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與幸福感研修心得體會(精選3篇)

教師職業道德與幸福感研修心得體會(精選3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職業道德與幸福感研修心得體會(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師職業道德與幸福感研修心得體會1

  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它擔負著人類文明的神聖使命,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愛崗敬業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規範,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師道德規範的思想前提,教師只有具備了愛崗敬業精神,才能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廉潔從教、為人師表、才能為祖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烏申斯基指出:“教師個人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所產生的教育,無論什麼樣的教科書,無論什麼樣的思潮,無論什麼樣的獎懲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師愛的基礎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尊重學生人格是施愛的基本要求,也是獲得學生的愛的基本途徑。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

  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任何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長處,問題生也不例外。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千方百計的讓學生的閃光點有用武之地,使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得到承認與強化,從而激起學習的鬥志,鼓足前進的勇氣。只要認真觀察,最會都會淘盡黃沙始到金。

  嚴愛相濟,教育為主。也不能一味的慈愛,是時間長了,會使學生感覺到老師軟弱無能,管理不嚴,以至失去自我的約束,甚至行動隨便,紀律渙散。所以,愛是有條件的,有限制的,發現學生有缺點,應及時批評指出,並給予其改正的方法以及機會。對學生表現出的不良反應及時糾正,不能遷就。瞭解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瞭解他們的歡樂與憂愁。

  教師所從事的是教育人、塑造人的特殊事業,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教師的魅力涉及到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兩者不可缺一。一個道德修養良好但知識水平不夠,或者知識水平很高但師德很差的人都不是一名具有十分教師魅力的人。只有兩者兼備的教師才能吸引住學生,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及良師益友。教師不是單純的教書匠,不能只滿足於給學生傳授知識,交給學生謀生的手段,還要教學生如何做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極大的愛心,關心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幸福來源於人的一種主觀感受,是對生活的一種體驗。教師是一項職業,他的主要責任來自教育教學,那麼可以說教師的幸福感就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中感受到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能夠實現自我生命價值時所獲得的持續快樂體驗。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教育事業,離不開教師的勞動。我們今天要做一個好教師,不僅需要學識淵博,更需要良好的師德。只有不斷學習,加強自身修養,陶冶師德,提高道德水準,做到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方能贏得社會的尊重,也才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教師職業道德與幸福感研修心得體會2

  透過這次國培計劃的學習,在學習完教師職業道德與幸福感這一塊內容,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和內涵。師德是教師的生命,是教師立業之根本。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高尚,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付出。做教師,是一份職業。但這份職業不屬於個人,而屬於一個民族。作為一個教師,要用奉獻的人格,塑造每個學生的心靈。

  沒有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好教師,也決不可能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創造業績,作出貢獻。古話說:教師是園丁,學生是花朵,只有靠園丁辛勤無私的澆灌,花朵才能茁壯成長,芬芳世界。還有人將教師比作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默默地犧牲了自己,卻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因此教師應該是無私的。

  世界上沒有一片葉子是相同的。師德是一個關係到幸福人生的大問題。王老師講了一個《泰迪的故事》,在聽完故事的那一刻我熱淚盈眶,這是感動的淚水,也是幸福的淚水;感動在於湯姆森老師明白了教師的真諦,幸福在於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也讓我懂得,師德是細節的發現和關注。還有一句話讓我銘記在心:“道德可以彌補智慧上的缺陷,但智慧永遠彌補不了道德上的缺陷。”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面對窗外的燈紅酒綠,教師更應該以陶行知先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勵自己,堅定選擇為教育事業奉獻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講奉獻,不求索取,敬業樂業,無愧於"教師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美譽。

  決不能讓一些不良風氣玷汙教師這片淨土,影響學生純潔心靈的塑造!身為一名教師,我們不能把教書育人降低到只傳授知識的層面上。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透過學習,不斷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從教素質。教師本是一個終生學習的職業,希望在未來我們都能到更好的自己,社會也需要更多的優秀的老師,讓我們一起加油!

  教師職業道德與幸福感研修心得體會3

  讀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教師的幸福》兩本書後,感觸頗深。下面談談我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心得體會:

  一、教師要具有無限的愛生之心。

  沒有水就不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實際行動落實到“教書育人”這一歷史使命上去,只有在自己的崗位上把本職工作做好,才能為培養更多的有素養的人才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幹一行,愛一行”。嚴格要求學生是教師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證,教師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關愛學生,才會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力量,受到學生的尊敬與愛戴。如果教學中忽略了這種情感的關愛,就等於抽掉了教學的靈魂。教師在授課中的情感以及伴隨而發的語言,不僅能啟用學生聽課的情緒,而且能增強說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才會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才會“親其師,信其道”。

  二、對待學生要溫和、微笑、多讚揚。

  微笑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熱忱、關心和愛護,是“愛”的一種表現。實踐也證明,教師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應,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說,凡是教師寄予希望的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愛護和鼓勵,他們就常常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和對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師冷淡或厭惡的學生,則勢必走向反面。

  三、要以情動心,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

  情通才能理達,情不通則理不達。如果教師不講情,就會把課講得乾乾巴巴,枯燥無味,影響教學效果。一位心理學家說,青少年的心靈像一架多絃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彈一下,就會使其它弦一起振動,發生共鳴,協奏起來產生美妙的音樂。如果教師能用真情撥動這根弦,使它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教學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講實話、真話、要理論聯絡實際,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親切,不知不覺地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從而受到生動深刻的思想教育。未來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這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四、更新育人觀念,引導學生把做人放在首位。

  只有學生的文明習慣形成了,精神面貌改變了,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做人的問題解決好了,學生自然會有求知的渴望和內驅力。

  五、更新教育方法,讓人人獲得成功。

  面對後進的學生,老師要關心和愛護,要當作一種教育資源來加以開發和利用,從改進教學形式和方法入手,實行分層教學,分層達標,使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