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病讀後感700字(精選9篇)
父親的病讀後感700字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父親的病讀後感700字(精選9篇),歡迎大家分享。
父親的病讀後感700字1
馬上要開學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地開始準備複習和預習新知識了。我作為新初一的學生,也有許多要忙的,就比如閱讀魯迅的名著《朝花夕拾》。在《朝花夕拾》這本書中,有一篇《父親的病》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這篇文章先是以一篇故事開頭,這故事講的是有一個神奇的名醫,他只管收錢,每次收的錢都很高,但是他每次治病都能治好,無論是多嚴重的病。回到現實世界,魯迅的父親病了,他請了一個收錢很高的醫生,那個醫生開了一個奇怪的配方,傳說這位醫生什麼病都能治好。魯迅交了一大筆錢,按照配方去採藥,準備給父親熬製,但喝了藥後,父親並沒有日漸變好,而是依舊病著。
於是這位醫生又推薦了另一位醫生叫陳蓮河,雖然大家都很不快,但是依然將這位名醫大方地送走了。陳蓮河這位醫生的診金也是非常貴的,但沒有辦法,魯迅一家還是付了錢,按照他的配方去找那些奇怪的藥引。在將那些奇怪的配方製成藥了以後,父親的病卻依舊沒有見好,反倒是越來越嚴重了。而在魯迅一家騙錢的名醫依舊在街上弄虛作假地看病。在父親死前那一刻,衍太太讓魯迅喊父親的名字,事後魯迅回憶這件事情感覺很愧疚。
看完這篇散文的我感到很壓抑,並且感到震撼。作者描寫了兩個名醫,但這兩個名醫都沒有把父親醫治好。他們明知父親的病無法醫治,卻還故意矇騙,看似開的靈丹妙藥,實則就是弄虛作假,給人看病都是為了那些身外之物——金錢。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定非常的悲憤,這篇文章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整個事件的經過,其實在暗妙地諷刺那些庸醫的行醫過程,滿滿的批判和激憤。其實現在的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很多人打著醫生的名號到處招搖撞騙,庸醫的行醫沒有用處,卻還一直矇騙那些無辜民眾,這種行為應該有法律來制裁。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認識到了社會的殘酷與諷刺。我也明白了,將來不要做個故弄玄虛的人,而要腳踏實地,付出了多少行動就索取多少回報。這是魯迅《父親的病》教給我的道理。
父親的病讀後感700字2
《父親的病》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舊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並且對治病只是忙於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驚詫的。“名醫”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說“不要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藥方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舊很客氣地送他出門。魯迅先生真的是很偉大。
接下來,就是“名醫”用大量雜亂的藥治了魯迅前輩的父親兩年,沒有醫好,就介紹別人來醫治。“名醫”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為了保全名聲不顧病人的死活。
可惜,第二位又是“名醫”。依我看來,他滿腦子裝的不是學問,而是藉口。尤其是最後一個,特別具有代表性“醫能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好小子,有一個推卸責任的泥鰍,居然還有顏面問“對不對?”再看看他們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製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裡,我已經快說不出話了。
魯迅先生似乎就是在吶喊著,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作批判!而現實社會中這種現象也不少見。對於社會上游蕩、坑蒙拐騙的行為我們一定要抵制、禁止他們的發展。而且要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會看穿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
父親被江湖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作者用諷刺的筆調寫了庸醫誤人。以兩個“名醫”的藥引一個比一個獨特,表現了某些中醫的故作高深,透過他們的相繼藉故辭去,表明父親的病一步步惡化。透過家庭的變故表達了對庸醫誤人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嘆中讓人體會人生的傷悲。
父親的病讀後感700字3
故事發生在魯迅年輕時的紹興城。那時候魯迅的父親患了水腫,已經很長時間了,都無法康復。魯迅的家人用重金請來兩位“神醫”給魯迅的爸爸看病。第一位“神醫”開了不少的藥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藥。
但是這些藥對魯迅父親的水腫沒有一點兒效果,結果魯迅的父親還是去世了。而且治死人的庸醫卻還在那兒坐著轎子洋洋得意呢,並且生活和健康都很好,誰聽了都會怒髮衝冠。他們明明知道了病人無藥可治了還給將死之人開下看似靈丹妙藥,其實那只是濫竽充數,以此來騙取錢財。
那位“名醫”用了大量無效的藥物來醫治魯迅的父親,當他被魯迅的家人看出破綻來的時候,卻立馬改口,說自己的知識已經用盡,將醫治魯迅父親的任務推到另外一個“名醫”身上。第一位“名醫”為了名譽而不管病人的死活,而且事情過去了之後,他們就一如既往地過著生活,完全不用為自己治死人的後果負責。
另一位醫治魯迅父親的“名醫”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的腦子裡裝的不是知識,而是藉口,具有代表性的一個藉口是“醫能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再看看他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製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我都非常氣憤,這些要不是沒用的就是找不到的,更別說是救人了。
當時的舊社會就像這兩個庸醫一樣無能,剝奪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官兵打劫老百姓的貴重物品,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欺負中國人等事情隨處可見,可是當時的政府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可見,當時的舊社會就像魯迅爸爸病的一樣重。
魯迅是一個大文豪,他巧妙地用他的文章和他的小說來反映當時的舊社會的腐敗無能。他用他的文章來提醒後人,要像打倒庸醫一樣推翻無能的舊政府,醫治患了重病的舊社會,振興中華。
父親的病讀後感700字4
“我”的父親生病了,用重金請了一位“名醫”來醫治。他開的方子很奇怪,也很難找,但父親的水腫仍不見起色,反而越老越嚴重。最後,這位“名醫”介紹了一位叫陳蓮河的“名醫”。他的藥方也很奇特,且價錢貴,最後父親去世了。而“我”因為遵守中國的封建孝子思想,而使父親痛苦死去。
本文中的前一位“名醫”是一位庸醫,不僅要價高,還寫一些奇特卻絲毫沒有作用的藥方。他不告訴病人他自己的具體症狀,而且當病人已經沒有脈了的時候,他仍從從容容的,可見他經常這樣騙病人。最後,又把這個爛攤子推到另一位庸醫—陳連河身上。
陳連河原名何廉臣,他的詐騙手段絲毫不比前一位“名醫”的差,而且還可笑至極。在父親生命垂危之際,他仍一臉泰然,簡直沒有一點醫德。所謂“醫者仁心”,作為一名醫生,應該儘自己最大努力去救治病人,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履行醫生的職責,二這兩位“名醫”則與之恰恰相反,他們不配成為一名醫生。
其實在當時那種封建社會中,像這種唯利是圖,顛倒黑白,不明是非的人太多太多了,有多少老百姓死於這種封建社會的統治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唯一知道的是要推翻這種封建統治,建立一個民主社會,使人人平等,老百姓能安居樂業。他們不求大富大貴,只求一生平安。為此,魯迅先生便以筆為武器,與反動派勢力作鬥爭,想拯救已破敗不堪的祖國,想拯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老百姓。為此,他付出了一切,包括他的生命。
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在一個和平民主的社會,這一切都是先輩們為我們創造的,那是用他們的鮮血鋪成的通向民主的路,讓我們為他們鼓掌!
父親的病讀後感700字5
魯迅的這《父親的病》篇文章讓我深深的看到了封建庸醫的無能手段,也讓我體會到了封建庸醫的貪婪、無知的心理。
開頭敘述了一位“名醫”的故事,其中的深刻語言刻畫,讓我感受到舊時期的人看病是十分複雜的。對於所謂好的醫生的診單百依百順。“憑票付英洋貳百元正”“憑票付英洋一百元正”單是幾句,就看出了“主人”不作為的危險。任憑“名醫”擺佈,並無任何科學道理的加價,這中間又有多少的水分呢?“名醫”難道真的是全心全意的看病嗎,種.種疑惑促使我繼續看了下去。文中,一個醫藥傳說更是讓我看出了荒謬。作者憑著傳說找到“名醫”,治病兩年並無起色。
後來,這位“名醫”自己無法治好父親的病,於是推薦了別的醫生治病。由此我覺得不僅“名醫”的醫術值得質疑,也更讓我感覺到了道德的底線遭受挑戰。這樣的“名醫”只要一換藥引,所有人便忙活找藥。這種依賴,也充分體現了“名醫”的絕對權威,藥引從沒有遭到過質疑,是因為人們不懂醫術,那麼診金高漲又是因為什麼呢?我認為這充分表現了醫生對錢財的貪婪,對金錢的慾望,他們並沒有全心全意看病,沒有真正的盡到醫德。而是將自己的專心放到了斂財,所以所謂的“名醫”經常性的出現在大戶人家。這樣的診單中雖有幾貼普普通通的藥,但恐怕我想也只是名醫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敷衍了事。要是真正講究其藥效很可能沒有一點好處。
經過漫長的治療,仍然是一點沒有起色。在文中的最後,我彷彿看見作者在透過這些語言描寫與旁白傾訴自己對封建庸醫的不滿與痛恨。在我看來這類庸醫的手段敗壞,是極其不能容忍的。他們殘害無辜的病人,摧殘一個個本來美滿的家庭。也正是魯迅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黑暗社會庸醫的無能及不擇手段的貪婪。
父親的病讀後感700字6
《父親的病》出自於《朝花夕拾》,這篇文章是作者對於當時封建社會那些所謂的“名醫”的諷刺。
第一位醫生可謂是一個糊弄人的“高手”,診金貴,就連藥引都奇怪的讓人詫異,“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光這兩樣就能讓人尋上好久,而個“名醫”所謂的藥引其實是沒有用的,他開這個藥引就是讓那些不懂醫術的人們覺得奇特和與眾不同,自然也就相信了“名醫”的高明,可是最後,卻因相信這樣的“名醫”而耽誤了病情。
魯迅的父親也得病了,可是他們找到的“名醫”也是如此,“平地木”、“敗鼓皮丸”這類奇葩的藥引,聽起來奇特,實際上卻是毫無用處,父親的病被這樣的醫生醫治了兩年,終於實在不行了,最後連喝藥都從口角上回了出來。“我有時竟至於電光一閃似的想道‘還是快一點喘完了罷……’”魯迅面對躺在病床上痛苦喘息的父親,那份心痛無法言表,對父親的病痛卻無能為力,甚至有了希望父親快些結束痛苦的想法,而這種想法與當時的封建禮教是背道而馳的,魯迅透過中西醫思想的對比諷刺了封建社會的愚忠和愚孝。文章的結尾,在父親彌留之時仍未逃過封建思想的束縛,舊時的禮教讓父親在痛苦中離世,也使魯迅一直對父親倍感愧疚,正如文中結尾所寫”我現在還聽到那時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於父親的最大的錯處。“
《父親的病》這篇文章讓我心情沉重,讓我感受到了當時那些庸醫為了錢財而不惜別人的生命,雖然作者並沒有直接罵他們,而在字裡行間中蘊含著作者對於那些只在乎那些金錢的“名醫”的諷刺,依舊讓人回味。
父親的病讀後感700字7
《父親的病》這篇文章追憶了兒時魯迅為父親延醫治病的那段生活往事,描寫了幾位“名醫”的開藥細節,以及他們治病的前後過程。幾位“名醫”所使用的藥引是稀奇古怪,幾樣異常罕見而又充滿迷信的東西,比如什麼“原配的一對蟋蟀,經霜三年的甘蔗,敗鼓皮丸”等,這些“名醫”實質是巫醫,醫道不分,故弄玄虛,草菅人命。騙人錢財才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在他們身上,作者清醒的洞穿了醫學、醫道的虛假乃至罪惡的本質。
文中提到紹興城的一個名醫,出診的診金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出城加倍,深夜再加倍。有一家的閨女生疾病,而這個名醫卻非一百塊不去。我想,即使是特拔,也頂多40塊,而他卻要100塊,可真是夠坑的,像個任性的大老爺們。去了後也只是草草地看上一眼,說了句“不要緊的”,開了張方就拿了100塊跑了,等第二天來時,明知道那個病人死了,卻說:"唔,這病我明白了"。取了方單,讓他付錢,而主人並不知道他的閨女已經死了,讓他把藥開重些,於是這“名醫”一會兒就坑掉了這家人200塊錢。在那個時候一元四角是很多錢,魯迅也說一元四角很難張羅,更能凸顯這個“名醫”不僅草菅人命,而且大量騙取錢財,和那個陳蓮河一樣,一個個都是庸醫,但在那時卻是大家眼裡的名醫。
在魯迅的父親快要斷氣的時候,那個兩面三刀、虛偽自私的衍太太出場了,讓作者拼命的喊“父親”,使得已經平靜下去的父親又痛苦了起來,使得魯迅的父親不能安靜地離去。雖然魯迅在表面上聽從衍太太,但他的內心卻是憎恨她的。
魯迅不只是諷刺那時的.醫生,更是諷刺當時的社會,那個時候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那些封建思想太害人,我們現在需要相信科學,不要迷信,對那些坑蒙拐騙的庸醫,我們要懂得分辨,抵制社會上的醜惡現象,提高我們的自身的素養,讓社會不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父親的病讀後感700字8
在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文章後,我對魯迅先生的文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被他它們深厚的寓意所折服。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篇《父親的病》。
文章主要講述了父親生病後,魯迅先生請來城中“最好”的醫生為父親治病,可治了沒多久,這位醫生便把事情推到了另一位“名醫”身上。他們治病的方法同樣新奇,治病的藥引同樣奇特,可是他們治病的的結果卻同樣失敗。這不僅讓先生對醫生的情感從敬佩變為厭惡,也讓先生的父親經過幾年的折騰後,還是離去了。讀完文章後,我對醫生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醫生原本是救死扶傷的職業,可有些人就以醫生為名,坑蒙拐騙。不僅治不了人,嚴重的,還讓他人丟失了生命,就像文中的兩位庸醫一樣。他們是沒有職業道德的(或許這根本就不是他們的職業),也是沒有思想道德的。他們不尊重生命,透過他人的生命獲得財富,真算得上是“謀財害命”!之所以感觸很深,是因為我的父親最近也在生病,可我父親受到的待遇與文章中,先生的父親的遭遇完全不同。父親的胃病已經是老毛病了,可那天痛得厲害就去了醫院。醫院立刻安排了床位,連夜把正在休假的專科醫生聯絡來給父親急診。那位老中醫老練地望、聞、問、切,不一會兒找到了原因,就下了醫囑。這這那那總共只用了半小時。當父親躺到病床上時,臉上早已沒了前些時候的痛苦,很快就沉沉的睡了過去。日後醫院的照顧更是十分周到,早晨七點半準時查房,中午可口的佳餚端到床前,深夜無論幾時醫生護士都能隨叫隨到。這樣貼心的服務讓我們感動不已。
晚上陪父親散步時,突然想到,若先生的父親處在我們這個時代,如果那時就有這樣好的惠民政策,和這樣健全的醫療體系,這樣成熟的.黨,說不定老人家還能多享幾十年的天倫之樂呢!新時期的我們在黨的陽光下茁壯成長著,不僅要把自己發展好,也要勵志感謝社會,報效祖國,成為一名好公民,親近社會,服務國家!
父親的病讀後感700字9
重新翻開《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尋著之前讀到的文章內容,在一張精緻的書籤停留的地方,開始了今天要讀的這篇文章:《父親的病》。
這篇文章確實先生雜文中的典型代表,讀過這篇文章,便能更好的理解先生當初為何選擇棄醫從文,能感覺到先生那種以筆作槍的犀利! 文章著實具有魯迅先生的特點。文章的開頭先從各路“神醫”說起,那些神醫的故弄玄虛,草菅人命給先生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但是這些回憶總歸和先生自己關係不大的,但是先生的父親得了脹氣病後,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這便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了。先生以其父親的病穿線其中,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的過程,從他們的治病救人的態度,以及那些故弄玄虛的藥引。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文中便講述了魯迅先生在年輕時,父親患了水腫,長年無法康復,於是請了兩位診金高昂的人稱的“神醫”來診斷。開了不少方,甚至提出許多令人無法想象的藥引,如:一對原配的螞蚱、經霜3年的甘蔗等。有了這些本該出奇效的藥引卻無一見效,最終父親還是死了。而聽說那神醫還天天坐著轎子,生活得很滋潤。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刻畫了當時那個年代庸醫的無能以及社會的黑暗。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騙取他人金錢。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另大家滿懷希望卻有毫無作用。給人醫病只為錢財而不顧醫德。
讀後也暗暗佩服魯迅的文筆,表面上冷靜地敘述了事件的始末,卻暗念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其實魯迅先生批判的又何止是那些庸醫,先生更加深刻批判的是當時的畸形社會!那時的社會就如同先生的父親一樣病得很重。先生對於庸醫的批判其實就是對當時封建、貪腐的社會的批判。
透過這篇文章,或許我更能理解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了,比起生病,嚴重的就更是精神上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