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通用5篇)
教師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通用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透過寫心得體會,可使我們今後少走彎路。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師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師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1
眾所周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成功或失敗,在心理上會引起不同的情感體驗。成功體驗能使學生產生自我滿足和愉快的情緒感受,增強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功;而失敗體驗則會導致學生放棄努力,特別是學困生,過多的失敗使他們受到老師的冷落、同學的歧視、家長的責備,不能成為集體中平等的一員,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消極悲觀,進而喪失學習興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然應該重視造就學生的成功體驗,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幾節優秀課例給了我極大的啟示:教師應該對學生懷抱期望,應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新潛能,都能透過努力學習獲得成功。所以應該設法創設民主自由、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勵的微笑、溫和的目光、親切的話語,將自己殷切的期望傳遞給學生,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他們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從而能自由表達思想,消除害怕出錯的膽怯心理,樹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學習熱情。
的確目前中學教育的理念、內容、模式都需要轉變,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需要在高考、學生的健康、學生的品行素質、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間,尋找一種接合點、一種辦學形式。普通初中新課程改革就是這種接合點,它適應了社會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初步實現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轉變,是一次迴歸教育本質的轉折性變革,可以講這是真正推進了素質教育。具體體現在
一、學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與學的關係中,學生的地位如何確定?傳統的提法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但在教學實施中不盡人意,教師主導,導得過多,導得過細,學生總是在教師鋪設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學生圍繞教師轉,學生的主體地位並沒有真正得到體現。而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同時新課標強調,要把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不要過多地考慮課程知識結構體系,而是要考慮以學生髮展為最終目的。
二、學習方式——多樣化
傳統的學習方式單一,以接受性學習為主,即:老師講,學生聽,靠單純的記憶、模仿和訓練,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只要當收音機全神貫注地聽,把教師講的記下來,考試時準確無誤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學習任務,當他們進入大學或參加工作時就難以適應新的學習,缺乏創新的激情與活力。因此新課標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
三、教師角色——多重化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扮演著單一的角色——知識的傳授者,而新課標要求“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即組織學生髮現、尋找、蒐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引導學生啟用進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經驗,引導學生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合作關係,讓學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激勵和鼓舞,得到指導和建議。
四、學生評價——全面化
新課標強調,要由傳統的單純考查學生的書面成績轉變為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全面發展。評價內容要包括: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要將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和社會有關人員評價結合起來,在評價時應注意激勵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差異性原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堅持做到:
1、轉變觀念,努力體現初中語文新課程理念。
為了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全面學習新課程,樹立起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把握好初中語文新課程的功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語文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和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根據初中語文課程的特點實施教學。
2、 以人為本,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是語文教學成功的關鍵。
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這是語文教學成功的關鍵。首先,我們堅持對學生有愛心、細心、耐心和一顆平常心。多想一想學生學習的處境、基礎、壓力,學生出現興趣下滑和厭學情緒,需要我們有耐心和平常心,不要產生急躁和厭煩的情緒。其次,我們精心備課,上好每一節課,教出語文的特點、語文的味道和語文的美,把閱讀課、寫作課、口語交際課、綜合實踐活動課上得多點趣味,把課變成師生心靈溝通的過程,張揚學生個性、挖掘學生潛能的過程,展示教師個人魅力的過程,不要把語文教得面目可憎。
事實證明,學生喜歡你和你的課,學生就會主動學習,那麼你語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3、語文教學的立足點是“學”,教師發揮充分的導學作用。語文課堂要提倡積累應用,注重體驗,迴歸生活,可採取“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多學少教、以學論教”等多種方式實施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學作用。
4、 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訓練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常抓不懈,同時各種知識要學得準,理解得深,記得牢,用得活,不應該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只有牢固掌握書本上的基礎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舉一反三,增強遷移能力。
5、 轉變課堂閱讀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主渠道。語文課堂要有效地培養中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從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從喜歡閱讀到能學會閱讀享受閱讀。其次,引導學生多讀作品。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會學生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課堂教學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提高學生遷移思維的能力。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適當進行閱讀強化訓練,尢其應針對閱讀能力弱的學生設計一些提高性的練習,使學生學用結合,能熟練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閱讀中出現的問題。
我們提倡“讀--感--品—探”的四環節閱讀教學模式。“讀”即熟讀課文,每篇課文至少要讀3-5遍,使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熟讀課文不僅是理解欣賞的基礎,也是學生基本的語文素養。“感”即是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構思(結構)、表達方式和主旨意蘊;“品”是對課文的語言運用、表達技巧等進行品味、理解、鑑賞。“探”是對課文所敘寫的內容(人、事、景、物、理),以及作者的情感態度、思想觀點及其構思與表達,要進行評價、借鑑與探究。並根據實際開展一些語言實踐的探究活動。
6、語文教師要自覺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的指導。語文教師走出自己的職責範圍,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進行有效指導。現在,《普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課外閱讀書目和課外閱讀量。所以,那些單純地認為只要講完課文、改完作業就是完成教學任務的語文教師可以看作是一個不稱職的語文教師。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從《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高度上駕馭語文教學,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要重視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的指導,做到有讀物、有時間、有場所、有指導,保證課外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
教師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2
我從教已經30年,一直工作在語文教學的第一線,在這個似乎短暫而又漫長的教學過程中,自己對語文《大綱》有了一定的認識,尤其是近2年來,自己有幸參加了四川省中小學省級骨幹教師培訓,大家都在研究語文《新課標》,實施和發展素質教育,自己透過不斷研修、實踐、摸索,對初中語文《新課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儘管主要任務是要頑強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但是課改是一項綜合性改革。因此,在語文學科實施新課標,進行課改中,不論是思想觀念上,還是具體操作層面上都發生巨大轉變。大致體現在以下14個方面。
1、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增強教師的服務意識。新課標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變“一言堂”為群言堂,不少時候會把教師請下講臺,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與此同時,還要接受學生對教師服務質量的評判。這種角色意識和授課方式的轉變是實施新課標的基礎。
2、圍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堅持實踐性教學原則,著重培養學生8種習慣:
1)、默讀和“速讀”習慣。;
2)、圈點批註和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3)、置疑和發問習慣;
4)、使用工具書和看書下注釋的習慣;
5)、按照先指明X頁X段X行再回答問題的習慣;
6)、分析字結構記憶生字的習慣;
7)、寫完作文先讀一遍和修改文章的習慣;
8)、集體討論的習慣。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閱讀、探索、思考、質疑等過程。
3、走出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堅持多元化教學形式。“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將打破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外出參觀、考察、實地測量、現場製作、模擬面試、辯論會、排練節目、座談會、賽詩會和“上網”蒐集有關資料等都將成為語文教學的形式。
4、教師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談創作過程和站在讀者角度談學習過程和學習體會,給學生以示範。新課標 要求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這將使教師再不能以學生大腦為容器------一味地灌輸知識,一味地把學生的認識和體驗歸攏到教學參考書的答案上,甚至強迫學生背答案;而應該以教師自己學習的過程為示範,使學生透過一次次模仿形成學習能力。
5、突出教與學的互動,教學由實施預案向增加準備如何回答學生現場提出的問題轉變。課上學生會主動提出的問題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這種現場發散式提出的問題是教師始料不及的,這就需要師生間互相尊重、欣賞,相互交流、溝通、理解和補充。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相長。
6、講讀和閱讀教學以課文為單位和與 “教學單元”為單位相結合”設計、施教。新教材中每個單元的課文間有較明顯的內在聯絡,可按照教學單元組織學生進行 “求同與求異”的合作、探究式學習。
7、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強調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和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學生將圍繞自己對課文中最感興趣的部分和知識深入探討、思考和學習。因此,教師分析課文要突破由“從頭到尾撫摩一遍”的教學習慣。要注重學科間的聯絡和知識結構的綜合性,透過指導學生首先尋找、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其寫作手法,並強調學生個體的需求和體驗指導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8、批改作文要針具體文章提出指導性修改意見。培養學生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那種“中心明確、內容具體、層次清楚、語言通順”顛來倒去的“總批”一去不復返了。伴之而來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師指出學生的具體文章好在哪裡、怎麼個好法兒,並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
9、教師將自覺地完成終身學習的任務,不斷更新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開放式教學和探究式和討論式學習,結束了教師憑藉一本教科書和一本參考“打天下”的歷史,要求教師不但要為學生解答問題,還要為學生提供尋找輔導材料的線索。因此,教師必須建立和實踐終身學習思想,才能實現自我完善與自我發展。
10、教育科研在教學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明顯、不可替代。課改最終要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第一決不能削弱基礎知識教學、否定接受學習。第二不論是對教師和是學生的要求都更高了。作為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學生時代是班裡學習比較優秀的學生,面對“就近入學”的群體,不少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是教師從未體驗和感受到的,“沒有相同的經歷,不可能有相近的感受,更很難有相互的理解”。因此,教師在實施新課標過程中一定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學生,必須站到學生的立場設計、實施教學工作。否則,欲速則不達。
11、以“生”為主,“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提出的教學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這一理念最好的踐行就是從學生心理特點出發,樹立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發展教學觀念,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採取有效策略,創造一種興趣盎然、生動活潑、風采迷人的課堂教學氣氛,強化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趣味性,讓語文課堂教學"高潮迭起",使學生在精彩紛呈的課堂學習中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協調發展。而這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能有一股新興的魅力牢牢吸引學生,只有學生“樂學“才能”“好好學”,才能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一切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勢必與教師不厭其煩的細講精練、單一以課堂為主的資源、沒有多大激勵作用的單調評價是格格不入的。於是新課標下的以學生為主,其實累的是我們一線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琢磨學生的心理特點,要選好教學內容,要設計好課堂環節,要定好教學手段,掌握好教學藝術,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想想覺得我們又在風口浪尖中做一個時代的弄潮兒,難啊!
12、以“學”為主,“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是老師的“教”學生“學”,為了讓學生的終身學
習的,老師要把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機會提供給學生。課標中指出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體現語文的 實踐性和綜合性,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時間能力、、、、、、這些要求和理念,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學生的“學”才是第一位,我想首先在課堂上多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讓老師閉嘴”“放手讓學生質疑解疑”的新課改精神便強有力的佔據了語文課堂,對文章整體的感知質疑,對部分的感知質疑,及對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學生自己主動探究才能真正讓她們掌握知識。其次要讓她們多讀多思多講。其次在課外要引導學生如何自主預習,自主複習。於是一些省市的《導學案》的使用,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再其次,就是要讓學生面向更廣闊的語文天地中自主學習。古人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所以新課標倡導多讀書少做題,作業“變臉”尤其重要,只有從課業負擔解放出來後學生才有更多的時間與書本接觸,於是我們要善於利用課外閱讀促進學生語文積累,老師要不遺餘力地培養學生得閱讀興趣並給予正確積極的引導,學校和家長要給予全力支援。給學生創設廣闊的閱讀空間。比如定期地給他們推薦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然後讓大家暢談讀後的心得 體會。還可以佈置她們去閱覽室或者圖書館等 文化中心去翻閱好書。還可以藉助綜合實踐活動讓他們從網際網路、報刊等媒介上搜尋自己要的資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誘發他們向高層挑戰的求知心裡。
13、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更廣泛、更容易地學到終身受益的知識。那麼,什麼才對學生終身有益呢?除了聽說讀寫、探究思索等 心理能力外,文化的品質和素養應是一種更加可以讓人終身受益的東西。文化可以使人超越於生活的表層領域,不為技術 經驗或工具理性拘檢、束縛,進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滿睿智和靈性地觀照世界,應答世界,表現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層結構,是個體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初中語文教學應當有這樣的文化追求,應當為學生的終身 發展打下堅實的精神底蘊!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與其他學科有著本質區別的地方。如果對一篇文章的解讀把“工具性”無限制的放大,那勢必上成了自然科學,抹煞了語文文字的深刻內涵,摒棄了優秀文化對學生的薰陶感染,再也談不上提高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尤其是文言文教學,有些老師存在這種情況,結果造成了學生厭學,語文課堂索然無味。相反,如果單單著眼於“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裡的思想情感,而不顧 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字內容對學生的影響,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課,丟棄了“語文課程也是實踐性課程”這一基本理念。
14、語文課,必須上出語文味來!它要培養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發展,培養學生提高人文素養這方面的價值,當然它也要讓學生在語文課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如閱讀教學中,不光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方法技巧,而且思想情感態度也應在這個過程中發生潛移默化的演變。4月9日至13日,我們萊州市舉行了語文優質課複賽,選手們分別講授了散文、詩歌、文言文三種不同的文體,教研員劉東方老師一直對評委和選手強調,無論哪一種文體,都必須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要讓學生思想情感受到薰陶感染,又要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這種對教師的引領、導向,是完全順應新課標的精神的。同時,她也從新課標出發,指導老師們鼓勵學生自主閱讀、鼓勵他們自由表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教師只是適時的點撥引導,透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這樣的課堂無疑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在本次比賽中,湧現出了大量的優秀課例。凡是聽過課的語文老師都說,這屆語文優質課評比是最有語文味的。
只要我們領悟了新課標的內涵、精髓、實質,然後在課堂中堅定不移的貫徹實施,那我們的語文課一定會上出語文味!上出新境界!
語文同仁們,讓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吧!
教師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3
透過本次新課標培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全員培訓的重要性。新課標更加強調閱讀教學的目標要盯住學生終生閱讀習慣、閱讀興趣的培養;強調在大的語文觀下再去研究具體的閱讀方法、閱讀能力的培養;強調我們的語文教學思維的元點和終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一、強調教育觀念的改變
新課標更加強調廣大語文教師必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小學語文教學思維的原點和終點要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讓語文課回到語文字身,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透過教學,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表達;重視在優秀詩文的誦讀中培養想象力;重視“非連續性文字”的學習,讓語文學習回到生活本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按低 、 中、 高 年級等三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與內容”。各個學段相互聯絡、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方法,做到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的積極作用。
二、強調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溝通交流,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長期以來,我們對教學的評價,往往只重視結果,不看過程,導致教的過程“走過場”;對學習的評價也只注重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或只注重記住結果,而忽視親歷親為的重要性。“因材施教”已講了兩千多年,“啟發式”教學早已寫進了語文教學大綱,至今我們也沒有很好地落實。這與我們忽視對教學過程的研究、管理和調控不無關係。
教學中我們要因人施教,要走進每個學生的生活世界、經驗世界,採用階梯式的訓練習過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使其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對最佳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應認真備好課,講究教學方法,努力把每堂課上好、上得有趣,讓學生回味無窮,從心底裡喜歡上語文課。這樣,才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
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擴大語文的外延。
四、積極探索,不斷完善
新課標培訓給了我一個相互學習和結識同行的平臺,在今後的教學實際工作中我一定會倍加努力,積極探索新課標理念,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改進我的教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因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教師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4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深知要教好這門課,就必須對這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完全瞭解。在現在的教學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新課標有了巨大的變化,那現在的小學數學對於學生來說,到底是一門怎樣的課程呢?新學期,透過學習了小學數學新課標,再結合具體的工作實踐,我有了如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為“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為“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裝滿一桶水,享用一輩子”的思想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二、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生活數學,切實提高數學素養。
在應試教育面前,我們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抓尖子生,忽視“學困生”的現象,這即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嚴重影響著整體數學素養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心下移,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漲船高”,學生智力存在著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新課標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強調了大眾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產實踐,所以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麼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學生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這樣,一方面學生會主動聯絡身邊的實際問題來學習數學,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認識到數學的實用性。
三、學習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就需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關係,以達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識建構的目的。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從xx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同時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數學,感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絡。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說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會動腦筋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實踐操作能力。我們體會到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要注意做到:既重視科學精神,又充滿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紮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還要關注每一個孩子,尊重學生人格,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既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又突出創新精神的鼓勵。學生要好質疑問難,喜歡探究問題,好問“為什麼”,能言善辯,不管對、錯,都要真實地吐出心裡話,產生的心理,形成運用不同策略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師要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前瞻性和獨創性。善於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既重視德、智、體、美諸育的整合,又強調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趨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數學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新課程實施,而教材和教師是新課程實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還要我們教者細心揣摩發現與數學背景相關的素材,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日漸完善,同時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充實自己,不斷總結自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新課程的實施中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只要我們勇於實踐,不斷探究,我們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不斷髮生的問題,真正做到“用科學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教師學習新課標心得體會5
這段時間再次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因此,本人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如語言應簡明扼要、準確、生動等),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如板書編寫有序、圖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馬上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係一定要開放,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臺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開放性的提問,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這可以作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師根據這些答案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要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對教育過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對這種動態生成的把握。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透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於學生說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於說話是否完整,說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這樣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髮表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最佳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