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之星先進事蹟材料(通用8篇)
致富之星先進事蹟材料(通用8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事蹟吧,事蹟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範事蹟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事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致富之星先進事蹟材料(通用8篇),歡迎大家分享。
致富之星先進事蹟材料1
家住社群的朱鳳濤今年37歲,2014年8月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佳瑞思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當年即上繳稅收3萬餘元,07年上繳17萬元,08年一舉超過20萬元。可誰也不會想到,朱鳳濤只有初中學歷,曾幹過廚師、開過小飯館,當過計程車司機。他靠著自己靈活的頭腦、吃苦耐勞的幹勁,一步一個腳印得走到了今天。
1987年,剛剛初中畢業的朱鳳濤就賦閒在家了,想著"荒年餓不死手藝人",朱鳳濤就跑去鳳凰樓學起了廚藝。學徒出師,心思活絡的他動起了自己當老闆的念頭。92年,朱鳳濤借錢在312國道長青段附近開起了一家小飯店,但事與願違,飯店生意並不如他想象中那麼好做,勉強維持了一年,在沒有虧損的情況下,朱鳳濤毅然決定結束飯店生意。96年,在**親戚的鼓勵下,朱鳳濤又隻身赴**,幹起了自己熟悉的行當,開飯店。靠著親戚的幫忙,朱鳳濤的飯店生意做得是紅紅火火,可想著自己畢竟不是本地人,發展會受到很多限制,朱鳳濤又作出了一個讓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決定:出讓飯店。99年,計程車行業逐漸升溫,朱鳳濤看準了這個時機,學駕駛,開出租。一年下來,朱鳳濤厭倦了,因為計程車司機的生活就是睜開開車,回家枕頭,這樣的日子不是朱鳳濤想要的。03年,他又放棄了相對穩定的出租行業,投身到了到時的新興行業:汽車租賃,他為汽車租賃公司開車。打工一向不是朱鳳濤的最終目標,或許在最初進入這個行當時,他的內心就醞釀著有朝一日再次做老闆的老闆。朱鳳濤用一年時間熟悉了整個汽車租賃行業的運轉模式,同時在工作中也結識了一批固定客戶。此時,朱鳳濤覺得,時機到了。
2014年12月,朱鳳濤花25萬元購入了一輛全新大眾帕薩特,其中有17萬是他向親朋好友借的,可就憑著這股子魄力,朱鳳濤開始涉足汽車租賃行業。從起先的掛靠在別家公司到自己成立公司,朱鳳濤僅用了兩年時間。06年9月,朱鳳濤正式註冊佳瑞思汽車租賃有限公司。目前,他手下已有7名駕駛員、10輛各種用途的汽車。汽車租賃行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市場,有公司靠著打價格戰來贏得客戶,但是朱鳳濤卻從不"自行降價"。朱鳳濤公司主要服務的是外資企業,他堅信,只有靠著優質的服務才能最終贏得客戶的長期惠顧。他對員工有一整套嚴格的規範與管理,他強調得除了服務,還是服務。因為朱鳳濤的"服務為先"理念,所以他才能在汽車租賃行業站穩腳跟,08年營業額440餘萬,上繳稅收二十多萬。他手下的員工絕大多數都是新人,09年1月,朱鳳濤透過社群推薦參加了創業培訓,經過培訓,增強了參保意識,目前企業社保參保事宜正在進行中。
致富之星先進事蹟材料2
2009年,全鎮上下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主題,緊扣脫貧攻堅工作目標,以特色種植、規模養殖為重點,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典型帶動,整村推進”的總體思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形成了北部山區養殖呈現規模化,南部平原高效種植業取得新成效,山區開發邁出新步伐,帶動了2898人脫貧,脫貧率67%。
一、找準脫貧致富切入點,不斷提高種養殖規模化
透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和科學規劃,我們制定了確實可行的《脫貧攻堅三年計劃》和《脫貧攻堅實施意見》,確定了發展規模種養殖作為脫貧攻堅的工作重點。充分利用養殖歷史舊、地理位置、養殖戶集中等優勢,發展河泉、北呂養豬小區兩個佔地60餘畝,馬頭村建成全封閉、恆溫式、全自動的現代化養雞場一個佔地70畝,影山村重點支援合同肉雞新建養殖小區50多畝,全鎮僅脫貧攻堅專案形成了年出欄生豬1萬頭以上,肉雞出欄200萬羽。新建蔬菜棚舍950,其中日光溫室大棚及鋼架大棚380棟,普通拱棚570棟;新建設施甜杏溫室15棟;種植花椒麵積400餘畝,受益貧困戶646戶,為貧困戶持續增收,脫貧致富積蓄了強大後勁。
二、大力實施產業帶動,不斷創新發展模式
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種養殖業發展方式,種養殖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明顯提高。一是公司帶動。馬頭山養殖合作社現有入社社員126戶,採用統一建設養殖小區,統一採購種苗和飼料,統一進行疫病預防,統一保護價收購,四統一的辦法,有力地保證了合作社的正常運轉,並由合作社與山東大寶養殖加工有限公司簽訂長期的保護價收購合同,保護價為每斤最低3.6元,保證了社員的效益,降低了合作社和社員的風險。二是協會推動。影山村積極利用自身荒山優勢,引導群眾開墾荒山種植花椒,專門成立了 “惠影”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了如今600畝的花椒園規模,僅花椒一項收入就突破了100萬元大關,畝均收入1800多元,帶動困難戶62戶,解決了10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
三、突出抓好專案投入,不斷完善獎補資金對接機制
積極探索了省獎補資金與貧困戶聯絡的多種靈活措施。一是資金到戶,自建自營。對有生產能力的貧困戶採取獎補資金直接補貼,茸山、鳳樓、北元村每建一棟蔬菜大棚補助2000元, 馬頭村肉雞養殖基地每棟標準雞舍給予5萬元的補助,自建自營,增收脫貧。二是大戶帶動,資金入股,對沒有自建自營能力的貧困戶,由專業大戶或合作社牽頭實施專案,以獎補
資金入股和土地流轉補償收益,實行保底分紅,實現了穩定增收。三是成立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積極的推動對高效農業發展,為種養殖社員提供資金支援。
致富之星先進事蹟材料3
近年來,供銷社農資公司黨支部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援下,按照“五好”黨支部的標準,把“服務三農”作為著力點,緊緊圍繞公司的發展,把“創先爭優”活動落實到具體工作中,使公司黨支部的先進性得到了充分體現,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多次被師國資委評為“先進黨支-
一、抓班子建設,促企業經濟發展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上個好的領導班子。公司黨支部給班子成員定任務、加壓力,使大家明白“為誰服務,怎樣服務。”一班人團結務實,解決問題不推諉,敢於承擔責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多年來,支部堅持一年兩次召開民主生活會,班子成員認真查詢自身存在的問題,認真開展“一評兩心”活動,即批評與自我批評,班子成員之間交心、談心。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整改,及時清除幹部的思想障礙,化解矛盾。既改進了工作作風,又為其他幹部職工樹立了榜樣,有力地提高了凝聚力、戰鬥力,使黨組織在群眾中有較高威信,黨員在群眾中有良好形象。
二、抓隊伍建設,促服務水平提高
黨支部是企業發展的堡壘,黨員是企業拓展市場的旗幟。公司黨支部提出“企業要想大發展,黨員幹部發揮作用是關鍵”。一是認真抓好黨員學習和教育。黨支部除堅持“三會一課”制度和一個月一次支部大會制度外,把提高領導班子成員的理論素質和管理水平始終做為重中之重。在抓好集中學習的同時,要求黨員幹部每天自學一小時,每月寫一篇學習體會,公司製作了學習欄,將好的學習體會張貼出來進行交流,達到互相學習、不斷提高的目的。二是透過組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聆聽先進事蹟報告會,重溫入黨誓詞、參觀師陳列館、參加創先爭優先進事蹟演講會等多種形,使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三是認真開展職工素質培訓工作。公司黨支部把職工素質培訓工作例入重要議事日程,有計劃、有安排、做到集中培訓與個人自學相結合,常年不斷抓落實。因公司人員少,每個人的工作量都是滿滿的,學習和培訓工作全部是利用晚上和周未進行,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學習形式,從財務知識、營銷知識、法律知識、農藥知識、網路知識等方面進行培訓,做到了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四組織好職工的業餘文化生活。為了讓職工在工作之餘能有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支部先後籌備購置了乒乓球案板、羽毛球拍繩,適時組織黨員、群眾開展各類小型活動,使職工在集體活動中增強合力。今年3月公司代表供銷社參加師首屆羽毛球比賽,取得了團體第三名的好成績。
三、抓機制建設,促進內部管理規範
“無規矩不成方圓”。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約束人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沒有好的制度約束人,各項工作就不能落到實處。
(一)完善各類工作制度。支部建立了“三會一課”、黨員發展、民主評議、民主決策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堅持“三個帶動”把黨建工作滲透到公司的各個領域,延伸到基層各農資超市。形成“責任上分、目標上合,管理上分、要素上合,任務上分、思想上合的“三分三合”工作格局,為公司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實施黨員設崗定責。為了使公司黨建工作和經濟建設協調、持續、穩步推進,黨支部以“五個好”黨組織建立為契機,因人定崗,因人定責,為每名黨員設立了先鋒崗,劃定了責任區,為調動和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搭建了有效平臺,做到“關鍵崗位有黨員、困難面前有黨員、黨員身邊無事故、黨員身邊無違章”。今年8月份的一天夜裡,一場大雨從天而降,公司的幾千噸化肥還在露天場所。在黨支部的號召下,黨員帶頭衝進了大雨中,和職工經過2個多小時奮戰,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三)堅持公開承諾。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公司黨支部積極開展承諾活動,堅持對職工群眾關心的問題實行“選單制”,維護了職工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密切了黨群關係,贏得了職工群眾的信任。
四、抓創新發展,促進工作業績穩步提升
近年來,農資公司透過深入農資市場調研,建立了以購、供、銷為一體的農資連鎖超市,發揮集團作戰的優勢,走出一條在兵團特殊體制下的適應市場改革的'農資經營之路。各項經濟指標始終保持穩步增長。,公司銷售額達2.4億元,比增長6.8%;今年1至8月,為全師供應化肥7萬噸,農藥870噸。
1.面對農資集中採供工作和市場的激烈競爭,為確保農資超市的規範執行,公司積極推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工作、整頓規範全師農資市場,對進入農五師農資市場的商品實行了嚴格的“准入”管理制度,每年4月—7月對團場農資市場進行打假專項治理檢查,杜絕了假冒偽劣農資商品和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
2.建設農資配送中心,確保配送及時,不貽誤農時。
致富之星先進事蹟材料4
鄧志軍,中共黨員,1962年6月出生,河南誠城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新鄉市誠城社群黨委書記。
白手起家的鄧志軍,一手建立了“河南誠城集團”,憑著誠信經營做到企業年銷售近十億元。他嚴把質量關,把產品當人品,寧可自己吃虧,也絕不丟掉誠信。他所經營的企業被銀行業評為最高信譽單位,被稅務部門評為誠信納稅A級企業。他積德行善,關愛員工,25年誠信經營的鄧志軍鑄就了百姓讚譽的“誠城模式”。
“寧可虧自己,也不失誠信”他靠誠信起步
1991年,鄧志軍響應政府號召放棄“鐵飯碗”,下海辦企業成立了防腐保溫公司。他憑著“寧可虧了自己,也不會失了誠信”的理念,掙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從此走上了創業之路。在發展過程中,他始終秉承誠信第一、品質至上的經營思路,與工人同吃同住,對客戶、對工友承諾的事從不食言,他這種紮實肯幹、誠實守信的工作作風感染了身邊的同事們甚至是工地附近的居民,他先後開發完成的專案贏得監管部門、群眾和同行業的一致好評!他說:“企業要擴大經營長期發展,只要誠實守信,敢於擔當,不管做什麼生意,就沒有幹不成、做不好的!”。
“自強不息,以誠築城”他從容面對金融危機
1999年,他成立了“河南省鑫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隨著企業的不斷髮展壯大,2006年5月,成立新鄉市正隆置業有限公司。當時的金融危機已現端倪,面對經濟嚴峻的經濟形勢,公司內部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可他依然在企業全體員工大會上承諾不裁員、不降薪。2008年金融大海嘯來襲,全球經濟萎靡,很多企業相繼倒閉,而他卻信守承諾沒有主動裁減一位員工,沒有拖欠員工的一分錢,正是憑藉這樣的誠信理念,讓他和全體員工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安然度過危機。當年開發的專案,也沒有因為市場行情不好降低工程質量,他說:“老百姓一輩子省吃儉用買房不容易,我們所建的房子要讓居民群眾買的放心、住的舒心。”負責安裝空調的工作人員,一聽說是誠城集團開發的房子,總要因為牆體堅實多收100元的牆體打孔費。他說:“先德尚誠、自強不息,以誠築城、幸福一生!”。
“多花錢也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他成為城中村改建典範
2010年5月18日,河南誠城集團新鄉市正隆置業有限公司經過市、區、鎮、村4級的考察,取得了喬謝新村改造專案。針對當時城中村拆遷改造中發生的種種問題,他堅持“現場量房寬讓於民,回遷補償讓利於民,寧可企業吃虧,絕不讓老百姓受屈”的原則,要求公司上下“給喬謝村民蓋房子,要象給自己家蓋房子一樣,規格要高、質量要好,拆遷房當作商品房來建設,寧願多花錢也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在拆遷改建過程中,他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至上、誠信立身,處處維護村民利益,實現了文明拆遷、和諧改建,做到了讓政府放心,讓喬謝村民滿意。交房當日,喬謝村民將寫有“和諧拆遷守誠信、品質優良村民樂”的錦旗贈送給他。《新鄉日報》讚譽喬謝現象、為城中村改建的典範;《河南日報》整版專題報道,將喬謝現象作為河南省城中村、改造的民生實踐樣本。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農業頻道爭相報道,引起了中央、省、市的高度關注,其他友鄰省、市政府部門、知名企業相繼前來參觀學習。
樂於奉獻,敢於擔當社會責任,他造就了“誠城模式”
在他的心中,服務同樣能夠創造價值。2013年8月,誠城社群正式成立,鄧志軍擔任社群黨委書記,並將價值3000萬的辦公樓整體移交社群使用,每年用於社群的投資達100萬元以上。從入住到服務,從服務到回訪,從投訴到回覆,每個細節他儘可能地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推出貼近民心民意的服務內容,他協調誠城物業公司及有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體經營者在小區開設公益性、微利性商業服務,對與居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網點實行零租金或減免租金等優惠政策,涉及面積約7000平方米,免收年租金200多萬元。
他把家安在自己建的小區裡,常和居民拉拉家常、說說知心話,每逢重大節日,他就帶領社群開展黨員“連民心、聽民聲、解民憂”結對幫扶活動,為社群的老黨員、老軍人、空巢老人、殘疾人等困難群體送去慰問物資。據不完全統計,他先後為希望小學、失學兒童、貧困大學生、困難職工、抗震救災捐助資金3000餘萬元。
他深信,以誠為本、以信立業是立身之本,心繫群眾才能枝繁葉茂。誠實守信、規範經營,承擔責任,回報社會,這就是他的“誠城模式”。
致富之星先進事蹟材料5
徐發青,山東省莘縣古云鎮徐莊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鬥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裡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xx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資訊: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裝置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髮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幹就幹,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20xx年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只雛鴨,準備大幹一番。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並沒打退堂鼓,而是透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此後,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並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餵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係,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淨賺2萬餘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只,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養殖業不斷髮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戶因為養鴨觀念落後、設施條件不好、市場資訊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戶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戶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餘隻,創利100萬餘元,戶均收益5萬餘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致富之星先進事蹟材料6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我堅信只要勤勞肯幹,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貧困戶石純英動情地說。
今年57歲的石純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療費用花光了家裡的積蓄,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經評定,石純英被評為貧困戶。鄉村扶貧幹部瞭解其家庭情況後,鼓勵其發展產業致富。石純英通過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豬,每頭生豬淨收入200元,一年兩批100頭就能收入2萬元,前景巨大。說幹就幹,2016年,石純英透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在新屋組山場搭起了豬棚,養豬生豬50頭。從養殖場的選址,到買飼料,到購買豬崽再到養豬的防疫等,幫扶幹部和村幹部們都一起為他牽橋搭線。2016年當年,石純英戶生豬養殖就賺了2萬多元,再加上殘疾人補助、產業補助、減免新農合等政策,石純英戶住房、醫療得到了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年底順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實現了穩定脫貧。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石純英戶生豬養殖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石純英戶所養的近一百頭生豬死亡,經濟損失達8萬餘元。剛剛過上的好日子頓時又有陷入困難風險,但是在困難面前,石純英並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奮鬥的目標。透過鄉村兩級幫扶幹部的幫助和石純英本人的努力,石純英利用原有豬棚又幹起了家禽養殖業,養殖鴨、豚等肉禽達到3千多隻。每隻家禽淨收入約5元,年出欄三批,年養殖淨收入達到5萬餘元,一年就將瘟疫造成的損失賺了回來,石純英又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養殖技術,特別是防疫知識,注重風險的防範,這樣才幹得長,養得久”石純英現在面對幫扶幹部經常這樣說。
石純英戶的脫貧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強了周邊貧困戶透過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現有貧困戶212戶710人,已脫貧203戶686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五星村自身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達到120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透過自身的發展實現了脫貧致富。
致富之星先進事蹟材料7
1971年出生的劉小燕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劉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劉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瞭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劉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著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後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麼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著越挫越勇的奮鬥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後,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劉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戶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絡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絡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戶,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劉小燕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戶。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戶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劉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穫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餘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致富之星先進事蹟材料8
侯亮,男,33歲,漢族,家中6口人,住勉縣老道寺鎮侯寨村五組,主要從事生豬養殖與飼料營銷。
幾年來,他憑著自己特有的頑強與拼搏,憑著一雙勤勞的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飼料機2臺,飼料配送車1輛,有現代化大型養豬廠房12棟,年出欄生豬5000頭以上,向社會提供優良三元仔豬4000頭,獲利20多萬元,。多次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萬頭豬養殖示範場”、“養殖業大戶”、“致富帶頭人”。
2000年,目光敏銳、富有經濟頭腦的他看到當地糧食價格低,結構調整路難找、種植糧食收入少,本地有種植玉米、大麥的習慣,飼料資源豐富,又有養豬的基礎經驗,又加上生豬行情看好,每頭豬盈利在100元以上,透過市場調查與分析,他決心走科學養豬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沒有資金的困難,採取自己拿一點、親戚借一點、朋友幫一點、向信用社貸一點的辦法,投資近2萬元,建成豬舍20多間,購買小仔豬200頭。剛開始沒有科學技術怎麼辦?還得學習,於是他又從書店抱回厚厚幾本科學養豬資料。很快掌握了生豬的繁育、餵養、疾病防治等一整套養豬技,由於他精心管理、科學飼養、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鑽研和實踐,飼養的仔豬3個月即育肥出欄,當年就出欄肥豬800多頭,淨獲利1萬多元。侯亮從第一批養豬中嚐到了甜頭,從養殖業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擴大養殖規模,由於科學飼養,當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淨獲利12萬元。
侯亮的手頭有了積蓄,但這些錢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這幾年的養殖實踐中他發現當地生豬品種落後,生產效益差,飼料轉化率低的問題,他決定要解決目前存在於自己場和農戶養殖中的這一難題,他先後到楊凌、四川等地考察,透過調查瞭解後,他決定要甩開膀子大展宏圖,加大投入,擴大圈舍,2002春天,侯亮在親友的幫助下,又投資30萬元,建起現代化的養豬場房,又購買二元母豬200頭,種公豬10頭,實現自繁自養、科學飼養,年出欄肥豬4000頭以上,年獲利20萬元以上。
侯亮在產業政策的推動下,在省農業廳和市縣政府的重點扶持下,透過引進化良的變肉型豬種,推行標準化生產現在存攔母豬已發展到360多頭,每年向社會提供7000多頭商品仔豬,此外還可向周邊養殖戶提供1500頭優良二元雜交後備母豬,以改良當地的生豬品種。侯亮在自己的豬場裡從品種和飼養管理入手,嚴格實行成本管理,以優良的品種,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有力地帶動了全縣規模化養殖業發展。
侯亮在養豬的道路上發展起來了,但是他總是想:“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他熱情地鼓勵鄉親們和他一起發展養殖事業,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養殖經驗傳授給當地農民群眾。為了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民群眾的養殖效益,侯亮把優良的二元母豬推廣到廣大養殖戶,把飼料轉化率高、生長速度快的三元仔豬提供給養殖戶,並且向他們提供養殖技術及飼料,使他們養豬無後顧之憂。
“以點示範,帶動全鎮”,這是侯亮發展養殖的一大心願在他的帶動和指導下,如今,老道寺鎮發展生豬養殖大戶600多戶,平均每戶年出攔在100頭以上,該鎮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之路,使養殖業逐漸成為農村家庭經濟的主導產業,逐步走上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家庭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大大地帶動了本地養殖業的發展,他已成為養殖戶心中一盞不滅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