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體會(精選5篇)
《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體會(精選5篇)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體會(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體會1
工作之餘,我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了反思,每天上課、備課,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還有所欠缺,也許自己的學習範圍面太封閉,但還是憑著自己認真的心態去面對,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收穫更多。我拜讀了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感悟頗深,受益匪淺。
教育的宗旨是讓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在我們的教育理想裡,真正的教育應該讓每一位學生都富有個性,都在校園裡找到自己成長的獨特之路,我以為這還是不夠的,應該加上“每一位教師”,因為好的學校教育不是僅僅面向學生個體的教育,同時也應該是面向教師個體的教育。
《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這本書很好讀。“好讀”有三層意思: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長,基本控制在兩頁,讓讀者在閱讀時無壓力地輕鬆讀完一篇;二是李希貴校長的文筆樸實近人,沒有過多的修辭和太高深的理論,與校園生活緊密結合,其表達方式很適宜於基礎教育一線的教師閱讀和效仿;三是,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其中蘊含的教育教學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會使人不由得反觀自己以及自己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行為,併產生了新的思考。讀的過程中我不時感嘆著書中關於教育的“奇思妙想”和實踐。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欣賞書中隨處可見比如“取消班主任”“讓校園裡生長學生的想法”“學校狂歡節”“讓選擇成為學校的主題詞”“學生為學生頒發獎學金”等洋溢著人文關懷的氣息。真正貫徹促進人“全面自由發展”的教育目標,幫助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思考並發現問題,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
說實話,我們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慢慢找到了一點教育的感覺,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而一直困擾校園的“教育不足而管理過度”的問題漸去漸遠,平等的師生關係無須呼喚便出來,學生的真實與真實的學生讓我們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點。當然,我們也遇到了從未遇到過的教育的尷尬與教育的挑戰,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見肘,因此在這樣一個智慧奔湧、個性奪目的校園裡,必須實現從管理到領導的過渡。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實施包括調整組織結構在內的學校組織變革。
李希貴說:“教育永遠不可能讓所有孩子在同一個舞臺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樣的機會讓不一樣的孩子贏得同樣的成功,我們能夠具有競爭優勢的方式只有一個,就是造就一個充滿選擇的校園。”在我看來,“充滿選擇的校園”不僅是學生學會選擇,教師同樣要學會選擇。對教師而言,學會選擇就要常常問問自己:“教什麼?為什麼教?怎樣教?”這是需要每位教師窮盡一生去思考的極具個性化的教育哲學命題。對這系列問題的回答和行動,體現了教師個體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不僅決定著教師的職業生涯,也決定著被教育者和教育的未來。這一切,我們都在進行中。儘管在很多時候和很多方面還不盡如人意,但是,至少有一點讓我們充滿信心,那就是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面向個體的教育生態。因材施教的命運從過去教師的手上轉到了學生自己的手上。選擇之下,孩子們慢慢生長出了責任心和使命感;選擇之下,他們發現了自我,喚醒了自我,我相信,他們也必然最終成就自我。
《面向個體的教育》帶給我很多的感觸,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是長時間的事情,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我要多讀書,多向周圍的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和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
《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體會2
今年9月份新入學的高一新生會與以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他們是將是參加河南省新高考的第一屆學生。即便是教師,面對迎面而來的新高考心中也有一些打鼓。雖然聽到不少訊息,但總是缺少具體的參考。恰逢此時讀到了李希貴的《面向個體的教育》,讓茫然與忐忑的心中多了一份希冀。
在我讀來,十一學校像極了帕夫雷什中學。那種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而確立的氛圍是如此的相似。這種氛圍常常會激發出純粹的“教書育人”的情感,以至於看著書便不由自主的想象:如果我就在這樣一所學校裡任教或者是這裡的一名學生,會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同時我也期待著十一中向著這個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幾乎每一篇文章都能撥動我的心絃,引起我的思考。其中有一篇《少一些抽籤,多一些選擇》是讓我感觸比較深的。原因在於我自己就經常這麼做,而且由於好操作、對每一個人機會均等,一直以來都被我奉為圭臬。慢慢的我的學生們也習慣了這樣的方式。而我自己的思考也就到此為止了,從沒有想過要繼續往下再走一步。
而讀完文章,則像是受了當頭一棒。雖不是體無完膚,但確實相去甚遠。在簡單、直接的過程中,我們有沒有在傳遞“聽天由命”的意識?有沒有錯失了教育的機會?有沒有更有效、更有意義的方式?這些都將成為我要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如果不是閱讀,那麼我可能還在那個沾沾自喜的狀態。也是閱讀讓我有了和更高境界的人對話的可能。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走班制的前提下,十一學校4000餘名學生就有4000餘張課表,構成1400多個教學課堂,這其中甚至包含了馬術(一個我只在電視上才見到過的運動)。這不只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的問題,更是能力問題。這不得不讓我感慨,環境限制了我的想象力。這是我無法想象的。
我們每一階段的努力其實不必等到將來好多年後再顯示出差別,在下一個階段就會顯現。今年焦作市有科協組織的高校夏令營,去廈門大學、武漢大學等學校參加。名額有限自然是擇優而取。這就是高中階段的努力程度帶來的差別。對應的,聽說省實驗馬上要選拔參加清華、北大夏令營的學生,你看,初中的努力在高中也體現了,只有初中足夠優秀的人才能進這個學校,才能去爭取這樣的機會。
不必怨天由人,不必自怨自艾,努力奮鬥,至少我們都會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體會3
開學四天了,每天備課,上課,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種情緒。每日課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覺的進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課堂中,有做的不夠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許這種自我反思在自己的範圍內太封閉,但是我還要向老教師們去學習優秀的經驗。我讀了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師在書中說“不要把學生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是啊,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立的個性和愛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對於“放手”這個詞的理解,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並相信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空間,和自主權,讓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創造,體驗活動的樂趣,教師要把握大的方向,並給予指導。
俗話說:“多讀書心中有主,多寫筆下就生花。”教師要多鼓勵學生閱讀他們有興趣並且能夠培養他們內在文化素養的書籍。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選擇一種合適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尋找和完善,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出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
《面向個體的教育》帶給我很多的感觸,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是長時間的事情,不應該帶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讀書,多向周圍的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和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
《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體會4
今天下午參加了追尋組的第三次集體研修,我向大家彙報了近期工作學習的收穫,下面與大家分享讀完《面向個體的教育》之後的感受。近日認真閱讀了李校長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收穫頗豐。
該書共分為11個專題,近百篇短文。文章都不長,多者不到三頁,大部分為千字文。但一個個小案例反映了李校長的智慧,感受到作為教育家的李校長的教育情懷、敬佩於他的超前意識和善於作為。
感受比較深、覺得可以借鑑的有以下幾點:
一、管理過度而教育不足。
管理過度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沒有自由空間的環境裡,我們會喪失很多教育機會。一旦放手,校園裡的教育機會隨處可見。而管理的韁繩一旦勒緊,教育便無從下手真正的教育是要面對真實的學生。
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真實的東西可能是錯誤的,但恰恰因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機會。我認為這裡所說的“機會”就是教育的抓手、教育的切入點。李校長認為,我們天天盯著孩子,不讓他們發生問題,讓孩子帶著這些問題都向社會,就把這些禍根留給未來。當然在真實的教育環境下,教師要面臨更多的困難,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也只有這樣才能鍛造出教育智慧的利劍。
二、不見樹木,只見森林。我們通過幾年的教育把本來或多或少閃爍著些許個性亮光的孩子改造的幾乎一模一樣。我們太看重把一個孩子塑造成什麼了,以至於我們忘了他們實際上可能會成為什麼。書裡有一句特別直白的話:這棵樹與那棵樹並不一樣。我們沒有權利透過競爭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我們的職業操守不允許我們只會欣賞松濤、呵護白樺。造就一種新的學校生態,讓百花爭豔、百舸爭流,讓烏龜和兔子各顯風流。
三、課程的價值。“課程”的本義是為不同學生設計的跑道。如果我們能夠多開發設定一些校本課程,就可以給更多的孩子開闢適合自己奔跑的跑道,課程的價值將會在每一個不同的孩子身上顯現的更加明顯。
四、教育的全部意義在於不斷地推進孩子們的社會化。
五、管理學生學習。許多老師從內心深處認為,課堂是老師的時間,課後時間才屬於學生。於是講臺上老師將得淋漓盡致,教室裡的學生卻興趣索然。仔細分析下來,好多課外作業完全可以在課堂上完成。
六、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應該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關注教師關於課堂設計的討論、關注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美國同行的“走課”,到不同的班級、不同的課堂上、有目的無目的地走一走、看一看,在每一間教室裡少則幾分鐘、多則十幾分鍾。
七、親近教材。現行的教材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尤其突出的是教材的編寫思想還沒有真正站到學生的立場上。這個本來是給學生用的教材,可一到關鍵時刻,便將學生特別渴望知道的或特別詳盡介紹的內容藏了起來。教材內容少,沒有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輔導材料。(高一政治貨幣、價值等)。所以我們要編寫不放棄教材、又更多的站在學生角度的學案。
八、教育學是關係學。如果學生不喜歡您,他就不會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標都是子虛烏有。師生關係構建的主導方在教師,但判定師生關係質量的權利卻在學生手上。只有學生認為你和他關係很好的時候,才是真實的良好的師生關係。也只有在如此的狀態下你,真正教育才會發生。
九、良好的師德就是“教師喜歡學生,學生也喜歡他”。
十、領導者不同於管理者。真正的領導力產生於服務——服務學生、服務教師。當我們用服務幫助別人走向成功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會成為我們的追隨者,在我們身上才可以產生領導力。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成為領導者而不是管理者,我們的學校才算得上是一個領導型組織。
十一、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被評價者的進步。教師評價的十大指標,幫助老師形成職業成就感的同時,給出老師明確的整改方向。
十二、鼓勵先進,允許落後。理解大家對於改革的畏難情緒。
《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體會5
因為在學習的軌道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自我成長的需要,實現了面向個體的教育,十一學校的課程改革得到了高度的讚譽,作為一個孩子的父母,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有價值的花朵,在父母的眼裡,他或她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而作為一個個孩子的老師,我們卻忘記了每一個孩子都是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基因,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有著不一致的生長速度和吸收路徑,我們卻用一樣的試卷,一樣的標準,一樣的課表,一樣的時間……去考核、評價、鑑定,在重點初中指標定量的情況下,又用“推薦”和“戶籍”來分類。捨棄一個小學教師所不能改變的升學體制和考試評價制度,最大限度的在“我”這個範圍內提供給孩子們最大可能的個體教育,我們能做的唯有:學習和反思。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每天的各種情緒都和一個詞一幫人緊密的聯絡在了一起,他們有的時候是讓人煩的“熊孩子”,有的時候又是給我驚喜,讓我富有成就感的乖學生。作為一名老師,每日我都應進行反思,反思自己做的不夠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這樣的反思太有必要了,但是除了反思之外還需要向老教師們學習一些他們優秀的學習經驗。讀書便是最好的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最廉價的學習方式,讀了《面向個體的教育》之後的一些膚淺的感想。
一、放手也是一種教育
我非常喜歡書中第二章《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也非常贊同其中的觀點“不要把學生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學生本就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著自己獨立的個性和獨立的愛好,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綻放屬於自己的美好。他們不是流水線上的零件,按流程拼裝起來就好,適度張揚自己的個性本就是教育所應該帶給學生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明白放手也是一種教育,當然放手並不是說讓學生放任自如,而是指充分尊重並相信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空間,更多的自主權,讓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創造,體驗活動的樂趣,同時老師把握大的方向,在方向方面給予學生指導。
二、學會等待
儘管孩子們的變化不可能日新月異,但卻可以從他們細微的變化中發現成長的期冀。教育需要小火慢燉,成長必須慢慢拔節,只有把心態調整好,我們才能夠迴歸到教育規律的康莊大道上,走得順暢自如。
當我看到這一小段話時,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紅筆把它劃了下來。教育是急不來的。
教育需要小火慢燉:張曉輝是去年新轉到我們班的學生,他是既調皮又聰明的孩子,課上總能聽到他與眾不同的發言,但他的調皮也很讓我頭疼,課上小動作多、閒話多―――他一個人動起來會讓全組同學都學不好,對於他的調皮,我批評過他,罰過他,但效果始終不好,堅持不了幾天,毛病依舊再犯。
一次上課,他的毛病又犯了,別人在彙報他不但不認真聽,還動手和幫扶對子打著玩,見他這樣我很生氣,剛要點他的名字訓他,可想到每次這樣做都不見效果,要想改變他必須改變方式,於是我示意彙報的同學停下,這時他還不知道我已經看見他鬧了,還在邊說邊打,聰明的他可能突然意識到了什麼,猛的抬起頭看我,這時我正在盯著他看,環顧一下四周,全班同學都在盯著他看,我不吱聲,足足堅持了1分鐘,他頭低下了,我知道他心裡肯定知道錯了,這時我也沒忙著上課,而是輕輕地說:“孩子你有什麼想說的嗎?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我們都願意聽你課上那精彩的發言,說說行嗎?”
“老師我不說了,上課再也不鬧了。”聽他這樣說我心裡樂開了花,可我仍舊不說話,又過了1分鐘,我對全班同學說:“老師喜歡知錯就改的孩子。”
這時我示意彙報的組長接著彙報,我們的課堂一如往常的'進行著。
老師們本著“不放棄,不拋棄”的原則對他展開了溫暖的攻勢。這是一個留守兒童。處於叛逆期的他沒有父母的關心,沒有朋友,可以想象他有多孤單。老師們先是關心,然後是批評教育。好在他本質上心底還是很善良的。經過一個學期的恩威並用,他開始能在課堂上坐住了。也不信口開河了。有點進步老師們就趕緊的表揚。到第二個學期開始寫作業了,他隔三差五的寫幾行字,老師們又是一頓誇讚。後來我想了想,我們的學生也不這樣吧?
經過將近半年的磨合,管理,現在他不光課堂四十分鐘能坐在教室裡,作業也能完成。還經常的幫助別的同學。但是性格使然,而他自制自控能力又非常的差,要把他改變成優秀學生,我還需努力。
現在想想,為了這樣一個孩子,學校全體老師們付出了多少了的努力和心血!如果把這些精力和時間用來做別的事情上,那就會收穫滿滿!但是話說回來,也就是在這樣一群愛心滿滿的老師身邊,他才這樣改變。
三、讀書是受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俗話說:多讀心中有主,多寫筆下生花;又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些話都告訴人們應該多讀書。不言而喻讀書是受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可能有人會說學生天天在學校不就是在讀書嗎?這裡所說的“書”不是指的教科書,而是鼓勵學生閱讀他們有興趣並且能夠培養他們內在文化素養的書籍。但現在的學生總是抱怨作業太多,任務太重,不喜歡讀書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同學認為讀書不僅讀不出錢來,還是件耗時費力的事,更有甚者嘲笑不讀書的人掙讀書人的錢。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教育的可悲。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很多人一直以為學生讀書就是要讀好教科書,為什麼?因為考試考的是教科書上面的內容。一種功利色彩相當強的學習氛圍在全社會沒有得到很好的遏止。雖然現在已經不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但是考上了好大學就會有好工作的思想在很多人心裡還是揮之不去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也在逐漸的喪失閱讀的興趣,也只去進行與分數相關的閱讀和學習,可是廣泛的閱讀,對構建學生健康的完善的人格,養成終身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面向個體的教育》中提到的十一學校開展的“閱讀都德”以及“閱讀法蘭西”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故事的傳播中,營造校園的書香氛圍,我也希望我們學校以後能夠多開展這種型別的活動。
四、幫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
在我看來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是一種教育責任。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存在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沒有哪一種學習方式對所有學生所有學習內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適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需要不同的學習方式。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尋找並且完善,找到適合的教好他們的方法。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應該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
什麼是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呢,在我看來讓學生能夠產生興趣就是適合他的學習方式。興趣是動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視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我們大家的共識。
學生有興趣,必須留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樣要作為老師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動是人發展的內在依據,學生的學習也應如此。學生應當是主動的學習者。真正的學習並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出自學生本身,我們應該讓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學習,留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自己找到並發現、糾正自己的缺點。
不僅是這樣,如李希貴校長說的那樣“不同的學習內容應當選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的課堂裡,可以試著以趣味性材料來創設問題情境。對同一個問題,如果我所提供、創造的問題情境不同,學生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情境。從而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這樣可以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英語教學內容的情境,從而積極地主動思考、尋找解決的方法,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面向個體的教育》所帶給我的感觸不僅僅有這四點,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長時間的事,不應該帶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應該多看到身邊的榜樣,多拜讀經典,多向身邊的老教師進行學習,從那裡得到更多的智慧,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