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鋼創新團隊心得體會

連鋼創新團隊心得體會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連鋼創新團隊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連鋼創新團隊心得體會1

  20xx年5月11日,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青島港誕生,開港作業便達到單機效率26.1自然箱/小時,之後這個世界紀錄被6次重新整理。2020年年底,單機效率已增至47.6自然箱/小時。

  2019年11月,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二期“全球首個5G智慧碼頭”開港運營,再次以“中國速度”震驚世界航運界。

  “我們從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團隊協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銘記。”張連鋼說:“世界紀錄不是任何人施捨給我們的,是全體隊員不斷超越自我、拼命幹出來的!”

  “僅流程測試案例就編寫了5000多個,反覆測試十幾萬次。”“連鋼創新團隊”專案經理竇亮說。在一次測試中,他們發現某處系統功能出現異常,但疑點有數百個,大家按流程一點點回溯,連續一週每天干到凌晨,最終找到了問題點。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段時間,AGV(自動導引車)“死鎖”情況頻繁出現,李永翠和同事們用了幾個月,分析了上萬條工作日誌,從中歸納了十幾種“死鎖”型別,最終成功“解鎖”;負責操作的朱文峰、王吉升、隋曉等對100多個流程反覆修改十幾稿;負責作業的李波、管廷敬、耿衛寧等做了40多個閘口方案……

  開港至今,“連鋼創新團隊”推出了一連串耀眼的“全球首創”:全球首次研製成功機器人自動拆裝集裝箱扭鎖;全球首次研製成功軌道吊防風“一鍵錨定”裝置;全球首創自動導引車迴圈充電技術;全球首個氫+5G智慧碼頭……而且,經過173次的動態最佳化,自動化碼頭管控系統已經越來越“聰明”。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業組負責人李波清楚地記得,自動化碼頭執行後不久,鹿特丹世界門戶碼頭的考察團來到青島港,提出要到自動化碼頭作業現場看看,並且要求拍照、錄影,很明顯就是想檢驗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的“成色”。

  “給他們拍,讓他們看!我們的技術,僅憑拍照和計算是學不走的。”李波向張連鋼彙報後得到了這樣的答覆,自動化碼頭行雲流水般的作業征服了曾經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已受理和授權專利124項,取得軟體著作權14項,發表論文70餘篇,核心技術掌握在團隊自己手中,這就是張連鋼自信從容地讓國外同行隨意拍照的底氣所在。

  20xx年,從不邀請亞洲港口參加的全球自動化碼頭峰會主動邀請“連鋼創新團隊”分享建設經驗,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同時獲評“全球自動化碼頭最佳效率獎”。自碼頭運營以來,已接待來自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的4萬餘人次,成為展現中國智慧的亮麗名片。

  連鋼創新團隊心得體會2

  如今,“連鋼創新團隊”經過幾年發展,已從最初的8人發展到百餘人。奔跑著的AGV、執行著的軌道吊、高高矗立的橋吊……碼頭上,鐫刻著“連鋼創新團隊”踐行新時代“振超精神”的每一個腳印。

  “現場是最好的老師”

  碼頭導引車該跑什麼路線、什麼時候轉彎?軌道吊該把集裝箱放在堆場哪個位置?抓取集裝箱怎樣準確辨明方位?……這些問題,過去都要靠人來規劃,而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這些全交給了自動化碼頭流程管控系統。

  碼頭裝卸曾是一項集髒、苦、累、險於一身的特殊工種。從“汗水經濟”邁向“智慧高地”,背後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輸、不畏艱、不怕難、不滿足”的堅守。

  “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李永翠,清楚地記得20xx年初,她發現橋吊雙小車的平臺訪問邏輯出現問題,作業效率大受影響。大家分析生產資料,怎麼也找不到癥結所在。

  到現場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礙,爬上56米高的橋吊大梁,和團隊成員連續觀察了兩個小時,完整看到裝置配合的全過程後,解決方案浮出水面。

  “現場是最好的老師,要多往現場跑,善於在現場發現問題。這也是張連鋼組長常對我們說的話。”李永翠說。

  紮根生產一線,“連鋼創新團隊”不斷最佳化碼頭流程管控系統,讓這個“大腦”越來越“聰明”。從開港作業至今,幾個主要系統累計升級173次,最佳化功能2000多項,自動化碼頭也成為世界各大集裝箱船公司爭相靠泊的港口。

  “大國工匠”家國情

  全自動化碼頭是集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自動控制等技術和業務於一體的複雜系統工程,被譽為“大國重器”。它的締造者,是“連鋼創新團隊”。

  作為團隊帶頭人,張連鋼將“不能熬夜、不能勞累”的`醫囑統統拋在腦後。黨員幹部就是要衝鋒在前,他帶領整個團隊如同火焰一樣燃燒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動化碼頭,團隊的通力協作尤為重要,每個人都不敢懈怠。

  8月26日一大早,記者見到了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操作部閘口冷箱經理管廷敬。20xx年3月15日,全自動化碼頭一期工程首船測試成功。就在首船測試前,管廷敬的母親突然去世,他沒能見上最後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紅了眼眶。

  徐永寧擔負著自動化碼頭資料中心的建設、除錯工作。攻關時期,妻子確診癌症。妻子去世後,不擅表達的徐永寧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國內首個基於雲技術的自動化碼頭雙活資料中心和神經網路系統。專案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寧一個人遙望大海,任淚水流淌。

  對碼頭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援就有多少。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黨委書記、總經理殷健說,“我知道大家心裡苦。工作要顧,家庭也要顧。但團隊裡沒有一個人因為個人的原因,造成整個專案的拖延。每個人都咬著牙挺過去,最終實現整個港口的夢想。”

  變“不可能”為“可能”

  以許振超為榜樣,“連鋼創新團隊”彷彿生來就帶有創新的基因:“創新讓我快樂”“紀錄是用來打破的”“幹就幹一流,爭就爭第一”……採訪時,團隊成員的話裡流淌著膽氣和幹勁兒。

  他們向難題叫板。660米×430米的堆場內,高低差控制在正負2.5毫米之內,解決了“碼頭堆場不均勻沉降和平面度”這一世界難題。

  他們與時間賽跑。16002米的軌道梁工程提前30天完工,1440段箱角梁工程20天竣工,15762米的鋼體軌道15天鋪設完成。

  高4米、寬2米的氫燃料電池模組要與軌道吊合體,350個介面要在72個小時內完成,團隊成員三天三夜沒回家。

  就這樣,“連鋼創新團隊”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連鋼創新團隊’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們幾乎是‘白手起家’,在沒有樣本可供學習、複製的情況下,用精神催化生產力,最終讓山東港口青島港有了顛覆性變革。”“改革先鋒”、金牌工人許振超說。

  如今的山東港口青島港,是工業網際網路時代國際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樣。自動化橋吊在港口上空劃過,優美的弧線穿越海霧,一個個集裝箱精準高效,箱起箱落。這座新興的自動化碼頭,逐漸舒展身姿,探向深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