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精選8篇)
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精選8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精選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我們作為教師,應該認真地學習新課程,嘗試著正確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應用於教學實踐,為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新的課程標準下,我們的教學應該朝什麼方向發展?這是我們教師的困惑。認真學習了新的課程標準,聆聽了專家的報告,傾聽了名師的現場教學,我體會很深。以下是我學習《新課程標準》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學習新課程,體驗教學目標的變革
傳統的教學大綱以學科體系為中心,從知識、能力、情感三的方面來表述本學科的教學目標。新的課程標準則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的教學目標,它與以往的大綱強調知識的系統性是有區別的。
其次,學習新課程,品嚐學習方式的變革
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覺得教師講,學生聽是最適合的教學方式,而新課程標準在以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指導下,不再是師問生答的傳統方式了。它主要倡導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新課程強調師生互動、互教互學。課堂上要求教師儘可能的運用合作、小組學習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而且,這樣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的權威地位,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再次,學習新課程,品味“以人為本”思想。
新課程的教學關注的是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面對這樣的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到底應該做些什麼?如何去做?是不是應多思考一下作為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如何在這紛繁複雜的社會上健康快樂的生活?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不同於以往課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更加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強調深入到學生的認知世界,透過參與學習過程,給他們深刻的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它是學生成長的舞臺、是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便得到了豐富;有了親身的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科學的價值等的認識就可能有了進一步發展。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一個人的能力和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已經成為新課程標準的主要思想。
最後,學習新課程,挖掘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它的開放性,比如,一堂美術課,老師可以設計出十幾種教學形式和內容。這都是以往教學中所沒有的,這對教師的挑戰是不言而喻的。其實,教材只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造。教學則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是對課程的不斷髮展、不斷豐富的過程。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拿到教材後,千萬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對教材進行調適和重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尋找、開發、製作、整合教學資源和資料,還要學會現代資訊科技。教師在執行新課程計劃中,開發利用校內外的一切課程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
新課程的學習讓我們教師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思想要變,我們的教學方式要變,更重要的是我們應是終生的學習者,我們要身體力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2
透過學習《新課程標準》,我認識到在新課程標準下的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和保持學生較濃的學習興趣,充分研究教材,認真備課,在各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透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變興趣為參與實踐的動力,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把握良機,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中學生這個年齡的特點是: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如果教學中忽視這些特點,單純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使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機械地講解,把他們純粹當成知識的容納器,填鴨式地問他們灌輸在他們眼中枯燥無味,冷冰冰的語法、詞彙,他們便不感興趣,因而也就談不上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中學英語教學質量不佳,恐怕這是一個主要原因。學習需要興趣。就某種意義上講,學英語就更需要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保持它,使之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正是趣味教學考慮的出發點。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
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師生關係是以基本的人性觀為前提的。傳統的師道尊嚴,便是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的體現。現代教育觀則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權威型的師生關係無疑會扼殺兒童的創造力。
在教學過程中,耐心是至關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師良好行為的體現。教師的工作是解決學生不同程度上的問題,其中除了教學上的,還有心靈上的。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對待形形色色的問題,不計其數的學生,都要用一顆熱情的心耐心地去做。
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3
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使我明確了教師不在是課程的執行者,而是課程的建設者、調適者,是課程實施中問題的協商者、解決者。因此,新課程對教師在決策、開發、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許多要求。透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使我明確了今後的工作方向。我會認真學習有關資料,認真鑽研教材,認真領會編者意圖,力求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經歷真正的“引導”,獲得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四大數學內容。即數與代數、空間與圓形、統計與機率、實踐活動和解決問題。下面就自己讀完這本書後的感受,再結合本人幾年的實踐來談一談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課堂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一、教學素材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1、從現實中取得學習資源
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入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中。如《噸的認識》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況中感受並認識噸,建立噸這一概念。
2、從具體事實中理解、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
小學生都有比較強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他們渴望在學習中自己去發現。教師要善於保護並善於激發學生的這種慾望。這些發現和慾望都是基於對現實的理解和發現。浙教版的很多單元結束時都安排了實踐活動課。這些實踐活動課都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二、教學活動注重實效
1、教學活動必須有明確的目的
有效的教學活動必須目的明確,盲目的活動往往是低效的、無效的。課堂教學活動能否落實到位,最關鍵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確的目的。我們在課堂教學設計時首先考慮的應是教學目的,而不是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因為方式和手段都是圍繞目的來實施的。
2、教學活動必須是學生的自主活動。
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動手和動腦有機的結合起來。啟發學生的多種感觀。自主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體會活動中的數學成分。如《連加、連減》一課。學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讓學生自己說情景、自己說想法、自己提問題、自己解答問題。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而是主動的、創造性的學。(心得體會 )這樣的學習有利於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力,有利於學生潛能的開發,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3、教學活動必須倡導有效地合作學習
現階段,合作學習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課改課堂上。合作與交流能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精神,初步學會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學習的關鍵在於何時合作,我覺得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必須合作:
1,所學的知識是難點,學生感到有難度,有困惑。
2,所學的知識是重點,學生需強化該知識點。
3,所學的任務較重,較難,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學習當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時無效的合作。
三、教師角色的變化
1、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教師作為促進者,其角色行為表現為: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援性寬容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的喜悅;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過失和錯誤。
2、由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髮展的引導者。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記住自己的職責是教育所有的學生,因而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再課堂教學中,要儘量地給每位學生同等的參與討論得機會。要經常仔細地檢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對待不同學生上有差別。要常常瞭解學生得意見,看看他們是否察覺到了教師在期望上的偏差,隨時審查,隨時修正。3、教師在課堂的位置,將不在是知識傳授著的固定位置——講臺,而在教室裡流動起來,將參與道學生活動之中,與學生分享知識並獲得情感體驗。
新課程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這就是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校制度建設的參與者,校本課程的開發者……。我們應該把學和做結合起來,由理論到實踐,多看、多讀、多寫、多做。
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4
小學美術新課標帶來很多新的理念,它改變了傳統美術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精神和學習興趣。在此,說說我對美術新課標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權威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忽略了學生的存在。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一堂課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麼教都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在教學中注意安排一些選擇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製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教學中,我在介紹完幾種表現方法之後,並不限定學生用哪一種方法,而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自主地選擇方法,大膽、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感受。在整個練習中學生還可以和小夥伴合作共同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練習,透過練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愉悅感和滿足感。
三、讓學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長知識。
兒童最“喜”的莫過於玩了,要抓住他們的這一特性,讓他們玩自己親手製作的東西,在玩中增長知識。這樣,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善於發現問題,並能究其根源,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知識面。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透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5
7月6日——7月10日,我參加了湖南省懷化市語文骨幹教師的培訓學習,這次學習讓我感受頗深。
有的人可能會說:新課程改革不是從20xx年就開始了嗎,現在都過去十多年了,還有必要學習嘛!其實,我認為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新課標正處於不斷完善的階段,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領會,不斷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這次學習中,有一個叫向翠仙的老師在給我們上課的時候就談到了她的一次親身體會,她說:在新課程改革初期,有的老師在領會新課標的時候存在著很多的誤區,認為在課堂上只要運用了多媒體,那節課就符合了新課改的要求,就是一堂好課。她就曾經應邀擔任一次公開比武課的評委,在那次比武課中,有一位老師上課很出色,各個方面都表現的很不錯,但是她並沒有得獎,為什麼呢?因為她沒有采用多媒體上課。那是不是不用多媒體就不符合新課改了,非也,不需要用還要強用,這不是畫蛇添足嘛!但是現在很多老師仍然有這種思想。
這次主要學習了在新課標下怎樣進行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讓我受益匪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認真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貫徹新課標理念,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讓我所上的每一堂課都更加豐富多彩。
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6
學習了《新課程標準》使我受益匪淺,收穫豐厚,感觸很多。《新課程標準》強調: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感受、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透過學習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
1、提高自身素質。首先,必須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轉變傳統的教育。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有三個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啟用,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教師將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因此,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接受繼續教育。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並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自身發展,教師的發展又將構成新課程實施的條件。
2、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3、講授新課程時應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比較新課程與舊教材的區別和聯絡,有哪些改進,教法上有那些變化,有那些獨到的進步和收穫,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4、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從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師生互動等新的教學模式;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5、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資訊量,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取新知。
6、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式。新的語文教材將努力貫徹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方面會做出許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把學生看作“空的容器”,對學生灌輸知識填塞容器,而是認可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指導他們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並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來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能力發展為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透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要為學生留有空間和時間,使學生有機會透過聯想、推理和歸納等思維活動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增強自信,提高能力。教學中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其它學習資源來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幫助學生獨立指定具有個性的學習計劃,並根據自我評價不斷修正和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逐步把學生塑造成為自主學習者。
7、系列配套增強了教材的選擇性、拓展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有學生用書、教師用書、練習冊、配套讀物、錄影帶、多媒體光碟等。這些材料加強了教材的彈性,為教師靈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條件。此外,教師也要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比如,利用報刊資源來擴大學生的詞彙量和提高閱讀能力,利用音像資源進行聽力練習和了解文化元素,利用分級讀物增加輸入量,培養閱讀興趣等等。但對於課外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該是建立在認真研究課程要求,透徹分析教材,深入瞭解學生的需求和水平的基礎上,使之與教材相輔相成,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8、在教學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評價體系。在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在教學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評價體系,鼓勵學生、同伴、教師以及家長共同關注和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提倡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他評與自評相結合,以自評為主;綜合性評價和單項評價相結合,以綜合評價為主。
在實踐工作中,應不斷總結反思,經常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教學心得等;並和同事們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積極探討,總結經驗,積極推廣,魏書生的教學法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時代賦予我們的是機遇、是挑戰。我們要不斷學習,積極進取,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7
《課程標準》指出:“課程的改革不僅是內容的就改革,也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教學活動建議中提示了一些與新課程想適應的教學方法,在美術新課程實驗教科書中也提供了不少引導學生參與美術教學過程的線索。
透過新課標的學習,對心得美術課程理念和目標很認同,但是自我感覺缺乏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特別是未能較好的把握美術知識、技能的傳授與創造能力的培養之間的關係。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有時依然採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示範進行描繪或製作,不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為了取得知識、技能的傳授與創造能力的培養之間的平衡,對學生提出發揮自己的想像進行創作的要求,但示範過度,以致學生模仿範例,作品雷同,遏制了學生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揮,也有的老師採用放任式的教學方法,一味的讓學生自主學習,卻不指導或必要的示範,導致學生無法掌握基本的技法,創造能力同樣難以得到發展。還有一些教師“喜歡用一個主題競賽性遊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學生易投入,但比賽環節時間壓力大,學生很難有時間和空間、理解、感受和表現,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流於形式,有些不需要合作的內容卻採用了分組合作的方式,降低了教學成效。
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8
現在的課堂是一種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的課堂,應以主體發展為價值取向的。在公開教學中,我們在評課時,關注地比較多的也是看教師對課堂的調控,對教材的把握,很少會涉及到學生學習評價。如果有,那也無非是說這個班的學生基礎好,思維活躍等。在新課程理念下,教育起了很大的變化,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就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評價的目的是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下面我就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談一點我個人的看法。
一、要重視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中,在傳統教學中,對於知識的掌握我們通常就看作業情況或上課發言等的情況,而往往會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在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應該考察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是否樂意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在一年級課堂教學中常常會看到要求學生拿出學具擺一擺。如一年級學生學習9加幾的進位加法時,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有的學生已經掌握了計算方法,但老師仍然規定每個學生都要用學具擺一擺,9+3=?先在左邊放9個木塊,再在右邊放3個木塊,怎樣移動算出一共是多少木塊,會做的也擺,不會做的也擺,課堂氣氛甚是活躍,殊不知好的同學是出於老師要求的,並非是出於自身意願,不得不擺,奉命操作,無動於衷,失去了藉助實物演示探討演算法的作用,甚至在鞏固練習階段,已經都能直接計算結果,仍要求學生先擺學具,再寫得數,這樣做不僅是一種流於形式,而且是一種累贅,試問這樣又該如何評價學生呢?“嗯,大家擺得真好,算得都很好。”用一句這樣的話籠統的加以了評價,又有什麼意思呢?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換一種方式進行教學呢?比如還是9+3=?同樣每個學生的桌上都有一些小木塊,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設計,教師不要規定要求學生拿出小木塊擺一擺,只需提醒一下,“你們可以用學具擺一擺,算一算,也可以不用。”這對於學生聽來是一種自我的挑戰,是一種主動參與學習的體驗,增強了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好的學生不用學具直接計算結果,差的也能借助學具計算出結果。這樣的評價是顯而易見的。
二、要及時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數學課程標準總體目標中對知識與技能目標闡述如下: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資料、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機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我們往往會存在著一種誤區,那就是概念、法則、定理等一些是基礎知識,而知識的運用是一種技能。其實這樣忽略了學生在探究這些數學事實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和方法對學生來說是研究新知的基礎。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應結合實際背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更多地關注對知識本身意義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礎上的應用。如對空間與圖形學習的評價,應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幾何事實的理解、空間觀念的發展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演繹推理能力的獲得。“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要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在評價學生掌握知識時,除客觀評價基礎知識的掌握外,在研究面積計算過程中,所獲取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如平移、剪拼等方法及轉化的思想將是評價的重要內容。
三、要重視評價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體驗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情感和態度包括: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我們在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時,要注意考察學生是否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數學學習,在小組的合作中是否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質疑,進行小組合作,並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解決問題。我曾經和我的學生一起討論過這樣的一個問題:100名選手進行象棋單淘汰賽,要賽多少場才能決出冠軍。有的學生一一排列,有學生一輪一輪計算,不少同學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陳聰同學說:能不能這樣想,要淘汰一名選手就要進行一場比賽,因此要決出冠軍,就要進行100-1=99(場)比賽。同學們也認為他的解法最妙,我也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
這時,我就恰當地對他進行了評價:陳聰同學很愛動腦子,他的想法也很好,我們就給陳聰同學的解法取個名,叫“陳聰解法”,大家說好不好?沒等我話說完,大家已經用熱烈的掌聲他表示了祝賀。這樣的評價,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進一步的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在數學學習中,要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要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中,不斷的思考,從最佳的角度去選擇答案,探索數學的奧秘,感受數學的嚴謹。如我和學生一起探討這樣的一個問題:甲城往乙城運75噸貨物,如果用載重量是5噸的大卡車運一趟要110元,用載重量是2噸的小卡車運一趟運費為50元,請你設計幾種運貨方案,比較一下,哪一種運費最省。設計幾種運貨方案並不難,但要算出所有方案中運費最省的一種,就要看從什麼角度想了。大卡車運一趟要110元,每噸運費110÷5=22(元),小卡車運一趟要50元,每噸運費50÷2=25(元)。因此,應儘量用大卡車運,75÷5=15(輛)。可見,用15輛大卡車運貨最省。這種在數學學習中體現出的情感態度是我們非常需要評價的,但由於教學行政部門及教師缺乏評價學生情感態度的有效辦法,以及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對這方面的評價積極性不高。
四、評價主體要多樣化
學生、教師、家長是參與評價的三大主體,我們過去偏向於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應該是聽從老師的話,這好象是天經地儀的事,如今新課程要實現“以人為本”,教學過程就要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旋律,那麼我們就不能忽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對於學習過程中的一些情感體驗,如是否喜歡數學,學習數學是否有信心,學生感覺是最真實的。由此可知學生的自評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價值的。而數學學習又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在小組合作中,學生所表現的各種素質,他是否積極參與、是否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小組內同學是最有發言權,因此學生的互評也是至關得要的。家長和孩子之間有著特殊的關係,家長的評價影響力不可低估,由於家長對教學的不瞭解,他們的評價可能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據報載有一所小學的老師為五年級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一道作業:假期,如果你們一家人想到上海旅遊,請制訂三種旅遊計劃,分高、中、低三檔,其中火車票、飛機票、賓館住宿、各景點門票等費用,必須詳細列出,最後根據家庭收入狀況選擇一個最佳方案。顯然,這樣的題目很具有新課程理念,是一道讓學生動手動腦的作業,是一道與生活聯絡密切的作業,結果很多學生不知所措,家長抱怨學校作業怪,結果有許多作業都是由學生家長包辦。由此可以看出,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老師、家長三者要缺一不可。在本案例中,家長如果對學校工作了解、支援,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親自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恰當地進行評價,對學生學會學習是終身受益的。
五、合理選擇評價方法
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法是多樣的,每種評價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評價是應結合評價內容與學生學習特點合理進行選擇,下面我介紹幾種常用的評價方法:
1、課堂中自評、組評、師評相結合
有一位老師在上了《商不變的性質》後,設計了這樣的一組活動評價表:
表一(自評)
評價內容
優秀
良好
一般
猜想、驗證的探究能力
對商不變性質的理解
獨立解答習題的能力
表二(小組互評)
評價內容
優秀
良好
一般
提出問題的能力
獨立探究能力
發言的積極性和條理性
小組合作學習的表現
教師設計的這組自評與互評表,不但評知識的掌握,而且評學習的態度、學習的能力等,透過評價,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自信心,為自主探究習慣的養成奠定了基礎,很值得借鑑。
2、平時評價與期末評價相結合
有些素質,如學生的情感體驗、參與意識、創新意識等,需要教師平時仔細觀察記錄,才能給學生較為公正的評價。有些知識和技能需要學生較為系統地學完一部分內容後才能進行考評,這就需要做到平時與期末相結合進行評價。我的做法是在平時進行分項考查,在期末進行綜合。在平時為更深層次的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學習風格等個體差異,在本學期初,我開始實行了一種師生新的交往方式——數學日記,所謂“數學日記”是讓學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他們對每節數學課內容的理解、評價,包括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真實心態和想法。實踐證明:“數學日記”不僅可以作為教師瞭解學生心理、思維及非智力因素等個別差異的工具,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更是學生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評價的新思路。如我班樓林震同學的每天的數學日記都寫得很好,在學了四則混合計算後的數學日記是這樣寫的:
10月10日 星期四 晴
今天的數學課上四則混合運算,上課時老師叫我到黑板上去做題,題目是這樣的:(49-49÷7)×15我認為這實在是太簡單了,有括號的先算小括號,(49-49÷7)×15=(0÷7)×15=0×15=0,但是同學們卻說我錯了,老師要我仔細想想,當時我還真不服氣,怎麼會錯呢?我在心裡又算了一遍,還是認為沒錯。後來經過老師和同學們的討論,原來是錯在要先乘除,後加減,這麼簡單的問題,我怎麼就想不到呢?應該是(49-49÷7)×15=(49-7)×15=42×15=630,我真是太粗心了,以後可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了。今天的數學課,我的收穫真大,我雖然算錯了,但我對自己的表現還是比較滿意,因為我以後就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同時,我也感謝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
3、筆試和麵試評價相結合
筆試是常用的評價方法,從筆試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學生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方面的素質。但筆試的侷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在筆試中,學生有些想法、有些創意無法用書面表達,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不到體現,教師也無法從試卷中看出學生的思考過程。面試恰恰可以彌補筆試的缺陷。
4、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定量評價是目前教師習慣運用的評價方法,定量評價可採用百分制或等級制的方式,如計算10道計算題,做對9道得90分。定性評價可採用等級加評語的方式進行,在評語中應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客觀、公正的全面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潛能,並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評價結果有利於學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如對一些題目會做,但是作業卻不清楚的同學我在作業本上的評語是:優,如果字跡再清楚一點,你就可以得到一顆星了,希望你繼續努力,相信星會屬於你。果然在以後的作業中,這位同學的作業真的有了很大的進步。
以上只是一個在教育崗位上工作了兩年的小丫頭的一些看法,希望能有一點點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