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精選17篇)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精選17篇)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好的心得體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1

  今天下午爸爸媽媽帶我去參觀了自然博物館。一進博物館我們先參觀了古乾屍展廳,展廳裡放了兩具乾屍的骨頭,都是明朝的。一具乾屍骨頭已經發黃,還有一具乾屍骨頭竟然是黑色的。我看了覺得有點恐怖,所以我們很快就出來了。

  接著我們參觀的是古動物展廳。一進展廳我就看到了巨大的恐龍化石。我根據這些化石的樣子告訴媽媽這裡的恐龍化石有劍龍,還有長頸龍。媽媽問我是怎麼知道的,其實我是在自然課上聽老師說的。這次我看到了真的恐龍化石,覺得有些害怕。因為長頸龍的化石好高,頭頸好長,頭都快碰到屋頂了。我想如果它們沒有滅絕一定會把人吃掉吧,它們簡直是龐然大物,就連旁邊的恐龍蛋化石也很大,我都看呆了。

  古動物展廳裡的古人類發展陳列室也很吸引我。陳列室裡的圖片、模型介紹了人類進化發展的過程,還有人的胚胎髮育的過程。我看到很多實景模型,知道了人類是由猿人進化而來的,知道了猿人由爬行到直立行走的進步,還知道了古人類是怎麼生活、捕獵的。其中有一個模型中有一群猿人用自己做的石器在殺一隻鹿,我覺得太殘忍了,不過媽媽說他們是為了生存才這樣做的,不然他們會餓死的。

  後來我還參觀了各種動物的展廳,看到了節肢動物、線形動物、魚和兩棲動物的標本,還有各種鳥、哺乳動物的模型。其實還有很多動物我有點忘了。不過今天我問了爸爸媽媽一個問題把他們考住了。你知道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是什麼嗎?答案是蝙蝠。如果上自然課認真聽的小朋友一定都知道這個答案。

  我今天的收穫可真大啊!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2

  暑假裡,我們全家去上海看望舅舅和舅媽,順便想參觀一下我夢寐以求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到了舅舅家,我把想法告訴了舅舅和舅媽,他們欣然答應完成每日的學習任務就會帶著我和妹妹去參觀自然博物館。

  我和妹妹為了願望的實現,每天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終於到了週末,我和妹妹向著夢想出發了,一路上我滿心期侍,我還沒去過自然博物館,裡面有什麼?博物館什麼樣子?這些問題都在我腦海裡縈繞盤旋,終於來到了自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很大,是個方形建築,像一個高大上的辦公寫字樓的模樣。

  舅舅到售票處買好票,我們一起進到博物館中,按照遊覽順序,我們先參觀了“生命出現”的景點,裡面呈現出宇宙大爆炸後的生命起源,還有所有星球的模型,然後是恐龍化石和一些史前動物的標本,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會動的肌器三角龍、馱龍和中國鳥龍,他們惟妙惟肖的形態彷彿把我們帶入到了遠古的恐龍時代。接著,我們去參觀了“蝴蝶暖房”,蝴蝶暖房裡有成千上萬種蝴蝶,他們揮動著漂亮的翅膀在暖房裡飛來飛去,好像在忙忙碌碌的工作,妹妹非常喜歡這麼多漂亮的小蝴蝶。最後,我們來到了植物園裡面,這裡有很多的熱帶、亞熱帶植物,花團錦簇,綠樹成蔭,這些美麗的花和茁壯的樹木把我們帶入到了一個綠色的美麗世界。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的就到了閉館的時間了,我們戀戀不捨的離開這裡,結束了自然博物館之旅,我很開心,因為生命的起源和只能在熱帶城市見到的花花草草、美麗的蝴蝶全都濃縮在這個自然博物館中,太神奇了。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3

  今天,我興高采烈地來到浙江自然博物館。博物館裡目前陳列展出的內容有:海洋動物陳列、地質史陳列、動物陳列、植物陳列、恐龍陳列、館藏油畫展和科技角七個專題,它們都有悠久的歷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恐龍陳列這個部分。

  一走進自然博物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座座逼真的恐龍塑像和恐龍骨架。恐龍是中生代最活躍、最繁盛地一類爬行動物,自三疊紀中期出現,在地球上生活了近一億七千萬年。在恐龍生存的整個歷史時期,他們主宰著地球,成為中生代的“統治者”。恐龍在距今六千五百萬的白堊紀末忽然滅絕,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吸引著人們去探索、去研究。

  恐龍是一個龐大的家庭,它有許多種類形,比如蜥臀類和鳥臀類,蜥臀類還分獸角類和蜥角類,鳥臀類分鳥角類、劍龍類、甲龍類、角龍類和和腫頭龍類。

  蜥臀獸角類的典型是將軍廟單棘龍。它是一種中型獸角類恐龍,長約7米,高3.5米,頭大,上下頜具鋒利尖牙,前肢短後肢粗壯,均有利爪,靠後肢奔跑。生活在湖河附近的丘陵山地,是兇猛的肉食性恐龍。產自新疆早白堊世地層。

  鳥臀鳥腳類的代表是棘鼻青島龍。具棘的鴨嘴龍,體長7米,高5米。喙部寬扁呈鴨嘴狀,牙齒位於嘴的後端。陸上生活,以植物為食。前肢有蹼,可能會在水中游泳。頭頂長有一塊高高的棘突和一條長長的尾巴,用以防護。產自山東晚白堊世地層。

  多棘沱江龍是鳥臀劍龍類的典型。它是一種大型恐龍,長約7米。頭小,但薦部神經節巨大,用來指揮尾部。身體背部從頸到尾排列有17對骨板。生活在湖邊坡地叢林中,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產自四川晚侏羅紀世地層。

  這一次參觀自然博物館,讓我收穫很大,特別是對恐龍有了更多的瞭解。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4

  今天我高高興興地來到學校,因為今天我們要去自然博物館參觀。

  到了那兒我們就解散了,我和周欣蕊、範彥辰一組。我們先來到了一樓的恐龍展廳,一隻巨大的恐龍的骨骼化石立刻映入了我的眼簾。我上上下下,仔細地打量了一番,“我不是在做夢吧?”我小聲嘀咕道。這怎麼可能呢?這隻恐龍居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腳類恐龍,它叫井研馬門溪龍,體長22米——35米,體高將近四米,其中脖子就佔體高的一半,它也是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我跟這隻井研馬門溪龍相比,都成一隻小蟲子了,我驚訝得眼睛都瞪圓了。

  然後,我們又來到了“動物之美”展區,這裡面的動物標本全部是美國的肯尼斯·貝林先生捐獻的,它們來自世界各地。一進到展廳裡,我就看到了一隻鴕鳥,她好像很生氣,使勁地向前奔跑著。我再往下一看,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你們猜我看到了什麼?四個狒狒正在搶鴕鳥的蛋,其中一個狒狒抱著鴕鳥蛋,回頭看著鴕鳥,它旁邊的狒狒也在回著頭,前面還有一隻狒狒,它在回頭看三個兄弟們,在最後面還有一隻狒狒,它一直在鴕鳥後面跟著,好像要吃掉鴕鳥似的。那鴕鳥生氣得眼睛都快瞪出來了。再往裡走,我們還看見了角長在鼻子上的大犀牛、兇猛的鱷魚、可愛的梅花鹿、穿著黑白條衣服的斑馬······它們每一個都栩栩如生,讓我彷彿置身於動物的海洋。

  隨後,我們去了有鮮豔魚兒的海底世界、稀奇古怪的昆蟲化石……

  我們還沒有看夠,回去的時間就到了,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博物館,踏上了回家之路。路上,我仍然沉浸在遊覽的回憶中。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5

  剛剛進到博物館的院子裡,我就聽見全班同學一起“哇”了一聲!我一看,是一條比博物館還大的恐龍化石!怪不得放在外面。博物館一共有三層,分別是:一層、二層和地下一層。

  我們首先來到了二層,二層有兩個展館。第一個去的是展廳——“神奇的非洲”,展廳裡有很多動物:獅子、小鹿、猩猩等,總之是應有盡有呢!但我記憶最深的是:“馬賽人”。他們的村莊和房子是那麼的破舊,可穿著是那麼高貴,那麼美麗,像聖僧一樣,好看極了!第二個展廳是——“無脊椎動物的繁榮”。這個展廳裡好像是介紹一億多年前的無脊椎動物到現在的變化和古生物化石什麼的。具體什麼內容我也記不太清了。

  接著是地下一層,地下一層有兩個展廳。第一個參觀的是——“恐龍公園”。那裡的恐龍非常逼真。有眨眼的、張嘴的、轉頭的、打架的和飛翔的,真是多姿多彩,愧麗無比。還有兩個展廳分別是“動物的奧妙”和“生命的起源與早期的演化”,這兩個沒什麼有趣的,我就不細講了,主要是我給忘掉了!

  最後是一層,一層展館特別多!第一個參觀的是——“植物世界”,裡面有六大典型植物景觀是:荒漠、草原、溼地、山地、熱帶雨林以及紅色樹林。更別提東西了,看的我眼都花了。第二個參觀的是——“古哺乳動物”,展廳中可以看到階齒獸的復原圖和骨骼標本,他是恐龍滅絕後同期最大的哺乳動物。還有:赫赫有名,高4米、長8米的黃河象和鏟齒龍。第三個參觀的展廳是——“古爬行動物”,這個我記不大清了,但有一個是爬著走的恐龍,叫什麼我給忘了。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6

  一大早,我和媽媽乘坐高鐵來到上海,直奔這次的目的地,自然博物館。上海不止一個博物館,可是我對動物比較感興趣,所以就選擇了這裡。

  博物館的外觀是一個鸚鵡螺殼似的建築,十分雄偉壯觀。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高大的恐龍骨架,好像是蛇頸龍,我仰頭看著它,想起了電影《侏羅紀世界》,這一層都是骨架模型,這一個個骨架似乎講述了恐龍從前的輝煌歲月。繼續往裡走,這個展廳裡全是動物模型,標本,非常逼真,就彷彿是活生生的動物。往上一層的展廳裡有各類的化石,我看到了三葉蟲的化石,鄧氏魚的魚骨,還有更多恐龍的化石,看著這些,我不禁感慨考古學家的偉大。

  到了人類演化過程室,裡面竟然有人類的頭骨和完整的人體骨架,牆上的大螢幕裡放映著人類進化史,看了短片,我懂得了人類是怎麼一步一步進化而到今天的。來到一個玻璃房跟前,玻璃上有很多枯葉,我再仔細一看,“啊”!原來是枯葉蝶!如果它們沒張開翅膀,裡面美麗的翅膀沒有暴露出來,真的和枯樹葉沒有區別,難怪說它們是隱藏高手,確實偽裝的很好啊!

  最下面一層是非洲大草原,進到裡面,音樂響噹噹起,配上意境,真的像穿越到了非洲草原一樣,很多的動物在草原上奔跑,我最喜歡獅子,因為它的神態像極了《獅子王》裡的辛巴。最後,我們去看了四維電影,主題是宇宙的起源,我們坐的椅子隨著情節的變化也跟著晃動,還不時的有涼風吹出來。我一會往左,一會往右,暈頭轉向都快吐了,可仍然覺得很好玩。

  我們一直呆到了閉館,才戀戀不捨的離開了那裡,這次的博物館之行,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希望人們能保護環境,保護動物,保護大自然!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7

  清明節那天,我們班級的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興高采烈地到寶天曼博物館參觀。

  寶天曼博物館的大門高高聳立,好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走進大門,一副生機勃勃的石雕畫映入我的眼簾。聽導遊阿姨介紹:這幅畫的正上方畫的是寶天曼的標誌,他象徵著光明的太陽。在這光明的陽光下,小鹿、小豬、金錢豹在清澈的小溪旁飲水。

  我們跟著導遊阿姨進入了自然生態廳。眼前一個綠綠的小池子裡,金色的魚兒在水中歡快地游來游去。烏龜和鱷魚正在水邊悠閒地曬著太陽。一隻威風凜凜的老虎站在高高的懸崖峭壁邊上,好像剛把一個沒有到手的獵物逼下了懸崖。我們順著彎彎曲曲的階梯爬上了山頂。樹上棲息著各種各樣的珍禽異鳥。我們好不容易上到了山頂,一個比推土機輪子還要大的馬蜂窩吸引了我們的眼睛,猴子、金錢豹和松鼠自由自在地在樹上穿梭,好像看到我們來了,他們也更加高興了。我們又繞了一個彎,穿過一片樹叢,來到了一個枯樹旁,枯樹上站著一隻大禿鷲,眼睛直盯著前方,目光銳利,令人毛骨悚然。

  我們穿過一座吊橋,來到另一座展館。這裡是陳列各種恐龍和昆蟲標本的地方。一跨入小門,一副恐龍的骨架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兩邊擺放著火山蛋和恐龍蛋,令我們大開眼界。我們又上到二樓,這裡是蛇的天下。一隻老虎也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兩邊還有金錢豹和梅花鹿的標本。另一邊則是眼鏡王蛇和金環蛇、甲魚的標本。再往前走,便有許多蝴蝶的標本,在空中爭奇鬥豔地飛著,真是栩栩如生。

  今天參觀了寶天曼自然博物館,不僅使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也更好地瞭解了我的家鄉。寶天曼,說你是“漫天寶”,真是名副其實。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8

  上海自然博物館,像一座天然的“綠螺”,靜臥在靜安區北京西路501號,它以“自然人和諧”為主題,透過“演化的樂章”、“生命的畫卷”、“文明的史詩”三大主線,呈現了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繽紛生命、生態永珍、生存智慧、人地之緣、上海故事、未來之路等10個常設展區及1個臨展廳、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區域。展示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種標本近千件。

  一進門,出現在眼前的是世界最大恐龍之一阿根廷龍的電動骨架。懸吊在半空中的中國合川馬門溪龍,體長22米,頸長9米,體型雖沒有阿根廷龍大,但它卻是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們讓參觀者領略到了距今1.4億年前古巨龍的風采。

  這裡,200餘件海陸空明星“穿越時空聚會”,天頂是藍鯨、鯊魚,峭壁站著山羊,樹上棲息著猿猴,巨型猛獁象、巨犀、獅子、老虎錯落有致地注視著。

  乘坐自動扶梯下到二樓,一塊大螢幕呈現在眼前—“地球從哪來?它的壽命有多長……”再往前,一件件科學作品出現了:東漢張衡的渾天儀、丹麥第谷的牆式象限儀、元代郭守敬的簡儀……數不勝數,讓人歎為觀止。

  乘著自動扶梯繼續往下走,來到了“未來之路”,看到的是中國的自然保護區、世界人口分佈。科學統計,2018年全球人口已達75億!之後,我還去了其他的常設展區。

  自然博物館的旅途不長,但無法言盡。因為我知道:人類在自已的生命長河中,如何發現、領悟、保護自然之美,是永恆的主題。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9

  寒假期間,表姐、外婆和我一起來到了舉世聞名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它是以“自然、人、和諧”為主題的博物館。

  到了場館,遠遠望去,它好像一位龐大無比的巨人在傳授文化。而近看,它又像一個鳥窩。一進場館,哇!實在太大了!它是由若干個常設展組成的。我們第一個就來到了“起源之謎”這個展區。那裡面有大名鼎鼎的科學家牛頓發明的反射望遠鏡、有地球的簡介……其中,最奇特的就是隕石了,它們一共有三塊,每一塊都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第一塊是來自俄羅斯的隕石,它閃閃發光,散發出迷人的光彩。其他兩塊則是來自上海本地的了,它們也非常光彩奪目。

  看完了起源之謎展區,就到了我最愛的展區――生命長河展區。那裡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動物標本,比如說:巨大的甘氏巨螯蟹、中國國寶川金絲猴、乖巧溫順的梅花鹿……我到一個展臺就聽一個解說,表姐看到我聽得津津有味的樣子,不禁笑了起來。這麼多的動物標本、化石裡面,你知道我最喜歡那個嗎?答對了,就是恐龍標本和化石了。他們一個個身材巨大。最搞笑的就是偷蛋龍了,看它那樣子,鬼鬼祟祟地跑到別人的巢穴裡偷蛋,簡直滑稽極了,逗得我哈哈大笑。

  最後我們來到了“演變之道”展區,它讓我知道了:我們最早的祖先是像眼鏡猴一樣的猴類,漸漸演變成猿猴,最後演變成人類。

  眼看著就要離開了,我強拉硬扯把大人們拉到了紀念品店,選了一隻小眼睛猴,他的眼睛水靈靈的,非常機靈。買完紀念品,我只能懷著依依惜別的情懷走了。上海自然博物館實在太神奇了,令我流連忘返,我明年如果有時間,一定還要再來!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10

  非常感激這次有機會去到xx博物館參觀,回來之後我感慨萬千,這次的參觀讓我見識到了我們過去的歷史,大開眼界,我很多時候都會去想我過去為什麼不早點來參觀,自從這次去到了博物館之後我感覺我就深深的愛上了博物館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這麼過來的,我們在參觀的過程當中會有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情,這種有趣不是嬉戲,我是真的.感覺一件件過去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東西,擺在我面前的時候那種感覺是非常奇妙有趣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很多不一樣的東西,現在我是真的能夠感受到這一點,我希望能夠在今後生活當中讓自己去學習,多多去接觸,見識到一些有趣的文物的時候我就會感覺非常的奇妙,一些過去的上百上千年的東西竟然就在自己的面前,這種感覺是在是太好了,現在我一直都在懷念這種感覺,有的時候我也非常希望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去吸收學習,不管是做什麼事情都抱著學習的心態,這就是現在我對自己的一個態度,這次就去到xx博物館我也有一些心得。

  這種感覺讓我意識到了我們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參觀博物館一行真的也讓我感觸良多,我是一個喜歡文化的人,接觸這些之後這種感覺越來越濃厚,這絕對不是偶然,我認為我們的過去的就應該主動的去了解,我們只有瞭解的過去的才能更好的去面對未來,博物館就能夠讓我們明白這個到底,參觀博物館看到我們歷史的興衰,看到的我們的文化的結晶的時候,我便感覺自己未來沒有什麼事情是過不去的,因為我們的現在經歷的或者我們即將要經歷的,我們的先人們都經歷過了,這種感覺是非常奇妙,那一件件漂亮至極的文物,讓我流連忘返,我當時站在展廳裡面似乎感覺永遠都欣賞不夠,有些構造複雜,外觀精美的文物讓我咂舌,感嘆古代的能工巧匠手法之精妙,同時也讓我意識到了我們現在怎麼就看不到這些東西了,不禁就惋惜了起來,這是我們先人的智慧,只有見識過了才能知道那種手藝之高超。

  我認為每一件文物都是有生命的,它們見證了我們的過去,在歷史不斷的發展過程當中見證了興衰,然後存留至今,這次參觀博物館讓我也明白了很多道理,雖然我與這些文物只有一面之緣,但是這一面之緣卻讓在我腦海中深深的紮下了根。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11

  有朋友在MSN上笑:鄒老師真勤奮哦,陽光明媚的大週末還在上網伏筆耕耘啊?

  我倒誠實: 沒寫東西,呵呵,在看別人寫的,檢查一下自己的不足……

  人家繼續:那還是勤奮……

  哈哈,其實,陽光明媚的大週末俺既懊惱自己沒有早點起來出去去什麼博物館看看,也沒什麼想法可以寫得出來的,只好在網上看別人的部落格。

  主要是看別人寫去博物館的觀感。一般人其實很少去博物館的。只要去各種博物館看看就知道了,各類博物館一般都是沒啥人去,顯得冷冷清清的。

  去過的人,一般都是會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把去看的過程寫出來。我看著頗得教訓和啟發:有些博物館,看別人的敘述之後,我其實就不太想去的了,有些則更加有興趣;還有的也太不正規的了,比如人家遇到了找錢給假鈔什麼的,我要去的話,就得小心了,事先準備好零錢;還有的朋友照片照得比我的好,我也研究一下是相機問題,還是角度問題,或者怎麼樣補救光線的不足?還有,大家去的都是一個博物館,但看到的東西,很多的觀感都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那些我沒有看到想到,怎麼樣使自己的目光和思維得以改進?想法很多,看得多,得到的也多,這裡大致總結一下:

  要解決“為了看什麼而去博物館”、“去哪些博物館”、“在博物館怎麼看”、“看完之後如何變成有用的知識”這些問題之後,博物館才真正實現了其社會價值。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點一滴去做,需要長期努力,還需要回顧和檢討改進。

  北京168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點綴著大大小小140多家博物館。一百多家博物館,市外的風景秀麗、空氣清新;市內的鬧中取靜,不失幽雅。天氣適宜的週末,參觀博物館既能學知識,又能活動活動玩得開心。

  博物館參觀竅門是:安排好時間和路線,博物館一般閉館較早,要想一天多去幾個,最好早點起,早出門,並安排好行程;還有就是提前往想去的館點打個電話,落實一下是不是開館,有些博物館正在裝修改造中,如果貿然前往可能撲空,還有就是關注當天的天氣和調整好自己的體能了,呵呵。

  再有,一定要安排好行車路線,能節省不少時間和體力!還有要了解博物館大概有多大,根據自己的興趣等判斷大概要花多長時間,附近有沒有其他博物館,回來什麼路線,中午到哪裡吃飯等等。

  最後,出發的時候別忘了換一雙舒服的鞋子,女性朋友最好穿平底鞋。北京很多博物院的各個展館比較大,要細緻地觀看一遍,可能要花費好幾個小時,小心別讓自己的腳受委屈。還有,衣服要可以穿脫的,因為很難講那個博物館的溫度會怎麼樣,有的過熱,有些很冷,我都遇到過。

  博物館不同於公園:博物館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很多,如果把參觀博物館等同於逛公園,那就錯了。逛公園,為的是單純的欣賞風景,娛樂放鬆身心,那走馬觀花地玩是最主要目的。博物館參觀就不同了,它是以一定的展覽主題為背景,透過觀看和接觸展品,對某一個領域的知識作一定的瞭解,進而擴大視野增加個人的文化素養。參觀博物館是一種知識的薰陶和觀察自然與社會的一種方式,透過這個視窗滲透進歷史、人文、科學知識的源源活水,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還得有點認真的態度才行。否則,走馬觀花的看,您的參觀只是為博物館增加人氣,買票參觀的話只是為GDP的增長做貢獻,自己的收穫不大。

  參觀博物館要想有更大的收穫,參觀前最好做一些相關的知識準備。有些展出可能是我們從來不知道的,會有些深奧枯燥,最好提前查閱一下相關的知識。最好參觀時能將知識和展品實物相結合,最重要的是激發興趣,調動眼睛去觀察,耳朵去聽(最好能找講解員講解或者租用自助導覽裝置),主動地思索問題。目前北京地區許多博物館已煥然一新,早已是散發無窮魅力融聲、光、電、多媒體和互動體驗等多種表現形式於一體的現代化館點,好多博物館提供動手區域(DIY)如果可以也多爭取動手操作,親身體驗。

  瞭解博物館的功能和價值,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學習,進行知識的深化,要有一定的物質準備,比如水,比如筆記本和筆,比如相機,帶了這些最好存包之後再入館參觀。因為博物館的每件展品都有其豐富的內涵,認真看完整座博物館的展品需要大量時間,因此攜帶包、袋就需要花費相當的體力。

  留意博物館內的提示牌,非動手區的展品不能動手摸,萬一摸壞了俺們陪不起。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僅靠一兩個小時的自行參觀,很難有真正的收穫,而透過傾聽講解員的講解,邊聽邊看,參觀效果會更好。最好能聽講解員講解、跟著講解員一起走,聽他們的講解會讓你受益匪淺。

  當然聽他們解說之前後,自己也可以一個人安靜地瀏覽一遍,因為解說不會每個展品都解釋的,很多他們會省略,那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展品可以隨意看個夠。然而最愜意的應該是跟解說互動,遇到問題可以隨時求教和討論。

  語音導覽器,看情況吧,如果自己看不懂,就要去租的,一般都是租用一次20元左右。

  參觀中帶著相機、筆記本等可能更好,因為這樣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拍攝或記錄下來。現在很多博物館不僅允許參觀者攜帶各種各樣的輔助參觀用品進去,而且往往允許照相,前提是不對文物造成傷害即可。到博物院參觀完後,如果有所感、有所得,那麼一定將您的感悟記錄下來,這樣不僅可以深化記憶博物館知識,還可以跟更多人分享你的收穫並進行交流。

  個別展覽所展示的展品因版權原因,博物館不允許參觀者拍照。特別是一些臨時展覽和引進展覽,主辦方一般都會明確要求不允許參觀者對展品進行拍照。那其實也沒關係,我看了下,就是再不讓照的,很多照片他們自己的網站上和網友的部落格其實都可以找到很多照片。

  此外,部分展品因為材料特殊,如古籍善本、織繡品等文物,都很怕光,在強光的照射下,會加速它們的“衰老”,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損壞。因此,沒有很必要,不照也是做好事,遵守博物館的規定也是好人的表現。

  先說這麼多,以後想到其它的再補充……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12

  晚上8點半,全年級200多人在圖書館門前集合。每個人都是大包小包,還有很多提了箱子。這次去廣州的只有三十多人,去西安的竟有浩浩蕩蕩有一百五十幾人之多。同學們臉上都洋溢著笑容,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去廣州的同學先上了車,我們互相道別。在通往火車站的路上,校車裡也是一片歡聲笑語。

  坐上T2,我們幾乎佔了兩節車廂,感覺很親切。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去北方,又是去西安這座古城,心裡的新鮮感就別提了。雖說我們上車時已是晚上10點多,我絲毫沒有倦意。同學們都在討論西安的景點和美食,也都沒有睡覺的意思。車廂裡的其他人都向我們這幫學生投來了羨慕的目光。到了下半夜,我在對西安的美好期盼中進入了夢鄉。

  26日中午,我們到達了中轉站鄭州。經過幾小時的修整,我們再次上路。這次是慢車,又沒有空調,坐在車裡感覺不是很舒服。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我的心情。向車窗外望去,大片的麥田豐收在望。進入陝西境內,只在小學課本上看過的窯洞讓我大開眼界。不遠處的夕陽把天空印染得格外美麗。夜幕漸漸降臨,遠處的燈光時不時引發車廂內的歡呼和掌聲。我們離西安越來越近了。

  晚上九點半,我們的終點站西安到了。走出火車站,高達的城牆引入眼簾,彩燈把城牆點綴得格外漂亮。緊接著,大家分批坐上通往臨潼驪鐵賓館的汽車。宕機熱情地向我們介紹西安的美景。他的熱情讓我們提前感受到了陝北人民的淳樸和好客。

  在我們工作之前,兵馬俑博物館宣教部的王芸老師先給我們作了實習培訓。她先教我們如何做人,讓我們學會堅強,懂得珍惜緣分,更要珍惜這次難得的機會多多學習。然後她給我們介紹了博物館的相關知識。在培訓最後提醒我們注意安全。

  我們一共分成兩組輪流工作,每個組工作一天休息一天,這樣也有利於我們休息調整。我們此次在宣教部和票務部工作。完成規定任務之餘,我們就可以找外國遊客交談,鍛鍊口語。萬事開頭難,我觀察了很多外國遊客,遲遲不敢上前。想了一會,我找上幾個同學,人大力量大嘛!“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話果然不假。我們幾個終於鼓足勇氣與一位年青人交談起來。我們你問一句我問一句,交談很融洽。在他的同伴到來之後,我們的談話不得不結束了。開了個好頭,以後的工作就水到渠成了。我們碰到了各個國家的遊客,都聊得很愉快。

  透過交談,我發現了外國遊客的很多共性。首先,他們很熱情。只要我們和他們打招呼,他們都會笑容滿面地回應。他們還都會說一兩句中文,如“你好”、“謝謝”,就像大多數中國人都會說“Hello”、“Thankyou”一樣。其次,來到這裡的外國遊客都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有些外國遊客掌握的中國的歷史文化知識甚至比很多中國人都多。還有很重要地一點,他們都會誇獎我們英語說得好。儘管他們只是出於禮貌,我們還是很開心。這也讓我們增強了自信心。

  宣教部的工作是做調查問卷,這項工作需要很好的與人溝通的能力。我們需要找準調查物件,透過察言觀色知道說採訪之人是否願意接受調查,能否提出建設性意見。票務部的工作相對來說比較機械,但是需要良好的工作態度。我們邊檢票邊說“歡迎光臨”或“Haveaniceday”,臉上還要保持微笑。時間一長,臉部肌肉都有些僵硬。總的來說,我們的工作很輕鬆,但要做好還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我們做的調查表中,遊客們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遊客們的建議涉及了博物館的各個方面。我們都希望這些建議可以對博物館的建設有幫助,讓兵馬俑博物館永葆生機!

  這次的實習機會是十分難得的。正如王老師說的,全國只有我們這群學生有機會來兵馬俑實習。兵馬俑是世界聞名的博物館,我們應該珍惜機會,好好學習。透過實習,我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可以用以下幾點概括:

  1.改變了對英語的認識。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工具,透過它我們可以更好地與人溝通。經過這次實習,我認識到,英語不是多背幾個單詞,多學幾個語法,多做幾道題目就能學好的。它是交流的橋樑,只有透過與人交流才能發揮其作用。學以致用,也就是這個道理。只有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提高。今後我要抓住任何機會鍛鍊口語,爭取更大的提高。

  2.增強與人交流的能力。怎樣開始一段談話也許很容易,但如何繼續談話就是一門藝術了。拿我自己來說,我碰到了一群江蘇老鄉,很容易打開了話匣。我請他們作了幾分調查表,寒暄了幾句之後,我發覺無法繼續和他們交談了。不知說什麼,我只能低頭做問卷。直到他們要走,我才和他們說了句“再見”。這次經歷讓我認識到,今後要多多學習如何與人交流。在後來與人談話中,我注意多談一些他們可能感興趣的話題,很好地繼續了我們的談話。

  3.提高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遇到了一位法國女孩,她的英文不是很好,說著說著就會冒出一句法語。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試著揣摩她的意思,並用英語向她證實。這樣一來,我們的談話進行得很順利。

  4.開闊了眼界。西安不愧為十三朝古都,擁有無數景點: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傳說中楊貴妃的沐浴場所華清池、巧奪天工的大唐芙蓉園、歷史悠久的鐘鼓樓、號稱天下第一險的西嶽華山……這些景點讓我們流連忘返。除了這些文化景點,西安還有著現代的一面。在比較繁華的街上,世界名牌比比皆是,有些在長沙都是沒有的。此外,我還慕名去西安交大和西北工大參觀了一番,認識到了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西安交大與中南相比,文化底蘊更濃。這一方面是由於我校歷史不長,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何增強我校的文化底蘊?這是我們作為中南學子要認真思考的。我們要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自身修養,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提高自己,打造中南學子的新形象!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13

  今天上午,我和幾位同學代表港北區建設小學去參觀貴港市博物館,為此感到非常的榮幸!這次參觀主題是“行走的課堂:探索文物的奧秘”。

  到達博物館門口,從館外觀望,博物館雄偉壯觀,氣勢恢宏。主館建築南北長73米、東西寬57米、上下高15米,佔地面積3847.6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961.43平方米。真不愧是博物館呀!這麼大的博物館有什麼樣的文物呢?我不禁這樣想。

  走進博物館,工作人員為我們童心圓小記者準備了馬甲、帽子、採訪本、筆、小記者證等物品。整理好這些裝備後,我和媽媽跟隨著我們的帶隊老師與講解員姐姐,一同參觀這奇妙的博物館!

  館共有三層樓,每層樓都有不同的展廳。其中,一樓主要為“羅泊灣一號漢墓復原室”,透過講解員老師的介紹,我們瞭解到復原室是由發掘的羅泊灣一號漢墓整體保護、修復並遷移而來,是嶺南地區同時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復原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規模和結構。

  二樓為臨時展廳和系列展廳,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遺珍——貴港歷史文物”陳列展,展品大部分是漢代墓葬出土文物,並以漢代陶器和青銅器為主要特色。

  三樓是系列展廳和專題展廳,集中介紹了貴港各民族的基本情況及人文歷史。展品裡,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工藝品琳琅滿目,人物模型惟妙惟肖,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我市燦爛輝煌的民俗文化風采。

  參觀完展覽廳後,我們小記者最興奮的時刻到了,那就是搶答環節。搶答時,同學們積極舉手。隨後我們觀看了古箏表演,譚老師還現場教我們畫陶器。活動結束時我們集中到博物館門口拍照留念。

  透過這次的參觀,我覺得自己收穫到了很多,讓我開闊了視野,更加珍惜現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後更需要增強自身文化底蘊的培養,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氣息,真正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昇華。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14

  還記得我小時候,每次爸爸說帶我去自然博物館都像是要經歷一次旅行。只是,每次都興致勃勃地來了,卻沒走幾步就覺得又累又沒勁。但即使是這樣,博物館還是讓我感到親切。後來長大了,我愈發喜歡博物館。現在,我也時常會帶著女兒去各種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看看,在那裡感受歷史,感受自然,感受生命,感受藝術、科技、生活的日新月異。

  前幾天心血來潮回憶了一下我帶著孩子走過的展館,一絲幸福感湧上心頭,那些曾經經歷過的點點滴滴,再一次讓心為之一暖。所以今天,我想說說我們去展館的一些小經驗,說不定也可以幫到同樣想激發孩子興趣的花友們。

  一、什麼樣的博物館值得去,孩子幾歲開始參觀更合適?

  有人說孩子太小不適合去博物館,有人卻說博物館大小通吃,幾歲都適合。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有道理。我家是從兩歲左右開始嘗試去博物館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增加頻率和深度,是否選擇帶孩子去展館,去什麼樣的展館,我考慮的維度主要有以下幾個:

  1、年齡和路程是否匹配:如果孩子還太小,特別要考慮博物館與家的距離,博物館裡需要徒步的距離。體力如果都跟不上,就更別指望有耐心慢慢參觀了。

  2、年齡、興趣和展出內容是否匹配:有的展出內容很好,但缺乏童趣,孩子就會覺得沉悶,如果要看的是文物,那就需要孩子有一點歷史知識背景了。當然,如果家長用心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嘗試,這一點是可以改觀的,在後面會細說。

  3、展館的參觀環境孩子是否可以接受:如果要去的展館人特別多,孩子身高又矮,什麼都看不到,那孩子的感受可能不會太美好。

  綜上所述,帶孩子去展館最好建立在孩子的興趣上,參觀的路線不要讓孩子太累,如果展館的內容太多,可考慮一次只看部分。幾歲可以進展館,這一點並無定論。

  二、去展館之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工作嗎?

  有些功課我覺得是必須要做的,有些則屬於錦上添花,不必強求。我曾經做過的準備工作主要有這些,供大家參考:

  1、瞭解展館:

  在去展館之前,瞭解展館是必修課。我一般會提前瞭解是否需要提前預約;參觀需要帶的證件;注意事項,比如是否允許拍照,展館的溫度(有的展因展出方對於保護文物的要求會把溫度調的很低)等等;“鎮館之寶”都是什麼;有哪些特展和常規展;正在展出的寶貝哪些是我們可能會感興趣的;有沒有可以參與的現場活動;是否有需要提前預約的專案等等。

  比如上海博物館,在珍品100中展示了上博的鎮館之寶,每一件寶物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大克鼎。

  在她小時候,一般是我瞭解展館之後,把了解到的資訊和她分享。現在她長大了,已經學會自己在公號裡找她想要看的寶貝,自己提前做功課了。有些公號內容不夠全面。比如上海昆博,其中還有一個影片簡介,比較適合小孩子。現在,在公號裡也有影片簡介了,看起來更方便。

  對於國外的博物館,更有必要提前瞭解。有的博物館需要提前一天預約,甚至更早,如果到了當地再約可能就會有預約不上的風險。

  2、對即將觀看的展出做更深入的瞭解。

  比如,我們第一次去國博是為了去看大英博物館的特展。在出發之前,我和孩子先搜尋了網際網路上大英博物館的特展資訊、“耳朵裡的博物館”關於大英展的攻略,後來又讀了關於大英博物館的書。這些瞭解讓孩子對參觀更加期待。

  3、決定是否參加講解活動。

  現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有很多機構都在搞觀展解說活動,有的機構請的老師非常專業,講解方式又符合孩子的認知。我們曾兩次去北京參加“文話童心”的觀展活動。真的很羨慕大城市的花友啊!

  4、設計好玩的活動。

  女兒第一次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時候才剛剛六歲,故宮博物院裡的寶貝特別多,也特別好,我真擔心她沒有耐心可以全部看完。可臺北不像北京,我們可以經常去,可以分成若干次參觀。那要如何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她有一個很好的參觀體驗呢?我的辦法是和她一起設計遊戲。

  這本書展示了臺北故宮裡的100件文物。我和女兒一起看,讓女兒從其中選出30件,作為我們此次臺北行的尋寶物件。女兒特別開心,一再斟酌選擇哪些,最後把選好的文物圖片用她自己的小相機拍下來,作為現場尋寶的參考圖。

  這個遊戲讓我們的參觀既有趣又有動力。不僅把整個博物院走了兩整圈,還真正去看了每一件展品。對找到的寶貝更是要好好端詳一番。

  最後我們有幾件寶貝還是沒有找到,可孩子仍不想放棄,她說:“我們可以去問問那邊的姐姐(工作人員),看看這些寶物都在哪裡。”果然,問詢是有收穫的,這讓我們又找到了一件。而其餘的我們沒找到,都是因為借出在臺南參展。閨女說:“那我們就在展出的這些裡面再找出我們最喜歡的幾件,加進來,湊夠30件寶物吧。”看來,只要有了興趣和動力,那體力問題也是次要的。

  5、設計寶物卡。

  我們在去甘肅省博之前,還嘗試做過寶物卡。主要是我根據省博公號,以及百度詞條資訊製作的。到了現場,孩子會參考卡片對實物加深瞭解。同時還可以用卡片來收集印章,畫簡單的草圖,卡片背面寫幾首詩詞,等車排隊的時候可以隨便讀讀背背,總之用處多多。

  6、瞭解國外的博物館。

  如果有出國逛博物館的打算,最好也要在國內事先了解一下。瞭解的渠道,一個是維基百科,上面不僅有很詳細的介紹,還有清晰的圖片可以參考,瞭解展出資訊、開放時間、預約通道等等。

  如果是去歐洲,參觀美術館會比博物館更多,每一座教堂、城堡也都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提前瞭解一下西方美術史和建築常識也是不可或缺的。

  7、留足參觀時間。

  透過對展館的瞭解,預計參觀時間,儘可能多預留一點。一來是因為在參觀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問很多問題,也許會在一個寶貝前駐足很久,整個參觀速度就會很慢。二來是因為展館的人流可能超出你的預期,比如國博,進門需要排很長的隊,團隊和散客需要分開排隊,除了一定要記得提前預約,還要看清排隊的位置,切勿排錯。

  8、攜帶的物品。

  如果要去展館,我一般會為孩子額外準備一個本子(不帶格子)、一支筆和橡皮。如果展館溫度比較低,要額外準備一件外搭。帶齊證件和預約單。其他物品越少越好。

  三、參觀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在參觀過程中,我覺得最要緊的是尊重孩子的意願,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觀察、思考。

  1、進門前和孩子討論參觀計劃。

  在參觀之前我會讓孩子自己設計參觀計劃。要看哪些,不看哪些,重點看哪些,要不要音訊講解,有沒有其他有趣的想法進行互動等等。

  2、關於孩子的提問。

  提倡現場提問,現場解決。很多展館預留了二維碼,可以掃碼瞭解博物館對文物的介紹。透過網際網路查詢相關資訊。或者去詢問工作人員、講解員、志願者。實在不行,記下來,回去慢慢找資料。

  3、鼓勵孩子有啥想法及時分享。

  我很喜歡孩子在參觀過程中迸發出來的各種聯想,有時候她會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

  4、如果人太多,可以調整計劃,專注於某個方面。

  比如我們在聖彼得大教堂時遇到了超級多的人。當時孩子感覺特別煩躁。我說:“沒關係,你能看到哪些地方,覺得哪裡最有趣,媽媽就陪你看哪裡,我們不去和他們擠。”閨女說:“我最喜歡教堂四周的裝飾圖案,還有雕塑裡的天使。”於是,我們娘倆就找了一個合適的位置觀察起來,她還現場畫下了自己喜歡的裝飾圖案和天使的翅膀。

  5、留意博物館裡的兒童區域。

  絕大部分展館都沒有替兒童考慮,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兒童區域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因為這個兒童區域設定在地下一層,很多人沒有留意到。我們去的時候幾乎是空無一人,真是痛痛快快玩了個夠。這裡不僅有可以觸控的各種毛筆、礦石,還有可以讓孩子拿在手上360°觀察的瓷器仿製品。他們把《清明上河圖》做成了找細節的電子遊戲,把故宮變成積木讓孩子任意搭建。

  比利時的巧克力博物館雖然不大,但也非常適合孩子,因為有各種巧克力可以隨意品嚐。濃濃的比利時巧克力。為我們現場演示如何製作各種花式巧克力。每天只有固定時間才有,需要提前安排好時間。而比利時漫畫藝術中心簡直就是孩子們的大樂園。

  6、給孩子足夠的時間。

  帶孩子看展學到多少,掌握多少,我並不在意,但我在意孩子有沒有享受其中。如果她在一幅畫前停留,我從不打斷她,從不催她前進。在佛羅倫薩看到《維納斯的誕生》和《春》的時候,閨女在那幅畫前足足站了半個多小時;上博的一個展廳我們就耗費了半天時間;甘肅省博我們前後去了好幾次;寧夏科技館我們連續玩了兩天……

  足夠多的時間讓孩子可以沉浸其中,有她自己的思考空間。在龐貝古城靜靜欣賞殘缺卻帶著神秘的雕像。

  四、參觀之後還可以做點什麼?

  人們經常會在事前做很多準備,參觀完之後就再沒有回顧。而如果能在事後做點事情的話,就可以多一些思考和沉澱。比如:

  1、針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做討論。

  在觀展過程中孩子的問題可能並沒有完全得到解答,那麼事後再討論回顧一下就是非常必要的。一起查查資料,全家來個頭腦風暴,都很不錯。

  2、整理拍攝的照片,記錄的資料。

  很多博物館不允許拍照,但也有允許拍照不允許開啟閃光燈的博物館。尊重博物館的要求,儘可能留下一些喜歡的影象,事後整理出來隨時翻看將是很好的回顧。

  3、寫下(畫出)一些思考和總結。

  在整理、記錄的同時,我也會寫一點自己的思考和總結。孩子有時候也會如此。比如,我們看了“從莫奈到蘇拉熱”的畫展之後,女兒就畫了幾幅圖,來總結繪畫發展的軌跡。

  同樣的小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繪畫表達方式:古典主義~印象派~野獸派,最後一個說是向蘇拉熱致敬,把小熊拆成了零件,哈哈。

  當然,除了這些,還可以有更多的方式來豐富觀展體驗,比如看看專題紀錄片,讀讀相關書籍等等吧。歡迎大家給我留言分享你的觀展心得。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15

  今天,風和日麗。媽媽帶著我和妹妹乘坐公交車去參觀永安博物館,一路上我欣喜不已,不一會兒就到了博物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扇大紅色的門,門上有很多的鉚釘,在往上有一個牌匾上面寫著“文廟”二字。左邊貼著歷屆高考金榜題名名單,光榮榜單上的名字分別來自永安市前十名文科理科的考生學子,看著光榮榜單上的名字,我的內心無比的激動。他們的成功告訴我,作為一名合格的少先隊員,我必須時刻記住自己的學習任務,努力刻苦學習,從小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做一名有志的少先隊員。

  緊接著,跨入門內,一眼望去全是古色古香的建築,特別有古代韻味。一座小石橋,橋下有一片小池塘,小魚兒在池塘裡愉快的遊著。我想他們和我一樣,為在能夠在這充滿著文化氣息的地方而喜悅。放眼望去,便看到走廊展廳和大成殿。展列著永安歷史文物以及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物。透過玻璃制的展臺上,我們看到了放著抗戰時期的武器、錢幣、生活用品、瓷器書籍等等。在殿中,還放著一臺水輪發電機和手搖踏板印刷機,雖然這些物品有了一定了年代了,沒有了昔日模樣,但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的價值。

  但最令我覺得最有魅力的是那些戰爭時期留下來的武器,看著那些武器,我似乎看到了那些抗戰英雄們拿著這些武器保家衛國,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國家才得以解放,因為有了他們,我們的人民才有了現在的辛福生活,因為有了他們,我們才可以在學校裡安心地學著知識。謝謝抗戰的英雄們,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現在的我們。

  今日的永安博物館之旅,我們帶著永安的歷史,滿載而歸。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16

  星期四下午,老師帶領我們到博物館去參觀。我們在路上行走了二十分鐘,便到達了地。

  站在博物館前,發現博物館的樣子像一頂帽子,又似一個糧倉。隨著隊伍我走進了博物館,我先看到地底下有許多小人、船、房子……它們個個栩栩如生,讓我跨越時間的長河,回到了古代聽解員的一番講解我才知到太倉原本是皇家的糧倉,在古代打仗是來儲存食。

  令我印象最深的在其它幾樓,第一樓我們是站在一條船上參觀了全景,裡面講了在當時我們太倉的糧食要運到北京,為了當時的海運竟然選了兩名海盜來管理。我想肯定是因為在當時沒有什麼海路的人才,而他們對海路又很熟悉只好選他們來管。之後我們又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到了第三層。突然,解說員要選四名學生,我看了旁邊才知道原來是選他們去按三D影片的按鈕,雖然我剛才也舉了,但還是沒被選中。看完這個影片後,我知道了在那個時候人們沒有打穀機,都用一個木盒子在一個面是空沒有的,用手抓了一把稻穀用力的在那個盒子上甩,穀子就掉在木盒子裡了,之後還要經過曬麥等好多工程,才能為糧食可想而知,一粒糧食得來是多麼地不容易,我們應該好好珍惜。接著我們看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路線圖,才明白他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困難,而他們都一一克服了。我心中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透過今天的參觀,我對太倉的歷史又有了很多的瞭解,同時也增強了自豪感,我要為太倉明天的美麗而學習。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心得體會 篇17

  18月9日至8月16日,我在開封市博物館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一名文科生,一名歷史愛好者,我懷著滿心際中,我毅然地參加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施及現狀調期待開始了這份義工工作。開封,這座七朝古都,生活學查”赴麻城小分隊。作為一名光榮的預備黨員,應當自覺習中便不知不覺浸潤出頗為廣博的文化視野,我也期待用地給大家起到一定的模範帶頭作用,因此我主動擔任了小我在歷史文化上的一技之長來回報這座生我養我的城市,分隊隊長一職,帶領小分隊一行九人在麻城市圓滿的完成讓我在工作中和奉獻中體會到感恩社會的快樂。

  要做一名合格的博物館義務講解員,離不開博物館輔導老師的諄諄教誨和親身實踐,讓我感嘆於家鄉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在短時間內掌握了講解技巧和禮儀規範,9日至11日這三天培訓中,我深切體會到了工作人員的謙和大度和博聞廣識,他們對於觀眾的親善和耐心,對於文物如數家珍的滔滔不絕都讓我由衷敬佩,並立志在這之後的幾天獨立講解中向老師們看齊。8月12日,我迎來了由我獨立接待的第一批觀眾——一批來自市二師附小的小學生。第一次為觀眾講解,迎來的是十幾雙好奇又友好的眼睛。因為觀眾是小朋友,在講解時我便挑選輕鬆易懂的內容,用生活化的語言告訴他們,並在其中適時插入一些古代流傳的有關的神話志怪以調動孩子們的好奇心,看到他們為繁華的盛世圖景而讚歎,為靡麗的昏庸君王而嘆息,為英勇的民族英雄而敬仰,我也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個歷史的講述者和文化的傳承者,肩頭肩負著的責任。

  8月15日已對講解工作熟悉的我,又迎來了一項挑戰——給外賓講解。這是四個來自荷蘭的留學生,對中國文化頗感興趣,我便針對他們介紹一些功用簡明且流傳較廣的文物,並儘可能用我已知的英文詞彙描述出來。出乎意料的是,他們聽著講解越來越感興趣,不時還有問題,我們交流起來幾乎沒有障礙,當然也有他們包容我漏洞百出的語法的緣故。這次的經歷十分寶貴,不但讓我結識了四個荷蘭朋友,也讓我意識到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肩上擔子的重量。這一個星期時間在忙碌充實的工作中飛快掠過,當捧著博物館輔導老師的評語,當我看到觀眾對我報以感謝的笑容,當我與外國朋友親密合影並對我豎起大拇指時,那份是收穫的喜悅難以言表。經歷了這次博物館難忘的義工經歷,在今後的大學生活中,我也會利用課餘時間多參與義務工作來鍛鍊自己回報社會,也為四川大學這個精神家園做出我的貢獻!

  在這短短的一週內,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從申報工作到活動順利完成這一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在寫申請書時,由於缺乏經驗,實踐活動實施的難度較大,不易得到理想的調查結果,於是,我們虛心的向有經驗的學長學姐們請教,我們主動尋求老師的幫助,經過多次修改之後終於獲得批准。在實踐開展的過程中,做問卷調查時頻頻受挫,但是,我們沒有放棄,而是攜手互相鼓勵,最終完成任務。在麻城的一個星期,天氣炎熱,我們頂著烈日出行。這一切困難,我們都一一克服。我深深地明白,作為隊長,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我一定要做出表率。同時,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實踐的重要性。所謂實踐,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如果不能用來指導實踐就沒有任何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的思維的此岸性。”這就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一個理論,是否正確的反映了客觀現實,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如果沒有這次社會實踐,我們就不會遇到這樣的難題,但卻也無法檢驗我們所學的知識是否正確。實踐是把主客觀聯絡起來的橋樑,人們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才能把主觀認識和客觀現實緊密結合起來,並加以對照,才能正確的認識客觀世界。因此,堅持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我們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有著重大的意義。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實踐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實踐中,我們可以與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提高自身的應用能力;我們可以再實踐中磨練自己的意志,鍛鍊自己社會實踐能力;我們可以為將來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實踐基礎。總的說來,實踐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的動手能力,而且可以增強思維分析能力等。我們大學生應當學會學以致用,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