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市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學習心得體會

參加市小學數學優質課評選學習心得體會

  一、臺前幕後

  很榮幸作為名師評委參加了20xx年z市小學數學優質課沂南賽區的新授課專題評選活動,我們經歷的只是四天半、35節課的精彩演繹,又有幾人知道為了這次活動能發揮最大效應,於科長為此付出了多少;為了展示一堂精彩的課堂,參賽選手付出了多少,選手的幕後團隊付出了多少。

  1、課題的出爐

  “每個老師適合上什麼課題縣區教研員比我清楚,老師自己更清楚,我們儘量給他提供適合他的課題,讓他有一個最好的展示。”於科長本著“教研員做任何活動都要儘量從老師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我們開展的活動才會成為教師最期盼的教研活動,我們教研員也才會成為受教師歡迎的人。”的出發點,在教研員群內徵求意見,採用畫"正”字的方式統計推薦課題,經歷了來回2輪次的徵求意見,才確定了比賽課題。

  2、活動的形式

  本次活動如何組織?怎樣才能發揮活動的最大效益,真正做到“展示的是一堂課,成長的是一個團隊”?基於這些思考,於科長決定比賽仍然採用“同課異構”的方式進行,為了讓與會教師有更多的收穫,弄清每一節的的亮點在哪?為什麼稱其為亮點?還有哪些不足?怎樣做更好?本次活動增加了評課環節,同一課題結束後由縣區教研員或者骨幹教師現場評課,這一舉措,儘管遭到了部分教研員的反對,但從會後效果來看,於科長的堅持是對的,以往學習,老師們聽完課,只是知道一節課上的好,至於好在哪裡,為什麼好,卻說不清楚。聽了評課教研員和於科長的點評,很多與會者都表示這次學的透徹,聽明白了。

  二、課堂印痕

  學習期間,恰逢《烽火雙雄》攝製組也在新星賓館,進餐時聽他們議論:“這個人物不能這樣出來,應該讓……,這樣才比較自然”,對比我們的課堂,是何其的相似。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打造一節優質課,前期的磨課過程不就是一遍又一遍的試戲嗎?

  一部優秀影片應該有好的故事、鮮明的人物個性,節奏有張有弛,尤其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立意或很好的社會話題性,同時視角必須準確。評價一部影片是否成功,關鍵看能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能不能讓觀眾回味,多年以後還能否依然記得。一堂優質課同樣如此,結合部分課例淺談如下:

  1、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源於好的劇本,於科長選好了課題,各位選手無不精心準備,9個題材,35節精彩紛呈的課堂展現在了我們面前,為了將故事展現的更順暢,各參賽團隊精心製作劇本,力求將新課標理念融入課堂,力求透過一堂課展現出更多,力求讓學生透過這節課能獲取更多。在評課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教師教學用書,儘管於科長一再強調教師教學用書的重要性,但反思我們的日常教學,除了講授公開課時看過,又有幾人細心的研讀過,教師教學用書幫我們分析了每部分教材的地位作用、知識間的前後聯絡、教學重點難點,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教學建議,說明了如何運用操作、直觀、啟發來引導學生思考,給我們的每一堂課都構建了骨架,尤其是年輕教師,藉此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理解知識點的呈現特點,可以少走不少彎路。所以用好教師教學用書是用活教材繼而活用教材的前提。

  2、鮮明的人物個性。

  選手性格各異,風格不同,但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不使出了渾身解數,有的老師風趣幽默,言語間就深深吸引住了學生,課堂上傳來陣陣笑聲,我一直堅信,能讓學生主動學,並學得開心的課堂才是真正成功的課堂;有的老師展示了深厚的教學功底,能在學生思維的轉折處進行巧妙的點撥,體現了教師的引領作用,為什麼有的課堂感覺老師講的很多,可學生卻還是聽不明白,我想是不是老師的提問和引導沒有切中問題的要害,有時候,真的就是一句話這麼簡單;有的老師教學機智足,如B3《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老師利用雙語實驗小學校園文化宣傳欄上的一句話“掌握知識並善於思考的人就可能成為‘智者’這句話開啟課前談話,並引領學生在課堂上善於思考,充分激發了學生想成為“智者”的願望,激活了課堂氣氛,學生靈動的思維可見教師的機智;還有的老師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如執教B1《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的老師,課前和學生用英語對話,一下子拉近了與雙語實驗小學學生的距離,並且評價及時,準確到位的評價,既鼓勵了學生,又能很好地銜接了下一個環節。

  3、節奏有張有弛。

  本次評比,課堂時間縮至35分鐘,於科長解釋是和省比賽接軌,我想這對選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同樣的內容,課堂效率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讓課堂教學環節更豐滿,不流於程式,有的選手機智地調整了課堂容量,只講述了一個知識點,如D4《三角形的分類》一課,只重點處理了按角分,這樣就能把教學內容處理的更加細膩。三次探究活動都留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認識了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及它們各自的特徵,尤其是第三個探究活動,學生在經歷想一想、猜一猜、畫一畫、看一看(課件直觀演示)的過程後,三角形按角分類的集合圖的得出顯得水到渠成。有的老師在教學設計上下足了功夫,刪繁去簡,多次調整教案,最終找到了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省時高效的一條路。如c2《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教師對教學環節的處理巧妙,將估算和口算融為一體,一般的計算教學,口算、估算和筆算三者之間,只是很好的建立了口算和筆算的聯絡,對於估算的作用只是體現到初步判斷我們的筆算結果在哪一個區間,而這位老師卻利用估算巧妙地引出了口算,既節省了時間又沒有失去估算的價值,很好的構建了口算和估算之間的聯絡,為下面探究筆算的過程騰出了時間。遺憾的是,我們平時的課堂,在沒有時間限制的前提下,有的教師只是為了能完成一節課,而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應該探究的地方沒有捨得留給學生足夠思考的時間,以致後面的結論是隻有一兩個學生能說出,教師就帶到了下一個環節,甚至直接丟擲,讓學生被動的接受。怎樣真正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一直思考的話題。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相信經過此次大賽的洗禮,我們會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做的更好。

  4、好的立意。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聽完35節課,我們為課堂的巧妙設計喝彩,總結來看,一堂成功的優質課要具備以下幾個環節:怎樣讓學生產生學的'慾望(情境創設)、學的是什麼(要教給學生什麼知識)、怎樣學(數學思想方法滲透)、為什麼是這樣(知識的形成過程)、學了幹什麼(知識的應用),為什麼學(學這部分知識的背景)。

  A4《1000以內數的認識》一課,從羊變石子到石子變珠子,讓學生經歷了位置制的演變過程,對計數器的認識印象深刻,為下面應用計數器深入理解十進位制關係打下堅實的基礎,同一課題,A1老師的處理同樣精彩,從筐子到計數器的過度也很巧妙。A7《克和千克》一課,從感受1克到感受10克、感受50克、感受100克、感受200克、感受500克,最後到感受1千克。在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中,進行一次次的對比,一次次的嘗試,加以教師恰到好處的掂法指導,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孩子的學習太幸福了。D6《找次品》的設計思路:

  (1)從課前的抽牌遊戲,使學生明確縮小牌的數量越容易抽到,為後面教學找到次品就要讓稱一次後次品的範圍最小服務。

  (2)從3瓶裡找次品,讓學生明白首先要讓天平兩端的數量同樣多才能找到次品。

  (3)從5瓶裡找次品,重在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和全面考慮問題的嚴謹性。

  (4)從9瓶裡找次品,利用抽牌遊戲獲取的經驗,找到將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最簡便。

  (5)從8瓶裡找次品,利用剛才獲取的經驗,類推如果待測物品的數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也要儘量均分。

  (6)從10瓶、27枚金幣中找次品,驗證最優方案的可行性。層層遞進,巧妙過度,學生再學不會,這事真不賴老師。

  以上課堂的精彩瞬間告訴我們,不是我們教不會學生,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學習某一知識最佳的呈現方式和方法。

  對比我們的常態課,教師過多的注重了“學的是什麼”和“學了幹什麼”,而弱視了“怎樣學”、“為什麼是這樣”和“為什麼學”,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生就不能舉一反三,不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就不能積累足夠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也無法形成一種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在遇到新問題時,就不能借助已有經驗進行類推,孩子的思維受到了束縛,能力也得不到提升。難怪初中教師都怨小學教師把孩子教“死”了,也許我們做的真還不夠。課間與其他老師交流,他們都感慨,如果學生每天都能得到像優質課堂這樣的鍛鍊,這些孩子會不得了。要求我們每一堂課都這樣上不現實,也沒有這個精力,但儘量縮小常態課和優質課的距離,我們可以去努力,可以先從思想上改變,從教學理念上革新,只要想到了,我堅信我們的常態課堂一定可以越來越好!

  5、影片特技。

  隨著高科技的應用,影片中一些特技鏡頭讓我們大呼過癮,在課堂上,課件的巧妙使用同樣會讓課堂添彩不少,如E1《統計》的教學中,教師根據課堂上產生的真實資料,現場生成了扇形統計圖,隨後通過幾次細分“其他”一欄所佔的比例,讓學生清晰地看到了其中的變化,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B5《認識小數》拓展延伸的那棵大樹圖相信會留在我們的腦海裡很長時間。

  同樣的一塊石頭,在一般人眼裡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而在藝術家眼裡可能就會是一件瑰寶。一次優質課評比,在有些教師眼裡就是一次活動而已,是為執教者搭建的展示的舞臺。而在有些教師心裡,她不單是給執教者創造了展示的機會,更是一次學習的機會,能學到多少,關鍵看個人能悟到哪裡,優質課堂堂精彩,能否將優質課帶來的痕跡植入今後的常態課堂,讓更多的人受益,才是會議的最終目的。

  “戲”拍不好可以重新來過,但我們的課堂每節課都是直播,“演”的不好,直接影響孩子的進步。為了孩子的將來,我們還等什麼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