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心得體會模板七篇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模板七篇
我們有一些啟發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1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該首先從課堂教學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然而在我們的實際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一直處於無效低效的困境之中,課堂的低效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考。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不少同行都在艱難地探索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所謂“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開展“高效課堂”研討,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高效課堂呢?
從學生角度來講,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學生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要高。二是在實現這種目標達成度的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參與並積極思。從這個角度來說,高效課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實現意義建構的課堂。
從教師角度來說,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教師能夠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課堂的三維教學目標。因為教學目標的預設與課堂的實際情況不可能完全吻合,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目標作出適時調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使其更好地體現教學目標的適應性。二是教學的過程必須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這種主動參與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否採取靈活機動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否積極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能否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學生分享彼此的學習成果。三是教學中適時跟進、監測、反愧消化,以多種方式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使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更高。
那麼,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呢?
第一、抓好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須在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推動教師觀念的轉變,進而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以逐步消除由於教師講得過多、學生參與過少而導致的靠大量課後作業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逐步解決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現的問題。
第二、開展以學課標、研課本、研方法、課後反思等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訓。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在很多情況下,課堂的低效是由教師對課標與課本的學習與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師這方面的不足又影響和制約了其課堂駕馭能力,課堂駕馭能力又反過來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第三、抓好教師備課中的備學生問題。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只習慣於備教學內容,而忽視備學生。如果教師不去研究學生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不去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一切從本本出發,課堂教學的適應性就會大打折扣,課堂教學的高效更無從談起。
第四、研究和設計好課堂提問。在真實、常態的課堂教學中,我常常發現教師所提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無效問題、假問題、無價值問題充斥課堂,教師的很多提問耽誤了學生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要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必須注重對課堂提問的研究,所提的問題必須是有價值的、有啟發性的、有一定難度的,整個課堂的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第五、加強對課堂節奏的把握和管理。課堂上,有的教師剛給學生提出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馬上要求其回答,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生課堂思考的時間,而且有效性很差。這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使無效勞動充斥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的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討論、交流、做鞏固練習等,不提任何時間和標準的要求,學生漫無目的地閱讀與交流,課堂組織鬆散,時間利用率低。有的教師只對學生提出比較籠統的要求,學生不明白教師要他們幹什麼和要他們怎麼幹,這樣,學生就失去了教師的有效指導。因此,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要減少“講與聽”,增加“說與做”,嘗試“教與評”。
第六、積極實施小組互助學習制。現階段,大班額的班級授課制也是課堂教學效率難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學難以推行的現實條件下,在班內實行小組互助學習可以說是一個最佳選擇。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心理特點,可以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發揮優秀學生的優勢,積極推行學生互助機制,同時,教師透過對小組的學法指導和激勵性評價,進一步提高學習小組的自主學習效果。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第七、推行作業分層佈置制度。教師在佈置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到“不佈置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作業,佈置啟發性、思考性作業;不佈置重複性作業,佈置可選擇性、層次性作業;不佈置繁難偏舊作業,佈置實踐性、研究性作業”。佈置的作業數量要少,質量要高,要避免進入“教師隨意佈置大量作業——學生應付作業——教師隨意批改作業——教師再隨意佈置過多作業——學生再應付作業”的惡性迴圈,消除教師無暇顧及教學內容的研究和設計、無暇顧及研究學生的現象,從而解決學生不堪重負、疲於應付、厭學情緒滋生等問題。因此,加強作業的管理與指導,避免超負荷、重複性、低水平的作業,給每個學生留有充分自主發展的餘地,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由之路。
最後總結:高效課堂其本質仍然是我們對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是實施素質教育和道德課堂的具體體現。高效課堂的提出和實施,對我們農村學校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和開始,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課堂效果如何關鍵在於課堂的實施者——教師和學生,尤其是作為課堂引導者的教師,我們要深入研究、多思善想,敢於創新、勇於實踐,善於反思、總結提高。我相信我們遇到的困難一定不會不少,碰到的問題也會很多,因此我們要樹立一種信念,把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益作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我始終堅信“不是一番寒徹骨,怎的梅花撲鼻香”,我們終會一定會取得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2
近日,聽了太谷張四保老師的講座深有感悟,從太谷的今年狀況和太谷課堂改革的歷程都做了介紹。
第一、老師培訓學習,轉變思想,解決為何要課改。
讓老師們明白如何才能達到在短時間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讓教師們存在危機感,讓教師瞭解為什麼每天如牛重負般的工作而學生的成績平平的原因。那是因為教學方法和模式步正確。
第二、教學模式。
太谷學校的課堂教學為二十四字模式:“閱讀感悟、自學檢測、合作交流、展示點撥、分層訓練、拓展延伸”。
這二十四字模式體現了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思想。閱讀感悟、自學檢測,是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學生自己去檢測。合作交流,是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之間的交流。展示點撥,學生是全方位的展示,教師是疑點處的點撥。分層訓練,拓展延伸面對的是學生。所以,它告訴我們的是:我們的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真參與、真思考。
第三、我的思想要轉變。
我發現我們班學生自己整理書包的不多,會整理的更少,實實際際讓我感受到學生的能力較差,課改勢在必行,非改不行。我很認同張主任提出的“時間短、效率高、學生愉快的學、教師有幸福感”的教育教學目標,如果學生不能快樂的學習,他就會討厭學習。這還談什麼成績呢?做為教師,每天帶著情緒走進課堂,上下來會是一節好課嗎?可想而知。這也告訴我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再進課堂。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3
自我縣實施高效課堂改革以來,我迷茫過,退縮過,懷疑過,但是硬著頭皮一步步跟著課改的步伐慢慢走來,感觸頗深,收穫頗大。
我覺得上好一節好的高效課,必須有活躍課堂氣氛,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要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想說、能說,會交流,會合作,會展示,讓學生在互動的氛圍中啟用思維、發展能力、培養個性,真正讓學生樂學、想學,從而為教學提供保障,這就是我理解的高效課堂。
如果想要更好地實施高效課堂,我們必須把預習提前,這樣為我們的課堂節約很多時間,就是讓學生按導學案進行自學,在課堂上,先是師友互查,第一檢查是否完成,第二檢查完成質量,把不會的題上交小組,小組內討論,把共性問題呈交課堂,讓學生把自己提前寫的答案儘可能多的展示在黑板上,因為數學本身就是一題多解,不管對與錯,都應該給與及時的鼓勵與肯定。這樣學生才會大膽動腦,大膽展示與交流,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透過展示與質疑解決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下面我以九年級數學上冊的一節探究課作為例子說明一下。我講的是《二次函式的影象》,在教學中我採用了探究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配合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作圖,觀察、歸納出二次函式的性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主體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導引探"的教學理念。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置性作業,前置作業是前一天發給學生的,主要涉及如何作圖(二次函式y=ax2的影象)、一次函式性質等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彙報作圖中遇到的困難,教師再去訂正,效果要好很多。
第二部分是探究活動。一是讓學生在座標紙上畫出二次函式y=2x2的圖象,每一個小組找一對師友把圖畫在黑板上,有問題的老師適時點撥。觀察影象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函式的性質。探究活動二是獨立畫出函式y=-2 x2的圖象,然後是自主探討當a<0時函式y=ax2性質。探討函式的性質主要從開口方向、對稱軸、增減性、頂點座標和最值方面入手,讓學生從特殊函式來歸納總結一般函式的性質,學生們完成的很好。探索活動三是小組合作活動。觀察自己畫出的兩個圖象,它們代表函式y=ax2的兩種情況,找出a的符號不同時他們的相同點、不同點和聯絡點。這個環節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學生在談論中體會分類思想。小組討論完畢後我讓學生展示他們的成果,大部分學生躍躍欲試,他們討論的很全面,出乎我的預料。
第三部分是課堂檢測。最後五分鐘時我讓學生們獨立完成課堂檢測部分題目。
本節課從當堂的反饋來看,兩班共有六十七人,只有兩個人沒有完成基礎題部分,八人因為知識點不清晰,做錯一道題,十五人完成了選做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學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達到了學習目標中的要求。以前講這部分內容,都要分為兩個課時,學生不愛畫圖,覺得簡單,一看就會,但是一畫就錯,細節性的錯誤很多,比如座標軸不寫x、y,不標正方向等等。透過師友糾錯,組內討論,學生把圖都能畫對,而且都畫得很漂亮。這是以前的講授法從來沒有做到的。課下讓每組學師負責教會找那八名同學和兩個沒有完成基礎問題的同學(如果兩個都不對的找組長解決),第二天上課第一件事就是檢測,出乎意料的是每個同學都過關了。同學們高興地告訴我:“王老師,我也會學數學了”。
在高效課堂的路上我嚐到了甜頭,這種方法我會一直推行下去。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加強自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把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斷總結,不斷改進,爭取建立更“高效”的課堂。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4
透過這幾年的教學,我覺得新的課程改革,為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理念無疑是最關鍵的。只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學行為,而新的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不斷探究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師的觀念、角色、教學行為、教學策略等都要發生轉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遞者,歷史教學也不再是過去那種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簡單相加,它開始向師生互教互學、共同發展的新型格局邁進。只有形成這種師生關係,學生才能消除畏懼、釋放個性、發展潛能,真正做到“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同時營造出一個寬鬆的課堂氣氛,以此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整堂課的教學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對於一個歷史教師而言,有效的協調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化,創新思維在歷史教學中也開始嶄露頭角。
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要啟用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這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教師的提問;二是學生的發問。教師的提問,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同時理清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絡,精心設計,環環相扣,從而引導學生去思考、聯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進而發現歷史的本質,明白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帶著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不斷深化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本質的認識,透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結論。這樣,學生從中得到的是思維的啟迪,視野的開闊。其次,鼓勵、引導、啟發學生髮問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手段。回答問題是一種能力的表現,那麼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創新意識的體現。因為發問是一個人探索未知領域的外在表現,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衝動。教學中,應非常注重激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果一般人對某問題沒有任何興趣,那他就不會有什麼創新;反之,興趣越大,問題越多,創新能力就越能發揮出來。因而,歷史教學能否得到學生的認可,歸結到最後還是在於一個“興趣”問題。
其實,歷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興亡的戲劇性,又飽含各種人生哲理。暫且不說古老的用具、服裝、藝術、風俗會給我們一種好奇,不同個性、不同利益的人群,共存於同一個時空下,由無數複雜的情感、利益衍生出來的歷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戲劇嗎?它跌宕起伏,富有情節又耐人尋味,也包含許多發人深省的懸念。如此生動具體的歷史,為何在教學過程中卻找尋不到學習的樂趣呢?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教材的“繁、難、多、舊”,而新教材對準上述四種病症,改變了這種格局,化“繁、難、多、舊”為“簡、易、少、新”為新世紀的中學歷史教學增添盎然生機,尋回本應該屬於歷史課的獨特魅力。
事實上,透過本學期的教學,感觸頗多,其中最大的體會是:教師講得少了,學生活動得多了;師生單向交流少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多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從過去的從屬地位一躍而成為主體地位。新教材中設定了多種形式的課堂練習,意在以靈活多樣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的創造能力,為師生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當然,作為一個新教師,在這次大比武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正逢新教材的初步試點階段,問題就顯得更多些,希望今後能有機會多吸取些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使之更加符合新的歷史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現象的發生。
因此,需要注意的幾點是:
1、自主學習是學生的學習行為,但這種學習是在師生雙方統一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生的。所謂學生的自主學習,意味著教師的教學不武斷、不強制、不灌輸,意味著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條件、營造恰當的氛圍,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學習理解為拋開教師的作用、完全由學生自己學習的形式。自主學習既涉及學習內容,也涉及學習方法。
2、合作探究的時候,教師遊走的範圍應當遍及教室的每個角落,不要遺漏任何一組學生;教師不要在小組中逗留太長時間。教師在教室裡走動時不宜太快或太頻繁,以免讓學生眼花繚亂;
3、需要掌握的原則:鼓勵——但不能庸俗化(適度);自主——但不能不幫助(引導);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實效);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真情——但不能偽矯情(自然);創新——但不能浮躁化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5
xx月xx日,舉國歡慶的特殊日子,我有幸聆聽了陳玉琨教授“基於目標的課堂教學研究”的報告。講座分四部分: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二教學目標的設計;三教學目標的實現;四課堂教學的微技能研究。理論聯絡案例,一些曾經的困惑終於有所明朗。
一、目標的技術要求。
(1)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教學目標是教師專業活動的靈魂,也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這方面,我做得不夠,導學案二度備課時,我常常重點備過程或結果,至於“教學目標”常被我忽視,學生對此也是視而不見。“在探究過程中培養興趣”是我的教案中常出現的目標之一,我也曾感到這樣的描述似乎有些問題,卻說不出所以,今日方知:這是教師主體。好的目標應是“學生學會長方體的長寬高關係”等等。
(2)行為動詞應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教學目標的行為動詞須是具體的而不能是抽象的。所謂具體就是說,這一動詞對所應的行動或動作是可以觀察、測量、評價的,期判斷的標準是:如果你能根據這一動詞想出一個動作,這一動詞就是具體的,反之就是抽象的。像“知道”、“理解”、“掌握”、“欣賞”等抽象動詞,由於涵義較廣,各人均可從不同角度理解,給以後的教學評價帶來困難。
另外,透過我們一線教師的實踐發現,總認為課程標準“僅僅是知識點的簡單羅列”,“僅僅註明哪個該學,哪個不該學”。我們也不難發現課程標準中雖有一定的課程目標和教學目的的要求,但其所提出的教學要求運用了一些籠統、模糊的術語,如“提高……”、“靈活運用...…”、“培養學生……的精神、態度”、“瞭解”、“掌握”等,缺乏質和量的具體規定性,這樣可測性和可比性很差,不便於實際教學時的把握和評價時的運用,結果就導致了課程標準形同虛設。
(3)目標只能用教育活動的結果而不能用過程或手段來表達。比如,提高、發展等就屬於過程。
(4)教學目標的表述必須是確定的而不是模糊的,模稜兩可的。
陳教授在報告中多次舉例說明了:教學目標的表述必須是可測量、可評價、具體而明確的,否則就無法操作和評價。可目前我們所用的《教師教學參考用書》中不少教學目標的編寫卻不夠合理,如“透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明瞭……”,施教後,學生究竟明瞭還是不明瞭,無法測量。類似這樣的動詞還有“瞭解”、“認識”、“學習”、“欣賞”等等。這些動詞,都是比較籠統和含糊的,是抽象的內在感覺,不具備可觀察、可測量的特性,所以陳教授指出這些行為動詞不宜用來表述具體的行為,應避免使用這類動詞。而“說出、算出、背誦出、展示出、使用”等行為動詞,對學習結果能做出明確具體的規定,可操作性強,便於觀察和測量,應該在課堂教學目標的陳述中多加使用。對此,我認為陳述教學目標的語句還要儘可能簡潔精練,但是必要的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範圍限制性詞語是不可少的,如“學完本節之後,學生能從提供的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中,識別出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如“根據地圖,指出我國的首都北京”。“透過這節課的學習,瞭解‘環境保護要從我做起’的道理”。或“在十分鐘內,學生能完成15道簡單計算題”。
二、課堂教學微技能研究。
陳教授指出,課堂教學從技術密集向勞動密集的退化是課堂教學實效降低的關鍵。我們要研究課堂,這樣即可解決今日的問題,又可深入思考明天的問題。教學中,失意、得意之處常有,但疏於下筆,懶於動腦,一些靈感常稍縱即逝。
1、從不順手處入手。哪節課,哪個環節不順手、不流暢,就是我們研究之處。
2、從細微之處突破。
3、從錯誤當中學習。學生的錯題集務必要指導學生整理。
4、從實踐之中轉化。陳教授舉了學困生轉化的問題,他認為轉化學困生主要有以下七步:發現學生問題,診斷問題的根源,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與學生溝通,幫學生把認知轉化為行為,評價學生進展,鞏固學生成果。
做好每件小事才能保證不出大事,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大師;只有學生每一步的發展得到保障,學生最終才能得到保障。備課,要有一種系統的思想,強調現在與過去,更關注未來。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6
根據《綿陽市教育局關於20xx年教師教育、語言文字工作要點的通知》精神,按照綿教函(20xx)99號文的安排,我參加了綿陽市20xx年利用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開展中小學教師遠端培訓工作的網路學習。在學習期間,我認真聽取專家的講解、認真體會新課程的內涵,我感覺到這種培訓方式非常好,方便、省時、省力,而且效果顯著,對提高我們今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現在就余文森教授所做的《課堂教學》專題淺談個人的體會。
本專題圍繞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情境的創設與生成、教學與師生關係、如何在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等五個方面,從案例與理念、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角度進行深入淺出的探討和分析。其中教學的有效性是這五個專題中的靈魂,也是課堂教學中的最主要的目標。現重點談這這方面的一點體會。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也是教學工作非常重要的一個主題,我們老師追求教學有效性,就象每個人追求幸福一樣,是新課程改革成敗存亡的一個命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教師面前一個嚴峻的問題。在教學中,還有一部分教師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習慣於“講課”,試圖努力把書中的知識交給學生,教師始終主宰著整個課堂,忽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參與,忽略學生思維的啟迪,忽略學生能力的生成與發展。有的課堂表面上體現了學生的參與,但“問題”不具備啟發性、“活動”不具備主動性、“討論”不具備探究性,到最後,還是由教師將知識生硬地灌給學生。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有效教學應當是:學生不僅學到了教師傳授的大部分學科知識,而且學到許多其他知識;上課結束很久以後,學生還在繼續研究和探討上課內容;不是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學生渴望學習。
透過學習,我知道了教學有效性指的是什麼?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透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間接促進,即透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學習有效性的三個考量指標:學習速度(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結果(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或取得的成績)學習體驗(所伴隨或發生的心理感受)。知道了學習的有效性之後,我們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從我們的教學實踐層面上理解教學的有效性,如何來推進教學的有效性,這個問題餘教授透過教師發言來回答。
其次,我知道了從教育學專業角度說,有效性指透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得發展,那麼發展指什麼?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 ;第二,發展就其層次而言,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第三,發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第四,發展就其機制而言,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第五,發展就其時間而言,有眼前發展和終身發展;第六,發展就其主體而言,有學生髮展和教師發展。
再次,我知道了新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哪裡?學生變了。課改以後,學生的變化和進步是明顯的;教師變了。新課程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課堂教學變了
新課程中非常重視教學的生成性,把它看做是教學的關鍵點,生成性體現了課堂的豐富性、開放性、多變性和複雜性,可以激發師生的創造性和智慧潛能,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難點,課堂開放了,生成了,就會出現無序狀態,從而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生成與預設是一對矛盾同一體,新課程課堂教學呼喚高水平預設與精采的生成,生成性主題的要點是:1、新課程為什麼突顯教學的生成性;2、強調生成性是否意味著否定預設;3、當前教學實踐中存在哪些生成誤區;4、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為了說明這個要點,餘教授用了一些十分生動精采的小故事和案例來說明,把講解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思考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預設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情境,首先要知道為什麼要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情境有哪些主要型別,當前教學情境創設存在哪些誤區,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情境之於知識有多重要。知識是一種符號,如果離開特定的背景,知識就變成乾巴巴的抽象符號,就會使學生學習變得乾巴巴,非常晦澀,變得很艱難很枯燥。為了進一步闡述創設的重要性,學情境解決的是學生認識過程中,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舊知與新知,背景與知識,以及問題與思維的關係與矛盾。教學情境主要由以下幾個型別:藉助實物和圖象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動作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語言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的關係和矛盾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背景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問題創設的情境。
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還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教師與學生,教與學,這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最基本的一對關係,把師生關係恢復到人的關係上來,建立共同發展的、以對話為特徵的教學關係,這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務。學生具有兩種特性,一是向師性,與之對應另一個是獨立性。其中向師性是學生本質屬性,它表現在:凡是學生都具有學生感,學生不論學習哪一門功課都希望有個好老師,不論在哪一個班學習,都希望有好班主任,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師幫助,而獨立性也是學生的本質屬性,學生的獨立性意味著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獨立的傾向和獨立的要求,每個學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當強的獨立性。
我們在教學中還要貫徹好三維目標,所謂三維目標指的是: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知識、技能。為了說明三維目標之間的關係,餘教授用立體幾何中的三個邊的關係來說明非常形象、生動。 如果只注重單維度的目標,是容易實現的,難的是整合,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將這三個目標整合起來,單維目標雖容易實現,但是達不到新課程制定的最佳目標。在教學中即關注了知識技能,又關注了過程方法,還要滲透、態度、價值觀,就是要將知識、能力、態度融為一體。在不同的課程教學中,要同時貫徹三維目標、方法也不盡相同,關鍵是我們在教學中應有這種意識。強調三維目標是否意味著否定“雙基”,其實並非如此,因為我們三維目標,本身就把知識技能溶入進去,而 且是把它擺在第一位,但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要服從並服務於人的和諧發展,這是新課程的一個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為知識而知識,為技能而技能。所謂雙基就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它是三維目標的依託和載體,在知識傳授過程中,要注意人的發展,所以強調三維目標,並不是否定雙基知識的傳授。
總之,透過這次學習使我們感覺耳目一新,使我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又上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將把我學到的用於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篇7
透過對高效課堂有關內容的學習,我懂得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課上我們不僅要好好講課,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語文課堂的發展是迅速,複雜多樣的。不過,我認為,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麼樣的新精神,有一點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從高效課堂的理論中我有以下的體會:
一、教學目標把握要準確。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對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作出了科學而具體的規定。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研讀《標準》,嚴格按照《標準》的要求對照執行。教學目標的定位。就跟打籃球一樣,籃筐太高了學生再怎麼努力也投不進,自然就喪失了信心;而籃筐太低了,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灌進籃筐,當然也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三維目標的統一。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這三個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則就會導致語文課程性質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分離。教學目標的制定還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因材施教原則,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論。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於那些後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
二、教學環節設計要合理
就閱讀課來說,教學環節的設計基本採用“四步導讀”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師誘導下學生初讀課文,讓學生感知課文語言。第二步,在老師引導下學生細讀課文,讓學生理解課文語言。第三步,在老師指導下學生精讀課文,讓學生品評課文語言。第四步,在老師輔導下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學會運用語言。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始終處於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教師的一切啟發引導都是為訓練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語言實踐提供服務。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讀”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師生間、生生間、師生及教材之間的雙向多邊的互動反饋。“四步導讀”模式符合《標準》提出的教學理念,這樣的流程的設計是合理的。
當然,對於不同型別的課文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適當調整或刪減,形成靈活的教學風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變的。
三、課堂教學提問要精當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透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問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問的難易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 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提問要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學生答案與老師的答案不一致時,教師不引導,反覆追問,讓學生再答,直追到與自己的標準答案一致為止。這種鍥而不捨一再追問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學生思維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