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

關於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1

  今天,聽了兩位優秀老師的課,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堂讓我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瞭解,每一節課都讓我有所收穫。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吧。

  一、教師語言有魅力

  當我聽著這些教師的課時,她們的語言親切和藹,它能帶領學生欣賞中國地圖,引出狹小的課堂,深入人的心靈深處……在教學小學三年級蘇教版《北大荒的秋天》這一課時,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欣賞,聲情並茂的語言勾起了學生愛國的思緒。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再者扣人心絃的過渡語言,激發了學生對自己生命的珍惜與熱愛,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二、積極倡導“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

  新課標中說到: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引導調控是第二位的。著眼於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先學後教、先讀後導、先放後扶”的過程。”我想,《你把魚放掉》一文的教學過程就是這種教學模式的一個充分展現吧。

  本課教學有這樣三個層次:

  1、初步綜合閱讀階段的自讀感悟;

  2、區域性分析閱讀階段的自讀感悟;

  3、深入綜合閱讀階段的自讀感悟。

  三、評價語言的收穫

  兩位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貼切、適時、到位,老師評價語言豐富,適時、到位,我記下了這些美麗的語言:沒關係,學習就是從不會到會;透過看看,聽聽,生活中就會學習;你最聰明,會聽就是會學習;會發現就是會學習……這些激勵的語言沒有任何浮誇之氣,聽起來順耳、自然,連我都覺得內心深受鼓舞、激勵,別說孩子了,在以後自己的課堂上,也要讓我的學生感受到這樣的語言。

  兩位教師的語文教學真正體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體現了“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她們的課不但具有“靈”性,很紮實,我深深的體會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文化素養很重要,需多多讀書,不斷豐富自己吧,這次聽課學習對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進,在以後的日常教學中,我會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

  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2

  我非常榮幸參加了桃江縣小學語文新課改教學成果展示與交流活動,聆聽了三位教師的課,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堂讓人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瞭解。每一節課都讓我有所收穫。這些課不僅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學技術的嫻熟。他們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對教學藝術的追求,對新課程理念的詮釋都滲透在每個教學行為中,因而每個教學細節背後都隱藏著重大意義。下面是我聽課的幾點深刻感受:

  一、教學活動重“實質”。

  如劉小華老師在執教二年級語文上冊《識字6》時,就給我們展示了從識字到寫字再到讀文悟情的全過程。每個環節都很紮實,反覆鞏固,不急於求成。

  二、教學方法注重“體驗”。

  如丁雙豔老師執教的《跑進家裡來的松鼠》,和胡芳老師執教的《搭石》都特別注重了學生自己的感悟,談體會,充分張揚了學生個性,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教師善於聆聽,並作及時點評,為課程改革中的孩子們喝彩。

  三、教學環節有“靈性”。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感性認識,體現最多的就是美感在三堂課中都有一些環節注重人視覺、聽覺上的美感。好生動的動畫,好聽的音樂,教師富有親和力的語言等都很賞心悅目。

  四、充分運用了“校本資源”。

  如《識字6》教學中在讓學生理解“雪中送炭”這個詞時,就播放了發生在本校的一件真實的事。講的是全校師生為本校一位患重病學生捐款的事,還用他們捐款多少,學生感受很深。

  我想好的課堂教學與教師充分的準備,對教材的學生的充分了解以及一定的教學經驗的教學方法是分不開的。有些課堂中能充分把握教學細節,彰顯教學的深度,課堂就會顯得更加光彩。我覺得我自己也要多改進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多向老師們學習,爭取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有較大的突破。

  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3

  11月16日,我聽了竇xx老師的課和講座,這樣精彩有趣的課,讓我對小學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大有收穫。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語文教學的目標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在演繹這門藝術的同時,你是否想過,六年的時間你究竟要教會孩子們什麼?是認識幾千個生字?是多讀幾百篇文章?不是,竇老師對六年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一手好漢字,一口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二、語文課的思想

  1、什麼樣的課還它什麼樣的味道。

  竇桂梅老師那天上的課是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課堂的開始,竇老師既不是給學生介紹安徒生,也不是讓學生齊讀課題,而是給學生們介紹這篇課文的體裁:常人體童話。童話分為三種:擬人體童話,超人體童話,常人體童話。那常人體童話有什麼特點呢?荒謬,幽默,好玩,而且面對現實表現現實。整堂課,竇老師緊扣體裁特點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課後,她提出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要加強文字體裁意識。常人體童話就講出常人體童話的味道;《牛郎織女》是民間故事,就講出民間故事的民間性,調侃性;《林沖棒打洪教頭》,是什麼?最早是評書,那就以評書的形式來展現。讓學生充分領會文字的魅力,學得酣暢淋漓。

  2、兒童站在課堂的正中央。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便要將他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讓學生自主預學,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在課堂上,讓學生將自己的問題都丟擲來,老師將問題進行編織,再引導學生探討,將問題解決。而在最後,又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和啟發走出課堂。

  三、整合的魅力

  竇老師的教學理念在不斷完善,她的課完美的體現了她的教學理念。不再是“三個超越”,不再是“主題教學”,而是包含了“三個超越”和“主題教學”的“1”。這個“1”就是整合。它包括了學科內的整合和學科間的整合。

  1、學科內的整合。

  最要說的是教材,她們的教材不是單一的一體人教版或是北師大版,而是對所有現行教材進行了分析歸納的整合。也不是每一篇課文都照著課本要求精讀細讀,而是對經典文字進行精讀,全面落實,精學精練。其他的就進行略讀,疏通文意,掌握字詞即可。但是,還加上了誦讀和閱讀進行補充。

  2、學科間的整合。

  學科間的整合有語言與閱讀的整合和語文與英語、美術、音樂的整合。語言與閱讀的整合一直都是語文老師注重的一塊,但是語文與英語、音樂、美術怎樣整合呢?

  《皇帝的新裝》是由英文翻譯過來的,那就將英文原文拿出來和學生一起賞析,對比,從而體會語言的魅力。那和音樂美術呢?課堂上學生要表演《皇帝的新裝》,竇老師就備好了三幅皇帝出遊的世界名畫和三首著名的交響樂讓學生選擇作為背景,在學習文字的同時也感受到圖畫與音樂的魅力。

  最後,竇老師還笑著說在她們學校是老師好好學習,學生天天向上。這句話也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此,我要感謝學校領導給了我這次學習的機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質,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雖不能成為名師名家,但相信也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4

  我校於10月、11月組織五六年級的骨幹教師為我們新教師做示範課演示,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示。現在聯絡我自己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說一說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在新課改這個環境下,如何理解新課標,我對新課標的理解是含混、模糊的,但是要如何運用新課標的理念去指導自己平時的教學,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卻還沒有融會貫通。這幾節課都對此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嘗試,如:郭成君老師讓學生透過自讀課文,從文中找出在月牙泡的小池塘,我怎麼了,小夥伴怎麼了。再透過讀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彙報運用句型“這個荷塘真呀!我從中體會到,應為它運用了,寫出了”。整節課的設計上都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張海榮老師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帶入課堂,又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等等。

  第二、如何深度挖掘教材。課程提出:科學知識應該緊密聯絡生活。作為教師,我們要在課前充分備課、認真鑽研教材,這是保證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的重要前提。有些時候我對教材的把握還不夠,知識還沒有真正的落實。在這點上,本次聽課給了我很多啟發。比如說岳秀梅老師教學百分數與小數互換時,在舊知的基礎上有意設立了一個障礙,然後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既學習了新知,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還讓學生從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在新課學習中,當學生透過實踐操作發現了某概念的基本性質後,又進一步用計算規律來解釋,讓學生理解得更深入。可見,各位老師及其年級組老師在備課時對各環節都是經過再三推敲的。只有對教材相當熟悉,對所教的知識做到了然於心,才能在課堂上達到應有的目標,只有認真鑽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鑽研教材,那麼就要理解課文上的每段文字、每個例題的意圖,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正因為這樣,我備課時應多問問自己:教材編排的意圖是什麼?需要達到哪些目的?學生會出現哪些情況?這樣提問,學生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樣講解,學生容易理解嗎?

  第三、不斷改進教態、錘鍊語言。我所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學生,讓他們聽講,那麼我的教態、我的語言就要要吸引他們,這就要求我要不斷改進教態、錘鍊語言,用簡潔、準確、清晰的話語把問題講清楚。

  以人為鏡,能夠體察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聽課已經結束了,但是我的工作還在繼續,我的努力不能停止,透過聽課,學習別人的長處,透過聽課,反思自己,才能不斷進步。

  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5

  一、小說人物真實豐滿

  小說是一種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透過敘述故事與描寫環境,形象而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敘述性文學體裁。在小學階段,重點要讓學生了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故事情節。執教《窮人》這篇課文的老師首先在匯入之後就問道:“透過預習,文中寫了那些人物?”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漁夫”“桑娜”,直接明瞭的點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緊接著指名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並在多媒體課件上出示了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快速的概括的課文的內容,也瞭解了小說的主要情節。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透過抓關鍵詞“寒風呼嘯”、“洶湧澎湃”“又黑又冷”讀出了“環境惡劣”,讀出了人物的勤勞和貧窮,教師相機點出:“這就是環境的烘托作用。”教師先指出在小說中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然後引導學生用圈畫法找出對桑娜行為、語言、心理活動的描寫,抓住關鍵詞“忐忑不安”理解桑娜抱孩子後忐忑不安的心情,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船長》這篇課文,老師在引導學生體會船長這一人物時,就抓住了描寫船長語言的句子,設計了船長髮出了怎樣的命令,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發出的這一問題去體會、揣摩的。《臨死前的嚴監生》這節課更是緊緊圍繞嚴監生的搖頭、眼神、手指這些動作、神態,來分析人物形象,走進人物內心世界的。《猴王出世》這篇文章,老師先是引領孩子關注石猴的語言,接著關注石猴的動作,透過和文章作者的情感共鳴,將一個鮮活的石猴形象,立體呈現的大家面前。這幾節課,在分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都是抓住重點段落、重點詞句來體會和想象,並且都注重了有感情地朗讀,在品讀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語文的感悟能力,讓學生走入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站立在學生面前。

  二、識字教學務實高效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內容,為學生打好識字寫字基礎是我們語文教師的重任。在童話、寓言故事類教學的五節課中,執教教師都注重識字教學的重點指導。在學習《后羿射日》時,老師根據本節課與火相關的字比較多的特點,把火字旁的字進行歸類學習,不僅學會了本節課的生字,而且重在識字寫字方法的指導,讓學生以後遇到同類的字會學、會寫,理解了形聲字的特點,提升了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與熱愛。在《鷸蚌相爭》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出示了古文和本課進行對比教學,把古文中精煉深奧的文言詞和課文詞語進行對照,引導理解和學習課文,這樣的學習幫學生積累了很多詞語本意與引申意義的知識,這樣的師生對讀,不光讀出了字音,理解了字義,更讀出了詞語的溫度和色彩,使識字教學具有了縱深感。在《紀昌學射》一課中,老師對透過“妻”字的指導,把“妻”字從古至今的演變過程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感受漢字表音、表意、象形的特點,讓學生感受了漢字的獨特魅力,這樣的識字教學有意義,有意思,有趣味,怎能不高效呢?

  三、散文教學個性張揚

  散文教學在小學階段一直以來都是個教學難點。在散文的教學中,五位老師關注了教材的整體把握,引領學生從整體上理出文脈與框架,使長長的課文變短,甚至變成了一句話。這樣,學生學習起來脈絡清晰,後面的朗讀、感悟、交流變得得心應手。例如,《秋天的懷念》一課老師理出了三次看花這樣的線索;《散步》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槐鄉五月》則引領孩子們抓住中心句,這樣就抓住了文章的主線,也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內容。五位老師更加註重對細節之中語言的品味,方法很獨特,引領學生沉浸到語言文字中去。《槐鄉五月》作者就抓住比喻句,抓住“飄”,抓住“香”,感受槐花不同角度的美,抓住“塞”這個動作,感受槐鄉孩子的樂。《灰椋鳥》就緊緊抓住歸林的場面,利用圖片,還有教師語言的渲染,引導著孩子想象,感受場面的壯觀,感受作者的愛鳥之情。《秋天的懷念》老師引領孩子體會,在作者動怒無常的時候,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抓“躲”、“笑”,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理解,深深的關愛和寬容。這樣從整體到區域性,從區域性迴歸整體,使學生在文字中游走,做了一回詩人與作者,從而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情感,感受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四、童話教學富有活力

  在童話教學中,幾位老師都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走進童話世界,分享學生的喜怒哀樂。在分享的過程中,透過老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啟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棉花姑娘》老師就設計了闖關遊戲,“變字小魔術”、“幫幫小馬虎”等,激發了學生識字、寫字和朗讀的興趣。《會寫詩的小螃蟹》老師用自己做夢的方式,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帶學生走進了文字,感悟故事濃濃的語句。同時五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和文字進行深入的對話,透過分角色朗讀、自由讀、合作讀等,讓學生在讀中品味童話的語言,感知文章情節,受到情感薰陶。

  五、課件設計簡單實用。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的根本是語言文字的學習。“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永遠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是透過與文字對話,對語言進行品讀、感悟、積累來獲得閱讀感受、培養語感的。而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多媒體課件的濫用。很多老師為了追求形式,在課件中穿插了大量聲音、影片、圖片,擠佔了學生讀書、感悟的時間,也把教師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強加給了學生。殊不知,閱讀本身就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而多媒體畫面的出示,先入為主,看似幫助學生思維和想像,實質上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個性思維的一種限制,也影響了學生對文字的閱讀和感悟的能力。而在此次觀摩活動中,我發現每一位上課教師的課件都簡單而實用。沒有華麗的圖片,沒有精美的動畫,課件只是一個展示的平臺。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根本出發點,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課件為人所用,而不是人為課件所役。

  再次回想這次的觀摩活動,參賽老師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語文綜合素養、沉穩的教學作風,巧妙的教學設計,多才多藝的藝術修養,還有課堂上自然生成的那些打動人心的濃濃的情感等許多方面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相信,每一位老師的成功都與他厚重的文化積累,謙虛的學習態度,勤奮的工作作風是分不開的。記得有位名人曾說過:“把熱愛自己的專業和熱愛自己的學生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好教師。”在槐花飄香的龍口,走出會場,我感受到了這次會議給我帶來的豐厚收穫,也深感到自己平時教學中的種種不足,今後要把這些好的理念應用於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把語文課上出味道,像槐花一樣香遠益清,歷久彌新,氤氳在孩子的心田。

  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6

  本學期學校組織了好多聽課活動,廣大教師受益頗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節課是我們辦公室王慧敏老師的《香港,璀燦的明珠》,置身於課堂教學中,看到老師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僅讓我連聲讚歎,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為?課堂上老師先進的教學風格、變化多端的多媒體課件,這些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啟迪。讚歎之餘,更多的是深深地沉思,從中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

  一、對新課程的思考

  王老師為我們上了精彩的課,使我對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詮釋,對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反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健康持久發展的空間。

  二、對教師角色的思考

  教師應該是課程改革的推動者、課程的實施者,透過教師的推動和實施,課程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師在推進新課程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現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思考和改進,提出看法,提煉方法,不斷地拓展和完善我們的教學資源。

  三、對課堂教學的思考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力爭一切活動都以富有情感的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情感的激發,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在本次聽課活動中,我認真聆聽了老師的示範課例,能從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明確把“加強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放在首位,把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重視學生情感的激發,關注人文精神的培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展現。另外,課堂上充滿著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7

  近日,街道組織了小學語文教師集體聽評課活動,收穫很多。置身於課堂教學中,看到各位老師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教學的浪花,他們或淺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僅令學生陶醉、痴迷,更讓我連聲讚歎,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為?姚xx老師教學的思路明晰,王xx老師優美的教學語言,翁xx老師課堂中的娓娓道來,都讓我學到了很多,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為什麼她們會有如此的魅力?為什麼在課堂上學生樂此不疲?從中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下面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一、深度解讀文字是最根本的。聽完幾位老師的課後,我認為他們對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但都能抓住題眼,一步步的深入文字。姚xx老師在教學《別董大》時,她首先請學生朗誦了學過的送別詩,這樣不僅引導學生積累了詩句,又為學生學習新課打好了紮實的基礎。課中,她以品讀詩句——感悟詩情——讀懂詩人的程式,層層深入,引領學生走進了傳統詩句的美妙。最後,多重解讀,多次引讀。整節課在姚老師優美生動語言中層層展開,使聽者回味無窮。

  第二、注重引導學生朗讀。大部分老師都非常注重指導學生朗讀,但決不是為了讀而讀,而是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去讀,並且對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有xx老師在上《燕子媽媽笑了》這課時,多次讓學生朗讀燕子媽媽和小燕子的對話,體會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認真給媽媽帶來的欣慰,學習中還穿插著齊讀、開火車讀、示範讀,進而激發同學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好的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愛的精神,層次非常清晰。

  第三、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穿插著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收穫這些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解決。

  第四、親切的評價語言。幾位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貼切,到位,如有的老師運用“你最聰明、你會更加努力的、孩子,你做得真好、你的眼睛已經告訴我答案了”等來鼓勵學生。這些樸實,自然的語言,對我感觸很深。在以後的課堂上,我也試著讓我的學生感受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透過此次活動,我對語文教學應是動情去讀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培養學生去有意識的修辭煉句,善於發現、善於反省和領悟情感。這些能力的習得需要語文老師去教,去想方設法的教,多種形式,但要求實效。我想我是應該閱讀更多的書,更努力地鑽研教學這門學問了,還要從心底愛上這門課。

  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8

  最近,我們組織了小學語文教師集體聽評課活動,收穫良多。置身於課堂教學中,看到各位老師氣定神閒,信手拈來,不時激起一個個教學的浪花,他們或淺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僅令學生陶醉、痴迷,更讓我連聲讚歎,這樣的功底豈是一日可為?我要向他們學的地方還有很多。希望的李老師教學的思路明晰,廣北的丁老師幽默的語言,中心的張老師課堂中的娓娓道來,都讓我學到了很多。

  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的沉思,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魅力?為什麼在課堂上學生樂此不疲?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師的語文功底要紮實,語文素養要高,深入研讀教材。

  2、駕馭課堂教學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設計,從學生出發備課是必不可少的。

  3、簡簡單單教語文,靜下心來鑽課文。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我在備課時,對教學環節在時間預設和重難點突破的方面做得不是太好。我要更加努力。向各位老師學習根據自身特點,根據教材設計教法,學法,形成自已穩定的教學風格。這是我下一步要努力的。

  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本著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雖不能成為名師名家,但也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我更喜歡林老師的教學——嚴謹、科學。林老師的課嚴謹到“環環相套,絲絲入扣,行雲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匯入,教學設計是那麼合理,流暢。“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思索,經歷,從而解答疑惑”讓他們充分體驗思考所帶來得成功,樹立起學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問,卻把學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層次的探究世界。林老師的課親切、自然,看似平淡,卻彰顯出多麼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學智慧。榜樣就在身邊,我要更加努力!

  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9

  前幾天有幸參加了蘇州吳江市震澤中學的聽課學習活動。聽了兩位老師的課,我感觸很深,瘦弱頗多。

  用一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能概括我的體會,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方法比知識更加重要,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思維方法是否合理、正確,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的高低。因此,我們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當抓住機會,明白學生學習,將“漁”的潛力教給學生,使學生不但能夠學會,而且能使學生“會學”,讓學生了解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發展思維,構成潛力,能獨立解決問題。這種“漁”的方法我覺得也適用於其他學科。

  在劉朱剛上的詩歌鑑賞這以複習鑑賞課中,方法的教授體現得尤為突出。劉朱剛老師在上課的開始用複習舊知識引入新的知識,這樣就到達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當學生應對學案中提出的問題時,劉朱剛老師又滲透著詩歌鑑賞的方法性,滲透著方法性教學。

  第二位老師是顧老師的課,她的課思路很清晰,環節流暢,她講的是《始得西山宴遊記》第二課時。劉老師抓住重點“始得”並貫穿全文,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可見劉老師的課紮實有效,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她上課也比較自然、流暢,富有感染力,值得我去學習!

  這兩位老師的課將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得十分突出,自己扮演著主導主角,她們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用心主動地學習,讓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聽了她們的課後,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感慨萬千,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自己雖然也認真投入,但跟她們比,實在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沒有到達必須的高度,很多教學環節設定沒有深度,在點撥功夫上還有所欠缺,尤其是課堂評價語言,我更是單調,沒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致使語文教學成績沒能到達預想的效果。聽了她們的課,我學到了很多,今後自己必須將所學到的教學方法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儘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潛力,不辜負領導和學生的期望。

  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10

  開學初,學校領導邀請杜春禎局長和張四保主任給全體實驗教師做了一次導學案的講座,聽了二位專家的講座我受益匪淺,不僅明確了以後的教學方向,而且我也要學著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師。

  一、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以往我們的教學總是以教師為中心,課上教師在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像木頭人一樣坐著聽,沒有自己的思維,學習總是被牽著走,完全沒有主動性。導學案的設計給了學生自主的空間,能讓他們發揮主動性,我試著進行了半個月,學生積極性很高,課堂變得很活躍,尤其是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現在上課都很積極。

  二、有針對性的評價

  以往的課堂老師的評價少,而且語言單一,往往吸引不住學生,特別是差生得到老師的評價就更少了,時間長了,學生也就不買老師的帳了,表揚起不了作用,課堂也就沒了生氣。試用導學案後,我盡力豐富自己的語言,全面的評價學生,學生的積極性高了,課堂變得異常活躍,這也直接影響到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學生自信心增強,學習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合理化分小組

  在實施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過程時,我對合作小組成員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在小組成員中物色一名有一定威信的同學擔任組長,組長擔負著組織該組合作探究的整個過程,以保證該組討論的有序進行。問題小二人小組討論解決,問題難時四人大組再討論,此時大組長的作用就得到發揮。首先,決定好個人闡述觀點的順序;其次,對討論過程進行監督,當有人跑題時,負責糾正,使討論納入正軌;最後組織小組確定出小組最佳答案並推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透過選大組長我們實現了從組織上實行師生監督和生生監督,有效的遏止了討論跑題現象,提高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效率。

  當好一個老師難,要做一名智慧型教師更難,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更要多聆聽這樣的好講座,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11

  王老師執教的《釣魚的啟示》總體來說不錯,文字理解的準確,教師有扶有放,引導學生突破難點,從學生談的收穫中不難看出,孩子們的感受還是很大的。

  一、緊抓爭議點,引發討論。課文的難點是父親語重心長的一段話,而突破這一難點的關鍵還應從“該不該放這條魚”入手。王老師引導學生討論“該不該放這條魚”可以說,抓的非常好,真理越辯越明,只有學生在發言中能做到有理有據,我想就能體會到父親一席話的含義。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就要你應該尋找這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語句,引發學生討論的焦點,從而突破文字的難點。如劉玉鳳老師執教的《普羅米修斯》,你喜歡誰?不喜歡誰?為什麼?這樣很容易開啟學生的思維。

  二、給學生一個空間,收穫一份精彩。王老師在學生充分理解了父親的話後,並沒有戛然而止,而是引發學生再次昇華自己的讀書所得。“從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格。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想對父親說點什麼?”讓學生變換角色,練習說話。課上到這裡,以為文字理解的可以了,也可以理解為是對整節課的總結。沒想到王老師,又打出了一段字幕“衡量一個人真正的品德,是在他在知道沒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法國思想家”的一段名言。這句名言恰到好處地揭示了父親話語的真諦,以為老師又一次昇華了中心,正為老師叫好呢,王老師又說:“你學完課文後,對道德有什麼新的認識?或者你學完課文後有什麼收穫?也把它寫下來,這就是你的名言了。”孩子們的創造力真的是讓我們驚訝,他們在短短的幾分鐘內,也能談自己對道德的認識,真的讓人佩服,同時也為王老師精彩的設計叫好。這也是學生自主創新的一次成功見證。

  建議:

  之所以說是建議而不是不足,是因為自己是在王老師的設計之上受到的啟發。如果王老師的教學上再改進一點,那麼是否會更完美一點。

  上課伊始抓“焦點”。上課伊始,王老師在學生回顧整體後就應該丟擲“焦點”——該不該放魚。在王老師的課上,文字處理了一半多,老師才讓學生小組討論“該不該放魚”,這時的學生已經有了前面的“薰陶”,答案當然只有一個——放!那這樣的討論就虛同擺設,沒意義了。學生的理解也就僅僅侷限在為什麼放了。而且思維形成定勢,再讓學生談為什麼放,學生的答案就只停留在“魚要產卵,會影響許許多多的魚”,而忽略了道德的問題。(如果這時教師引導——不產卵就可以不放嗎?也能進行及時的補救)如果上課伊始,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放?不放?並且,教師有意識側向於不放也有道理,減少學生口是心非的答案。那樣教學中,再讓學生找出不放的理由:沒有人看見;魚又大又美,那麼誘人;釣的時間長;還以幾分鐘就到開釣的時間了等,在適機的引導學生讀文字,品讀這些理由,真的是不捨得放,同時明白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呀!再讓同學們找出放的理由:你現在留下的是一條普通的魚,如果你不遵守道德的話,將來你留下的將是一條更加誘惑的“魚”——他可能是什麼?讓學生猜想,進而理解父親的話中“像釣到的大鱸魚那樣”的是什麼。

  這樣的設計,就沒有了教學中教師的一問一答,牽著學生走的現象,學生的自主學習更加得以體現。

  小學語文聽課的心得體會12

  5月23、24日,我校語文老師有幸參加了“西倉巷小學觀摩課”活動,聆聽了精英教師們執教的低、中、高三個階段的五節語文課。課後的評課活動老師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我校教師收穫頗多。

  一、對新課程的思考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於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有著重要意義,語文素質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不僅體現在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而且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也體現在學習方法,審美情趣,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等方面,是個綜合的有機整體,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本身就是語文學科的終極目標。所以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健康持久發展的空間。在本次聽課活動中,執教教師根據不同型別的課例展示,加上課後精彩的點評,使老師們對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詮釋,對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如《揠苗助長》一課,老師的課堂匯入新穎獨特,指導朗讀到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尤其是教學“焦”字時,不只是讓學生認識,而且還從字理方面加以引導,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對課堂教學的思考

  1、教學的民主性。語文教學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現代教學過程。教師應該是課程改革的推動者、課程的實施者,透過教師的推動和實施,課程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所接受和理解。活動中執教教師們語文功底非常紮實,語文素養很高,深入研讀教材,廣泛蒐集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她們獨具匠心,精心設計,從學生出發備課。他們都根據自身特點,根據教材設計教法,學法,形成自已穩定的教學風格。如《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教學中教師針對低年級學生特點,重視字詞教學,教學語言乾淨利落,課堂上讓學生自己說說識字方法,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威尼斯的小艇》這節課,呂婷婷老師對教材瞭如指掌,課堂各環節過渡自然,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威尼斯的獨特風光,吸引學生主動探究課文內容,成為學習的主人。

  2、教學的體驗性。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展學生自由學習、思考、體驗的時空,崇尚個性化的理解,注重體現學生認知、思維等心理的活動過程。《小白兔和小灰兔》注重學生的語言實踐,在體會小白兔勞動艱辛的教學環節中,引導學生把靜態的圖片化為動態的語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勞動情境的直觀感受,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嘗試》一課張琳老師在第七次嘗試成功後,讓學生體驗布魯斯此時的心情。張青老師的《蟋蟀的住宅》的邊讀書邊在旁邊做批註,不僅注重了學生的體驗,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另外,針對高年級課堂氣氛沉悶這一普遍現象,像說明文這一型別的文章,建議教師可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課下多收集圖片、影視資料,課堂上展示給學生,這樣課堂學習氣氛會活躍些。

  總之,這次外出聽課學習,使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此,老師們感謝兩校領導給了我們這次學習的機會。在以後的教學中,老師們將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澱教學素養,成就自己課堂教學的精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