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設計模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小學教學設計模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教學設計模板學習心得體會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1

  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於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機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設計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可以是個體的,也可以是群體協作的。群體協作的學習活動表現為協作個體之間的學習活動的相互作用。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透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內部的認知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資訊化教學設計強調以學為中心的,促進學習者創新和綜合能力形成的教學模式,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

  1、單元教學計劃。具體地描述教學單元的主題、學習目標、學習活動(教學過程)、學習資源等,其中的學習活動和學習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資訊科技支援的,因此這種教學計劃可稱為資訊化教案。

  2、學生電子作品範例。給學生提供參考用的電子作品,可以從各種電子資訊源中選取或由教師自行製作。

  3、學生作品評價量規。提供結構化的定量評價標準,從內容、技術、創意等方面詳細規定了評級指標,利用這種量規來評價學生電子作品,可操作性強,準確性高,既可以讓教師評,也可以讓學生自評和互評。

  4、教學支援材料。為支援學生有效進行學習活動準備的各類輔助性材料,如軟體工具,資料光碟,線上參考資料,參考書目,教師用電子講稿等。

  5、單元實施方案。包括教學活動的時間安排、學生分組辦法、上機時間分配以及徵求社會支援的措施等。

  在資訊化教學設計中,要求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充分利用資訊科技手段進行基於資源基於合作、基於研究等方面的學習,使學習者在意義豐富的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

  為此,可以將資訊化教學設計的最佳化原則歸納為以下三點:

  1、以學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生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在相關的有具體意義的情境中確定和講授學習策略與技能。教師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引導、監控和評價學生的學習程序。同時,教師還應該開發和利用各種資訊資源來支援學生自主學習。比如,教師應建立學生學習網站、簡報課件和參考範例等。

  2、強調“協作學習”。這種協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協作,也包括教師之間的協作。21世紀人類學習的技能應主要體現在能夠運用交流、資訊處理和研究工具(例如文字處理、電子郵件、演示軟體、網頁開發、網際網路搜尋工具)來訪問、管理、綜合、評估、創造並交流資訊。因此,相互協作與自我指導相結合尤為重要。

  3、強調針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學習過程指學習者透過與資訊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識、技能和態度長進的過程。學習資源指支援學生學習的資料來源或資料庫,它包括支援學生學習的教學材料與環境。資訊化教學設計注重對教學系統的終結性評價,更注重過程性評價,並以此作為質量監控的主要措施,及時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定量、定性分析。也就是說,教學除了安排終結性考核,還應安排形成性考核,如要求學生提交記錄其學習過程的電子檔案等。

  教學是有目的的學習,為了使教學達到最最佳化需要進行教學設計。我認為,資訊科技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最佳化,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研究學生,研究學習過程。因為不同型別的內容,不同的人的學習方式是不同的。

  比如知識,分為識記概念和理解概念。

  (1、識記概念,如:鍵盤、滑鼠、按鈕等,蘋果等水果名,英文單詞。對於這些規定性的、具體的概念,人採取的是識記的方式進行學習的,即認識了,記住了。

  2、理解概念,如資訊,資訊科技等概念,這些是抽象概念。對於抽象的概念,人必須理解了才能去學會,如何理解,那就要再現抽象的過程。

  比如技能,有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1)動作技能,如:滑鼠操作,打字,圖片的旋轉等,開車,收發電子郵件,這些屬於動作技能,是需要人們反覆練習才能掌握的。

  (2)智力技能,如:資訊的特性,判斷資訊的某個特徵是需要經過大腦思維比較判斷最後做出決定,這屬於人的智力技能。也是需要透過反覆訓練培養的。

  比如過程與方法,一些內容,如什麼是程式設計,什麼是網頁設計,這些內容靠理解、靠反覆練習均不能掌握,需要人們親身經歷一段程式設計或網頁設計,從中感悟的。一些方法是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親身實踐,從中提煉出來。所以這些內容的學習相對前面所說要難一些。

  比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喜歡上資訊科技課,規範使用電子郵件,有條理地管理個人檔案,使用資訊科技的意識,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等,其中包含了一種態度,一種情感,或一種由價值觀影響的態度。所以,這些內容的學習方式又是不同。

  2、研究教學設計。其實,每位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都扮演著教學設計者的角色。從理論上講,教學設計是為了達到最最佳化的教學效果,採用新課程理念和系統化方法,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做好資訊科技教學設計,要做好前期分析,並根據需求確定教學目標。

  (1)前期分析。

  首先,搞清楚課標(或教材)要求的教學內容有哪些?哪些內容屬於知識,哪些內容屬於技能?哪些內容又是方法或過程?哪些內容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各個內容要求的程度是什麼?

  其次,分析教學物件(學生)的現狀怎樣?由於資訊科技學科開課的不均衡,可能有些內容學生已經掌握,那麼就要搞清楚哪些內容學生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如果是部分掌握,掌握到什麼程度?如果只有一部分學生掌握,那麼這個比例有多大?還有哪些內容是教材上沒有但需要補充給學生的?根據對教學內容與教學物件的分析,可以得出學習需求,即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以及這些內容學到什麼程度。學習需求可能比教材上的內容少,也可能比教材上的內容多。

  此外,在分析教學物件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怎樣的狀況?他們的思維能力有多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有多強?生活環境對學生資訊素養的影響有哪些?這些分析結果決定了教學過程中要採取什麼樣的教學策略。

  (2)根據需求確定教學目標。

  新課程強調教學目標要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為什麼?因為人學習不同型別的東西,方式不同。所以,建議老師們分三個維度來寫教學目標,當然這樣會有一定難度。此外,撰寫教學目標還要注意目標的可操作性。

  3、設計好教學策略。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也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夠把握何時、何地該如何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原因很簡單,學校情境中的問題及其評價標準與真實世界情境中的有很大差別,將課堂教學與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相聯絡,是資訊化教學設計的必然選擇。因此,資訊化教學設計的最基本策略是教學情境的創設和資訊資源的開發。

  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絡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或順應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教學情境的創設,認為提供一個豐富的情境能使學生在其中透過探究、互動作用和建立起對知識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資訊化教學設計中的情境創設,簡單地說就是基於特定的教學目標,將學習的內容安排在資訊科技支援下的比較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活動中,讓學生透過參與真實的問題求解等實踐活動而獲得更有效的學習。為了獲得一個真實、複雜的資訊化教學情境,多媒體網路教室將是最佳選擇。多媒體網路教室是指在一個物理教室範圍內的計算機區域網,主要服務於課堂教學。在多媒體網路教室中,學生可以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和支援並利用資訊科技和資訊資源參與問題解決活動;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網路教室所提供的網路教學環境,為學生創設更有利於探索問題的教學情境。比如,教師圍繞教學單元中的某一個問題,要求學生利用Internet蒐集資訊並利用PowerPoint建立一個指向單元學習內容的簡報。教師在教學情境中鼓勵學生進行團隊合作,結對評審他們的學習或設計成果並共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競爭意識的形成。

  資訊科技教師做好以上三點後,在進行每節課的教學設計時,還需要具體做好以下八個步驟,才能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化。

  1、對單元的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確定學生透過此教學應該達到的水平或獲得的能力。

  2、根據單元教學目標,設計真實的任務和有針對性的問題。

  3、根據任務和問題以及學生的學習水平,確定提供資源的方式,可以要求學生自己按照學習目標在教師設計好的範圍內有目的地查詢學習資源,也可以提供現成的真實可靠的學習資源給學生。如果需要,教師還要製作相關的'資源列表,以方便學生查閱,提高學習效率。

  4、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梳理,使之合理有序,一般情況下應落實成文字呈現的資訊化教案。

  5、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要求學生以完成電子作品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應事先做出電子作品的範例,當然這個範例是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應該達到的製作水平進行設計的,有了教師展示的範例,學生瀏覽後就會對自己將要完成的任務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6、在評價資訊化學習特別是其產生的電子作品時,結構化的評價工具——量規提供了較為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認真設計將提高評價的可操作性和準確性。

  7、對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案進行設計,包括實施時間表、分組方法、上機時間分配、實施過程中可能用到的軟硬體(如不具備,應採取什麼方法解決)以及其他必要文件的準備,等等。

  8、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評價修改是隨時進行的,伴隨設計過程的始終。

  綜上所述,做好“三點八步”,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化,是我們最佳化教學設計的必然結果。

  小學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2

  透過學習《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這個課程,我明白了這個課程主要是對課程的設計提出的要求。文章結尾的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教師要改變以往將知識點簡單拼盤式的教學,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讓學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讓學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圍繞核心概念,按照數學思想指引的方向,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透過多種方式將教學過程拉長,有目的、有方法、有實效地進行教學。”

  一、讓學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上應當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動手,把從老師那吸取到知識自己再體驗加工最後變成自己的知識,而不是滿堂灌。這樣的話學生對新學的知識可以有深刻地體會,並且能在生活中靈活運用,這樣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數學的目的了。

  二、要改變以往將知識點簡單拼盤式的教學,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

  以往上課時一般都是注意到這節課目標沒有考慮到以後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認為只要暫時掌握這個單元的知識即可,誰知在以後的學習往往都有緊密的聯絡。例如因數倍數的知識點到了分數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來許多知識點往往就是個基礎,我們要把這個知識點打好了,那麼在以後的教學中將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對將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相結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們並不只是單單看現在的還要開未來的,要高瞻遠矚。

  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透過多種方式將教學過程拉長,有目的、有方法、有實效地進行教學。

  這個從實際出發的觀點,非常的認同,每一班每一個學生都具有不同點和相同點,所以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知識水平來進行設計,過高讓學生二丈摸不到頭腦,過低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沒有一個探索的動力。所以在備課時不但要備課本還要備學生,這樣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學效果。

  總之,在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我們要高瞻遠矚,要注意學生的動手能力,能把數學用到生活中去,培養學生樂於鑽研、善於思考、勤於動手的習慣,讓學生有機會在不斷探索與創造的氛圍中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學的價值。

  小學教學設計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布盧姆說:“有效的教學始於準確地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今天,學習了李懷源老師和蔣軍晶老師關於“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要考慮哪些因素”的談話,觸動很大。

  回顧自己的教學,翻看自己的教學設計,確實發現了這樣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太多。目標太多,不知道該完成那個,結果想面面俱到卻造成面面俱不到。

  時間就那麼多,只得蜻蜓點水,於是大呼“時間都去哪了”。目標要捨得,有舍才有得。確實,目標太多反而容易打亂教學,教師就會忽略學生,會不由自主的控制學生,因為一旦放手,就會完不成預設的目標。但實際上,課堂貌似很流暢,實際上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發展和提高。反之,兩到三個精心選擇的目標很容易達成,也就形成了高效。

  二、表述不清,把握不清晰。

  教學目標的主語應當是學生,即學生在這節課要達到什麼,感受什麼,體會到什麼等等。反觀自己設計的教學目標,很多卻不是很清晰。例如這是我設計的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的一個教學目標“讀懂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體會比喻和擬人寫法。”在這裡,前半句話是學生要達到的目標,後半句話卻變成了教師要幹什麼。如果改成“讀懂課文內容,體會比喻和擬人的寫作方法。”就好多了。

  三、階段性不強。

  語文課都會有字詞、朗讀但年級不同,要求也不同。比如朗讀,在低年級會是教學目標,“如學習有感情朗讀課文”但是到高年級就是一種手段,而不能還把感情朗讀還作為一個目標,不能一直學下去。

  有很多老師尤其是一些經典課文,好像如果不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寫進目標裡,就是缺了什麼一樣,感情朗讀成了通用的教學目標。但是不同的階段,目標是不能一樣的,我們不能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都做為目標去完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