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作的心得體會

建築工作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建築工作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深圳是一個緊挨香港的經濟特區,很開放,國際化特徵明顯。信奉經濟至上,發展才是硬道理。

  作為“設計之城”的深圳在設計行業也走得很前衛。設計單位多樣化:國企,私人事物所,學校設計院,外企,海歸使得深圳的設計呈現多樣化的樣式,而在傳說最有效的城市規劃下,在這種多樣化與有效規劃使得深圳建築豐富多彩,煥發著設計之城的魅力。我所在的單位是法國歐博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公司及其深圳代表處、深圳市歐博設計有限公司、深圳市博藝建築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的中外設計師共同組成,同樣具有一個國際化在中國的背景。

  參與的專案主要有住宅和辦公樓。這些專案都在廣東,分別在惠州和深圳,而開發商都是深圳的。透過這個專案參與,促我不斷思考,更瞭解和理解深圳了。

  鵬基惠州·半山名苑是一個住宅專案,就是一個典型的歐式風格的別墅區。本方案立面設計採用“美國加州—西班牙”的建築風格,豐富、明快、精巧、手工感強的設計風格是多元化與現代的結合。優雅的拱洞,明快的色彩,豐富的細節等建築語言來實現親和並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半山生活方式,同時達到環境來雕塑建築,用建築來點綴環境的目的,儘量使用自然未加工的材質,注重材質自然天成,講究組合的和諧簡單,創造建築與環境的完美結合,打造一個高品至的依山居住社群。

  在深圳隨便看幾個樓盤資料,就有:"歐陸風格"、"地中海風格"、"加勒比風格"、"人本主義風格"……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那些信手拈來的"風格"在教科書中找不到,基本上是出於開發商的炒作與"賣點"需要。這種現象在深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是這個年輕的移民城市缺乏歷史文化沉澱,建築風格沒有必要兼顧城市的文脈;二是受香港影響大,香港流行的風格、戶型甚至是樓盤名稱很快就會"克隆"到深圳;三是國際化城市的開放心態,澳洲人設計的樓盤開發商就稱"澳洲風格",美國建築師執筆的就稱"純美式風格";四是建築理論貧乏,媒體廣告用詞輕率,建築評論沒有力度,發表出來通通變成了唱讚歌,使得"風格"氾濫。我所參與的鵬基惠州半山名苑專案不巧正是“風格之作”——西班牙風格住宅區。前有萬科城為例,後面追隨的估計不計其數,因甲方的一句“好賣”就定下了幾個億的專案,這是我們這些在校學生所無法想象的。

  在我看來建築師與使用者或者說專案甲方之間應存在一個互動的過程,建築師既要善於滿足使用者的要求,也應具備引導使用的能力。所以,一個住宅小區絕不能滿足於紙上談兵的烏托邦式的方案設計,而應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由此帶來的才是真正的設計,這也正是住宅設計“以人為本"的含義所在。而風格之流之說,也許是潮流所趨也許側面證明了一個時代的審美觀,也許也是對設計師的一個考驗。如何能夠將自己的想法與不得不顧及的事實狀況相結合,這是件很讓人頭痛的事情。並非說歐式造型難看,美味不可多得,一味跟風也讓人審美疲勞。

  天安數碼新城是當時深圳最大的辦公樓專案,我到那時候正是專案中標不久。可是甲方說那個方案之所以中標,其中只有一點可取的就是它裡頭的想法。所以中標之後一直在做方案,我參與了其中的兩個方案。到最後確定方案,大概一共做了六輪方案出來。這之後專案組得到了許多經驗和教訓。

  方案之所以一改再改是由於沒有真正理解甲方的意思。甲方一直希望設計方能給他們提供一套可行的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在深圳也可以在其他城市比如成都實施,一種建築策略,或者是一種經營模式。他們要設計師給他們找到一種模式用於甲方公司將來的業務推廣。這點到最後才明白過來,也才理解那句中標的不是立面或者別的,而“可取的只是你們的想法”。這個讓我驚訝。建築的複雜性與空間的社會屬性現在已經由甲方提出來了,突現在眼前。讓我佩服又驚喜。

  在之後的操作中發現了許多困難,一切思考最後都得表現到物質上來,專案組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最後總覺得沒盡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