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精選24篇)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同學們好!”2022年10月12日,“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在問天實驗艙內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精選24篇),歡迎大家分享。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1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從那個任人宰割的時代,到如今建造起屬於我們中國人的“星星”,再到今天我們的航天員自如得在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中國科技進步的腳步永不停歇。

  2022年10月12日,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他們精確又有趣的講解,讓我們從中獲得樂趣與奧秘太空的知識,激發無數青少年對太空的無限遐想。

  首先,三位航天員們向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的基本情況以及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等。

  其次,他們又做了“水球變懶實驗”,他們先擠出一些水,再在晃晃悠悠的透明水球中小心翼翼得放入一顆空心鋼珠,鋼珠慢慢悠悠穿過水球,眼看就要透過水球飛到空氣中去。可是,突然水球彷彿有粘性似的,一下子把鋼珠“拽”過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是微重力環境下,液體與液固混合體在相同力度衝擊作用下的振動表現,激發了我們無限好奇心。

  緊接著,他們又向我們表演太空趣味飲水,這可讓我來了興趣。三位宇航員用長達兩米的引水管,地面由於重力的作用,飲水管越長,吮吸水的力越大。而空間站是微重力環境,不費力就能喝到水。這個實驗真的是有趣極了!既讓我們於無形中學習到了很多,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太空實驗的多姿多彩。歸根結底還是祖國的強大,才能讓我們有如此近距離感受太空現象的機會,近距離感受科學。

  接著是同學介紹對植物的生長觀察日記,三位航天員有條不紊得介紹著太空水稻,在太空實驗艙這樣微重力的環境下,水稻吐水現象更加明顯,令人感到新奇無比,哦!原來太空中的養殖水稻是這樣生長的!

  最後是提問環節。有幾個問題讓我感覺很棒。“以後還會有什麼樣的動植物住在太空旅館裡面呢?”這位同學的問題非常符合今日太空課堂的內容,航天員們也耐心的做了回答,提到了動物蠶。“太空沒有上下左右且沒有重力,為什麼植物的根能夠扎到土壤裡呢?”原來,植物不僅有向重性還有向水性,土壤裡有充足的水分,所以根向土壤裡生長,不過會呈現出比較凌亂的狀態。

  這次天宮課堂,讓我體會到祖國科技的強大,科技的魅力。使我明白新時代的青年,應有一顆敢想的心,一張敢說的嘴,一隻敢做的手,一雙敢當的肩,方可以青年之姿,浮舟於滄海之上,立馬於崑崙之巔。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2

  “天宮課堂”第三課定於10月12日下午15時45分開始,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將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面向全球進行現場直播。

  浩瀚宇宙充滿夫知,人類對直理的探索永無止境,永攀科技高峰的腳步從未停歇。中國始終飽含對太空的探索熱情,堅定科技創新的信心,浩瀚星河中的“天宮”為廣大青少年諑夢未知寶審,提升科學素養,增進愛國共識提供了新的科普課堂。

  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建立66年。66難奮進,66華秋實,中國航天人依靠自力更生的韌勁、銳意創新的闖勁,推動國家航天事業堅定邁進“跟跑”“領跑”的新時代。放飛“嫦娥”,取回月壤,實現攬月夢想;遠送“天問”,遙控“祝融”,實現探火夢想:託舉“神舟”“天宮”“天舟”“天和”,逐步實現飛天夢、步天夢、駐天夢,中國航天的圓夢之筆跨越數億公里,把“中國紅”揮灑在星河之中,成為播種科學種子的最好教材。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青少年好奇宇宙、崇尚科學、熱愛創新,中國的航天科技事、才能活力迸發、後勁十足。正是基於此,“天宮課堂”成為當下培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最鮮活載體。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生動介紹展示了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授課期間,航天員透過視訊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在現場教學、天地互動中,青少年能夠更加直觀地從太空的“神奇之外”中感知科學魅力,在心中和下一顆愛科學的和子。

  在實時交流中,中小學生能夠更好了解祖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和成就,感悟航天事業孕育出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偉大精神,進一步增進青少年對航天科技的興趣,激勵他們志存高遠,熱愛祖國、建設祖國。後續,“天宮課堂”將持續開展太空授課活動,積極傳播載人航天知識和文化,“天宣”將成為激勵全國青少年傳承愛國主義精神的新課堂。

  “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夢想是激發活力的源泉。中華民族是勇於追夢的民族。”2013年,神舟十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王亞平首次在太空授課;如今,在“太空班”孩子心中播下的“航天種子”已經發芽開花,一批批新時代的航天人正不斷湧現。現在,“天宮課堂”以更新,更高的創新平臺為青少年普及科學知識,必將在青少年心中種下“追光逐夢”的新種子,為國家航天事業發展培育更龐大的“後備軍”,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更和諧的創新環境。

  “年少所愛,終將奔赴。”期待“天宮課堂”串聯起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堅定腳步,鋪就好中國青少年奔向“星辰大海”的逐夢之路,點燃愛祖國、愛科學的“星星之火”,照亮祖國繁榮昌盛的新徵程。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3

  10月12日下午15時45分,“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航天員老師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了太空授課。他們傳授給我們很多科學知識,帶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太空家園,原來遙不可及的太空能變得觸手可及!

  航天員老師們首先向我們展示介紹問天實驗艙的基本情況以及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和變重力實驗櫃等設施裝置。真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其次,航天員老師們向我們展示了毛細效應實驗和水球變“懶”實驗。原本劇烈晃動的水球加了一顆空心的鋼珠後,再受到衝擊後就不會變得那麼劇烈晃動了,真是神奇極了!

  緊接著,航天員老師們又向我們展示了太空趣味飲水,展示在微重力環境下,使用超長吸管喝水的有趣現象;會調頭的扳手,展示微重力環境下的扳手旋轉翻轉的現象以及植物生長研究。最後又進行了有趣的學生問答。這一切對於我來說,無不彰顯著太空的奧秘。但更讓我深有體會的,則是中國科技力量的強大。

  想想當年,中國還只是一塊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隨時都有亡國滅種的危機。但中國人民矢志不渝,砥礪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之中,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在一場又一場戰爭中奪回國家尊嚴,實現了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飛躍!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到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一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未來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牢記初心,不辱使命,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註新的精神海拔高度!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相信在未來,我們必將能創造更多的航天奇蹟,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精彩的中國印記!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4

  今天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三課,陳東、劉洋、蔡旭哲三位航天員老師為我們授課。首先,他們介紹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還展示了問天實驗艙理的神奇裝置,包括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等等。隨後,三位老師又向我們展示了毛細效應、水球變“懶”等許多神奇的實驗。毛細效應實驗展示了在失重環境下液體顯著的毛細現象,和蘊藏的一些深奧的科學現象。

  我感嘆科學的力量,所以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努力奮鬥,實現屬於我的“天宮夢”。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5

  今天觀看了《天宮課堂》,我充分了解了我國科學的發展。在宇航員老師的講解下,我知道了問天實驗艙裡各個機器的用處,在各種實驗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球變“懶”的實驗了,原來,在水球中放入一個空心鋼球,就可以將水球的顫動減少。在這裡,我們看見了一粒種子,經過七十多天的成長,他終於長出了綠油油的嫩芽,開出了白色的小花。我覺得從現在起,我們要好好學習,爭取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祖國的驕傲。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6

  今天,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三課,這是航天員第三次在太空中授課,他們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陳冬、劉洋、蔡旭哲3名航天員在軌介紹了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等有趣的實驗,讓我們學到了豐富的太空知識。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太空裡是沒有重力的,所有東西都會浮在空中,航天員想要喝到水,就要把水吸出來,然後吃下去。

  航天員老師演示完實驗和有趣的現象後,還和山東、北京、雲南的同學進行現場了互動,為同學們進行了答疑解惑,我也真想與三位航天員老師現場互動。

  啊!宇宙真是太奇妙了,我真想成為一名航天員!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7

  “天宮課堂”第三課開始了,中國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在距離地球400多公里的“問天實驗艙”上向全國青少年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現象等等,將給孩子們植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開啟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浩瀚宇宙,蒼茫太空,自古以來就令全人類神往。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諸多傳說和故事。

  太空有太多的夫知和無窮的奧秘等著人類去探索、去發現。

  透過天宮課堂第三課授課,孩子們看到了失重環境下液體顯著的毛細現象,微重力環境下液體與液固混合體在相同衝擊作用下的振動表現、微重力環境下使用超長吸管喝水的有趣現象以及微重力環境下的扳手旋轉翻轉的現象……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的直觀表現,也是人類追逐太空夢的具體成果。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後繼。

  壯麗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無數先驅和智者。他們用超越時代的智慧和勇氣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澤後世的壯舉。哥白尼仰望星空發表了“日心說”,布魯諾用生命和鮮血捏衛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仰望星空,召喚著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偉大的科學精神在民眾間生根發芽,使思想之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昭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旅途。

  相對於深邃寥廊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為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機

  和意義。追逐夢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勤奮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們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係,如何認識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於集體的夢想之中,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讓更多學子仰望星空,激發起他們探索世界奧妙的激情,中華民族的前途必將更加廣闊,中國夢必將更加宏闊壯觀。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8

  當航天員們在《天宮課堂》為我們太空授課時,你是否瞭解過他們為夢想付出的努力?他們是一個為了夢想而不斷奮鬥的普通人,但是堅持讓他們的生命變得與眾不同。夢想雖然美麗,但如果沒有堅持的勇氣和行動,那麼,那份美麗就只能停留在夢境中,而不會成為如今的現實。

  他們的事蹟全都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有夢就動力,有動力夢想才能成功;有夢就要堅持,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有夢就能出彩,只有出彩才算成功。

  夢想不會拋棄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拋棄自己。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所以,儘管在實現夢想的旅途中會出現各種磨難,必須經受多重考驗,甚至會讓我們難受得哭泣,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疼痛,但是,如果放棄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就算再苦再痛再累,我們一定要堅持。因為,堅持是通向夢想的最好途徑。

  夢想是一枚鑰匙,它不能開啟所有的鎖,但卻能夠開啟屬於我們自己的鎖。但有個問題,這枚鑰匙可能需要我們自己去打磨,打磨得更適合開啟夢想的鎖。沒有經過雕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的朋友,就讓夢想雕琢我們的人生,就讓夢想帶領我們走向成功吧!

  如果想要放棄,請握緊手中的鑰匙,堅定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開啟那把鎖!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9

  “天宮課堂”第三課授課的物件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擔任“太空教師”,為大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位“大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展示了四個有趣的科學實驗: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這次天宮課堂中還將展示出問天實驗艙的一些神奇裝置,包括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和變重力實驗櫃等。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著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著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這是“天空課堂”第二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大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著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10

  數千年來,我們對宇宙星辰有著很濃烈的興趣 , 從古代傳說的嫦娥奔月 , 到如今真正實現載人飛船上天 , 我們中國人實現了從夢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 。

  中國的太空探索早在公元前10世紀 , 中國人就摸索出了火箭的製作原理 。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 , 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前 。在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 , 對天文現象就已經有很豐富的記載 。

  我們的古人一直都對天宇、太空有著不凡的憧憬和夢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的傳說,敦煌壁畫中的高飛入雲的神女,無數星相學家凝望星辰的感悟筆錄,都是古人飛天夢想的記錄。

  唐朝詩人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的躍躍欲試。宋朝的詞人蘇東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惴惴不安……都體現了中國古人對朗朗太空的好奇、嚮往和揣測。至於說到《西遊記》裡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的“齊天大聖”孫悟空,更是把人類飛天的浪漫設想發揮到了極致。

  古代的君主十分重視與崇拜上天,認為天象的變化關係國家的興衰,歷朝歷代都設立了觀察天文的部門,如“欽天監”“司天臺”“太史院”等機構衙署來觀察天象變化,用來預測吉凶禍福,指導農業發展等。以至於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十分發達,長期處於世界前列。

  這些故事與詩詞反映了古人的對於飛行的渴望。據史書記載,明朝一位叫萬戶的人對飛天邁出了最初的一步。萬戶其人,是明代一位官員。他為了實現自己的航天夢想,自行設計了一個綁有47支火箭的椅子,上接大飛鳥形態的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隨後,他自己坐了上去,讓親隨將自己綁實後點燃火箭。

  只聽見陣陣轟鳴,飛鳥衝上雲霄,隨後萬戶與他的飛天裝置一同化作一團絢麗的火球狀煙花,在空中漸漸消散。

  萬戶的這一壯舉讓他為此獻出了生命,但他的實驗為人類探索太空與認識宇宙作出了重大貢獻。197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為了紀念萬戶飛天的壯舉,將月球背面一座大型撞擊坑命名為“萬戶撞擊坑”。

  後來到了1970年4月24日,隨著中國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人拉開了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

  如今的中國,有了領先世界之林的超然成就。“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星際,將我國典籍上的神話傳說悉數變為現實。

  今天,中國的三位航天員,更是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天宮空間站,為全國學生開啟了“天宮課堂”的第三課,開啟了我國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我們是見證祖國富強的一代,太空授課正印證著祖國的富強之路,永遠祝願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強大。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11

  星漢燦爛,若出其中。

  2022年10月12日,第三次天宮課堂拉開帷幕。

  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將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

  與天宮課堂二號不同,“天宮課堂”的“講堂”在以往天和核心艙的基礎上,新增了問天實驗艙,這樣“太空教師”的活動範圍更大了,相應在直播當中用到的攝像機機位和保障裝置變得更多,地面排程的操作也更加複雜。這也是課程的第一項:介紹問天實驗艙。

  身著藍衣的航天員們一邊介紹一邊來到植物樣品採集的地方—生物技術實驗櫃,航天員陳東老師為我們簡要介紹了實驗櫃的原理與功能,並引出了今天的第一個小實驗:毛細效應實驗。在實驗中,同學們發現沒有重力作用下,液體表面張力會更大,促進液體不斷上升。

  緊接著,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了“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掉頭的扳手等多個有趣神奇的小實驗,讓我們充分體驗到了太空的奇妙與神秘也激發了我們對太空未知事物與太空自然的探索精神。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會掉頭的扳手”這個實驗,宇航員陳東轉動了一個小扳手,又轉動了一個大一點的扳手。小扳手上端一會兒再上,一會兒在下,旋轉地十分快速,如秋天的落葉一般,隨風飄舞,不一會兒別從陳老師的手中逃之夭夭了。大扳手呢,一端做了橙色記號,陳老師輕輕一撥,扳手左右旋轉起來,橙色的一端一會兒在左,一會兒往右,同時還向下不住地逃竄去,陳老師迅速一抓才讓這失去重力束縛的小扳手停下來。這個現象被稱為賈尼別科夫效應。

  實驗後,同學們積極提問,航天員們一一解答。

  最後,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主持人們言畢後的一陣陣掌聲中落下序幕,此次天宮課堂圓滿結束。

  在本次天空課堂,我學到了繁多的知識,也漲了很多見識,對生活也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對未知也產生了許多追求與嚮往。

  在太空,連原本身邊普遍得不曾入眼的小物,都成了科學家們重點的研究物件。每一次不經意間的舉動,都會成為偶然發現某種定理的契機。

  地球的奇觀異景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那未知的遠在天邊的星河裡又充滿了多少神秘呢?在未來,我們將去探索,去發現,去應用一個又一個不一樣的奇妙事物,去完善,去成就,去感受每段瑰異的專屬於宇宙的故事……

  那遙遠的蒼穹之上,又藏著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12

  中國空間站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蘊含著獨特的豐富教育資源,對激發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弘揚科學精神、熱愛航天事業具有特殊優勢。

  “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將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物件,並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

  2021年12月9日,“天宮課堂”第一課開講,2022年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開講;在這兩次授課中,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精彩的太空科普課。時隔7個月,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又給我們帶來了“天宮課堂”第三課。

  “天宮課堂”第三課將繼續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

  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手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並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旨在傳播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看了這一課之後,我學到了更多的有趣的科學知識,再一次被科學的魅力所震撼,同時為中國的航天事業感到驕傲。“少年強,則國強”,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首要任務——學習,學習使我們強大,只有透過學習才能獲取更多的知識,才能理解航天事業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影響。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志存高遠、忠於祖國,努力做新時代具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愛國者。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敢於擔當、勇幹奮鬥,努力做新時代具有責任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建設者。

  新時代的青少年們,讓我們勒奮學習,錘鍊身心,努力做新時代且有過硬本領和高尚品格的接班人。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13

  雖然疫情阻擋了我們上學的路,但阻擋不了我們熱愛科學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第三課》,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似乎有訴不完的科學情懷。

  在空間站裡,陳冬、劉洋、蔡旭哲三位老師為我們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實驗課。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它拉近了我們與宇宙之間的距離。在這一個小時裡,我大飽眼福,不僅看清了微重力環境下會旋轉翻轉的扳手,瞭解了在空間站裡微重力環境下,使用超長吸管喝水的有趣現象,還知道了在失重力環境下手細效應如何大顯神威……這一切讓我感受到了太空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最後,他們還為現場課堂的同學們解答了很多有關宇宙奧秘的問題,我多麼希望自己也是現場的一員能向他們請教!

  我是一個熱愛科學的人,聽完這堂課更加激發了我探索宇審奧秘的興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審來秘,必須從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將不懈地努力奮鬥,去實現我的天宮夢。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14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隨著屈原的這首《天問》,人類,就開始了對太空的探索。它一直是人們所向往的領域,上個世紀,它仍然是知識的荒原。可在如今,它已然成為了“三尺講臺”。

  在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由天核心艙中的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授課”。看完了這僅五十分鐘時長的太空授課,心中卻是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授課,更是一種點燃人們對太空探索激情的火種。如同普羅米修斯的壯舉,這堂課給人們對太空的熱情帶來的星星火種,引發的火勢卻可以燎原。

  “天有多高啊,天的外面是什麼啊……”這些兒時的問題,我在一些科普讀物上知道了答案,明白了還有太空的存在。於是從此,便對太空有著絲絲的好奇。

  但是,隨著不斷的成長,兒時的好奇心似乎已經被時間長河所磨滅,已有多久沒想起太空來了呢。

  隨著神舟飛天,心中的好奇終於又被引發了出來,直到看了這節太空授課,才明白,原來心中對太空的嚮往,一直存在。

  生動的課堂如夜中的明燈,引我們走近太空,幫助我們明曉了知識,同時又點發了我對太空的熱情。那麼,太陽系之外有什麼呢?宇宙還未形成前,天地又是什麼樣子?

  不由得,對太空充滿了好奇,想以熱情來探索太空,探索那麼未知的領域。仍記得有一首詩中詩人寫道,寧願變成一根樹根深扎地底,也不願在星空中飄浮。我卻想說,我願意在星空中漂浮、探索,來滿足自己的好奇、願景。

  用熱情探索太空,探索未知的領域,這就是我的感悟。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15

  奮鬥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勒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鬥,在反覆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經驗、強本領,飛天遨遊、出艙行走需要紮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

  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鬥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佔“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著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

  無論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著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著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16

  今天下午15時45 分,“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四號航天員 :陳東、劉洋、蔡旭哲互相配合為我們授課 。三位航天員分別演示了:問天實驗艙介紹、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 、天地互動環節 。他們教授的`實驗知識 ,在我的腦海中久久迴盪。劉洋老師向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還介紹了用吸管喝芒果汁等,陳東老師戴 MR 眼鏡做植物生長介紹,蔡旭哲老師給同學們回答了天地互動環節……

  透過這次天宮課堂的學習讓我收穫滿滿,我一定要珍惜當下來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將來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17

  今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的一天,因為我觀看了期待已久的天宮課堂。

  “天宮課堂”第三課向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了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航天員還為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太空中趣味飲水、扳手是如何調頭的,最後介紹了植物生長研究專案,進行這些”課程“的同時,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們還與在地面的我們進行了互動交流。

  毛細效應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液體顯著的毛細現象;水球變“懶”實驗:探究在微重力環境下,液體與液固混合體在相同衝擊作用下的振動表現;太空趣味飲水、扳手旋轉翻轉、植物生長都很神奇,很有趣。

  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螢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教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18

  “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一條路是平坦的,只有那些能夠沿著陡峭山峰攀登的人才能夠抵達更光輝的頂點。”這是曾經馬克思為激勵青年人為科學而奮鬥所說的一句話,而如今正在被一代又一代的華人所證明。今日的天宮課堂令世界矚目,今日的科技令世界驚歎。

  今天,萬眾矚目的“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始。中國航天員陳東、劉洋、蔡旭哲在距離地球400多公里的“問天實驗艙”上向全國青少年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觀象,給我們直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開啟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此次的天宮課堂,三位天宮講師為我們進行了豐富的授課。首先,航天員劉洋為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向我們展示了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試驗櫃和變重力實驗櫃等設施裝置。每個實驗裝置都令我們眼前一新,充滿好奇與想象。航天員陳冬在太空中做了有關“毛細效應”的實驗,為我們展示了失重環境下液體顯著的毛細現象。同時告訴我們毛細現象的重要性和工程應用。我們都對“水球變懶”得實驗充滿興趣,微重力環境下,液體與固體混合所形成的水球,在遇到衝擊時與單純的水球振動的不同,我聽得聚精會神。

  一個又一個實驗解開我心中諸多疑惑,同時帶給我更多的思考與啟發.....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偉大的事業離不開持續的奮鬥。當中華大地的先人們仰望星空,暢想嫦娥飛天,牛郎織女時,何曾想到後輩以勇氣和毅力,犧牲與奉獻踏步走向太空-----嫦娥問月、北斗指路、神舟十三號返回、神舟十四號升空.....從近地到探月、探火,一顆顆衛星翱翔與九天。然而,太空探索離不開航天人的晨光實幹。從撿漏的科研院院所到孤寂的實驗基地,從荒涼的戈壁沙灘到浩瀚的星辰海洋。他們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終讓祖國的聲音傳遍世界星際,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國人逐夢新時代。

  不斷重新整理的飛天足跡,彰顯了中國航天在創新道路上,以往天前的豪邁。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天船繞地球飛行,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圓。18年後的幾乎同一天,三名“神十三”航天員太空出差,從“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從太空出艙到空間站艙外維修.....包含神舟十四號在內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8次載人飛行。可以說,次次都充滿挑戰,但也次次都是創新,次次都是挑戰。

  尊敬的前輩們,您的一腔赤誠,不會被辜負。和我一樣的航天夢的新一代,正在趕來的路上!

  天梯無捷徑,唯有苦攀登。尊敬的前輩請您放心,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吾輩一定謹遵教誨,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擁抱星辰大海。弘揚航天精神,讓夜晚的天空因無數顆星星的閃耀而熠熠生輝。讓中國的航天事業因有更多的我們而薪火相傳、行穩致遠...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19

  今天,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三課。認識了生命生態實驗櫃等神舟十四號飛船上的實驗器材。還“參觀”了問天實驗艙;知道了太空中的“趣味飲水法”;目賭了玩皮的扳手調頭往回“趕”。讓我明白了許多在微重力下的物質的神奇變化。我在心中暗自發誓,長大了也要當一名航天員,在太空中做各種各樣的奇妙實驗!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20

  “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

  推開雲霾,穿過那脈動氣層,遨遊太空,遨遊於那無盡星簾,探索著,那源頭無限。

  不覺已迎來了第三次的天宮課堂,全體師生雖因疫情無法相聚一堂,但我們也透過線上形式觀看了久違的天宮課堂。每個人的心中都懷揣著興奮與激動……

  本次課堂與上次大差不差,仍舊使用“天地對話”進行授課。神舟十四號的飛行承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全國的人民開展了一節生成有趣的“物理兼生物實驗課”。航天員們向我們大家介紹了問天實驗室;講述了毛細效應實驗;介紹了植物生長研究專案;還做了許多趣味難忘的小實驗,如水球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以及會調頭的扳手……最後還與同學開展了天地互動環節——四個省份的中小學生在與航天員們的精彩互動中,提出了許多深奧或有趣的問題,如:

  未來還有什麼動植物“住”進生命生態櫃?為何在微重力環境下植物的根能植入土壤?植物在太空生長週期與地面有區別嗎?太空植物接受的光照是自然光還是燈光?機械鐘和電子鐘在太空能使用嗎?空間站顛簸嗎?可以看到其他航天器嗎?在宇宙中看地球有幾種顏色?怎樣成為一名航天員?這些問題有幼稚,有成熟,但它們都寄予了全國中小學生,甚至廣大人民對太空的嚮往好奇。航天員們也對其作出了或詼諧、或嚴肅的回答。在互動環節結束後,航天員們也都十分欣慰與自豪。他們欣慰祖國的花朵們的蓬勃朝氣,欣慰祖國花朵對夢想的追逐不棄;他們自豪國家的繁榮昌盛,自豪有國家人民的關注與讚譽。

  今日,我們透過天宮課堂揭開了問天實驗艙神秘的面紗,也透過對控制變數法和模式植物的學習都有了更好的認識,除此之外,航天員老師還透過一些太空物理實驗向我們展示了太空微重力的神奇,。我們也透過航天員和科學家配合完成的樣本採集任務體會了“天地通一合作”的魅力。未來,更多的科學實驗即將在太空開展,讓我十分期待。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相信隨著更多空間站的建起,必將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生命的本質,探索宇宙的未知。

  今年是載人航天工程立項30週年,30載,歲月荏苒,幾代航天人開拓創新,未來,中國人探索的步伐將邁向更深更遠的宇宙,星辰大海,必將留下更多屬於我們的印記。載人航天的未來,需要我們青少年,科學探索的事業也更需要我們。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21

  2022年10月12日,“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講。“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空間站第三次太空授課活動。

  “天宮課堂”第三課首先向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然後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了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航天員還為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太空中趣味飲水,扳手是如何調頭的,最後介紹了植物生長研究專案,進行這些”課程“的同時,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們還與在地面的我們進行了互動交流。在“天宮課堂”第三課中我學到了更多的載人航天知識,對科學的興趣變得更加強烈,非常感謝航天員們的科普。

  時至今日,天宮課堂已經開啟了三次課程,它對於我們青少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天宮課堂培養了青少年對於科學的興趣,為後續科學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青少年是國家科技創新人才的後備力量。一個國家的崛起,從青少年熱愛科學開始。所有夢想的萌發,都可能來自生命體驗中一次微小的觸動。天宮課堂給許多青少年帶來了這樣的感受。

  科學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與國家科技發展程度、教育整體質量等因素環環相扣。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22

  《天宮課堂第三課》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天宮課堂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比次,中國航天員們在4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裡各種大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寶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豪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23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悅;我還看到網際網路已經觸及千家萬戶,滑鼠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訊猛的社會里,口首過去,又展望著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裡求得發展,是我,更果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準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慧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著。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臺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堂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著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樑,我們有著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里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湧向前了。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直播觀後感24

  今天下午,第三次“天宮課堂”開始啦。我們連線了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老師們,跟著老師們瞭解了許多有意思的太空實驗。

  太空中老師們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讓我知道了宇宙中的失重現象。

  透過連線的方式看到的宇航員老師站立不穩,走路也很吃力。但他們依然把這些當作習以為常,這都離不開他們平時的艱苦訓練。我們也要努力學習物理知識,課餘多瞭解太空,長大後為中國航天事業添一份力量。最後,向所有的宇航員致敬!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天宮課堂”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也相信這場令人難忘的“天宮課堂”,已經在同學們心中種下了一顆科研的種子,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擁抱星辰大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