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與經典》學習心得體會

《現代與經典》學習心得體會

  現代與經典正如一場教育盛宴,不僅給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收穫,更帶來了無盡的、深刻的思考,讓教師感受到了課堂的知識外的精深博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現代與經典》學習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考!

  《現代與經典》學習心得體會1

  11月11日—13日,我們八個人有幸參加了在溫州舉辦的第23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收穫頗多,不虛此行!本次共聽課12節,雖然名家風格迥異,但他們對文字解讀之到位精巧,自身底蘊之深厚宏大,行課之平實紮實確是有相同之處的。接下來我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彙報:

  一、轉變了觀念——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比如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竇桂梅老師執教的初二課本上魯迅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文字有難度,但她就是選這樣的一篇文章,一改她以往的課堂風格,完全把學生推到前臺,她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喚醒學生內在的學習自覺,引領他們思考、合作、沉澱,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機會留給學生,問題讓學生提,目標讓學生定,答案由學生自己讀懂、學會。課上沒有老師對於自身功底的正面展示但又處處透露著老師的匠心獨運,真正做到了將課堂還給學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她的課堂上師生都很放鬆,舉例:憎惡,讀錯了,被老師範問2遍“你確定?”時蒙了,直覺告訴他自己讀錯了,但有不知該怎麼讀,就向全班同學求助,你們覺得該怎麼讀呢?全班同學和他意見一致,他就很及時問老師,你認為該怎麼讀?老師教後,他就說全班齊讀兩遍,為了不出錯,再強化一遍,最後強化一遍,全都記住,以後不要再出錯了,竇桂梅老師則哈哈大笑,然後來一句“可愛的孩子們哎。”

  這麼能講的老師都不講了,看來,我們的觀念也得徹底改變,少講精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提升了技能

  1、提升語文課堂的魅力值——情感流動的課堂

  王崧舟老師高舉詩意語文的大旗,在小語界收穫了眾多粉絲,多次研讀他的課例,都驚歎於他的睿智儒雅,這次再聽,震撼猶在,感悟更多。他執教的是林海音的一篇小說《爸爸的花兒落了》,講的是林海音12歲的時候,爸爸重病在醫院,不能參加自己的畢業典禮,等她典禮結束,爸爸卻永遠的去了這樣的事,文章採用現實和回憶穿插著寫,爸爸對自己的愛以及自己對爸爸的思念溢於言表。王老師一開口,彷彿聲音有磁性有魔力,全場一千多人,臺上臺下,同頻共振,全都沉浸在哀而不傷、含而不露的情緒中,我的心也漸漸沉了下去,眼睛溼潤了。

  在聚焦插敘,體會作用環節,王老師是這樣以讀代講的整節課,學生讀讀,說說,寫寫。下課的時候,王老師說,同學們下課,沒人動,全場沒有響起掌聲,王老師再次提醒同學們下課了,這時才響起熱烈的持久的掌聲。

  這堂課的成功不僅僅在於樸實清晰的教法,精妙的設計,更在於是他在執教這節課,是他這個人作為資源成為了課程的一部分,他磁性的聲音,詩意的語言,沉穩含蓄的感情,帶動全場的人沉浸在哀而不傷,含而不漏的情感狀態,令人歎服叫絕。學生走心了動情了,怎麼可能觸控不到作者靈魂深處的脈搏,怎麼可能讀不好,學不會。

  在課後的交流中,我們八個人都深深感受到,語文教師更應該錘鍊自己的語言,豐富自己的情感,不為別的,就為能隨時隨地暢言自己心中的感受,課堂上能隨機點評學生而不至於詞窮,能引導孩子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走。我們達不到專家的水平,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提高點也是很好的,情感流動的語文課堂,學生是投入的、幸福的、師生關係是和諧的、學習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習作教學深受啟發——教學紮實,指導具體

  (1)管建剛執教的習作指導課《推敲》兩節課連上,訓練學生怎麼寫的閱讀思維。

  透過三個人名訓練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透過轉述變直述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與思維,重點訓練重複與多餘。在課後評課中,管老師講到:平時學生作文第一關是字數,這是解決作文溫飽問題,老師們頭疼的就是學生的文章篇幅拉不長,學生為了湊字數,作文重複囉嗦,老師們為此又一次頭疼。所以,就設計了這樣一節課。

  培養指向怎麼寫的閱讀思維。大部分學生重視寫了什麼,不關注怎麼寫,單純關注內容的閱讀對習作幫助不大,只有關注怎麼寫,閱讀的過程中思考怎麼寫,才會有進步。舉例:閱讀幾年,學生習作水平不怎麼見長。觀眾怎能變成演員,孫儷看電視局怎麼看,導演怎麼看,我們怎麼看,讀者怎麼變作者,聽到這,我想起了我們王校長的先生,想起了李佔峰老師,他們都曾說過,他們讀書主要關注文章的構思與選材、內容與主題、立意與表達,他們經常發表作品,他們不僅是讀者,更是作者,他們的閱讀是指向習作的閱讀。在教學中,學生不僅要獲得寫什麼的閱讀思維,還要獲得怎麼寫的閱讀思維,這需要我們語文老師的訓練與指導。

  (2)蔣軍晶老師教會我們寫美食。

  他的習作指導課是接地氣的,有具體的方法指導,我們完全可以複製貼上,拿來在課堂上試試。李佔峰老師的習作指導彙報課——《舌頭上的美食》,還原蔣老師的課堂,也有李老師匠心獨運的創作,到時候我們共同觀摩學習。

  三、豐盈了精神——激發我們成長的內在動力

  三天的學習,每天我們都在一起交流探討,為什麼名師往臺上一站,渾身上下盡是儒雅,眼裡透出的全是智慧,全是浸潤書山後流淌出的深厚的文化底蘊,舉手投足間,盡顯大家風流。交流課堂呈現是我們能看到的,看不到的:這麼好的教學設計是怎麼設計出來的,支撐他們的理念和精神支柱是什麼,他們是怎麼修煉得如此優秀。之後又感慨:照搬人家的教學設計,忽略自身差異,忽略名師背後的讀書歷程,一定失身,失語文教學之本身。

  我們每天聽課早早地去,預習當天的教學文字,晚上回來意猶未盡,再無拘無束地暢言心中感受,在返回的途中,又一次拿出聽課記錄,反覆品味。我們從課堂現象倒著推,思考他們的設計意圖、設計理念,交流他們輕鬆自如駕馭課堂的密碼,探討他們演繹精彩的背後巨大的付出,於是,我們得出結論,歸根結底在於自身讀書少,底氣不足,語言貧乏,視野狹窄。所以,一定要堅持閱讀,陳靜、張真真、袁豫儀、梁麗娜老師當時就表示一定得堅持讀書,並向李佔峰老師索要書單,許輝老師也分享了他的讀書寫作經歷,以及獲得的雅稱——一支筆,趙金枝老師更是從網上購買了《親愛的安德烈》《三體》等書,李佔峰老師拿出了自己帶的在火車上讀的老闆本的《史記》,為了避免這份熱情被瑣碎的工作生活沖淡,我們還商議,定期在我們的群裡交流讀書感悟。

  王崧舟說,現在的語文教師最缺底蘊與學養,底蘊是靠書堆起來的,書讀的多,不一定底蘊就深厚,擔是,不讀書,少讀書,一定沒有底蘊。語文課,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識、技能,甚至不是課程,是底蘊。一位有文化底蘊的教師更能向學生傳遞正向的價值,讓學生感悟到語文的魅力。事實上,閱讀是最能讓人找回自我、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字一世界,一書一天堂,無意證菩提,隨性見慧光。

  《現代與經典》學習心得體會2

  此次小學語文的《現代與經典》觀摩活動,我聆聽了觀摩了邵敏娟、鄧錦芸老師的精彩課程,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每位教師對教材專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就如賁友林所說:“老師的等待會贏得學生的更多的精彩,放手讓學生去學,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課堂。課堂不是給老師看的,課堂的風景在學生那兒!”放手,降低教師的姿態,這樣學生才能獨立自主。學生才會展現真實的自我。

  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些許體會。匯成一句話就是:蹲下來,把握教學的起點;慢下來,關注學習的過程;靜下來,聆聽花開的聲音。

  一、注重於學生的溝通,拉近教師與孩子的距離

  課前教師和孩子們交流,可以讓孩子們身心愉悅、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學習活動中。雖然是短短的幾句家常話,但對孩子來說可以足以緩解他們的緊張感。其次蹲下來,把握教學的起點。邵老師所授的一節課內容不多,邵老師就做足準備讓孩子課前去收集資料。自學新課透過彙報交流真正把握住教學的起點,為學生在課堂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搭好橋、鋪好路。

  二、學習方式的自主化,生活化。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就體會感受到語文經典的魅力,邵老師因勢利導做足功課,學生在自由、放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的感知、探究、發現問題。

  在這些觀摩課中我看到的是老師就如他們的好夥伴,老師與孩子真誠的交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總之、透過這次學習是我領略了大師的風采。也瞭解到了今後的課堂教學方向,教師如何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只有當老師講得少了,孩子才會講得多,只有當老師把教學權利下放孩子才能展現他們自己獨特的思想。

  願今後多點素質教育少點應試教育。只有當考試難度下來了,素質教育才會保證。

  《現代與經典》學習心得體會3

  我有幸參加了在“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數學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本次活動匯聚了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名師、教授等,他們透過自己的課堂實踐或報告講座,給予了我們這些一線教師最前沿的引領,最智慧的啟迪。近距離接觸這些名師,記錄他們靈動的課堂,品味他們睿智的語言、感受他們高超的技藝,領悟他們深邃的思想,讓我感受到了名師的魅力和專家的風采,他們對數學教學研究的激情與執著深深地感染了我,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變化。現將我的感想彙報如下:

  一、課堂是學堂,學生是主人。

  此次聽課感覺變化最大的是教學方式、教師角色的重大轉變。教師退出講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每位老師的教學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他們注重營造和諧、寬鬆、愉快的自主探究課堂。師生在課堂中不再是原來傳統教學中的傳授者和接受者,施與者和容納者,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他們能放下教師的尊嚴,在課堂上能充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自己隱身於學生之中,只有當學生遇到困惑、無法解答的問題時,教師才站出來。

  他們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去啟發、引導孩子主動去探究、想法引導孩子怎麼去探究,交給學生的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而是獲取知識的鑰匙和方法,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培養的是能力,獲得的是基本的活動經驗。感覺到孩子的潛能是巨大的,因為有了老師的正確引導,孩子的主動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他們儼然就是老師,講解的是那麼深,那麼流暢、語言是那麼的完整和簡練。課堂真的'是他們交流學習的平臺。這樣的課堂,孩子喜歡,老師輕鬆。當然,這種輕鬆的背後是教師高超的教育技能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他們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教材的解讀能力。

  二、同樣的課,不一樣的風采。

  這次觀摩課有幸聽到由2位名特優教師劉松和張齊華“同課異構”的《百分數的認識》。聽後感嘆原來百分數還可以這麼上啊!他們都沒有按照教材的編排去上,而是藉助問題鏈串出本節課的所有知識,學生已會的一帶而過,學生不會的重點教學。劉松是藉助課題《百分數》發散提問引出有關百分數的內容,而張齊華更直截了當。上課伊始就問:今天我們要學什麼?你在哪見過百分數?你知道它表示的意義嗎?然後就讓學生3人一組討論,彙報交流在哪找到的?啥意思?…他以一個關鍵問題為主線。問題是:現在分數來了,百分數也有了,那麼它們到底有什麼聯絡和區別?在學生不斷彙報的基礎上抓住提煉的5個問題(意義不同,書寫不同,百分數不能化簡,分數有單位,百分數沒有單位)讓學生再次討論。

  整個課堂就是抓住“分數與百分數的區別和聯絡“這個主要問題展開,他說問題不在多而在於精。他的問題是精心設計的,他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把與百分數有關的知識都能借助學生的口說出來,在彙報、爭議的過程中掌握了重點、理解了難點。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性高。我喜歡張齊華設計的課堂,他比劉松更放手,設計的更巧妙,課堂效果出奇的好。用他的話說“數學教學,其實可以很簡單”。是啊,簡單的背後必是不簡單的付出,他課堂的開放源於他對教材的深層解讀和對學生的正確解讀。而正確解讀教材和學生的能力是需要長時間學習、積累和提煉的。我佩服他勇於嘗試的勇氣和大膽改革的精神。

  三、創造性改編和使用教材。

  劉德武老師為我們講授的是《位置與順序》,不是課本上的原版內容,而是根據教材的結構和習題的設計,包括總複習的設計,而重新組合而成的教材。內容更科學,更體現新內容的層次性,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理解和掌握。他能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接受知識的水平習慣,調換內容的順序。如:學生在認識位置(上下、左右、前後)關係時,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是上下關係,所以劉老師在備課時就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調整了內容安排:

  1、把習題改為例題;先教上下關係,又深挖教材,增加例題的問題,由兩個淺顯的問題又增加了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2、樓層由三層調整為四層。

  3、主人公由小朋友變為小動物。

  除改編教材外,他很注重對一年級小朋友審題習慣的培養,並用兒童的語言教學。審題能力的培養他分兩步進行:一是審題——看看題目是怎麼寫的;二是分析——說說自己是怎麼想的。目的是透過通俗易懂的兒童語言,達到培養學生三個能力。一是審題能力;二是推理能力;三是語言表達能力。用他的話說:越是重要的,越是關鍵的,越不能告訴學生。教會孩子審題非常的重要,這都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

  四、用智慧語言點亮教學。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應是更高層次的藝術。可以說張齊華老師就是數學語言裡的藝術家。他用張氏的調侃,生動的表情,和藹可親的教態,豐富的動作演繹著數學。他的課堂,不僅令學生陶醉、痴迷,更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和自愧不如。他氣定神閒、總在不經意間觸動學生思考、質疑和探究。課堂上,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主動解決問題。他說:“數學教學,其實可以很簡單”。我認為他說簡單的背後定有他智慧語言的支撐。黃愛華老師也說:老師們在關注課堂教學設計的同時,也請關注語言調控。好的教學語言就像一盞明燈,指引孩子去攀登。此次無錫學習再次領略了大師的語言魅力,也指引自己多學習,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

  五、學習經典,思考成長。

  華應龍老師提醒我們:我們的課堂需要等待,要有足夠的耐心靜等每一朵花開。羅鳴亮老師的課讓我領略了什麼是“簡約而靈動的課堂”。張冬梅老師的課讓我見識了活動課如何操作。她講的是《米的認識》,課堂上,她讓學生5次集體活動,讓學生動手測量、動口表述、動腦思考,讓學生親身經歷測量的過程,加深對1米的認識和建構1米的概念。5次活動都能做到活兒有序,活而不亂。我驚歎她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徐斌老師的課讓我感到做他的學生很快樂!賁友林老師的課堂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兩天半的學習,我看到的是真實的、靈動的課堂。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積極思考的空間和足夠的思考時間,並用智慧的語言啟迪學生,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於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靜待學生的思考,充分體現了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是數學活動學習的主人”的教學理念。

  教育需要思考!思考什麼?學生需要什麼樣的課堂?作為老師,我們怎樣讀懂教材,應該站在怎樣的角度去審視學生、讀懂學生,又將給學生帶來怎樣更合適的教育?……大師們的話題讓我深深思考,而且還在不斷的深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