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觀後感(精選5篇)

青山不墨觀後感

  青山不墨觀後感(精選5篇)

  一圈年輪,代表樹經歷的一年。一部《青山不墨》,是林業人的70圈年輪。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青山不墨觀後感(精選5篇),希望大家喜歡。

  青山不墨觀後感 1

  近段時間,我正在收看央視一套熱播的《青山不墨》。

  《青山不墨》一部反映新中國林業建設的電視劇,由王洛勇、李幼斌、顏丹晨等主演,它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國建設初期,林業工人為建設林場,建設新中國付出的艱辛努力。

  《青山不墨》對場景的真實性,對細節的真實性要求很高。特色非常明顯,環境真實,人物面臨的困難重重。

  開一陣暴風雪就撲來。一批新來的工人到達火車站。這批工人來自山東,這麼大的風雪也讓這批工人不是很適應。道路結冰,走路都會跌跤。煎餅凍脆了,掉在地上都碎了。一個晚上,雪就把房門堵住了。

  細節上,人們講話嘴裡撥出白氣,眉毛掛著冰渣,房屋屋簷掛著冰簾,劇中不僅有熊瞎子在出沒,更有老虎在出沒,還有狼也在出沒。在這樣的環境下伐木,工人的勞動強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其實這些內容起初並不能吸引我,直到我看到第一作業大隊隊長王鬍子面對困難(糧食不夠,工作條件艱苦,任務重,伐木人手不夠,人心不齊,鋸子作為基本的原始的伐木工具都不夠用。)覺得任務不可能完成,就不願接受任務,結果被書記撤了職。王鬍子乾脆自己給自己放假,不上班。隊中的幾個工人不服從新隊長馬永祥的指揮,甚至有人說他頂替大哥王鬍子的職位,這是“豬八戒啃豬蹄”。我很擔心也很好奇,馬永祥能翻過王鬍子(馬永祥的結拜兄弟)這座大山,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嗎?我迫不及待想第二天接著往下看。

  劇情出乎我的意料,他倆怎麼和好如初的,我反覆看了好幾遍,想弄清原因。原來,王鬍子非常誠實,認為任務指標不可能完成,他做不了隊長,書記撤他的職他不鬧情緒。結拜兄弟,一起從日本鬼子的槍口下逃出來的馬永祥當隊長後,王鬍子不在背後說風涼話,而是故意鬧情緒不上班,逼馬永祥大膽拿自己開刀樹立權威,助馬永祥建立威望。

  馬永祥是無私奉獻的新中國第一代林業工人,對國家有著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這些林業工人在國家建設需要木材的時候,拼盡全力支援國家建設。在沒有機械工具缺少糧食的困難情況下,馬永祥透過琢磨改進工具,提高效率來完成任務。他發明四季銼鋸法、流水作業法、安全伐木法,用一線工人的智慧提高產量。又在高產穩產的同時樹立起植樹造林思想,實現了越採越多永續利用的生態迴圈。

  劇中,林業工人馬永祥勇於突破、大膽改革,“計件工資”、“營林承包”擊碎落後體制,帶領林區闖出一條新路。在林區綠色轉型時期他帶領家人種樹,成立護林隊與濫砍盜伐、毀林賣林的犯罪分子鬥爭。其事蹟和精神感動聯合國,終獲聯合國綠色環保獎。

  觀看《青山不墨》時,我對劇中人物馬永祥佩服至極。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不抱怨,不畏懼,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大膽創新,以國家利益為重,替林業工人著想。他既給工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提高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又完成了國家下達的砍伐任務。他無愧於全國勞模的稱號,他的心繫林業、勇於突破的精神深深震撼著我。

  由此我想到了班級管理。班裡總有幾個調皮搗蛋,自律性差,整天惹是生非,讓任課老師頭疼的孩子。這些孩子,我也是絞盡腦汁,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希望他能有所改變。比如,小付同學,不會吹笛,我親自教他;紀律不好,給他管理別人的機會,想借此約束他自己;學習不好,肯定他其他方面的長處,給予其信心;作業方面,可以給他靈活,只要他能掌握所學知識;不放過他的任何一點進步和優點,發現就全班表揚;經常和家長溝通,家長態度很好,但效果基本沒有。自己做了很多努力,感覺效果不大,儘管和他交流,他態度不錯,只是沒達到自己期望的效果,心裡有點失落。這些孩子,就是班級管理中擺在我面前的困難。如何解決這些困難,仍然需要我的耐心,我的智慧。

  總之,我遇到的困難,和馬永祥的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我要向馬永祥學習,敢於直面困難,多向名師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勇於突破自我,敢於創新工作。

  青山不墨觀後感 2

  觀看了電視劇《青山不墨》,劇中勞動模範是廣大勞動者中的傑出代表,他們聽黨話跟黨走,時刻響應黨的召喚,不管在哪個崗位上,他們都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治名利、甘於奉斌,讓後人在學習他們優秀事蹟的過程中汲取信仰力量,厚植愛黨愛國情杯,激發昂場鬥志,這是最為可責的,我也要不忘初心使命,活一天於一天,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看著這部電視劇,我的心是溫暖的,勞動模範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這一輩子我植樹造林這條路是走對了,黨和人民已經給我極高的榮譽了,但我不能睡在功勞簿上,趁著身子骨能動,看山護林,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匠人精神,發揮勞動模範示範引領作用,多培養生態文明建設主體,帶領更多的人自覺投入生態文明建設、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該劇導演李文歧,是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擅長拍攝東北題材電視劇,曾操刀《東北抗日聯軍》《愛在延伸》《雪城》《返城年代》等劇作,拍攝之前,導演李文歧攜主創團隊曾多次參觀馬永祥紀念館,博物館、資料館,拜訪林業工人及其親友,到各地方林業局、林場學習專業林業知識並查閱史獻。與一線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生活,一座座拖松機的大版出出。他發現,一座座楊鬱蔥蔥的青山很快就變成了“禿山”。

  大森林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因,是上蒼賦予我們的堂貴財富、是咱林區人的命根子!大山裡的樹木生長期很長,尤其是珍貴樹種——紅松,需要生長百餘年才能成才,正因為他有了這樣清醒的認識,才有了在之後的20多年裡,帶領職工在福民經營所造林11萬畝,存活200萬株的壯舉。他對大山大森林不僅有樸素的感情,更有尊重科學的精神,他不斷探索營林規律,帶領職工營造的11萬畝人工林,成活率達到96%以上,成幼林撫育合格率達到97%以上,採伐跡地更新率達到100%,創造了高寒地區育林的奇蹟。

  電視劇中的一幅幅畫面讓我想到了在我學生年代讀過的一課文——《松樹的風格》。松樹不擇地勢環境,不擇土壤的貧瘠,不畏嚴寒酷熱,隨處茁社地生長起來!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濯溉。狂風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沒它,嚴寒凍不死它,於早彷不壞它,它只是一味地無憂無慮地生長,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林業工人這種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紅松品格的體現!他們猶如一棵梯凌霜傲雪、超然挺拔的紅松,不畏嚴寒,堅韌剛毅,巍然屹立,展示出一種蓬勃向上的進取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青山不墨觀後感 3

  觀看電視劇《青山不墨》後,被強大的開劇場面所震撼,那熟悉的工作流程和震山一吼的“順山倒”撲面而來,如一頁頁書在心頭翻過,打開了塵封已久的記憶。

  如此引人入勝的電視劇反饋我們的是什麼?為什麼組織我們去收看?讓我們明白什麼?帶著多個問號去思考、去觀看。老一輩林業人,為了祖國建設的需要,工作在茫茫林海,克服了惡劣的氣候,戰天鬥地,體現了林業人大無畏的奉獻精神,體現了林業人高度的政治覺悟、愛國情懷和崇高的思想與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

  一片森林為了祖國建設需要而變成荒山,一片綠洲為祖國的發展而變成了一片荒地,老一輩林業人在奉獻的同時欠了一片承諾!而我們就要接過這個承諾,封山育林、悉心培育、精準管護,由伐木人變成守護人,還青山一片碧綠,成前人一心承諾,共守共建青山綠水。

  青山不墨觀後感 4

  七十載風雲變幻,三代林業人浴火涅磐。4月6日起,由王洛勇、李幼斌、顏丹晨領銜主演的大型現代林業建設題材電視劇《青山不墨》,在中央一套黃金檔播出,這是一部以伊春林區發展時期的重要事件為線索,以享譽全國的馬永順、張子良、孫海軍等林業英模的感人事蹟為主要素材,記錄並展現了伊春林業工人將茫茫林海建成我國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的“人間奇蹟”,體現了林區人民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

  電視劇中那一聲聲響徹心扉的“順山倒嘞”,時時縈繞在我的耳畔,作為80後的我沒有經歷過戰天鬥地,爬冰臥雪的年代,但是我的情感已經深深地和劇中的那些人物交融在一起,“臘月雪,老爺們活的三九鬧”的小興安嶺深處,我彷彿看到馬永祥、鄭毅、華青等劇中人物的生活原型,正在從那林海雪原、正在從那蒼翠山岡向我走來……

  劇中馬永祥的人物原型馬永順,是新中國的第一代林業工人。他靠一把彎把子鋸一人完成6個人的工作量,並創造了日產22.5立方米木材的奇蹟,成為全國林區手工伐木產量之最。他結合木材採伐遇到的實際問題,創作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銼鋸法”“流水作業法”“降低伐根法”等,曾多次被評為黑龍江省、東北林區特等勞動模範和全國勞動模範,毛澤東親自向他頒授了一枚金質獎章,他先後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接見。

  劇中管局局長鄭毅深愛大山大森林,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密切聯絡群眾,“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領導幹部,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在黑龍江林業大發展時期那位不計個人功名,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奉獻給林業事業的張子良。

  我在華青這個藝術形象上,已經看到孫海軍的影子,聽到孫海軍在小興安嶺林海濤聲中莊嚴的誓言:獻身林業是我無悔的選擇,綠一片青山是我不倦的追求。

  在《青山不墨》的歌聲裡,我看到裡面那每一個藝術形象,都閃耀著伊春林區乃至東北林區人一腔赤誠,不負青山,“紮根莽莽林海,無懼艱難挑戰”的精神光芒。

  青山不墨觀後感 5

  “林區人吶,這輩子祖祖輩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樹吃樹,但是這種靠法能靠多久?你不養山、養水、養樹,早晚你得沒吃沒喝。”這段話令人深思,發人深省。《青山不墨》拍攝於鐵力,取材於伊春,是以伊春林業工人與大山同悲歡,與共和國同成長為主題的一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電視劇。青山不墨,碧水丹青給廣大觀眾和伊春林都人民呈現了蔚藍的精神盛宴,一脈純厚的綠色情懷。

  作為土生土長的伊春人,見證了伊春這座林業城市“因林而興、因林而衰、因林而轉”的全過程,也見證著伊春正在“因林而富”的路上不斷探索前行,只有守護好我們的藍天、綠水、青山,我們才能有好日子過,也才能過上好日子。

  《青山不墨》播出,不僅讓我慢慢走進了那個時代的人和事,更讓我聯想到伊春森工集團美溪林業局公司順利河林場分公司獲得“龍江最美勞動者”榮譽稱號的唐鳳立。採伐時他擔任生產技術員,支道、主道、集材道,道道留下他深深的足跡,擇伐、皆伐、衛生伐,塊塊映射出他疲勞的身影。“渴飲雪、飢啃饃”,住宿工棚、爬冰臥雪,每年都能完成木材生產計劃。停伐後,擔任營林技術員,為了恢復更新,種雲杉、種紅松,也種希望。種汗水、種辛勞、也種高尚,種出了滿山翠綠,也種出了白髮蒼蒼。和他從事一樣工作的林業工人很多很多,都在默默無聞地工作著,他們勇於擔當,甘於奉獻,不求回報。老一輩林業工人把無悔的青春獻給了黨,獻給了深愛的祖國,他們種出了綠水青山,一地春光,也種出了千秋綠色,萬代屏障,種出了塞北林城、林都“宜”春。

  一代又一代的林業工人聽黨話,跟黨走,用實際行動賡續東北開發精神、建設精神、振興精神,保護生態精神的血脈。他們心懷夢想,崇尚勞動,腳踏實地回報社會。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在這片黑土地上譜寫多姿多彩的人生樂章,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是發展的基石、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最美勞動者。

  青山不墨百木天,丹青碧水覽林都。紅松故鄉、林都伊春、生態之城、康養之地、宜居宜遊,捧一捧綠色醉你,在線上線下等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