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業思想教育講座心得體會範文

護理專業思想教育講座心得體會範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護理專業思想教育講座心得體會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護理專業思想教育講座心得體會1

  3月30日和31日,在醫學院科技會堂聆聽了樊代明院士有關整合醫學的專題講座。樊代明院士的講座生動有趣、詼諧幽默、觸人深省。“整合醫學”概念的提出,目的是為現實的醫學問題,即專科過度細化,專業過度細劃,導致醫學知識碎片化,給臨床醫生診療疾病帶來的侷限性問題。透過用整合醫學的思維模式我反思了我所從事的護理專業所存在的現實問題,不得不由衷的對優質護理的內涵有了新的感悟。

  一、“整合醫學”的思維模式

  樊代明院士在報告中指出人類的醫學發展歷史態勢呈“N”狀,除了表明醫學水平的起伏外,也表明了醫學學科之間先合後分然後再合的關係。在逐漸“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大的醫學家,然後逐漸分成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各學科內也有了更為細緻的劃分。這樣的“分”雖然促進了醫學的發展,延長了壽命,也使治療疾病越來越精細,但是這種“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症狀、臨床成了檢驗、醫師成了藥師、心理與軀體分離等。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必將引入整合醫學。整合醫學不僅要求我們把現在已知各種生物因素加以整合,而且要求將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也加以整合;不僅要求我們將現存與生命相關各領域最先進的醫學發現加以整合,而且要求我們將現存與醫療相關各專科最有效的臨床經驗加以整合;不僅要以呈線性表現的自然科學的單元思維考慮問題,而且要以呈非線性表現的哲學的'多元思維來分析問題。透過這種單元思維向多元思維的提升,透過這四個整合的再整合,從而構建更全面、更系統、更科學、更符合自然規律、更適合人體健康維護和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新的醫學知識體系。

  二、整合醫學下的護理現狀

  從醫學的發展史看護理的發展,也存在著從“合”到“分”再到“合”的發展態勢。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說明護理在疾病治療及人體恢復中的重要作用。病人求醫不僅希望得到最佳治療,而且希望得到最佳護理。通常,診斷治療的過程對病人來說也許是短暫的、不知不覺的,而對護理的體會則卻是漫長而有知有覺的。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及不斷推進,醫護關係不再是主輔關係,而是共同為恢復病人健康的平等合作關係。完成一臺手術治療,是醫生、麻醉師和護士的跨學科合作、緊密配合的典範。有時護理工作甚至更顯突出,手術師和麻醉師在很多情況下必須服從手術室護士的安排,接受護士監督,以確保手術安全,避免併發症,甚至事故發生,這決非人們一貫印象的“護士在醫生指導下工作”。

  三、優質護理的內涵及護理專業的未來

  20xx年3月8日,護理專業成為了與醫學平行的一級學科。2015年國家衛計委釋出了《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及《關於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改善護理服務的通知》。一門學科要想真正獨立,要想真正深化優質護理服務,必須加強護士內涵素質建設,在循證護理思維的引導下加強專業知識的整合,加強醫護合作的整合。目前我們護理工作的最大障礙在於臨床護士只是單純機械的執行醫囑,缺乏評判性的護理思維,缺乏照護患者全面的專業知識。因此,我們護理專業要想體現出作為一級學科的地位,體現出我們護理工作的專業價值,必須在循證護理思維的指導下將自身專業相關知識進行整合,達到融會貫通,並上升為核心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綜合評估患者,及時發現患者現存及潛在的護理問題,將器官看成患者、將症狀看成疾病,不僅注重身體護理,更能注重心理護理。在護士內涵素質和專業素質提升的基礎上,由通科護士逐步走向專科護士,再走向護理專家。我們護理護理專家可以開設專科門診、下達護囑,如飲食護理、級別護理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護士的專業價值,體現出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所在。

  護理專業思想教育講座心得體會2

  8月18日上午,中歐國際醫院管理中心醫院管理培訓基地授牌儀式暨中歐國際醫院管理大講堂走進我院開幕式隆重舉行,我作為醫院的一份子有幸參加了開幕儀式並聆聽了陳偉教授、王華教授舉辦的專題講座。兩位教授激情澎湃的演講,幽默風趣的語言,圖文並茂的內容在我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這兩堂講座讓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下面就陳偉教授的講座談一點我的心得體會。

  陳偉教授來自北京積水潭醫院,常年從事醫患糾紛的調解工作,陳教授從當前醫患關係的現狀出發,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向大家做了一堂《醫院投訴管理與醫患溝通藝術》的專題講座,講座從什麼是溝通、人際間的溝通、醫患溝通等方面詳細闡述了有關醫院投訴管理和提高醫患溝通能力的內容與技巧。透過這堂講座我瞭解到了與人溝通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工作中良好的溝通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雖然我不是在臨床醫技科室工作,相對來說與患者的接觸比較少,但在我的工作中,溝通仍必不可少,準確體會領導意圖,完成自己的工作,需要溝通;獲得同事的理解,積極配合工作,需要溝通;接待來訪人員,瞭解滿足他們的需求,需要溝通。溝通的需求,無處不在,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效溝通呢?

  陳教授強調要注重非語言交流的重要性,身體語言具有領導力的作用,對這一點我體會比較深。因為是剛參加工作,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有時會感到茫然無措,這時我會選擇微笑。微笑是身體語言的一種,它簡單、容易做,而且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人說,世界上再貧窮的人,不可能不能給別人微笑;世界上再富有的人,不可能不需要別人的微笑,因為微笑是一縷春風,能將你的善意與關愛傳遞給別人;微笑是一把鑰匙,能開啟人際隔閡的枷鎖。一個能夠對他人微笑的人總能讓人很快放下戒備,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在整場講座中我感觸最深的是陳教授幽默風趣的語言和開朗樂觀的心態。陳教授在講課過程中穿插了許多她親自處理過的案例。這些醫療糾紛的案例在別人看來是繁瑣的、晦暗的,但從陳教授的嘴中講述出來卻總能引人發笑,或是會心一笑,或是鬨堂大笑。用陳教授自己的話說,處理醫療糾紛,接觸的就是陰暗面,正因為這樣才更要保持一個積極陽光的心態。一位藝術家說:"你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充套件它的寬度;你不能改變天氣,但你可以左右心情;你不可以控制環境,但你可以調整心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保持樂觀的心態,用笑容面對困苦,以勇氣衝破阻礙,持堅韌逆風翱翔,終將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這堂講座讓我感悟很多,收穫很多,今後要做的更多。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多參加這樣有意義的講座,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工作能力,以實際行動,為醫院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