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通用11篇)

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通用11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1

  一、我對語文教學備課的認識

  教學是一項複雜的工程,這是我在高中教學一週後體會到的,它的微妙體現在以下幾點:

  1.抓大綱方向

  只有明確了這個方向,才能在日常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心裡踏實。

  2.抓教材,並且這個必須在廣度和深度上著眼

  所謂廣度,就是對語文各項知識(文學、常識、語法、修辭、表現手法、構思立意、表達技巧,甚至歷史、地理等)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並且能信手拈來,不拖泥帶水,牽強附會。

  所謂深度,就是快速的領悟力、敏銳的洞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咬文嚼字的功夫、深鑽細研的技能、綜合運用各種知識的能力等。

  3.抓學生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必須先了解他們,研究他們,首先,要知道他們的知識儲備情況、理解領悟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接受能力、自學能力等。其次,要知道他們的性格特點、文化背景、信心與愛好等,這些直接體現著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最後,在綜合瞭解學生各種情況的基礎之上,為他們考慮:在課堂上他們需要什麼(具體)、不需要什麼;喜歡什麼、反感什麼;哪些理解起來容易,哪些理解起來不容易;哪些是可以當堂接受的,哪些需提前預習、課後鞏固;哪些對他們最有效果,哪些是教師一廂情願的、費力不討好的……

  4.抓自己

  我有什麼樣的教學風格?我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學生能接受我哪些方面?不能容忍我哪些方面?昨天教學得失?今天該怎樣懲前毖後……

  綜上所述,大綱、教材、學生,都是教師在備課時首先應該考慮的因素,最後才是自己。

  在這個意義上講,教師應該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善於揣度的思想家、優秀的組織者、高超的指揮家、出色的演講家……高中語文,應該有許多值得深研的地方,非花費大量的心血是不能做好的。

  二、我教學備課的總體構想

  鑑於以上認識,我做了以下總體構想:

  1.課堂模式

  少講,儘量把時間控制在15~25分鐘,這就需教師在備課時作極其充分的準備,根據大綱要求,針對學生特點,作縝密的部署。

  2.以本為本,抓住教材中最主要的,從整體著眼,高屋建瓴

  對課程內容思想、主體風格(或格調)、作者構思、寫作特點等,有一個全方位的把握,並以此為框架,拉起全文之“綱”,這個,我覺得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

  3.抓要點

  抓住教材中若干要點,鑽進去,點燃,讓它爆炸,升起來煙霧瀰漫,擴散無限,是意境,是張力,是遙遠的星空和宇宙;底下是活生生的現實,是什麼就是什麼,看什麼就是什麼,是觸動,是震撼。深刻、難忘,是支撐天空的大地……

  4.問題教學

  多設計些課堂練習題為好,因為文學畢竟是相當抽象的精神產物,只想不做,光說不練,容易使學流於一種更為空洞的思維領域、更為虛幻的失重空間、更為迷茫的精神沙漠、更為偏離的邊緣地帶……在一片撲朔迷離的“煙霧”中,摸不著頭腦,或者索性,自顧自地去作心靈的旅遊——與其勞神費力,還取不到“真經”,不如駕一片閒雲回我的“花果山”或“高老莊”去。

  具體應該怎麼操作呢?這是我目前最大的困惑,因為這項工程做起來確實龐大,頭緒繁多,耗時費力,弄不好,哪個環節上準備不到,就可能導致全域性失利,所以我得一項一項落實,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搞定。

  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2

  透過第一學段的教學,我感覺新課程涉及到很多內容,延伸出很多討論的主題,引發出更多的思考。對於我們老師來說要學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設計的問題帶到我自己的課堂中,交給學生,讓他們去思考一下,看看他們有什麼好的想法,新的觀點,把他們的想法和觀點都記錄下來,寫成自己的教學資源。學生也可能會有觀點的碰撞,這樣也為我的教學帶來了很好的材料,讓學生進行自由的辯論,讓學生進行寫作,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發言,這樣的話我們的語文課程可能會變的更豐富多采。學生也不會覺得語文課就是書本上那些知道,課外的東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課堂中,這樣的話也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寫作能力,以及與他們交流的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時代的迅速發展,普通高中新課改主動適應了時代的需要,最終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質發展上,因而,“以人為本”是高中新課改的根本理念,同時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歷程的發展需要,尊重他們作為人的人格和尊嚴,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的需要,從課程設計到課程實施都應體現選擇性和多樣性。

  新課程的實施真實的反映了高中學生的學校生活體驗。一方面,要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為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文化環境。從教學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物件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新課程透過問題的解決進行學習是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與監控能力。其次,貼近學生的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實際。還要引導學生透過交流,評價和反思問題解決問題的各個環節以及效果,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素養。

  例如,高中語文新課程在內容上,更貼近現代生活、更富有時代氣息、更適應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需要,更有利於學習者人文素養的提高;在語言上,材料真實、題材多樣、語言真實、鮮活、地道、現代、自然、標準,所用語言反映了當前的生活實際和語言發展趨勢;在方法上,遵循題材、功能、結構和任務的編寫方式,以題材為綱,以運用性為目標;在主題和任務結合,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發現、總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透過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務;在教材設定上,系統性較強,教材的篇目名家作品較多;重視學生閱讀技的培養,注重學生的情感表現等;在表達交流方面有梯度,過程清晰,針對性強,材料比較具體、形象,能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的聯絡,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引導高中生自主獲取知識和觀念,去適應知識經濟的時代。堅持不斷地進行新課改的研究和探索,徹底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世界觀的健康成長和教學成果的提高。

  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3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縣第一中學聽了兩節由教育局組織的名師示範課,一節是作文指導課,一節是文言文教學課,聽完這兩節課,我感覺收穫很多。結合這次活動的主題“語文課堂有效性”,下面我就個人在聽課中的一點體會來談下我對現在高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一些認識與看法。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際的準備工作。課前要認真研讀學科課程標準,領悟語文課標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瞭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考慮清楚如何講,用什麼樣的語言講,用什麼教法教,學生才會容易明白,如何啟發引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麼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最佳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興趣、情感去閱讀課文。教師還應廣泛閱讀書籍,積累相關資料,及時瞭解所教學科的發展新動向。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這次活動中陳文新老師在上《鄭伯克段於鄢》這一課時,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整節課由始至終,陳老師透過由學生的感悟去出發,去引導學生探討文字的內容,而且無論講到文字的哪部分內容,陳老師都可以娓娓道來,而不用去翻閱教科書,可見他對教材有多麼的熟悉及對學生學情瞭解的有多麼的透徹,這一點是我尤為欽佩的。正是陳老師對學生和教材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所以整節課下來,學生就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學習,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準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只要是講文言文,我總是要在課堂上發很多的時間給學生講解字詞,翻譯,才能進一步探究文字,所以課堂氣氛就相對沉悶。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著等抄譯文,從不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之前我一直很費解,直到昨天聽了陳老師的課,我才恍然大悟,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因為陳老師在上課之前,透過作業的形式給學生安排了課堂預習,而預習的內容主要就是解決文言文的基礎知識,所以在課堂上他就不用一句一句地翻譯,只須點一下就行。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學生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於有效的預習,為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

  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

  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專案,

  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並給予適當的激勵。

  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自己課前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語文課要上的有語文味

  在這次活動中,教研室王延齡老師提出“語文課不同於其他課,語文老師上課要上的有語文味”,這一點我深有體會。“語文味”的問題,是針對把語文課上成思品課、科學課等現象而提出的。雖然語文課與政治、德育、審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學有關,但是,語文課決不是政治課、德育課、審美課、天文地理課和其他自然學科的課,而是藉助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培養的課。我理解的所謂的語文味,就是圍繞“語文”二字進行教學,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對字、詞、句、段、篇的理解,就是進行聽、說、讀、寫、思的訓練。然而,有人把語文味等同於語文課的味。事實上,有語文味的語文課不見得“有味”。語文課堂不能缺少“語文味”,因為這是語文課的本色要求;但語文課堂又要力求“有味”,因為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讓語文味“出味”?這裡想就最具語文味的品詞賞句方面做些探討。出味”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案,創設情境,循循善誘理解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習,做到既不失語文字色,又讓學生興趣盎然。

  總之,構建語文有效課堂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4

  在實習的兩個月期間,我進行了語文教學的實習和班主任工作的實習。雖然時間很短,但我體味到了做老師特別是做一名班主任的樂趣、責任與艱辛。我也深刻的理解了“學為人師、學為人範”真正含義。

  作為一名高中一年級的語文實習老師,我對高中一年級的語文課程學習作了一次深入的瞭解,我以一名語文老師的要求,站在另外一個高度,欣賞課文、瞭解課文、講解課文。

  經過學習和實踐,我覺得語文教學應該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第一:備課。

  備好一堂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我認為,備課不僅僅備的是知識點,而備的是整個教學流程;備課不僅僅是備的是教師的授課,而備的是教師與學生的共同與差異的語言與行為;備課不僅僅備的是知識點的數量,而備的是知識的質量……一份完善的、符合教師的滿足學生需求的具有指導性和啟發性的教案,不僅能幫助教師按時按量完成教學的內容,更能讓整個教學的流程更加的流暢,讓學生學的充實的知識。所以,我認為,備好一堂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第二:講課

  如果說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的話,那麼講課就是一堂課的關鍵。講好一堂課,教師需要的不僅僅是完善的教案,而更應該具備豐厚的專業知識。當然,豐厚的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也需要有清晰的思維和超強 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我覺得講好一堂課應具備以下幾點:標準而熟練地普通話;清晰的教學思路;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隨機應變、解決臨時問題的能力;多方運用輔助教學工具的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能力以及活躍課堂氣氛的能力。講臺雖然只有三尺,但他是教師施展個人魅力的舞臺。我們應該利用好這個舞臺,講好每一堂課。

  第三,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即是對教學流程的再次思考,看哪些環節不夠完善;對教學效果的跟蹤調查,看那些地方任然需要補充。當然,更重要的事後者,特別是在知識的遷移、課堂臨時問題的解決方面,我們最好形成書面的反思,為以後的的教學留下經驗與教訓。實習期間,我一邊聽其他老師講課,向他們學習,一面請指導老師聽我講課,給我多提意見,多做指導。我在一次一次的反思中提升自己,儘管我知道自己與教師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相信,經過我的努力,經過我的反思,我一定會有所進步,一定會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所以我認為教學的另一個要點就是自信。

  在實習期間,我還實習了班主任。雖然只是實習,可是我做的東西和一個真正的班主任一樣,我盡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做到接近一名真正的班主任。

  作為班主任,出來處理好班裡的日常事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愛心。愛我的學生,就像愛我的弟弟妹妹一樣。其實,孩子們的思想非常的簡單,那就是“你愛我我就愛你”。所以愛是化解一切不愉快的最好良藥。關心他們的生活、包容他們的錯誤、耐心的講解做人做事的道理。一名優秀的班主任不是讓孩子多麼害怕你,而是讓孩子敬畏你,因為你淵博的知識、高尚的人格。

  當然,作為一名老師,更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

  認真的對待我們的工作我們學生。

  透過實習,同時感知到得 自己的能力的與不足,任然要我更加的努力。

  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5

  “教者父母心”,“學生事,無小事”,參加老師工作一年以來,嚐遍酸甜苦辣,驀然回首,發現收穫頗豐,尤以上面兩點為重。

  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的第一天起,我也成為一名班主任,剛從大學校園走出,儘管一切都是陌生的,但我卻是躊躇滿志,正是憑著這種熱情以及跟學生亦師亦友的優勢,我的工作逐漸上手,慢慢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可是,慢慢的……,生活就像學生的週記,在平淡中一頁頁翻過。每次批改週記,都像在無邊的沙漠中艱難跋涉,我非常渴望眼前突然出現一杯清水或是一片綠葉,給疲倦的眼球和麻木的神經注入一絲激情與活力。

  突然,一位學生的週記讓我緊張了起來。

  “老師,你不是一個關心學生的老師,我對你挺有意見的。”

  我心咯噔跳了幾下,沒看錯吧,揉揉眼睛,沒錯,一直以來,我挺自豪的,自問能將班管理得不錯。原來那個打架,曠課現象時有,第一次連續幾次考試“穩坐”倒數第一的班級,現已井然有序,好不容易丟掉了“差”帽子,沒想到同學對我卻頗有微詞了。

  “你根本就沒把學生事當自己事,這次期中考,我這麼努力考,成績終於有了很大進步,本以為可以向家人報喜的,可是我的政治成績加少了20分,政治老師都知道,可排名時為什麼沒加上?還有考完試後,我上課走神,成績又退步了,你都沒發現,你一點都不關心學生。”

  我愕然。這位學生政治加少20分,這我知道,也明明跟政治老師一齊改過,重新輸進電腦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腦子裡填滿了憤怒和不屑,瞬間變成了一個充足了氣的氫氣球,一個針或一粒火苗就足以讓我眨眼間爆炸,氣沖沖地找來這位學生了解情況,語氣非常地不友善,把學生嚇得小聲嘀咕:“你們就是沒加嘛。”我氣不打一處來,聲音提高到八十分貝:“沒理由!”

  她膽驚心跳地拿出全級排名單給我看,我傻了眼,真的沒加!怎麼會這樣?與政治老師慢慢回想,猛然醒悟,原來改了以後忘記在電腦存檔了!這真的是我的疏忽。解釋為時已晚,對學生的傷害已造成。學生一臉的無辜“老師,排名沒出來之前,你為什麼沒看看呢?你應該再仔細複檢一遍啊,這次我這麼拼搏,又不能向家報喜,很沮喪。”儘管我一再保證會親自打電話與她家長解釋,可是學生還是開心不起來。

  終於明白,高中生是很敏感的,不論用哪種方法,她都很容易感到老師是在運用技巧而缺乏真誠和尊重,一旦學生認為老師有錯,缺乏尊重的時候,就可能心中有陰影,產生不再信任的心理,以致產生對抗心理和牴觸情緒。所以,老師一定要細心,真心的對待學生的每一件事。學生事,無小事,事事關心,事事在心,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6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把“形成傳統文化底蘊”確定為學習文言文的價值追求。同時要求“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文化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這一點也對古詩文、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於文言文離我們時代久遠,且語言簡約、精深,學生讀起來難以理解,因而產生厭惡文言文的情緒,甚至會談“古”色變。為改變這一現狀,實踐新課標精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作了如下嘗試。

  一、加強預習

  教給學生閱讀、翻譯、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譯時要遵循“信、達、雅”的原則。學生掌握了方法後,每次講課前,可以要求他們書面翻譯出所要學習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分小組討論,小組內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再求助於教師。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使教師及時、真實地瞭解到了學情,講課時就能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熟讀成誦

  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宋朝朱熹也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應該充分重視文言文課堂的誦讀,讓學生在讀中疑,讀中悟,讀中品,讀中誦。針對學生的特點,在課堂討論解疑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幾個步驟去讀。首先,讓學生對照著註釋把文章從頭到尾邊讀邊譯,老師巡視指導,讓學生把自己還沒有弄懂的地方圈出來,同時整理到筆記本上,可以問同學,也可以問老師,直到真正弄懂為止。其次,讓學生試著不看註釋誦讀文章,在還不能記住意義的地方作出標記,然後將這些難記的知識反覆地記憶。在這樣的自主學習中,教師一定要做好組織指導工作,儘量讓每一位同學都能進入學習。同時要使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明白誦讀對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所謂根基扎得深,果實才芬芳,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愉悅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啟用知識

  文言文學習不是以讀懂一篇課文為目的,而是以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為基礎,在教學中首先要啟用先前知識,建立文言文材料之間的聯絡。這一聯絡體現在對詞義的理解、語法使用方面,也體現在對情感的感悟上。比如文言文中有一些常見的文言句式,如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還有常見的固定格式,在新課文中可先啟用先前相關知識再聯絡新課,這樣能夠有效地促進理解和保持。透過這種方式,使已有的知識在多次重複中得到逐步的強化。

  四、重視積累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學生要“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近年來,高考語文試卷也加大了對名句名篇的考查力度。因此,背誦並積累一定數量的名句名篇,既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自身文化品位,適應高考的需要。

  總之,文言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讓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受到傳統文化的薰染。

  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7

  高中語文因該把教學的目標定位在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和旨在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上。

  第一: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語文課的教學設計應努力挖掘課文中的人文因素,教學目標從單純地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轉向情感、能力、審美情趣的同步發展。語文課堂既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又有利於形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著眼於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和語文學習興趣的提高,使學生的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均衡發展,因此我們要敢於“跳出”語文看語文。

  第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和諧,教師和學生在自由愉悅的心態下積極參與教學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 師要設法創設愉快的學習情景,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體現“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人”的現代師生關係觀,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準確,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學的同時,儘量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選擇合適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允許學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學習課文,透過 學生的自主探究,不斷把教學引向深入。教師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力求有所創新。使用同桌夥伴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提高課堂上師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第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與寫相結合。

  我 們語文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用“以讀為主、自悟自得、讀法滲透”為特色的現代閱讀新模式代替以“內容分析、煩瑣提問、寫法分析”為特徵的閱讀教學舊模式,使閱讀教學返璞歸真,成為真正的閱讀能力訓練課,語言文化修養課。教師在閱讀指導上,要從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出發,注重誦 讀、感悟和積累,引導學生用各種形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獨特理解。

  第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把“閱讀小課堂”引向“閱讀大課堂”。

  開放語文課堂,實施課內外結合,拓展閱讀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搞好課堂閱讀教學改革,“向40分 鍾要質量”。但是我們不能因此把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的希望全部寄託於課堂教學,把學生的閱讀視線限制在課本上。現代社會已經進入資訊時代,課堂上所獲得的內容遠遠達不到廣泛閱讀的標準,所以閱讀課堂教學必須是開放性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教學資源,跳出教材,放大閱讀範圍,把“閱讀小課堂”引向“閱讀 大課堂”。引導學生讀書報雜誌、“電子書”(電腦、網路、光碟)和“無字書”(自然萬物、人情世故等),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裡學習閱讀、積累感悟、提高能力。

  第五: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補充,實現超文字閱讀,提高閱讀教學效率。但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上要慎用。曾看過這樣一事例:一堂優質課《蘑菇該獎給誰》,一開課教師就讓媒體展示了故事的動畫,師複述內容,生提問,就是不讓學生讀書,用多媒體取代了對文字的解讀。閱讀,就是把文字元 號轉換成圖象,多媒體運用得不當,剝奪了學生轉換語言符號的訓練。

  總之,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學生其他素養的發展必須透過理解和運用語言來實現,我們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修養,堅守屬於自己的那塊領地。讓我們一起共勉。

  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8

  我擔任高二1714班和高一1715班兩個班的語文教師,5月份開始接手1716班。我按“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鑽研教材,研究三個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較為適宜的教法,認真備課,認真批改作業,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對第一次使用的教材也能較的把握和處理了,較為滿意的幾點: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材的精練、實用、高效,教師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環境的舒適等外因,最終只有透過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活動才能起作用。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首先我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對教材的透徹理解,加以靈活的處理,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我透過課前精心設計與課堂中的恰當引導,構建一個流暢自然的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和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課堂教學取得最佳效果。這樣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輕鬆而又緊湊地參與學習與思考,較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總之,教師只有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為學生創設寬鬆愉快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精講課本範文

  學生學習語文,主要還是依靠教師對課本範文的講解,因此,在對課本範文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真做好教學中的每一步工作,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備課深入細緻,教案書寫工整詳細,能做到教材、資料、學生齊備,真正做到有備而上。所以在課堂上我胸有成竹,揮灑自如。由於高度的投入,飽滿的熱情,加上啟發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率高,課堂氣氛很活躍,對課本範文的掌握度較高。在此基礎上,我係統地搞好專題練習,如語音題、古詩名句背誦默寫題等,有計劃地紮實了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功底。在處理教材的課文教學方面,充分認識到了本學期課本以文學鑑賞為主要教學任務的特點,為配合教學,先後給學生作了“詩歌鑑賞”和“散文鑑賞”兩個專題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組織了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要使學生們成才,必須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因此,我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與能力。如舉辦詩歌朗誦比賽鍛鍊學生的朗誦能力,開展演講活動等,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上講臺表演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等等。

  四、閱讀教學長抓不放

  高中階段,語文明顯處於弱勢的地位,學生課餘用於學習語文的時間很少。而語文教學不能單靠課堂教學,必須依託課外活動。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語文教學質量才有可能提高。我不斷地把大綱推薦的閱讀篇目介紹給學生,要求他們制定可行的讀書計劃,利用閱讀課及零碎時間讀名著,並透過寫讀後感的形式檢查他們的閱讀情況。

  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在教學中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和學生關係密切融洽,能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學工作恰好與學生的心理需求相結合。在新的學期裡,我將繼續探索教學方法,積極採用創設情景來引發學生討論,訓練學生思維的方法。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是無止境的,在以後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爭取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次。

  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9

  從擔任高中語文教學任務以來,有不少學生反映過這樣一些看法,感覺初中語文的學習比高中要簡單許多,原來初中時文言文背一背,稍加理解就足以應對考試,作文只要語言通暢、符合題意就可以很快完成。而到了高中,文言文難度加深了,作文好像深奧了很多,學習明明很認真刻苦,但語文成績卻經常不盡如人意,這些都是為什麼呢?

  其實,有不少教師也覺得語文課是一個較尷尬的科目。平時認真愛學習的同學考試成績卻不是很理想,而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卻可能考出一個令人驚異的分數。這樣會使部分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上有投機的想法,覺得語文課聽也行,不聽好像影響也不大,考試時反正不會考到課本上的課文。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認真學到的知識是不會擱淺的,考試只是涉及到一部分語文知識,而真正的語文知識豐富龐雜,需要用心學、用心記。

  一、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

  在新版的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中都寫到“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些都是對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的充分肯定。

  從開始學習說話,語文就開始進入到我們的周邊,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媒介,使我們逐漸具有了聽、說、讀、寫的能力,這對於日後進入社會,進行日常交際都奠定了基礎。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都在這一基礎性學科的學習中得到改善。高中語文在此基礎上更深入一層,更加側重於理解和思維表達,在認識上形成第二次飛躍,從認識事物的表面而逐步探索事物的本質。因此,對於剛剛步入高中學習的新生可能會有一階段的適應期。語文的工具性,是指透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單就語文課程本身而言,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方面,這意味著語文字身就是一種工具。就個體而言,語言是思維和想象的工具。就人際交往而言,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就人類總體而言,語文是傳承文化的'工具。另一方面,語文的工具性是一種用以達到目的的工具。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表達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傳遞文化的工具。另外,就整個課程系統而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還表現在語文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也就是說語言的學習還有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

  二、語文學科具有綜合性與實用性

  語文學科,尤其是高中語文,從一開始就應進行綜合性的學習,包括對於字音、字形、成語、病句、標點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另外,科技文、文言文的理解以及對詩歌的鑑賞能力、現代文閱讀的欣賞水平,都講究其綜合知識的掌握。有的學生抱怨說,學習語文就如同大海撈針,平時學的東西可能在考試時只是涉及到星星點點。其實語文課的學習並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多的是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決定學習語文要求基礎知識紮實豐富,在此基礎上能夠延展,以一推十,還有現在的語文講求語言表達或者說是語言的實際運用。針對上面所述題型,它顯得實用性更強,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積累。相對於英語,語文有著更為普遍的語言環境,生活中處處是知識,處處離不開語文,在平時的運用中,我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語文課的任務就是既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還要傳授並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學生一旦有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和具備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以後,對於學好其他學科和走向社會都奠定了良好了基礎。語文是來源於生活又是服務於生活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已經成為共識。學生閱讀課文,從根本上說,是由於生活的需要;在閱讀中,要憑藉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原有知識與課文對話,構建課文的意義;閱讀的收穫,又提高了生活品位和言語能力。因此,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應放眼於整個生活環境,將語文教學與生活、社會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與時俱進,給語文教學注入生活的氣息。除強調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同時,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應與生活緊密相聯,樹立在語文學習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實踐知識,提高技能的理念,使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相輔相成,將語文教學和語文學習儘可能地融入到學生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以大語文的觀念引導學生自主、靈活地學習語文。

  三、語文學科具有審美性和人文性

  在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課本(包括讀本)是我們最基本的教學工具,其中輯錄了古今名家的多部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等。我們從中可以感知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在唐詩宋詞中感受千百年前的風俗文化;可以感受《孔雀東南飛》那至死不渝的真情;可以感受《荷塘月色》那淡淡的愁思與那如夢如幻的荷塘美景;感受《祝福》那吃人的封建禮教對於勞動婦女的殘害;感受《雷雨》那激烈尖銳的矛盾衝突。在欣賞的同時,我們獲得了審美享受,還可以提高自身品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對於文章所展示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我們要懂得繼承和弘揚。教學中,一方面要用文質皆美的文學作品使學生受到文學美的薰陶,逐漸形成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另一方面用無情鞭撻人情淡薄、人性醜陋一面的文章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自覺摒棄假、惡、醜。語文教學對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認識。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心理素質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能力因素;二是注意、興趣、動機、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傾向性和能動性的因素;三是個性心理特點的因素。這三方面的因素與語文教學有著極其密徹的關係。

  四、語文學科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語文是一門比較靈活的學科,其中知識涉獵很廣,天文、地理、歷史、醫藥、社會品德等可能都會有所涉及。在學習上,更多的是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上的多樣性。藉助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我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利用課本、講解、影片、組織教學演出等手段,將文章內容生動形象地傳達給每個學生,使他們能真正地融入課堂,自主地去感受作者、感受作品。現代資訊科技能集聲音、文字、影象、色彩、形體、動畫於一體,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知識線性輸出的模式,使資訊傳輸成為多層次、多渠道的開發空間,有助於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完整準確地理解知識、迅速敏捷地獲取資訊。另外,語言環境的優勢也可以處處發揮,春節時候的對聯、門口的啟事、電視報紙廣播的廣告,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傳達著語文的魅力。

  總之,學好語文對學生目前以至將來學習各門科學文化知識都有極大的幫助。它是開啟各門學科知識大門的鎖匙,學好語文並不是那麼困難,只要我們把握住高中語文的特點,在實踐中一點一滴的積累,提高認識和興趣,廣泛閱讀,注意生活細節,循序漸進,所謂“有志者,事竟成”,語文學習終會漸入佳境的。

  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10

  作為語文老師,消極的抱怨無濟於事,職業道德容不得我們“怠工”。李鎮西博士曾說:“對於語文教學改革,我是一個絕望的理想主義者”。吳平安老師的文字更是振聾發聵:“深受儒家經世致用濡染的杏壇傳人,還是要有一點兒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要有一種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自信,要存有幾分知識分子犬儒化而磨蝕殆盡的書生意氣!”在這一點上,夏敏老師,董明實老師的確是我們的楷模!出於對語文教學的熱愛,出於對中國語文的責任,我們應該放棄的是無謂的牢騷,迎接這個時代向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師發起的挑戰。我們無法改變語文學習的大環境,但我們可以搭課改的“順風船”,透過自己腳踏實地而富於詩意的努力,改變自身的語文教學的小環境,影響自己班級的語文學習,進而為社會語文學習大氣候的扭轉有所貢獻。那麼語文的課改究竟應從何入手呢?

  一是改變教學內容。我並不是說要捨棄我們的語文課本,而去迎合社會上媚俗甚至庸俗的文化風氣,而是在如何使經典藝術作品離我們近些下功夫。例如魯迅作品,因時過境遷,學生對大師的作品產生隔膜在所難免,但其作品中映射出的價值觀、人生觀,對社會的責任感,卻永不過時,更何況,其針砭時弊的藝術手法於當今又有幾人能超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改變語文教學“技術化”的問題,找回曾經精神失落的真正的人文性閱讀。

  我們曾經以課文代作品,用習題代閱讀,拿能力訓練代心靈感受,從根本上動搖了閱讀的本質,造成了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閱讀場的缺失。沒了靈魂的閱讀,只剩下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而“思想是把火,閱讀就是傳承的火把;思想是聲雷,閱讀讓雷盪滌靈魂;思想是把劍,閱讀就是把血脈切開”。當我們與學生共同走進魯迅的那個時代,共同追溯大師的思想歷程,我們就不得不因大師的個性而熱血噴張,我們的靈魂也將在碰撞中被盪滌、被洗刷。

  當學生的思想有了如此這般的精神底子,浮華、流俗的“麥當勞”式文字又怎能在學生的心海蕩起漣漪?

  改“技術”為“藝術”,改“知識”為“文化”,重精神底蘊,在閱讀中尋找“心靈世界”,從中體驗自己的人生,獲得的不僅是“共鳴”,也是一份人生的“傳奇”。

  二是改變教學方式。試想,如果一個在學校度過9年或者12年學習生活的孩子,整天處於被動地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複之中,對於所學的內容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麼,我們怎麼指望他能夠愛上學習,並透過學習獲得快樂?我們怎麼指望他能成為一個有修養的高素質的人才?學生的生命靈動與新奇天性被不斷銷蝕,主動性、被動性的學習方式最終使學生成為知識的“傀儡”,好的作品也會因枯燥乏味的教學方式而變得讓人生厭。

  改變理念,轉變角色,認清身份,讓自主學習成為學生學校生活的常態,讓合作探究成為學生獲取新知的主要途徑。教師應退下講壇,協助學生思索、煩惱、迷惘、激奮、恍悟,成為他們成長的陪伴者。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在我們的改變中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變得快樂,學生的生命變得滋潤、豐盈、健康和俊朗,何愁語文課不成學生的最愛?

  但要謹防我們成為“牧羊人”,我們要關注對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與保持,我們要關注學生學習方法的科學與有效,我們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

  我總認為,課改的基礎就在這兩個“改變”,有了這兩個改變,語文將“殺出重圍”,就如磚塊下的小草,亦如石縫間的杜鵑,迎來生命的春天。

  挑戰意味著機遇。當我們走上課改的道路,當我們困惑在路上,當我們掙扎在路上,我們就將課改變成生活,我們就將語文溶於生命,我們必將笑在路上當新課改的一切沉澱為我們語文課的信仰與信念時,我們,語文老師,將幸福在我們的語文中如泉水般自然展現出來那就再好不過了。

  高中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11

  新課標是教學的依據。我們認識到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尤其是要求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注意創設教學情境,尊重每一個學生對文字的閱讀體驗。

  關於高中語文新課改來說,我最初的認識是主要有兩個轉變:

  一是轉變教的方式;

  二是轉變學的方式,即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但是這又談何容易?往往我們的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也是有這樣的一些現象:例如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細講精練;一些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教師卻將之分化,影響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形成;一些學生自己的見解和體驗,往往因為老師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扼殺。帶著這些疑問,我認真的聽專家們的引導和指點,認真和專家們做心靈上的交流。蘇教社的老師說的好,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分析運用獨到的處理方法,把教學思考中的特點、優點、亮點透過情景表達出來。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思考和發言的機會,構建合作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老師既要學習先進的課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適當改革教學;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或情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這樣的去做:

  第一、在平時備課中吃透教材,蒐集、整合與教材相關的知識,並製作教具,研究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

  第二、在教學中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合作,發揮想象思維來解決問題,並尊重和正確解讀這些合作體驗的結果。

  參加這次培訓之後,面對新課程,我們老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全面、深入地理解語文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體會並實踐課程理念的核心“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所以,培訓結束後,我們個人的學習並沒有結束。

  1、認真學習新課標,具體的去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各種弊病。

  2、研究學生,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

  3、研究實驗教科書和相應的教輔書,弄清它們與《課程標準》之間的聯絡點和著力點。

  4、研究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和文化生活氛圍,爭取能夠創造性地選擇和運用各種民族傳統文化來改進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親切感中增添新的體驗。

  當然了,這些都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