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鄉鎮安全生產個人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

2022年鄉鎮安全生產個人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事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2年鄉鎮安全生產個人先進事蹟材料(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鎮安全生產個人先進事蹟材料1

  劉麗,女,1987年2月出生,現任磴口縣水務局團支部書記、宣傳委員。該同志一直在磴口縣水務局團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勤奮工作,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共青團幹部,嚴格要求自己,為其他團員青年做好榜樣;該同志把團的崗位當做人生奮鬥的舞臺,熱愛團的事業,始終圍繞局黨總支中心工作,堅持“團結青年、服務青年、推薦青年”的指導思想,不斷拓展青年成才平臺,活躍機關文化,有效地促進了機關團的建設。

  一、以強化學習為首位,大力實施青年素質工程

  按照“學習型機關”和終生學習的要求,該同志認真組織團員青年開展讀書學習活動,一是按照政府縣委、縣團委的部署,積極參加縣團委組織的共青團學習培訓;二是組織全域性團員青年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三是根據水利工作實際,繼續開展了“增強團員意識教育活動”,組織共青團青年下鄉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飲用水供水條例》、《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增強了團員的組織意識、責任意識,使他們從策劃創意、溝通協調、組織實施、文字寫作等方面得到了鍛鍊與提高。

  二、發揮水利行業特色,組織青年團員服務社會

  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綜治宣傳月”、“全縣科技三下鄉”、“磴口縣農民文化節”等活動為契機,組織團支部帶領共青團青年進行集中宣傳,發放《水法律法規》宣傳手冊、宣傳畫等宣傳材料,並設立水利諮詢臺解決群眾的諮詢。透過一系列實踐活動,使共青團青年進一步瞭解水利行業,更好的服務社會。

  三、圍繞水利中心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團活動

  1、全力服務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在七一、春節前,積極響應黨總支,組織共青團青年對幫扶村——南營子村貧困黨員、貧困戶進行幫扶,並幫助繳納排水泵站電費。並積極為隆盛合鎮、沙金蘇木同心村、南營子村、前進村建支渠生產橋2座、支溝生產橋1座、農渠生產橋3座。在“博愛一日捐”活動中,共捐善款9050元。透過黨總支的積極引導,提高了共青團青年為新農村、新牧區服務的意識。

  2、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化活動。團支部舉辦了乒乓球、排球、健美操比賽等活動,豐富了青年團員的業餘生活;透過七一、元旦等節日,組織青年團員開展聯歡會活動,引導他們團結、進取、拼搏。

  該同志在工作中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黨性修養,強化業務能力建設,注重團結同事,樂於奉獻,深受群眾好評,今後繼續在縣團的帶領下,勇於探索,自覺奉獻,積極開創共青團工作的新局面。

  鄉鎮安全生產個人先進事蹟材料2

  人生短短數十寒暑。怎樣看待人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怎樣將剎那化為永恆?雷鋒有句話說得好,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種意識就是雷鋒精神,它是可以永遠流傳並作用於物質軀體的永恆動力。

  鎮政府有這樣一位黨員領導幹部,他叫,男,1978年2月生,漢族,中共黨員,現任鎮黨委組織委員。自任鎮組織委員以來,他兢兢業業,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用行動詮釋了雷鋒精神,無私奉獻,助人為樂。

  他是關愛貧困學生的好乾部。九龍村小學2名女學生家庭非常困難,家裡打算放棄對她們的教育,他因兼任九龍村支部書記一職,下村走訪瞭解到這個情況後,就決定每人每學期500元資助她們上學,下村的時候還不時會給她們送去學習用品,鼓勵她們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人才。同時,還資助了2名貧困大學生,其中一名現已參加工作。

  他是關懷孤寡老人的好黨員。2013年8月,他下到江背村走訪,碰到一個孤寡老人來反映問題,他先是認真聽取老人的問題,然後耐心詳細地為老人解答問題,幫老人寬心,告訴老人他的問題會很快得到解決,他甚至當場把身上所帶的500元現金拿給老人,要求村幹部要多關心、多幫助這類老人。平時孤寡老人、貧困者到鎮政府辦事時,他看到也都會適當給予資助。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他是帶頭捐款修建村組公路的先鋒。新農村建設是他分管的工作之一,他積極為村裡建設專案奔走,不僅僅是親自到實地跟蹤督查,也不單單是籌集專案資金,他是真的把新農村建設當成了自己的事業,把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放在了心上。在一次村小組通組公路的修建上,他個人就捐款2000元,在極富村巷口組的通組公路修建上也捐助了500元。

  他是關心幹部的好領導。他在九龍村兼任村書記時,時常去慰問群眾,對村幹部也很關心,當他知道村幹部重病住院時,毫不猶疑地幫助其治病。他在生活上能夠關心幹部,一般幹部家裡有困難他都會盡力幫忙。

  同志就是這樣一個助人為樂的人,他把“助人是快樂的”當作一種信念,當作一種心態。他給人們的印象是他優秀的品德,是他耐心、溫和的心境,是他熱情、友善的心態,是他真誠、真摯的善舉,他就是我們身邊助人為樂的典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脊樑。

  是的,他就是那樣一個人,不計付出和回報,全心全意地做事,那些點點滴滴助人為樂的“小事”,貫穿著他的日常生活,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未曾改變。

  鄉鎮安全生產個人先進事蹟材料3

  張伶同志自調入旅遊局以來一直分管愛國衛生工作,在工作中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執行愛國衛生工作方針,在愛國衛生崗位上成績顯著;開拓進取、工作勤奮,在愛國衛生各項工作中能以身作則,有效地組織、協調和動員各方力量參與愛國衛生運動,圓滿完成愛衛工作重大任務和各項基礎性工作,成績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抓賓館飯店滅四害工作

  賓館飯店是旅遊者旅行的第一站,舒適衛生的居住環境是享受旅行生活的必要條件。從這一點來看,賓館飯店滅除四害的工作尤為重要。張伶同志多次深入轄區賓館飯店進行調研,深入瞭解情況,協助、督促賓館飯店從業者做好滅除四害的工作,切實做到了不留殘餘、不留死角。透過與賓館飯店從業者的深入交流,瞭解他們的需求,從而為我局向各賓館飯店發放消毒藥品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使這項工作得以高效進行。同時利用轄區賓館飯店的星級複查機會,進一步督促賓館飯店狠抓落實除滅四害工作,對於不達標的及時下達整改通知書,限期整改。

  二、抓景區景點疾病預防

  旅遊業的人口流動頻繁,一旦在旅行中感染傳染性較強的流行性疾病,波及範圍及其廣泛。為此針對旅遊景點人流量大、逗留時間短的特點,張伶同志一方面從源頭入手,開展景區衛生整治工作,透過及時清除景區各種生活垃圾、清除低窪處積水、向景區餐飲業者宣傳環保意識等方法,在淨化景區環境的同時,力圖從源頭上減少病原菌和蚊蟲的滋生,減少遊客在轄區感染傳染性疾病的機率;另一方面加大對旅遊者宣傳力度,使其提高認識,加強自我防範和自我保護意識特別是食品安全意識,從而享受愉快的旅行生活。

  三、抓食品衛生安全

  食品衛生安全一直以來都是旅遊工作的重點。為此張伶同志帶領全域性人員多次協同衛生、城管等相關部門做好食品安全的宣傳和檢查工作,特別是景區小商販的管理工作,貫徹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在源頭上減少旅遊者食物中毒的可能性。透過積極宣傳教育和嚴格督促,規範轄區賓館飯店和餐飲業者的經營,使其自覺使用消毒餐具,不貪圖小利而使用有問題的原材料和調味料。同時積極向旅遊者宣傳戶部巷等規模化小吃品牌,滿足旅遊者品嚐正宗漢味小吃的同時,避免旅遊者購買存在衛生安全隱患的無證經營食品帶來的風險,保證其身體健康。

  此外,張伶同志在抓施廟村結對共建的工作中,結合愛衛工作開展了以下活動:

  1,宣傳傳染性疾病相關知識:

  張伶同志透過自學免疫學等專業知識,按照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方式分類向村民講解傳染病預防和控制的若干簡單而有效地做法。為減少致病菌和蚊蟲等傳播媒介的滋生,在全體村民的配合下開展統一處理人畜糞便和生活汙水的整治活動,淨化了施廟村的生活環境的同時,也控制了病原體的產生,受到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

  2,養雞場的疾病預防:

  施廟村擁有眾多養雞場,在創造經濟效益的也存在著一定防疫方面的風險。近年來世界各地的禽流感疫情給養殖產業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和消費者的恐慌。特別是候鳥的遷徙擴大了禽流感傳播的範圍和速度。雖然我國暫時沒有較大規模疫情,但仍需高度警惕。針對養雞場的高密度養殖現狀,張伶同志提出幾點預防禽流感疫情的建議,參照細胞工程無菌實驗室和無菌空氣發酵的技術要點,定期對養殖場進行消毒處理,尤其是角落處。最佳化雞棚通風措施,在進風口處加裝空氣過濾裝置,透過使空氣高速透過陶瓷過濾器的方式,將空氣中的細菌和孢子隔離在雞棚外,降低雞群感染禽流感的風險。

  3,綜合治理雞糞秸稈等有機垃圾

  施廟村及其所在的三店街養雞場眾多,該村村民李友林興辦了一個有機肥廠收集各養雞場的雞糞透過有機發酵生產有機肥料。但由於種種原因,並不能完全、及時地將養雞場產生的雞糞處理掉。張伶同志建議將來不及處理的雞糞和農田裡產生的秸稈一起集中到若干封閉沼氣池中發酵,用以產生沼氣供村民作為燃料,發酵剩餘的殘渣仍可作為有機肥料施用於土壤中,減少化肥施用過多造成的土壤板結和鹽分失衡,保持土壤肥力,實踐綠色農業,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條件。

  4,宣傳綠色農業理念

  張伶同志透過向村民宣傳“物盡其用”、“變廢為寶”的綠色農業宗旨,在潛移默化中倡導綠色農業理念,不僅提高了村民收入,改善環境,更實現了短期效益與長遠發展的有機結合,淨化環境與經濟效益的結合。只有將這樣的綠色農業理念傳播到每一個村民的心中,才能確保農村經濟和生態環境的雙贏,才能確保愛國衛生運動的順利而長期不懈地進行。

  鄉鎮安全生產個人先進事蹟材料4

  李顯貴,男,縣人民法院辦公室主任,系鎮村“三送”工作隊隊長。自“三送”工作開展以來,同志深入基層、真抓實幹,為鎮村的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好事,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累,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平易、親切的工作態度贏得了群眾與領導的一致好評,充分發揚了蘇區幹部親民愛民的好作風,為全體“三送”隊員樹立了好榜樣,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無私奉獻精神。

  一直用真誠的工作熱情,充足的工作幹勁,永不停歇的進取精神,默默奉獻在村這塊土地上,用實際行動書寫著新時期“三送”工作隊長的風采:

  一、堅定信念,樹立“三送”工作目標

  “三送”是一件苦差事,人人都避而舍之,而同志卻迎難而上,主動要求走下基層來當這個“三送”工作隊長。“三送”伊始,他首先對工作隊員說:“既然我們有機會挑戰新的任務,我們就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堅定信念、銳意進取,不怕苦、不怕累,為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困難,為他們送上溫暖,我們絕對不能輸給其他單位,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村的百姓脫貧致富。”隊員們倍受鼓舞,紛紛表示堅決在的帶領下做好“三送”工作。

  二、吃苦耐勞,發揮“三送”先鋒模範作用

  在村香火堂門口的.路邊上垃圾成堆,極大地影響了環境衛生,而村民們的環保意識較差,儘管周圍惡臭熏天,垃圾卻有增無減。

  來到村後,首先就是組織隊員們進行垃圾清理,儘管長期沒有從事體力勞動,他幹起活來卻一點也不甘人後,一鐵鍬接著一鐵鍬把垃圾鏟到大車上,不一會就滿臉通紅、汗流浹背了。他伸了伸腰,一把抹去臉上的汗水,馬上又投入到了緊張的勞動中。沒多久他手上就磨起了血泡,他卻毫不在意,血泡破了也不管,隊員們勸他包紮一下,他笑著說:“沒事,痛並快樂著,痛才能說明我們工作做到位了,而只有熱愛工作才能快樂地去完成,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理應如此。”說的多好啊,做的多好啊,他正是以自己的行動來教導著隊員們。類似的事情還有清理水渠、清理淤泥、割除路邊雜草,這些都是帶領隊員們辛辛苦苦完成的。

  為了保持村的環境衛生,培養村民愛護環境的意識,向法院提議出資3000元為村修建了四個垃圾池。這些正是以實際行動來增強村民的環保意識,更是在隊員中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也為其他單位的“三送”工作隊樹立了榜樣。這件事得到了鎮人民政府和當地百姓的高度讚揚。

  三、鍥而不捨,土坯房改造出謀劃策為村民。

  土坯房改造中,同志不分晝夜,5加2,白加黑,始終給自己施加壓力,每天從早到晚堅守村武幹示範點,積極深入群眾,瞭解群眾住房需求,對其家庭情況和住房情況進行詳細瞭解,以真實的情況反映到相關職能部門中。

  村房屋權屬交錯及分佈雜亂,村情複雜,拆舊建新存在較大阻力,同志即便是處處碰壁,卻始終鍥而不捨,積極聯絡鎮幹部、村幹部、理事會成員研究討論解決方案,並逐門逐戶上門詢問和登記,進行勸說調解,說服當事雙方進行土地置換,確保有需要的農民都能切實得到政策的優惠和扶持。

  鄉鎮安全生產個人先進事蹟材料5

  陳明宣,男,彝族,現年41歲,現任尖山鄉仁厚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2001年初,他帶著改變家鄉落後面貌的心願,當選為仁厚村新一任黨支部書記。十年間,在他的帶領下,仁厚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從一個貧窮落後的村,變成如今欣欣向榮的脫貧致富示範村。

  仁厚村是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尖山鄉的一個行政村,地處尖山鄉東北面,距鄉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鎮雄縣城39公里。東面鄰果珠,西面鄰芒部,北面鄰大灣。轄先峰、大山等2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580戶,共6241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5993人,勞動力2355人。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23550畝,海拔1340米,年平均氣溫23.5℃,適合種植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079畝,林地8748畝,人均耕地0.68畝。全村農民收入以種植和養殖收入為主,村內幹群關係融洽,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全村20個村民小組,有4個村民小組在壩子裡,3個村民小組部分在壩子裡,其餘13個村民小組全部隱藏在大山裡。全村有近6000畝耕地,壩子地只有1700畝,其餘4000多畝全是山地。

  仁厚村從過去貧窮、破舊、村情渙散的落後村,如今一下子成為了欣欣向榮的脫貧致富示範村。村支部書記陳明宣用他一心為民的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期一個基層黨員的本色。

  要致富先修路

  多年來由於路的困擾,仁厚村一直沒有繞出發展的彎子,陳明宣當選為村主任後,把修路作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他深知群眾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土的實際困難,水果摘下了,路不好運不走,賣不上好價錢;糧食收割時,路不好,不能及時顆粒歸倉;孩子們要上學,路不好,需要家長接送。2008年農村通村公路專案實施以後,他四處奔走,跑專案、爭資金,在上級政府及部門的大力支援下,經過一事一議、農民籌工集勞相結合的辦法,不顧自己身體正生著病,帶領全村百姓,修成了全村29.7公里的村組公路,覆蓋了16個村民組、1020戶、4498人。

  抓產業促增收鼓起群眾“錢袋子”

  過去,仁厚村由於產業發展思路不對,群眾單靠傳統的種畜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群眾收入低,生活普遍困難。陳明宣自2001年擔任村幹部以來,一直就把發展產業視為富民強村的唯一出路,陳明宣當選為仁厚村支部書記後,多年村幹部的工作經驗使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村裡產業要怎麼發展?群眾增收渠道該怎麼拓寬?上任伊始的他就確立了“優果興牧抓建設,勞務輸出促增收”的產業發展思路。在正確思路的引導下,仁厚村產業發展從果業開始,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2008年,國家投資280萬元的仁厚村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在市農科所和縣蠶繭辦有關負責人的指導下,全村進行了1380畝的科學栽桑養蠶規劃,共栽種了138000株桑苗,請了市農技中心高階農藝師凌英、胡明成向農民們講解了科學栽桑養蠶技術和科學種植玉米、油菜技術,並針對仁厚村的生產實際情況,提出了當前應加強桑樹樹型培養、科學修剪、合理施肥等田間管理。向農民們講授了栽桑新技術、養蠶新技術、無公害玉米生產技術、油菜種植新技術,共發放宣傳資料、實用手冊700餘份。培訓結束後,他立即組織農民剷除桑園雜草和實施追肥工作,使當年種桑戶每戶就養上一張蠶繭,戶均增收400-800元。並帶領大家搞好玉米的田間管理,擴大油菜種植面積,增加了農民收入。敬業奉獻模範事蹟材料除此之外,陳明宣還積極探索新產業,2010年該村引進了大棚蔬菜種植,去外面學習取經,聘請專家,新建了大棚蔬菜4畝。2009年以來,全村配套種植了板栗1600畝,水保林1468畝,改變了人居生態環境。此外,還積極鼓勵剩餘勞動力轉移,把勞務輸出當做促進農民增收的重點工作來抓,近年來,仁厚村每年勞務輸出均在900人以上,年增收近1000萬元。正是有了陳明宣和村兩委一班人的艱辛努力,2010年仁厚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900元。

  抓基礎強建設群眾建起新房子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的熱潮中,作為村支書的陳明宣更是敢於創新,他從長遠出發,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在新農村示範建設中,敢出新招。為了解決石筍泥石流滑坡地帶農民的居住問題,經爭取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援,石筍涉及45戶百姓的異地搬遷工程於2009年10月正式啟動,黨總支部的成員們深入群眾中調查研究,制定方案。從工程計劃到選址到方案實施,全程參與。該工程總建築6120平方米,現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並硬化了院壩1870米,修建了連戶路,修建了30立方米的水池一個,安裝PE管道6662米;安裝了10千伏的變電器一臺,架設了輸電線路3000多米,使該居民點成為尖山鄉第一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2009年,得到縣委組織部的大力支援,投資42萬元,新建了一幢376平方米的村委會辦公樓,20平方米的食堂,另外修建了圍牆160米,硬化院壩200平方米,並配備了價值兩萬多元的村級活動場所辦公裝置,進一步改善了村委會的辦公條件。在2010年抗旱救災期間,他帶領全村幹部群眾,抗旱救災,身先士卒,共投入抗旱救災的黨員幹部550人,搞好生產自救,積極尋找水源,在祁家灣涼風洞內勘測到水源,修建了20立方米的水池一個,安裝管道2000米,修建了愛心水窖34個,蓄水2740立方米,鋪設PE管道55662米,覆蓋16個村民組,解決了939戶,3965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為了豐富全村百姓精神生活,2009年在縣委宣傳部得支援下,該村又修建了120平方米的農家文化大院一個,設定了書櫃、書桌、音響裝置等。自行編排的文藝節目《彝族舞蹈》、《仁厚新貌》等得到了縣領導的好評。正是陳明宣支書的辛勤付出,全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保持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

  如何謀劃發展,帶領百姓脫貧致富,這位村支書時刻都在思考著,對於“十二五”期間的工作,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結合村情,與全村百姓一道制定出了仁厚村“十二五”規劃和經濟發展目標: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計劃生育率達100%,糧食生產達219.65萬斤,人均純收入1900元;發展經濟林果(板栗1600畝、核桃1400畝、蠶桑500畝)3500畝,搞好仁厚村集鎮道路硬化,繼續招商引資,開發5平方公里的硫鐵礦,完成全村20個村民組的通組公路,勞務輸出產業產值達2000萬元。

  辛勤的付出換來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陳明宣連續三年被評為全鄉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在當地老百姓口中,更是這樣評價他們的當家人:我村社社通公路,菜地即將修大棚;村道條條將硬化,來年運菜更舒心。“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位一心為民的村支書將本著一心為民的宗旨為全村的老百姓的幸福繼續忘我工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