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研課的心得體會

幼兒園教研課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研課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設計思路來源於小班的藝術領域的主題教研活動《身體是件小樂器》。我們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裡,雖然幼兒對有些聲音比較敏感,但卻未必有意識的仔細聆聽、分辨聲音的來源;而在平日的音樂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對音樂的節拍及節奏的感知不是很明顯,班內大部分的幼兒不能準確的隨音樂打節拍,興趣也不高。因此,設計這樣一節活動課,目的是希望幼兒在探索身體發音部位的活動中瞭解聲音的來源、音色的不同,培養幼兒探索研究的興趣;同時,讓幼兒在愉快的身體樂器演奏活動中感知音樂節奏的美感。

  《身體是件小樂器》這節活動課結束後,我的感悟是:

  1.完美的匯入,讓孩子跟著感覺走。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們,上課的匯入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環節,教師透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匯入,能激發幼兒的興趣,能吸引幼兒,可以營造輕鬆、愉快的教學氛圍。對於作為幼兒老師的我們來說上課時完美的匯入更是我們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一個重要環節。

  2.活動時要充分放手,給孩子施展的空間。讓幼兒探索身體的發音部位時,我以“我們的身體還有哪些地方能發出聲音?”這句話作為引導,留給孩子探索思考的自主權,孩子們都興奮的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尋找著發音的部位,每找到一個,孩子們都為自己的發現感到自豪,在積極熱烈的探索氛圍中,孩子的思維特別活躍,找到了越來越多的製造聲音的方法。

  3.適當的教師引導,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在讓幼兒探索身體的發音部位時,由於幼兒的思維能力的限制,孩子開始時只找出來如:拍手、跺腳、拍頭等幾個製造聲音的方法,很多發音的部位沒有找出來,如何開拓孩子的想象空間呢?於是在活動中,我做了一個“打舌”的動作。於是,孩子的思維一下被解放了。

  這節課的反思:

  律動部分的《稍息立正站好》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複習歌曲的演唱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後來進入到新課這一環節的時候出現了問題:

  (1)歌謠的節奏和節奏本身被我混淆了,至少在我看來5歲的幼兒在5分鐘的時間裡根本不可能完成這種節奏的拍打,更何況還有一個休止符;

  (2)在課前應該先預習一下歌謠這節活動課的效果會更好;

  (3)頭飾的出現也沒能起到調動幼兒參與遊戲的積極性;

  (4)組織活動的時候,孩子沒有參與活動的意願,因為他們沒有兩人一組做過遊戲,都是7、8個人的小組來進行遊戲的,所以孩子不能夠理解我的想法;

  (5)教學目的的重心偏移。

  總的來說就是準備不夠充分,沒有認真理解這一節課的目的。

  這次教研活動讓我收穫很大,張春榮老師的一節《認識5以內的序數》讓我耳目一新,也是值得學習的。看似簡單的一節數學課,課堂氣氛生動靈活、輕鬆幽默。教學課件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可見張老師的思路很清晰、邏輯縝密,環環相扣的感覺貫穿始終,別說是幼兒,就是聽課的老師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劉宇丹老師的“對數”和“花兒開放”給我的印象也很深,數學課像做遊戲一樣,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知識,同時還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透過我園的這次教研活動,讓我感到自己和一個幼兒教師還有一定距離,我會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完善自身綜合素質,縮短自己和這一崗位的距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