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精選24篇)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精選24篇)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於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給我一種思想的啟迪:教師在教育中出了問題是因為沒有尋根求源,而當了情緒的奴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體力化;學生出了問題,也是因為教師不夠了解孩子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瞭解孩子喜歡什麼、害怕什麼;師生關係是最為微妙的,遠近皆有度,遠近皆因情緒而產生不同的學問;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在現實並不理想,這就指導我們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導家長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頭疏堵漏洞,這是使自己的工作趨於輕鬆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裡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案例,及王曉春老師的精闢點評,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麼?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我們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如果我們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是一個無意的微笑,讓孩子在輕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並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1的標題。是啊,對學生每個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這種現象數不勝數。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利用業餘時間補;校內跌了,碰了,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絡。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其家長感動,令周圍的同仁稱讚。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收效不明顯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他真正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家庭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鬥嘴絆腳,我總認為是小兒科的事,所以總是用很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想到去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花一點耐心,這樣我們的收穫會讓我們驚喜。

  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並不陌生,卻有那麼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麼?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一語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注“優秀生”、“灰色兒童”、“潛能生”,慧眼識金,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助其自主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緻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

  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我們要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古人云,“開卷有益”。經常讀書和思考,會使我們勇於自省,善於自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能努力探究補救途徑。尤其,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闊;可以使我們不斷總結自己以及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

  寒假裡,我拜讀了《教師最需要什麼——中外教育家給教師最有價值的建議》一書,獲益匪淺。

  書中共談了69條建議,涉及到教師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如:認識自己、人生境界、教師的魅力、做一個有品味的人、要常懷感恩之心、發現自己的潛能、教師的魅力之源、快樂、健康、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把小事做好、明銳的觀察力、毅力、讀書要學會品書、精神飽滿地投入每一天等。讀此書,就好像有一個個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為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又好像有一個個和藹可親而又博學多聞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的封面上就有這樣一段話:教師到底最需要什麼?是金錢?是名利?是學生好的成績?還是家長的尊敬、社會的推崇……其實、教師最需要的是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樂,這種快樂會淨化你的心境,使你越來越感受到活的價值、有意義、越來越能體悟到人生的真諦……

  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如“教師,認識你自己”,初看這個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平時工作、生活中我經常聽到有些老師抱怨:同樣是教師,為什麼我工作這麼辛苦?為什麼學生如此差勁難以調教?為什麼學生成績老是提不上來?為什麼自己不被賞識、重用……究其根源,是他們沒有真正認識自己。教師只有看清了自己、認識了自己,才能瞭解自己的性格優勢與不足,準確地自我定位;才能正確認識職業價值,熱愛自己的職業,才能揚長避短、形成自己獨特的自信心。教師需要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對自己的認識,使自己變得更好和更完美。教師需要要做的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自己。

  教師需要有激情。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要引導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主動性,作為整個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首先自己要有激情。

  教師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用心、細心。敏銳的觀察力是一個教師最寶貴的品質之一。教師需要用其敏銳的觀察力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牽著學生的手,用心去呵護去支撐;從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到相互走進內心世界,心心相印,息息相關,生機勃勃,其樂融融,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充滿智慧、富有生命力的教師。

  現在的學生都很有個性。教師一般都是喜歡比較聽話的,積極要求上進,對老師和同學也比較尊重的孩子,不太喜歡個別的將自己表現的與眾不同、總是顯得自己那麼桀驁不馴的孩子。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往往是師生之間“水火不容”,學生上課沒有興趣,上課搗亂,教師費盡心思,疲於應付……所以,教師需要學會寬容與欣賞。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能恰當控制和調適自己的情緒。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掌聲,得到表揚。如果人的情緒浮動時,總是要發洩的,有的會發展為破壞性行為。處於“青春叛逆期”這一危險期的中學生,由於此時心理起伏大,感情容易激動,容易走極端,愛“逆流而上”,有的甚至與老師與家庭不可調和,再加上學生學業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有的又很差。當教師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教師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教師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欣賞是一種積極的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是建立在善於發現和摒棄嫉妒、悲觀厭世等不良心裡的基礎之上的優秀品質。只要我們學會了欣賞,就學會了尊重。讓教師多用讚美之聲,克服逼迫之聲,放下我們的架子,少一些居高臨下。

  教師需要會思考,會反思。列寧說過:“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那麼,我們又如何對待我們自身的歷史——每個人已走過的生命歷程呢?學會反思和忘記,也許是對教師個人教學生涯的很好把握。教師要多回過頭來看過去,看自己原先所走過的路,所做過的事。讓教師學會思考,學會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汲取營養,在反思中不斷成長與成熟,透過自己的思維和方法完成別人看來是艱鉅或困難的事情。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在閱讀《愛心與教育》時,一篇篇講真話,有感情,充滿愛心的文章時常讓我感動。

  這本書的作者是李鎮西,由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對“心理”教育的嘗試,對“有效”德育的探索,精要的教理闡述,精典的教例剖析,科學的研究方法,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時效性令人佩服。

  作者對愛的教育的昇華是這樣說的:“愛的教育,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的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班裡一名學生劉某,稍有不順的就大發脾氣,希望透過發洩憤怒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我為他提供了釋放的空間,訓練他學會用動作釋放自己的情緒,訓練他在情緒激動時,能從自己的情緒中跳出來,更好的觀察自己和他人,客觀的面對和分析所面臨的問題,改變自己鑽牛角尖的思維方式。

  為了幫助他學會如何愛別人,我召開了一次班會,讓全班同學在教室裡佈置各種障礙物,我蒙上眼睛,讓他扶著我穿過障礙,其他同學觀察,他扶著我胳膊的手柔和而堅定,他很輕聲的告訴我應該怎麼走,我的頭、膝蓋不時碰到他防止我撞上障礙物的手上。在一片黑暗中,他是我的眼睛,我的希望,而他卻是那麼溫和、那麼細心,我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暖流在我心中湧動,但我的心卻在唱歌:他知道如何關心別人,愛別人,愛是人的本能。然後,我又讓以前與他關係比較惡劣的同學蒙上眼睛,讓他扶他們穿過障礙。幾個下來,同學們都反映他十分細心,值得信賴,他也表示以後與同學相處要互相寬容、互相體諒。從此以後,他變得愛同學了,愛老師了,相信他也會用同樣的愛,愛父母,愛社會,愛國家。

  當愛與國家、民族的命運連線起來的時候,這種愛變得偉大了,我們的職業也變得偉大了。師愛,並用這種無私的愛引導學生,就是愛我們的社會,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國家。

  書中深入淺出地講解,精彩的教學案例,讓我更系統地瞭解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意義,更全面掌握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

  其中令我觸動最大的是針對後進生轉化的合作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試著把幾個成績差又不甘落後的學生組織起來,建立了一個學習互助小組,每天一起學習,共同探討個人所碰到的問題,分享大家的經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獲得了群體認同感。在學習小組中,同學們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獨的,受人歧視的,而是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由於沒有了先前那種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縮心理,因此在小組交流會上每個成員都積極踴躍地發言,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一掃以前那種焦慮、沉悶、煩躁的心態。

  其次,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在學習小組中,剛開始我就要求他們做到“會的給不會的講,進步快的給進步慢的講,在某科目擅長的給不擅長的講,共同性的難題大家共同承擔”的互助性原則。比如你數學好,你就多承擔數學難題的主攻任務;他英語好,那在英語上就多當當小老師。這樣,講者為擔當起光榮的使命往往“備課”認真,講解耐心細緻,結果讓自己也更加熟練透徹地掌握了所講的內容;而聽者為了對得起“老師”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師”面前丟臉獻醜,總是虛心求教、專心致志。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進步。在學習較差的學生身上往往存在著懶散、鬆懈的毛病,成立學習小組後,誰都不願意在這個新的小群體中落後,因而自我約束力大大加強。另外,在平時大家相互監督的環境中,小組還選出了常務小組長,由成員輪流擔當,由他負責監督小組成員中的懶散、鬆懈現象,並及時提醒和批評。

  最後,活躍了學習氣氛。在小組學習中,學習形式豐富多彩,比如有演講、朗誦、辯論、抽籤答題、小組對抗、搶答等,大大多於單人學習的形式,其氣氛熱烈,輕鬆活潑,從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勞感。

  無論是哪種學習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優秀的教師那樣,善於鑽研,勇於創新,找到適合自己特點,符合學生實際的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和途徑,讓學生愛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4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為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腦海裡,只覺得做他的學生實在是無比幸福的事。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

  一、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這種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而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學生失意的時候,給他一點鼓勵;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做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二、用心靈贏得心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必然面向為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認為“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有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時,將是無比幸福的,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三、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教師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班上的優生多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為老師的助手。但他們也存在著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滿,不求上進,比較驕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面對困難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然還有個性方面的一些特點。培養優生,要注意:

  1、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引導優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著將來比別人多一份責任,從現在就應比別人多一份努力;幫助優生認識自己。幫助優生超越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透過與其他傑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較,透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透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進而針對性的發展自己;

  2、教育優生保持童心。讓他們透過與班上同學的平等相處,感受同學們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讓他們面對分數和榮譽會淡然處之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

  3、激勵優勝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有意識設定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有時很困難,有時也很容易,只要真正愛他們,他們會愛你得更深、更真切。當愛存在與師生之間的時候,就無堅不摧。作為一個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本領,但更需要愛。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曾有人這樣說,一個失職的醫生,他毀掉的可是一個人,甚至可能會是一個家庭,然而一個失職的老師,他毀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見,教師身負的重任。“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讀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專著《新教育之夢》。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為一名教師,不難;可要成為一名好教師,卻是很不容易的。

  本書對理想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闡述;同時對理想的學校、教師、校長、學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隨著書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彷彿飛翔在一個嶄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應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諸育於一體,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著力於‘合格加特長’的個性養成。”我十分贊同這一點,理想的智育不能狹隘理解為成績好就行了。它應該與德、智、體、美、勞融為一體,它不但是單純的傳授知識,還有著對學生正確人生觀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審美情感的薰陶、堅強毅力的培養、實踐能力的訓練等。試想,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成績好,其他方面都不行,這是我們所期望看到的嗎?現在的孩子已儼然成為家中的小太陽、小皇帝,已習慣了接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不懂得回報和感恩,缺乏動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與別人相處時處處表現出的斤斤計較和以自我為中心……對於這些情況,如何改變,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間有效實施學生的全面發展,值得我們思考。

  書中還提到的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熟練運用雙語、建立數碼校園、構築理想課堂,使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眼睛一亮。營造書香校園,大量閱讀書籍。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讀書活動相吻合,大量的閱讀確實會在不同層次、不同方面提升師生們的人文素養。讀完此書,我一下子被書中那句“中小學搞教育科研,就是應該從記錄自己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開始的,把這一串的‘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非常美麗的項鍊。”而吸引。是啊,我們平時不是一直在講科研先導、科研興課嗎?如果我能從教育隨筆,教育日記開始,那不是最真實的科研嗎?從那時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堅持從關注學生心靈開始,記下自己教育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學生一起成長!

  教育悲劇的產生往往緣於用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而只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實施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個學生的成功。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讓每個孩子抬起頭來!”因此,我認為,轉變“後進學生”的關鍵是幫助他們樹立其學習的信心,使他們和優秀生一樣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正是因為我們的學生習慣、智商、學習成績等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是一個個有著自己想法、思維的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和富有新鮮感。

  當然,加強德育還有必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去,我們經常把學生的品行問題和心理問題混為一談。兩者固然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錯誤往往被看作是德性問題,實際卻是心理問題,如學生拿別人的東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問題,但是據研究,許多都是一種心理障礙問題,因為許多學生根本不缺少這些東西,但是他透過拿別人的東西而獲得一種滿足感。如果把這些由於心理問題而犯的錯誤曝光於大庭廣眾之下,作為品德敗壞而進行處理,則會大大挫傷學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發展。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等角度正確分析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這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透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最佳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適應環境、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透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健全學校德育工作的管理體系。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6

  一、倪美英老師教學二十餘年來的教學經驗,酸甜苦辣情形的點點滴滴透過戴晨志先生的妙筆生花,寫成一篇篇精采感人,動人的故事,文末更以他專業的知識,為故事提供許多學理和啟示。這本號稱臺灣版的「愛的教育」亦榮膺年度中興文藝獎。

  二、倪美英老師在序文中提到: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三、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體會:

  1、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該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最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該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2、我們不要過分執著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困思勉型的功夫,才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

  3、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箇中滋味又當從何說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衝,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4、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IQ,忽視EQ;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與人溝通。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1、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說「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2、瞭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絡,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3、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4、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5、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現在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1、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2、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3、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4、教師不要過分執著"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5、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

  三、啟發:

  1、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憶。

  2、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3、學習型組織的體會:系統思考、自我增進、改善心智模式、團隊學習。

  4、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5、教師專業成長靠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7

  初讀《愛的教育》,那是在南師大學習時的圖書館裡,發現在我所教的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恰恰就是其中節選下來的,那時讀的過程中比較多是反省自己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的得與失;這個寒假當我再讀這本書時,似乎又有了新的認識。

  一位學者這樣寫道: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臺灣版的《愛的教育》榮膺年度中興文藝獎,書中描述了倪美英老師教學二十餘年來的教學經驗。書中一篇篇精采感人的故事,教學中酸甜苦辣情形的點點滴滴都透過作者妙筆生花,文末更以他專業的知識,給讀者許多啟示。讀了這本書,感觸很深。

  現今的教育講求開放,除了教室空間的開放、課程內容的開放、升學渠道的開放,最重要的是教師必須具備一顆"開放的心",學生們不守規矩是本我的表現,守規矩是道德超我的表現,我們應跳脫舊有的思考模式及制約的理念,以愛與真誠對待他們,讓學生能有歡愉、輕鬆的學習環境,毫無約束感的發揮潛能,朝正向及自己喜歡的目標前進,讓每位學生都有愛校、愛他人、愛家、愛自己的心,並有光明的前程。身為基層的教育工作者,以教育為主題的平凡而動人的故事有很多,如果將我們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把它記錄下來,有機會加以整理,一定也是一本叫座的好書。我們應該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困思勉型的功夫,才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我們不要過分執著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從不同角度,正反兩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

  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要潛移默化;要了解學生,認識學生,要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要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讓學生快樂成長;要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絡,適時的提供教給家長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哲人曾說:"對自己有信心,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缺少了她,整個生命都會癱瘓。"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總有許多挫折、跌倒和失敗,但是一個良師必須適時適切地,來激發學生們自信心。讓他們勇敢面對所遇到的困難,並在困境中堅強的站起來,堅持的走下去等等。

  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要強迫學生學習;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要過分執著"立竿見影",要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我的體會是:

  1、多關心我們的學生,只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憶;

  2、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3、認真領會"新基礎教育"的精神,師生的發展會有新的突破。

  4、針對工作中的教育問題,我們要清楚知道自己身為教師到底哪些是"要做"哪些是"不要做""。

  總之,教師的專業成長除了靠師德修養外,還要將教師的專業自主工作理念實踐化,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若干年以後,當我們終於可以卸下自己的職責時,可以無愧地對自己說:我是一個稱職的教師。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最近讀了義大利名著《愛的教育》,《愛的教育》是義大利小說家亞米契斯撰寫的,是義大利人必讀的10本小說之一,同時,它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最富愛心和教育的讀物。閱讀本書最大收穫是懂得愛的真諦,學會愛的能力。可以說是深受啟發和教育。

  《愛的教育》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無不訴說著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在昇華。由《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愛是什麼義大利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書中的科萊蒂一邊忙著扛木柴,招呼顧客,一邊見縫插針地複習功課,學著煮咖啡,照顧生病的媽媽,在做這一切的時候,他又是那麼開朗樂觀。當他"替母親在背後墊好枕頭,整理好被子"的時候,我的眼睛溼潤了。我為一個勤勞能幹,樂觀好學,體貼父母的好孩子而感動!這是多麼難得的品質啊!科萊蒂所做的一切,現在哪個孩子能做到而現在的孩子大多是隻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獻,家長和教師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知道,師生間發生矛盾,是正常的事情,教育事業是個神聖的事業,被喻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而教師則被喻為"靈魂的工程師",而學生則被喻為"祖國的花朵"等。無論是老師打學生還是學生打老師,問題存在的原因就是教育存在的師生間的關係問題,我們不能不承認現在的孩子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樣深愛著他的老師,其原因有很多,但尊師重教的學生的道德觀念也是缺少的,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呢這就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尊師和愛生這一傳統觀念,"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正確對待,寬容學生所犯的錯誤,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學生,教師要公正地對待學生,只有公正地對待學生,教師的愛才會產生出更大的力量,給每個學生的道德心靈帶來有益的影響。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此書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愛,是什麼愛是教師人格力量的核心。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卻很少和父母親交流,溝通。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但還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樸實的愛,深厚的愛。那教師對學生的愛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又該如何來理解呢?

  教師的愛是一種關心,一種關切,一種理解,一種寬容,一種幫助,教師是可以一視同仁地把這樣的愛獻給學生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師生關係處於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那麼它所營造的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最佳化師生關係可以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基礎。它的核心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係。它應該體現在:一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係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個性和健康人格的確立;另一方面,教師透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讀《愛的教育》這本書,一直在心底湧動著的是融融的愛意,暖暖的感動!書中幾乎涉及到了人世間所有高尚的愛,博大的愛,有父母與子女之愛,姐弟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還有對弱者之愛,對不幸者之愛,對勞動之愛,對學習之愛,對環境之愛,對大自然之愛。

  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業務能力,即鑽研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能力、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開展教研與科研的能力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注重自身的專業成長,包括教學中涉及的如何處理教材等問題,教學時如何瞭解學生從而更好地因材施教,課堂上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的個人成長及讀書學習等。

  關於瞭解學生

  《禮記 學記》中指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是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其大意是:學生有四種過失,當教師的一定要知道。學生學習時,有的錯在貪多,有的錯在求少,有的錯在不專注,有的錯在不思進取。這四種過失產生的原因和心理狀態都不同。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才能糾正他們的過失。教學時可以發揚學生的長處,糾正學生的過失。

  (一)或失則多

  或失則多意即學生為了學習更多知識而不顧自身的接受能力,往往貪多務得,具體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就是學生學習知識時,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加區分辨別。同時,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後,並不進行實踐,沒能發揮知識的作用。

  此外,“失則多”也有教師的原因,有時教師為了趕進度,會將大量的數學內容放在一起講,結果造成學生消化不良。教師慣用成人的思維對待學生,重視結果,忽視過程,學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導致不會變通,認為數學難。

  因此,教學不能只考慮量的積累,更應該關注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

  (二)或失則寡

  有的學生所學過少,孤陋寡聞,對此,筆者給出以下教學建議。

  1.從實踐中學習。低年級學生生活經驗匱乏,不易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教學時,應用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其經歷從生活語言過渡到數學語言、從生活問題過渡到數學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中,可以多設計一些遊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更多的知識。

  2.教學內容要更具有選擇性。學生已會的知識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知識不講,即使講了學生也學不會的內容也不講。

  3.突出重點。教學中,對於那些重點、難點、易混淆遺漏點要重點講。

  4.堅持“三不留”。不留偏題、難題、怪題。

  5.堅持“三留”:可以分層次給不同學生留不同的問題,具體分為基礎性的問題、變通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

  (三)或失則易

  有很多學生學習時不夠專注,此時就需要教師用自己的教學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說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感染作用。陶行知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運用兒童的語言進行提問,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把抽象問題具體化,把多元問題單一化。比如,筆者在講“體積與容積”一課時,透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講授“迴圈小數”時,用三個和尚挑水喝的故事作為新課匯入。課堂上,應充分利用四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學會聽課、聽懂課。知識講解要由淺入深,讓學生積極去思考,讓學生保持活躍的思維。當學生精神不集中時,教師要用巧妙的語言、生動的故事以及設疑問難等方式,把學生拉回到課堂上。講授時,教師應該做到知識與知識之間推理嚴密、環環相套、由淺入深。

  (四)或失則止

  面對學習困難,學生往往知難而退。而教學的主要原則之一即不讓每個孩子掉隊。

  1.課堂上應設計適合學生的問題。

  2.多給學生板演的機會,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癥結,自己解決問題。

  3.課堂提問時,多關注後進生,給後進生一定的空間自己解決問題。

  4.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正確的輔導方法。

  5.營造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氛圍,鼓勵學生共同協作解決問題。

  6.課堂上佈置作業時要有針對性,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佈置相應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7.疑難問題儘量在課堂上解決。

  8.儘量少佈置家庭作業,只要能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即可,剩下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多讀書。

  9.對於家庭作業的反饋資訊要及時處理,不積累問題。期末可以進行總結,設計一份易錯題集,針對每個錯題讓學生板演,加深印象。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假日,我再一次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是李老師寫的一本教育手記,書中有精要的理論闡述,又有典型的教例剖析,真是平凡之中見偉大,簡樸之中見激情,書中每一篇文字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愛心深深地震撼了我。

  引言中的“素質教育”的解釋深深吸引了我,它這樣寫著:“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抱著對這一段解釋的認同,我認真地讀完全書。

  “讓愛滋潤童心”是我讀完全書的第一感受。李老師的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

  反思自己,作為班主任,整天忙碌於教學與班務管理,平時與每個孩子單獨交流的時間似乎並不多。從剛工作時的滿腔熱情,到現在的職業倦怠,曾經對學生的那份牽掛,現在竟有些淡然。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深深地觸動了我,牽動了我內心深處那根細細的弦,也讓我更深刻的意識到教育的本質-------愛與智慧的事業。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孩子,這是一種特殊力量的奉獻,教師要用美好的愛,用對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來塑造人。”愛心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沒有愛心便沒有成功的教育。

  李鎮西老師認為,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愛學生就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學生中間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瞭解他們的性格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不瞭解學生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書中講述了很多李老師親歷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動我的是學生萬同的故事。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詳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那樣的學生,有多少耐心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與李老師相比,我真的羞愧難當!其實每一個學校都有形形色色的“萬同”,也有很多老師為這樣的“萬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愛心。但是又有幾人能如李鎮西老師那樣不棄不捨,耐心細緻地對待萬同的呢?很多人最後選擇了抱怨、選擇了放棄、選擇了任其自然。李鎮西老師之所以能成為名師,我想就是源於他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智慧的愛。

  萬同的故事一路讀來,情感就隨著李老師的筆觸跌宕起伏著,時而忍俊不禁,時而痛徹心扉,時而感慨萬千。一個活生生的萬同形象,一個真真切切的追求教育理想的教育家形象,一個完整而豐富的教育過程,全都不經雕琢地展現在我眼前。

  李鎮西老師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全憑他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從我們當老師的第一天起,就知道要對學生充滿愛心,讓學生在我們愛的澆灌下茁壯成長。但為什麼學生總不能按照我們的意願發展?我想是我們還沒有領悟到愛的真諦。李鎮西老師給了學生無私的、真摯的愛,使學生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他的學生是幸福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他們是滋補孩子心田的甘露。

  從教中,我也深深體會到: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也會收穫孩子們對你滿滿的愛心與信任。我的教育之路已起步十年,回想起來,這十年的教育路似乎很淺薄,幸好未來還有漫長的教育旅程可供自己去實踐、思考、探索。我會以李鎮西老師為鏡,反觀自己,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進學生、走進教育。用我的真心、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播種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自己的教育事業。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透過對音樂鑑賞課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對音樂有了一個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樂鑑賞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選音樂鑑賞課之前,我認為音樂只是用來聽的。其實不然,音樂的功能不只是這些,所謂的音樂,廣義上來說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神聖的或其他什麼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就是音樂。它是一種符號,聲音符號,表達人的所思所想,是人們思想的載體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內涵的,其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它能用有組織的旋律和節奏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和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

  整個學期學習下來,對我印象最深的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下面就重點來談談我對這兩種音樂的學習心得:

  一)古典主義音樂

  古典主義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其特點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統一;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創作技法上,繼承歐洲傳統的復調與主調音樂的成就,並確立了近代鳴奏曲曲式的結構以及交響曲、協奏曲、各類室內樂的體裁和形式,對西洋音樂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發展在器樂方面成績比較顯著,它完善了一套純器樂的大型曲式,如獨奏奏鳴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曲。它的主要特點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和鮮明的時代感;曲式結構規範,主題樂思發展嚴謹,功能和聲完善,配器細膩,音色力度變化豐富;作曲技法上創造了動機展開的發展手法,用旋律模進、變速度、變節奏、變調性、變和聲織體等,造成樂曲發展趨勢。並規範了奏鳴曲式和奏鳴交響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義時期還確定了交響樂隊的組織形式,形成了完整的雙管編制樂隊。而在此之前的樂隊裡,只有絃樂組是完整的。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及打擊樂有組織的充實到樂隊後,加強了樂曲的和聲效果,樂隊演奏時能產生渾厚、均衡、色彩豐富的音響。這種樂隊組織形式一直影響著以後的音樂發展。

  在古典音樂派別中,以“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聖”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在音樂史上豎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這一樂派的主要特徵是反映人類普遍的思想要求,他們追求美的觀念、強調風格的高雅,給予人們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維也納古典樂派”有以下風格特徵:強調理性、思想性和作品的社會意義;世俗因素增強(民間音調與舞蹈節奏運用);音樂作品結構嚴謹勻稱(整齊的方整性樂句);主調和聲成熟並佔統治地位;樂思發展清晰,邏輯性強,旋律追求優美動人的氣質;情緒明朗樂觀(但由於理性精神的影響,往往比較剋制、沉著,而不是狂熱的傾訴);曲式多采用奏鳴曲和奏鳴套曲曲式(與後來的浪漫樂派形成鮮明的對比);簡單的說,崇尚理性、邏輯嚴密、內容充實、形式嚴謹、含義深刻、語言通俗是這一音樂時期的典型風格特點。

  二)浪漫主義音樂

  浪漫主義音樂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浪漫主義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沒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是繼承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誇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

  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思想內容是反對外族侵略和民族壓迫,反對封建統治和民族分裂。為了表現這些內容,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愛國主義和民族統一思想,浪漫主義音樂特別注意吸收民族民間音樂的精華。浪漫主義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浪漫主義音樂家燦若群星,他們給後人留下了許多不朽之作。如:貝多芬的名曲《悲愴》《月光》《田園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代表作《小夜曲》;“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聞名於世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春之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等。

  透過這個學期對音樂的學習,我不管在音樂常識、音樂家及其作品、音樂鑑賞等方面的認識和理解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總的來說,透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受益匪淺!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由四個部分組成: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一位哲學家說:“一個隨外在力量而行動的人,就是奴隸。”一個現代人,首先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獨立,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構成,是人能夠立足於社會,發揮其潛力的基礎。

  獨立性強的孩子一定會發展得好,獨立性差的孩子發展一定是比較差的,這是社會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也有人說: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生活。這句話一點也不錯。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我們家長對孩子有信心,就會覺得孩子時時在進步,到處是優點。

  相信自己能把學習搞好,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是學習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幹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是事業上的自信;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麼事情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老師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如果孩子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處世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麼他就會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的心理,從而失去了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

  書中講了這樣一段故事,一位優秀的老師在一個學期內就把一個全校成績最差的班帶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績。當有人問他是怎樣教這些所謂的差生時,這位教師這樣的回答:事實上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補習,我只是每天上課前對我的學生說,你們每個同學都可以取得好成績,只要你每天監督自己多做一道題,多背一個單詞,多考一分。事實上,我的學生們每天都向著小小的目標不斷前進,一個學期下來,成績自然就上去。確實如此,激勵孩子其實很容易,只要適當的鼓勵孩子,讓孩子產生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孩子的自我激勵也就產生了。這是一段我最喜歡的故事,因為我自己也常常面對這樣的班級,有時候心裡著急,就喜歡批評學生指責學生上課不認真,回去不好好做作業,甚至經常懷疑學生的成績都是作弊得來的,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鼓勵學生建立學生的自信是最能改變一個人的方法可是卻無法在實際中去做到呢,也許是因為我們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時在責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試的排名,每一次的質量分析,中考壓力,多年來象大石一樣壓在我們的心頭,我們總是微笑著說淡化排名,可是社會上卻又特別重視的是學生的成績,所以每次看到學生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忽略他們的純真、可愛。他們所成長的環境,他們叛逆之後隱藏的無助與孤單,為什麼有時候看到這些學生都會覺得厭煩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學生的成績不好,在應試教育的畸形壓迫下,我們有點無奈的把學生成績優秀作為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標尺,所以我們給自己定下了宏偉的目標,然後把壓力轉嫁給我們的學生恨不得只用幾天就把他們教成聰明非凡,所以看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細微的進步,不要忘記了教育是直麵人的生命,透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能體現生命關懷的一項事業。教育是對生命的關懷,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熱愛教師這一職業的原動力,因為,自然界中最能打動與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創造的奇蹟。如果古人都能說出不為五斗米折腰,那麼今天的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堅持不要只為中考成績而去工作!

  選取書中我最喜歡的話來闡明我對什麼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善於激勵、喚醒、鼓舞!這就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我想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達到的本質!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最近讀了《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覺很舒服。“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樸實的語言詮釋了教育。書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淺顯易懂的道理,能啟迪人們更多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這本書裡,作者回憶往昔的工作,沒有自詡和矯情的誇誇其談;探索歷程的評價,沒有文過飾非的不實之辭;體驗感悟的歸納,沒有譁眾取寵的驚人之語。有的只是平實的敘述,客觀的評判和真誠的自勉自勵,從而使任何一個翻閱此書的人,都會有一種恬淡幽遠的儒雅之風撲面而來的感覺;掩卷沉思之後,又都會被書中從平實的字裡行間湧動出的一股股摯愛事業的真誠、改革創新的勇氣、遇挫彌堅的恆心和憧憬未來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動和激盪,從而生髮出只爭朝夕、獻身事業、開拓創新、奮發有為的衝動和慾望,也許這正是此書真正的魅力和價值吧。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說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為這些話的應證。

  霍姆斯說: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一個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表揚學生要鋪張,批評學生要吝嗇。”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言解釋的淋漓盡致,我不由的為李老師的觀點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

  我感覺教育應該像農民種莊稼一樣,春天播下一粒種子,缺少水份為它澆水,長滿雜草為它除草,遭遇病蟲害為它灑藥,缺少營養為它施肥,讓它能在一個健康的條件下一天一天的長大,直到秋天收穫果實,這期間我們不能拔苗助長。

  而教師在實施教育的時候,總是希望他們的教育物件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長,更希望他們以最短的時間內成熟,不斷地把自己的養分無私地輸給他們,希望他們全部吸收並強壯起來。但是肥胖並不等於強壯,孩子們不一定會你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他們總是挑自己喜愛的零食去吃,他們才不管有沒有營養,營養均衡,協調搭配的問題,只要口感好就行。

  書中提出,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就像現代家庭中的獨生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什麼都幫他們做了,讓他們享受一切成果,升旗儀式幫他們寫稿,電腦比賽幫他們設計作品,讓他們臨模,演講比賽幫他們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幾乎由老師為他們重寫,考試場上成了老師的刑場。

  欣賞孩子等於孩子的成功。作為人師,當教鞭揚起時,“再忍忍”;當耐心快丟棄時,“再等等”;當粗俗的語言要出口時,“再留留”;當學生走神時,“先停停”;當學生出錯時,“再想想”……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悄悄告訴學生他的優點,悄悄告訴學生你對他的喜歡,悄悄提醒他的錯,悄悄傳遞你的愛,你會發現,學生正在悄悄改變,數學課堂會成為快樂的學習園地。

  學生在意的是我們對他們那一剎那的肯定性的評價,良性的謊言也會激勵學生向前奮鬥一段時間,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多些良言美語,少些狂風驟雨。你會發現,其實每個學生都很美麗,只是我們沒有發覺罷了。做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們的眼睛裡。

  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財富。“建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和孩子們平等的交流,讓孩子們在校園裡自由的呼吸,”這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願望。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愛的教育》是以一個四年級的小男孩——恩里科的眼光來看待事物,透過日記的形式,講述了他在校內、校外的所見所聞,並且寫成了一個個很小的故事。

  這些小故事使讀者從中感受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

  這些都是人間最美的真情。

  在看《愛的教育》時,每每被書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蹟感動。

  比如,在《我弟弟的女老師》裡,我看到了一個愛學生的女老師,同時也看到了一個被學生和家長愛的女老師。

  看了這位女教師平日的種種事蹟,我深深的佩服她。

  同時,在她的身上我也看見了我身邊很多這樣的“弟弟的女老師”們的身影。

  他們在學生生病後主動去家中探望;在學校不辭辛勞的教育不懂事的學生,可能還會因為教育學生被家長誤會。等等這些,我們的老師都在身體力行的做著,卻少有怨言。如果說教師是偉大的,不如說愛是偉大的。

  那什麼是愛呢?引用《小王子》中的一句話:

  “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著一口水井。我想愛就是這樣一口水井,在沙漠中行走,而能夠擁有它,不僅僅是自己,也是他人的幸運和的勇氣。水井,能為我們的前行提供永遠的安全和保障,更是成就我們的生命不可或缺的源頭。

  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中,愛在點滴之處。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為有了愛,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學生才樂於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愛要全面、公平,要像陽光雨露,澆灌花朵禾苗。學習好的要愛,學習一般的要愛,學習差的也要愛;活潑的要愛,文靜踏實的要愛,內向拘謹的更要愛;“金鳳凰”要愛,“醜小鴨”同樣也要愛。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學生們去戶外參加野營活動,路過一片果園的時候,走在前面一位調皮的孩子,趁老師沒回頭,順手在樹上摘下一個蘋果,偷偷塞進自己的書包。

  後面的孩子看見了,紛紛伸出自己的小手去摘。

  這一切,都沒逃過守園老人的眼睛,但他並沒有上前去阻止孩子的行為,而是若無其事地來到老師的身邊,把看到的一切告訴了她。

  老師聞聽,也沒有責備自己的學生,而是從守園老人那兒借來一杆秤和一個筐子,然後對著孩子們問:“剛才摘了樹上蘋果的同學,請你們把它放到筐子裡,等老師稱稱重量付完錢你們再拿回去好嗎?”

  孩子們知道再也隱瞞不住了,一個個把蘋果從書包裡掏出來,放到筐子裡面。讀到這裡,我不禁為老師的寬容而肅然起敬,同時也為這位老師的教育智慧而拍岸叫絕。在處理這個教育問題時,這位老師的教育方法無疑是成功的。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她的`教育方法充滿了智慧,這個智慧就體現在她將教育孩子與愛護孩子充分結合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

  “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呢?這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一個人,他愛兒童。”由此可見,教育孩子與愛護孩子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和諧統一的。但在現實的教育過程中,有不少老師仍然處理不好二者之間的關係,動輒懲罰,甚至是體罰。

  這些老師在採取這些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的時候,不知他們想了沒有,難道除了這些方法之外,就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嗎?如果認真思考一下,精心設計一下,肯定能夠將教育孩子與關心愛護孩子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不僅能夠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時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充滿智慧的教育。

  教育是一門藝術。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生,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只要我們內心充滿愛,充分發掘自身的教育智慧,探尋最佳結合點,將教育孩子與愛護孩子巧妙地結合起來,精心設計教育過程,這樣一來,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們自然也就會成為學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師。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在這美麗的世間愛究竟是什麼?在這本書裡愛又是怎樣去體現的呢?它又帶給了我們什麼教育的結晶呢?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時,這些問題便如潮水般向我湧來。帶著這些未知的疑問我走進了《愛的教育》去探求我想要的答案。

  這是一本以日記形式撰寫的小說,書裡的每一個故事雖然比較短小,但是每一個個小故事都講述著那父母與孩子間美好的愛、那老師與學生的情感、那朋友之間的純真友誼這一切的一切永遠都離不開一個字--愛。

  我把這本書捧在手上,在陽光溫暖的陪伴下打開了這本書,一頁一頁的仔細閱讀起來。剛剛開始讀它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書裡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都是那麼的頻繁,才讀了幾篇我就有些厭倦了,也許因為它是名著我才肯繼續讀下去。誰知我越讀越著迷,越讀越感動,也許這就是愛的魔力吧,這一篇篇雖然語句普通,但是內涵深刻的故事,是讓我從心底說出的讚歎,讚歎故事中人與人之間那美好的愛,讚歎作者能寫出一本這樣棒的一本的書,真是讓我刻骨銘心。

  在這所有的故事中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名叫棲身的故事。它講述的是小說的主人安利柯和他的姐姐無意中得知他們的爸爸媽媽最近沒錢了,我本以為他們只會用要父母一些錢,沒有想到他們竟然什麼都不要了,衣服,零花錢,文具,日用品能不要的不要,能少要少要。這還不夠,他們儘量找出東西來換錢,給家長儘量減輕家庭負擔。讀到這,我心裡便很不是滋味,同樣是小學生,同樣有著一顆愛父母的心,我為何就很少想過錢這個問題。現在的孩子家家都有錢,可是卻很少有想一想假設家裡沒錢了時怎麼辦,也許想也會想,可是也不會像他們一樣這樣的省吃儉用去得錢。我真佩服他們啊!這只是父母與孩子間美好的愛而已。還有很多故事是講述朋友與師生間的愛和人與人之間的愛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讀完這本書,我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是我卻一點也不後悔,因為它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愛就像花蜜,蜜蜂不能缺少它,正如我們不能缺少愛一樣。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世界就將因為愛而變得更美好!

  在這漫長的暑假中,有時是為了打發時間,有時是心血來潮,我讀了許許多多的書,有世界名著、連環畫、故事書、作文書等等。不過,那本《愛的教育》是最讓我刻骨銘心的。

  在這本書裡,它的主人公:安利柯,他經歷了許多事。在他四年級的學習生涯中,他經歷了不少的風風雨雨和是是非非,有幸福和歡樂,當然也有痛苦和難過。他新認識了教他們四年級的老師,一位從格拉勃力亞來的同學,還有一位盲眼少年等等。在他這四年級的一個學期中,他看了卡隆對科洛西的俠義行為,看到科洛西家雖然很貧窮,但他卻還是很喜歡去上學,還看到了好多女同學都熱心地幫助一位小煙囪掃除人等許多助人為樂的事情。不過,也有一些是不好的行為,但是最後他們都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一學期讓他最開心的事就是和代洛西可菜諦、耐利這些友人的來訪,而他最傷心、遺憾的事情就是在這個學期的期末,他要離開這個他生活了四年的學校和他出生的這個小鎮。

  讀了這本書,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我覺得做為一個小學生不但應該有助人為樂、團結友愛的好品質而且還要學習他們那勇於承認錯誤的精神,在這點上,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有的時候不但不承認錯誤,還要掩飾,不過我想,我以後一定不會再這樣了。我會接受別人的批評,承認並改正自已的錯誤,我將在改正錯誤中不斷地成長。另外,他們在艱苦的情況下還在努力的讀書,而我們現在是多麼好的教學環境,可還是有人不珍惜這美好時光。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是與非,懂得了美與醜,能辨別善與惡。這本書中有一句話一直深深地牢記在我心中:愛,好比一個環,把一顆顆心聯絡在了一起。是啊,只有有了愛,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讓我們把愛奉獻給身邊的每一個人吧!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這兩週學校要我們到網上下載李希貴老師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讓我們好好學習學習。於是我就拜讀了李老師的書,原以為和其它的教育學專著一樣講一些大道理、說一些空話而已,我一開始只不過是抱著好奇的心理翻翻而已,誰曾想看著看著,卻怎麼也不想放下它,在《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書的字裡行間充滿著智慧,李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十幾年來的教學經歷,感慨頗多。

  回到書中讀李老師的文章,在受啟發的同時,都會有一些很深的感觸。他的文章中沒有很深的大道理,也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是在跟讀者侃侃而談,有什麼說什麼,直來直去,親切自然,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了教育的道理和方法。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裡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裡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複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非常認真的在告訴學生真理,結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麼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於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我佩服李老師,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未來發展著想,我想能成為李老師的學生一定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還有一點在李老師身上也深深的體現出來了,那就是“方法總比困難多”,李老師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想我們很多老師也一定遇到過,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沒有為學校、為孩子真正解決過。

  李希貴老師在書中說:“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輪美奐。”不要再用單一的學習成績去評價每個學生,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長,為孩子提供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孩子的精神生命能夠自由呼吸。透過我們的學校教育,讓學生充滿自信,這是我們每一個做教師的責任。我不禁自問,我的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呼吸了嗎?下學期我要在學生課外閱讀上動動腦筋,完全可以把課外閱讀引入課堂,“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裡航行。”當看到李老師引用的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時,我更增強了教學改革的信心。

  書中的內容讓我的大腦進行了全新的理念更新,也正是從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記住你的管教的目的應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別人來管理的人。”我希望自己在李希貴老師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會從狹隘走向廣闊。

  書看到一大半,我已經被李局長那博大的胸懷、深邃的思想、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而深深感嘆了。在拿到這本書之前,還以為不過是一個教育者為自己立傳罷了,讀著讀著就不由自主地被他的理智的成熟的工作熱情所鼓舞,為官能如此深入地大刀闊斧地改革,敢想敢做,而非凡成就的取得都緣於一顆誠摯地熱愛教育的心靈。

  這段時間來,我在讀書實踐中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也嘗試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實現或擁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我會繼續為自由呼吸的教育貢獻一份微薄之力。現在,讓我們懷著夢想,付諸實踐,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努力實踐吧。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最後,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吧,“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新世紀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對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教育新形勢下,對加強教師的自身學習,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非常必要。古詩有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活動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這些教師應該有自己明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話,沒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沒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他註定了會一事無成、枉度此生。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武裝我們的行為,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改變,遠遠不只是個人命運的改變,也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改變。二是用思想陶養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思想的創生,是一種精神的歷險,需要膽識,需要勇氣,也需要寬鬆、寬容的氛圍。讓我們共同去營造,讓我們用心去呵護生長思想的土壤,讓陽光灑滿大地,讓美好永駐人間,讓我們的心靈沐浴在思想聖潔的光輝中,自由地舞蹈。

  二、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篇報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於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考、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與“自由”相對的是壓抑、禁錮、灌輸、奴役、摧殘、踐踏、束縛、鉗制……這是兩種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證自由,意味著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

  把人從相互敵視、相互防範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把人從依附、盲從和定勢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習俗、傳統、群體壓力以及本能慾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無論它處於什麼層次,以哪一方面為側重點,致力於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都應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應是其根本性內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為教育。

  三、學習,學習,再學習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學習是人深層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遊。學習是辛苦的,但更是快樂的,是一種用努力釀造的快樂。

  學習是一種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著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漸歸於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著一份純淨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地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

  學習能夠拯救我們自己。我們透過學習,讓知識活化成了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終,因為學習,我們勝任著我們的工作,我們將學習與工作合為一體,我們實現了我們美好的生活。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暑假裡,我認真閱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說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裡。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裡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規定的方式辦事,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待,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托馬斯先生髮現,孩子學習有困難,本質上是他的學習方法壓根和你不一樣,他具體分析了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後歸結到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多種天賦型別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老師們僅僅重視孩子在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學校教育的差生、學業上的殘疾人,但這些標籤被無情地貼到孩子身上時,孩子們就真正地成了學業上的殘疾人了。

  其實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聖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秘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

  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也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後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非議地屬於他。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王校長名師工作室申報的省規劃課題《小學各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使我有機會涉獵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今年過年,有幸拜讀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書,更是受益匪淺,它促使我對自己的過去教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書主要寫中小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徵。這本書對我感受頗深,我能深深地感悟到,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態的家庭環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如:自卑、厭學、缺乏同情心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心理疾病。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剖析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採用適當的教育方法,創設有利的外界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矯治,促使他們的心理活動向有益的方向轉化。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清楚地瞭解了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要有寬容的愛心。教師喜歡學習好的學生很正常,但對學困生,更應多給點關愛,因為愛是開啟孩子心靈之門的金鑰匙。作為教師應摘下有色眼鏡,用自己的愛心細心地捕捉並加倍地呵護他們,我相信每一個學困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內在的潛力,都有可塑性,我們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在我教的班上有好幾個學困生,他們不愛學習,貪玩調皮,惹事生非,讓各位任課老師都很頭疼。怎麼辦了?

  首先,用愛心點燃希望!

  作為教師對學生要有愛心,要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尤其要多關愛學困生。然而,事實上教師的愛往往灑向那些聰明的、成績好的學生,而對學習成績差、行為規範差的學生往往關心不夠。在犯同樣錯誤時,對班幹部、學習好的學生可能只是輕描淡寫地批評一下就過去了,而對差生則可能變得非常嚴厲,甚至惡語相加。這些學生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班級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在我教的班級裡,有一個調皮鬼,他學習不專心,上課不認真聽講,拖欠作業甚至不交作業,有時還不聽從教導,甚至有時候還煽動其他孩子逃課。有一天我發現這個孩子特別喜歡老師表揚,連續幾天一上課我就表揚他,看某某同學坐的多好,看他回答問題回答的多棒!每節課我就獎勵他一枚星星獎章。慢慢地孩子就養成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認真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對於學困生,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理解他們,尊重他們,賞識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尤其對那些學習較差的學困生。比如在他們的生活上、其他學習方面進行表揚。在我任教過程中,我儘量做到賞識每一個孩子,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

  其次,成功喚起學困生的自信

  在學習中,學生會遇到很多“攔路虎”,而對於學困生可能對於他們來說,學習更是“艱難”,這樣他就會輕易放棄,怎麼辦了?針對這種情況,對學困生我堅持做到勤誘導、勤溝通、勤發現、勤鼓勵。開課時注意有簡單的問題就提問學困生,而當學困生回答問題不好時或膚淺時,我從不指責,當他們答到點子上時,我大加讚賞。幫助學困生打開了自信之門,使他們能抬起頭來學習。學困生渴望表揚,表揚能使他們看到了成績,看到了光明,提高學習的勇氣,增強了他們的信心。學困生最希望教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他們最不滿意老師偏袒某些學生或冷落、歧視某些學生。學困生基礎知識較差。有的學困生雖有學好的願望,但學習基礎差,往往老師講課不能完全聽懂,解題不會思考。教師除了充分利用課堂時間之外,還應依靠班集體的力量來縮小落後面,讓學習好的與學困生“結對子”,在教學過程中隨時穿插討論、同桌交流,使中優生加深理解,並讓學困生得到再學習的機會。更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

  總之,透過閱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這本書,使我明白了心理健康的內涵和標準,掌握了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形成原因、解決策略,改變了我的教育教學理念,促使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具有一雙慧眼,關注少年兒童的心理狀況,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依託學科特點,多角度多層面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滲透方法,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假期讀了三本書,《修優美師德 做陽光教師》、《和諧師生關係的心理構建》和《有效教學與成功德育》,從這三本書中,我領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現在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一、讀《修優美師德 做陽光教師》有感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麼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 做陽光教師》後,才知道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於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為對學生的愛,在不同的老師那裡,卻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髮展的責任和義務。好老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同形式體現在職業生活的不同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說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為“優美”,略高於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於獲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我們應該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老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只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快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快樂去快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二、讀《和諧師生關係的心理構建》有感

  面對難教難管的學生,我們教師往往是抱怨,發牢騷,比如有的學生上課時做一些無關的事情。我們往往容易對這群學生失去信心,產生厭惡情緒。可以說,當前職業學校的師生關係比較緊張,教師不愛學生,學生也不太尊敬教師。

  我認為,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保證。那麼如何改善師生關係, 從而促進職業學校教學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呢?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民主地對待學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討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2.全面關愛學生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秘, 就在於如何愛學生。”教師都喜愛成績好的學生, 而愛表現不佳的學生卻是不容易的。對於表現不佳的學生, 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責、批評, 而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和關心。雖然這種愛有時毫不起眼, 但它有助於師生間理解橋樑的建立和良好師生關係的形成。

  3.改革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一問一答式為主要課堂教學形式。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課,“死讀書,讀死書”。新課改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來進行。

  4.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認為要想真正激課堂教學,單純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在教學的內容方面有所作為。

  總的說來,教師和學生既是師生關係, 又應該是朋友關係, 否則, 師生之間難以作到真誠相待。師生之間有了和諧的關係,教學質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 一份收穫。我相信, 只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用愛心去教書育人, 那我們收穫的將是一顆顆誠摯的心, 築就的將是祖國的棟樑之才。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新教育之夢》之“新”,是觀念之“新”,《新教育之夢》之“夢”,是“理想”,而且全書十章,都以“理想”來命名章節: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而所謂“理想”,它可以是幻想,也可以是夢想,但它都是我們教育的使命,是我們還沒有做到或做好的,卻又是以其為目標努力追求的。而正是有了這麼美好的理想,並且又是實事求是、充滿憧憬的理想,才使得我們能夠從現實的教育中,認真的審視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問題,才使得我們能夠理性的思考、認真的反思,有效的來改正或是避免教育中可能會發生的一些問題,這才是“理想”的昇華。

  我用心讀完後,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強烈的感覺到,這新教育之夢,她,並不遙遠,她,就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中,這夢定能成真!書中提到的新教育實驗六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熟練運用雙語、建立數碼校園、構築理想課堂,使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眼睛一亮。伴隨著書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彷彿飛翔在一個嶄新的世界。

  作為一個普通的教師,我不想談更多的東西,我只想談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怎樣做一位合格的教師。我個人認為合格的教師應該具備以下幾方面素質:

  一、富有“激情”

  讀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夢》時,無時你不感覺到愉悅與衝動,讓你感覺到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聆聽一位充滿激情富有詩意的大師在演講,大師用他詩一般的語言和激情感染著每一位讀者每一位聽眾。作為教師,我們每天站在三尺的講臺,用我們的肢體與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和文明,如果我們沒有激情,我們就無法感染學生,我們就無法調動學生,生動課堂,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轉換,課堂教學就很難成效。另外,一位教師沒有激情,就不會產生在教學上的衝動,就不會去進行改革、進行創新,教十年如一年,沒有創造、沒有革新,你稱得上是一位好教師嗎?

  二、富有“愛心”

  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很實在,在我們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愛心是喚醒學生和諧美妙的音樂,是激發學生動聽悅耳的語言,是照亮學生黑暗中的明燈。教師富有愛心可以和諧融洽師生關係,教師理解信任學生,學生尊重依戀教師。教師富有愛心,可以給學生創造寬鬆愉悅的心理感受,便於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富有“責任心”

  有人把教師比作蠟燭,燃燒自己是為了照亮別人。也有人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管教師是蠟燭也好,還是人類靈魂工程師也吧,都說明了教師職業的特殊與責任。十幾年的教師生涯告訴我,作為一個教師除了具備足以勝任教學的專業知識外,教師的責任心是很關鍵和重要的,因為教師面對學生不僅是傳授知識與技能,而且要關注到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與發展,培養學生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對待社會。

  四、富有“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

  幾年的新課程教學的改革實踐,我深深體會到,要勝任新課改需要,教師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紮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很容易駕馭課堂,採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技巧來豐富課堂,調動和感染學生;另外,紮實的基礎,使我們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五、富有“健康的個性”

  自古道:“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在這句話裡說明了,教師不僅要學識高,還要身正,所謂“身正”,就是指教師要有健康的個性。教師要大度寬容,教師要充滿自信,教師要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教師要謙虛好學,教師要與人相處合作融洽。教師在教育學生同時,有無時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學生,去感染學生。總之,感謝《新教育之夢》,她,讓我心隨激情飛揚,夢隨理想共舞。每個學生的心靈都是一片綠葉,每一片綠葉下面都是一個綠色的心靈世界。我願意做一把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和學生一起成長。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本書的第一篇章就是理想的德育,可見朱永新教授非常的重視德育工作。而當今社會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真的是非常讓人擔憂,有的孩子缺乏一種和別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們不知道怎樣去處理矛盾,不知道怎樣去面對挫折

  本書的第一篇章就是“理想的德育”,可見朱永新教授非常的重視德育工作。而當今社會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真的是非常讓人擔憂,有的孩子缺乏一種和別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們不知道怎樣去處理矛盾,不知道怎樣去面對挫折,不知道怎樣去處理,所以現在青少年犯罪等問題已越來越嚴重。德國著名的教育家赫爾巴特曾說:“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的確,德育應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但在很多的學校,德育還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平時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大多都是說教的形式,缺少實踐,這樣的德育教育當然是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靈的。 現實教育中存在著一種現象,父母和老師都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了,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是分數。這樣過度提高智育的地位,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對孩子的道德教育。

  《中國青年報》曾報道了三名19歲罪犯的犯罪經過,他們的作案手法就是結合了《福爾摩斯探案集》和《加里森敢死隊》的犯罪手法。當記者問這三個學生,學校是否組織學生評論一些小說、電視或電影時,罪犯之一韓旭回答說,學校根本就不管這些事,進入了高中,學校只管學習,學生有啥思想,根本沒有人管。高中畢業時,韓旭對人生、理想等許多問題不清楚,但是很少遇到誰在思想上給予他正確的幫助。韓旭的父親是位工程師。他在寫給上大學的兒子的信中卻說:“積我三十年經驗,不要對人輕易說真話。”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浙江金華的中學生徐力殺母,中央音樂學院的大學生陳果自焚,雲南大學的學生瘋狂殺死四名同寢室同學……這些血淋淋的事實擺放在面前,不時地提醒著我們注重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學校教給孩子的不應當只是知識,還應當教會他們如何做人。

  教師應當怎樣進行德育?理想的德育是:注重從自然的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品德,讓學生重視與書本為友,培養學生的健康生活情趣和才藝,尋找生活中的榜樣激勵學生,分階段、分層次地完善學生的品德,不時地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增強學生的自覺性,從而建立起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路,發揮合力的作用。

  應用建議一: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教師應當以身作則,首先自己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發現母親》一書的作者王東華曾這樣說“智力教育是‘教’給孩子的,但品德教育是‘教’不給孩子的,而只能做給孩子的”。

  應用建議二:努力成為學生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心聲,做學生忠實的聽者,對學生心靈上的困惑給予必要的幫助。

  多年擔任班主任工作,對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多少有一些體會,然一口氣讀完〈理想的教育〉這一章時,才真正感受到朱教授倡導的“建築人格長城”的魅力。他說“道德教育應該存在於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們與孩子們的交往中。”我想,這也許就是“無痕的教育”吧!可是我們的教師似乎已習慣於說教、灌輸,到頭來苦口婆心,嘴唇磨出老繭仍收效甚微,思品課教學〈遵守紀律〉,學生們卻在底下大聲喧譁;語文課告訴孩子們要學會“給予”,可孩子們卻紛紛質疑,認為這樣會被認為是“傻瓜”。“左耳聽,右耳冒”的現象常常困擾著每位教師,為什麼呢?我想,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讓學生樂於接受的途徑。朱永新教授認為理想的德育,應該“讓學生與書本為友”“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藝”“注重為學生尋找生活的榜樣““重視心靈的溝通”,還要教給學生“自警、自我、自勵”。這無疑給我們指明瞭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徑。也許這只是一種理想化的教育,但是我卻堅定地認為:“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在認真學習了《初中數學教育評價》這本書後,我總結數學課堂教學應具有如下兩個重要的特點:

  一、課堂教學活動具有整體性和綜合性。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各個要素無法獨立存在,每個要素都必須以其他要素的存在為前提。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一個整體,各個要素只有綜合地發揮作用,才能形成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各個要素的高水平,並不一定能夠實現預期的效果。相反,只要能夠使各個要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即使某一個要素沒有達到高水平,也有可能實現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二、課堂教學的效果具有動態生成性和發展性。

  課堂教學質量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動態性地生成與發展,生成的過程充滿了變數。因此,課堂關注的焦點,應當是學生的狀態,包括參與的狀態、交往的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生成狀態與發展狀態。分析和認識數學課程評價現狀,研究數學課程與數學評價存在的問題,理解新課程提出的評價理念,研究適應新課程理念的評價方法和實施策略,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新任務,也是中小學教師應當特別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從《標準》所提出的數學教與學的評價理論來看,一堂好的數學課,應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確定符合實際的內容範圍和難度要求,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豐富的情感體驗。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體會數學,感悟數學。

  ●尊重學生需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恰當處理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同型別的反饋資訊,注意傾聽各種學生的回答,即使知道學生可能回答不對,也應讓學生表達。

  ●運用靈活的方法,適應學生實際和內容的要求。如新概念、新方法的內容需要學生去探索,有些規定性的內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教學方法。

  ●為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的事,而教師的責任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最簡單的一個評價指標是教師提問以後是否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至少有幾秒鐘的時間讓學生去想。

  《標準》中明確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根據《標準》所闡述的評價目的以及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建議,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要素應該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心理環境、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效果。而在這些要素中,學生行為和教師行為是評價的核心因素。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的評價,應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否是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中進行,是否是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充滿個性的學習。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評價應當注重教師是否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是否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我們對課堂教學的評價,應整合這些基本的評價要素,其中應特別關注對學生學習行為和教師行為的評價。

  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實施的關鍵,課堂教學評價是制約課堂教學能否真正實施改革的瓶頸。認真搞好課堂教學評價,實施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評價,就能使評價真正成為學生熱愛數學,樂於學習數學,促進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激勵機制,為學生形成能力,提高數學素養建構堅實的平臺。因此正確認識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是實施數學新課程中的每一位數學教師應該關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教育類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曾軍良教授是北京實驗學校的校長,中學物理特級教師,有25年的一線教育教學經驗,是一位對教育有深入研究和切身體會的教育學者。曾軍良教授的著作《愛與智慧的教育》共計22萬9千字,分為理念篇、教育篇、教學篇、管理篇、探索篇、附錄、後記7個部分。

  在多年的一線教育生涯中,我們都希望將學生們打造成有知識、有涵養、有能力的人才,但總有學生不會按照我們所設定的軌道去走,無論是後進生還是特立獨行的學生,如何面對他們,如何正確地引導他們,是每一位教師的畢生課題。以愛的智慧撫慰學生的心靈,是曾軍良教授給予我們的第一個提示。

  我是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數學是一門培養思維的學科,教會學生數學基礎知識、計算技巧、解題技巧都不是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數學思維才是。在班級教學過程中,有為數不少的學生表現出“不開竅”,例題能做對,課堂反應也不錯,但例題稍微變化一下就不會解了,這說明他們只是將數學知識、規律、定理背誦記憶了,並未真正理解。初時他們與那些真正理解了數學內涵的學生沒有太大的差距,隨著年級的上升,開放性試題越來越考驗對數學知識的綜合掌握,學生之間的差距也就越來越明顯。

  面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要在班級中營造一種平等、和諧、友愛的環境氛圍,讓學生都能夠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關懷;寬容善待學生的不足,幫助學生找到落後的原因,習慣的問題就從習慣入手,思路方法的問題就從思維訓練入手,習慣和思維都不是一天兩天能養成的,教師的耐心、積極引導是重要的推動力量。教師要多多對學生進行誇獎和鼓勵,在良性的暗示下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只有自信心旺盛的情況下學生的潛力才能夠儘可能挖掘出來。“你能行!”是教師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重要工具,在這一方面我們千萬不能吝嗇好話。

  曾軍良教授在書中說:“沒有愛與智慧,就沒有教育。”在教育領域中,愛是永恆的主題。教師對學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家長對孩子沒有愛,也就沒有家庭教育,孩子對父母沒有愛,教育是失敗的。國家開放二孩政策推行時間還比較短,目前大多數城市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最多也不過兩個孩子,農村家庭中有幾個孩子的也很少。可以說,孩子數量的減少意味著每一個孩子都承擔著父母深切的關愛和希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父母的現狀。

  但反過來,孩子在面對父母的愛時是怎樣的感受?他們弄懂這些愛了嗎?他們對父母的愛是否有正確、良好回饋?這些都是引起教育界及社會各階層深思的話題。培養小學生懂得愛,應當是全體一線教師們共同努力的方向。小學生是一個生理年齡、心理年齡都比較小的群體,他們需要從家長付出愛的基礎上去學會愛,需要從家長和教師付出關愛的方式上去學會正確地回饋愛,如果家長和教師給予關愛的方式不正確,他們要怎麼懂得愛呢。

  在日常與家長的交流中我發現,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耐心不足,尤其體現在作業輔導上面,參與課後作業的家長時不時就被孩子氣得跳腳,不參與課後作業的家長只會盯著孩子“快去寫作業!”,這兩種方式都不是正確的。

  數學是一門培養思維的課程,學生不懂題目、解不出正確答案的原因是沒有弄懂思路,沒有正確的方法,家長要做的是幫孩子分析“不懂”的原因,這是正確付出關愛的方式,而不是拍桌子狂吼“你為什麼還不懂”。教師的教育工作需要家長的配合,我有的時候也會與家長交流一些正確的引導學生的方法,但有的孩子適用,有的則效果有限,這說明作為教師我們的經驗和智慧還是不足的。

  《愛與教育智慧》一書凝聚了曾軍良教授的智慧和心血,凝聚著他多年一線教育中總結出的激勵、喚醒經驗,“教育需要智慧之愛”發人深省。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自問對教育事業有專心,對學生有耐心,但這其中是否貫穿著智慧,卻難以自查自省,只能再接再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