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精選18篇)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精選18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1

  我有一本口袋書。它叫《唐詩三百首》。它穿著一件紅色的衣服。有一條細細的綠色小繩系在上面。搭配起來很是可愛。它就像我的一個好夥伴。我在哪裡它就在哪裡。別以為這本口袋書很小就沒有用處。其實它可是古人生活的萬花筒。它帶給我們一個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四季變化。大好河山。喜怒哀樂……都在這裡找到精彩的描繪。我們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學過的詩歌都在這裡可以找到。有的詩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一年四季。季季不同。這在《唐詩三百首》中都有合適的表達。我們都說春天是最美的、最有希望的。確實如此。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表達了春天、春風、春雨。靜悄悄、柔綿綿的感覺。讓人特別珍惜。賀知章的《詠柳》中“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讓我們感到了春風喚綠的力量。夏天。草木蔥蘢。繁花似錦。更是美不勝收。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把一幅山樹、人家相互環繞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秋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將秋天楓林的美景呈現在我們眼前。成為現在人們旅遊看楓葉的經典表達。秋天。萬物蕭瑟。如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寫盡了枯葉滿天的景象。也有對秋天唱讚歌的。比如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勝春朝”。表達了對秋天的喜悅。冬天是雪的世界。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大雪紛飛人歸來的景象。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把冬雪來勢的急、來勢的快。表達得形象生動。也寫出了詩人面對滿天雪花的喜悅心情。可以說四季的美景都在這本《唐詩三百首》裡了。

  《唐詩三百首》還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把廬山瀑布的壯觀描繪了出來。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把祖國山川河流描繪得活靈活現。讓荒涼的沙漠變得十分美麗。令人神往。成為千古傳唱。

  我們知道。詩歌都會表達情感。《唐詩三百首》表達了很多真摯的情感。其中最感動我的就是友情。比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雖然手法誇張。但李白和汪倫之間深厚的友情卻深深地打動了我。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把朋友之間的不捨、留戀寫得十分生動。還有的詩表達了個人情懷。如李商隱的《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表達人老年衰的傷感。我們熟知的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佳節對親人的懷念。

  《唐詩三百首》還告訴了我們不少道理。比如《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有目標。有願望。就要更努力。積極行動。才能實現理想。

  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古代詩歌。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經典。我這本口袋書中的詩歌不少在我們語文課本中也有。看到它們。我很親切。我感覺唐詩三百首就是一個內容豐富。多姿多彩的世界。閱讀學習這些詩歌。我們可以感受自然及祖國大好河山之美。也能體會到古人的情感。還能懂得一些詩中的道理。我想。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吧。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2

  從小在老師的引導下,我愛上在浩瀚的書海中暢遊。讀散文,看小說,賞宋詞。然而,我最愛不釋手的還是那本《唐詩三百首》。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才真正領略到她的魅力。

  我常常感受每首詩真摯的情感。每當看到媽媽為我操勞時,我就會想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小學畢業了,同學們要分別了,我會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期待與他們重逢。

  閱讀《唐詩三百首》,我發現領略詩人的詩句也是一種享受。我學會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一拿起它,我也可以化身王維,享受一會兒“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我更深知人生的成功之路也是難於上青天。每當下雨時,我便感受到杜甫對春雨的喜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每當聽到美妙的樂曲,我會感慨“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輝煌的帝國漸行漸遠,在它背後卻留下了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這些巨匠大師使唐詩迸發出最壯美的光彩,而盛唐氣象,也漸漸成為隱在人們心底的夢想。我因此而相信,即使這個世界在歷經千年的滄海桑田,依然會有像你我一樣為他沉醉,被他啟發。那麼,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讀唐詩吧!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3

  微風吹拂著泛黃的書頁。書頁的翻動,勾起我的回憶,每一頁每一個故事。兒時,父親給予我一本書,名曰《唐詩三百首》。這本書陪我度過幾許春秋,由少年到青年。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這本書能讓我對古代生活產生嚮往,對詩人無比高尚品德的產生敬佩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冷,人冷,心更冷。李白對家鄉的那種相思,化作一首詩,乘著月光,陪在遊子身旁。我喜歡李白,喜歡他放蕩不羈,喜歡他詩風飄逸,也喜歡他對黑暗社會的抨擊。誰能讀懂李白,誰將會擁有純真的情感。被世人稱作“詩仙”的李白,喜歡獨自飲酒。看不慣世間官場的黑暗,受不了世人的貪婪,獨自登高臺。月下的湖面,波光粼粼,心中那份悲傷,或許只有對湖水訴說。沒佳人的陪伴,只有一壺清酒,故曰美酒勝佳人,兩三碗不醉,兩三壺不歸。日初,猶似大長安。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憂思國家的杜甫,目睹著國破家亡的慘狀,無比憂傷,使頭髮變得花白。年老心未老的杜甫,一心想報國,希望國強民安。我喜歡他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喜歡他長期生活在顛沛流離和飢寒交迫中,體味著國破的痛苦,心卻未曾屈服。也喜歡他詩風凝重渾厚、沉鬱頓挫。當國都長安失陷時,一首《春望》誕生了。沒家人的陪伴,只有敵兵的追殺。自己逃過敵兵的追擊,心卻還在奔跑。因為他希望能與家人友人相聚。為了逃避現實,只好過上隱居的生活,或許這樣做,能使內心好受些。於是便漸漸離開人們的視線。

  中唐以後,戰亂平息並沒帶來往昔的盛成年華。詩人白居易,也慢慢步入人們的視線。白居易在對黑暗現實的批判中表達了對民間疾苦的深切同情。我喜歡他,喜歡他的作品,喜歡他對百姓的那份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的詩不在意用華麗的詩詞去點綴,而是用更真摯的語言去描寫百姓的生活。他的品格一直在我心中獨居上位。

  品一口小茶,看著書,身影被陽光越拉越長。我還沉浸在山水之間,沉浸在悲傷與喜悅之中,沉浸在悠悠的琴聲中。坎坷的詩詞,教會我如何去表達自己內心的希望。我品著茶,躺在搖椅上,搖晃……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4

  起初,唐詩帶給我的印象是單調、乏味的。後來,閱讀了《唐詩三百首》,我對唐詩又產生了新的印象。

  唐詩是多彩的。

  唐詩,是綠色的。它既是“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嫩綠。嫩得青翠,嫩得可愛;又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淡綠。淡雅的顏色若隱若現。它們不像墨綠有深沉的顏色牽引住人們的眼球,只是靠著一點點淡淡的綠色博得人們的青睞……

  唐詩,是紅色的。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淡紅,像泛起了紅暈的少女的臉頰;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深紅,紅得燦爛,紅得似火。

  唐詩,是白色的。是那“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潔白,白得純潔,白得無暇。令人陶醉。是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白。不是那種純潔的白;不是那種透明的白,而是那一縷縷皎潔的白。白得悲慘,白得寂寥,白得淒涼。

  唐詩,不僅是多彩的,也是精彩的。

  有“獨憐幽草澗邊生”的荒野之景。描繪了荒山野嶺的獨特環境。令人對野草萌生愛憐之心。

  與上句相比,我更喜歡、更覺得杜牧的《江南春》更為精彩。“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現出了一幅美麗的江南春雨景。黃鶯動聽的歌聲加上鮮嫩的綠葉與紅花,江南城裡到處都是酒家的旗子在緩緩飄動。南朝建造的宏偉寺廟,不知有多少樓閣沐浴在濛濛細雨中。這美麗的春雨圖秀了江南的景,醉了人們的心。

  唐詩,是多彩與精彩的!《唐詩三百首》一定會讓你對唐詩有很大的瞭解!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5

  閱讀點亮智慧,書香潤澤心靈。在紛繁浮躁的世界裡,以書為友真是一大幸事。看到手機朋友圈都在曬最近讀過的一本書,想想自己最近讀了什麼書呢?首先浮現在眼前的是床頭櫃上那本常讀常新的《唐詩三百首》。

  唐詩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千年以來,傳頌不已。它不僅是文學藝術,也是一種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朵奇葩,始終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它的魅力體現在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史,詩中有魂。

  有人會質疑,從小到大,學了那麼多唐詩,也沒覺得有多大的用啊。蘅塘退士曾經說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比如:當你看到贛江的美景時,你只會說我的天好美啊,而別人張口道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時候是不是覺得自己有點弱。當你看到一位美女時你又是一句我的天好美啊,別人一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瞬間把你比下去了。當你看到滿池塘的荷花時你還是一句我的天好美啊,別人卻道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時候是不是覺得自己弱爆了。高雅的品味,優雅的表達對我們來說確實是一件十分誘惑的事情。現代社會充斥著粗糙的言語,有時候,我們會感覺眼睛昏暗,心靈疲憊,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在唐詩的美妙港灣中漱漱口,洗洗眼,清清心。

  有時候,我們已記不清被鋼筋水泥製造的大籠子束縛多久了,因為沒時間、沒精力、沒動力等等原因好久沒有去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帶給我們的魅力了,可以說是久在樊籠裡,難得返自然。這時候翻開《唐詩三百首》,和李白一起同遊廬山瀑布,感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邁壯闊。和王摩詰一起去欣賞感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異域風情。和劉禹錫一起遊覽領會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美麗動人。或許你會說,這些我都未親眼所見,但是這就是唐詩的魅力所在,它會叩開你的心門,讓你用心去體會和感受到最絢麗的色彩和最溫情的感動,真是美哉!

  有時候,因為時間、空間、距離等因素,我們不得不和友人、親人、愛人分離,思念之情難以排遣。這時候翻開《唐詩三百首》,我們感動於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中的友情。感動於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的親情。感動於鉛華不可棄,莫是藁砧歸;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的愛情。感動之餘,我們也從古人身上學習了排遣情感的正確開啟方式,真是幸哉!

  有時候,人生難免碰上挫折,遇到瓶頸,慘遭滑鐵盧。有人會感覺彷彿全世界都拋棄了自己,甚至會陷入無比的惆悵和迷茫之中。這時候翻開《唐詩三百首》,我們從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憧憬美好未來。從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中發現自我價值。從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中體悟堅持魅力。從中我們重拾信心,堅定方向,重新出發,奮力前行,終將收穫勝利,也會在未來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真是妙哉!

  唐詩,不僅僅是詩,更是一種精神。歲月的河流帶走了許多文化,但唐詩歷久彌新,作為我們的國粹,需要我們去傳承,感悟,慢慢地我們會知道詩的審美,瞭解詩的節奏,生長出詩心,活出詩意。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6

  夢如翅膀,風若迴音。攤開那一本《唐詩三百首》,欣賞屬於它的風光。

  我喜歡讀詩。夜深人靜時,萬籟俱寂,彷彿天地間只有我與書。我的思緒在悲喜中跳躍,在唐詩宋詞之間穿行,如身臨其境般陶醉。

  我喜歡元稹的詩,深情的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讓多少人為之感動而沉迷;我喜歡蘇軾的詞,細膩的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道盡了多少人生悲歡,豁達了多少異鄉人的情思;我喜歡李白的詩,豪邁的詩,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鼓舞了多少躊躇不決的年輕的生命……

  猶記得那個盛夏的夜晚,我一個人在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那詩似乎有一種魔力指引我走向那個夜晚,繁華中帶有驚喜。

  多少熱鬧的人群!煙火在空中綻開,寶馬香車,逐日而來,燈籠隨風飛舞,玉壺光轉,風簫聲動。她在哪兒?過往的女子抹著濃妝走過,在繁華的街市裡,轉身回眸,是她!在燈火闌珊中巧笑倩兮,紅唇貝齒,冷眉若霜,美得不識人間煙火!就讓時間定格在這一秒吧。

  讀到此,我被詩人的心情所影響,竟不覺淚水滴落,心情被拉動著,解開了纏繞的結,彷彿心與詩詞被拉得更近了。

  讀杜甫的詩,彷彿從中看到了他那坎坷卻傳奇的一生。年輕的時間意氣風發寫出了《望嶽》一詩,隱藏不住他無限的豪邁;可世事弄人,他拳拳的愛國之心無從展現,無時無處不在孤獨寂寞中:"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仍在為國家國人擔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的字裡行間總是充斥著憂憤,但後人卻仍被他那愛國之情和博大胸襟感動著,他的魅力經過千年熠熠生輝。他是詩中聖哲,筆底波瀾。

  合上書,撫摸著那略顯陳舊的封面,微風吹,陽光暖暖地灑在它那書頁之上,透過一格一格的'窗戶。

  唐詩宋詞的風光令我留戀。讀到他們,我便心如止水,進入了下一個天地,待到塵埃落定,心靈之花悄然綻放於心上。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一個詩前瞻性的世界。"我願意靜下心來,隻身到詩詞的世界裡遨遊。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7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可沒這麼厲害,整本書能背下來詩的沒多少。不過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心生對古詩的喜愛之情。不禁感慨:“世界上還有比古詩更好的文學藝術嗎?”

  蘅蕪居士精心選擇三百首古詩,這些古詩中有描繪自然景象的;有陳述歷史史事的;有直抒詩人胸臆的;還有感嘆纏綿感情的……

  在書中,我讀到“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震撼;“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田園風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傷感;“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的美麗;“六宮粉黛無顏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風情萬種……

  無聊之時拿出來翻一翻,更讀出了詩人的感情:李商隱面對夕陽,既留戀又無限惆悵;李白飲酒飲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宋之問已近家鄉,但是“情更怯”,擔心家裡會出什麼事;杜甫聞聽家鄉被解放,更是“喜欲狂”……每一首詩,無論詩風、格律如何,始終是道出詩人樸實的情感,內心的肺腑之言!

  這些古詩多多少少給我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好處:比如今個學期語文書上的古詩,僅有一首我沒見過,那麼其它的也就沒那麼難背誦;上學期每週的積累古詩省下我上網查的工夫;前幾周的手抄報以古詩為主題……

  《唐詩三百首》真是一本好書!我一定要好好誦讀、品味,陶冶自己的情操!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8

  今天,我讀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它讓我的心靈受到百次傷悲,百次幸福,百次慚愧……

  其中最讓我感慨萬千的一句詩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自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全詩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應當再登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表現了作者不斷進取的精神,也說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道理。現在人們常常引用這兩句詩勉勵自己和別人。全詩境界開闊,氣勢雄渾,描繪了祖國北方的壯麗景色,反映了詩人壯闊的胸懷。詩人登上鸛雀樓,眼中所見是落日群山,黃河奔流這樣氣勢磅礴的景象。面對此情此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表達了自己的遠大抱負,形象地說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深刻哲理,鼓勵後人要有高瞻遠矚的胸襟,遠見卓識的抱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它啟示人們:在前進道路上,千萬不要滿足取得的成績,而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不斷地向新的高峰攀登。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述惜別之情。詩人與遠行之人多年深厚的友誼,此時深情不捨的惜別和前路珍重的祝願都在這一杯酒裡了。全詩格調清朗,情景交融、語言簡潔,感情真摯,深切動人,把依依不捨之情描述得感人肺腑,惜別之情達到極點。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既表現了親人的手足之情,又表現了自己思鄉念親的真摯感情。

  閱讀《唐詩三百首》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許多……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9

  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水平,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學遺產。《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收錄了唐詩中異彩紛呈的佳作名篇,完整地詮釋了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的經典之作。簡練而又生動的語言,訴說著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

  讀《唐詩三百首》,我瞭解了詩句背後的構思方法。以前每次寫作文,總是不知從何處入手,寫起來,內容也是不具體,語言晦澀,自從讀了《唐詩三百首》,我漸漸感悟到各種各樣的寫作方法:抒發感情時,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描寫景物時,有的從大處著筆,有的從細微處入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唐詩三百首》提高了我的寫作能力,使我的語言也變得優雅起來。

  讀《唐詩三百首》,我感悟了親情帶給我的力量。有段時間,爸爸媽媽出去打工了,我非常思念他們,幹什麼事總是提不起精神,心情抑鬱。我“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這時我想起了唐朝詩人韋莊的“一夜嬌啼緣底事,為嫌衣少縷金華”,父母出去打工,是為了賺錢供我和弟弟讀書,真是“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我又怎能辜負他們呢?

  讀《唐詩三百首》,我領會了踏實勤勉的情懷。期中考試了,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便驕傲了起來,上課也不認真聽講了,作業也不認真寫了。我又想到了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以及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詩句,它們告訴我,不能僅僅滿足於目前的成績,要想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仍須踏實努力。

  讀《唐詩三百首》,我的談吐氣質有了明顯地提升。當暖陽春日去踏青時,看到眼前優美的風景,媽媽問我,能描繪一下這優美的景色嗎?“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我脫口而出,腦海中享受著詩與景相融合的美妙意境,心情更加的溫暖舒適。

  當暴雨將要來臨時,天空狂風大作,我會想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意境,而不僅僅是一句“好大的風呀”;當暴雨嘩嘩落下,我又會想到“風如拔山努,雨如決河傾”的恢弘境界,而不只是說“這麼大的雨”。

  《唐詩三百首》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讓我學會了用典雅的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使我認識到親情的可貴,讓我變得更優秀,更有氣質。正如宋代蘇東坡所言“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10

  時常撫摸著《唐詩三百首》的扉頁,恰似細語呢喃,彷彿一位知己——只需看見他、碰著他,便心滿意足了。在我的心裡,每一首詩,就像一幅充滿詩情意趣的畫,又像一首婉轉動聽的歌,更像一片飄逸的雲,將我帶人快樂的世界。

  我的爸爸是一名中學教師,我七歲生日那天,爸爸送我一本《唐詩三百首》作為生日禮物。也就是從那天起,我和唐詩結下了不解之“緣”,媽媽經常教我背詩。那時的我懵懵懂懂,只是覺得每一首都朗朗上口。上學後,唐詩成了我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一有空,我就會翻開《唐詩三百首》讀讀背背,當別人忙著玩耍的時候,我徜徉在詩海之中,其樂無窮。

  這個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共讀《唐詩三百首》。爸爸告訴我每首詩的背後都有一個或美麗,或動人,或悲壯的故事,這更引發了我讀詩的興趣,誦讀過程中我還翻閱了大量的資料。我品悟到詩中有“史”,從詩中我似乎看到唐朝從興盛走向衰敗的歷程;詩中有“情”,透過一首首詩,我彷彿感受到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和深深的思友之情;詩中有“憂”,杜甫的《春望》反映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中有喜,有憂,有笑,有淚……在詩歌的海洋裡,我飽覽了祖國壯麗的山河:我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暢遊到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北;領略了“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長江;欣賞了“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黃河……誦讀《唐詩三百首》,深感唐詩是文學領域中的瑰寶,它開闊了我的視野,陶冶了我的情操。英國的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我不敢奢望自己會變得多聰慧,但是,我還會去品讀,因為唐詩的深意是讀不盡、品不完的。長大後,我要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吸收其精華,和詩歌愛好者共同創造出中國詩歌的新高峰!這是我的夢想,我堅信,只要努力,定然能夢想成真!

  唐詩宋詞是中華文明中的瑰寶,隨歲月淘洗而愈發光芒璀璨,但因其表現形式的時代特徵,終究與現實有了一定的隔閡。小作者卻痴迷地徜徉於詩海之中,流連忘返,因為她從詩中讀到了故事、歷史和愛恨情仇,以及喜憂笑淚,飽覽了大江南北、壯麗河山。這份對唐詩的摯愛之情和傳承之志,是新一代人難得的文化自覺。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11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詩人所作的事,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唐詩三百首》的作者是蘅塘退士。本名孫洙,字臨西,江西無錫人。乾隆十六年(1751)中進士,一生主要擔任知縣、官等。當時透過的《千家詩》“工拙莫辮”,次定編輯音了唐詩選集取而代之。另有《蘅塘漫稿》《異聞錄》等著作傳世。

  自從讀了《唐詩三百首》我知道了一些詩人的稱號,如:陳子昂是詩骨、王勃是詩傑、賀知章是詩狂、王昌齡是詩家天子,另一種說法是詩家夫子或七絕聖手、孟郊是詩囚、賈島是詩奴、劉長卿是七言長城、芩參是詩雄;還有我們以前熟悉的,如: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劉禹錫是詩豪、王維是詩佛、李賀是詩鬼、蘇軾是詩神、陸游是小李白、李商隱是七律聖手;其中李白和杜甫合稱“大李杜”,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我還知道了一些詩人趣事逸聞——酒鬼和騙子的故事。說起桃花潭,確實很美,可是李白遊歷山川,什麼絕美的風景沒見過啊?汪倫邀請他去,李白去的話可沒那麼急切,可是汪倫一定要儘早見見李白。到底怎麼才能讓他儘快過來呢?汪倫便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

  李白一看汪倫住的地方有十里桃花,有萬家酒店,頓時欣然前往,可是到了桃花潭就傻了眼,說好的十里桃花呢,說好的萬家酒店呢?見了汪倫,汪倫盛情款待,又拿出桃花釀造的美酒,鬱悶也就一掃而光,也沒有質問汪倫。

  二人把酒言歡,汪倫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並無十里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並非有萬家酒店。”李自聽後開懷大笑,沒有認為自己被愚弄,而是被汪倫的盛情感動,適逢桃花盛開時節,李白居留數日,賞花飲酒,別時汪倫送李自名馬八匹、官錦十緞,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並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贈汪倫》詩一首: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正式因為這首詩,汪倫名留千古,婦孺千知。

  自從讀了《唐詩三百首》我知道了許多唐詩宋詞。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12

  初讀《唐詩三百首》,恰似一泓清泉流入我心,滋養著我的心田,深入我心靈的內部;又似一束暖暖香香的陽光,揮灑在我心上,讓我嗅到這前所未有的浪漫之意;梗死一部影片,將詩人的一切一切全都傾注於現代社會,使現代社會的人受到古代文學的薰陶……

  當我三歲時,用稚嫩的雙手捧起這本大大的《唐詩三百首》,一股清新之墨香擁入心脾,沁人肺腑。李白的五言律詩是我如痴如醉,白居易的七言絕句使我趣意重生……正因為有了唐詩,才有了現代禮貌的社會;正因為有了唐詩才推動著人類的發展。總之,唐詩在人們精神禮貌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之後,一個個名篇映在我眼前,一句句韻詩在我口中盪漾。“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移瑤臺鏡,飛在青雲端。”李白的《小兒識月》帶領我飛入夢幻之境,讓我學會深思,讓我在月明如水,皓月當空的`夜景中漫遊,領略詩人的無限魅力。

  “車粼粼,馬簫簫……”這便是杜甫的名詩《兵車行》。這是我在十歲時認識的詩。在杜甫描述的大丈夫被捉去當負沉重的徭役和征戰,只留下妻兒在家中悲傷地哭泣時,悲憤的情緒從我心頭湧起,我多麼期望我當時能在詩中充當一名主要任務將那些兵卒趕走,讓各家庭團聚起來啊!但我只明白我在現實社會中。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此乃白居易的《長恨歌》。我在詩中讀出了詩人的情致纏綿無限。楊玉環與唐玄宗的生死感情情景在我眼前出現。那悲傷的感情,必須會為後人所敬仰。

  其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當今正確的說法。唐詩推動著人類的發展史中國歷史上一個永遠的里程碑。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13

  如果說中國是詩的國度,那麼唐詩就是中國詩歌發展史的高峰和瑰寶。

  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

  那簡潔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

  可以說《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歷久不衰的一種唐詩選本。

  書中各種詩體都有,如:五言律詩、絕句、七言詩……在各個詩人筆下出現了一首首名詩,一個個名句。

  既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侶、歌女,甚至無名氏等“小家”。

  書的取材也十分廣泛,不拘一格。

  不僅有描寫自然風光的,也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還有表達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的。

  既有描寫歸家時的複雜心情,又有描寫君王愛情的悲劇……從市井風情到邊塞風光,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本書是應有盡有。

  每一首詩的風格都不一樣。

  每一首詩出自不同詩人的筆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他像老師,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做事上,時刻教導著我們,激勵著我們。

  每一首詩都是那樣耐人尋味,那樣含義深刻。

  拿起這本書再次細細品讀,我發現:每一首詩都是一個寓言故事,都在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

  品讀書中的古詩,能讓一個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讓心靈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唐詩三百首》將唐代詩歌的精華,永遠留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

  作為一箇中國人,讓我們一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吧!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14

  一開始,我是不喜歡唐詩的,覺得它枯燥,故事性不強,沒有其他它的書看起來有趣,所以不感興趣。媽媽看到我這個樣子,很是著急,她就告訴我關於唐詩的一些故事。

  媽媽告訴我,今天的我們,能讀到唐詩其實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在古代,可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出版社,印刷廠,圖書館,更沒有什麼電腦手機百度,想保留和傳承這些優美的詩句,真的是很難很難,要把它們全部收集整理到一起,可能要翻閱無數本書,說不定還要跋涉千山萬水去抄寫記錄。就像《春江花月夜》,這麼了不起的唐詩,它的作者叫張若虛,是“吳中四士”之一,到今天留了多少首詩給後人呢?你一定會猜,一百首?八十首?答案是讓人震驚的,只有兩首。還有我們都能脫口而出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它的作者是王之渙,而王之渙也僅僅只留下六首詩。一千多年裡,也不知道有多少好詩滅絕失傳。如果大家都知道唐詩的來之不易,還會不好好讀它嗎?

  慢慢的,我開始接受唐詩,愛上唐詩,品味每一首詩特有的意境,讓我不知覺陶醉其中。我讀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首送別詩,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送別的孤寂之情,而“一片冰心在玉壺”也表達了作者開闊的胸襟和堅強的品質,為後人千古傳誦。而孟浩然的一首《春曉》則構成了百花齊放,百鳥齊鳴的情境,給我們描繪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春景!

  我從唐詩裡讀到了四季風景,讀到了人性光芒,也讀到了人間喜怒哀樂,《唐詩三百首》帶我領略了大唐精彩絕倫,讓我重溫了最溫暖,最風雅的唐詩記憶。那一首首妙趣橫生的詩句,一定能夠影響我的一生,幫助我一生。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15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在歷史的長河中,歲月的浪花沖刷走了許許多多古老的文化,唐詩卻如磐石般沉澱在中華兒女的心中。清代蘅塘退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收集了唐詩中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每每誦讀,都加深了我對詩歌、對古人、對歷史的感悟。

  讀詩要有三品,品色、品溫、品韻。讀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我們一起先看顏色:綠的酒,紅的火爐,黑的天,白的雪,四種顏色呈現在眼前,能說不美嗎?再看溫度:酒本來是冷的,卻被火爐加熱了,雖說天快下雪,卻讓人感到一股暖意。最後看韻律:新酒上的泡沫像綠色的小螞蟻,小火爐上的火苗也在跳動,靜中有動,整首詩彷彿有了生命。

  唐詩的美還在於它的精。現代文章、詩歌的篇幅較長,文字比較華麗、飽滿。古詩則不同,雖然大都只有二十多字,可是字字珠璣,所以讀詩要細。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讓人回味無窮的好詩,“潛入夜”“細無聲”六個字讓人感覺到春雨的君子風格,同時也感受到詩人的儒者風範。

  為什麼這麼精簡的文字卻能深入人心呢?那是因為古人的詩也是源於生活,讀詩也就是讀生活,詩裡有人生、有道理。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惜時;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進取;有“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相思;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壯別;有“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的重逢;有“江流石不轉,遺恨失東吳”的惋惜……

  唐詩的美無以言表,它不是簡單的文字,它是讀詩人的心跳與呼吸,也是讀詩人行走的步伐。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16

  這個寒假由於疫情的關係,假期不斷延長。老師經常讓我們讀讀背背《唐詩三百首》裡的詩,剛剛開始我覺得很枯燥,難背。但漸漸地,我學會了看詩意背詩,覺得故事讀起來很有韻律,郎朗上口,非常有趣。因此,我越來越喜歡讀古詩。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詩,它出自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句詩告訴我們看的書多,腦子裡積累的東西也就多了,寫起文章來,自然得心應手,如神來之筆。讀了這首詩我知道了讀書的作用很大。以前讀書時,我總是心安定不下來,眼睛盯著書,心早已飛得無影無蹤。現在我看書很認真,每次看得都入了迷,看完一篇還想看一篇。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詩是無名氏的《金縷衣》,是一首關於珍惜時間的詩,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年華,花開適宜折時就要抓緊時間去折,不要等到花謝了去折空枝。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是學生,當務之急的任務就是學習,所以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為了將來打好紮實的基礎,時間不等人,時間是無價之寶。“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唐詩三百首》裡還有許多像這樣廣為流傳的詩,有顏真卿的《勸學詩》,有杜甫的《望嶽》,王維的《相思》,李白的《贈汪倫》……這些都詩人們智慧的結晶。他們的聰明是我們難以達到的,但是我們可以更加努力地學習,爭取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學們,讓我們以詩為伴,學習更多知識吧!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17

  《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的作者,不僅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還有一些不知名的,他們雖然名聲不顯,但他們的作品亦有其可借鑑之處,值得一閱!因為這寫詩作都是經過了時間考驗而未被淘汰的,我一向認為,時間是最好的評判家!《唐詩三百首》中有像杜甫的《望嶽》,王維的《渭川田家》綦毋潛的《春泛若耶溪》,李白的《蜀道難》這一類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讓人仿若置身其中,仰躺于山水之間;也有像王維的《送別》,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樣的送別詩,讓人感佩於其中蘊含的深刻情感!

  從李白的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我體味到深切的悲意淒涼,然後是釋然的灑脫;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讓我深深動容,我彷彿看到一個背影,在逆著光的地方嘆息,便也體味到了遠離故鄉的寒冷;李白清平調三首之一中寫的“雲想衣裳花想容”又讓我渾身一鬆,彷彿一個人仰望天空,呼吸都變的芬芳。

  然而,現代社會迅速發展,許多中華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遺棄,對外來事物的狂熱追求使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忘記了中國的古文化,忘記了唐詩,他們寧願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無味的事物。曾有一則新聞報導:近六成的人認為中國人崇洋媚外。面對這個結果,我不禁震驚,難道中國文化的內涵不及外國文化嗎?並非如此,相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國文化是因為他們沒有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粹。試問,如果每個中國人能夠多讀一首唐詩,多一份對詩歌的熱愛,又如何會出現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詩不再只是詩,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嚮往,是中華文化的縮影。細讀唐詩,它能給予你智慧;品讀唐詩則可以使其勉勵你,鞭策你,使你前行。

  讀《唐詩三百首》的心得體會 篇18

  “飯可以一日不吃,書不可一日不讀。”比較近我讀了一本書——《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內容豐富,精彩絕倫。書中我比較喜歡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二)》這首詩:“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詩中王勃、楊烔、盧照鄰、駱賓王四人開創了一代詩文的風格和體載,但評論者認為他們做法輕薄,譏笑他們,他們也並沒有灰心,堅持了下來。這告訴我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管你在做什麼,只要堅持不懈,不被身邊不一樣的聲音干擾才能成功。其實我也有這樣的經歷。

  暑假的一天,媽媽幫我報了美術興趣班,第一節課,我認真聆聽老師說的每一句話,不放過每一個細節。但我自己動筆的時候,卻怎麼也畫不好,臉蛋畫的一邊大一邊小,兩邊一點也不對稱,“完全不是同一個人的臉嘛”,我喃喃自語。我用橡皮擦擦了一遍又一遍,橡皮擦“大胖子”變成“小瘦子”,可還是一點也不滿意。望著我面前堆如山的橡皮渣,我只好接著畫下去,越畫越醜,我就越來越煩躁,我心想:看來我不是畫畫的這塊料,算啦!放棄吧!

  坐在我旁邊的畫畫高手望了一下我的畫,笑出聲來,剛好老師不在,坐在各位的“閒事佬”紛紛往我這邊湊:“哈哈,這畫的是什麼呀?不男不女的”。“太醜了吧?”

  嘲笑譏諷在我座位旁迴盪著,我瞬時低下頭,臉紅得像個大蘋果,恨不得變成一隻鑽地鼠,挖個地洞,鑽進去。我內心比較後那點堅持、希望,被冷水撲滅了。我快要放棄時,突然,我腦海中浮現了《戲為六絕句(其二)》。我彷彿聽見一個聲音:“你只是初學者,加油!不要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

  從此以後,我每天堅持去畫畫,進步了不少。

  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其二)》這首詩讓我明白,要堅持不懈,勇往直前,不要在意別人對你的譏笑,相信有一天會成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