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通用10篇)

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通用10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 篇1

  中醫內科學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學說為指導,系統地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闡述內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並採用中藥治療為主的一門臨床學科。它系統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是基礎理論聯絡臨床實踐的橋樑,是臨床其他各科的基礎,在中醫專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須學好的一門臨床主課。在這學期的中醫內科學課程中,我們又再一次深入系統研究和學習了臨床各常見中醫內科疾病,收穫頗多,在此,將自己對於應該怎樣學習這門學科的一些感受和體會總結如下。

  一、多多誦讀經典

  中醫學根植及生長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土壤,從神農嘗百草譜《神農本草經》,到黃帝岐伯問答出《黃帝內經》;從仲景演《傷寒論》、《金匱要略》,到孫思邈《千金方》;從金元各大家齊鳴,到明清溫病各家學派學說,數千年來,古人們前仆後繼,不斷豐富和完善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寶庫。

  中醫學經典古籍浩如煙海,這都是前代醫家留給後世學者的寶貴醫學財富,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和研究,其理論學說及臨床診治思維方法對於如今仍然有重大的臨床價值。我們作為研究生更要以嚴謹的態度去深入學習和誦讀,透過多多誦讀經典條文,不斷充實自身理論基礎,從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醫角度去認識疾病、疾病病因病機及發展轉歸,更能博採眾方,取各家之長,取前人經驗,不斷創新發展,更好的指導當代的臨床實踐。

  二、辨證論治乃重中之重

  辨證論治是為中醫學之精髓及獨到之處,“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透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透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

  首先,對疾病的辯病及辯證是疾病診治過程中的第一步,其尤為關鍵,其辯病及辯證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後續的治則、治法,是取得臨床療效與否的先決條件,所以對於疾病的診斷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習的重點,更是學習的難點。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要想辯好證,我們必須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證病機特點,全面及靈活運用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環境、情志、飲食起居、體質等影響因素,全面而準確的作出診斷。

  在明確診斷後再根據病因病機及中醫理論確定治療的治則治法,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我們必須透過觀察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辨清疾病的標本、主次、輕重緩急,還需謹記,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是正邪鬥爭,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疾病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點,因此必須把握其動態變化,分階段進行治療。在治療時更應注重理論指導實踐,以臨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拘泥於理論,刻板遵循條文,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從患者角度考慮,權衡利弊,以取得最大臨床意義為目的。

  三、勤於總結與思考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重點學科,也是難點學科,其建立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基礎學科基礎上,內容繁多是學習和記憶難點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善於對各疾病和證型進行歸納和總結,透過相似病症之間的對比和鑑別以加深對各證型的理解和記憶。除了學習和記憶基礎證型外,我們應多思考,學會對於變證的診治及臨症加減運用,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學習和認識疾病。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學科,也是我們中醫學專業學生必須學好的臨床學科,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和實踐,只有我們將理論的知識打牢固,才能在日後的臨床中去更好的實踐、運用和發展。

  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 篇2

  五個月實習生活中,有疲累也有無奈,有時腳磨得起泡,有時忘記吃飯,有時為病患間的不適而煩惱,但漸漸地隨著實習生活的深入,我們開始懂得這一份責任在我們肩頭的重量,間或會出現有些病患的不理解,我們的操作會讓他們疑慮和擔心,但生活的很充實卻也獨立孤寂,沒有電腦,沒有電視,好朋友們也已“四分五散”;生活的現實與夢想就像一個個被充實盈彩的泡沫,有著一份期待,也有著一份破碎的沉重。短短的十個月,讓我懂得生活或許就是這樣,有苦才能體會到甜的味道,才會懂的珍惜!

  在神經內科實習的時候,高竹霞老師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170的個子,挺著懷有8個月多的小BABY還堅持著上班。她幹活麻利,動作漂亮,操作規範,有時操累到雙腳都水腫了,但依舊每天笑呵呵的,並沒有那些孕婦的矯情。這就是護士的一種精神,不管怎麼樣都堅持在崗位,把病患放在第一位,有時我也感覺很大的壓力,護士確實很辛苦,即使挺著大肚子還是要照常上班,堅持著一份責任與執著,有時會遇到病患及其家屬的不理解,但是我們依舊微笑著生活,因為我們是堅強的打不倒的護士!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每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想起高竹霞老師挺著大肚子忙碌的身影和那美麗的笑容,我就會甩甩頭,調整心情繼續工作。

  第一個月中雖然缺乏操作的機會,但是看到了很多,學到了很多,瞭解了很多。緊接著進入了普外科,這個科室裡真的很和諧很溫馨,學生和老師就像朋友一樣的工作,也正是由於在這個科室和老師們溫馨的相處,我學會了更多基本操作的方式和技巧,沒有壓力和負擔,工作麻利,很少出錯,得到了老師們的鼓勵和和好評,在治療室的一星期中,許多老師都說我是柏芝華老師的得力助手,就如小宰相一樣,說柏老師都可以把治療室放心的交給我!我聽了之後,心裡不知有多高興,這份鼓勵和認可,使我工作的更加仔細,認真與負責,說起柏老師,她是一位溫柔而寬容的女性,記得交我們配三升袋時,其他學生也在旁聽,由於我粗心將一個液體加錯,導致了其他液體的浪費,然而她沒有在學生面前指責我,而是叫我再次仔細的觀察與實踐,當時我很是責備,感覺辜負了老師對我的信任,同時也很感激老師保留了我在同學面前的自尊,之後,我對老師發自內心的說對不起,老師說沒事,下次注意仔細點。經過了這次失誤,老師並未對我失去信任,依舊把治療室交給我,這份鼓勵與信任使我更加努力,將治療室整理的有條不紊,我學會了要尊重別人,做錯了,也要給予改正的機會。

  姚麗娟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同時也是一個好朋友!是一個對工作認真負責同時嚴格要求自己的直爽而又樂觀的女性。和她在一起學習,使我也開始嚴格有律的要求自己,並體會到無論是做人做事都要努力盡善盡美,要做到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浪費時間和精力,每一天充實而開心的度過。

  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 篇3

  我是學中醫出身的,如果你是想進醫院,拿醫師資格證,成為一箇中醫臨床醫生的話不防自考去實現,但是現在的就業形式對自考來說是不太合適的。 如果你是為了興趣,並不以此作為謀生手段的話,我可以推薦幾本書你看: 首先是《中醫基礎理論》這是必看的,這是基礎,是你踏入中醫殿堂的鋪墊。

  必須認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這些是臨床基礎,也是必看的。中醫基礎血紮實了,學這些可以比較輕鬆,尤其是診斷。學中醫其實就像走路,一條道,分幾條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後你會發現任何一條岔路都能幫你達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醫的各個臨床應用的瞭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針灸學》很有用的,就算給自己保健也是不錯的。

  最後如果想拓展,學習古代的中醫專著則《醫古文》要看,前人的精華太多了,如:《皇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丹溪心法》《景嶽全書》《脾胃論》等都可以看的。

  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 篇4

  我是2012級電子資訊班的一名學生,我學的專業是電子資訊與科學技術(醫學方向),其實是喜歡學醫的,結果沒想到學的是與醫學無關的,所以希望在選修課上可以普及一些醫學方面的知識,所以選了《中醫醫學案概論》這門選修課。學習後深感醫學的博大精深,醫者的偉大。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及一些感想。

  透過學習中醫學,我對它有了個初步的瞭解。中醫藥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人民在生活、生產以及同疾病鬥爭實踐的經驗總結。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內容。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人民的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

  自古以來,行醫者十分注重道德修養,將“大醫精誠”封為圭桌,更以行動詮釋著,他們以德養性,以德修身,德藝雙馨,正因為他們畢生恪守著這樣的信念,才真正成為歷代醫學家和百姓敬仰的偉大先師。“精”為先,“誠”為輔,只有具備“精誠”著,可承大醫之名,“精”於高超的醫術,“誠”於高尚之品德。縱觀慢慢中華幾千年醫學歷史,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名醫:扁鵲濟世救人,敢於直言:華佗施人道不分貴賤:葉天士謙遜好學承先啟後重樹醫德。他們撰寫的每一篇醫案謹慎真實讓我懂得實踐真理的統一。醫者中的智者應是眾智者中的佼佼者,因為他們擔負著挽救生命和發揚中醫的雙重責任,每一篇醫案便是他們留給後人們最好的紀念品,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學習這門課後有一些小小的建議,希望老師可以看看。

  有時候,對我們這種初學者授以長篇大論的醫學知識其實我們是吸收不了的,比如我相比之下更喜歡看一些圖片啊,實時的醫學影片等,可以提高大家的興趣。所以建議老師可以在講課中給我們加一些相關影片,或者相關圖片及新聞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其實在很多時候,不論是我們的這個專業還是醫學專業學生都會多少有些迷茫關於我們學習的這些知識可以用到哪兒,如何可以讓他們運用得更好,希望老師在講課時可以為我們指點一下。還有為了提高同學們的興趣,加深對中醫學的印象,老師可以在課程的初期給我們放一個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引入到課程內,或者實踐教學,其實我們非醫學類專業的學生也想過把醫生癮,老師可以實際教我們如何把脈,如何辨別疾病的發生之類的,而醫學專業的學生可以提前實習。

  以上是我對這門課的感想及建議。

  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 篇5

  之前的我對自己的醫術缺乏信心,已故中醫大家嶽美中先生曾說:“治心何日能忘我,操術隨處可誤人”。我曾問自己:“我能像老師們一樣看病嗎?”也許是命運的安排,在我疑惑的時候,20xx年我去xx參加了為期5周的純中醫義診服務。在師兄們的帶領下,加上我們從國內帶去的中藥飲片,我見證了一次又一次以純中醫的方法救人活命,看到了許多病人從中醫藥學這一個偉大的寶庫中獲得了健康,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作為一個青年中醫師應有的目標和責任。這個體驗鼓勵我讀研讀博,更深一步探索經典的魅力。

  我認為,作為一個學生,真正的跟診是你有一個辨證論治的思索過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診資訊後,會在你腦海中出現第一個病機,然後去思考這個病機和你收集到的四診資訊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個病機了,應再次把病機和四診資訊相匹配,重複這種過程幾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機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這個病機可用什麼方呢?《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方劑學裡有相對應的方藥嗎?而不是看老師用了什麼方藥,重點是你要有這種思考的過程。到了這個階段,千萬不要去看老師的方,因為可能會影響你的思維。因為有可能老師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證論治思維過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訓練這種思維過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醫老師專門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因為中醫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個骨傷與外傷雜病,所謂的外傷就是外感病,所謂的雜病就是內、外、婦、兒等,全都是一以貫之,全都依賴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如果連辨證這一步都沒有走好,如何論治?要有針對性地去學習、去提升自己。

  首先,學習中醫經典,最好是先看原文。至於版本的問題,我覺得對一個連辨證論治都不太明白的人來說,就先別了解,少走一些不應該走的路。

  其次,閱讀條文的時候,我們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條文顯示的是一個病人的病情,想象自己就是個醫生,一邊看著條文,一邊去學習如何分析。在閱讀的時候,可能一開始看到一兩個臨床症候表現,就會去想是不是某個病機,是表是裡?是寒是熱?再多幾個臨床症候出現,就會去想跟自己方才想的病機相對應嗎?有矛盾嗎?多次重複這種思考,最後就得出一個病機,就是這個條文想要表達的中心病機。在這個時候,其實就已經做了一次辨證論治了。所以,張仲景所著的書被後世認為是辨證論治的模範書,就是因為它裡面的內涵、它的重點在於學懂中醫的辨證思維,辨證求機審因論治。

  中醫的教育,為的是培養有辨證思維的中醫師。在與不少中醫學生交流時,我發現大家出現了一種“返祖性”的中醫思維。所謂“返祖”現象,就是置辨證論治於不顧,而重視一種類似於西醫的症候群治療的思維方法。什麼寒熱、表裡、虛實等,都只是一堆症候總結,之後美其名曰是什麼病機引起的,甚至連病機都不說,辨證論治的過程也棄之不用。

  從對《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的學習中,我們很容易發現中醫的看病方法,也可以說是中醫的“看家本領”是在四診後合參,在一堆臨床症候表現中找出其本質的問題、疾病的矛盾處,是對病機的總結。而在四診時,在腦海中有可能出現幾次病機,反覆思考那些症候表現,是不是對應這一個病機,也許這一個病機應該有另一個證候表現,然後再去問病人。所以,這其實跟閱讀、分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條文是一致的。由此可知,我們不應該只著重於對條文的背誦,忽視了對條文的分析,因為缺乏分析也彷彿脫離了臨床,脫離了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方法。

  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 篇6

  研修期間,我們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養三大知識模組組成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強化學習。可以說,這期研修班起點高、模式新穎、效果良好。整個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既關注了當今公共管理和理論前沿,又關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實際,既有前瞻的視野,又有豐富的案例分析。雖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時間,但我覺得感觸很多,收穫也很大。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彙報一下個人的感受:

  一、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

  這次研修,我們完成了120學時的課程計劃,22門課程基本涵蓋了公共管理專業應涉獵的主要領域,從宏觀經濟學、危機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財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人力資源管理、媒體新環境及應對策略、領導語言藝術、資訊科技等等,內容覆蓋面廣,資訊量大。聆聽了教育部有關官員及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人保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中國教育電視臺等知名專家教授的授課,領略了名師的智慧和風采,老師們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分析和精闢的見解,他們精彩的講解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維理念不斷地受到新的衝擊,從而進一步理清了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解開了許多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正所謂:聆聽的是智者的聲音,感悟的是知識的力量;學到的是管理的精華。

  二、增長了知識,提升了能力

  一是學習了很多科學的管理方法。如中國人民大學侯景新教授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周石教授的“高績效團隊建設”、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李克實教授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國際關係學院郭惠民教授的“突發事件處置與危機管理”等專題講座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可以說,透過這次研修,切實地增長了管理知識,增強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 “管理的一半是科學”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學,即既要符合當前的教育方針政策,又要適合本校的實際情況。“管理的一半是藝術”指的是學校的管理要講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 它告訴我們,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兩者合二為一,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預見,在培訓期間所學到的這些先進的管理方法,必將給我今後的工作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是學習了很多新穎的思維方法。如清華大學韓廷春教授的“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分析”、清華大學王孫禺教授的“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國人民大學謝明教授的“公共政策分析”、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綜合處劉培俊處長的“關於中國職業教育吸引力的若干思考”、清華大學袁本濤教授的“教育的公共性與教育公平”、北京師範大學劉寶存教授的“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清華大學李越教授的“中學與大學教育銜接”、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喬玉全處長的“中國基礎教育辦學現狀、熱點和發展趨勢”、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談松華教授的“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宏觀背景與戰略選擇”、清華大學王有強教授的“公共財政學”等,從不同的研究領域出發,以不同的研究視角,展現了許多新穎的思維方法,這些新的思維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規和教育規律,又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直面現實困難,突破常規思路,創新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問題迎刃而解,效率不斷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這些思維方式所閃現出的智慧,就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我覺得這些新思路、新方法對實際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心態更加自信,思路更加開闊,方法更加靈活。

  三是學習了很多有效的溝通方法。如中國教育電視臺聞閘教授的“領導者語言表達藝術”、 清華大學孫靜惟教授的`“媒體新環境與應帶策略”、清華大學孟波講師的“管理溝通”等課程,

  都結合了生動的案例分析,為我們講述了溝通在現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簡言之,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摒棄隔閡,就是密切關係,求得諒解,增進感情,達成共識。但凡成功的管理者,無一不是善於溝通的好手。作為管理者,一方面加強團隊內部管理,需要與成員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夠使團隊成員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圖,能夠激大家的參與感和熱情,能夠引導團隊成員朝著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發奮努力。另一方面創設團隊發展的良好環境,要與外界溝通。無論是要爭取領導的政策支援,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還是要贏得外界的大力幫助,這都需要重視溝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滿誠意,另一方面要善於尋找雙方的關注點、興奮點和共同點,促進工作的有效推進。 四是提升了個人修養。如清華大學劉書林教授的“科學發展觀與幹部素質提升”、清華大學李燕教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漫談”、清華大學朱漢城教授的“走進音樂世界——音樂賞析”等課程,對提高個人的素養有莫大的幫助。

  三、提高了認識,完善了自身

  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這是我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體會之一。透過學習,不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透過學習,還促進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論修養。透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感覺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和管理理論水平離工作實踐對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這不僅體現在自己學習的習慣上,沒有養成有計劃、有規律地學習理論知識的習慣,而且體現在自己的學習成效上,既沒有對各種理論做到大量涉獵,擴充知識面,又沒有精讀某種理論,融會貫通,更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以後要在學習上更進一步加強,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在學習中提高、在學習中成長。二是要注重積累實踐經驗。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透過概括提煉而成。專家們的工作經驗和理論成果,都是因為他們不僅勇於實踐、不斷探索,而且是因為他們善於總結,注重積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總結、提煉成功的經驗,使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法,並逐步成為自身工作特色,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業務水平。透過這次研修,我深刻地認識到,要做好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一名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使學校發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能夠勇立潮頭,立於不敗之地。篇二:中醫院崗前培訓心得體會

  海門市中醫院崗前培訓心得 本人在參加了七天多的醫院崗前培訓,認真汲取了多位院長和主任的指導教育後,獲益良多。短暫的培訓雖然結束了,可是在培訓過程中獲得的心得體會卻深深地影響了我,特別是對敬畏生命,關愛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醫者仁心,作為醫務工作者就必須以為患者服務為己任,從點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健康所繫,生命相托,是我們一生的信仰。而醫者仁心的內涵就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繫患者。肩負救死扶傷重任的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時刻銘記希波克拉底的錚錚誓言,時刻銘記白求恩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先賢們的聲音還在耳邊時時鳴響,我們已經奮起前進的腳步,向著新時代更高的目標前進。

  “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的精神,閃爍著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光芒,樹立了新時代救死扶傷、病人至上、熱情服務、文明行醫的行業風尚和職業道德。也正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繫患者”的新時代體現。醫者仁心要求我們改善服務態度、規範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服務水平,真正做到樂群敬業、厚德懷仁,做維護人民健康的忠誠衛士。

  當前我們中醫院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一年一個新臺階,我們忘不了醫院裡的中醫前輩們。是你們展現了中醫學術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傷的人格魅力;是你們兢兢業業,無私奉獻,視醫院為家,風裡來雨裡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為醫院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線,溫柔大方又能幹的護士天使們,不分天寒酷暑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用美麗的雙手塑造了那溫情感人的世界。我們忘不了每一位母親、妻子和女兒,你們任勞任怨,無私奉獻。舍小家保大家,時刻謹記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醫護人員肩上的責任。有時候,醫務工作者也會被推到醫患矛盾風口浪尖上,面對太多的不理解,充滿了無奈;有時候,也會因為工作強度太大,不知不覺間變得煩躁和脆弱;有時候,也會因為家人的抱怨和不滿,偷偷流下難受的淚水。但是,無奈過後,是你們不變的微笑;辛勞過後,是你們執著的堅持;淚水擦乾,依舊奮鬥在最前線。是你們為醫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此真誠地說一聲:你們辛苦了。

  醫務工作者用實際行動,捍衛了“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手持仁術,用過硬的技術贏得患者的信任;胸懷仁心,熱情周到的對待每一位患者;維護醫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讓群眾滿意。

  回首以往,我們將深深銘記探索中求生存、求發展的奮鬥歷程;放眼未來,我們將迎難而上,讓紅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為20XX屆中醫院的新同志,應該跟上時代的節拍和步伐,以傳承創新精誠的氣魄,用更加飽滿的熱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現出我們別樣的風采。

  懷著激動與自豪的心情,我很榮幸地成為醫院隊伍中的一員。面對全醫院甚至全社會的期待,我們醫務工作者必須以十二分的精神來工作,以100分的滿足來上交這份生命的答卷。雖然崗前培訓時間很短,但是我從中學到的知識卻是終生受益的。我們會永遠謹記冰心老師的話,將“仁愛之心”肩負在左,同情之心擔當在右,走在生命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穿杖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

  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 篇7

  一、中醫特色凸顯,內涵豐富,療效明確

  “自然堂”是省中醫院的一張特色名片,是針對亞健康人群、疾病恢復期康復理療、防病保健的一個治未病中心。充滿中醫藥文化氛圍的展示大廳擺滿了各種藥茶藥酒,中醫外治器具,研發推出的一系列藥枕、督灸器,彰顯了深厚的中醫內涵,以各種花名命名的治療間裝修溫馨別緻,安靜整潔,各具特色,為病人提供貼心的個體化服務。不僅僅在病房,他們把中醫特色服務延伸到門診,在門診設立專區,銷售研發的各種藥枕、藥用肚兜,香囊、灸盒、藥茶等,經濟效益社

  會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風溼骨病科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中醫特色治療室,獨立的中藥燻蒸間有十間,還有十幾張理療床,室內擺放了候診椅,由護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療時間,一臺可以同時滿足三位病人進行上下肢中藥燻蒸的儀器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儀器分設三個水槽,可以調節溫度和時間,據護士長介紹對那些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根據其辨證分型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燻蒸,療效很顯著。我們在參觀小兒康復病區時,觀看了蠟療操作的全過程,蠟療主要是以蠟為介質,以熱療的方式發揮中藥效用,治療兒童肌肉攣縮、肌張力高有明顯效果,很受患兒家長歡迎。兒科的中醫特色在門診也有充分的體現,小兒推拿室、小兒灌腸室、小兒穴貼室分割槽管理,設有中醫基礎理論較深厚的專科護士進行辨證選穴治療,由於病人較多,需要提前預約,體現出中醫專科護士在臨床中醫特色治療中的重要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另外心科的藥物罐、中藥定向透藥、耳穴壓豆、足浴推拿等,婦科的各種大小封包、氣壓肢體血液迴圈治療儀、盆底肌肉功能障礙治療儀,康復理療科的宮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萬維注射止痛療法、弧刃針刀治療等都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拓展,很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二、注重學習型醫院建設,學術氣氛活躍,科間互動交流頻繁

  在學習期間我們有幸參加了三次護理查房,查房時氣氛很活躍,每個護士都能針對病例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對護理問題及措施進行補充,我們也積極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透過這種學習形式不僅使大家對查房病例的相關知識有更全面的

  瞭解,還由於不同科室人員的參與,拓寬了思路,以輻射性思維思考解決疾病治療護理中的疑惑。我們還很幸運的被邀請參加了醫務部組織的“主任沙龍”,沙龍活動時間都安排在中午,由承辦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鐘內對本科室發展及專業、先進診療技術、管理經驗等進行介紹,我們這次參加的是周圍血管科承辦的主任沙龍,沙龍結束時科室全體成員一起給大家演唱了改編版的歌曲“春天裡”,讓每個人在歡笑聲中對他們科室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們覺得他們對“主任沙龍”的主題詮釋的很好:主任沙龍是展示科室發展和專業水平的良好平臺;是學術交流和科室管理經驗互動的真誠紐帶;是各個科室間業務協調配合、共謀發展的穩固橋樑;是挖掘中醫寶庫、傳承名醫經驗和治學之道的有效途徑。制定嚴格簽到制度的各種業務學習,“西學中”培訓班,理論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提升醫務人員整體業務素質,鍛造出一支業務精、服務優的精品團隊。

  三、管理規範,以人為本

  我們所到科室都有一個切身體會,那就是整潔安靜,窗明几淨,病房管理規範,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沒有鬧哄哄的感覺,護士基本不出病房,醫護配合、分工明確、細緻、敬業、和諧,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中醫傳承觀念強,中醫治療專案形成解決問題的常規,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對各種治療護理依從性強,這都得益於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項制度措施抓鐵有痕的落到了實處。為方便病人,在門診和病房樓都設有自動售貨機,門診還設立了atm取款機,可以24小時服務,營養餐廳配餐送餐服務,點滴處體現出服務品質。透過短短几天的“走學”經歷,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理念,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識,有些科室已經開始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中。在回來後組織的座談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收穫很大,收穫了寶貴的經驗,真誠的友情,只是由於時間短、任務重,有些內涵還沒有系統學習,我們“走學團”相約爭取下次再有機會相聚“走學”,為我院的發展建設,為我們共同的中醫事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 篇8

  我是一名中醫大二在校生,一直以來我對中醫都有濃厚的愛好,尤其是學了兩年的專業課程,特殊想身臨其境的體驗中醫看病的全過程。

  機會最終來了,經姑姑引薦,趁暑假假期,我懷揣著好奇心從xx來到xxxxx老師的診所學習。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抱著很大的勇氣與決心來到這裡。在我的腦海裡,跟診老師一般是鐵面無情,嚴肅冷漠的角色。恰恰相反,x老師是平易近人,幽默風趣的人,師母和爺爺奶奶都把我像家人一樣看待。在這裡我就像是個孩子,有家的味道。雖然讀了兩年基礎理論知識,但對於老師有時候講的也是雲裡霧裡,方劑學的300多首方子在學校背的累死要活覺得已經很了不起。而老師隨便講出一個沒聽過的方子,瞬間懵了,才覺得自己孤陋寡聞,才疏學淺。來了個病人如何望聞問切和辯證思路,理法方藥等等,老師還是熱情毫無保留的教我,漸漸地才覺得理論與臨床假如不結合,永恆只會紙上談兵,不會應用,才默默感激不枉此行。

  老師經常講辨證論治,切不可以對症下藥,而證才是指導遣方用藥的根本,所謂“有其證,用其方。”原來抓藥也是一門學問,首先得會識別稱杆,其次如何拿稱,藥物稱重,和分量,講究高效無誤。在其過程中,我還可以親眼熟悉中藥,這和教科書上照片還是有所區別,更加深刻的領悟中藥的魅力,使我感受良多。

  老師講了許多他行醫20多年的親身經歷告訴我,趁還年輕多讀經典和背誦方子,為以後臨床打下堅厚基礎。

  中醫講究靈便變通,每病人的特點不一樣,因此儘管同一種病,也要因人而異,辨證施治。老師常說:“中醫是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差別,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調和陰陽,扶正祛邪,以人為本,最終達到陰平陽秘。在我看來,中醫既奧秘,又科學。

  中醫這條路要想走好,還得下苦功夫,任重而道遠,堅持到底,走好以後的每一步,以後一定把中醫理論知識學紮實,一步一個腳印,永恆保持一顆謙虛好學的心,努力做一個真正能幫患者解決痛苦的好中醫。

  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 篇9

  有人說:中醫是宏觀醫學,西醫是微觀醫學,中醫他承載了中國人的智慧,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發展,並使我們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觀察人類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醫學習之前我一直覺得,中醫是一位老人,左手拿著《本草綱目》,右手給人號脈,並能用毛筆寫出藥方的文人,他的療效並不懷疑,可他的治癒時間確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藥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蟲動物所製成的湯劑,療效好。中藥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選擇西藥片。經過長時間的學習,我知道了什麼是中醫、中藥,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與疾病作鬥爭的智慧結晶,對於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又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世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迄今仍然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的中醫中藥經歷數千年,通過歷代無數醫家的努力得以不斷地豐富發展,從而逐漸形成其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他融入了我國古代用以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宇宙觀和方法論---陰陽五行。陰陽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但也有規律可循。陰陽即對立又是統一的整體,他始終處於此消彼長或此長彼消的不斷運動變化狀態,並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為根基,且可相互轉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它們相生相剋也構成了對立統一的關係. 中醫診病則透過觀察患者外在的區域性的表現來推測內臟的變化,以確定病情,盡而就產生了四診,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國老中醫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於他結合中醫的理論把四診運用到了極至,如東漢的華佗、張仲景,明代的李時珍,他們為中醫、中藥的發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有了中醫的理論,中醫的診斷就得有中藥的治療。談到中藥,他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其所有的藥物大多數源於我國天然產的,但也有源於外國的,還有少數化學藥品。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水土、氣候、日照、溫差、溼度生物分佈等生態環境各異,各地所產的同一種藥材,其質量優勢不一,可見中藥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這就有了“道地藥材”。如四川的黃連、附子,東北的人參、五味子,甘肅的當歸,湖南地黃,山東的阿膠,廣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來,日本、韓國、加拿大等一些發達國家已把中藥納入其居民醫療保險體系中,歐美很多醫藥學家也將目光投向了植物製藥,中醫藥在預防、養身、保健、康復等方面也顯示出了其特有的優勢,我相信中醫藥會像我國的經濟發展一樣引領世界。我會認真的跟李冬黎老中醫學習,繼續鑽研刻苦學習中醫藥知識,掌握的更好更紮實。

  學習中醫內科心得體會 篇10

  學習中醫四大經典是每一箇中醫人提高自己臨床能力的有效途徑,認真研讀古人的醫術對於現代醫學的發展有深遠的促進作用,在本次學經典活動中,我認真的溫習了中醫四部經典著作,在運用臨床方面有了新的領悟與提高。

  首先我學習了四大經典的內容概括如下:

  中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鉅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關於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目前國內的中醫高等教育教材將《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作為四大名著。還有學者認為《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四大名著。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鉅著。《黃帝內經》的內經,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有的人認為是講內科的,《黃帝內經》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裡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內經可以用三個“第一”給它作一概括。第一,《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第二,《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內經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第三,《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裡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試想,大略700年前,歐洲鼠疫暴發,有四分之一的歐洲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中國近兩千年的歷史中雖也有瘟疫流行,但從未有過象歐洲一樣慘痛的記錄,中醫藥及《內經》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及其雜病治療規律的專著。東漢末年張仲景撰於公元200-205年。全書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複之外共有藥方112個。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該書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先啟時的作用,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張仲景運用《素問熱論》的理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對外感病的發生、發展、預後、治療等進行了精闢的闡發,將外感疾病具有規律性的各種表現,歸納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病證,每經結合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進行辨證論治,既有“同病異治”,亦有“異病同治”,確立了嚴謹的治療規範,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奠定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原則。本書是我國第一部理論聯絡實踐、理法方藥齊備的臨床醫學鉅作,書中按傷寒傳變規律,以條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簡間賅,辨證嚴謹,治法靈活多變,制方藥少而精,對後世臨床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踐證明,該書辨證論治的原則不僅適用於傷寒病的治療,而且是指導其他臨床各科治療的準則;其所運用的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基本治法,被後世廣泛應用;其所創制的113個基本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承氣湯、白虎湯、小柴胡湯、理中湯、四逆湯、五苓散、瀉心湯、烏梅丸等,成為臨床廣為應用的有效方劑。可見。《傷寒論》對祖國醫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東漢張仲景著述的《金匱要略》是中醫經典古籍之一,全書共25篇,方劑262首,列舉病症六十餘種.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部分外科婦產科等病證.《金匱要略》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診治雜病的專著,是仲景創造辨證理論的代表作。古今醫家對此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書名“金匱”,言其重要和珍貴之意,“要略”,言其簡明扼要之意,表明本書內容精要,價值珍貴,應當慎重保藏和應用。《金匱要略》被古今醫家讚譽為方書之祖、醫方之經,治療雜病的典範。

  《溫病條辨》為吳瑭多年溫病學術研究和臨床總結的力作。全書以三焦辨證為主幹,前後貫穿,釋解溫病全過程辨治,同時參以仲景六經辨證、劉河間溫熱病機、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及吳又可《瘟疫論》等諸說,析理至微,病機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書中歸納溫病清絡、清營、育陰等治法,實是葉天士散存於醫案中之清熱養陰諸法的總結提高。而分銀翹散作辛涼平劑、桑菊欽作辛涼輕劑、白虎湯為辛涼重劑,使氣分病變遣方

  用藥層次清晰、條理井然。葉天士之驗方,在吳瑭手中一經化裁,便成桑菊飲、清宮湯、連梅湯等諸名方。足知吳瑭此書,不是僅僅為纂集而撰,實是經心用意,為學術理論昇華之作。

  其次,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把握理論聯絡實際,有目的的學習:

  在發展中醫學事業中,把握中醫經典著作是學好中醫的關鍵,因為經典著作是中醫學的源頭,醫家的闡述發明均離不開經典著作。要精研《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從研究文言文開始,再參閱各家註解,透過對經典著作的熟讀與深入研究,並在實踐中反覆體驗,甚至精研一生,最終達到得其精要,為臨床工作奠定了厚實的中醫理論基礎。誠如周鳳梧教授指出:“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使學者有階可升,至出乎規矩之外,而仍不離規矩之中。”,“規矩”就是經典著作中基礎理論,從而明確指出,只有掌握好經典著作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中醫學是一門應用科學,離開實踐就失去了活力。中醫理論的發展正是醫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的結果,而中醫理論的掌握亦在於臨床實踐中的總結和提高。著名醫家無不是在臨證中成長,並在臨證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結累經驗,更好地提高了療效。透過臨證來驗證理論,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中醫理論,也得到了患者和社會的支援,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中醫學的發展正是在臨床實踐基礎上實現繼承與創新的過程。隨著時代的不一,疾病譜的更換,中醫臨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斷的繼承與創新。醫家在臨床中多能融會古今,學貫中西等等。嶽美中根據《類聚方廣義》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疥癬內陷的一身搔癢、發熱、咳喘、腫滿的記載,運用該方治療腎炎合併皮膚溼疹的患者,並將此方合甘麥大棗湯加生地、紫草等治療過敏紫癜性腎炎,都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這些都體現了著名醫家在臨床中善於融會古今,不斷創新的特點。

  中醫學既是一門自然科學,又是一門有關社會人文的科學,其內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時、物候等人文知識,僅本專業現存書目就有19000餘卷寶籍,欲成為大醫,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內經》中就要求習醫者“上窮天紀,下及地理”。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更明確指出學醫者當“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所有醫家大都有淵博的學識,而知識的積累絕非朝夕之功,往往傾注了一生的精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