到街頭去搜集廣告牌的錯別字,可以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可以到網上去發表自己的學術觀點、研究自己喜歡探討的問題。總之,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法將會有重大的變化。透過這次的活動我們從單一的學習形式轉變為多樣的學習形式,總的來說,還是收穫的挺多的。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5

  隨著新課程計劃的實施,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全新的教學理念走進了高中校園,因其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開發學生智力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所具有的顯著優越性而受到普遍重視並逐漸開展起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因研究性學習佔用課時及耗時過多而對傳統教學產生的衝擊也逐漸顯現出來,如何協調兩者之間的關係,使之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就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三年來,我們二十三中生物組的全體教師就如何將研究性學習與生物課堂教學相整合展開了專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現總結如下:

  一、 研究性學習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意義

  我國現有的教育制度和辦學形式決定了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是主陣地,它是教育改革的原點,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具體作法,必然透過課堂教學實踐來落實和體現。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一種新型學習模式,其指導思想是“以學生髮展為本”,其實質在於“自主發現”。同傳統的被動性學習相比,它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更關注學習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透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探究問題的產生,研究問題的發展,預測結果,驗證結論,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運用,並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同課堂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發揮研究性學習本身的優勢,還可極大地促進課堂教學的效果,兩者相得益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①激發學習熱情,促進自主學習,拓展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相長。圍繞學生感興趣的與生物教學相關的生產、生活、社會熱點等問題展開研究,並將成果引入課堂教學,不僅可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研究興趣,而且使之便於與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掌握相聯絡,使學生看到學習這些知識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實用性,從而產生學習上的主動性、自主性,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學生從學校以外的眾多渠道中獲取的各種各樣的知識資訊,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彌補了教材中的不足,實現了資源共享,使學生和教師雙雙獲益。

  ②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研究性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在各類實踐活動中,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得到開發、訓練。使學生從小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和發展創造性思維,形成創新意識和創造品格。學生收集的素材大都與社會生活有關,且很多是社會熱點,利用這些素材進行教學,可使他們增加對社會的瞭解,更加關注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

  實踐證明,將研究性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必然為基礎教育改革開闢一片新天地。

  二、生物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優勢

  同中學的其它學科相比,生物學科具有文理交融、情智結合、可拓展性強、開放性強、自然與人文並重、知識與生活與社會熱點密切相關、定性與定量互補等特點,是任何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必然要回歸的一門終級學科,是現代教育體制改革的焦點和核心。

  人本身既是研究的主體,也可以是被研究的客體,圍繞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就有很多奧秘值得探究,例如,人為什麼會有頭皮屑?人為什麼會衰老?人為什麼會得癌症?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什麼?等等。生命現象的千變萬化,生物世界的豐富多彩,生物實驗手段的多樣性,以及生物新技術、新成果的不斷出現,這一切都為生物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內容,都很容易激起學生對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是開展生物研究性學習的好素材。因此,結合生物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具有選題廣、可操作性強、生動有趣、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課內課外聯絡緊密等諸多優點。另外。生物學的發展歷程,諸多生物學家本身的道德示範,使生物學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價值。自然萬物的千姿百態使人產生了美感,生物進化理論隱含了豐富的哲理,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而眾多科學家身上那孜孜不倦的可貴的探索精神和獻身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更留給中學生們無價的精神財富。結合生物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可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科素質和人文品質。

  面對教育革新,生物教學應將研究性學習作為突破口, 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使獲得生物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生物知識、進行科學探究、聯絡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6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我們組的研究課題終於完成了。在這次研究中,我有很多的收穫。

  首先,我學會了如何自主學習。在面對一個老師上課沒講過的課題時,該如何著手去了解,調查和總結。比如在進行研究前,我們對中醫並不十分了解。大家自己行動起來,查閱圖書,上網…… 還真學到不少的新東西!這說明,學習並不僅僅限於課堂之上,生活處處皆學問。有許許多多知識,是需要自己去發現,瞭解的。

  其次,我還學會了如何與他人協作,配合。在最開始的選題過程中,大家就有許多不同的意見,最終經過不斷的協商,完善才確立下課題。還有分發問卷,這可是個浩大的工程!正是因為大家的協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終於把200份問卷的任務完成。這極大地改變了我之前“單槍匹馬。唯吾獨尊”的作風。學會與他人合作,集思廣益,各自取長補短。最終達到1+1>2的效果,取得成功。而且團隊的成功避過人的成功更難能可貴。

  第三,這次研究鍛鍊了我們的韌性和意志(毫不誇張)。開始選題時就磕磕絆絆。前期工作時,為了查閱資料,我跑了2個新華書店,泡在圖書館裡1周,百度搜索前十幾也都被我翻了個遍。製作問卷也是煞費苦心,改了又刪,刪了又改,反覆了N個輪迴才定稿。製作PPT還借用了老師的電腦… …此類的事情不勝列舉,曾一度課題就要被遺忘拋棄了,大家都怨聲載道。不過一路走來,我們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完成了這項研究,對於其中種種艱難困苦,大家感慨頗多,不過大家克服困難,勇於探索的精神,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最後,這次研究性學習讓我品嚐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成功的喜悅。由於課題是自己選的,我對於這個課題自然是充滿興趣,從開始到最後也是盡心盡力,到最終要結稿時,心中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畢竟 ,這是自己花了一個學期的研究成果!以前看到科學家們做研究,得出結論造福人類。今天,自己的成果就要問世了,怎麼不感到高興呢?陽光總在風雨後,克服困難之後的成功更覺得喜悅!

  在完成這一課題後,我們得到了很多,,也收穫很多,在這次研究中所積累的自我學習的方法、與他人合作的默契、克服困難的毅力,還有奮鬥之後成功的喜悅。都將成為我們無形的財富,伴隨我們走向今後的生活… …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7

  忙忙碌碌一年的小課題研究工作就要結束了,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我們收穫過、困惑過、欣喜過、苦惱過……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所有課題組老師在成績面前相互鼓勵,在挫折面前從不氣餒,一年的研究和實踐,使我們得到了很多。

  首先,我們堅持歷史單元主題的教學原則,歷史單元主題教學就是從歷史學科的實際出發,根據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使教學按知識系統進行,真正達到高效課堂的要求的主題教學。是從更為寬泛、更為廣闊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與定位的歷史教學。腳踏實地的學習研究,真正的貫徹單元主題教學理論。而新課程歷史教科書的一個單元就是一個歷史階段,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在研究課標、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改變以往備課時只著眼於某一節課的思維模式,而從單元組織的角度出發,進行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從而將某一節課的準備納入單元教學的序列之中,從整體上構思單元學習主題的教與學,以單元主題為主線來進行教學設計。在課程上我們大膽嘗試,立足課堂。

  其次,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依據新教材主題教學的特點及教育教學因素進行主題單元教學設計,既符合新課程的創新理念,又適應了學生的學習規律,既可以突出歷史重點和主幹知識,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又可以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率,符合新課程理念和教育教學的新趨勢。從教學實踐上看,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他們投入很大的興趣和老師一起進入探討,並且改變了以往教學中上課不用聽看書則可以的不良學習品質,真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還驚奇的發現,學生對單元主題的整合興趣非常大,他們主動進行總結,歸類,將歷史縱向聯絡,達到了歷史的時序性。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改的理論。

  透過這個活動,課題組的老師教學態度和風貌也發生了改變,大家積極探索、學習研究,是教師的團隊意識空前加強,聽課、評課共同進步。對老師的個人教學能力、教師素養等各方面都有提高,新的教學理念也開始滲透,開闊了眼界,。學生對歷史課也表示出了重視了,歷史教學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新意不斷。雖說以前的教學活動中也有類似的環節,可是沒有做系統的收集和研究,因而沒有這樣強烈感悟。當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付出辛勤的汗水,收穫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我們得到的很多很多……。

  最後,我們要感謝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室,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西安市未央區教育局教研室,以及西安市東元路學校所給予我們的幫助和支援,還要感謝指導老師的指點,謝謝!

  小課題研究工作就要結束了,在這大半年的時間裡,我腳踏實地的學習研究,在課程上我立足課堂,大膽嘗試。我收穫過、困惑過、欣喜過、苦惱過……這次小課題的研究和實踐,讓我受益匪淺,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瞭解了小課題是什麼?

  所謂小課題,指的是教師以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具體問題為研究物件,以問題的解決為研究目標的課題。小課題研究屬於校本教研的範疇,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師個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困惑,並總結經驗。

  小課題的特點是小、近、實、真。 小就是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不好高騖遠;實就是實實在在的關注;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討論、真實踐。

  小課題研究既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也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活動。它有利於解決實際問題,有利於積累研究經驗,有助於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二、自己變得勤勉了

  以前自己在教學中很隨意,對學生的心裡、行為不探索,現在由於要研究,要自己動腦,自己動手,把自己的所作所想、學生的進步隨時記錄下來,並能採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對學生嚴謹施教。改掉了以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的工作態度,透過學習實踐使自己變得更充實了。現在我一有時間就把這一天當中的教學回憶一番,把值得當成經驗為自己保留的及時記錄下來,把需要改進的問題列出來,透過查閱資料等及時改進,使自己業務水平每天改變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

  三、自己的個人能力、素質各方面都有提高

  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小課題的研究首先要發現和提出問題,再學習理論,查詢資料,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結合實際和實踐,得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這時我就必須要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過的事情,要隨時注意記錄、反思和總結,同時我還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己教學經驗進行系統梳理和理性分析,發現自己的教育教學的亮點、成功之處,並且取他人之長出,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促進個性化發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這對自己的個人能力是一次極大的提升,教學理念也有提升,也開闊了眼界,站的角度也會更高,對教學活動有很大幫助。

  四、學生學習能力得到培養

  透過這次課題研究,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樂於主動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書籍,同時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讀書方法。這次課題研究,將讀與寫緊密地結合地一起,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摘抄好詞佳句,在文中做批註,寫出自己的感悟見解,哪怕是一句話都行,只要認真了,用心了就行。在學生讀通讀透,有所感悟和體會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感悟,為“寫”做了進一步的訓練,

  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透過語言激勵、透過情境創設、透過美文品讀、透過活動開展等手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找到讓學生易於接受和樂於接受的自主的去閱讀。透過閱讀開闊了學生視野,拓寬了學生的思路,為學生把讀應用到寫作中打好了基礎。

  透過這個活動,老師積極探索、學習研究,對老師的個人教學能力、教師素養等各方面都有提高,新的教學理念也開始滲透,開闊了眼界。當然,人要活到老學到老,讓自己的知識得到更新,思維變得敏銳,生活變得充實。我們付出辛勤的汗水,收穫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我們得到的很多很多……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8

  近年來,我校的小課題研究的有聲有色,在學校及教科室的大力支援和倡導下,我的小課題之《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而我也從中獲益匪淺,既加深了對數學教學方法的認識,同時也親身感受到了課題研究的意義和魅力。積極開展小課題研究並及時總結經驗進行推廣學習,不僅解決了我教學中的許多困惑,而且提升了我的數學教學成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我主要從四個方面談一下我對課題研究的體會。

  一、課題研究需要甘於寂寞、踏實工作、默默奉獻的精神。

  課題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內取得成效。它是一個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特別是想要取得一點理論上的突破或者是實踐上的創新,都需要我們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幹冥思苦想。一些老師認為搞課題研究既苦又累,很難搞出名堂,一些老師為了名利在課題研究中弄虛作假,而我認為參與課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甘於寂寞、淡泊名利、默默奉獻,如果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課題研究是很難有所收穫的,更難體會到精神方面的充實與情感上的滿足。

  二、精心選題是課題研究的良好開端。

  我認為一個好的課題一定要能幫我們解決日常教育教學當中遇到的並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還要“近”、“小”、“實”。“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貼近學科學習背景。“小”就是切口宜小,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研究,以小見大。“實”就是實在,課題實實在在,研究實實在在,結論實實在在。

  我翻閱了大量書籍資料,調查訪問了有關學生、家長,並請教了專家,經過了“困惑”——“問題”——“課題”三步曲:首先,我利用“集體教研”的時間,與本組教師交流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困惑、疑點;然後,對其進行思維加工,並提出問題,把一個小問題,轉化成一個小課題;最終我選擇了《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這一課題、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實實在在的對它進行了多維化的設計研究。以高一新生為研究物件,以如何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方法,拓寬解題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為主要研究問題。“以學生中心,以教例為載體,順學而導”建構課堂教學中“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一題多變的訓練中悟出解答數學問題的方法和規律,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更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良好情感,從而實現數學的育人目標。

  三、自我管理是課研究有序、紮實進行的必要保障。

  以下是我們自我管理的一些小小做法:

  1、查閱大量資料文獻,並集中學習了教育學、心理學、創新教育和課題研究方面的理論內容,使自己更新了觀念,提高了思想認識,明確了實驗的目的、意義和操作過程。2、確定實驗研究物件,對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分實驗班和對照班。

  3、每學期初根據自己的教學班級、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等,制定研究計劃,每學期課題組確定一個研究方面,我又把自己的研究內容再進行了進一步分解,每月每星期集中研究其中一點。

  4、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試後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便及時瞭解學生對於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的完成效果,使課題研究有的放矢。

  四、善於積累、不斷反思是提升課題研究質量的關鍵

  1、積累資料

  課題研究開始的時候,我都會在電腦上新建一個此課題過程資料的資料夾,所有與此課題有關的電子資料都署上名稱、日期歸併到這個資料夾中,另外,我還準備一個檔案盒,存放與課題有關的紙質資料、音像資料等。我收集的各種資料包括學習資料、聽課記錄、研究記錄、訪談記錄、觀察記錄、個案研究、教學案例、教學論文、教學教案、教學日誌、教育隨筆、教育敘事、課例報告、經驗總結以及學生的調查問卷、作業設計、活動資料、學生日誌等。每一次參加集體或個人課題研究活動時,都認真做好研究記錄。每次對學生進行訪談後,認真分析,將訪談記錄和分析結果保留進資料盒。時時刻刻有意識地撰寫相關個案研究、教學案例、教學論文、教學教案、教學日誌、教育隨筆、教育敘事、課例報告等,記錄自己研究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保留電子文擋和紙質資料,同時不忘反思,撰寫經驗總結。

  2、不斷反思

  “教育反思”是個體對自身教育觀念及行為的認識、監控和調節。在我們的課題研究整個過程中,必須培植“反思”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使課題研究自始至終都保持活力,不偏離研究方向。我常常進行反思。當然,本學年小課題研究工作也存在不足:

  1、課題組集中活動次數偏少,有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

  2、不注重過程性材料的收集與積累,收集的材料單一。

  3、活動過程學生材料過少,沒有學生反饋的資料。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今後需做以下改進:

  1、注重過程性材料的收集,把收集整理資料貫穿始終,注重平日的積累,特別是學生資料的積累,及時反饋學生的意見,掌握學生的動態。

  2、可以把平日備課組集體研討的問題積累歸納,抓出重點,提高研討的效率。

  最後,我們要感謝校所給予我們的幫助和支援,謝謝!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9

  忙忙碌碌一年的小課題研究工作就要結束了,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我們收穫過、困惑過、欣喜過、苦惱過……。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所有課題組老師在成績面前相互鼓勵,在挫折面前從不氣餒,一年的研究和實踐,使我們得到了很多。

  首先,我們堅持歷史單元主題的教學原則,歷史單元主題教學就是從歷史學科的實際出發,根據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使教學按知識系統進行,真正達到高效課堂的要求的主題教學。是從更為寬泛、更為廣闊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與定位的.歷史教學。腳踏實地的學習研究,真正的貫徹單元主題教學理論。而新課程歷史教科書的一個單元就是一個歷史階段,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在研究課標、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改變以往備課時只著眼於某一節課的思維模式,而從單元組織的角度出發,進行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從而將某一節課的準備納入單元教學的序列之中,從整體上構思單元學習主題的教與學,以單元主題為主線來進行教學設計。在課程上我們大膽嘗試,立足課堂。

  其次,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依據新教材主題教學的特點及教育教學因素進行主題單元教學設計,既符合新課程的創新理念,又適應了學生的學習規律,既可以突出歷史重點和主幹知識,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又可以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率,符合新課程理念和教育教學的新趨勢。從教學實踐上看,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他們投入很大的興趣和老師一起進入探討,並且改變了以往教學中上課不用聽看書則可以的不良學習品質,真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還驚奇的發現,學生對單元主題的整合興趣非常大,他們主動進行總結,歸類,將歷史縱向聯絡,達到了歷史的時序性。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改的理論。

  透過這個活動,課題組的老師教學態度和風貌也發生了改變,大家積極探索、學習研究,是教師的團隊意識空前加強,聽課、評課共同進步。對老師的個人教學能力、教師素養等各方面都有提高,新的教學理念也開始滲透,開闊了眼界,。學生對歷史課也表示出了重視了,歷史教學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新意不斷。雖說以前的教學活動中也有類似的環節,可是沒有做系統的收集和研究,因而沒有這樣強烈感悟。當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付出辛勤的汗水,收穫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我們得到的很多很多……。

  最後,我們要感謝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室,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西安市未央區教育局教研室,以及西安市東元路學校所給予我們的幫助和支援,還要感謝指導老師的指點,謝謝!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水墨畫藝術更是承載中國文化的藝術形式,屬中國的國粹藝術。雖然中國畫有著它自己的獨特魅力,但是它的色彩並不像油畫棒、水彩筆那樣鮮豔、豐富,主要靠墨色的變化來表現畫面。低年級學生喜歡漂亮的色彩這一特點,使中國畫不能在第一時間裡吸引住學生的眼球,而對它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獨特的藝術魅力,低年級的學生又是很難理解的。那麼如何使學生認識中國畫、瞭解中國畫、喜歡中國畫、會畫中國畫,這值得我們教師好好思考。

  一、以遊戲為主調動興趣

  愛玩是每一個兒童的天性,他們生性好動,喜歡想象。教師應抓住他們這一特點,巧妙地進行利用,使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技能。如:在教學《水墨遊戲》時,我用玩遊戲的方式匯入,用毛筆、墨汁、加水、在宣紙上做各種活動。接著又形象具體的進行了演示,讓毛筆站直了走一走,扭一扭,跳一跳,打個滾……然後想一想,添畫完成一幅作品。同學們在瞭解這個奧秘後,都急於嘗試。在這個玩的過程中,

  無論學生的水墨塗抹是什麼樣的效果,只要表現出了墨跡的"濃淡乾溼粗細曲直"等變化,教師就應讓學生認識到他的表現是非常優秀的,使其充分感受水墨遊戲的快樂和墨跡變化呈現的美感,讓他們在自由的水墨空間中愉快地散步。透過畫面的展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水墨的濃淡乾溼和線的曲直粗細,並抒發了自己快樂和愉悅的心情。

  二、名家故事與欣賞教學開拓學生視野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繪畫經過各時代、各民族的畫派風格、藝術形式、表現技法等不斷演變、提高,逐漸形成了濃厚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特色,一代代中國畫家經過各自終身不懈的追求,創作出了許許多多優秀的繪畫作品,流傳下來的曠世傑作,不勝列舉,各種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它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

  對於美術教育來說,欣賞課是美術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小學國畫教學中,我經常網上查詢有關畫家的成長故事,比如:《徐悲鴻三請齊白石》、《齊白石和他曾孫的故事》《唐伯虎學畫》等,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把枯燥的欣賞講解,生動有趣的穿插到教學上。學生往往被我惟妙惟肖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也在語言表達上,概括上,瞭解畫家的成長上,進一步認識了他們成長的經歷和優秀的作品。為以後的教學積累了更多的有關知識。透過欣賞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的古代優秀繪畫作品和近現代優秀的作品,可以幫助少年兒童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領域,陶冶少兒的思想情操,提高兒童的精神境界、藝術修養、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從臨摹兒童感興趣的事物畫起

  中國畫傳統的學習方法是從臨摹入手,如臨一些古代和近現代著名畫家的優秀繪畫作品。臨摹所選擇的繪畫內容與少年兒童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地聯絡,如一些蔬果、一些可愛的小動物等,因為兒童對這些事物比較熟悉、感興趣。同時,在臨摹的過程,要注意培養兒童多觀察、勤思考的習慣,學會分析畫家們是怎樣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藝術表現的。另外,還要注意培養兒童舉一反三的創造能力。如在學習猴子的基本畫法之後,要求兒童能夠畫出除書本上的不同的猴子動態。

  四、多種方法,培養創新能力

  在指導兒童學習水墨畫創作時,要用新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手段等培養。如兒童剛開始接觸水墨畫時,教師可運用演示法,拿一支飽蘸濃淡不同色墨的羊毫筆在潔白的宣紙上看似漫不經心(實是極精心)的勾、點上一些大小不同、錯落有致的點、線、面。然後問學生"老師畫的是什麼呀?我們在這基礎上勾畫,它又可以變化成什麼?接著老師拿出另一支稍微小一點的狼毫筆稍加勾點,一幅姿勢不同、神態各異的、栩栩如生的群雀圖躍然紙上。真棒、真有趣!學生們群情激盪躍躍欲試,教師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隨意點畫,同時啟發學生思考:"我們可以把這些點面改畫成什麼?學生邊討論邊思考,教師稍加勾點,各種充滿童趣的作品便展現在眼前,學生學習興趣濃烈,思維活躍,不知不覺中訓練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學書法藝術,打國畫基礎

  書法是我國的一門傳統藝術,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因為寫意畫的用筆與毛筆字的書法用筆同源,也就是說練習毛筆書法有助於畫寫意畫。所以,小學國畫教師在思想上要明確中國畫與中國書法的密切關係,在進行國畫教學的過程中與小學書法教學聯絡起來,把兒童在書法課堂上掌握到的運筆、控筆能力援引到國畫課教學之中,無疑會大大提高少兒在中國畫中對線條的表現能力,使小學國畫課的教學達到質的飛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授與學習寫意畫均不是一蹴而就、立竿就見影之事,它需要過程,需走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之路。少年兒童一旦掌握了中國畫法的基本繪畫技能,其繪畫興趣將會與日俱增,藝術百花園中寫意兒童畫表達這朵小花將會開得更加鮮豔、奪目。這樣,我們的民族瑰寶、民族特色才能一代又一代,被傳承和發揚下去。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0

  作為一名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年輕教師,我對課題可謂是一無所知,也覺得搞科研是很難的,是專家們做的事。特別是作為一線老師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去做的。因此最開始我不知道怎麼去做課題,只是依照老教師的經驗和列舉的框架收集一些材料,而具體的實施過程也只是一帶而過。透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學習,我發現其實課題研究是與我們日常工作息息相關的。透過做課題,我們可以很好的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課題研究也是把我們自己的日常工作總結、歸納成有一定理論依據的經驗,然後再指導具體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使教學更有效。

  透過這一年多來對《九年制學校實驗教學器材有效性使用》課題的研究,我從中受益匪淺。它改變了我以往單純的經驗教學手段,不在束縛於單純的跑、跳、投等運動技術教學,而是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器材和場地,整合教師資源,再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身心發展特點等實際情況,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選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善課堂效果,讓學生不僅喜歡體育更喜歡上體育課。

  《九年制學校實驗教學器材有效性使用》這一課題,主要著眼於教學器材使用的有效性,即將學校現有的器材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不浪費,不出現器材閒置的情況。透過課題的研究,我們體育組團結合作,制訂了年級體育實驗目錄和分專案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方案,都充分體現了體育器材的利用,並且安排合理、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

  作為一名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層次上展開教學活動,從強化日常教學中蘊涵的科研成分著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審視教學過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並透過教學實踐使其得到驗證與完善,從而使教學工作逐步向最最佳化方向發展,同時也使自身的素質水平得到提升。”

  另外做課題研究也是提高我們自己教育理論水平,教學實踐能力的最佳途徑。做課題要理論支撐,因此我們必須查閱、收集、學習大量的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資料、書籍。這樣就會有意無意地促進了我們多看書,多瞭解最新的教育、教學資訊,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當我們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後,就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教育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我們的教育觀念,重要的是使我們養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進行反思教學。如果長期參與課題研究,一定會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教學風格。

  課題研究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難,只要我們努力鑽研,虛心向前輩學習,課題研究就能得心應手,我們就能從中得到啟示。我會在今後的工作與學習中,端正態度,虛心求教,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1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高度自覺的、主動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學習方式,往往它成為一個人學習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一個人成長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學生智力發展的橋樑,也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廣泛存在於學習的所有內容中,體現在學習過程裡。例如課前預習、專心聽講、積極發言、獨立認真作業,自覺檢查訂正的習慣等都屬於學習習慣。 近年來,隨著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少年兒童的身體發育水平已有明顯提高,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豐富和社會資訊來源也大大促進了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但與此同時,在農村少年兒童中卻普遍養成了一些不良學習習慣,如作業馬虎,拖拉,上課開小差等,而且農村家長的素質普遍不夠高,對孩子的學習不夠重視,沒有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如果任其發展,必然影響學生日後的健康成長。因此, 在農村小學,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我們要透過課題的研究使師生在教與學中自覺地意識到:透過研究能總結出適合農村小學生的有效地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策略,為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創造條件,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聽了李主任的講座之後,我對小課題研究有了新的認識。小課題研究有以下步驟:

  一、課題的提出

  二、研究目標

  (1)透過課題研究努力使學生養成課堂教學中的聽、說、審、檢、作業書寫、預習、複習良好的的習慣。善於思考問題的習慣的培養。讓學生養成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和善於提出問題,質疑問難,科學思維,勤于思考的習慣。自信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養成獨立鑽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習慣,善於多角度思考問題習慣和聯想探索、假設習慣的培養,體現個性發展。

  (2)透過研究能總結出適合農村小學生的有效地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策略,為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創造條件,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三、研究重點

  1、一二年級教師負責低年級段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策略的研究;

  2、三四年級教師負責中年級段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策略的研究;

  3、五六年級教師負責高年級段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策略的研究;

  四、研究過程、方法:

  研究方法運用調查問卷法、文獻資料法、個案研究法、行動跟蹤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各研究人員結合本班實際特定相應的研究計劃。

  調查問卷法:運用調查問卷瞭解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為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材料。

  文獻資料法:組織課題組人員學習相關教學的理論,特別是關於語文教學資源、相關指導方法的論述和觀點,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及其它教學教育理論,提高課題研究組成員的理論水平。

  行動研究法:此研究法將跟蹤本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透過教師在真實的教學中解決作業習慣、朗讀習慣、寫日記習慣、收集好詞佳句的習慣等問題的研究,提高小學生的良好的語文習慣。課題組將不斷地研究、實踐、反思、調整、充實,力求以清楚的資料、科學的論證,提供事實性材料,評定前階段工作,啟動下階段工作。在這過程中,教師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討解決的方法,是行動研究的重要途徑。

  個案研究法:對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個案分析、分類研究,跟蹤調查評價,收集整理個案研究材料。透過對特定案例的分析,改進研究方法,歸納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績。

  經驗總結法:透過階段性總結,及時肯定實驗成果,修正實驗方案,總結出實驗的主要經驗,及時推廣運用。

  五、預期形成的成果:

  1、形成教師隨筆集,教學反思記錄冊。

  2、學生相應的作品集,文字材料,光碟記錄等。

  3、提交調查報告和研究報告。

  4.發表成果,推廣實驗研究經驗。

  六、實施措施及步驟

  課題研究時間:

  第一階段:

  (1)籌備課題組,制定主課題,構建子課題,明確子課題的負責人。

  (2)各子課題負責人制定本子課題的課題方案,明確最終所要達到的目標,並設計最後的成果展示形式。

  (3)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修正、補充、完善。

  (4)舉行開題會。

  (5)透過問卷對我校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現狀調查摸底,對研究物件進行前測。

  第二階段:每學期制定課題工作計劃。

  (1)按課題方案進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探索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2)課題組研究人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做有心人,善於捕捉課題實施過程中的各類有價值的資訊,及時記錄、存檔,小組定期檢查和交流。

  (3)組織課題組成員理論學習,學習課改精神,做好學習筆記和學習心得。

  (4)透過座談、測試、觀察等方式,定期瞭解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的進展情況。

  (5)對研究過程中獲得的資料、資料、進行分析、彙總,撰寫課題中期研究報告,並透過課堂教學觀摩及論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6)邀請專家進行檢查、指導,根據課題進展情況相應調整課題研究方案。

  (7)每學期教師撰寫與課題相關的研究心得、論文、案例。

  (8)透過階段性總結,發現問題,調整研究方案,進一步探索,積累資料。

  (9)及時把課題研究動態、過程上傳到寧夏教研網上。

  第三階段:

  (1)總結研究執行情況,做好結題工作,對實施操作過程中積累的資料進行彙總、分類,做好資料的補充、完善工作。

  (2)寫出課題論文,彙編論文集,優秀教案集,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撰寫課題結題報告,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課題進行評審鑑定。

  (4)觀摩活動。

  七、課題研究人員安排 。

  總之,開展小課題研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與新課程同生共長。我們相信,小課題研究一定會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亮點,一定會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內涵,為小學語文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2

  透過參加這次小課題研究培訓,學習了到底什麼是小課題,如可開展小課題的研究等,結合自身實際,體會頗多。

  一、瞭解到中小學教師課題研究的現狀不容樂觀

  有人說,教育教學研究就是建構更為合理的教育意義和活動方式的過程(柳夕浪)。它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應然選擇,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要條件,還是改善教師生活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現實的中小學校裡面,教師們往往既敬畏科研,又在敷衍科研,甚至反感科研;覺得科研很神秘,覺得科研離自己很遠,覺得做不做科研沒有什麼關係,等等。具體說來,中小學教師科研或者說課題研究有如下幾種令人堪憂的現狀:

  現狀一:重申報,輕研究。很多教師很重視申報課題,但不重視研究,甚至沒有研究,只是掛個名而已,沒有真正的“精力投入”。有的是有“兩頭”沒“中間”(只有申報與結題),沒有研究過程,結題的時候只是“匆忙間”整一篇文章;有的則是“有頭無尾”,不了了之。所以,很多教師從來就沒有真正體驗過自己策劃、設計、查閱文獻、收集資料、調查訪談、歸納探究、交流分享及結題展示等課題研究過程帶來的快樂。究其原因,有的是因為他們申報課題原本就不是為了研究,只是為了職稱評審或者應付任務,而非為了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有的是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課題研究。

  現狀二:課題又大又空。教師課題“假、大、空”的現象比較嚴重,與教師自己的工作實際聯絡不緊密,或者根本就沒有什麼聯絡,尤其缺乏對教育教學細小環節的研究;課題往往也是“拿來主義”,而不是自己的“問題”,其結果只能是“無病呻吟”,毫無意義。

  現狀三:缺乏課題研究的動力。有些教師缺乏問題意識,沒有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緊迫感;有些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缺乏專業發展的積極性,缺乏課題研究的內驅力;有些教師則缺乏課題研究的興趣,沒有嘗過科研能夠改進教學、發展自我及提升生活質量的甜頭;還有些教師則缺乏與他人分享教育智慧的願望和胸懷。

  現狀四:很多教師沒有機會做課題研究。這一點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由於過分強調統一“規劃”課題,過分強調“集體”研究,所以,課題研究變成只是少數人的事情,變成學校領導和部分骨幹的“專利”。於是,一部分人始終擁有著話語的“霸權”,而更多的人則長期“被壓迫”著、被“邊緣化”。事實上,個別化的課題研究,才是人人平等參與的,才是深刻的、有實效的和可行的。

  現狀五:課題研究要求過高。由於過分強調理論提升,過分強調課題研究過程的科學、規範,很多教師缺乏教科研能力,又得不到適時的、有力的指導,所以對課題研究常常有一種“自我無力感”,覺得課題研究有點“高不可攀”,望而生畏。

  現狀六:課題研究的時效低。前面幾種情況必然會導致一種結果,那就是課題研究的“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教育生產力”,課題研究不能實時、有效地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沒有發展到能引起自我轉變的層次,這往往會帶來一種“惡性迴圈”。

  簡而言之,現在的中小學教師課題研究大都是“假、大、空、高、難、遠”。那麼,我們應該從事什麼樣的課題研究呢?

  但首先要明確到底什麼是“小課題研究”呢?

  二、學習了什麼是小課題研究,如何選題及如何開展小課題研究

  1、 小課題的定義

  小課題研究是校本科研的一種形式,指的是以中小學一線教育工作者為主體、以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具體問題為研究物件、以問題的解決為研究目標的課題研究。

  小課題研究是教師基於職場實際,以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為任務,對自身的工作進行自我觀察、內省、反思、探究與行為跟進的一種研究方式。

  我們給它這樣定義:作為教育活動“當事人”、“實踐者”的教師,自覺針對自身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某些問題、話題,進行持久關注,不斷反思追問,積極進行改進實踐的研究性教育行為。

  通俗地說,是以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為課題,運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師個人或不多的幾個人合作,在不長的時間內共同研究,取得結果,其研究結果直接被應用於參與研究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去,並取得實效的教育科學研究。

  有專家認為這類課題無須審批立項,是教師自發進行、自我負責的“常態化”研究行為。它提倡一種“教學即研究,教師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長”的理念。

  確實,“小課題”從本質來說是一種個人研究行為,由教師個人承擔,研究主體同時也是責任主體,也是利益主體。

  2、小課題的特點

  一是問題小,研究微觀問題。教育問題、教學問題和學生髮展問題;

  二是過程活,過程週期短且靈活。

  三是成果多,成果形式多樣。

  3、如何選題

  瞭解了“小課題”的特點,該怎樣選題呢?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小課題研究”的課題是來源於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是從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困難轉化而來的。首先教師要善於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教育、教學中有問題意識。例如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學生學習差,有的型別的題就是不會做,有的概念就是不理解,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他為什麼不會做?為什麼不理解?有了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作為一個課題去研究,這就形成了一個教師個人課題,這個課題的研究結果可以立即用於在教學中去改變這些學生的學習狀態。這個課題不大,研究的物件就是那幾個學生,透過調查會很快獲得結果,再對結果進行分析就會找到差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把這些辦法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就會收到成效。研究的時間短,研究結果會很快在實踐中應用,這就是“小課題研究”。教師要學會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要有問題意識,並且要能把問題轉化為可以研究的課題。

  當然在具體操作時,還要注意下列要求:

  ①課題的選擇應具體、實在,研究範圍宜小一些,適合教師個人(或同備課組的兩到三人)開展研究。 ②加強選題對教育教學實踐指導的針對性,選擇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解決又力所能及的問題進行研究。

  ③充分考慮選題的主客觀條件,注意選擇自己有較多經驗積累,或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成果而研究尚不深入的問題進行研究。

  ④課題名稱的表述準確,注意使用科學概念和規範用語,不要使用誇張等修辭手法。

  ⑤課題選題要有創新意識,突出具體研究內容的特點,可以是將一種理論、一個觀點應用到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可以借鑑他人的成果,結合自己的教學加以改進;也可以運用新的方法、新的視角,去探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途徑。

  4、小課題研究的過程

  (1)問題階段要明確發現“有哪些實踐問題需要解決”;

  (2)設計階段要回答“應該怎樣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即提出解決方案,明確採取什麼行動措施將得到什麼效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行動階段要保證“是否按解決方案採取了有效的行動措施”;採用措施去解決問題)

  (4)評價階段要分析總結“所採取的行動措施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解決問題的情形及還有什麼問題”等。然後,根據評價的結果開展下一步研究。

  5、注重在研究過程中積累資料:

  每一個環節和步驟都要積累相關的過程材料,透過方案、計劃、總結、教育敘事、案例、課例、研究日誌、學習筆記、資料摘記、隨筆和相關學生作品等多種形式翔實地記錄研究過程。這些記錄過程的資料也是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的依據和展現課題成果的主要內容。

  6、如何透過研究日誌積累資料

  研究日誌是研究者圍繞著研究問題或針對某個主題對所發生的事件(行)與思考(思)進行的定期記

  錄。

  研究日誌一般要定期進行(如每天的某個時間),但為了防止遺忘,可以及時地寫下備忘錄。 ? 研究日誌的內容可分為描述性記錄和解釋性記錄兩個方面

  描述性記錄包括對研究活動的說明,教育事件的描述等。描述性記錄要注重精確性和關注細節

  7、解釋性記錄

  解釋性記錄指的是個人的感受、解釋、思考、推測、對事件的解說、對研究問題的反思等。 ? 解釋性記錄不能單獨構成研究日誌,它要依附於事件的發生與發展。

  解釋性記錄的內容可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你對事件原因的看法,

  第二個方面是你對你的行動及其結果的分析,

  第三個是對下一步怎樣做的想法。

  上述方面也就是教育敘事中反思的內容

  8、常用研究方法:

  主要採取行動研究的方式,同時,選擇案例研究、個案研究、調查研究、敘事研究、文獻研究等適合教師開展的方法開展研究。由於所取樣本小,其結果一般不用數量統計處理,只作定性的分析、比較。

  這裡有一個問題想提醒老師們注意一下,就是小課題研究過程中要不要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教師在進行小課題研究中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種學習可以提高我們的認識水平,幫助我們能在理論的高度分析研究的結果,使我們的認識更加深入,這樣我們在應用研究結果時會更切合實際,收到更好的成效。同時在研究中也要學習一些教育科研方法,並在自己的研究中去應用。特別是一些調查的方式、方法,例如,怎樣編制問卷,怎樣與學生談話和透過談話達到對學生的瞭解,在這些方面都是有一定技巧的,弄不好了解的情況就會不真實,這樣一來,研究得出的結果就不會真實,研究就沒有意義了。

  9、小課題的研究結果的陳述方式:

  (小)課題研究的成果表現形式

  中小學課題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學生和教師的成長和發展,這個成果可以用多種形式來表述,如課

  題研究報告、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教學課例以及學生和教師的作品和反映研究過程的各種資料。(見《關於小課題研究的幾個問題》)

  要注重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成果表現形式的特殊性。《長春市“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集》採取了由“課題的提出與界定”、“研究過程與實施策略”、“研究成效”三部分構成的課題研究報告的形式,這並沒有充分展示出這些課題成果的全貌,可以透過附錄等形式來展示。

  可以是報告式,也可以是敘事式。

  報告式的研究結果就是研究報告。它包括以下幾個內容:題目;研究目的;研究物件(樣本選取);研究過程(簡述);研究結果的分析;結果在教育、教學實際中應用的情況介紹。

  敘事式的研究結果有兩種,一種是敘事研究,另一種是個案研究。它們都是敘述式的,其主要結構如下:

  題目——題目要簡潔,要點明主題;

  引子——說明研究的起因;

  背景——說明事情的背景;

  事件——說明事件的經過或調查瞭解的結果;

  結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改進和應用。

  三、反思自身存在問題及改進方向

  從這次培訓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課題存在的大量問題,主要表現在:

  1.課題的選題可行性有些欠缺,周局長和謝老師講到選題不要求大,只求能真真正正的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就行,研究的切入點要小,從小問題入手,研究過程要真實。

  2.研究方法不夠具體。就目前而言,我僅用了個案法,沒有充分利用各種研究方法,特別是直觀、形象的問卷調查法和圖表法彙總等。

  3.閱讀的書籍不多不廣。課題研究要看很多理論知識或資料,特別是在課題選題之前,這是必不可少的。

  4.反思不夠。遇到問題要及時不斷地進行反思。在研究過程中忠實記錄下自己的做法。

  對於這次課題培訓,我感慨萬分,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聽了講解才知道自己的浮淺。我要借這次培訓的機會,提高自己進行課題研究的能力,重新審視自己的課題,使自己成為一名具有研究精神的教師。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3

  小課題研究是我們學校最給力的活動之一,我非常喜歡它,因為它總是會讓我有很多發現和收穫。今年寒假,我又興奮地開始了我的小課題研究之旅。

  開展研究之前,選擇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很重要,這個問題就是一種“好奇”的感覺。今年,什麼引起了我的研究興趣呢?我們全家人都喜歡吃大蒜,特別是吃麵條或餃子的時候有它做伴,那真是天下的美味。儘管大蒜的味道有些“粗魯”,而它的好處卻被科學家們屢屢發現。蒜苗是大蒜幼苗發育到一定時期的青苗,它具有蒜的香辣味,是爸爸的最愛。我想今年假期爸爸若是能吃上一次我自己親手種的蒜苗,那該是多麼開心的一件事情啊!正當我準備在花園裡培土種大蒜的時候,媽媽說,聽說大蒜在沒有土壤的環境下也可以長出又綠又嫩的蒜苗。我說,這怎麼可能,任何植物都需要在土壤中吸取養料啊?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在媽媽的幫助下,我查閱有關大蒜生長過程的資料,瞭解到,蒜苗的生長週期比較短,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有合適的溫度(10-15攝氏度)、光照、水分還有土壤的養分。

  為了求證“蒜苗無土生長”這個有趣的問題,我選擇“蒜苗的生長過程”作為我小課題研究題目,透過親自實驗,觀察發現蒜苗的生長規律;親自驗證大蒜是否在無土環境下也可以生長出嫩綠的蒜苗。

  水栽大蒜時,我透過用牙籤穿連的方法把大蒜固定下來,這樣它們就不會東倒西歪了。種植過程中,我每天都換水,但水不能太多,沒過大蒜即可,否則大蒜就會腐爛。每隔三天,我就仔細觀察蒜苗的成長情況,記錄下它的苗高和根長,並畫出圖表發現規律。我的實驗進行了二十一天,蒜苗長出40釐米的綠苗,根長約3.5釐米,實驗成功!爸爸開心地吃上了我的“愛心蒜苗”。

  透過實驗我發現:水可以給蒜苗營養,光照和溫度對蒜苗的生長也很重要,因為蒜體本身就存有養料,所以只要溫度適當,加上水分、空氣、陽光,沒有土蒜苗照樣能生長。透過親自實驗與觀察,這次小課題研究又給我帶來很多驚喜與收穫。它滿足了我的好奇心,不僅讓我驗證了資料上獲得的知識,也發現了新知識。我收穫了蒜苗、收穫了資料,收穫了方法、收穫了進行科學研究的態度 ……

  與此同時,這次研究還我發現,只要有水,生命照樣可以生長!那麼,讓我們珍愛生命,節約用水,關愛我們最美麗的地球吧!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4

  透過本次小課題研究,我認識到教育研究課題的選擇是教研工作的首要環節,也是關鍵的一步,因為課題的選擇引導著研究方向,並制約著整個研究工作的進展及研究的價值。在這之前我一直認為我只是個普通教師,任務就是教好課,教育好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就可以了。至於教學研究,那是教育專家的事或者說是各級教研員的工作,與我的教學生活很遙遠。

  但現在參加整個小課題研究後使我轉變了看法,教育教學研究就在我們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作為普通的一線教師照樣可以寫出研究性的東西。也非常有必要參與教學教研,既可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等,也能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不足。

  我們的研究素材可來源於日常的教學活動,例如:在我們平常的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就具有一定的教研價值,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也可以深思之後用文字寫下來,和同行同事交流也許會取得更好的解決辦法,在生活中更要做一名有心人,善於積累還應當及時掌握教育資訊、教育動態,提高從實際工作中發現科研課題的能力。

  同樣,我們作為一線教師,也有義務搞課題研究,教學中發現問題,進行研究,再將研究結果、方法、價值應用與教學活動中。

  在課題研究中我感悟到:

  教研素材來自教學。素材來自教學,對於老師來說,素材熟悉,易於著手,而且研究之後能將成果應用於教學中。

  題目要精、小。題目決定你的研究範圍,題目太大,精力有限,能力有限,課題小才能研究透徹,才能出彩。

  提前做準備。每年都有課題研究專案,申請之前,可以先了解,預定選題方向、課題範圍,提前準備素材,提前做好準備。

  分工協作。課題中任務較多,要將任務明確分工,讓每個組員都能參與,都能學習。靠一個人的力量,任務太多,不易進行。

  材料收集積累。最後結題需要很多平時的材料,要有意積累收集。

  及時上傳資料檔案。要按要求及時提交上傳各種資料檔案。否則會被登出課題。

  透過一年的小課題研究,讓自己悟道很多東西,以糾正了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解決了一些教學中碰到的難題。

  課題研究是一個長期的活動,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今後的教育教學中要更加積極參與課題申請、研究。教育教學中有許多工作要進一步的深入與完善,好多未知的任務在等著我們去完成,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也有責任將其做得更好!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5

  這個寒假,教師進修學校組織開展小課題研究,以前的我從不做教學方面的研究總是感覺沒有方向,現在參與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教授從三個方面詳細論述了小課題研究的,從其講解中,我瞭解了小課題具有以下三個層面的意義:

  (1)小課題研究是一項每一位教師都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它取材於教學實際,加入教師自我的思索後又應用於教學實踐的過程。從這一層面講,小課題研究是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2)小課題研究是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困難提出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激發學習熱情,改善教學效果的一種良好的方式。所以從這一層面上理解,小課題研究是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

  (3)小課題研究是教育教學成果的體現的重要形式,它的適用性、普及性較高在一定層面上有利於促進教學改革,所以說小課題研究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切入點。

  除了以上對小課題研究的理解,我認為在以後的小課題研究中,需要做到:

  (一)小課題研究的選題體現教學中的弊端,或是為解決教學問題而生;

  (二)小課題的問題提出後需要經過查詢資料、訪談或者是閱讀文獻等獲取資料的形式來得到問題解決的策略與方法;

  (三)詳細制定策略或方法得以實施的步驟,最重要的是結合教學實際,實時體現在教學過程中;

  (四)堅持運用策略與方法,並及時收集自己的實踐資料以驗證策略與方法的合理性,並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改進。

  (五)整理資料並提升到理論高度,對課題研究的結論用理論加以證明。

  最後,我想說的是透過這次課題培訓,使我明白了小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方法。使我明白了功夫在平時,注意平時資料的收集。總之,課題,讓我們有了進步、讓我們有了自信、讓我們有了成就感。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6

  寒假的第一天,閆德明教授為骨幹班教師進行了《問題?課題?案例——基於行動的小課題研究》的專題講座。

  聆聽了講座,使我們知道了小課題研究是指中小學教師在短時期內以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中心,積極主動進行實踐改進的一種課題研究方式,相對於大課題研究而言,()小課題研究具有低起點、日常化、短週期、好操作、易評價等典型特徵。閆老師以立項小課題為例項,在充分肯定小課題研究成果前提上,在充分提煉小課題特色和亮點基礎上,建議研究問題進一步聚焦,成果要更加具有指向性,成果展示儘量量化或者使用直觀材料。從而進一步做好小課題研究,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形成濃郁的學習研究文化氛圍。

  透過專題培訓,我們已初步瞭解到小課題研究的操作模式為:聚焦質疑,確定問題;設計方案,學習研究;反思總結,解決問題。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研究與自己的日常教學緊密聯絡,不斷進行實踐與反思。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7

  初識小課題是在閆德明博士的《問題、課題、案例——基於行動的小課題研究》的專題講座上。閆德明博士幽默風趣的講座,讓我瞭解到一線教師對教育教學研究的困惑來自於對教育科研的敬畏,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應該是以課堂為現場、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的小課題研究。小課題研究真正讓教育研究迴歸到了教育一線,迴歸到了我們這些老師身上。這讓我有了當家作主的豪氣,真正研究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做一個真實的自己的想法。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在小學教師崗位上混了 20 年的老師來說,真的好想有個老師帶著我進步。然而,一路走來,我清楚地認識到沒有人可以教你,一切都得靠自己的努力和鑽研。直到2015年2月1日,當我參加了台山市小學骨幹教師培訓班舉行的關於《小課題的研究》的培訓學習,使我真正走進"小課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做個真實的老師,做個真實的自己。小課題為我的教育人生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透過學習,我對小課題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小課題研究也是科學研究,也符合教育科研步驟:發現問題———選題———做題———結題———成果交流推廣。同時,透過對小課題研究的學習,我掌握了小課題研究的常用方法:調查研究、讀書和文獻查閱、行動研究、敘事研究、案例研究、課堂觀察。我發現,其實在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也或多或少的運用過這些方法來研究我們的教育教學。只是因為自己對教育科研知識的運用不太清楚,所以才對教育科研敬而遠之。小課題培訓活動,為我也為我們一線老師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小課題培訓幫我獲益良多,讓在教育教學中游刃有餘,讓我享受到了教育科研的樂趣。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8

  4月26日下午有幸請到了教科所胡遠明主任,胡主任作了一場題為《課堂教學與小課題研究》的報告。讓我著實受益匪淺。胡主任立足課堂教學,引導老師發現課堂中存在的問題,然後提出問題生成課堂,讓我們感覺到豁然開朗。原來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課題,我們的日常教學中也從來不缺少科研,我們缺乏的只是發現科研的“眼睛”。

  我們每天都在面對這學生,上著一節又一節的課,思考著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然後我們開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取得了效果,那麼我們得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若方法差強人意,那麼我們排除了一種解決問題的可能。那麼這就是在做課題!

  課題是什麼?從我們開始上學就知道這是“大家”做的事情,距離我們很遠很遠;上班後,作為一名普通的老師好像科研依舊高不可攀。現在發現,原來我們一直在發現問題,只不過沒有將問題轉化為課題;我們一直在解決問題,只不過沒有將過程梳理清楚;我們獲得了成果的經驗,只不過沒有把這些有效的經驗提煉出來。

  怎麼做課題?發現問題,去思考問題,猜想解決問題的辦法,將“疑問句”轉化為“陳述句”;按照自己的設想,去提出解決問題的路徑,借鑑他人的成果,站在巨人肩上,然後一步步的去實踐;最後形成成功的經驗或者失敗的教訓,但這個終歸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成果。

  小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9

  4月28日-30日,我有幸參加了在z三小舉行的“z市小學數學教學研討會”。作為小學數學骨幹班的一員,這次的學習其實從4月8日就已經開始了。我非常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在接到作業任務之初,我就開始馬不停蹄地進行學習和研究。直到我在區裡講完《折線統計圖》這一課,我還在思考我的課,思考的同時我對這一課有了較深的理解,但同時又有很多困惑,得不到解答。來到這裡後,觀摩了三位老師同上這節課,又仔細聆聽了專家對這節課的解讀,我恍然大悟,原來答案是這樣的,原來這節課還可以這樣上!真是不虛此行,收穫多多!

  一、課例研究過程的收穫

  曾經聽過一個挖井的故事:一天師傅讓徒弟去挖口井,因為天天挑水太遠了。於是徒弟找了塊地,就挖了起來。他挖了幾個月也沒挖出水來。徒弟問師傅:“這裡沒水,我到其他地方挖。”師傅說“讓我看看。”師傅到他挖的地方看了一下,只見滿地都是坑,師傅指著一個坑說:“就在這挖,我說停再停。”於是徒弟就一直挖,挖了很長時間,終於有水了。徒弟很奇怪,問師傅:“為什麼你知道那有水呢?”師傅說:“不是我知道,而是你沒有在一處挖,力氣在一處使,所以不能出水呀。我們學習、修行也要如此,要一直深入才能有成就,如果東跑西跑,東看看西學學,是不會有成就的。”

  看完上面的故事,再回想於老師讓我們做的課例,這才感受到於老師的良苦用心。從上次的《因數與倍數》開始,於老師就有意識地培養我們對一節課進行深入細緻地研究,用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這次的統計同樣也是這種模式。這樣的課例研究模式讓我不再浮躁,不再東看西學,而是能沉下心來慢慢體會一節課的真諦。從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到教學用書的詳細解讀;從觀摩名師怎樣執教再到自己備課上課;最後再和研討會中三位老師的課堂作比較,我對這節課不僅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更從其他老師上的這節課中感受到了差異和距離:這個環節我怎麼就沒想到?我怎麼就沒有這樣的教學機智和教學思想?

  雖然這次我上交的作業沒有被老師採納,但我已經從研究一節課例當中學會了思考,有了更深的積澱,這是我在日常備課中絕對達不到的效果。我要像那位小和尚一樣學會打深井,不能朝三暮四、蜻蜓點水,要持之以恆,進行更細緻地研究,爭取下次的作業質量更高一些,早行動,深研究!

  二、研討會的內容形式帶給我的思考

  一天半的研討會,我一點也沒有感到累,相反非常願意參與,當會議結束時還很留戀研討的氛圍。因為這次的研討會於老師又進行了創新。除內容上都是研究統計領域深入挖井外,形式上採用的是骨幹班成員人人參與,給了這些學員們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Y圖評課”更是一種創舉,讓觀者從聽、看、想三方面進行有效梳理,成果顯著。

  作為一名鄉鎮教研員,我也曾改革我校的數學教研模式,但收效甚微。現在想來,我沒有領會到教研的實質,沒有把一線的教師作為教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都是站在管理層面想當然地進行校本教研;沒有考慮到老師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研究的實效性怎樣,沒有調動起老師們參與教學研討的積極性。往後的校本教研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我已經找到了答案:一是調動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問題從教師中來,研究再服務於教師;二是確立研究目標的實效性,集中兵力攻下一個“碉堡”,總結經驗為攻下其他“碉堡”打好堅實的基礎。三是改變教研方式的刻板性,靈活、巧妙、人人參與、樂於享受,在教研中提高老師們教學的幸福指數。這樣的教研才是我們每一位教研員所應努力追求的。

  三、令人倍感幸福的“小數團隊”

  自從加入了“小數團隊”,我就倍感幸福,有了前進的動力,我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歇。從最初於老師給我們的激勵,改變我們的思想;到後來帶領我們學習,豐厚我們的內涵;到現在督促我們行動,提高我們的技能。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引領我們慢慢成長。跟著於老師,我一直走在成長的路上;有了團隊家庭的相伴,我的成長之路並不孤獨;有了“小數”前輩們的提綱挈領,我不會迷失方向。我就像那隻蝸牛,雖然腳步很慢,但從沒想過要放棄,一步步堅持攀登,終有一天我會迎來屬於自己的巔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