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
會計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會計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會計學的心得體會1
當我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我很茫然。上面清楚地寫著我被天津外國語大學會計專業錄取,而我,一個對會計毫不瞭解的黃毛丫頭該怎樣去面對。會計,到底是個怎樣的職業?在還沒接觸會計學原理這門課之前,我想許多人和我一樣對於它只是一個感性的認識,認為會計就是寫寫、算算、記記賬,儘管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有密切的關係。
會計學原理是我學習生涯中第一次接觸的與會計有關的課程。透過學習,我對會計有了一個全新的定義。這裡將介紹我對會計學習的一些認識及感觸。
一:對會計學的認識
會計,一方面對生產過程中的人力、物力的消耗量及勞動成果進行記錄、計算;另一方面則要對生產過程中的耗費和勞動成果進行分析、控制和稽核,以促使人們節約勞動耗費,提高經濟效益。
基礎會計中對知識的介紹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對會計核算流程的介紹更是有先後順序的,而不像中級財務會計那樣是獨立成體系的。正是這樣,所以剛開始學習時要按照章節的先後順序由前向後逐漸學習,最好不要打亂順序,從而人為增加學習難度。
還記得在剛開始學習時,總是抱怨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專業術語要去記,當時就想著把學習重點放在後面幾章,前面的那些理論性的東西有時間翻翻就可以了。慶幸自己當時只是想想而已,透過學習前面那些理論知識,我對會計的定義由“死板”變成了“靈活”。看後才知道,會計的學習中,活學活用才是實質。而所謂活學活用,是指課程內容不要理解過死,如借貸記賬法下的賬戶結構、賬戶分類等。具體說如我們做一筆會計分錄,並不是說一成不變,而是要定期調整賬戶的記錄,使賬戶能正確反映實際情況,而在調整時,要用權責發生制等。
二:對會計學習的感觸
1、要細心
說到會計學習,這絕對是一項不容馬虎的過程。不能抱著只背背定義就可以了。要想學好這門課,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出嚴密的分析。尤其是在向我們介紹供應過程、生產過程、銷售過程的核算和財務成果的核算、資金退出企業的核算中涉及到的各個賬戶的適用範圍是決不能只理解表面的意思,而要結合前面的知識來準確地認識每一個細節。
2、要注重細節
會計學是一個細節致命的學科,以前總是覺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這樣是很難達到學習要求的。以上一次老師給我們的一個小小的平時測試測試為例。如:月末結轉已銷甲產品的生產成本,此時,借方為主營業務成本,貸方應為庫存商品—甲產品。我學的時候這一部分就有點馬虎,之後隨著其他的事情一多,我慢慢就把要多練習類似的題疏忽了。考試時抱著一種僥倖的心裡,結果感覺自己被本年利潤賬戶和利潤分配賬戶弄的團團轉。全是自己當時不深入理解所致。
3、要深入瞭解
對於具體業務的賬務處理、賬簿組織、賬表結構以及有關數字的來龍去脈,都要細緻的瞭解和掌握,不能嫌瑣碎,不能煩躁,必須要踏踏實實地學。例如,
我們在確定所發生的費用是管理費用還是製造費用時,一定要弄清是厂部發生的還是車間發生的。再如,累計折舊賬戶是固定資產的被抵調整賬戶,記賬時應做減法,即與資產類賬戶的記賬規則相反等等。
4、要注意知識的延伸與拓展
除了課本之外,還要多看其他相關的書籍,多思考,拓寬自己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面,瞭解會計分錄中的業務內容和流程。記住記賬規則: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注意會計科目分類:資產類、成本類以及損益類中的損類賬戶中增加記借方,減少記貸方;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以及損益類賬戶的異類賬戶中增加記貸方,減少記借方。報表方面和試算平衡方面注意平衡算式:“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此外,還要學好增值稅、營業稅、印花稅、房產稅等常用稅種的相關規定和常識。
5、要勇敢堅持
學習會計時有時我會覺得很枯燥,沒有了以前做完一道題後成就感,記不完的定義,還得挖掘其中的內涵。特別在複習備考階段時,許多人都很茫然,但堅持下來就是成功,沒有哪門課是坐享其成就能出色的。
6、要對老師有一個充分的信任
就我而言,我覺得會計學原理老師的課講得通俗易懂,舉例也很形象,總能使人輕易地進入課堂學習的那種氛圍,感覺那才是真正學習時的一種狀態。此外,老師總是鼓勵大家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即時答錯也不影響平時成績,只要是自主發言。這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大家的自信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習了整整一學期的會計學原理後,我的感覺用受益匪淺這個詞來概括是毫不擴張的。特別是對於我以後的學習來說,我心裡也有了“數”。對於會計這個專業來說,總有人持懷疑的態度,畢竟現在學習會計學專業的人那麼多,,自己怎麼可能成為招聘會上的寵兒?何況自己所處的學校既不是211也不是985。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雖然這個專業目前學習的人很多,但精通的人卻不多的事實。所謂人易我易我不大意,人難我難我不畏難。現在的我應該珍惜在校的學習機會,趁著自己年輕,打好基礎,為以後找工作加大自己成功的籌碼。
會計學的心得體會2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暫的實習過程中,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所學知識的膚淺和在實際運用中的專業知識的匱乏。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裡,對一些工作感到無從下手,茫然不培訓班學習知所措,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難過。在學校總以為自己學的不錯,一旦接觸到實際,才發現自己得能力是遠遠沒有達到工作的要求的,實際的工作遠比想象中的要細緻得多複雜得多,這時才真正領悟到“活到老學到老”的含義。實際的工作能力是書本上沒有辦法教授給大家的,必須要透過實際工作來積累與強化。
會計學作為為一門與實際工作結合緊密的學科,實習是檢驗學校裡的教學成果的最好的試金石。學校中所有學到的知識都要轉化為工作能力,這樣才真正做到了學有所用。從這個層銀行工作面上來看,我們的會計教育和實踐是有一段距離的。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會計需要理論的指導,但是會計的發展是在實踐中來完成的。所以,我們的會計教育應當與實踐結合起來,採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具體說就是要處理師德培訓好“三個關係”:即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的關係,以課堂為主題,透過實踐將理論深化;假期實踐與平時實踐的關係,以假期實踐為主要時間段;社會實踐廣度與深度的關係,力求實踐內容與實踐規模同步調進展。我非常希望學校能加強實際的工作與黨校理論教學之間的緊密結合程度,實踐可以非常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學的針對性,對我們這些畢業生儘快熟悉實際工作是非常有好處的。
在實習期間我也深刻的感覺到了國企的工作效率非常需要大力的提高。人浮於事,工作效率低企業發展觀下是國期的通病。在這次實習中我也深刻的感覺到了這一點,僅舉兩個例子:一天,有一個同事一上午只工作了兩個小時不到,其餘的時間都在一個接一個的打私人電話,一邊說著自己很忙,另一邊手裡卻什麼活也沒幹;另一件是關於年初報稅,在銀行工作資料還沒有準備好,單位卻在下午三點定好了地方開聯歡會(下午是一點半上班),於是,大家都去聯歡了,報稅的時間就被推遲了。我認為,造成這種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來自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鐵路這種大型國有壟斷企業沒有引入非常有效和富有活力的競爭機制,分配方式不夠靈活,直接影響了員工的工作動力與工作效率。我個人認為改變這種局面的直接可行的方法有兩個:其一,領導的工作作風的改變;其二,員工在工作時間約束的加強。我認為,聯歡會雖不是慶功會,但也應該是在不發展觀影響正常的工作的前提下舉行的,而不能由於要開聯歡會而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如:稅收滯納金);員工在工作時間,應主要處理公事,如有特殊情況,可請假專心處理私事,而不應該佔用較長的工作時間、利用公共設施處理私事。這是我的一些個人的學習教師法看法,作為一名員工,我也是希望自己所供職的企業越來越好。
透過這三週的實習,我接觸到了真正的賬本、憑證,親手進行了簡單的實際業務的處理,真正從課本中走到了現實中,從抽象的理論回到了多彩的實際生活,細緻地瞭解了現實中會計業——大的務處理的流程,認真觀摩了師傅針對具體業務的處理,使我對會計實務的認識從純理性的上升到實踐,從實踐中的感性認識上升到了更深刻的理性認識。儘管實習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受益匪淺,我深信這段實習的經歷會對我今後的學習和工學習發展觀作帶來非常積極的影響。
會計學的心得體會3
自開學後第一次上課以來,專業概論這門課一共上了五次,透過不同的老師對會計這個專業的簡介和概述,我對會計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
首先,是會計專業的教學計劃。在學習專業知識之前要打好基礎的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就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英語和體育。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為專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學習好通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進行學科基礎教育,算作是對於專業的入門前的教育。接下來就是最為重要的專業教育。專業教育分為必修的核心課和選修的專業強化、專業拓展、知識拓展。其中的核心課就包括了中級財務會計、管理學、審計學、高階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管理會計學、實操企業會計事務、電子賬、手工賬。選修課主要有非營利組織會計、會計英語、保險學、金融市場學、林業常務會計、財務ERP、資本運營等等。最後是綜合拓展,有電子賬實習和會計學綜合實習。
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存在了20xx多年。早在原始公社制時代,人們已用“刻記記數”和“結繩記事”等方法,反映漁獵收穫數量及其他收支。這是最原始的會計活動。
到奴隸制時代,會計部門產生並得到初步發展。西周設定了專門負責會計工作的"司會"官職,周朝還制定了一些財計管理制度。在周代,會計一詞已有了比較明確的含義,即所謂“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隨著封建經濟關係的產生、發展,中國會計有了長足的發展。戰國至秦漢時期,官廳財計組織從中央到地方已初步構成一個經濟管理系統。隋唐至宋代,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興盛時期。明清時期,是中國單式簿記的持續發展和複式簿記產生的時期。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從此,中國會計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會計學,是以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資料的收集、分類、綜合、分析和解釋的基礎上形成協助決策的資訊系統,以有效地管理經濟的一門應用學科,可以說它是社會學科的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重要的管理學科。會計學是在商品生產的條件下,研究如何對再生產過程中的價值活動進行計量、記錄和預測;在取得以財務資訊(指標)為主的經濟資訊的基礎上,監督、控制價值活動,促使再生產過程,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門經濟管理學科。它是人們對會計實踐活動加以系統化和條理化,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會計學的研究物件是資金的運動,包括會計的所有方面,如會計的性質、物件、職能、任務、方法、程式、組織,制度、技術等。會計學用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論,概括和總結它的研究物件。
會計的實操性強,當然,它也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能完美結合的學科。它既研究會計的原理、原則,探求那些能揭示會計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與概念結構,又研究會計原理和原則的具體應用,提出科學的指標體系和反映與控制的方法技術。會計學從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為會計實踐服務,成為人們改進會計工作、完善會計系統的指南。從管理學上來講,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源自會計簿記的制度安排、技術手段和國際通用商業語言深厚內涵的詮釋。會計是現代經濟發展和價值創造的重要動力。
會計學主要是由會計學原理、專業會計學和會計發展史組成。專業會計學可按不同的標誌進行分類:按國民經濟各部門對會計知識的不同要求和特點,司分為工業會計學、農業會計學、商業會計學等。按照會計知識所包括的不同內容,如對不同性質、不同用途的會計資訊的研究,可分為財務會計學、管理會計學和成本會計學等。按照會計知識涉及不同範圍的會計主體,又可分為微觀會計學(企業會計學)、宏觀會計學(社會會計學)、國際會計學等。
在中國對會計的解釋有“管理活動論”、“工具方法論”和“經濟資訊系統論”等三種主要不同觀點。按照“管理活動論”,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會計學就是一門經濟管理科學;按照“工具方法論”,會計是一個反映和控制生產過程的方法和工具,會計學應當視為一門為經濟管理服務的方法學或方法論的科學;按照“經濟資訊系統淪”會計是一個以提供財務資訊為主的經濟資訊系統,會計學應當既是一門經濟管理科學,又是一門方法論的科學。
基於對會計和會計理論的這樣一種理解,我認為,至少在現代,會計已經成為公共性資訊資源,成為市場經濟體系基礎性設施。同樣,會計學又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充滿智慧與挑戰、生動而活潑集大成的管理學科,是社會經濟發展和財富創造的重要基石。所以,在現代,不瞭解會計,不懂得和不善於應用會計知識的人是很難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中國會計知識的普及性教育必將到來,增加會計基本知識,學習會計基礎理論和應用方法,應當也必然會成為經濟發展國度公民的自覺選擇、一致共識和迫切期盼。
會計學的就業方向及前景為一般是到會計師事務所、金融機構、各類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以及有關部門從事會計、財務、審計等實務,也可到高校、研究單位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現在的會計職業,低層次的人才供過於求,高層次的人才供不應求,需求缺口還很大。會計的層次很分明,拿到了含金量較大的證書,比如會計師、註冊會計師,有幾年的工作經驗,這樣很快成為人才市場的搶手貨。當然,擁有名牌院校的學歷證書,對就業而言,如虎添翼。
對於會計,現在在我腦海中只是一個雛形,相信在今後的更深的學習中會更好的瞭解會計,運用會計,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們要對今後的學習有合理的規劃,老師教我們用“聽”“看”“寫”“說”這四個字來學習。聽是指認真聽課,學會聽講;看是指會看課本,會看材料;寫是指能下筆、寫論文;說是指良好的與人溝通能力。只有學會了學習才能有好的未來,無論考研、出國還是工作都會有好的發展。
會計學的心得體會4
會計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適應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管理需要而不斷髮展和完善的。在社會生產中,會計一方面對生產過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量及勞動產品的數量進行記錄、計算;另一方面則要對生產過程中的耗費和勞動成果進行分析、控制和稽核,以促使人們節約勞動耗費,提高經濟效益。正是因為在社會生產中人們很早就注意到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性,客觀上就需要有一種以經濟資料的記錄、計算、分析、控制、稽核為中心的經濟管理工作。
在還沒有接觸會計學這門課之前,我想許多人和我一樣只有感性的認識,儘管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有密切的關係,甚至有些人已經同會計打過交道,或者已使用過會計憑證,或者閱讀過會計報表。但問到我們會計是什麼?我們也許會說:會計就是寫寫、算算。透過學習,我才發現會計並不是那麼簡單。“管理活動論”者認為,會計是一項具有反映和控制職能的經濟管理活動。而“資訊系統論”者則認為,會計是一個以提供財務資訊為主的經濟資訊系統。從以上兩個觀點我們可以理解會計是一個數據處理,進而產生資訊,利用這個資訊達到加強經濟管理,從而實現預期目標的工作或者活動。
要說管理學把我們帶入一個概括的宏觀的世界,那麼會計學就把我們帶入了管理的一個微觀世界,讓我們感受到這些知識是在用細微的力量影響一個企業。
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物質,並且他們最關心的是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物資財富,這也就讓會計學產生有了充足的理由。同時我們也慢慢認識到會計學發展史的內涵決不亞於任何一門學科的歷史,它展現了人類用聰明才智創造了最有價值的經濟事物。經濟世界有多大,會計學就有多大。當我們接觸了這門課程後,就會清楚的發現會計和國家是相輔相成的,退一步來說,企業自始至終也要依賴於會計。當前,伴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高科技的日新月異,並不會遺忘會計,相反會計將成為全球性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同時也必將在會計學國際協調工作中,在治理整頓全球性經濟秩序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都會被凸現出來。
說到學習會計學,這絕對是一項不容馬虎的過程。在我剛學習該課程的時候,以為學習它不過就是背背定義就可以了,可在之後,我發現其實不然,要想學好這門課,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出嚴密的分析。特別在向我們介紹供應過程、生產過程、銷售過程的核算和財務成果的核算、資金退出企業的核算中涉及到的各個賬戶的適用範圍是決不能只理解表面的意思,而要結合前面的知識來準確地認識每一個細節。
在學習中我發現,會計學是一個細節致命的學科,以前總是覺得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但這樣是很難達到學習要求的。因為它是一門技術很強的課程,主要闡述會計核算的基本業務方法。所以對於它的學習,要按教材章節順序,循序漸進地進行,只有弄懂了每一種方法,才能掌握方法之間的聯絡,才能掌握整個方法體系。對於具體業務的賬務處理、賬簿組織、賬表結構以及有關數字的來龍去脈,都要細緻地瞭解和掌握,不能嫌瑣碎,不能煩躁,必須要踏踏實實地學。例如,我們在確定費用是管理費用還是製造費用時,一定要認清是厂部發生的,還是車間發生的。再如,只有當購入材料驗收入庫註明後,才能記入物資採購。而這樣特別對我們這些初學者來說,許多內容、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觸,所以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許多同學在學了一些內容後,就有了放棄的想法,更有甚者還產生了畏懼的心理。誠然,困難不能否認,但只要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最後加上勤奮,那樣必然會贏來成功的曙光。天道酬勤嘛!
還記得在學習第一章時,總在抱怨為什麼有這麼多定義要記,就想應付一下了事,反正重點在後面幾章,但會計學也是重理論的,它主要是闡述會計核算的原理,包括會計的基本理論和會計核算方法的原理。因此,學習時一定要從原理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例如,學習各種會計核算方法時,不能就方法論方法,要理解其理論依據;既要學會應當怎樣做,又要弄懂為什麼要這樣做。要防止鑽入具體業務處理,而忽略對其原理的學習。教材中在闡述會計核算原理和各種核算方法時多配以例項,這樣使我們透過例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理,並學會運用。它還要求我們善於將總論中闡述的會計核算的基本理論與後面闡述的會計核算具體方法的運用結合起來學習,融會貫通,以求得對課程內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達到為學習後續的專業會計課程打好基礎的目的。
死板,以前這個詞我們總定義給會計,可我還要說自從學習了會計學基礎後,知道活學活用才是實質。所謂活學活用,是指對課程內容不要理解過死,如借貸記賬法下的賬戶結構、賬戶分類等。具體說如我們作一筆會計分錄,並不是說就一成不變,而是要定期調整賬戶的記錄,使各賬戶能正確反映實際情況,而在調整時,要用權責發生制。當然活學活用的基礎是吃透原理,因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舉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據具體情況運用會計核算方法,發揮會計的職能作用,以求得對課程內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是我國會計工作的基本法,是制定其他會計法規、制度的法律依據。它的制定和實施開創了我國會計工作的新局面,對規範和加強會計工作,保障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發揮會計工作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作用,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具有重大意義。《企業會計準則》是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統一會計核算標準,保證會計資訊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制定的。它的內容體現了會計核算的基本規律,是
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的規範和指南。《會計基礎工作規範》是為了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秩序,提高會計工作水平。遵循會計規範是必要的,在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嚴格地保證會計報告的質量不僅是為公司管理者提供有效資訊的需要,還是為了使外部利益關係人及時的獲得必要的會計資訊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當然,僅僅靠規範是不夠的,還要有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及行業自律。學習會計學有時我會覺得很枯燥,記不完的定義,還得挖掘其中的內涵。特別在複習備考階段時,讓許多人都不知所措,但堅持下來就是成功,沒有哪門課是坐享其成就能出色的,學習了整整一個學期,給我們的感覺的確是有很多的困難,一般來說,學習基礎課都不容易,打好基礎就為以後學習專業課夯實了基礎,將來才能高樓平地起。
學習了會計學基礎這門課程後,我的感覺用受益匪淺這個詞來概括是毫不誇張的。對於以後的學習來說,也是心裡有“數”。對於會計這個專業來說,有些人總是持有懷疑的態度,認為現在學習會計學專業的人那麼多,自己怎麼可能在芸芸眾生中有優先權呢?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雖然會計這個專業目前學的人很多,但精通的人卻不多,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這樣的硬道理大家都應該懂得,所以在學習期間別想的太多了,把握這個學習機會才是最重要的。
會計學的心得體會5
《會計學》進入總服習階段,10天內就要進行開卷考試了。經過40個學時的系統學習,我的收穫很大,特總結如下:
1、會計學告訴了我一些企業經營中的一些原則和處理方法,這和我過去思考問題的方式並不一致,要適應市場,必須理解和遵守這些遊戲規則。
我羅列了其中確實對我有實用價值的7個知識點。
1)國有企業的股本小,資產負債率高的事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國際資本低價收購國有優質資產,3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被海外資本大量掠奪的現實。國有企業以自有資金經營,靠借貸流動,想生存問題就解決不了發展問題,這是原有的融資觀念在作梗。必須熟練運用財務知識,擴大融資渠道,加大對資源的掌控,多方增加對股東回報。
2)對帳中要求的證帳相符、帳帳相符和帳實相符的問題。我忽略了這一點,票據丟失很多,補起來麻煩而且個人損失很大。
3)新會計法中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問題。這一點倒是很重要的。對於擴大公司資產是個很好的規則。也好確認智力轉化為資產的問題。
4)用EVA衡量經營效果。以前用發展速度、收入、利潤等指標衡量經營業績,現在我看到了一個好方法。另外一點,我以前認為借貸的資金成本高,公司也不做借貸;老師講股東的資金資本的成本更高,想想這是對的。
5)收入和費用確認問題。公司開會就這個問題業務老師婆婆媽媽的說個沒完,用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一解釋就可以了。
6)庫存資產的處理。這讓我找到了閒置物資讓售業務的理論上基矗
7)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這是規則與習慣的差異問題。
以上知識點,有些很簡單,屬於基本概念,聽一下就知道怎麼做了;有些很重要,需要堅持不懈的去應用和實踐。
2、會計學的本質是面向管理與決策的經濟資訊處理,而實際上是面向領導和審計的數字堆砌,這個局面要改變。
我從小就不認為會計是一門專業,主要因為我爸在供銷社當過2年會計兼統計,後來不幹了,再後來對會計認識深了一些是因為我岳母是燕大沖壓件廠的老會計,我家領導上學學會計找不找工作,我以後就一直認為會計是找不找工作的,即使找著工作,沒別的本事你就當會計吧。這次學會計學改變了我的這些不正確的看法。
會計工作給外界的印象就是5件事:報銷、出納、出報表、報稅、應付審查。以現金為主線,打理證帳表,會計迴圈,也就是工作迴圈。要一個業務資料,你得等下週再說。
管理與經營決策關心的是收入、費用和利潤,如何提高收入,降低費用是業務經營決策者面臨的問題。3年來,公司和事業部能夠了解到的財務資訊就是按專案、差旅、補助等科目分類的,而每條業務線的經營情況、每個業務單元分攤的市嘗銷售和服務的費用、單個業務和每個員工的具體的收入貢獻度等資訊都是業務部門去重新組織分析,做一次業務分析至少還需要事業部負責人2天的工作量去對數,機會成本很大。有序的資訊是有價值的,公司的財務資訊按業務需要的科目做一下分類,按費用配比原則進行適當的分攤。
改善的方法。從業務與會計融合的角度看,可選方案有兩個,一是會計人員學業務,二是業務人員管理會計。前者費點勁,後者簡單點。
3、會計學告訴了我財務報表是經過主觀處理的經濟資訊,不可信,經營的本質是現金流不能斷。
我近3年的總經理助理和副總經理崗位上,記憶中只在2004年1月看過一次公司的財務報表,其餘沒有機會看到公司的財務報表,所以一直不瞭解公司的經營情況,也沒有對財務資訊認真思考過。
現在想,不看也無所謂,認真提高現金流就可以了。
現金流是公司的血脈,血脈暢通是公司健康的基矗搞好公司,第一要務就是源源不斷的獲得現金收入,許多工作都要都要圍繞創收展開。
4、頭腦中建立了《會計學》的知識體系,並對結構性思維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五層結構知識體系的內容。
第一層分會計學知識點、會計學要點、提升三個階段。
會計學知識點分到第二層是十章內容。每一章下分的第三層就是幾個節的內容。每個節下都分第四層就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應用的三基內容,三基內容下分的第五層就是內容的演變、基本特徵和相關聯絡。這樣算下來,會計學的知識點大約是270個左右。
會計學要點是抽取十章中10到20個知識點。這些點能抽取出來,應付考試,應付工作就都沒有問題。
提升就是能用一兩句話概括個人對這門課的理解。當然,內容白紙黑字的寫在那裡,理解的深度和表達的高度就看個人投入的精力和悟性了。
第一層耗時最多,是基礎,是把書讀透的工作;第二層需要有判斷力,是把書讀薄了,最有實用意義;第三層需要靈活性,是把人從書呆子中區別出來的標誌。
寫到這裡,心情忽然沉重起來,往事不堪回首:高考前不懂知識結構這東西,知識點都會,不懂得抽取要點,一味追求偏難怪炫耀智商,費力沒討好;上大學不懂知識結構這東西,知識點也會,還不會抽取要點,考試得不了高分;參加工作前十年不懂得知識結構這東西,幹體力活技術活不在話下,要點也會總結一些了,不會概括提升的問題又明顯了。學海無崖。我認為,已經建立起的結構性思維能幫助我更好的適應學習和工作。
另一個相關的小問題是,我意識到我溝通中思維跳躍的原因了:過於關注細節,過多表達細節,忽略了溝通時點上內容演進的方向。這個好聽的講叫發散思維,這是我的特長,但是在公司具體的工作中,不需要這些飄的,撈乾的,說咋幹就得了,言多語失。如果我從事藝術類工作這就了不起了。
5、荀子在《勸學》裡講: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學也。我以前知道這個道理,但現在體會更深。做好管理工作,沒有MBA的知識結構,是很難系統思考的。
經營團隊,要貫徹終生學習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