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方言中的歇後語研究報告

朔州方言中的歇後語研究報告

  一、引言

  (一)歇後語的界定

  從歇後語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歇後語的“謎面”和“謎底”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絡。在特定的地區,歇後語中又蘊涵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

  (二)朔州方言歇後語的研究現狀

  長期以來,學界對方言歇後語的探討多停留在語言修辭層面,人們對朔州方言歇後語的研究多集中在形式上或其方言性和地域性的描述上。

  《山西山陰方言歇後語》(範曉林,2011)描述了朔州山陰縣方言歇後語,從中可以窺見朔州方言是朔州人民群眾社會生活的活化石,朔州方言歇後語一方面傳承了朔州人民的文化積澱,另一方面,具有生動詼諧、表現力強的特色。

  經過對前人研究的總結,發現朔州方言歇後語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在中國百科網上的百科知識中,“中國方言”裡有一篇名為《山西土話――朔州歇後語》(作者:不詳,來源:中華五千年)的文章,文章只是簡單的列出了三十三條歇後語,並沒有做更多的解釋和研究。可見,前人的研究還不夠充分,文獻記錄非常稀缺,研究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況,存在進一步闡發的空間。

  本文調查出朔州方言歇後語共546條,筆者試圖透過對朔州方言歇後語型別的解析與把握,來探討朔州方言歇後語所反映出的當地文化內涵。透過研究篩選,最終選出本文這些朔州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歇後語。

  二、朔州方言的歇後語型別

  (一)喻意類

  喻意歇後語,它的前部分是一個比喻,後部分是對前部分的解釋。有的歇後語解釋部分的意義是它字面上的意義,例如:

  (1)松鼠吃茭子(高粱)――順杆杆兒爬

  (2)搬倉挨正瞎睡――一樣樣兒呢灰嘖背

  有的歇後語解釋部分的意義是它的轉義。例如:

  (3)進朔州城繞光武――繞了個大圈子

  (4)近視眼哈拌湯――瞅圪蛋

  例(3)中“進城”指農村人到城市裡,“光武”指朔州的一個地方,“繞了個大圈子”本指進城可以走近道,不用經過光武,因為光武距離朔州市還很遠,再繞了光武就走遠了,反而適得其反,現比喻人們說話說不到正題上,繞來繞去說不到話題的主旨上。例(4)中“哈”是朔州方言,是“喝”的意思,“拌湯”是朔州的一種麵食,用水滴在些許白麵粉裡,把麵粉攪拌成許多指頭大的小麵糰,然後配著其他菜煮熟,就是“拌湯”,小麵糰在朔州叫“小面圪蛋蛋”,“瞅”本指“看”,在這是指近視眼的人看不清東西,得眯著眼睛看,“瞅圪蛋”現用來形容小孩子相貌醜陋。

  (二)諧音類

  諧音歇後語,它的後一部分藉助音同或音近現象表達意思,這是一種“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語雙關的現象。

  (5)馱棺材壓死驢――雙背辛(敗興)

  (6)撂碳不拾――行(尋)灰哩

  例(5)中“敗興”,諧音“背辛”,古時候讓驢子馱運裝了死人的棺材,“雙背”指死人的背和驢子的背,“辛”是“辛苦”的意思,“背辛”是朔州方言的一種喪氣話。如果說別人,一般說“背辛貨”,嚴厲指責那些不走正道、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的人;如果是自己自言自語,一般指遇到了不好的事或者自己闖禍了,是一種喪失希望的口頭禪。例(6)中“尋”,諧音“行”,在這指找的意思,“撂碳”指碳燃燒後剩下的碳渣,還伴有碳燃盡的灰粉末,“拾”即拾撿,“哩”是朔州方言的一個語氣詞,表肯定。一般碳燃燒後剩下的撂碳還可以撿出來,再燃燒,“拾撂碳”暗指做正經的工作,“行(尋)灰”暗指一些人專門做一些不正當的事情,所以不找撂碳,就剩下找灰了,“灰”在朔州方言裡形容一些品德不好的人。

  (三)其他型別

  1.用成語作“注”的歇後語

  1)用方言成語作“注”的歇後語

  (7)風匣裡的耗子(老鼠)――兩頭受氣。

  這句歇後語來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朔州人民的農村生活實踐。“風匣”是朔州方言裡的一個詞,也叫“風箱”,是一個長方形的木頭盒子,用兩根長長的木杆做拉桿,中間有一塊用雞毛勒成的密封木板,再加上兩頭的阻風活門,中間做一個突出的出氣口,推拉起來發出“吧嗒,吧嗒”的響聲,用它吹著煤火就可以炒菜做飯,甚至還能用來燒碳打鐵,製作各種工具,尤其是鐵製農具。由於風匣是一頭進氣,另一頭排氣,所以老鼠要是鑽進風匣就是兩頭受氣。現在比喻一個人夾在兩個人中間說好話,卻兩頭不討好,都受氣。 2)用共同語成語作“注”的歇後語

  (8)擀麵仗吹火――一竅不通

  “擀麵仗”就是一根長一米五,兩頭稍細,中間稍粗的圓木棍,整根木棍是實心的,用來把麵糰擀壓成面片兒。吹火得用中間空心的管子才能把火吹旺,擀麵仗是實心的,所以不可能通風,其兩端是平整的圓形,像個圓孔,所以說是一竅不通。現用來比喻對什麼都不瞭解。

  2.用慣用語作“注”的歇後語

  1)用方言慣用語作“注”的歇後語

  (9)山陰莊兒哩(的)牛――認不哩麻生。

  “山陰莊兒”,朔州的一個村莊。“認不哩”,即不認識。“麻生”,是一種最好的牛飼料。比喻人不識好東西,把好東西放到一邊不吃不用,而是用那些不好的東西,把眾人認為不好的東西當寶貝,轉指人們思想保守,跟不上時代。

  2)用共同語慣用語作“注”的歇後語

  (10)耳朵裡塞棉花――裝樣(羊)兒。

  “羊”,諧音“樣”,“裝”是假裝的意思,羊耳朵就像白色的棉花,在耳朵裡塞棉花,就像是羊耳朵,所以說是“裝羊”(裝樣兒),“裝樣兒”在這裡指那些喜歡裝模作樣的`人。

  三、歇後語透視出的文化內涵

  綜上,我們對朔州方言歇後語的型別進行了歸納、解析與總結,從這些當地廣為流傳的歇後語的謎面部分,即可窺見覆雜多樣的地方文化內涵。

  (一)避兇忌諱的心願

  人類有一種普遍心理就是趨利避害。由古及今,這種心理都可在語言中映射出來。而諧音歇後語也不例外,其中承載了一種“求福”心理。如,“公雞頭上哩肉――大小是個官(冠)”,這一歇後語即是福祿心理的體現。自古官祿相連,無數學子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因而官祿思想深烙於人們腦中。

  (二)含蓄忌直的文化心態

  朔州人民骨子裡透著一股豪邁之氣,說話常常直言不諱,但有時也會在特定的場合下使用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即用諧音表義來體現。如:“騎上辣椒過河――魂(紅)不著地。”以“紅”諧音“魂”,“紅”指紅色,在這代表辣椒,“著”是著落的意思,騎著辣椒過河,當然是指人腳不用著地,轉以比喻人得意時手舞足蹈的樣子,太得意給別人的感覺好像是魂都丟了,所以說魂不著地。這個歇後語含蓄委婉地指責了那些得意忘形的人,反映出了一種含蓄、委婉、忌直的文化心理。

  (三)幽默俏皮的情趣

  朔州方言歇後語是朔州文化的結晶,它生動活潑、形象鮮明、俏皮逗人,反映出人們幽默俏皮的情趣。諧音歇後語利用詞語的音同音近的關係,說此而意彼。例如:鴨子過河――各顧(咕)各。“咕”諧音“顧”,擬聲詞,形容鴨子發出的叫聲,“各顧各”在朔州方言裡指各自做各自的事,互不相干,用來形容一些自私的人不懂得互幫互助。在這裡用鴨子過河這一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來表達說話人的意思,充分表現出當地人說話時幽默俏皮的情趣。

  四、結語

  歇後語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朔州方言歇後語反映了當地的風土民情,本文討論的儘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可以說明朔州方言歇後語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和語言學價值。

  朔州方言歇後語的產生和流傳,不僅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關,還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因素有關,更與人們的思維發展水平和心理定勢相關。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不自覺地使用日常生活中那些世代傳承下來的習慣表達方式,這些習慣表達的絕大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運用,同時按其構片語句的思維模式不斷創造出當地人喜聞樂見的新詞新語。因此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民間文化遺產,朔州方言歇後語的產生時間及其發展演變的規律還未見定論,尚需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戚雨村.語言學百科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

  [3]邢公畹.現代漢語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

  [4]鐘聲揚,趙甫仁.朔州民俗風物誌第一卷[M].香港:香港通訊出

  版社,2003.

  [5]溫端政,江蔭祿.朔州方言志[M].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1.

  (楊靜 遼寧大連 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 11603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