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3篇)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3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習中醫心得體會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1

  中醫內科學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學說為指導,系統地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闡述內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及其證治規律並採用中藥治療為主的一門臨床學科。它系統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是基礎理論聯絡臨床實踐的橋樑,是臨床其他各科的基礎,在中醫專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須學好的一門臨床主課。在這學期的中醫內科學課程中,我們又再一次深入系統研究和學習了臨床各常見中醫內科疾病,收穫頗多,在此,將自己對於應該怎樣學習這門學科的一些感受和體會總結如下。

  一、多多誦讀經典

  中醫學根植及生長於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土壤,從神農嘗百草譜《神農本草經》,到黃帝岐伯問答出《黃帝內經》;從仲景演《傷寒論》、《金匱要略》,到孫思邈《千金方》;從金元各大家齊鳴,到明清溫病各家學派學說,數千年來,古人們前仆後繼,不斷豐富和完善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寶庫。

  中醫學經典古籍浩如煙海,這都是前代醫家留給後世學者的寶貴醫學財富,值得我們去深入學習和研究,其理論學說及臨床診治思維方法對於如今仍然有重大的臨床價值。我們作為研究生更要以嚴謹的態度去深入學習和誦讀,透過多多誦讀經典條文,不斷充實自身理論基礎,從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醫角度去認識疾病、疾病病因病機及發展轉歸,更能博採眾方,取各家之長,取前人經驗,不斷創新發展,更好的指導當代的臨床實踐。

  二、辨證論治乃重中之重

  辨證論治是為中醫學之精髓及獨到之處,“辨證”就是把四診(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透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為“施治”,即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透過辨證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論治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

  首先,對疾病的辯病及辯證是疾病診治過程中的第一步,其尤為關鍵,其辯病及辯證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後續的治則、治法,是取得臨床療效與否的先決條件,所以對於疾病的診斷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習的重點,更是學習的難點。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它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要想辯好證,我們必須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證病機特點,全面及靈活運用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等。同時要充分考慮到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環境、情志、飲食起居、體質等影響因素,全面而準確的作出診斷。

  在明確診斷後再根據病因病機及中醫理論確定治療的治則治法,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我們必須透過觀察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辨清疾病的標本、主次、輕重緩急,還需謹記,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是正邪鬥爭,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疾病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點,因此必須把握其動態變化,分階段進行治療。在治療時更應注重理論指導實踐,以臨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能拘泥於理論,刻板遵循條文,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從患者角度考慮,權衡利弊,以取得最大臨床意義為目的。

  三、勤於總結與思考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重點學科,也是難點學科,其建立在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基礎學科基礎上,內容繁多是學習和記憶難點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善於對各疾病和證型進行歸納和總結,透過相似病症之間的對比和鑑別以加深對各證型的理解和記憶。除了學習和記憶基礎證型外,我們應多思考,學會對於變證的診治及臨症加減運用,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學習和認識疾病。

  中醫內科學是中醫學的重要學科,也是我們中醫學專業學生必須學好的臨床學科,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和實踐,只有我們將理論的知識打牢固,才能在日後的臨床中去更好的實踐、運用和發展。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2

  有人說:中醫是宏觀醫學,西醫是微觀醫學,中醫他承載了中國人的智慧,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發展,並使我們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觀察人類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醫學習之前我一直覺得,中醫是一位老人,左手拿著《本草綱目》,右手給人號脈,並能用毛筆寫出藥方的文人,他的療效並不懷疑,可他的治癒時間確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藥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蟲動物所製成的湯劑,療效好。中藥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選擇西藥片。經過長時間的學習,我知道了什麼是中醫、中藥,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與疾病作鬥爭的智慧結晶,對於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又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世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迄今仍然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的中醫中藥經歷數千年,通過歷代無數醫家的努力得以不斷地豐富發展,從而逐漸形成其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他融入了我國古代用以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宇宙觀和方法論———陰陽五行。陰陽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但也有規律可循。陰陽即對立又是統一的整體,他始終處於此消彼長或此長彼消的不斷運動變化狀態,並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為根基,且可相互轉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它們相生相剋也構成了對立統一的關係、中醫診病則透過觀察患者外在的區域性的表現來推測內臟的變化,以確定病情,盡而就產生了四診,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國老中醫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於他結合中醫的理論把四診運用到了極至,如東漢的華佗、張仲景,明代的李時珍,他們為中醫、中藥的發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有了中醫的理論,中醫的診斷就得有中藥的治療。談到中藥,他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其所有的藥物大多數源於我國天然產的,但也有源於外國的,還有少數化學藥品。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水土、氣候、日照、溫差、溼度生物分佈等生態環境各異,各地所產的同一種藥材,其質量優勢不一,可見中藥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這就有了“道地藥材”。如四川的黃連、附子,東北的人參、五味子,甘肅的當歸,湖南地黃,山東的阿膠,廣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來,日本、韓國、加拿大等一些發達國家已把中藥納入其居民醫療保險體系中,歐美很多醫藥學家也將目光投向了植物製藥,中醫藥在預防、養身、保健、康復等方面也顯示出了其特有的優勢,我相信中醫藥會像我國的經濟發展一樣引領世界。我會認真的跟李冬黎老中醫學習,繼續鑽研刻苦學習中醫藥知識,掌握的更好更紮實。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3

  學習中醫,正確掌握和運用中醫知識與技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明醫理。醫理不明,縱然知道很多中醫學的知識,但使用起來可能會不得要領,甚至動手便錯。

  中醫的醫理並不是一大套高深玄妙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而是自然之道,就是人本來如此的、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了千萬年來都沒更變過的那些生命規律。比如人總是要吃喝拉撒睡,這吃喝拉撒睡的規律或機制,也就是最基本的醫理。失眠、便秘、厭食、胃腸疾病等等,都是這個時代常見的問題,各種對治的藥品或保健品經常在各式的廣告中出現,似乎也能夠說明這些問題的普遍性和對治的乏效。我們如果不清楚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和機制,就不知道如何調節以幫助身體迴歸到常態,也就無法斷絕出現問題的原因。原因沒有解決,只在業已出現的結果上大做文章,怎麼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呢?就像一邊在治理汙染,一邊無視汙染源的繼續活動一樣,其治理當然是乏效的。

  並且這種無視根本的治理過程本身很可能也是一種汙染方式,這樣的話,這種所謂的治理也只是治理者一廂情願地自以為是罷了,對於被治理的物件而言,其實是在承受著更加深重的汙染。很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並不罕見,在醫療領域內可以說是時有發生,我們所能見到的輾轉求醫、久治乏效或病情反覆的病人,大多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治療”名譽的“汙染”。

  就像美國的一項研究所顯示的一樣:每年由於醫生誤診、用藥錯誤以及藥物不良反應和手術失誤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225400人。臨床醫療差錯已經成為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僅僅排在癌症和心臟病之後。其中最重大的一類死亡原因是住院患者死於“藥物的有害、意外或不良作用”,而且發生在用藥劑量正常的情況下。儘管所使用的是經過嚴格審批的藥物,用藥的程式也是嚴格無誤的,但是每年仍然有10萬多患者死於這種藥物意外反應。這篇報告總結分析了39項研究工作後,發現大約有7%的住院患者,即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

  在此類病例中,患者都是按照醫囑用藥的。上述數字並不包括那些給藥或用藥方式錯誤的受害者,也不包括“可能”屬於不良藥物反應的受害者,也不包括那些未能達到預期療效的用藥患者。換句話說,“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位患者經歷過不良藥物反應”還屬於非常保守的估計數字。

  很顯然,臨床醫生進行的是“完全正確”的治療,但卻導致了至少每15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曾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需要住院,延長住院時間,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而且這種事情發生在被普遍認為醫療科技最為先進、現代醫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這說明了什麼呢?如此的治療當然是在其醫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那麼,這樣的事實是不是足以提醒我們反思作為指導醫療的理論的重要性呢?

  在當代,這樣的事實並不是只發生在美國,如果指導醫療的理論、觀念出現了偏差,類似的事件可以發生在任何方式的醫療活動中。所以中國有一句古語:“有病不治,常得中醫”,意思是有病時不要盲目地求治,只靠著自身的調整與修復機能,自己會康復過來,不過可能會康復得慢一點或辛苦一些,但也相當於一箇中等水平的醫生在給治療了。言外之意是如果遇到了一箇中等以下的醫生,那就不如不治了。可見我們學醫,最起碼要當個“中等”以上的醫生。

  很顯然,中等以上的醫生至少應當知道人體自身的功能及其機制,從而保護、幫助它而不是破壞、擾亂它。中等以下的醫生往往是那些驕傲無知地干擾破壞人體的人,就像《靈樞》所說的“下工絕氣危生”,等而下之的醫生更是時常會做出滅絕人體正氣,危害病人生機的事情。這並不一定是因為他們很壞,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明醫理。我們學習和運用中醫的人應該時刻謹慎地觀察自己是不是淪為下工之列,觀察的標準就是中醫的醫理。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在於他治好了多少病人,更在於他明瞭多少醫理。那麼,中醫的醫理是什麼呢?就是中醫對人體及人體生命規律的認識。我們學習中醫也就是要如實地瞭解一直以來能夠經得住時間和實踐檢驗的傳統中醫學對這些認識的描述,然後透過實踐來驗證我們的學習與理解是否正確。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4

  中醫兒科學是一門運用中醫理論體系研究小兒時期生理病理、生長髮育、疾病預防、醫療和護理的臨床學科。中醫兒科學起源較早,早在隋唐就有專門教授中醫兒科的少小科,中醫兒科學專著及中醫兒科醫家為數亦多,使中醫兒科學逐步發展壯大,對保障兒童的健康、中華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進入現代科技高度發展的資訊社會,如何把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兒科學順利發揚繼承下去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在這一學期的中醫兒科學的學習中,老師首先把中醫兒科知識、技能高效地教授給我們。同時,老師結合臨床教學的經驗,讓我們對中醫兒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基本的中醫兒科學的知識有了初步瞭解,如驚風包括了急驚風與慢驚風兩種情況,急驚風主要有痰、熱、驚、風四大特點,臨床以高熱、抽風、昏迷為主要表現;多見於高熱驚厥及中毒性痢疾的發病過程中,昏迷、抽搐時間短暫,多為一過性發作;慢驚風是繼發於其他疾病之後,臨床常見於小腦共濟失調症等。

  在教學中,適當穿插醫學典故,並突出中醫兒科學與《內經》、《傷寒論》、《溫病》等中醫經典的淵源。中醫典籍中有很多對兒科的精闢理論,如內經中的“骨弱肉脆”,溫病條辨中把兒童的特點概括為“稚陰稚陽”等,這些經典醫著,無疑是中醫之本。對於學習中醫的我們來說,在學習期間多讀一些中醫兒科的經典典籍,對於傳承中醫的血脈,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透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深刻體會到,學好中醫兒科學僅僅依靠一本中醫兒科學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中醫古籍浩如煙海,作為初學者的我們常常感到茫然,透過老師的介紹和自己學習的心得,我對部分以前閱讀過的典籍、教材進行了總結,如講到食積時,我們會想到畢可恩的《食溼與小兒疾病》;講到時行疾病時,我們會想到《溫病》的具體例項;講到脾胃系統疾病時,我們會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補而貴在運”的經典理論。

  綜上,中醫兒科學的發展繼承需要我們的努力,經過一個學期老師深入、細緻、生動的講解,我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習到了重要的學習方法,引領我們步入中醫博大精深的殿堂,為以後的學習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5

  我是一名中醫大二在校生,一直以來我對中醫都有濃厚的愛好,尤其是學了兩年的專業課程,特殊想身臨其境的體驗中醫看病的全過程。

  機會最終來了,經姑姑引薦,趁暑假假期,我懷揣著好奇心從xx來到xxxxx老師的診所學習。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抱著很大的勇氣與決心來到這裡。在我的腦海裡,跟診老師一般是鐵面無情,嚴肅冷漠的角色。恰恰相反,x老師是平易近人,幽默風趣的人,師母和爺爺奶奶都把我像家人一樣看待。在這裡我就像是個孩子,有家的味道。雖然讀了兩年基礎理論知識,但對於老師有時候講的也是雲裡霧裡,方劑學的300多首方子在學校背的累死要活覺得已經很了不起。而老師隨便講出一個沒聽過的方子,瞬間懵了,才覺得自己孤陋寡聞,才疏學淺。來了個病人如何望聞問切和辯證思路,理法方藥等等,老師還是熱情毫無保留的教我,漸漸地才覺得理論與臨床假如不結合,永恆只會紙上談兵,不會應用,才默默感激不枉此行。

  老師經常講辨證論治,切不可以對症下藥,而證才是指導遣方用藥的根本,所謂“有其證,用其方。”原來抓藥也是一門學問,首先得會識別稱杆,其次如何拿稱,藥物稱重,和分量,講究高效無誤。在其過程中,我還可以親眼熟悉中藥,這和教科書上照片還是有所區別,更加深刻的領悟中藥的魅力,使我感受良多。

  老師講了許多他行醫20多年的親身經歷告訴我,趁還年輕多讀經典和背誦方子,為以後臨床打下堅厚基礎。

  中醫講究靈便變通,每病人的特點不一樣,因此儘管同一種病,也要因人而異,辨證施治。老師常說:“中醫是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差別,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調和陰陽,扶正祛邪,以人為本,最終達到陰平陽秘。在我看來,中醫既奧秘,又科學。

  中醫這條路要想走好,還得下苦功夫,任重而道遠,堅持到底,走好以後的每一步,以後一定把中醫理論知識學紮實,一步一個腳印,永恆保持一顆謙虛好學的心,努力做一個真正能幫患者解決痛苦的好中醫。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6

  中西醫結合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特殊國土上成長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和醫療形式,是東西方文化和醫學科學技術相互激盪、相互交融、相互結合的典範,是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結果,是我國醫學的一大優勢和特色。中西醫結合的目的,就是充分運用現代醫學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和發展傳統中醫藥學,吸收中西醫之精華,豐富和推動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努力提高為人民群眾防病治病的服務水平。為此我院開展了中醫學習班,以進一步學習體會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學習體會。

  首先: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哲學思想的`碰撞,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應該改變觀點不能輕視中醫,從中醫的角度學習疾病的治療。學習中醫的系統理論和哲學思想,學習中醫的辨證施治。中醫有句話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這就為同一個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開不同的藥有一個解釋,因為不同的大夫他看問題的方面也是不一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峰嗎,互相標本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你認為從本治,本治好則標就去了,而他則認為先治標,標去以後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經歷、性格等都會使他偏好於某種藥,就是說對同一種病不同的大夫會用不同的藥,比如說有的人愛用桂、麻之類的解表藥,而有的人卻愛用其他的發汗藥,再比如說中醫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醫也可以治病的,像那個雲南白藥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這並不說在中醫裡就沒有止血的藥了。總之,條條大路通羅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才是最好的。

  那麼怎樣學習中醫呢?學習中醫,就是讓我們認識我們的大自然,認識我們自身的身體,從而讓我們去融入大自然,尋求健康生存的養生之道,尋求疾病的治療之道。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感受中醫。因為學習中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就是內視我們自身的身體。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區域性的、細小的症候所束縛,治病必求於本,培養了這種思維,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不僅僅是學習中醫,學習養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會變得輕鬆。

  一、什麼是死的東西呢?就是人們常說的四大經典(內經、傷寒、金匱、本草),當然也包括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八綱、八法、治則、辨證論治等,中醫著作浩如煙海,中醫寶藏盡在其中,初學中醫的同學確實感到眼花繚亂,無從著手。我認為首先要對中醫樹立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下決心把它學好。我年輕時抱負很大,想當書法家、文學家……,後來因頭上長滿疙瘩,本地醫生治療無效,才立志下決習學醫,於是對中醫涉獵成趣,迷上了中醫。我的世醫強調學習陰陽學說的重要性,他作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比喻:“外國人吃東西需要什麼刀呀、叉呀”,我們中國人只要掌握好兩根筷子(左為陽、右為陰)保持平衡,什麼山珍海味,全部吃得乾淨利落。誠然,我在臨床上每遇病症,總要辨別疾病的性質,是陽症抑或陰症,確實得心應手。比如《素問·調經論》說“陰虛則內熱”。一次我診治一個病人:高燒不退已兩月。各種抗生素(毒黴素、鏈黴素)都用上了,可是都不管用。病人夜熱早涼,盜汗、口乾舌紅,脈細數,認為是“陰虛內熱”,以青蒿必甲湯加白薇,僅服三劑熱就退了。又治一陽萎病人,他服了淫羊霍、巴戟、肉蓯蓉、仙茅、鹿茸、熟地之類藥,效果不明顯,古代名醫張景嶽說:“善補陽者陰中求陽……,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後用六味地黃湯(補腎陰),加入淫羊霍、仙茅、鎖陽、湯超石(補腎陽)數劑而陽舉矣。記得當時我講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一次北方同志邀我作客,請我吃燒餅,邊吃邊以稀飯送下,烙餅(屬陽),稀飯(屬陰)不僅吃起來齒頻留香,而且吃了以後不覺口乾,十分適口,這叫做“水火相濟”吧。

  死的東西,諸如古文、四大經典,藥性賦、湯頭歌、百症賦之類,必熟讀成誦,要反覆吟哦,日後方見其妙,當然理解與熟誦是不可偏廢的,必須把背誦與理解相結合,“苦讀必精思”,背誦有助於理解經-文,紮實地學好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是搞好臨床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書背百遍,其義自見”書不熟則理不明,學醫最重要的是懂得醫理,醫理不明,臨症猶豫不決,只有把理、法、方、藥的一些基本問題背誦牢記,才不致臨症茫然,背誦必須擇句擇段,如《內經》上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僅十個字就把疾病形成的虛實(虛症實症)的重要關鍵和發生疾病的決定因素明確地指出了。又如得神健康無病詩:“得神面色潤而明,目光精采語言清,神思不亂肌充實,呼吸調勻二便平”,概括了一個人健康無病的精神面貌;反之,就是病態。雷公藥性賦:前句:犀角解乎心熱,下句:羚羊清乎肺肝,藥性新編:前句:菊花逢枸杞,養肝明目多功。下句:桑葉得芝麻,除溼寬中可準。這一類賦體文章,都是偶句排比的,前一句背了,不難想出下一句來。君不見演員在臺上二重唱嘛,男的聲調鏗鏘和諧,女的抑揚有韻,令人聽了心臨神怡。至於背誦歌訣,除了要了解它的內容主治作用之外,還須抓住它的平仄韻律的特點,如當歸補血湯歌訣是:“血虛身熱有奇方,古有當歸補血湯,五倍黃芪歸一倍,真陰濡希主之陽”這首歌訣,是用“七陽”韻,是屬於平起平受的詩格,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第二句就一定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樣的歌訣就好背誦記憶了。

  究竟背熟上面的死東西,在臨床上有哪些指導意義呢?我在年輕時剛跟師臨症,卻遇上一個口眼唱斜病人,老師看完人問我針什麼穴位呢?我想了一下,玉龍歌有云:“口眼唱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喝左瀉右依師正,唱右瀉左莫令斜”,於是說針攢竹、四白、地倉、頰車、合谷,老師點頭稱是。

  二、活的經驗:包括前人的經驗和自己透過臨床實踐的經驗及某些採風的民間經驗。

  (1)辨證論治的經驗:所謂辨證論治,簡單的說,就是認清疾病的性質和規律,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辨證求因、審因說治。比方說,一病人在臀部生瘡,瘡如雞蛋大,區域性(紅、髒、熱、痛,舌質紅,苔蒲黃,脈滑數。根據這些症狀分析,屬於熱毒(病因)引起、立法上就宜清熱解毒佐以活血。處方以降痛活命湯加減。用銀花、當歸、黃芪、炮甲、皂角刺、牛膝等治療,療效頗好。

  (2)方劑化裁的經驗:如本人用小柴胡湯治療各種感冒的經驗。方用柴胡12克,黃芩10克,法夏10克,薄荷(後下)8克,荊芥8克,蔓京子12克,桑枝15克,杏仁12克,桔梗12克,浙貝12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對於一般感冒,靈活加減,確實收到左宜右有之效。如外感風寒,加入桂枝、白芍;外感風熱,加入銀花、連翹;虛入感冒,加入黃芪、白朮、防風;按小柴胡湯為解少腸的主方。柴胡透邪清熱,生薑和胃克嘔,均為外藥,半夏和胃降逆,黃芩透邪清熱,都是降藥,黨參、甘草、大棗益氣和中,全方起到和解少陽,扶正祛邪的作用。

  (3)重視書本以外的偏方驗方:有些病症統方治不好,某些偏方驗方確能解決問題。唐太宗李世民患痢疾,腹痛拉肚子,御醫以及不少名醫治療都沒見效,於是釋出詔令,說誰能治好太宗的病,將得到重賞,長安城裡有個民間醫生叫張寶莊看到詔令,送上單方一張,用牛乳煎蓽撥內服,太宗服後果然腹痛腹瀉很快就止住了。“一張偏方氣死名醫”哩!前些日子一位老大娘足腫很厲害,久治不愈,我開了防風30克,荊芥30克,艾葉30克,茯苓皮50克,煎水外洗,幾天功夫居然好了。我認為一個大夫,知識面要廣,向名醫學習固然重要,向群眾學習更不可忽視,要虛心求教。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醫學術流派很多,各個醫生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臨床經驗和獨到之處,我們應當儘可能地吸收別人的經驗和長處,以補充自己空虛的大腦,不要驕傲自滿,治好一個小病就沾沾自喜,是學習上的攔路虎,葉天士十年間從師17人,故能成為一代名醫。學習切忌帶有色眼鏡,不要認為跟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就滿意,同主治醫生或普通大夫就皺眉,其實我穿是主任醫師的白大衣,可我的醫學細胞遠遠比不上主治大夫呢。

  祖國醫籍文古意奧,因此加強古漢語的學習也很必要。中醫基礎理論及辨證方法多包含有辨證唯物的思想方法,所以還要加強辨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才能加深理解。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7

  在炎炎的烈日下,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們興奮而又期待的時候,以前我們總是早早就計劃著暑假該去哪裡玩,而現在我已經是一個大學生了,將近兩個月的暑假不能只顧著玩,要好好利用。於是我決定找一份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一來可以增加社會經驗,拓寬知識面;二來可以鍛鍊自己與人的交際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後,和爸媽商量了一下,選擇了一家離家比較近的小型藥店。在去藥店之前,心裡很忐忑,畢竟自己的專業知識很少,害怕會被拒絕。見到藥店老闆後,我向老闆表明了我來這工作主要是為了積累經驗,工資多少不重要。老闆很爽快的答應了,安排我第二天來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來到了店裡,開始了我的社會實踐。我先熟悉了一下藥店的環境,雖然這是一家不大的藥店,但藥品的種類還是挺齊全的。由於我還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專業知識甚少,還沒有資格出售藥品,所以在藥店裡我只做一些簡單地工作。經過兩三天的摸索,藥櫃上的藥品我已經差不多都認識了,對每種搖所對應的療效也有了一些瞭解。藥品大致分為Rx(非處方藥)、OTC(處方藥)、保健品、特殊管理藥品。而常被購買的藥品,如感冒藥、消炎藥、胃藥等則放在方便拿取且顯眼的位置上,所有藥品都是標明價碼,按區域內商品擺放及分割槽分類。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藥店的流程已經滾瓜爛熟了。每當店裡的銷售員忙不過來時,我也可以上前向顧客推薦介紹一些顧客想要的藥。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絲紕漏,每當我拿不準主意的時候,我都會問問店長,以確保萬無一失。雖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奮得到了店裡各位阿姨的讚賞和老闆的肯定,我的心裡是充實又快樂的。

  慢慢地,在藥房裡,讓我感觸最深的便要數每天匆匆的過客們。他們大多面帶焦慮,或面帶病容。總之,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不斷地變換著,藥店彷彿是人生的大看臺,上演著各種喜怒哀樂的劇情。雖然每天早九到晚五的工作,時間很漫長,甚至有時站到腿一陣一陣的痠痛,但是隻要聽到顧客不經意間對我態度的讚揚,一切的隱忍都煙消雲散。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8

  4月25日,護理部組織全院護理人員集中學習“中醫知識”,以“人人參與,共同提高”為原則,以“學習中醫,用好中醫,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為目的,旨在進一步夯實全院護士的中醫基礎,提高護理質量,促進醫院中醫內涵建設。

  護士梁映慧針對現在人類面臨的四大健康憂患—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和精神情志,使人類身體素質下降、體質日益衰弱的問題,開展了中醫體質飲食養生的講解。主要內容有:瞭解什麼是中醫體質;如何判斷體質型別;透過調整飲食糾正體質的偏頗。內容非常貼近生活,護士們聽得津津入味,為自己 健康學習的同時,也大概瞭解了精氣學說和陰陽學說,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中醫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和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學習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和增長知識,所以狠抓中醫知識,發揮中醫優勢是提高護理質量永遠不變的政策方針。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9

  一、中醫特色凸顯,內涵豐富,療效明確

  “自然堂”是省中醫院的一張特色名片,是針對亞健康人群、疾病恢復期康復理療、防病保健的一個治未病中心。充滿中醫藥文化氛圍的展示大廳擺滿了各種藥茶藥酒,中醫外治器具,研發推出的一系列藥枕、督灸器,彰顯了深厚的中醫內涵,以各種花名命名的治療間裝修溫馨別緻,安靜整潔,各具特色,為病人提供貼心的個體化服務。不僅僅在病房,他們把中醫特色服務延伸到門診,在門診設立專區,銷售研發的各種藥枕、藥用肚兜,香囊、灸盒、藥茶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風溼骨病科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中醫特色治療室,獨立的中藥燻蒸間有十間,還有十幾張理療床,室內擺放了候診椅,由護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療時間,一臺可以同時滿足三位病人進行上下肢中藥燻蒸的儀器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儀器分設三個水槽,可以調節溫度和時間,據護士長介紹對那些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根據其辨證分型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燻蒸,療效很顯著。我們在參觀小兒康復病區時,觀看了蠟療操作的全過程,蠟療主要是以蠟為介質,以熱療的方式發揮中藥效用,治療兒童肌肉攣縮、肌張力高有明顯效果,很受患兒家長歡迎。兒科的中醫特色在門診也有充分的體現,小兒推拿室、小兒灌腸室、小兒穴貼室分割槽管理,設有中醫基礎理論較深厚的專科護士進行辨證選穴治療,由於病人較多,需要提前預約,體現出中醫專科護士在臨床中醫特色治療中的重要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另外心科的藥物罐、中藥定向透藥、耳穴壓豆、足浴推拿等,婦科的各種大小封包、氣壓肢體血液迴圈治療儀、盆底肌肉功能障礙治療儀,康復理療科的宮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萬維注射止痛療法、弧刃針刀治療等都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拓展,很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二、注重學習型醫院建設,學術氣氛活躍,科間互動交流頻繁

  在學習期間我們有幸參加了三次護理查房,查房時氣氛很活躍,每個護士都能針對病例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對護理問題及措施進行補充,我們也積極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透過這種學習形式不僅使大家對查房病例的相關知識有更全面的瞭解,還由於不同科室人員的參與,拓寬了思路,以輻射性思維思考解決疾病治療護理中的疑惑。我們還很幸運的被邀請參加了醫務部組織的“主任沙龍”,沙龍活動時間都安排在中午,由承辦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鐘內對本科室發展及專業、先進診療技術、管理經驗等進行介紹,我們這次參加的是周圍血管科承辦的主任沙龍,沙龍結束時科室全體成員一起給大家演唱了改編版的歌曲“春天裡”,讓每個人在歡笑聲中對他們科室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們覺得他們對“主任沙龍”的主題詮釋的很好:主任沙龍是展示科室發展和專業水平的良好平臺;是學術交流和科室管理經驗互動的真誠紐帶;是各個科室間業務協調配合、共謀發展的穩固橋樑;是挖掘中醫寶庫、傳承名醫經驗和治學之道的有效途徑。制定嚴格簽到制度的各種業務學習,“西學中”培訓班,理論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提升醫務人員整體業務素質,鍛造出一支業務精、服務優的精品團隊。

  三、管理規範,以人為本

  我們所到科室都有一個切身體會,那就是整潔安靜,窗明几淨,病房管理規範,即使有病人加床也沒有鬧哄哄的感覺,護士基本不出病房,醫護配合、分工明確、細緻、敬業、和諧,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中醫傳承觀念強,中醫治療專案形成解決問題的常規,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對各種治療護理依從性強,這都得益於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項制度措施抓鐵有痕的落到了實處。為方便病人,在門診和病房樓都設有自動售貨機,門診還設立了atm取款機,可以24小時服務,營養餐廳配餐送餐服務,點滴處體現出服務品質。透過短短几天的“走學”經歷,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理念,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識,有些科室已經開始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中。在回來後組織的座談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收穫很大,收穫了寶貴的經驗,真誠的友情,只是由於時間短、任務重,有些內涵還沒有系統學習,我們“走學團”相約爭取下次再有機會相聚“走學”,為我院的發展建設,為我們共同的中醫事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10

  數千年來,造福於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也為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當前中醫、中藥和針灸在大部分國家佔有一席之地,利用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研究世界性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疑難雜症漸成趨勢。

  透過這次與沈紹功先生的交談以及對他的訪問,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中醫之路的曲折艱難,中醫發展的流長、博大精深,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發揚傳承中醫精神的意志和決心。

  沈紹功,男,漢族,1939年5月出生,繫上海大場枸橘籬沈氏女科第十九代傳人。1963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六年制醫療系,畢業後一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從事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腫瘤病房負責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冠心病急症研究室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學位委員。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鑑定專家,中醫急診雜誌副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所特聘顧問。承擔並參與國家中醫腫瘤、心腦血管病等多項攻關課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老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受中醫薰陶,為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切為了臨床,療效才是硬道理”。他主張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反對死啃書本也反對沒有理論的盲目實踐,有理論、有實踐並能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才能稱得上是醫學家。

  老注重醫學傳承,平等待人,他認為中醫藥的生命力在基層。

  多年來,他注重基層醫生特別是鄉村醫生的醫學教育培養,不辭辛苦,毫無保留的傳授沈氏家族積累的診療經驗,在業界得到肯定,受到廣大基層醫生的尊崇和愛戴。

  二十多年來,我所走過的學醫道路,是艱苦的,曲折的。總起來有以下體會:

  (一)要學好中醫,必須打好兩個基礎。首先是古文基礎,最低要求繁體字能認識,文言文能斷句。再就是中醫基礎,如《內經〃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白文要選讀,藥性、方歌、脈訣、經絡歌訣要熟讀,有了這兩個基礎,才能繼續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幾種好的參考書。我在讀高中的時候,老師教我讀古典醫著是不錯的,但是指導我看的參考書,只限於汪切庵、陳修園兩家,這就太侷限了。後來我在中醫大時所看的參考書,就使我的眼界開闊多了,因而獲益不少。

  (三)要多跟幾個好的老師,因每個老師各有他的長處。比如,有的老師長於傷寒;有的老師長於溫病,有的長於雜病,有的長於婦科,有的長於兒科。根據各老師辨證用藥的特點,取其所長,為我所用,這就大有好處。但這個條件如不具備,也可自學成材。

  (四)學醫要有堅強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恆。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氣。在順利的時候,又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刻苦學習,繼續前進。我在學醫過程中,學習情緒曾有幾次大的起落,教訓是很深刻的。

  (五)在醫療作風方面,對同道不要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對病人無論工人、農民、領導幹部,都要一視同仁,詳細診察,不得草率。有時病人情緒急躁,要求過高,也只能耐心說服,體諒病人。但也不能遷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財物,這是起碼的醫德。

  我現在已經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學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醫藥大學這個中醫情結深厚的學府而感到驕傲自豪,我更為遇到這麼多醫學精湛的中醫老師而欣喜,我將在這片熱土中繼續揮灑激情,為中醫大的明天,為中醫學的未來繼續前行。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11

  中醫難學,但學好中醫有方法。如何學好中醫?一般來說,我們先要把課本學好,除此之外,還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以下談談我自己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願與讀者分享。

  一則,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

  這一條非常要緊。我讀大學時,是先在課堂上讀四年書,再開始臨床實習(大四時曾有兩個月的臨床見習)。我認為,臨床一定要早,若臨床太晚,不利於醫術提高。臨床要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否則,先在教室裡呆坐幾年,等到了臨床,課堂學的東西都不記得了。

  再者,只有從臨床上才能體會到何為疾病,如何治病,中醫如何取效,若不臨床,以上都不過是想象,是閉門造車。我自己的體會,多多臨床,大有裨益。

  我們可以從臨床中學習。每個病人都是我們的老師,病人拿自己的健康與生命交付給我們,這是對於我們的極大信任,千萬別辜負了病人的信任。要從病人身上學習,病人的症狀變化,病人敘述的病情資料,都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醫。

  二則,讀各家醫案。

  讀歷代中醫大家的醫案,有如名師在側,耳提面命,最有助於提高醫術。醫案不能濫讀,要讀適合於自己的。比如,若想提高傷寒水平,就讀傷寒醫家的醫案;想提高溫病水平,就讀溫病醫家的醫案;想提高針灸水平,就讀針灸醫家的醫案。我向來重視讀醫案,且自己也收集了坊間所出版的幾乎所有醫案著述,方便隨時翻閱。

  我讀醫案的方法。讀醫案時不妨先讀前半段的病情描述,然後自己分析,琢磨其病當辨為何證,需用何方,如何加減化裁,然後把自己的結果與原案對比,看自己差不哪裡,為什麼達不到原案的水平,還需要從哪些方面再努力。這樣讀醫案,每讀一篇,都能有所提高,多讀多提高。若能堅持數年,廣覽諸家的數百醫案,我相信,必可提高醫術,兼可學得諸家的臨證經驗。

  這個方法的要點是先找些好醫案,比如葉氏的《臨證指南醫案》,多是先述病,後辨證,再有議論,列出方藥,甚是方便我們學習。另外,亦可讀《名醫類案》或《古今醫案按》,都是歷代名醫的臨床精華。再者,今賢所編的醫案亦復不少,有的洋洋灑灑上百萬字,蔚為大觀,亦頗可一讀,隨便翻翻也不錯。

  三則,生活中用心。

  學習中醫與學習西醫不同,西醫的知識全在課本上,中醫卻需從生活中多加體會。比如,四時如何變化、陰陽怎樣升降,往往可以在生活中體會出來。再如,為什麼兩廣人會吃酸嘢?為什麼北方人比南方的身高且體壯?為什麼一場秋雨一場寒?等等,此類問題都可從中醫裡面找到答案。平時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這也是學習中醫。

  我的新浪微博裡有許多這樣的思考,都是我自己從生活中學習中醫的點滴體會。這樣的體會多了,中醫水平必然上漲。

  再者,中醫不是必需在高大上的醫院裡才能實踐的醫學,中醫是生活中的醫學。學習中醫,亦需從生活中體悟。中醫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醫與我們的飲食住行息息相關。比如,食物皆有性味歸經,平時所吃的食物,也多是中藥;經絡穴位在自己的身上,經常自己找尋按壓一番,既可養生,亦有助於掌握中醫。

  四則,複習,複習,再複習。

  溫故可以知新,溫故可以提高。複習的重要性說一百遍也不為過。年輕人往往喜歡獵奇而不喜歡複習,卻不知複習的收穫遠遠大於獵奇。經常複習曾經的所學,既可以鞏固知識,更可以藉此而觸類旁通,可以引申出別的收穫。

  我自己的體會是,有些中醫學科非常重要,不妨反覆用功,比如,博士畢業後我經常把《方劑學》課本放在枕頭邊上,睡前隨意翻讀幾頁,堅持了數年,以至於方劑非常精熟,臨床用之得心應手。

  隨著學業的進步,不同時期需複習的內容自也不同。但不管如何,重視複習,特別是對於基礎知識的複習,對於提高醫術很有幫助。

  五則,動筆。

  我一直主張學人要經常動筆,一方面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用筆記下的知識方便隨時複習;另一方面,動筆有助於思考,有助於提高。比如,當我創作一條新的微博時,我會反覆思考,如何行文措辭,如何使語句流暢,如何使醫理明白易懂,這樣的思考過程,非常有助於提高。而且,若能每天都動筆創作,相信對於中醫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博。

  動筆記什麼呢?可以記每天的讀書或臨床收穫,可以寫自己的心得體會,可以創作關於中醫的文章,也可以抄錄古人的名句,方法不一,但只要動筆就有助於提高醫術,這一點是毫無質疑的。

  剛開始可能有些困難,不知道寫什麼,這樣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過。堅持下去,慢慢地就習慣了。正如我自己在數年前開始創作微博時,我就暗暗立志,一定要堅持下去,把自己每天的臨床醫案、讀書體會、思考所得、旁聞道聽的逸事都記錄下來,若能積累成百萬字,這將是我從事中醫的寶貴財富。於是我就堅持了下來,日日不懈,至今驀然回首,卻已經創作了百萬多字的微博了,當年的目標實現了!自己也感覺伴隨著寫作,醫術提高地飛快。我有這樣的體會,我也願意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掌握這個方法。

  六則,重視經典。

  重視經典與興趣無關。即使你對經典沒有興趣,也不要忽視經典,咬著牙,硬著頭皮,也要學好經典。因為經典為古代聖賢之作,其中有大智慧,包涵了哲學、人文、醫學、地理、天文等多個學科的學問。簡而論之,就中醫來說,四大經典包括《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以及《難經》,這是每一位中醫人所必需學的。

  重視經典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源自實踐。實踐出真知,中醫的臨床實踐離不開經典,甚至可以說,每個思路,每條辨證,每張藥方,都與經典密不可分。學好經典,即是踩在了前賢的肩膀上,站的高,看的遠,臨床療效必然高。而忽視經典,有如有寶山而不入,不是盲人,就是傻子。

  重視經典,就要學習經典。要不斷地學,溫故知新——這是我學習經典的方法,我自認為反覆閱讀經典非常有必要。

  剛開始學經典時,不妨只看原文,不看註解,自己慢慢領會,能領會多少就領會多少,邊讀邊記誦,邊記誦邊領會。經典的句子背熟了,一些深奧的中醫理論自能領會,有的即使暫時不能領會,經歷多年臨床之後也會有所感觸而明白的。

  實在不明白的,再看前人的註釋。讀註釋不能全信,也不能全懷疑,要有自己的眼光。若實在不會分辨,那就不妨先記住吧。多讀幾家不同的觀點,自己體會,看哪家觀點更合乎自己的心意。自己認可的觀點,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自己暫時不認可的,也不一定是錯誤的,隨著讀書、思考及臨床閱歷的增加,以前不認可的觀點也許反而為認可了。

  臨床時要常想想經典,讓自己的思想完全進入經典之中,有時心中一亮,豁然開朗,可於混亂的迷霧中領會出清晰的治療思路與方法來。我自己的體會,經典的幾乎每句話都能指導臨床,之所以我們體會不出來,那是因為水平不夠,或者,與臨床結合地不夠緊密。要想把經典用在臨床上,並且左右逢源,非下十分的苦功夫不可。所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一分辛苦一分甘甜。付出必然會有收穫。

  隨著自己醫術的提高,對經典的理解也會提高。初時對經典的某句話可以理解地非常淺顯,後來,臨床漸多,思考漸深,對經典忽然有新的感悟,這種感悟即是提高。我認為,《素問》的前四篇要反覆研讀,這四篇東西最能引人深悟。初學中醫要讀,臨床數十年之後還是要讀,邊讀邊思,邊讀邊臨床,每讀一遍,對於中醫理論的體悟就會深入一層。

  有人說,經典很枯燥,讀來毫無感覺。怎麼辦?我建議不妨再讀,反覆讀,努力找其中押韻的文字,讀時儘量抑揚頓挫,這樣既好讀又好聽,還方便記誦。邊讀邊琢磨,讀著讀著就慢慢地上手了。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沒有誰天生喜歡讀書,但我們每個人求學多年後不是也喜歡上書了嗎!

  有人瞧不起經典,認為古人的智慧不如今人——這是妄自菲薄,是不瞭解古人。古賢的智慧極深極奧,深研四大經典,再結合臨床後,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在心中由衷地佩服古人的。

  當今社會文明在進步,中醫也要跟著進步。進步不是拋棄中醫,不是讓中醫西化,這不是真的進步,這是倒退!中醫進步就是要抓住經典,越是緊抓經典,中醫越能進步。

  七則,跟師。

  跟師,要跟明醫,要跟大家。若師傅願意願意把自己的所學完整地教給學生,這是最好的老師。跟師的好處極多,可以當面學習,手把手地教;可以隨時提問,督促著進步;可以方便地傳承老師的學術思想;跟著老師學習,白天工作,晚上讀書,就象古人學習中醫一樣,這樣最有助於提高醫術。

  當然,跟師時,千萬不要有疑必問。先自己看書或思考,並與同學交流,若實在找不出答案,再向師傅請教。我相信,每一位明師都喜歡勤奮好學,且態度恭敬的學生。有時,師傅的觀點可能不合乎課本,或合乎主流,我認為當細心學習師傅的觀點,自己在臨床上體會。

  八則,勤奮好學,孜孜不倦。

  中醫難學,因為中醫涉及到方方面面,一個好的中醫需要懂的東西非常多,不僅要精研湯藥與針灸,還包括相學、文學、歷史、天文學、西醫學、中國傳統哲學等等。因此,要求我們中醫人一定要努力進取,每天都要努力,每天都要讀書。需知若一天不讀書,即是一天浪費了光陰。別人都在進步,我們若不努力,就會倒退。

  作為中醫人,還要有吃苦的準備,要有一輩子努力的準備。讀不完的書,幹不完的臨床,永遠也不會到達頂點的攀登,會一直伴隨我們一生。與其痛苦,不如享受,享受讀書的快樂,享受臨床的快樂,享受努力的快樂。享受的過程,亦是進步的過程。因為快樂,我們更努力;因為努力,我們更進步;因為進步,我們更快樂。

  以上拉雜寫下這幾點體會,是我在奧地利臨床工作的間隙倉促草就的,希望能有助於年輕學子進步。這些只是我自己的學習中醫體會,不一定合乎每個人,讀者也可以把自己的學醫體會分享出來。我們都要進步,我也願意與讀者一起努力。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12

  中醫兒科學是一門運用中醫理論體系研究小兒時期生理病理、生長髮育、疾病預防、醫療和護理的臨床學科。中醫兒科學起源較早,早在隋唐就有專門教授中醫兒科的少小科,中醫兒科學專著及中醫兒科醫家為數亦多,使中醫兒科學逐步發展壯大,對保障兒童的健康、中華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進入現代科技高度發展的資訊社會,如何把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兒科學順利發揚繼承下去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在這一學期的中醫兒科學的學習中,老師首先把中醫兒科知識、技能高效地教授給我們。同時,老師結合臨床教學的經驗,讓我們對中醫兒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基本的中醫兒科學的知識有了初步瞭解,如驚風包括了急驚風與慢驚風兩種情況,急驚風主要有痰、熱、驚、風四大特點,臨床以高熱、抽風、昏迷為主要表現;多見於高熱驚厥及中毒性痢疾的發病過程中,昏迷、抽搐時間短暫,多為一過性發作;慢驚風是繼發於其他疾病之後,臨床常見於小腦共濟失調症等。

  在教學中,適當穿插醫學典故,並突出中醫兒科學與《內經》、《傷寒論》、《溫病》等中醫經典的淵源。中醫典籍中有很多對兒科的精闢理論,如內經中的“骨弱肉脆”,溫病條辨中

  把兒童的特點概括為“稚陰稚陽”等,這些經典醫著,無疑是中醫之本。對於學習中醫的我們來說,在學習期間多讀一些中醫兒科的經典典籍,對於傳承中醫的血脈,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透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深刻體會到,學好中醫兒科學僅僅依靠一本中醫兒科學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中醫古籍浩如煙海,作為初學者的我們常常感到茫然,透過老師的介紹和自己學習的心得,我對部分以前閱讀過的典籍、教材進行了總結,如講到食積時,我們會想到畢可恩的《食溼與小兒疾病》;講到時行疾病時,我們會想到《溫病》的具體例項;講到脾胃系統疾病時,我們會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補而貴在運”的經典理論。

  綜上,中醫兒科學的發展繼承需要我們的努力,經過一個學期老師深入、細緻、生動的講解,我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習到了重要的學習方法,引領我們步入中醫博大精深的殿堂,為以後的學習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13

  透過廣泛的宣傳學習活動,使民族地區的幹部群眾和麵臨就業的大學生,接收一次深刻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民族團結的教育,把王萬青同志的精神轉化為廣大幹部群眾的工作動力和思想保證。

  我被王萬青克服種種困難,獻身基層衛生事業,全心權益為藏區群眾百姓送醫送藥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在王萬青身上,我感到了堅守的強大力量,甘於奉獻優秀的品格,感受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他身上的生動體現,我要以王萬青為榜樣,在工作中踐行愛崗敬業、艱苦奮鬥、執著追求的精神,在為患者服務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透過 學習王萬青同志的先進事蹟和總結心的體會,培養我大公二無私的奉獻精神,學習王萬青的可貴品質和崇高精神。

  看了王萬青的報道,深受感動,一個上海重點醫科大學畢業的高材生,能夠42年紮根草原,為當地群眾看病送藥,這樣精神令人敬佩。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對妻子不離不棄,幾十年來,從容、樂觀地面對生活中的誘惑和變化,他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作為年輕的醫務工作者,應該以王萬青為榜樣,珍惜眼下良好的工作環境,在工作中踐行王萬青那種愛崗精神,進一步做好本職工作,為廣大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西部民族地區條件艱苦、經濟落後,王萬青始終堅守自己青春時代的理想和追求,以實際行動完成了從一個外鄉客到草原人的轉變,他以草原為家,用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贏得了藏區人民的認可和尊重。王萬青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我們人生座標的設定必須與祖國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以及人民的需要緊密結合,只有在基層實踐中獲取新鮮的工作經驗,汲取成長的精神動力,才能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王萬青是我們身邊的典型,他的精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艱苦的地區創造條件、艱苦學習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在位藏區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價值;二是在醫療服務過程中,視藏族同胞為親人,全心權益為他們服務,得到了當地的群眾的尊重和認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當初的誓言。王萬青的實際證明,我們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沒有變,那就是“祖國的需要就是個人的志願,在人民群眾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王萬青做的看似都是些平凡的事,可是這些平凡的是能堅持做42年,的確很不容易。我們身處甘肅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科研條件相對落後的身份。年輕知識分子有時候會對環境和條件有不滿的情緒,可是王萬青卻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中青年工作者要能夠甘於清貧、耐得起寂寞,要熱愛自己的事業,甘於為之奉獻。多年來王萬青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家鄉,一邊是對故土親人的深切思念,一邊是缺醫少藥深受病痛折磨的藏族同胞,王萬青在一次次的回城潮中輾轉反側,但最終,他還是選擇了留下。

  向王萬青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追求理想、淡泊名利的優秀品格,學習他心繫群眾、民族團結的高尚情懷,學習他紮根基層、無私奉獻的尊尚品質,學習他艱苦創業,奮發有為的敬業精神。王萬青同志是一位愛黨、愛國、愛人民、獻身藏區醫療衛生事業,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的傑出典範,是優秀共產黨員的突出代表,他的事蹟在平凡中折射偉大,細微處體現崇高,是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幹部和在校大學生學習的榜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