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8篇)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8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
近日,我報名準備參加教師資格認證考試,以獲取一個高中教師資格證書。其中一門考試科是《教育學》,按照規定不得不購買這門課的複習資料是一本內部編印的《現代教育學》。
客觀地說,這本內部資料除了有一些排版錯誤的毛病外,編者羅列了《教育學》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內容豐富,材料詳略得當,也算是一本編得精緻、實用(針對考試)的當代《教育學》彙編。可我在仔細閱讀之後,心中竟空落落的,是乎沒有一點充實的感覺。書中大量篇幅闡述的這個名詞、那個概念,這個模型、那個學派,這種規律、那種原理,這種意義、那種作用給我的感覺實在是在玩文字遊戲,這些紙上談兵的空頭理論除了增加考試的難度外,對指導一線教師提高教育水平實無裨益。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理論工作者總在忙碌著翻譯國外的最新成果和整理傳統教育的精華,教育理論書籍種類是越來越多,書是越寫越厚。可不知他們思考過沒有,為什麼社會和人民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滿意度卻越來越低?這難道與教育理論和實踐的脫節沒有關係嗎?難道與政治體制發展滯後和教育發展超前沒有關係嗎?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教育的奇蹟》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透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後,感觸也挺大。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著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邊,開啟此書,悉心閱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說:“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縱觀有史以來的偉人和天才,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倘若能給他們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偉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寬大、更出色、更聰明、更正直、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一言以蔽之,只要滿懷虔誠的心態,施以更加優良的教育方法,這些人就會成為更加盡善盡美的偉人和天才。”是呀,每個孩子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優點,就看你能不能發現他們的優點並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養他了。如果我們細細分析一下這些“笨小孩”“問題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問題,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孩子,總會驚喜地發現,孩子身上具有許多優點,也許他可能缺乏紀律觀,但是,他卻非常愛好勞動,喜歡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他可能學習成績並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歡畫畫,畫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實有著異乎尋常的潛能,關鍵是父母和老師們如何去挖掘。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能夠帶著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總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才孩子。
記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然而,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問題時,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或者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使孩子那顆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受到打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是啊,從某種意義上說,成材與否是人的潛力發掘和發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種不應受到抹殺的天性,而我們有許許多多的同仁在有意無意中,卻摧毀了這種必然,踐踏了這種天性,“創造”了一個個不該發生、令人痛心的“奇蹟”!我國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手締造的。”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師在教育中的責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態度,“壞孩子”“笨孩子”“差孩子”“問題孩子”這些定性的詞都不能隨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來對待,他們才可能成為父母期待成為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思緒萬千: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來這些七八歲的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而這學期,有一個班的一個學生卻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沉默寡言,課間還躲在角落裡,上課不願發言,性格孤僻,行為也較為散漫,學習成績也不太好。為什麼陽光般的年齡卻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腦子裡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於是,我決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從那裡能得到答案。透過我的瞭解,她三歲時,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過,父親沒有固定工作,經常找一些人在家裡酗酒、打麻將,很多家務活都得她幹。即使這樣,父親一不順心還要打她。在學校裡,她總覺得老師、同學歧視她,對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嚴重。教師的愛應該像陽光照射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溫暖每一顆還十分稚嫩的心,特別是那些心靈受過傷害的學生。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給她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創傷,使她不能像正常學生那樣得到父母的撫愛和家庭的溫暖,許多要求得不到滿足,不願和人交往,膽小,天常日久成為班上的後進生。心理學認為,教師對學生誠摯熱愛的情感,能夠感染打動學生,乃至轉化為學生的心理動力,影響其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發展的方向。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關心教育這樣的孩子,並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協調好離異雙方和孩子的關係。我決心以行動去溫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喚起她的自尊。在這過程中,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要號召全班同學和家長共同協助和配合,一起來幫助她走出迷茫,邁向成功。這個學生漸漸地變了,性格開朗了,學習成績也上來了,特別是和同學們一起玩了。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學會去賞識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這些閃光點,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我相信: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呢!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3
第一次接觸華東師範大學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這本書是在灌南交流學習期間。還記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縣六塘小學教科室相帆主任榮膺灌南縣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稱號,縣教育局為了勉勵大家,特選贈了幾本具有紀念價值的教育專著作為獎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隨後,相主任就在每週舉行的“主題分享”活動中,將這本書推薦給了學校的每一位教師,從而,在六小校園內掀起了一股研讀“生本”,踐行“生本”的改革熱潮。
現如今,我縣教育局也將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為我縣教師今年上半年的必讀書目,足見這本書的教育指導意義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書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紹到,他是透過以一個低年級成功的教育實驗改革實驗,作為引發思辨的源點,真實生動地闡述了生本教育體系。生本教育體系似乎開創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讓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中,學生的潛能得到激發,學生的天性得到發展,學生的收穫像鮮花怒放。“我們把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稱為生本教育體系。”隨後,提出了“各個年級都行嗎?”迫切疑問,繼而透過大量的,真實的,鮮活的案例佐證這樣的觀點“只要保持生本狀態,只要不斷開發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不是封閉它,只要始終保持情境的適度挑戰性,只要讓學生有適合其年齡特徵的舞臺,只要永遠使學習帶有與他們個體相聯絡的意義,在他們所認識到的越來越多的事物的比較和啟發之下,他們的求知和表現的要求就會更為強烈。”
生本教育實驗的目的是要讓兒童取得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兒童的內部自然來進行教育或教學。筆者認為,生本,生本,即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為根本,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根本,以充分發掘學生潛能為根本,以強力保持學生追求的天性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對現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對人性迴歸的深切呼喚,郭教授作為“生本理念“的吶喊者,倡導者以及踐行者,很是關注現行教育是否能夠依據“人”自身發展的規律進行教育教學,他顯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標杆,是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隨者:找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鬧、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4
王維審老師曾經來我們學校開過講座,當時就對他談及的“教育敘事”印象深刻。當拿到王老師的作品《尋找不一樣的教育——我的教育敘事》這本書,我懷著學習的態度走進了王老師撰寫的一個個教學事例,與其說是教學事例,可能用“故事”來形容更為恰當。
在閱讀這一個個清淺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時,很多次,都讓我回憶起了自己上初中、上高中那會兒的生活,激起了學生時代的情愫。在這些故事裡,我一會兒站在學生的角度,感受學生時代和學習有關的一切人或事;一會兒又站在老師的角度,去思考、去揣摩學生的心理、老師的處理方式方法,雖然這一個個故事大都和中學、高中相關,但也能讓我聯想到我所接觸、面對的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學齡前幼兒。
要說印象深刻的案例故事,哪止一個兩個,在閱讀的時候,我都覺得每一個故事都是那麼“令人著迷”,都具有那種把人帶到那個場景中去的魔力。在“教育到底能做些什麼”一篇中,王老師以帶兒子理髮遇到曾經教過的學生談起,學生的“讀書無用論”引起了他的思考,面對如今的現實教育,關注分數無法改變,但是,作為教師除了注重學生的分數,還可以給予學生很多其他的學習內容,比如:自信、尊重、自強。尤其像我們幼兒教師,沒有分數這些量化壓力,更應該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思考“該給孩子怎樣的教育”。
對於中班新來的插班生徐辰逸小朋友來說,在保留天真活潑的本性的同時,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幫助他懂得規則意識、集體意識,懂得與同伴一起遊戲的分享意識,獲得控制自己不良情緒的能力……對於坐不定的裘智盛小朋友來說,培養他的自控能力、幫助養成耐心聽講的習慣是我們首先該做的……對於思維敏捷、善於思考的丁溪遙小朋友來說,我們要引導她學會處理與同伴之間出現的小矛盾、小摩擦,做一個心胸開闊、擁有更多朋友的人……
讀王老師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一個最大的感觸就是——寫教育敘事,貴在堅持。我也有透過部落格的形式“幼兒成長簡記——某某某”在記錄著一些孩子的問題與成長,以及我當時的一些感觸與思考,但是,缺乏的就是堅持,尤其是如今有孕在身,精力更加不夠用了吧!(其實,這只是我為自己偷懶找的藉口吧!)我想說的只是儘量多的去關注身邊的每一個孩子,去發現他們的問題、成長並加以記錄、思考,在這一過程中,要摒棄對孩子的偏見,用欣賞的眼光幫助孩子打破生命的盲點!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彭興順老師,我記得前幾年暑假教育局組織學校中層領導進行培訓時曾給我們上過課,現在拿著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喚醒》一書,一一閱讀下來,感受頗深。讓我們來欣賞欣賞其中的一些語句吧。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鼓舞和喚醒。”教育的功能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喚醒人們心靈中最美好的東西,使人性發出燦爛的光輝;喚醒人們的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使蘊藏在人腦中的巨大潛能得以開發;喚醒人們對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使人們在創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喚醒教師,就要喚醒教師的愛與責任,自覺踐行師德規範;喚醒教師對職業的審美情趣,不斷昇華職業境界;喚醒教師的雄心壯志,追尋專業發展之道;喚醒教師的育人擔當,不拋棄,不放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要改變孩子,先改變家長。喚醒家長,就要喚醒家長的示範意識,抓住習慣培養的教育根本,著眼孩子的終身發展;喚醒家長的發現智慧,開發孩子的優勢潛能,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澆樹要澆根。喚醒孩子,就要喚醒孩子的責任與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喚醒孩子追逐人生夢想,成就自己美麗人生。
不一而足,有見地的語句比比皆是。全書分為七講,內容分別是守望道德星空、發現教師職業之美、就這樣成為名師、沒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習慣、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點亮孩子心中的那盞燈、用美德佔領孩子心靈。希望老師們認真讀讀。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6
利用假期時間,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況和麵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優秀是教育出來的》以及《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在這些書中,作者力圖將學生如何學習以及教師如何有效地教導學生、管理課堂的方法和資訊提供給教育工作者,使我們能更易於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發展趨勢,有效地形成和學生的互動,共同成長。
在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時,作者多次強調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
在這本書中,作者可謂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們在討論一個個教學管理中常會遇到的問題,細緻地幫助每一位閱讀者從問題入手剖析平時的管理。一遍通讀,彷彿也在經歷著一次重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的過程。試問自己的工作中有沒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來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閱讀中,發現原來在面對同樣問題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開拓了新的思路,使原來覺得無從下手解決的問題處理起來也有章可循。
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實際上,我們在教育的課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教師如何處理這些事件,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直接影響到師生關係。《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一書特色鮮明,描述瞭如何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規律,幫助教師整合各種經驗,在課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決策,成為優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處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有意識的教學”,需要對教育心理學原理有更清醒,透徹的認識,明智地運用於實踐,改善教學。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倡導教師在大多數時候應當著眼於學生個體本身的差異,試圖從學生自身尋找教育的切入點,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特別是作者對特殊學生群體的深入研究,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到,只有幫助營造適宜於特殊學生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一書通讀,“用愛團結集體,用策略組織課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從中收益非淺。
教師透過廣泛的閱讀,拓寬專業知識,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有助於充分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助於教師用更廣闊的視野來思考和實踐新課程,用更為厚實的文化底蘊來支撐教育教學,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薰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語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人”,才能領略到“教育者的尊嚴”。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7
自從有了孩子以後,我們的生活確實徹底得被翻轉啦,從什麼都不懂的初級父母漸漸成長著。但當我捧起這本書時,我仍然覺得書中的喬治老師在愛斯基摩人的天地裡所經歷的這一切太不可思議啦!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小說,它向人們訴說著在一個被世人快要遺忘的角落裡,在一個白令海峽小島上的尤皮克學校裡,喬治老師用他的愛和超群的智慧帶領著十多個孩子完成了令人不敢相信的任務,他不僅改變了這群孩子的學習態度,更加翻轉了他們的人生足跡!
多麼偉大的喬治老師啊!正因為看到它的介紹,我才申請閱讀的,可是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卻發現由於是翻譯版,也許由於我的淺薄,我的知識面和我的理解力有限,我的讀後感也許會很無力度,我只能說這個故事確實很令我感動,看到最後喬治老師與學生們歷盡千辛萬難終於獲得全國冠軍時,我不禁淚眼婆娑,他們真是太不容易啦!我為他們鼓掌!
這本書是喬治老師的回憶錄,直到二十年後他仍然為孩子們的點滴而動容,他把他們形容成上天派來的天使!可是他第一天來到學校卻遇上了一群奇葩的學生:他們不喜歡白人也不喜歡學習,他們上學就是為了打籃球。但是喬治沒有放棄這些幾乎被遺忘的孩子們,他用他的獨特教學方式一點一點得走進孩子們的心裡。
馬歇爾經常上課在把玩籃球,他預言喬治撐不過五天,結果老師的一句“因為我特別。”令波尼說:“也許,你能撐過一整年。”喬治發現到了體育館男生動作敏捷、精力充沛,運球、轉身、投籃都行雲流水,其實這些孩子一點都不笨,他們已經差不多是成年人啦,他們有著愛斯基摩人的生存本能和狩獵能力,可是大部分的老師都覺得這些孩子是不能教的,其實是因為他們無法走進愛斯基摩人的心靈深處,而喬治做到啦!
喬治老師居然請他的學生教他打籃球並且付給他十五美元,他用汽水的獎賞調動了課堂氣氛,他融入到愛斯基摩人的家庭裡,與他們的父母成為好朋友,幫助孩子們參加“未來問題解決”大賽,他一點點得將孩子們的自信心調動起來,期間遇到的困難數不勝數。他甚至為了讓孩子們願意前往各自的考場,而用“賄賂”的方式,給他們蛋糕、餅乾、爆米花和瑪麗調好的水果酒。孩子們走進了考場,裡面堆放著餐盤、點心、紙杯,而不是鉛筆盒圓珠筆。而他的女兒梅雷迪思在父親的影響下也繼續忍受著當地人對她的不公平,因為她愛他的父親,更高興能和愛斯基摩人生活在一起,學習他們的文化。
喬治告訴墨瑞他們:“頭腦風暴不是你們的強項,它和你們的文化正好相反。你們的思考既實際又精準,它必須那樣。在冰上它是真實的世界,很少允許犯錯的空間。”他強調溝通的基礎是“什麼為什麼”。
喬治不僅要跟孩子們一起努力克服學術上的難題,幫他們想辦法引導他們走進科學的殿堂,還得說服那些對愛斯基摩人存有偏見的白人,他為了這群孩子的未來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啦,不惜忍著病痛陪著他們一起去參加比賽。當孩子們遇到情緒問題時,喬治背對著他們說:“你們永遠不會有下一次的機會啦,你們不是來這裡憂鬱和像豆莢那樣枯萎在旅館游泳池裡。你們不是來這裡找媽媽的,你們是來代表愛斯基摩人來跟全國的聰明人競爭來的!”藉此激勵墨瑞這群孩子。他勇於向孩子承認自己的情緒失控,這不是每個老師都可以做到的,喬治他做到了,他沒有高高在上,因此他最終贏得了孩子們的尊重!
這本書很感人,喬治老師創造了奇蹟!真希望我們每個孩子都能遇到像喬治這樣好的老師啊!而我們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應該向喬治學習,學習他的友善和智慧,讀懂孩子,讓你的孩子快樂地生活和學習。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8
文章中母親那“愛”的教育也讓我感受頗深。一次,她的兒子閒在家裡,所以她就領著兒子到畸形兒學校去,卻讓她的兒子留在校門口,不讓他進去。出來後對這兒子說:“我之所以不讓你進去,像你這樣體質健康的小孩進去給那些不幸的殘疾兒看見,他們是多麼悲哀,有可能他們還會自暴自棄。是的,對於那些殘疾兒來說他們的心裡都有一塊陰影,此刻好心人的幫忙早已把陰影拋在腦後了。如果在讓他們看見那些比他們自己健康而又更快樂的孩子,就等於重新再揭他們的傷疤。所以這位母親教育兒子要為別人著想,要有著一顆善良的心。無論誰遇到了困難都要伸出一雙溫暖的手去幫忙他們。
雖然《愛的教育》只是一個孩子的成長日記,但是卻給了我無比深刻的感受。我也要向書中具有良好品質的人物們學習。學會關心別人,用一顆熾熱的愛心去幫忙需要幫忙的人。幫忙迷失了方向的小孩找到回家的路。讓無依無靠的老人感到溫暖,讓在異國他鄉的人不再孤單,讓這世界到處都充滿歡聲和笑語。所以我自己要做好榜樣帶動身邊的所有人。對於父母的嘮叨,我就應好好的理會;對於老師對我的要求,我就應去實踐;對於同學對我的意見,我就應去採納。因為我明白這都是對我的”愛“的教育。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9
《愛的教育》這本書採用日記的寫作方法,講述了一個叫恩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長故事,我最喜歡的是每月故事——撒丁島的鼓手。
它講的是義大利1848年7月24日古斯托戰役的第一天,一個步兵兵團的團長被派到一個高地去佔領一個小房子,可是,他們遭到了敵人的猛烈攻擊,於是,他們派一個14歲的小鼓手去送請援兵的紙條,小鼓手下到房子底下,去請援兵,可是敵人發現他了,他的腿中彈了,但他還是把紙條送到了。援軍把敵人打敗了,讓他去送紙條的上尉也負傷了,他倆在軍醫處相遇了,令上尉驚訝的是,小鼓手的一條腿沒了,上尉說:“我只是個上尉,而你是個英雄!”
他雖然只不過是個平凡無奇的鼓手,卻勇敢地拯救了六十多人的生命。敵軍罪惡的子彈擊中了他,由於失血過多,他臉色蒼白,身體極度虛弱,但是仍然堅持完成了任務。戰友得救了,他卻失去了一條左腿……看到這裡,一股從未有過的敬仰之情從我心底升起。的確,小鼓手的確是個英雄!
雖然他是義大利人,但是,他的這種精神是所有國家、所有地區,所有的人都應該學習的精神,那就是:愛國,把國家、人民的利益置於第一位!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但是,認真讀書,提高素質,培養情操,增強愛心,長大以後對國家和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這也是一種愛國的方式。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我感受很深,它裡面的內容寫得十分真實,讓我看得入神入肺。沒有任何虛偽的說教,並且教會了我許多道理,所以,我特別喜歡看這本書。
《愛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後即暢銷不衰,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該書主要講了:一個義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安利柯的一年來的經歷,描寫了發生在學校、班級和家裡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對兒女的愛有多深呀!在學校老師的關懷和鼓勵之下,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的氛圍裡,朋友間的關愛都無不流溢於紙上,真是動人心絃啊!
愛,像人的靈魂,每天陪伴在我們身邊,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穿衣洗臉,督促孩子看書學習,往書架上放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頭疼發燒,問寒問暖尋醫找藥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無法形容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援,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別熬壞身子。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親情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體會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單純的無條件的溺愛,而是互相的尊敬。家長的行為是最能夠作為表率,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的。這要求家長要從日常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打鐵先要本身硬。只有一個能夠剋制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嚴格要求別人。書中孩子的父親就是這麼做的,他用他的博愛、無私、熱情贏得了孩子敬佩。這一點對我同樣也很有幫助,它指導了我怎樣和我的學生進行交流。
還有孩子之間的最純潔的友誼,這也是這本書的重點。它教導孩子們看待一個人不應該從他的衣著,而是應該從他的行為。只有關心別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有時候友情不是從嘴巴上說出來的,而是從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現出來。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那當你面對障礙的時候,你會驚喜的發現你並不孤單。書中著重描寫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誼,也描述了他怎麼處理和別的同學的關係。它告訴孩子們交往要以寬容為本。
中國的文聖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愛人。可見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備的就是愛心。作者精心構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節,把美好的感情與思想送進我的心靈: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崇敬對周圍人的愛,對同學們的關心,面對出現災情的災區人民的關愛與幫助、像四川汶川縣等多個地區,出現的嚴重的特大災害,災民們那種求生的意念是那麼的頑強,對第一時間衝鋒在廢墟中搶救傷員的英雄們敬仰,這一切的一切,同樣也看到我們全中國人民同胞的團結力量,充分體現了祖國人民一方有災難,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讓我從中明白了不少的道理。
讀完這本書我感悟到: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是虛偽的。但只要我們用心感受,愛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愛則愛在平凡的工作與生活中,愛在點滴之處。愛體現在紮實的基本功、高度的責任感、精深的專業知識、以及一顆愛孩子們的心。所以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對學生更多地給予一份真情、一份關注、一點呵護、一些寬容,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我手寫我心,把真心亮給學生看,用真情訴給學生聽,把真心帶給學生讀,我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從中也會獲取到無窮的動力與愛……我堅信孩子未來一定會回報祖國的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啊,一個人可以一天不吃飯,一天不睡覺,但一天不讀書是不行的。因為,只有讀書才能開啟智慧的大門。今天我就要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代表作,1886年這本書剛一出版,就立即轟動了義大利文壇。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不久又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風靡全球,這本書不僅被作為中小學生的教科書,還被作為教育孩子的範本,成為全世界公認的最富有愛心的兒童讀物,足以說明《愛的教育》在當時乃至現在文壇上是多麼舉足輕重的名著。
整本書都圍繞著一個字,那就是“愛”,無論是父母之愛、夥伴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都是這本書的主旨,其中的人物富有正義感,在別人危難時都會伸以援手,不管認識不認識對方。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書中“意外事件”一章。早晨,洛貝蒂在上學途中,發現一名低年級的小學生滑倒在馬路中央,一輛疾馳的車飛奔過來,馬上就要碾壓到小學生身上,正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洛貝蒂衝了過去,一把把小學生拋了出去,自己的腳卻被疾馳的車碾壓過去。這是要有多麼強烈的正義感,才會捨身去救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哪,我們要向他學習。
現今,我們的祖國還有一些留守兒童,貧困人群,孤寡老人,街邊流浪漢。但是,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愛心,社會將更加和諧,祖國將變成更加美好。正如一首歌所說,“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世界都充滿愛。這就是我之所以要推薦這本書——《愛的教育》的原因。讓我們以書為友,讓書陪伴我們的人生。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近期,在支行的組織下,我們學習了重慶市銀行業金融機構銀行案件警示教育讀本,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學習,我逐篇學習了書中的每個真實案例,一個個案例背後我看到相關涉事員工所付出的代價讓人痛心疾首。透過對這些案例的學習,也促使我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在從業日常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要牢牢樹起“防火牆”。相信這本書不僅帶給我,也會給每位同事們帶來強烈的警示作用,我們看到每個案件的背後會給銀行帶來的重大資金風險和損失,更重要的會損害銀行的.形象,讓使用者對銀行產生強烈的信任危機。一旦發生案件,銀行內部的涉案人員會受到嚴懲,還會追究相關經辦崗位和管理人員的責任,同時給員工家庭也帶來嚴重的傷害,無論案件對銀行還是對員工所造成的傷害,都讓人為之惋惜。
在思考案例影響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案例的發生,我想這跟平時的思想意識、工作習慣和規章制度的落實都是分不開的,如果員工長期在固定工作狀態下,思想發生麻痺現象就會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銀行的規章制度制定是非常全面細緻的,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打了折扣,讓員工的風險防範意識減弱,法制意識更是淡薄,在細節工作上處理的原則性不強,將制度拋在了腦後,才會鑄成大錯。
正所謂思考方式決定行為和成就,我認為,作為銀行系統工作人員,必須讓合規的觀念和意識徹底滲透到血液中,滲透到每個崗位、每個業務操作環節中,在銀行內部營造出“重操守、講合規、促案防”的良好氛圍,才能讓所有員工在開展工作時遵循法律和規則。一要強化法紀意識,積極利用現實案例去教育身邊的人,使員工將法紀規則熔鑄在自己的思想中。二要強化奉獻意識,每個員工要加強自身修養,面對各種誘惑能保持高度警覺性。三要強化自覺意識,自覺運用社會規範指導和檢點自己的行為。四要形成溝通機制,員工必須經常性溝通交流工作中的疑點困惑,最大程度杜絕不合規操作的發生。
總之,每個員工都應該將“合規人人有責、合規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根植於心,為我行持續穩健經營、快速發展貢獻力量。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愛的教育》——這真是一本無與倫比的、能夠感動任何人的書!
當你看完這本書後,你就會深刻反省自己曾經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否造成過不好的影響;是否破壞了與他人珍貴的友誼;是否不珍惜父母那溫馨的關懷……
像最後的每月故事《海難》中寫道“‘要那個小的(“小的”指小男孩,即馬里奧)!船已經超載了,要那個小的!’水手喊”,馬里奧不是沒有生的機會,但當他看到朱莉埃塔胸前的血跡時,他也被震撼了,想到了朱莉埃塔在自己受傷時給自己包紮的那一幕。因此他在生與死的選擇中放棄了生的機會,他死留給自己,把生送給同伴。因為馬里奧知道,別人也許更比他需要“生”。
即使已經過去了四十四年,恩里科的父親也不忘他的小學老師,還專程來看望他,並像小時候那樣愛戴他、尊敬他。這是多麼好的一位父親!我頓時覺得恩里科很幸福,它擁有如此博學多識、如此溫文爾雅的父親!
恩里科的同學們也很團結!正直的卡羅內,勤勞的柯萊蒂,用功的斯塔爾迪,勇敢的羅貝蒂,可愛的小泥瓦匠,品學兼優的德羅西……這是一群多麼友善的好夥伴啊!
我現在想把這本書珍藏起來,希望在多少年之後,我還能把它找出來,重新閱讀這本書,從新感受從這本書中透露出的對國家、對朋友、對親人、對任何人的愛!
愛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2020年3
我愛書,書中有我銘記一生的道理,有讓我永記心中的故事……但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定是《愛的教育》這本書,因為它告訴了我愛的真諦。愛像空氣,瀰漫在地球每一個角落;愛又似流水,輕輕的從我身旁流過,它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舉動,一句漫不經心的話語。讀了這本書,我終於明白了愛的意義!
在爸爸媽媽的眼中,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書蟲”,平時只要一拿起書,就可以一連幾小時都紋絲不動。在我的書架上,可以說是包羅永珍,既有《西遊記》、《岳飛傳》等古典名著,又有《格林童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外國名篇,還有《十萬個為什麼》、《地球之謎》等通俗讀物。每當我暢遊在書的海洋,就會拋棄所有煩惱。
在所有的藏書中,我對《愛的教育》情有獨鍾,百看不厭。每當捧起它,總是看得津津有味,心情激動不已。書中的故事是多麼的平凡,但那些精神又是多麼值得敬佩。在書中,雖然只是以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了安利柯身邊許許多多普通的故事,但卻讓我認識了善良的卡隆,他總是會挺身而出幫助弱小;聰明懂事的德羅西,他成績優秀、家庭富有,卻從不驕傲;還有勤奮好學的斯代地,他酷愛看書,有著非凡的毅力,樂於幫助父母……書中每一個人物都富有愛心,每一個故事都洋溢著平凡而又不同的愛。
《愛的教育》這本書,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愛。愛是父母給予了我們寶貴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當我們玩累了,便可以投入那溫暖的懷抱;當我們考試考差了,他們從不責備,而是語重心長幫助我們分析錯誤的原因。愛是老師誨人不倦,教會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各種知識。當我們遇到難題時,老師會不厭其煩為我們耐心講解……是啊,愛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每一天都會有家人、老師、同學為我默默付出著愛,大家給予我的愛是我永遠報答不完的。那麼,我就要學會去細細地感受愛,不辜負大家對我的愛。
愛有很多種,但對於我來說,爸爸對我的愛是最深最濃的。爸爸是一名海防軍人,常年駐守在祖國的東海前哨。雖然我與爸爸遠隔重洋,但我依然能感受到爸爸對我那深沉的愛,因為爸爸不管多忙,每天都要堅持與我通一次電話,關心我的學習生活,長年累月從不間斷。在這裡,我真正切切感受到了爸爸對我的愛……
《愛的教育》告訴我,愛就像一雙無形的手,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足以感動人心。愛是人間多麼美好的事物,可以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它可以化解矛盾使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愛是人間最不可缺少的事物,讓我們在自己的心底埋下一顆愛的種子,並讓它生根發芽吧!
《愛的教育》是一本伴我成長的好書,透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書的巨大力量。讓我們與書結緣,並與好書永生相伴!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裡,愛究竟是什麼?帶著這個思考,我與這個義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裡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汙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被愛的人才懂得去愛人,愛給人力量,給人溫馨,也給人美麗的心靈和情感。讓孩子們心中擁有愛,很多問題都可能在愛的暖流裡溶解。這就是《愛的教育》給我的啟示。
《愛的教育》更讓我明白: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是永遠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的……就讓我們用愛去喚醒人類的真實情感,讓愛在每個人的心中永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愛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範文優選8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愛的教育》這本書採用了日記的形式,以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故事中有善良的卡隆、品學兼優的德羅西、刻苦勤奮的斯代地、可愛懂事的波列科西……他們送給了安利柯最真摯的友誼,最完美的回憶。還有慈愛的父母、令人敬佩的老師,他們給予安利柯最無私的愛,教會了他寬容與理解。
在眾多故事中,使我感受最深的要屬每月故事中的《從亞平寧山脈到安第斯山脈》了。它的主要資料是:一位母親為了全家的幸福,去了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到一個富有人家裡去幫工。這家主人對她很好,工資也很高,可是,她雖然緩解了家裡困苦的處境,但還是無法減輕家人對她的思念。於是,她的小兒子便踏上了漫漫的尋母之途。在經過他人的鼓勵和幫忙,也透過自我的不懈努力,這個小兒子最後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母親。可他的母親為了多拿報酬,生了重病也不肯說一聲,直到暈倒在地。那好心的女主人一向陪伴在這位母親的身邊,直到這位母親的小兒子來到那裡。當這位母親看到自我的小兒子後,十分激動,垂危的生命又重新有了生存的動力。
在這篇文章中既有孩子對母親的愛,又有母親對孩子的愛。孩子因為母親而敢於漂洋過海,母親因為孩子而有了生存的動力。可見,愛是多麼偉大的力量啊!愛,能夠讓一顆失望的心重新點燃期望的火焰;愛,能夠讓一條垂危的生命重新擁有生存的動力;愛,能夠讓每一個人的心靈得到淨化;愛,能夠讓飢寒交迫的人們感受到久違的溫暖!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片愛的海洋裡,比如失敗時的一句鼓勵;成功時的一聲喝彩;悲哀時的一疊紙巾;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這些不被人們所察覺的細小舉動都是愛的印證。當我們用一雙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不輕易被發現的愛的同時,不要忘記將自我的一份愛也為他人送去,要明白,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點點滴滴的愛終究會彙集成一片愛的海洋。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感受許多充滿愛的故事。每個故事裡的主人公都正直。勇敢。善良。他們所做的第一件小事都讓人感動。
耐利和卡隆裡,卡隆力氣大,但他從不打好人,而是幫助需要幫助的耐利。小抄寫員,裡的朱里奧,在父親不知情的情況下,替父親抄寫檔案,想替家裡多賺幾個銅板,不但影響學習,還被父親罵,但他仍然默默地堅持抄寫,直到被父親發現的那一天。羅佩蒂為了救一年級的小同學,腳骨都被馬車壓碎了。在救人之前,他明明知道會對自己不利,甚至會受傷犧牲生命,他仍然選擇毫不猶豫去救那個小同學,他這種奮不顧身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鐵匠的兒子波列科西,波列科西的父親每次喝好酒後總是無緣無緣的打他,但他從不抱怨,學習還特別用功,他真是一個懂事善良的好孩子,希望他的父親不要再打他了。《西西里的勇敢少年》西西里島的勇敢少年馬里奧,他雖然是個孤兒,卻勇敢堅強,在危險的情況下,把可以活下來的機會讓給女孩朱列塔,而犧牲自己……
愛是無私的,愛就在我們身邊,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那些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吧!愛就像沙漠裡的一杯水,你每喝一口就會多一些走出沙漠的信心!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愛,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瀰漫在我們四周,卻不被我們所察覺,其實它的好處已經融入生命。讀了《愛的教育》,我更加肯定愛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感。
《愛的教育》是以一個三年級小學生日記的體裁寫出的。是敘述了小主人公安利柯每一天的故事,字裡行間,皆離不開一個"愛"字。父愛,母愛,友愛,師生之情……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每月故事——《小抄寫員》了。
《小抄寫員》講述了一個貧窮的家庭,孩子又多,父親白天工作,晚上還要抄檔案。小敘利奧眼看著爸爸早生白髮,就想幫爸爸抄寫檔案,多賺點錢。可又因為爸爸不一樣意,所以他只好每一天半夜起來偷偷的幫爸爸抄。就這樣,家裡的狀況改善了許多,而小敘利奧卻因為長時光缺乏睡眠而導致上課無法認真聽講,回家也無精打采的。爸爸看了,十分生氣,還屢屢責罵他。小敘利奧雖然很委屈,但還是幫爸爸把工作做下去。直到有一天,爸爸發現了這個秘密,才明白自我錯怪兒子了,愧疚萬分。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十分感動,感動於小敘利奧的堅強。他雖然出身貧苦,但他不但努力學習,而且還默默為家庭分憂,即使是受到了責罵也默默地忍著,這是怎樣的一種堅強!他也曾想過停止抄寫,他深知這樣的下去絕對不行。但是一到十二點,就有一種力量促使著他去做。不做,就像偷拿了家裡幾塊錢似的。這股力量是什麼?是一種職責感。
"窮人孩子早當家",敘利奧小小年紀就背起了支撐家庭開支的重擔,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而且,他頂著爸爸的責罵去幫爸爸抄寫,更是一種堅強。為了看到爸爸舒展的笑臉,他寧願自我默默吞下淚水和委屈,如果是我,肯定會和爸爸賭氣不幹了。敘利奧的職責感,和那種堅強,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愛,其實很簡單。無論是父愛,母愛,友愛,還是師生之情,愛國之情,都時時刻刻伴隨在我們身邊。愛像是一米陽光,親暱溫柔地撫過你的身體;愛像是一杯清水,時時滋潤你的心窩;愛像是一條沒有盡頭的田間小路,盛開野花,需要隨時發現,隨時採摘。愛,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誰在愛,誰就在活著。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在這學期,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是由亞米契斯寫的,讓我知道了很多關於教育的故事,愛和愛。
“愛的教育”描述了一群精力充沛、積極進取的青少年。有些是貧窮的,有些是殘疾的,有些是沉浸在幸福之中。從出生到性格,他們都有共同之處——對祖國義大利的熱愛。真誠地愛親朋好友。我們不可能忽視老師每個月給小組朗讀的“心理演講”。這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得到了啟迪,也使讀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在我們的教育面前,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它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閱讀愛的教育,我進入了Enrico的生活,看到了他們是如何學習、生活和被愛的。在運動中,我發現愛情涉及到對生活的追求。夏季米安先生在《戀愛教育》翻譯中說:“時間”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情,就像沒有水的池塘。沒有水,沒有池塘,沒有愛的教育。“在愛的教育中,它不止於此。”我想,“什麼是愛?”“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孩子的一絲不苟,家長,甚至是人們都曾經微笑著透過amwayko選擇一本合適的教科書,我知道什麼樣的愛是讓學生們感到溫暖,學生們當他們所愛的人。當他說:“我在世界上沒有別的家庭,但是你,我沒有可愛的人!”你是我的兒子,我愛你,請快樂!我不想懲罰你,請告訴我你的誠意!請在你們班做一個家庭,給我安慰和榮譽!所有的學生都被這些話說服了。雖然我對這位先生不太誠實,但我不知道我是否看到所有的學生都是同樣的眼睛。兩個學生同時犯錯誤,有時我憑直覺判斷,然後毫不留情地批評我心中的壞人。但我不知道,受害的學生都哭了。也許在他們眼裡,我不再是一個好老師。寬容和尊重學生,“只要你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我就不會怪你。”
這是安利柯的先生們給的我另一個啟示。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學生,我們的目的是教育學生,只要目的達到,又何必在意學生是否接受了懲罰。
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信念,是一種追求,是不能用準確的詞語來描述愛的定義,但我知道,誰有愛,愛的心,生活必須充實,沒有漢。同樣,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應該是對我靈魂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是一絲不苟的,是真實的感情。當我們自然地給予學生愛的時候。學生不僅要把我們當成老師,還要當作朋友、兄弟、父母。離開情感,所有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感情不能代替教育,當然,但是教育必須是感性的。
簡而言之,愛的教育是治療創傷的良藥,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被愛的人知道愛,愛給人力量,給人溫暖,也給人美麗的心靈和情感。讓孩子們心中有愛,許多問題可能在愛的溫暖的水中溶解。我想傳達給我的是一位溫柔而溫和的老師,他對我們的學生很嚴格,熱愛語言。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不是流水線上下來的機械拼湊,不是坐在書齋裡的玄妙之思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從血管裡流出來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過的文字,是蘸著淚水與歡笑的文字,每一頁都寫著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感受很多,難以一一述及,這裡選兩則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點思考,算是給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萬同勾起的回憶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裡,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閱讀中,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麼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
二、寧小燕:永遠的遺產
如果說萬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遠的自責與痛,那麼寧小燕,則給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寧小燕的故事讓我流淚.為什麼我們的教育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這樣的慘劇在我眼裡,寧小燕是一把刀子,劃開了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德育的"偽善"面孔!寧小燕以偽為真,活在一個虛幻的純淨的世界裡,而這個世界註定要破滅的,這是寧小燕的悲劇,更是對教育的控訴.我們的教育,從來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獨缺少的是一份真!我們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負責對萬千現實進行議論,解釋,樹立無數無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寧小燕們越來越少了!因為一個孩子,當他小學的時候,他可能就不會輕易相信什麼了.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劇,比寧小燕更讓人感覺到悲哀.
當正直被嘲笑,當美好毀滅,當真誠被欺騙,當高潔死亡,我們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武漢大學生賣淫案,藝校學生夜總會實習事件,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偽善的教育,如何導致道德的大規模塌方!讀李鎮鎮西老師的文章,讓人震撼也讓人憂慮!教育,不僅僅要從善開始,更要從真開始.
三、教育,僅有愛心是不夠的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物件,這當年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一點,李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所以,在愛心的背後,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李老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不得不為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實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腦海裡,只覺得做他的學生實在是無比幸福的事。李老師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為我們刻畫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給了我們為人、為師的道理:
一、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了解他們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有哪些快樂和痛苦。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這種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的,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己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而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學生失意的時候,給他一點鼓勵;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他一點幫助;學生悲傷的時候,給他一點安慰;學生高興的時候,走到他們中間一起分享快樂……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僅把我們當做老師。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二、用心靈贏得心靈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必然面向為數不少的後進生。教育者對後進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情感的自然流露。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育者: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認為“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對後進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這種做法,絕不僅是一種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種有真誠而產生的相互信任。而當我們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時,將是無比幸福的,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三、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教師對優生的感情幾乎是不需要培養的,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班上的優生多一些,因為他們有較強的知識接受能力,學習成績優異,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為老師的助手。但他們也存在著作為老師的“好學生”,家長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滿,不求上進,比較驕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面對困難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當然還有個性方面的一些特點。培養優生,要注意:
1、引導優生樹立志向。引導優生意識到,成績比別人好,就意味著將來比別人多一份責任,從現在就應比別人多一份努力;幫助優生認識自己。幫助優生超越具體的考試分數和名次,透過與其他傑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較,透過對自己求學過程中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的冷靜分析,透過各種具體的課內外實踐,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進而針對性的發展自己;
2、教育優生保持童心。讓他們透過與班上同學的平等相處,感受同學們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讓他們在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讓他們面對分數和榮譽會淡然處之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
3、激勵優勝超越自我。儘可能多地讓他們在各個方面實踐,以發現並發展自己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潛質,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戰勝自我,甚至有意識設定一些難題去“折磨”他們,讓他們在一次次自己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從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對於孩子,要教導他們,有時很困難,有時也很容易,只要真正愛他們,他們會愛你得更深、更真切。當愛存在與師生之間的時候,就無堅不摧。作為一個教師,當然需要淵博的知識,也需要紮實的基本功本領,但更需要愛。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有人說:"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我想說:這份光輝來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經營、積極地探尋和恆久的堅持,否則,頂著一份"光輝職業"的光環再久,也不會成為一個好老師。
我相信:每個教育工作者在起初踏入校園的時候都會信誓旦旦"為學生奉獻"、"用全部的愛去面對工作",可是,我們怎麼去施與愛?如何能夠讓這些愛起作用?還有,怎樣能夠使得這份對教育事業的熱忱得以持續?這些,才是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
作為一個在教育領域工作十幾年的老師,我對此深有體會:教師這份工作做久了,是會出現瓶頸期的。或者因為疲累,或者因為慣性思維,我們會發現自己難以獲得突破。的確啊,講臺不過三尺,教室不過幾十平,在這片小小的天地裡,我們怎麼閃轉騰挪,才能開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讀書……
引用現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學校是讀書的地方,不僅是做題的地方。"這裡面的寓意無論對於學生來說還是對於老師來說,都是非常適用的。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我喜歡它不僅因為這本書中強調了"愛心"這個在教育行業耳熟能詳的詞彙,還因為作者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舉了很多生動的例子,並給了我們教育工作者切實的指導。
在《愛心與教育》中,有一部分關於"後進生"的內容。李鎮西老師非常注重施與愛的公平性,他會努力讓自己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愛,即便是後進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對於後進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這一點,給我的啟示特別大。
我突然發現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個誤區,對"老師"的定義出現了偏差。我以為:老師就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門關起來,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人;就是放學的鈴聲響起來,學生回家之後,就不再負有責任的人。原來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講臺,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開啟的心門啊!
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中講了很多他本人和學生相伴成長的故事,這些故事不拘泥於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種"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進了學生的生命中,從而融為一體,互為支撐。這才是"愛心"的最高境界,他對學生的愛不是"應該去愛"那麼生硬,而是能愛,想愛,不愛不行!李鎮西所參與的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的成長和整個人生,這點值得我反思與學習。
在我的班級中,也曾有一名讓人頭疼的"後進生",他不但學習成績差,而且上課公然頂撞老師,打擾其他同學的學習。我找這位學生談過很多次,他卻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讓我無所適從。終於有一次,這名學生上課不遵守紀律,擾亂課堂,將我徹底惹惱了,我把學生的爸爸請來學校,想和他溝通下。沒想到,這位父親當著我的面就打了兒子兩記耳光……
這位情緒激動的家長告訴我:他和孩子的媽媽早年就離婚了,他一個人帶著兒子過,為了養兒子自己做著很辛苦的工作,他離開學校之前還叮囑我:"他不聽話你就打。"這些讓我覺得猝不及防又無奈。
當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中提到的後進生產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為一個老師,我們有機會參與孩子的成長,真的應該時不時開啟教室的門、學校的門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門,去了解他們背後的生活,也許,那裡才藏著激勵他們前進的動力。
我嘗試著走近這名"後進生",利用課餘時間和他談話、給他補課,看到他的手套壞了,幫他買了一副新的……而這名學生對我也從剛開始的牴觸、防備到後來的信任。他開始對我抱怨父親對他不好,開始述說自己沒有媽媽的委屈……當某天放學之後,我和他一起回家,當著他爸爸的面兒誇獎他最近進步了很多,並委婉地規勸這位父親不要經常打罵孩子的時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後進生"臉上綻放出笑容……
當然,這名學生因為基礎太差,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成為一名各門功課優異的"尖子生",但是他開始認真聽講了,開始知道尊敬老師和友愛同學了,並且在我的鼓勵下發現了自己在體育方面的特長……這些,都讓我覺得無比欣慰。
我不知道這名學生會不會在若干年之後像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中寫的那樣,回到學校來,述說自己的成就,表達對老師的感恩……而且,這些對我來說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有一天,他畢業走出校門的時候,我會非常放心。我覺得他不會再因為家庭的殘缺而放棄自己,不會因為缺愛而仇視社會,並且明確了自己的奮鬥方向,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將來在社會的上的哪個領域,都會過得很快樂。
同時,我也特別感謝《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它打破了我的瓶頸,洞開了小世界通往外部天地的大門,讓來自門外的風吹拂著我,撥開教育的迷霧,認識到愛心的本質和教師這一身份的真實意義。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這些是我在看李鎮西名著《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中所摘抄下來的句段。在“手記一”裡,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範,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整篇文章裡,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著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給學生送上生日祝福,為貧困學生捐款,這些我們大多數老師也做過,可是有幾個能像李老師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而且我們有幾個能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是一種純粹的、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愛呢?大多時候,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所謂“愛”,是否建立在某種“功利性”的成分上呢?這些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反思。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李老師所採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以李老師轉化你的成功事例為榜樣,以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的不滿,發洩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為指導思想,耐心地去對待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如果你不經過一番“精雕細刻”,就算你天賦多麼的高,也不可能變成一塊玲瓏剔透的好玉。我們班有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打人,經過慢慢的和家長溝通和之前的課任老師瞭解,這個孩子在一二年級甚至幼兒園就出現這樣的情況,母親在家也是棍棒教育,在瞭解這樣的情況下,對這孩子多關心,遇到他和其他孩子發生矛盾以溝通教育為主,不一味批評,多鼓勵孩子,鼓勵孩子參與學校沙盤遊戲等心理疏導活動……透過本書的閱讀可以指導日常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是老師的好幫手。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讀到這本書,絕對是一個巧合,過程不贅述。被吸引的是書名,《此岸與彼岸》,繪圖是一副水墨橋。其寓意我想,只要是一位教師都能領悟。教師便是這座橋,將學生從無知懵懂的此岸渡到光明的彼岸。其實,這個書名讓我領悟地更多的是,教師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解惑者,起促進與主導的作用。
這是一本教學手記,目前共有兩冊。第一冊的名字叫《現場與背後》----“以學為中心”的數學課堂,這一冊記載的全是教學實錄和教學反思。第二冊便是《此岸與彼岸》-----我的數學教學手記,這本已經上升到理論階段,從理論的角度去解釋一些教學現象。
讀完第二冊的第一輯,我有如下兩點想法。
一、解讀教材,尊重教材。
我們上過小學數學課的老師都知道,在我們教四則運算以及運算律的時候,教材中總會出現購物、遊戲、借書等場景,甚至在某一階段或某一單元中,連續幾個階段都呈現相關的場景。然後我們透過提煉、整理實際場景中的數學資訊,列出數學算式,進而探索算理,歸納演算法。但我們會發現,教材中這種多次出現的場景可能會讓學生索然無味。然後,我們有時就會失去了使用教材素材的底氣,另謀資源。當然,我們這麼做的目的完全是從學生角度出發,希望我們新找的素材更能吸引學生,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真到更換素材的時候,其實只要我們想的足夠深刻,就會發現裡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實施阻礙。或者是有可能興趣到了,效果卻不佳。
書中就提到了一個例子。教學內容是三年級上冊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教材中給的素材是讓學生分52個羽毛球,這52個羽毛球是按5筒(一筒10個)加2個的結構擺放的。教材的目的是先讓學生選裡面的四筒平均分成2份,然後把剩下的12個再平均分。這樣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能夠經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具體過程,進而順利理解豎式的計算方法。但是教學本課的一位老師,他結合了當地的實際情況,將如此擺放的羽毛球換成了土豆。這樣,學生就很難想到“先分整十”了,進而也就很難歸納出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或口算演算法了。這樣的分土豆過程就僅僅是一個遊戲的過程,或者說是一種沒有意義的思維過程。所以,我認為,這位老師並沒有真正明白教材的設計意圖。
由此可見,替換教材中的素材,絕不是“隨心所欲”。教學素材的選擇,是為了更好地啟用學生的知識經驗以支援學生的數學學習。有的教師把“用教材教”等同於改換一下教材中的素材,這是一種簡單而膚淺的想法與做法。誠然,教學內容的一些素材,往往需要因時、因地而做出一些調整,但這僅僅是加工教材的一點做法。我們不能把“用教材教”等同於更換內容,不能為了標榜“用教材教”而對教材做沒有價值的調整。一切的調整都是建立在你對教材設計有了深刻的理解的基礎上。並且你要深度考量你的調整,是否能夠比書上的素材更能實現你的教學效果。
二、盡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為什麼這裡我說要“盡力”面向全體學生。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是我們一直掛在嘴邊的話,也是我們信奉的教育教學理念。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很清楚,每個孩子的背景不一樣,最近發展區不一樣。講同樣的知識點,有些孩子完全沒有知識儲備,有些懂一點,有些掌握地足夠深刻。有些學生接受能力好一點,有些學生則不是那麼強。那麼,在教學時,你怎麼做。大部分教師出於讓每個孩子都來理解這個知識點的目的,會選擇淺層次的教學。但是,這樣的教學,對於那些已經深諳其道的學生來說,是不是有點浪費他們的時間,並沒有促進他們快速的發展。(這裡我想插一句,有時我在想,對學生分層次進行教學是否真的不可行呢?也許我還沒有考慮到它的不利面吧)但現實就是這樣,我們面對的就是一批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短短的四十分鐘課堂,我們要盡力地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之所以有此感悟,是因為書上提到了這樣一個場景,這個場景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因為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一年級的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書上呈現了兩種方法:藉助擺小棒,藉助計數器。教材編排的教學過程大致是,先用小棒擺一擺或者用計數器撥一撥,然後再豎式計算。它所表達的資訊室,在教學時藉助學具的直觀操作,理解進位加中相同數位上的書相加,“滿十進一”的算理,探索口算方法。簡言之,就是藉助直觀,理解算理,探究演算法。(數學是比較抽象的,所以教學時有一個流程,就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回到具體)。但實際教學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不用藉助直觀“柺杖”,進入了表徵為“形式化”的運算階段。像這樣的學生的學習水平已“超前”教材預期定位。但是,還有部分學生確實需要藉助學具。那在課堂當中,該如何協調統一。擺小棒這個過程要還是不要,對誰都有利有弊。書上就給出了一個非常機智的教學建議。先讓學生交流各自的演算法,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藉助學具算一算,算好的同學也藉助學具驗算一下計算結果是否正確。這樣,就算會口算的同學,也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算的對不對,擺小棒就是應自己所需,而非教師強迫。這樣,既讓不會的同學經歷了算理的過程,會的同學也在交流表達上有所提升。使得每位學生都有所收穫。
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們首先要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層次,盡力讓我們的教學協調統一,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要做到這點,就要教師付出足夠的時間與精力。讀懂教材,研習教參,參考優秀教學設計,與其他教師交流。
關於這本書,後面還有非常多關於數學教學的細緻入微的思考。每一個章節的內容都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如果把這兩冊書讀完,我對小學數學的教學就會有一個全面、系統、深刻的認識。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我將繼續研讀這本書。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剛拿起《彼岸的教育》,封面的兩排小字就吸引了我:“能否與世界範圍內的教育智慧相遇,決定著教師事業的高度。”走進書間,新穎的標題一一湧來。“什麼使教學熠熠生輝?創意!創意!”“傑出教師是‘教育之心’”“專業化發展——教師一生的課題”……這些大膽而又有特色的題目如一雙雙熱情的小手召喚著我投入字裡行間。暢遊於新穎的案例,別緻的創意中,我驚喜連連,樂不思蜀。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國外的一些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下面我談談我看完書後的三點感受。
一、具有創意
當我看了《彼岸的教育》中,對美國學校開學第一天的描述後,我感到驚訝極了。對於學生來說,開學總是令人興奮的,但對於我們教師來說,開學第一天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怎樣讓大家儘快相識,怎樣一開始就營造出良好的氛圍,怎樣鼓舞學生計程車氣……在這方面,美國有經驗的教師有不少很好的創意:1、是對還是錯。2、他是誰。3、猜猜猜。4、思想家。5、目標、目標。海外教育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上的創意新增。有些創意的著眼點很微小,但卻大大加強了教育與生活的融合,使得教師和孩子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加深瞭解,為教學工作奠定良好的氛圍。在加入小創意後,那些我們日常教學中很看重的有一定意義的日子,如開學的第一天、新學期的第一課,乃至一學年最後一天,都透過孩子們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如是或不是“猜、猜、猜”遊戲、為學弟學妹們送出寄語——等來進行教學承接,在輕鬆的環境中迎送學生進入新的環境。
創意作為點睛之筆,使學生領悟到教與學的樂趣,而要完成樹人的重任,還要依靠教師的內功和對學生個性的把握。使那些不喜歡上學的孩子感覺到了學習的樂趣這是教育的大創意!
二、為了孩子
在本書的第三輯的主題是:為了孩子怒放的生命,在這一輯中,我體會到教育者首先要把讓孩子獲得完美人生作為教育的第一目標,如果在取得成績的同時,能夠使得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幫助自己的人格在多方面得到發展,讓自己的生命如鮮花般綻放,那就再好不過了。——這是英國威靈頓公學的校長所說的話。他說:“我們對學術課程過於重視,丟失了更加重要的東西。”因而在威靈頓公學,每週上一節幸福課,幸福課旨在增進學生獲得完美人生的可能性。
我覺得孩子到學校上學,不僅帶著他們的腦,還帶著他們的心,他們的熱情,他們的體驗,他們的希望,他們的夢想,以及他們的畏懼。美國“麥格技能教育中心”家庭與學校研究所所長多羅茜·裡奇指出,學生要想在學習上取得成功,就必須學會處理學習的情感。在我們的教學中,如果也對孩子的這些情感問題加以重視,提高認識,我想會讓更多的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
《彼岸的教育》就像是一張活生生的事實地圖,讓我捕捉到了很多關於教育的線索和主題,它帶領著我,靜靜地走進西方的學校,親近他們的環境,走進他們的課堂,聆聽他們的教育者的聲音。
三、關愛教師
教師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嗓子。教師在工作中幾乎時刻都要使用嗓子,但是我們大多沒有接受有關嗓音保健的培訓。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教育學院負責嗓音訓練的威廉姆斯先生說,“不給教師做有關嗓音技巧的培訓,就好比培訓外科醫生而不給他們講解手術所需的器具一樣”。這個比喻是何等的精妙!蘇塞克斯大學教育學院的學生是幸福的,在上崗前,他們就學會了如何做到用嗓衛生,如何識別用嗓過度等,這無疑是他們未來職業幸福的通行證。這樣的嗓音培訓值得叫好,睿智的同仁們,請你也做嗓音保健的踐行者吧,這樣你的聲音將更有魅力!英語教師一週十八課節的英語課任務太繁重了,真該減負了!
讀罷此書,我於迷惘中豁然開朗,就像心頭開啟了一扇窗,窗外是無邊的藍色天幕,是精彩紛呈的世界。我已經清晰地知道,在課改的大背景下我該怎樣最佳化自己的觀念和實踐,做個“新”教師。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5
讀了張思明的《用心做教育》後,心中體會頗多。我,作為一名新教師,沒有經驗,沒有教學技巧,沒有管理方法。而張思明的這本書給了我許多這方面的知識經驗,更教我怎樣才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怎樣教書育人。
愛是教師人格力量的核心。《放飛美國》的作者別出心裁的把教師分為四類:以謀生為目的,以自傲為動力;以教育為己任;以愛為根本。我想張老師的教育就已經達到了這種境界吧!
張老師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而這種愛源與他的心,正因為這種愛成就了他的輝煌。任是任何成功的背後都需要艱辛的付出。從張老師的人生經歷中我發現她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良品質。堅韌、好學、勤奮……形成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有人將學生比作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顧不周就不會開出令人滿意的花朵,如果對他們多一些關愛與細心,就會開出又大又美的花朵來。張老師不僅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更有一顆愛心。他和學生像朋友一樣的繼續著他們的教與學,這是他獲得了桃李滿天下的碩果,我想作為教師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呢?
張老師作為一名教學能手,在教學上取得的成就更讓人羨慕,透過閱讀它的數學教學的諸多方法,我體會如下:
首先是我們自身的專業素質要過得去。以前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這個說法對現在和未來的教師已經不夠了。“桶”裡的水畢竟是“死水”,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會大大降低。作為跨世紀的教師,我們要想辦法去開鑿並擁有“一眼泉”。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孤立的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搞花架子,而應該從教學內容出發找到學生的興奮點,旁敲側擊,從點到面,提倡發散思維,提供多種解法,擴大題型量,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深入學生,聽取他們的意見,那就會事半功倍。
其次是情感交流,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在與學生談心時,透過觀察學生的舉止言談,瞭解學生的個性特徵,在與學生談話時要平等對話式的,多點鼓勵、少些責備,以便有針對性的教育他們。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應予以肯定的讚揚,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當學生犯錯誤時,應與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幫助他們制訂改正的措施;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該深入瞭解學生情況,幫助解決,從而使學生感到我們老師是可依賴的。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誠地熱愛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再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思想教育。現代中學生見多識廣、思想活躍,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唯老師是從,常常將不合己意的灌輸拒之於心扉之外。所以老師要事事要和學生同甘苦,要和學生表同情,參與到學生裡面去,指導他們,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拋棄那種反映出“師道尊嚴”的上對下的說教,尊重、關心和愛護每個學生,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師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況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溝通思想,增進雙方的相互瞭解、相互信任,從而在平時的課堂中互相配合,教學相長。
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一個教師,他的勝利青春是不能保持的,但是它可以保持職業青春。
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援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6
這本書是義大利人:德.亞米契斯寫的,本書講的是教師要把體育課從室內移到室外,讓學生做器材運動。因為書中的主人公由於身體不舒服,所以不能參加體育運動,所以他的母親就去學校申請不讓他上體育課進行體育活動。但是主人公克服困難,並在朋友和同學的支援和幫助下去操場上完體育課的故事。
讀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就算遇到了困難也不要退縮。更要努力加油、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然後就是你的朋友還是身邊的人遇到困難或者是有什麼難言之隱,你都一定要支援他,關鍵的時候要站在他身邊去幫助他。
其實這樣的例子我們身邊也有,對於我來說參加工作半年了,體育課也上了半年了,碰到的學生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開朗,而有的學生就相對內向,個別的還很少和其他同學一起玩,作為老師的我都看在了眼裡,我覺得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和幫助。他們現在還小,心理還很單純,我應該更多的去鼓勵,讓他們知道體育能帶來快樂,也讓其他同學去和他玩。我覺得不管是什麼學科的課,都應該是有愛,學生是課的主體,讓學生喜歡上課才能是一節好的課,愛的教育才能更好。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7
愛,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瀰漫在我們四周,卻不被我們所察覺,就像愛的奉獻這首歌裡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它透過一個小學生記日記的形式,講述了很多小故事,從中使人感受到了人類是多麼需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呀,而這種關心、理解,都離不開一個最核心的東西——愛!
《愛的教育》整部小說,用樸素平淡的語言,塑造出了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動,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例如《小抄寫員》講述了一個貧窮的家庭,孩子又多,父親白天工作,晚上還要抄檔案。小敘利奧眼看著爸爸早生白髮,就想幫爸爸抄寫檔案,多賺點錢。可又因為爸爸不同意,所以他只好每天半夜起來偷偷的幫爸爸抄。就這樣,家裡的情況改善了許多,而小敘利奧卻因為長時間缺乏睡眠而導致上課無法認真聽講,回家也無精打采的。爸爸看了,非常生氣,還多次責罵他。小敘利奧雖然心裡很委屈,但還是幫爸爸把工作做下去。直到有一天,爸爸發現了這個秘密,才知道自己錯怪兒子了,愧疚萬分。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十分感動,感動於小敘利奧的堅強。他雖然出身貧苦,但他不但努力學習,而且還默默為家庭分憂,即使是受到了責罵也默默地忍著,這是怎樣的一種堅強!他也曾想過停止抄寫,他深知這樣的下去絕對不行。可是一到十二點,就有一種力量促使著他去做。這股力量是什麼?是一種責任感,是一種愛。聯絡到我們現在教的學生,有幾人能做到為父母著想,不少孩子甚至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在學校虛度光陰,看了真是令人心痛,所以我想今後我要利用課餘時間把《愛的教育》中的小故事分享給孩子們,讓他們從中受到啟迪,珍惜眼前的大好時光,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愛其實很簡單,無論是父愛,母愛,友愛,還是師生之情,愛國之情,都時時刻刻伴隨在我們身邊。愛其實就像是一米陽光,親暱溫柔地撫過你的身體;愛就像是一泓清泉,時時滋潤你的心窩;愛像是一條沒有盡頭的田間小路,盛開野花,需要隨時發現,隨時採摘。愛,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生活在愛的海洋裡,如果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麼多人關心我、愛我、疼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器官、骨髓、獻血等等,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汙染","稀釋",甚至"消失",但是希望今後還是會有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讓人們感受到世間濃濃的愛意。
教育類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8
培根說過:“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書一直都是人類的朋友,作為朋友與我們每個人的交情都不一樣,有的只是泛泛之交,而有的確實惺惺相惜的難覓知音。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叫《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這本書是透過一個小學生的日記的形式反應了社會各階級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的不同態度。不同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它是透過對生活的樸素年描寫,使人感到人類多麼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相互理解!
裴寶尼老師講的一個故事:一個貧苦的愛國少年。這個少年小時候家裡很窮,無奈之下,父親把少年賣給了馬戲團,少年在馬戲團裡練功夫,練不好,老闆就對他拳打腳踢,他好不容易逃了出來,請求領事館幫助,領事館把他送上船,讓他回家,船上的人給了他許多錢。晚上,少年無意間聽到那些人在談論義大利,說義大利是強盜的天下。少年憤怒的把錢拋向他們,說:“你們侮辱我的國家!你們這些人的錢我不稀罕幹!”他的眼中充滿了憤怒,臉漲紅,愛過的一腔熱血在沸騰。
少年非常的愛祖國,他認為自己的祖國是最偉大的,不許任何人侮辱自己的國家,如果人人都有愛國之心,國家一定會富強。即使少年身上沒有一分錢,但是他寧可身上身無分文,也不願別人侮辱自己的祖國。
你,我,他之間,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這些都離不開一個字——愛。今年,南方的乾旱,牽動了多少人的心,俗話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給人以希望是人情,給人以溫是愛心,我們的力量或許是微薄的,但是點滴之水可以匯成愛的海洋。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