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培養研修心得體會
名師培養研修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名師培養研修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天的上海之行很快結束,雖然每天都很忙碌,中午連午休時間也在上課,但過得非常充實,好像回到了學生時代。這一期的華東師大廣州市天河區名師培養工程高階研修班內容豐富而精彩,聆聽了大師們的報告後,我覺得就像與一位位智者對話,受益匪淺,有一種將學到的理論踐行於實踐的衝動。這一次的培訓,無論是在個人的專業發展上還是對於教研組的建設上都有很大的幫助。
一、追求高效的課堂教學
高紀良老師所講的《破譯有效教學的密碼》讓我明白了怎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高老師用極其精煉的四個字“透”“瘦”“漏”“皺”高度概括了有效課堂教學的'標準。“透”指的是教師要吃透教材、學科知識、學生,講課要講透講深。“瘦”是指教學內容少而精,緊扣“核心知識”和“核心考點”.“漏”是指課堂留給學生儘可能多的活動和思維空間。“皺”是指課堂要有起承轉合,有情趣,有懸念,有波瀾。
他還指出了一節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應的“三高”教學,而這三高對應的就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現在仍有很多老師只關注知識技能的培養,高老師用圖表的形式直觀地告訴我們知識技能只是海面上冰山的一角,不能只把眼睛盯在這一塊上,其實發展能力,培養孩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同等重要。反觀我的課堂教學,我比較注重課堂的高容量,但卻忽視了孩子的有效學習,比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應該讓孩子獨立思考後再討論的環節卻壓縮了時間,有時沒了獨立思考的時間,有時減少討論時間,致使降低了學習的有效性。透過本次學習,讓我對有效教學有更深的認識,我將努力地把所學的理論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學的效率。
二、努力成為一個研究型老師
我已經有15年的教齡,按楊玉東老師的分類我應該算一個經驗型的老師,平時的備課、上課、評課,更多是依據自己的經驗,對課堂缺乏研究。楊玉東博士和孔企平博士的課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平時著重於教課本,缺少問題意識和研究意識,教學時其實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典型案例和突發事件,但卻沒有及時反思、整理,記錄成文,導致無法上升到理論層面,只是一些零碎的經驗記憶。在今後的上課中,我要努力做到:確定研究的問題,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課後注意反思、總結,寫成案例。
除了上課外,作為教研組長的我還應學會對課堂進行觀察和診斷,組織老師開展研究課堂的活動,楊玉東老師所講的《課堂觀察技術和診斷》提供了多種課堂觀察與診斷的科學方法,就如一盞明燈,給我指明瞭方向,讓我茅塞頓開。原來聽課光依據經驗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依據課堂觀察,更為客觀,能使老師們成為合作者,一起研究問題,還能成為同伴,提供建議。我想如能將學到的技術運用到教研活動中,會使更多的老師獲益,會使教研氛圍更為融洽。
五天的學習雖然很短暫,卻在教學觀念、教師發展、教研組的建設等方面讓我獲益良多。學習最重要的是運用,我將會在今後的工作中踐行所學,使自己有更大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