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社工先進事蹟材料(通用6篇)

最美社工先進事蹟材料(通用6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很是熟悉吧,事蹟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什麼樣的事蹟才是規範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美社工先進事蹟材料(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美社工先進事蹟材料1

  社群是鄉農村集中居住區其中一個點位,居住245戶人,居住人口837人。集中居住的有利條件為社群開展家庭教育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社群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社群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積極開展家庭教育工作,依託幼兒園、社群辦公室為陣地,以提高家長素質、更新家庭教育觀念為目標,積極探索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構建社會化、開放式家庭教育工作新格局,有力地促進了社群家庭教育工作的健康發展。

  一、營造氛圍,促進家庭教育工作社會化

  社群以幼兒園為載體,充分透過廣播、宣傳單等形式,開展家庭教育理念的傳播。透過定期舉辦家庭教育培訓班、設立社群家庭教育宣傳欄、開展“爭做優秀父母,培養合格人才”和“孝敬父母,體驗親情”等一系列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傳播家庭教育新方法,營造重視家庭教育,學習科學家庭教育知識的良好社會氛圍。其次,社群以“家長學校”的特色活動為契機,探索家庭教育工作新法。第三是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和以道德建設實踐活動為切入點,開創家庭教育工作新局面。

  二、強化建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服務網路

  社群為開展好家庭教育工作,實施了對上聯絡工青婦組織,中間聯絡教育局、學校、幼兒園教師,對下聯絡學生等家庭教育志願者聯絡方式,實施家庭教育網路化服務格局。目前,社群家庭教育工作已形成以社群工作人員和社群志願者為主的宣傳服務隊伍;以教師、優秀家長、工青婦等人員組成的家庭教學隊伍,實現了家庭、學校、社群相銜接的青少年教育新格局。

  三、傳播家庭教育新理念,轉變家庭教育新觀念

  過去,家庭教育存在誤區,一些家長教育方法不正確、不科學,認識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針對這一情況,社群透過家長學校開展系列講座,把“怎樣培養孩子良好道德品質”、“怎樣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等內容傳授給家長,解決了家長對孩子教育難、難教育的問題,使廣大家長樹立了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了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同時,利用暑假期間,社群引入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學生開展暑期教育工作,對學生進行學習輔導、對家長進行教育講座。截止目前,社群共有200餘名大學生志願者參與社群家庭教育工作,受益面達80%以上。

  四、以人為本,促進家庭教育工作人性化

  為了使所有的兒童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社群採取適當的方式,給予特殊群體中的兒童以更多的人性關懷。一是關注貧困家庭兒童教育問題。在鄉民政辦以及市民政局的支援下,開展了一系列社會救助活動,幫助貧困家庭子女完成學業。二是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入兒童的教育問題。組織轄區志願者隊伍定期為留守兒童補習功課,為流入兒童聯絡學校,解決外來兒童入學難的問題,社群經常組織他們參加一些有益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活動,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三是關注特殊問題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社群採取“一對一”的幫教方式,對問題青少年進行幫教,定期對他們進行家訪,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方法,共同做好特殊兒童的教育轉化工作。

  最美社工先進事蹟材料2

  長安新城社群轄區面積 0.28公里,4700戶,常住人口15000餘人;黨組織建制為黨委,下轄黨支部2個,現有在冊黨員109名;社群黨組織班子成員共5名,專職副書記1名,副書記1名,委員3名;居委會10人,服務站8人。在社群規範化建設工作中,黨委起到了領導核心作用,在“一分、三定、兩目標”基本思路的指導下,服務站制定了“民生為重、惠民為本、服務社群、共建和諧”的目標,居委會制定了“社群幹部工作十則和十點”的雙十準則,進一步推進了社群各項工作有序地發展。

  社群黨委在各項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透過深化社群“創先爭優”活動,堅持民主集中制,凡是社群大事,都要集體討論,形成決議,定期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結合社群實際,努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社群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明確工作思路,完善發展規劃,發揮社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努力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和領導能力,不斷推進各項工作創新發展,得到黨員群眾的擁護。

  社群黨委一直堅持把黨員活動室、黨員電教室等活動陣地建設好,採用因地制宜、小型多樣的原則,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黨員、滿足黨員的需要。圍繞建立學習型組織的要求,利用圖書室和電教室的陣地作用,不斷加強黨員幹部的學習建設,提高黨員幹部隊伍自身素質。社群黨委率領全體共產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在自然災害和重大活動中,多次捐款捐物,在服務平安奧運、國慶安保、兩會巡邏活動中參加執勤,高質量的確保了各項任務的全面完成。

  社群黨委不斷創新理念,以黨建引領培育社群社會組織,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社群黨委將社群零散無序的幾支文體隊伍整合起來,成立了社群全民健身協會,下設老年健身協會,青年體育協會和少兒志趣協會。老年健身協會有舞蹈隊、晨練隊、腰鼓隊、合唱隊、柔力球隊、老年乒乓球協會、書畫協會、民俗活動隊、手工編織隊、京劇演唱票友、太極拳輔導站等,固定隊員450多人。青年體育協會有足球隊、籃球隊、乒乓球隊、羽毛球隊、檯球協會、泳協協會、穿越協會、書畫苑和公益文化活動站等,固定隊員400餘人。社群黨委還指導各協會根據自己的特點,設計會徽標識,建立協會章程,健全網路溝通平臺,參與公益活動,規範自治管理,豐富協會內涵。社群的文體隊伍已經形成品牌效應並多次參加豐臺區、街道組織的各項文體比賽,取得多項優異成績,展現了居民良好精神風貌,弘揚和培育了“外塑形象,內聚力量”的社群精神。豐富多彩文化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使居民健身達到了多樣化、經常化。新型社群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提升了社群居民的生活品位,帶動了社群文化體育活動的蓬勃發展,推動了社群居民的自治建設,為社群建設和精品社群建立增添了活力。

  在過去的這些年裡,長安新城社群黨委始終堅持踏踏實實的態度和過硬的工作作風,努力完成每一項工作,又努力創新與實踐,豐富了黨員的生活,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多次被北京市評為“首都綠色”社群、“體育先進單位”、“體育生活化”社群、“北京市綠色社群”和“雙爭創”先進社群等榮譽稱號。在今後的日子裡,社群黨委將繼續努力拼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社群的和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最美社工先進事蹟材料3

  任冬時,男,1959年出生,大專學歷,現任蒲城縣職教中心教師,高階職稱。

  1966年入學,1981年讀大學,英語教育專業,畢業後先後在實驗中學、蒲城中學、職教中心任教,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英語教育。

  任冬時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均為西北大學畢業生,他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在孝敬老人方面,一直感動著周圍鄰居,影響著親友同事,更推動著整個巷道乃至整個社群的“孝道”文化發展。

  上世紀八十年代,任冬時的奶奶因病癱瘓,當時的他新婚不久,因父親在外地工作,他和妻子商議後就將奶奶接至身邊照顧,三人同住在蒲城中學分給他的教師宿舍中,支一張床,兩口子每天為老人擦洗、餵飯,把屎把尿,有句俗語叫“沒有管爺的孫子”,但是任老師夫婦十七八年如一日照顧老人,沒有絲毫怨言,奶奶在他們的精心照料下,一直活到了九十六歲高齡,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了。

  任冬時的母親是一名退休教師,因積勞成疾,2009年也不幸癱瘓在床,此時的任冬時已經年過半百,他二話不說,將母親接到身邊照顧,和母親同吃同住。因長期缺少運動,老人有了便秘的情況,任老師就自己買來護理書籍,自學為老人調理身體,為老人榨各種果汁、定時定量喂老人喝蜂蜜水,把老人照顧妥當之後自己才入睡,每天入睡都在凌晨兩點之後了,因為要不停地為老人翻身,他四點鐘就起床照顧老人。因為長期生物鐘顛倒,任老師的頭髮大把大把的脫落,到現在已經是“地中海”髮型了。俗話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是任老師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八年,老人身上沒有長過褥瘡,試問,能做到這樣精細照料的世間能有幾人?就是專業的照料機構也未必做得到吧?!

  大愛無言,大孝無聲。任老師夫婦結婚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外出旅遊過,不是經濟條件不好,而是先後照顧兩位老人,沒有時間。有人曾問過他:“你奶奶四個兒子,你母親六個兒子,為什麼兩個老人都是你照顧?你是不是傻,都不知道你是咋想的?”任老師笑了笑說:“沒有咋想,我只是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一句應該做的,包含了多少年的點滴無私付出,平凡的人生也能做出偉大的事蹟!

  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的,孝是人世間一種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親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中國現階段已經步入老齡社會,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程序中,我們不能忘記為國家為社會貢獻了青春的老年人,所以我們的社會發展離不開孝,而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更需要像任冬時老師這樣大孝的人。

  最美社工先進事蹟材料4

  賴小涓,女,48歲,文化程度高中,群眾,工作單位越秀區建設街祺頤居家服務部,越秀區義務工作者協會推薦,其先進事蹟如下:

  賴小涓是越秀區建設街祺頤居家服務部的負責人,3年前在建設街託老服務中心工作的她,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無意中參與了廣州市“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專案的工作,走進了曾經享譽全國的廣州“中環地區”的建設街道社群。從此讓她走上了義工之路。

  義工之路並非坦途。從開始做義工時的飽受爭議到現在人人首肯,從單槍匹馬到建設街祺頤居家服務部及大學生義工隊正式成立,賴小涓用了3年多時間。3年多來,她和她的助老員和義工隊員們照顧了60多名孤寡老人,事蹟感動了整個社群。

  一、一念之間

  越秀區建設街道辦事處是一個老城區。漸漸的,賴小涓發現在該地區,她看到了一群為廣州建設發展中作出貢獻的老建設工人,由於文化素質的緣故,導致了他們生活的條件無法與環境相比,特別是那些一生奉獻給國家而自己又無能為力成家的孤寡老人,給她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影響,激發了她內心的那股憐愛之心,為此,她給了自己一個新的無形人生目標——當義工努力幫助他們,讓他們在奉獻了前半生的同時,去享受社會給予的關懷,使他們的後半生真正體會到“六個老有”願望。從此,她就全力投身到社群義務工作事業中去。

  2014年5月的一天,建設街中馬路社群一個社工到服務部來找她,要求幫忙照料一對無兒無女的空巢老人,她上門一看,“老爺爺頭髮和鬍子又亂又長,大小便到處都是,鬍子上還掛著唾液。”賴小涓還記得當年老人的邋遢樣,一問才知道,老太太因患腦血栓下肢癱瘓,老爺爺患老人痴呆症,已經有半個多月沒搞衛生了。居委社工道出苦衷後,生怕賴小涓她們也會嫌棄不給幫忙,便一個勁兒地央求。賴小涓看著這對可憐的老人,心在流淚,話沒多說就開始為老人服務。由於老人的衛生長時間沒有搞,賴小涓她們用了一整天時間才理完。最後賴小涓對老人說:“以後老人有什麼需求,就給我打電話,我一定上門服務。”後來,老爺爺去世以後,賴小涓把老太太作為一個重點照顧物件,實現了當初的承諾。

  這事對賴小涓的觸動很大。原來,賴小涓從小就在省民政廳大院長大,自小受到扶貧助弱氛圍的薰陶。而她的家中也有患三級弱智殘疾的親人,從小都需要眾人的關心和照顧。所以,當看到那些因患病行動不便的老人時,她想起了自己的家人,也想起了自小看到的一些弱勢人群,就更加理解如此困難老人的痛苦。從這天起,賴小涓便有了組建一支服務隊的想法。

  二、將心比心

  “祺頤居家服務部”是賴小涓為了更好地開展為老服務工作,而創辦的廣州市首間非營利的民辦單位,她帶領了一群“4050”的下崗人員,投身到了首批助老員行列,整整3年的時間,她在無報酬的情況下無怨無悔地去為所有服務人員尋找服務物件,力求使更多老人在享受到社群養老服務貼身幫助的同時,也使在服務部任職的4050下崗人員從中得到應有的報酬和相應的社會地位,她設定了長遠的目標,她將兩群社會底層(低收入老人、失業人員)的人員,透過自己的協調幫助下,形成一個社群和諧的人際關係。為了達到這一和諧目標,她努力地為他們進行了貼心的引導和幫助,為此,她的聯絡手機每天24小時、整年365天都開著,做到隨呼隨應、隨呼隨到,讓老人感到有親人的感覺,她希望自己能為人們抵擋風雨,傳遞溫暖。

  為了建隊,賴小涓一有空就走街串巷,遊說下崗失業人員加入隊伍。可她畢竟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她主動找街道民政科、找居委會主任表明自己的決心,並順利拿到20多名政府購買服務物件。之後每逢雨天,大多數人選擇足不出戶的日子卻成了賴小涓最忙的時候。日子長了,她又主動攬下老人們的家務活。人心都是肉長的,那些當初對賴小涓不信任的人們開始轉變態度,從不信任,到理解信任,如今,在越秀區有需要服務的物件,都願意到她的服務部。

  在服務部幫助的物件中空巢老人劉佩英,因孤獨寂寞,按了平安鍾求助,剛好遇到上班時間,其子女無法及時趕到,一個電話,她立即派出助老員一同前往老人家裡給予了慰籍;其次,在一個傍晚,老人又因病痛突發,拔通她的電話,向她提出了援助請求,她再次第一時間前往老人家裡,免費協助其家屬做了妥善的照料處理,確保了空巢老人的安全,讓老人及其家人體會到社群服務的溫暖。

  三、心心相印

  在建設街轄內社群,除了劉佩英還有20多位老人得到過服務部的幫助,賴小涓和她的助老隊員們還會定期到長者服務站,為那裡的老人提供服務。這些老人和賴小涓等助老服務隊員的感情深厚。2014年4月,賴小涓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是80多歲的黃南柱老人打來的,這是一位從2014年開始,政府設定首批“居家養老”的孤寡服務物件,患有嚴重的心血管、痛風等疾病,生活自理能力差,賴小涓她們為老人設定了個性化的定期服務,如搞衛生、談心,還時常去為老人做飯,並特別吩咐老人一有事情就一定要呼叫她們,讓他就把她們作為子女看待,這次他就是感覺自己病痛發作,難以忍耐了,就電話讓她們送他上醫院,賴小涓一接到電話馬上打出租送老人上醫院,送到醫院後,老人的病情果真及時控制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沒過幾天老人還是不幸地離開了人世。看著如同子女守在身邊一樣安祥去世的老人,她滿腦子都是和老人相處的點點滴滴,真的希望時間能夠停住,心不甘情不願地希望老人多呆長些日子。賴小涓說:老人在送往醫院的路上,蒼白的臉上一直留露幸福快樂的笑容,如同子女陪伴在身邊,老人緊緊握住賴小涓的手,不斷地說自己真的很幸福,有這樣的貼心服務,真不枉此生,在臨終的時候還留下了使她難以忘懷的遺言:“你能親自帶我到醫院來,我感到無比地高興,這是一件對我們老人天大好事,你一定要把這個為老服務工作堅持下去,我們需要你們”。老人的離去,給從未為毫無關係的老人送終的賴小涓來說,這是一件難以解脫的痛苦事件,很長一段時間她的情緒十分低落,由於難以抽離痛苦之情,她曾經有過放棄為老服務的念頭,但是老人的囑託不斷地在她腦海翻騰,無法消失,這也是一種動力,是她感到了一種使命在呼喚,因此不久她又重新振作起精神,以更大的熱情再次投身到了為老服務事業中去。

  四、一心為民

  2014年7月,建設新村廣場裡鑼鼓喧天,這一天是建設地區義工服務總隊——大學生義工服務隊正式掛牌的日子,也是賴小涓最高興的日子,因為“這幾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一致認可”。這可是她這些年中另一個新的目標,就是將身邊的天之驕子——大學生組織起來,讓他們和自己一齊用那無比的愛心投身到社會,利用空餘的時間報效祖國。當天的儀式上,賴小涓作為義工代表宣誓:貢獻一份力量,奉獻一份愛心,幫助一位老人,讓社群更和諧、更溫馨。

  一週前剛剛加入這支隊伍的鄭徑舟同學說,他在華農學習這些年裡,除了學習外總覺得空餘的時間很多,在和他們的涓姐(同學們都是這麼稱呼賴小涓的)相識以來,就深深地被賴小涓的精神所感染,之所以要加入這個隊伍,也是希望在學習之餘能為社群裡的'孤寡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如賴小涓要求的那樣“用年輕人的熱情點燃老年人的激情”去投身為老服務。

  “沒想到她一堅持就是3年。”居委會主任雷愛好不無感慨,她們是看著賴小涓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隨著大學生義工服務隊的日益發展並漸趨成熟,建設街道辦事處經再三考慮,決定為這支民間隊伍“正名”。對於隊伍建設規劃,民生總隊認為首要任務是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我們會予以指導,要做就做出個樣子來”。

  對賴小涓來說,除了義工服務隊掛牌外,還獲得了很多肯定。今年7月,她被評選為“建設地區優秀義工”“居家養老服務優秀管理員”等榮譽。接踵而來的榮譽並沒有衝昏賴小涓的頭腦,她始終記得2014年黃南柱老人的臨終囑託,“榮譽是對過去的肯定,而我必須得堅忍不拔地往前走,不斷繼續地為社群弱勢群體服務”。

  如今,大學生義工服務隊在增添新的服務內容上,為配合國家的“為黨和政府分憂、幫世上父母解難,替天下子女盡孝”為老服務宗旨同時,在使廣州成為“首善之區”的文明建設中努力讓自己能盡一份力量,將“用青春的激情去點燃夕陽的活力”的願望發揚光大,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這個隊伍在賴小涓的集合下,竟然從幾十人的小隊伍擴大到了近五百人的大團隊,將全力以赴地在越秀區內打造一個全新的義工服務新氣象,全心身地投身到了社群裡的各項服務活動。如:社群老人、殘疾、困難家庭等弱勢群體的互幫配對服務,迎接2014年廣州亞運會準備工作配備服務,定期地組織為災區或貧困山區捐款捐物,協助困難同學家庭增收助學計劃等義工專案。透過這些各項活動,使到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人間溫暖和諧的一面,以此讓他們融入到社會的義務工作中去自我體現。

  在社群居民眼裡,屢獲殊榮的賴小涓沒有變,她還是當年那個既細心又熱心的賴小涓,她以高度地熱情將為老服務提升到一個更高的臺階,就如她所說:社群服務也要和世界接軌。

  一位老人(袁惠仙)因其老伴去世,由於其子女都在境外居住生活,無法及時照顧她,原本希望勸她進老人院養老,可是她本人因心理負擔過重不願進住,其子女透過社群找到了她,希望她給予幫助,她經過與老人詳細的交流,先協助其子女為她安裝了平安鍾,並主動為她提供一幫一的居家養老服務,解決了其獨居養老的後顧之憂。

  另外,有一對老人,兒女二十年前都到了國外,如今老人都已近80高齡了,一個有嚴重的腦血栓症,一個有痴呆症,當週圍的人都不願意承諾性地去替其兒女們照顧老人地時候,賴小涓又一次主動承擔起這個責任,讓其兒女能安心地去過他們的正常生活,腦血栓症的老人在去年不幸的去世,仍然又是賴小涓親自臨床照顧老人,並撫摸著老人的雙手送走了老人,這次賴小涓覺得這就是居家養老服務的涵義:老人安樂,家人安心。

  這也就是賴小涓所說的與世界接軌:為走出國門為國爭光的海外子女照顧他們早已習慣國內生活的父母創造一個安享晚年的無憂環境。

  細心和熱心讓賴小涓總也閒不下來,她最苦惱的就是時間不夠用,顧不上家庭,自感對不起家人。如今,義工服務佔去她大半的時間和精力。為了服務部的兄弟姐妹們生計,她不得不擠出時間運用其他的能力掙錢維持祺頤居家服務部的日常開支。

  “我的夢想就是能在政府的更大支援下,建立更多的社群服務專案,擴大服務部的業務內容,聘請更多不同型別的社群服務員,讓那些有著一份愛心又願意參與社群服務的兄弟姐妹們能得到更多的報酬,加快改善生活的速度,提升生活的素質,這樣我就可以用更多的心身投入到意義更深的義工服務中去;讓更多的市民享有各種基本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建設政府倡導的“首善之區”和“打造十分鐘養老服務圈”打下堅實基礎。

  賴小涓憧憬著社群服務的美好未來。

  最美社工先進事蹟材料5

  長沙市天心區城南路街道白沙井社群地處長沙市中心商業區,東臨芙蓉中路,南至勞動西路,西臨白沙中路,北至城南中路,佔地面積0.8平方公里,有居民樓59棟,常住居民2552戶,6742人,轄區單位28家,沿街門店105個。社群黨總支有直管黨員87名,社群黨建聯絡分會黨員人數達361人。長沙市學雷鋒十佳先進集體。

  自社群居委會組建以來,社群充分利用“五老”人員的人力資源優勢,發揮黨員在社群建設中的先進性作用,不間斷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雷鋒志願者活動。

  一、長期開展“保護環境,愛我古井”的學雷鋒活動。

  在社群西南隅,有一處地域小名聲大的白沙古井。白沙古井孕育了一種道德精神,綿延不絕,於斯為盛。白沙古井雖說不是世外桃源,卻形成了一種遠離世俗的氛圍,一種能陶冶人們道德情操的獨特環境。這種氛圍得益於社群長期開展“保護環境,愛我古井”的學雷鋒活動。這支學雷鋒的隊伍中,有社群黨員、樓棟組長、轄區單位幹部、解放軍95333部隊官兵、省武警總隊官兵、黃興小學教師和少先隊員、社群工作人員等,大家一直堅持每月1~2次的愛井護井的活動,人們到了白沙古井,猶如感受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道德浸染:心靈變得純潔了,行為變得文明瞭,人與人之間變得熱情友善了。白沙古井周圍並沒有環衛工人負責打掃,然而平日裡很少見到垃圾髒物。這都是是因為社群的學雷鋒志願者,自覺地、義務地維護白沙古井的環境衛生,如果有遊人或居民在古井公園內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攀折花木、踐踏草坪,學雷鋒志願者必定出面制止。《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設要“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而“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是“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社會公德”的這些內容,在社群學雷鋒志願者身上,得到了生動、具體的體現。

  二、常年開展學雷鋒志願者“一對一”扶貧幫困活動。

  學雷鋒志願者在社群黨組織的領導下,對低保特困戶、下崗失業家庭困難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一對一”扶貧幫困活動。從幫助困難學生、到幫助孤寡老人,學雷鋒志願者們從簡單的做一件好事到成為傳播精神文明、宏揚先進文化的先進代表。在活動中,先進群體和模範人物層出不窮、不斷湧現。志願者們都能夠按照社群學雷鋒活動的總體要求認真開展活動,組織周密,形式多樣,在社群的每一個角落經常能看到志願者們的身影。例如社群困難黨員楊利宜,兒子兒媳都下崗,兒媳患了嚴重的甲亢病,在小學讀書的孫子又不幸患上了慢性腎炎,需要長期服藥治療,她自己每月的工資不過四百來元,兒子在外給人幫工,收入又不穩定,社群黨總支書記黃英得知她的家庭困難後,主動上門噓寒問暖,與她結為“一對一”幫扶對子,多次對她的家庭進行資助;楊利宜本人也是學雷鋒志願者,她不顧自己年近七旬的年紀,自覺擔任社群居民宿舍的看門守棟員,每天都把宿舍的空坪隙地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年365天風雨無阻,還義務照顧樓上癱瘓的獨居老人楊俊,幫助他訂報送報、倒垃圾、送熱水,楊俊過意不去,要酬謝她,她對老人說:“我是一名學雷鋒志願者,雖然生活並不富裕,但我願意象一支蠟燭一樣,在我力所能及的時候燃燒自己,讓雷鋒精神的光芒照亮我的餘生”。

  三、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充分體現雷鋒精神。

  我們社群的學雷鋒志願者中,其中“五老”成員佔了三分之一,由於他們都是政治素質高、熱心社群公益事業的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一直在社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發揮著他們的重要作用。例如社群離休老幹部徐克同志,不遺餘力為延安精神進社群、進學校無私奉獻,他每年都義務組織省延安精神研究會的老同志到社群市民學校和黃興小學開展未成年人革命傳統教育演講、帶領孩子們開展學雷鋒活動,並自費購買《南泥灣小故事》系列圖書送給社群圖書館和黃興小學學生,還牽頭為社群關協募集青少年教育活動資金慷慨解囊,他自己家裡有一個孩子患嚴重的心臟病,一個孩子下崗,一個孩子失業,但他很少對人提起,孩子們的經濟困難都是他幫助解決,自己過得非常簡樸,和老伴在單獨家時,都是自己擀麵條、烙餅、喝粥;社群離休老幹部張子光,是一位年過八旬祖籍山西太原的老八路軍戰士,他則數年如一日,在學校附近義務保潔,撿拾白色垃圾,在社群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中,多次宣講雷鋒精神、太行精神,使社群青少年大受教育。

  四、堅持就是特色,學雷鋒活動在白沙井社群長期開展。

  自從一九六二年三月五日毛澤東主席揮起大筆,留下了“向雷鋒同志學習”後,學雷鋒再不陌生,這句話深深的刻在人們的心裡。每逢三月,全國上下都掀起了學雷鋒的熱潮。因此有些群眾對學雷鋒活動理解為“雷鋒叔叔年年有,三月來了四月走”,但在白沙井社群,學雷鋒是一項堅持數年的志願者活動,並創新性地開展活動,內容不斷豐富、範圍不斷擴大、形式不斷創新,從綠化美化社群、愛井護井、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困難群體的“一對一”幫扶等活動的開展;社群“五老”人員積極發揮作用,從身邊事,感染周圍人。社群老黨員張子光,獻愛心作奉獻,在黨的85週年之際,交特殊黨費1000元,愛心捐款1400元,天心區科普協會捐款100元,為白沙井社群青少年基金捐款500元,並看望患病同志並獻愛心200元;助人為樂,別人的難處,就是自己的難處,特別是在住院期間,多次把每個病房門口的垃圾倒掉,並把自己的住房衛生搞得乾乾淨淨的,深深感動了病人和醫護人員,受到好評和讚揚。透過這些不僅在形式上收到了好的宣傳效果,也使社群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社會上也贏得了好的反響。今後我們要本著堅持就是特色這一宗旨,把此項活動長期開展下去。

  學雷鋒行動不能停止,雷鋒精神不能丟。我們社群將在在今後的工作中處處以雷鋒為榜樣,嚴格要求,努力學習、紮實工作、無私奉獻,在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拼搏奉獻,做雷鋒精神的傳播者。雷鋒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雷鋒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代表了當代人文明素質進步的正確方向。因此,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將雷鋒精神進一步推向深入。

  最美社工先進事蹟材料6

  張輝:用汗水澆灌志願之花。女,今年62歲,建設路社群關工委副主任。她像老黃牛,在志願服務的沃土上,在群眾工作的田野裡,辛勤耕耘,播種希望,收穫幸福,用汗水澆灌志願之花。

  在張輝的努力下,建設路社群關工委每個月組織青少年開展主題鮮明的詩詞朗讀會,深受大家喜歡。寒暑假她堅持給青少年講安全知識,宣傳愛國精神和國防教育知識,使孩子們懂得國弱就會捱打,國強老百姓才有幸福生活。暑期帶領青少年慰問消防官兵,參觀黃石市氣象局,讓青少年既開闊了視野,又增長了見識。同時她還對留守兒童進行結對幫扶,社群有位劉姓同學,父母離異,父親在外打工,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相當困難,張輝每年給該同學買書包、學習用品,並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寒暑假張輝有時還把該同學接到家中同吃同住,像對待自己的孫子一樣。

  4年來,張輝每晚在張之洞廣場"天天跳、週週唱"活動中義務為大家播放音樂,無論是嚴寒酷暑,每晚七點音樂準時響起。她每年堅持帶隊經常性到福利院慰問演出,讓孤老不孤,福利院的老人都認識她,如果有陣子沒見到她,還要打電話給張輝問一下什麼時候再來。

  為了社群的文體事業樂於奉獻。

  張輝多才多藝,有主持、朗誦等特長,多次在省裡奪得大獎。在社群籌備"喜迎十九大"大型文藝匯演期間,她每天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編排和練習。她還為建設路社群居幹精心編排了一套歌頌社群文明建設的快板,督促大家經常練習,併到居民樓棟表演,樓棟居民聞訊圍攏來,笑聲、掌聲伴隨著快板聲在空中久久迴盪,營造了濃厚的建立全國文明城市氛圍。

  張輝同志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志願者的無私貢獻精神。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為了老弱孤殘的幸福生活,她默默奉獻著自己的溫暖和關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