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體會範文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優秀書籍,那麼我們的閱讀名著之後都有怎樣的心得體會呢?下面給大家分享教育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歡迎借鑑!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體會1
暑假裡,我認真閱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說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裡。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裡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規定的方式辦事,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
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待,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托馬斯先生髮現,孩子學習有困難,本質上是他的學習方法壓根和你不一樣,他具體分析了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後歸結到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多種天賦型別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老師們僅僅重視孩子在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學校教育的差生、學業上的殘疾人,但這些標籤被無情地貼到孩子身上時,孩子們就真正地成了學業上的殘疾人了。
其實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李聖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秘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
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為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也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後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非議地屬於他。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體會2
教育終究是基於生命和貫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終能夠以更完美的生命的方式,緩慢而堅定地證明人性的勝利,證明我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誰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誰就能夠把這樣的信念堅持更久。“這是張文質老師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所寫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歡這樣的文字。肖川老師的文字裡也會常常讀到這樣的一種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熱愛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裡就總能流露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確實是”緩慢“然而又是”堅定“的。每一次考試之前的班會課,學校都安排主題為誠信教育,考風考紀講了又講,誠信簽名也是簽了又籤。然而,作弊的行為依然屢禁不止。每次年級通報作弊的學生名單時,我的心就揪得緊緊的,生怕聽到自己班級孩子的名字。不明白是對學生不信任還是對自己不信任,總之會有一種緊張的情緒。雖然每次考前動員,我都費盡心思,總要講一些他們之前沒聽過的故事。因為,我擔心老生常談最後會變成空談。比如這次期末考前,我講了一個留學生到德國去的時候所經歷的一件事。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都能夠順利透過檢查,唯獨來自中國的學生要被留下來詳細檢查,他們不大相信文憑上的鋼印,不大相信身份證是真實的,因為中國假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他們覺得這個民族他們不敢隨意相信。你在國內,覺得處處防假,經常打假,都習以為常了。然而,走出國門,你才會發現,原先,民族的誠信危機已經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尊嚴了。國有國格,人有人格。應對這樣的誠信危機,我們能做些什麼?每一次考試,期望我們都能想到我們的職責。類似這樣的教育很多,我們得不厭其煩地去尋找新鮮的教育故事,因為我們一向期望孩子們的生命會很美麗,能儘量少沾染一些市儈的汙濁氣。
孩子們今後走上社會,會看到很多陰暗面,會遇到很多挫折,會遇到很多與學校所教育的價值觀相沖突的東西。然後,我想,只要每個生命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已經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麼,他會明白該怎樣去應對陰暗面,該怎樣去陽光地、用心地對待挫折。
要”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堅持更久。也只有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這麼一個工作。每帶一批學生,我便投入極大的心力。收穫的就是艱辛與幸福。每次十分疲憊之後,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當接手一個班級之後,又不自覺地投入進去了。我發現自己沒法不投入。於是就難免很累。此刻慢慢的也理解這麼一個事實了,我就是這麼一個控制不住會牽掛人的人。也許,這正證明著我”內心對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潤澤生命,教育是基於生命且貫穿生命的。所以,我們的生命得時時在場。不能含糊,不能應付。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體會3
培根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中的文字使我們脫離了未開化的狀態。《走近教育大師》為我搭設了一個平臺,使我能夠有機會以文字的形式,聆聽大師的聲音,提升自己的心靈。透過讀這本書,便能概覽從孔子到蔡元培,從蘇格拉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張,通讀全篇,受益匪淺。書中共收錄了47位國內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論,這個數字應該說不小了,但對於人類2000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實,任何一部辭書都難以容納所有的教育家。所以,就會深深地發覺:原來教育可以這樣美的。
競爭的時代,家長挑選學校,孩子選擇老師,家長xx上書,道老師的好、說老師的壞,這些現象已屢見不鮮。可以說一個學校創辦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師的數量與質量卻是學校真正的生命線。
作為一名新教師,孔子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句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那道指什麼呢?我理解,應是指社會、政治的準則和做人的準則。而這些準則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從少年到白頭。
準則其實是物與俱來的,有的隱藏較深或道理較深,有的則容易讓人察覺和接受。不管怎樣,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們的悟性所經歷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樣,但求道的過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謂“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說現在學校開展的歷史讀書活動,讀書之道,倒並不是真的為了顏如玉、黃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擁有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學習就會落後時代,落後於生活。特別是我們做教師的,如果知識不夠用了,那就意味著職業生命的結束。——拿什麼去教學生!既然要讀書,那又要花費許多休息時間,又會出現各種工作上的衝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處於今天的社會中,立於自己的世界裡,我以為“朝聞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與不得,有何區別?求為何求?我們應體現道的價值,體現求的價值,然後死亦無憾。
當然,理解為道是自覺,不是自主。朝聞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聞道者可以離開是非之人,進入立行真人世界。這又是另一種境界。
走進書本與大師為友,走進書本與經典對話,走近這些教育的痴心漢可以讓人少一點浮躁和功利,多一點理解和寬容,更多一點熱情和關愛,可以讓我做一個讓人民滿意的好老師,讓學校的生命線真正得以延長。
教育名著讀書心得體會4
新教育行動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開展,我們也積極的參與其中,又一次的讀了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開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讀新教育,這一次對對它的理念:“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我對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這句話,不只說我們教師要過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學生也應該是幸福的。
這本書中我最欣賞的一句話是:行動就有收穫。朱永新教授說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會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長河中,我們總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實現的卻很少。原因有很多種,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沒有去行動,沒有去堅持。我們不需要華而不實的話語,我們不需要誇誇其談的口號,我們只需要踏踏實實的去做、去行動,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而整本書裡,我感受最深的是沒有教師的幸福,就不會有快樂的學生。教師是教育活動的支撐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進步,讓教師和學生一樣,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悅感。我們校長也常說,一個學校發展的最最核心的的東西就是教師用自己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進而去影響學生的成長。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也就不會有學生的成長;沒有教師的快樂就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教師不快樂,他就沒有激情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麼幸福的教育生活從何而來?
一個人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閱讀讓我們精神起來!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把閱讀當成一個自己的習慣,就像每天起床、吃飯一樣,每天讀每天都有收穫。在收穫中成長,在收穫中快樂,自己快樂,孩子們也就快樂了。
朱永新教授還說過:“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養積極的態度,真正的讓教師、學生和學校一起成長。每個老師都應該有自己的夢,都應該給自己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一種超越的精神。這樣每一個老師、每一位學生都要成功、都會成功。
為師者,不斷提高自己,用心閱讀,用心成長,用心總結。讓我們在新教育這條路上,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