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精選10篇)

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寫過事蹟吧,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蹟可分為集體事蹟和個人事蹟。事蹟到底怎麼擬定才正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精選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1

  武際金來自農村,他自1990年師範畢業,便踏上了三尺講臺,一直在教育之路上不懈求索、執著前行,並逐漸成長為學科專業領域的“領跑者”。現在,他已是“山東省教學能手”稱號的獲得者,是國標教材核心作者、分冊主編,是國培、省培專家和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兼職教授。

  2007年8月,高新區首次面向全國招聘名師。在擔任鄉村學校校長7年後,武際金作為名師被引進高新區教研室工作。2009年擔任區教研室副主任,兼清池中學校長;2013年9月,主持教研室工作,兼清平小學校長。

  取捨之間,必有得失,放不下一百,也就拿不起千斤。武際金選擇再次超越自我,做一個鄉村校長,也選擇了對鄉村教育的執拗守望。2014年7月,他毅然放下教研室主任職務,專注於合校之時質量檢測倒數第一的鄉村學校——清平小學,他準備用未來15年的時間,回答“教育能改變社會嗎”這樣一個命題。

  探索者:緊抓求變之本 三年華麗變身

  武際金帶領清平人,科學地選擇“適性”教育,經過三年多的探索努力,終於構建了適合清平地域、孩子、教師和家長的清平教育模式,開闢了“普惠性、平等性”的新鄉村教育之徑,破解了讓薄弱鄉村學校走向優質學校的難題,使清平小學成為了教育領域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正是因為武際金選擇了適合學校發展的正確道路,清平小學才從合併之初的全區教育教學質量墊底,成長到今天的全區中游、鄉村第一的學校,併成為濰坊乃至全國“全納教育、家校合育”的典範學校。近年來,清平小學不僅成功引進了“親子共成長教育園區”專案,還吸引了“全納教育”研究中心和“家校合育”研究中心在這裡落戶,並且成為濰坊市民間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中國家庭教育、全納教育引路人趙忠心、黃志成等一大批專家,也都成為學校的常客。正是因為武校長這種不忘教育初衷的不懈追求和無私付出,才會使清平小學在高新區這片充滿教育活力和生機的土地上茁壯成長,成為一道引人注目的靚麗風景。

  踐行者:銳意開拓創新 夯實教育之基

  按照“社群小學校 教育大情懷”的教育追求,武際金率領清平人構築起包含“生命教育、家庭教育和全納教育”等三大板塊的“清平教育”模式。三大板塊,說到底就是“以人為本”,這是鄉村教育“回家”的必由之路。“生命教育”是關注人性的教育,也就是人的根基教育,更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立德樹人的教育,它主要是解決培養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從學校層面來講,“家庭教育”實質上就是家長教育,倡導身教重於言傳是其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最有效的教育策略;“全納教育”是推進教育平等、人人平等,打造尊重每個人的教育生態,不讓任何人掉隊,這是每一位教育者辦學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武際金出人意料,竟在司空見慣的牆面上做起了大文章!例如,學校的“全納教育牆”就是學校對孤殘兒童“零拒絕”制度的重要體現之一。武際金從學校成立之初,就力排眾議,堅持接納了幾十名濰坊福利院及社會上的孤殘兒童,讓他們跟其他孩子一樣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清平人也正是藉著這機會,踏上了全納教育的探索發展之路,讓福娃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學校的財富,也讓關愛弱勢群體融入清平文化的血液之中。此外,武際金還帶領清平人創設了“冠軍牆”、“承諾牆”、“親子牆”、“名人牆”、“校史牆”、“文化牆”等七面牆。每一面牆背後都有一個有味道的故事,或教育,或感恩,或勵志……每面牆都是一個教育的課程,更寄寓了武際金進行教育探索和實踐的拳拳之心。

  引領者:抓好家校共育 最佳化教育土壤

  2015年7月1日,中國家庭教育帶頭人、原家庭教育委員會理事長趙忠心教授親臨學校,對學校“家校合育”的探索與實踐給予高度評價:“你們的做法不是一般的號召,而是在實踐中抓典型,邊抓典型邊推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武際金開展的以家委會和家長為核心的清平家庭教育模式的探索致力於解決學校在推進家庭教育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這也是實現校園內部及輻射家庭、社群教育格局根本變革的巨大推動力。清平家委會建設可以說是武際金開創清平新氣象、新發展的重要法寶之一。學校慢慢變得有了吸引力,家庭慢慢生長出了教育智慧:陪伴孩子已經成為大部分家長的生活常態;親子讀書讓每個家庭變得更溫馨、更安靜;教室裡多了家長義務教師勞作的影子;學校家委會辦公室裡每天都有3—5位家委會成員在忙碌;寒假、暑假家長輪值護校解放老師全休假;學生校服由學校家委會全權代辦;每天上網進群已經成為清平家長們的生活常態;教育、社群、社會關注家庭教育的人士不斷走進清平;省內外教育專家、同仁紛紛到清平調研、考察 ……

  走好教育長征路,離不開好的引領者。武際金認為:“家庭就是一臺大的‘影印機’,每個孩子都是家庭這臺‘影印機’生產出來的‘影印件’,如果想改變‘影印件’,首先就要改變‘原件’,‘原件’就是孩子的家長,確切說就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作為學校,不能只將眼光盯在校內,還要把關注點切入到校外去,也就是關注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作用。”武際金主動探索家庭教育發展方向和有效舉措,充分發揮家長作用,藉助親子共成長專案的契機,努力搭建家校合育的各種平臺,進一步詮釋了清平推進家校合育工作的“殺手鐧”:即“搶”的“好東西總是不夠的”專案推進機制和“鑽”的“金字塔22164”式家長教育模式所建構成的“雙翼”策略,並實施家長激勵升級制度、親子記、讀書會、爸媽課、爸媽沙龍、爸媽課、基礎課、鄉村行、擁抱禮、幸福誦、幸福家、幸福冊等專案推進策略,受到了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被譽為家校共育的“深井”。

  針對鄉村家長的實際困難,武際金在2015年就啟動了“家庭教育鄉村行”方案,實現了教育的入莊進村,送教到戶,實現學校教育質量和家長教育水平“雙脫貧”。武際金強調說:“透過鄉村行,密切了學校與村居相濡以沫的魚水關係,改善了鄉村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家庭教育課程實際即是成人教育,以孩子為“抓手”倒逼成人的改變,這也是學校作為推進家長教育最有力、最高效主體的根結所在”。

  守望者:未來任重道遠 牢記初心之約

  如今,清平小學迎來了發展的最好時期,取得了一系列的驕人成績。2014年11月,學校在“中國教育學會第二十七次學術年會”上作典型發言;2015年5月,在“全國家庭教育模式研討會”上做典型發言;2015年10月,在中國家庭教育高峰論上作典型發言;2015年11月,《教育家》雜誌刊發了學校《家校合作提供靈動舞臺》一文;2015年12月,《中國教育報》發表《用“親子日記”打一口家庭教育的深井》;2016年1月,《光明日報》發表《一個教育化的微社會》;2016年5月,《中國教育報》發表《親子共讀喚起鄉村父母自我教育》;2016年5月,《人民日報》以《融合教育 融合點滴關愛》為題,報道了學校“全納教育”做法;2016年12月《當代教育家》刊發了《家校共治,就是愛和信任的相遇》一文;2017年2月《山東教育報》發表《讓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同盟軍”》;2016年4月,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呂玉剛走進清平,調研家校合育工作;2016年5月,中央電視臺一套《朝聞天下》報道學校家校合育經驗做法……

  從2013年開始,武際金就進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寫”的行動模式,至今已寫教育隨筆一千多篇。2014年,出版專著《校園 幸福教育的棲居》;2015年,出版《為了折翼的天使》;2016年,出版專著《校長陪你做父母》;他的“金言金語說家教”音訊欄目,已成為網路品牌;2016年,他被評為濰坊市首批家庭教育名師;2017年,被聘為山東省家庭教育兼職研究員。

  面對未來,武際金倍感任重而道遠。作為一位新鄉村教育的守望者,他守護著清平的每一次進步,更希冀著清平的每一次成功。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長征之路上,武際金將繼續帶領清平人不忘教育初心,砥礪前行,腳踏實地走好未來的每一步。

  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2

  沒有路,他花一年的時間為孩子們砍出一條路;沒有書,他用兩匹白馬馱回孩子們的書。徐德光,20年做這些密林深處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艱辛的勞動托起了孩子們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麗情懷感染著自己的學生,讓這個大山深處的教學點教師後繼有人。

  主要事蹟

  1.扇子林教學點始建於1975年位於金鼎山密林深處,涵蓋3個村民組40餘戶人家,最少時只有8個學生,最多時也只有30多個學生,學生們到學校的兩條路都有七八公里長,往返需要5個小時,大山陡峭灌木叢生,為了方便孩子們上學,當年18歲的徐德光整整用一年的時間砍出了一條5公里長的羊腸小道,後來又用黃土、竹篾夯起3間土屋,附近的孩子才開始有了讀書的地方。

  2.徐德光校長的家住在山下的金莊村。為了節省來往學校的時間,10年前他和妻子賣了兩頭豬和一些糧食,花一千多元自費買了一匹馬作為交通工具,到現在已經換了兩匹,現在用的這匹馬名叫“白龍”。山裡孩子上學路遠,路又難走,碰上雨天徐校長便騎著馬到學生家裡接他們上學,學校用的教科書、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這匹馬馱上山。至今那匹和他歲數差不多的老白馬還陪在身邊。一次,他從馬上摔下來,被摔得頭昏目眩,頓時失去了知覺,幸好有群眾上山幹農活發現了他,將他扶回家,經醫生診斷為胸肋骨折。家人心疼地勸他放棄,他淡然一笑:為了深山裡的孩子們將來有出息,就算豁出這條命也值。

  3.這間只有4個年級的學校被稱為“馬背學校”。2008年凝凍後的大年30,紅花崗區委書記王進江走了3個小時來到這裡,臨別時問徐老師最迫切需要什麼,徐老師只說了一個字:路。路基修通了卻再沒有錢進行硬化了。一個叫陳仁賢的村民挺身而出,自願捐助100萬元來完成後續工程。這位40冒頭的村民正是徐老師第一屆學生中的一個,因為外出創業而有了積蓄。陳仁賢說徐老師永遠是他人生的老師,他為了這個地方耗費了一生,他讓自己知道什麼叫“我們”。與“馬背學校”遙遙相對的是一家新建的養豬場。這也是陳仁賢剛剛投資興建的招了近10村民務工。其實只有陳仁賢知道,因為路遠他的這個養豬場是虧的,但是工人都是高工資”為什麼明知道虧的風險很大卻還是要在這裡建?陳仁賢這樣回答:“我沒有徐老師的水平可以教娃娃文化,我是想透過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化開化這裡的經濟觀念,增加增加村民的收入,為家鄉做點有用的事。

  4.陳道坤這位從1992年開始就在這裡代課的教師整整20年,也是徐老師第一屆學生中的一個。在外面打工一定比現在800多元的工資高很多,而且現在也轉不了正。但是陳道坤說自己不會走,因為他親身經歷知道孩子們是多麼需要這間學校和負責的老師。而就在一年前,該校畢業學生、徐老師的女兒徐澤燕剛從大學畢業時也自願來這裡代課了一年。

  5.因為學生上學路途遙遠又是山路,學校每天9時上課,中午不休息,下午4時放學,幾名教師和學生一樣每天只吃兩頓飯。對於“馬背學校”創始人——遵義市紅花崗區金鼎山鎮扇子林教學點徐德光老師來說,最為開心的事情不是獲評全國勞模、被特邀參加建國60週年慶典現場觀禮,而是剛剛修通了一條近10公里、連通教學點的水泥硬化公路。

  徐校長說:“這匹馬通人性,成了我的好夥伴,每天下山我都會帶它到河邊給它洗澡”。

  “校長室”就設在教室裡,徐校長正利用課間給孩子們批改作業。

  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3

  無私獻青春 克難辦教育----記模範農村小學校長 馮秀玲

  20年的執教生涯,她辛勤付出、克己上進、無私奉獻,在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工作中留下了堅實的足跡。

  兢兢業業、無私奉獻青春年華

  作為一名村級小學負責人,在日常工作中,她既是校長,又是教師,還可能是學生的臨時家長。而師資力量的缺乏更是讓她不敢有絲毫鬆懈,經常需要準備不同年級、不同進度的教學內容,可她從沒有一句怨言,抓好教學的同時還時刻關注著學生的生活。

  學校有個孩子父母離婚,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年級大了,還要忙地裡的農活,經常忘記放學接他,她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裡吃飯、輔導作業、噓寒問暖。到農忙時,村裡很多家長不能及時接送孩子,她就把他們一一送回家或者帶到自己家裡。工作上投入的多了,家庭自然就照顧不周,她的孩子在縣城讀高三,她沒有時間去照顧;地裡的農活忙了,也多是六十多歲的父母幫忙;甚至洗衣做飯這種家務活,她都得擠時間來做。對此,她心懷愧疚,但是家裡人卻沒有一句埋怨,總是說“工作重要,別耽誤了孩子”。家人的支援使馮校長沒有後顧之憂,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為了鄉村孩子的前途,她二十年如一日執著奉獻。

  迎難而上、努力改善辦學條件

  溫莊村小學是邱縣最西邊的一個偏僻簡陋的小學,它是由村裡的辦公室改造而成。由於房間不夠用,起初三個年級都在一個教室上課,給一個年級講課時另外兩個年級的學生就寫作業,但是這樣很影響教學效果,於是她就把大房間用木板隔成小房間。雖然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房間,但是隔音效果還是很差。就學校的辦學條件而言,溫莊小學跟其他農村小學差距很大,看到這樣的環境,很多家長為孩子辦理了轉學,前幾年,整個小學只剩下十幾個學生,學校面臨關門的窘境。

  在這種情況下,她毅然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校如何發展的思考中。桌椅破爛不堪,學校沒有經費購置新的,她就自己動手一釘一錘的修理好;缺少教具做課堂演示,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她就親自動手收集材料製作;學校停水,她就從自己家用腳踏車馱水;校園裡坑窪不平,一到陰雨天就到處積水,她就起早貪黑用課餘時間從村頭背土、撿磚平整地面……她還親自動手整修花壇、自己掏錢買來樹苗、花草美化校園環境。

  在力所能及整修校園的同時,她還多次向上級反映學校的實際情況,爭取縣教育局的支援,建設新校舍。為使新校舍早日落成,學生們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她早出晚歸奔波在建築工地和學校之間,協調各方關係、督促施工進度,經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天不去工地她就覺得心裡沒底。2017年9月1號,溫莊小學終於告別了昏暗破舊的瓦房,搬進窗明几淨的樓房裡。學生高興了,老師笑了,家長也放心了。

  克己上進,不斷提升自身素質

  教師素質的高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教育成效的決定因素,她以“不留一塊短板”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師德方面,她愛崗敬業,廉潔從教,關愛學生,為人師表,具有良好師德風範和教師素養。她自覺加強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斷對自己“充電”,提高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工作之餘,她勇於探究,努力鑽研教材,分析每堂課成功在哪裡,哪裡存在不足,不斷地總結,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獻身於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也是她奮鬥在教育戰線上的座右銘。她常說:“一個小學校長,權力不大,責任不小。”她為了這份責任,踏實做事,謙和待人,把自己的一顆心,完全獻給學生,獻給農村的教育事業。

  郭玉芳,生於1968年5月,邱城鎮石街村人,大專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1985年參加工作,現任教於邱縣邱城鎮中心校前尹莊小學。自參加工作以來,她一直堅守在農村教學一線。撰寫的論文《論語文教學的素質教育》獲市二等獎,先後獲縣“優秀教師”“十佳班主任”“中級班主任”“巾幗育人標兵”等榮譽稱號。2016年榮獲縣“模範農村小學校長”稱號。

  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4

  紮根農村無私奉獻----記模範農村小學校長 郭玉芳

  郭玉芳校長於1985年從事教育工作,她紮根農村小學30餘年,是一位低調務實、樂於奉獻的小學校長。人生的責任讓她重回農村,成為真正的耕耘者。孩子對知識的渴望,讓她遠離繁華堅守一片淨土。作為一名農村小學校長,把自己的一顆心完全獻給了學生,獻給了農村的教育事業。“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她的教育信條。在工作中她嚴格要求自己,用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全心全意服務師生。

  愛崗敬業,嚴於律己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所出色的學校總是跟一個出色的校長聯絡在一起。幾十年來,郭校長在工作中始終堅持任勞任怨,認真負責。從擔任校長以來,要求老師做到的郭校長首先做到,要求老師不做的她從來不做。每天她總是第一個到校,最後一個離校。節假日和寒暑假,她更是牽掛著學校,一心撲在學校的工作上,用心血和汗水抒寫著自己的工作業績。郭校長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為人師表、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品質讓她在校領導班子中產生出很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以人為本,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做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一個人民滿意的教師,不僅要有精湛的業務,還要有高尚的師德。”這是郭玉芳校長經常說的一句話。

  郭校長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了30多個春秋。多年的教學、管理實踐使她深深懂得,教師是學校工作的主體,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各種素質是辦好學校的基本條件。因此,擔任校長几年來,她在抓“師德、師能、師表”教育上狠下功夫,經常組織教師學習《教師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時刻要求教師把每位學生裝在心中,關愛每一個學生,增強了教師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服務於民、奉獻社會的職業責任感,職業道德素質有很大提高。在校園裡,人人聽到的都是歡聲笑語,諷刺、挖苦學生的言語和變相體罰學生的不良現象早已一去不返。

  甘為孺子牛,全心全意服務師生不怨言

  郭校長身為一校之長,不但不擺架子,待人處事公正民主,寬厚仁和,而且關心教師,樂意為教師排憂解難。情繫師生,樂於助人,是郭校長的真實寫照。對教師的困難疾苦,更是熱情幫助,關懷備至。在生活上,郭校長更是給教師們一個無微不至的關懷。有一次,一位教師身患重病入住醫院,郭校長不顧勞累,親自去醫院看望,問寒問暖,並安排教師探望生病的老師,令生病的老師及其家人深受感動。

  郭校長對學生也傾注了無盡的愛。哪個學生家庭有困難,她總會熱心幫助;哪個學生在紀律上有不良表現,她總會耐心教育。有兩位學生家庭十分困難,郭校長了解情況後,給學生申請了困難補助,使這兩位學生的家長解決了燃眉之急。郭校長視生如子,有一天,一位學生的奶奶因腿骨折住進了醫院,該生的母親為照顧生病的婆婆不能接送孩子上學,郭校長得知這一情況,就把該生帶到她家,給學生端上香噴噴的飯菜。郭校長的事蹟贏得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信任和好評,贏得了領導教學工作的主動權。

  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5

  惠超衛,生於1976年4月,新馬頭鎮大郭鬥村人,大專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1994年參加工作,現任邱縣賈寨中心校馬閆小小學校長。他樹立牢固的以校為家的思想。由於他工作紮實、肯幹,率先垂範,成績突出,連年考核被評為“優秀”等次, 2006年被評為縣“優秀教師”,製作的課件《荷花》獲邯鄲市教育局二等獎,《談談新課標教學中的導課方法》獲邯鄲市教育教學論文二等獎。2016榮獲縣“模範農村小學校長”稱號。

  踏踏實實工作 做師生的主心骨----記模範農村小學校長 惠超衛

  二十多年來,他紮根農村教學一線,埋頭苦幹,不遲到、不早退,從未因家事耽誤學生一節課,把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愛播散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他心繫學校,情牽師生,經過多年努力,為孩子們打造出了一所環境優美、整潔漂亮的花園式學校,帶出了一支充滿活力、爭先爭優、積極向上的教師隊伍,使整個校園灑滿著快樂,孩子在幸福快樂的環境中成長,教師在快樂中工作。

  傾力關心師生,建立和諧校園

  他關心教師生活,經常和教師談心,交流思想,及時瞭解每位教師在想什麼,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心裡時刻裝著每位教師,與教師打成一片,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馬閆小小學教師共有8名,有5名住縣城,路途遠、道難走,極其不方便。尤其是於老師,孩子都在外地上學,愛人又在外地打工,生活極其困難。他就為於老師生活細緻安排,買鍋灶、備米麵,拿油、鹽、醬、醋,辦得井井有序,所有的老師無不稱讚。老師幹工作更加積極有勁,教育教學工作蒸蒸日上,學校面貌煥然一新。二十年來,他把點點滴滴的愛全部傾注到學生身上。他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對待學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嚴而有度,真誠相處。他經常和孩子談心,並堅持家訪。他十分耐心的輔導每一位學生,認認真真的批改每位學生的作業,稍有進步,及時表揚。對家長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他更是關懷倍致,千方百計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實施全面發展,豐富校園生活

  在教育教學上,堅持質量立校,積極響應新課改,結合“課內比教學”、“以老帶新、以強帶弱”,讓新課堂全面開展,讓每位教師成為講課能手。他多次組織教師聽課,觀看教學錄影,學習新理論,創造新方法。用新理念、新方法分析教材、分析學生、設計教案、強化要求,使任課老師有了較強的講課能力。為了孩子全面發展,培養孩子良好興趣,他以開展社團活動為抓手,組織全校學生分撥分類進行有益的活動,組成了跳繩、呼啦圈、經典誦讀等多個社團,並開展了投沙包、老鷹捉小雞、三人兩足等各項遊戲活動,使校園呈現出我運動,我健康的新局面。為確保學生在校安全,他從小事抓起,透過黑板報、宣傳欄等形式進行安全教育。他每週排查大門、圍牆、廁所、教室等,檢視是否有安全隱患,發現隱患立即整改。學生上學來,他親自在大門口接學生入學;學生放學時,他組織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親自送出大門,安全送到家長手中。每逢家長就講安全,讓家長與學校同抓共管,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快樂的學習環境,每位學生家長看到無不稱讚。

  綠化校園環境,創造美麗花園式學校

  他每天早來晚歸,打掃大門衛生,在校園拾垃圾,使校園乾淨整潔。為打造花園式學校,他不辭勞苦,各方聯絡,用心負責,先後種植20棵法桐、月季80棵、果樹48棵、冬青1200棵、菊花2600棵。把馬閆小小學打造成了果樹滿院、綠樹成蔭、鮮花爭豔的一個美麗花園式校園,深受縣教育局、中心校領導高度讚揚,三村幹部和學生家長無不稱讚。

  他是教師隊伍中的楷模,他是教師隊伍中的典範,全體教師以他為標杆,以他為榜樣,加倍工作。他是學生、家長、老師心目中的模範校長!

  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6

  李士貴,中共黨員,生於1965年9月,南辛店鄉東布寨村人,大專學歷,1993年參加工作,現任邱縣南辛店鄉東布寨小學校長,同時擔任學前小班語言教學。自參加工作以來,該同志始終堅守在農村教學一線,愛崗敬業,嚴抓管理,各項工作成績顯著。先後獲 縣“優秀教師” “幼教工作先進個人” 等榮譽稱號。2016年榮獲縣 “模範農村小學校長”稱號。

  “教書育人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我的職業和學生是太陽最燦爛的一束光輝,我用心血呵護守望”。這是李士貴同志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和詮釋。李士貴同志25年如一日,紮根農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執著而痴情地守望著他心中的那一束陽光,譜寫了一曲淡定優雅的鄉村教師之歌。

  矢志不渝,雙鬢斑白始不終

  李士貴同志任教的小學在邱縣南辛店鄉東布寨村,該村地處邱縣與館陶縣、臨西縣三縣交界,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畢業後,為徹底改變村裡教育落後的現狀,追隨心中的陽光,他根植家鄉,毅然執起教鞭,走上講臺。從那時起,他就把人生的座標定在了為教育獻身的軌跡上。春去冬來,寒暑往返,在農村一干就是20多年。每天他是最早起來到校的那一個,開啟學校大門,在校園裡轉上一圈,看看有沒有異常情況,之後便開始他平凡且充實忙碌的一天。儘管學校面積不大,在他的管理下,校園乾淨整潔,給人的感覺溫暖而不乏嚴肅。就這樣25年如一日,他一直堅守在他熱愛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學子,與此同時銀髮也悄悄爬上了兩鬢。20多年來,有很多外調的機會,但他都放棄了,他捨不得家鄉這片熱土,捨不得他熱愛的孩子們。直至今日,他還奮戰在東布寨小學,執著地守護著他的那片熱土,守護著他心中的那一束陽光。

  根植鄉土,嘔心瀝血育新人

  作為一名老教師,李士貴同志始終堅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緊跟教育改革步伐,他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認真落實教學常規,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注重把學習新課程標準與構建新理念有機地結合起來。他所設計的《小貓釣魚》一課被縣教育局作為新教材引領課推廣使用;在全縣優秀教學設計評比中他的《小馬過河》《富饒的西沙群島》被評為優秀教學設計。他認真鑽研教材,查閱各種資料,向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並一起討論教學問題,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學重點、難點。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學設計書寫認真詳細。他深知只有不斷總結經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能力快速提高。他注重課堂教學效果,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他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與學生進行感情溝通,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學法指導,使語文課堂生動有趣,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樂園。對於後進生,他能夠一視同仁,課堂上關心他們,鼓勵他們,給他們學習的勇氣和力量。

  身體力行,為人師表好模範

  他始終把“愛與奉獻”作為自己工作的座右銘,他堅信只要愛在心中,教育就有希望,在教育工作中,他把愛貫穿於自己的整個教育。作為學生的啟蒙教師,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學生思想的樹立,在他的心中,教師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應當成為學生甚至全社會的楷模和表率。正因為他深知“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他常常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小事做起,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常常教育學生,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尋找機會經常做,一輩子做。要學習雷鋒、孔繁森,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他也常常對學生說:“活著就要做一個對社會和人類有用的人”。正如張海迪所說——即使是顆流星,也要為人類放出光和熱。”

  辛勤耕耘,碩果累累桃李笑

  任教25年來,他始終默默耕耘在“三尺講臺”。辛勤耕耘,換來碩果累累,東布寨村,一個不足一千人口的村落,在他的教育下先後幾十名孩子考上了大學,這與他的啟蒙和基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有很多孩子已大學畢業走向社會工作崗位,他們有醫務工作者、有教育工作者、有行政工作者、也有自主創業者……但無論走到哪裡,回到家中他們總是不忘去看看自己的李老師,時常談起李老師教育他們“踏實做事,誠實做人”的做人原則。在他正確的教育與培養下,他自己的孩子也紛紛讀研究生畢業並走向工作崗位,其中還有一個孩子同樣走向了教育崗位,繼續為教育事業作出貢獻。如今,五十多歲的他依然堅持在農村教育一線,他所擔任的學科連續3年在全鄉統考中名列第一名。

  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7

  孟建芳,中共黨員,生於 1967年1月,新馬頭鎮沙辛莊村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1986年參加工作,現任邱縣新馬頭鎮沙辛莊小學校長。這位在教育戰線上一直奮鬥的小學校長,以其紮實的工作作風和出色的工作成績,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她本人先後獲市 “優秀教師”,縣“優秀教育工作者” “優秀志願輔導員” “優秀少先隊輔導員” 等榮譽稱號。2016年榮獲縣“模範農村小學校長”稱號。

  在這神聖的講臺上,她從教三十餘年,以一身粉塵兩袖清風為榮,以三尺講壇一生相伴為豪,就像紅燭跳動的火焰,照亮別人,燃燒自己。她為人忠厚,工作任勞任怨,默默耕耘,無私的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教育事業。“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是她的工作態度,“我不在乎別人怎麼說,我只在乎自己怎麼做”是她的要求。

  科學管理,提升質量促發展

  在學校管理上孟校長有一整套經驗。她對領導班子的管理模式是“統一步調,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她還擬訂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教學管理上嘗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探究式學習模式”,在德育工作管理上她能夠處於高屋建瓴的勢態,強調要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實效性。針對農村孩子勤奮、刻苦等特點,無論是當教師還是任校長,她都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大膽嘗試並實施創新的教學方法,努力將一個個充滿靈氣的農村孩子培養成才。在任沙辛莊小學校長期間,她帶領學校一班人,團結奮鬥,眾志成城,將學校辦成了群眾滿意、家長放心、教師安心、學子成才、教育教學質量躋身於全縣先進行列的學校,多次被評為“教育教學先進單位”。

  勤勉工作,以身作則做楷模

  孟校長在工作中實實在在地踐行著“勤懇做事”的信條,她始終懷有一種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真正做到了“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他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她任職校長以來,從沒離開教學一線,堅持坐班。從未因私離開校園,從沒因私而少參加一次教研活動。她深入課堂聽課,深入師生了解情況,雙休日心繫學校安寧,寒暑假籌劃校園建設、教師培訓,即使假日也總是忙忙碌碌。作為校長,她一直堅持學習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新思想、新理念,編寫了許多篇理論文章,還親自撰寫《探討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和教學》《新課改對小學語文的教學要求》等,她親自指導並參與編寫校本教材。真正做到了“力為教育教學所使,情為師生員工所繫,愛為師生員工所施”。用她自己的一言一行化作了一種發號施令所無法比擬的力量,踐行著她“勤勉奉獻”的座佑銘,成功地擔當起學校教育、教學、教研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實踐者的職責。用教師的話說是:“孟校長用勤勉的作風和赤誠的精神帶動了學校教職員工的工作熱情。”

  以人為本,團結同事聚人心

  孟校長不只用人格力量贏得了全體教職工的信賴,更用她那人本管理的思想,凝聚著全校的力量,激發著教職員工的工作熱情。她堅持民主管理,每週一次校委會、每兩週一次教職工大會,還專門設立了校長信箱,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意見乃至批評。各項制度,各種基建專案都是在民主決策的.基礎上實施的。她始終認定人是工作的關鍵因素,堅持以人為本,每學期與每位教職工至少談心一次,對教職工的思想狀況、工作想法和生活上的困難、問題,她瞭如指掌。她認為,只有讓教職工體會到自己“受到尊重、說話有用”才會產生責任感。

  每年的端午節、中秋節、春節、教師節,在學校財力許可的條件下,都要儘可能地安排一些福利,解決教職工的生活困難。這些舉措不僅搭建了一個緩解矛盾,釋放壓力,促進關係和諧的平臺,而且讓教師們覺得有一種自己被關注,被賞識的感受,使大家處在溫馨的大家庭中。這樣有利於挖掘教師的潛力,有利於學校的和諧發展。

  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8

  x在碧波盪漾的漢江南岸,在重巒疊嶂的歪頭山下,有所整潔漂亮的學校——棕溪鎮武王完小。這所學校有這樣一個普通的教師,他沒有驚人的業績,卻有無私的付出;沒有炫目的榮耀,卻有出色的成就;他沒有顯赫的背景,卻有奮鬥的背影。他憑著對教育事業執著的追求、頑強的毅力、高度的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三尺講臺上默默地耕耘了已走過了20多個春夏秋冬,達到了“為教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境界。在他已經走過的20年裡,時時刻刻謹記紮根農村、奉獻青春、灑向教育無限的愛。他心裡,學校為重,家為輕,教育最重,名利最輕。他就是旬陽縣棕溪鎮武王完小——吳龍義校長——一個數十年如一日無私奉獻的鄉村教師。

  一、紮根鄉村,無私奉獻的表率

  吳龍義,1982年出生在旬陽縣棕溪鎮華峽村。該村地處秦巴山區,閉塞偏僻、貧窮落後。2001年他師範畢業後,毅然執起教鞭,走上三尺講臺,在村裡當起了幾十個學生的“孩子王”。這一干他就再也沒有停住腳,春去冬來,寒暑往返,二十餘年來,他一直任勞任怨,堅守在交通不便、條件落後的教學點、村小、完小這些特殊崗位上,擔任過二級複式、三級複式教學,還擔任過學校負責人、會計、炊事員、班主任、教導主任等職務。不管幹哪一項工作,他都盡心盡力做到極致,這一切,都是源於當初無怨無悔的選擇,為了不辜負至親至愛的鄉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山區教育事業上。如今,他已是面沾風塵,早生華髮。“勤勞半世事文章,滿腹才華鬢染霜。教書育人無怨悔,桃李天下名聲揚。”是他的真實寫照。

  20年前,他帶著多年夢寐以求的夙願,滿懷著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摯愛,來到棕溪這片教育熱土上。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學校惡劣的環境比想象中糟糕得多。學校是由幾間四處透風的小平房組成的,而且道路崎嶇,地處偏遠鄉村。晴天一身塵,雨天一身泥,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正是艱苦環境的磨練,鑄就了他堅韌的性格,煉就了他不畏艱難困苦的勇氣。使他在20年的從教生涯裡,不斷戰勝困難,勇於開拓,大膽創新,成為了一名人民信得過的優秀教師。

  二、愛崗敬業,開拓進取的的表率

  2019年,他被組織任命為棕溪鎮武王完小校長。他認為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所出色的學校總是離不開一個出色的校長。自擔任校長職務以來,他以身作則,嚴於律己。要求老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每時每刻牽掛著學校的平安,一心撲在學校的工作上,用心血和汗水書寫著自己的工作業績。吳校長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為人師表、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品質讓他在學校領導班子中產生出很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應該說二十年的鄉村學校教育工作經驗,使他對武王完小教育教學現狀以及每一名教師,都有充分的瞭解,為他的教學改革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抓班子隊伍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上。在抓班子隊伍建設上摸索出了“統一步調、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管理模式。他建全學校規章制度,規範學校辦學行為,形成依章辦事、高效運作的良性管理機制,有效推進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他牢牢抓住民主管理這個治校之魂,建立了民主、和諧、平等的幹群關係。他狠抓教師隊伍建設,重師德,強師能,充份運用各種學習平臺,建立“重責任、重貢獻、重實績”的評價激勵機制,從而達到了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辦學水平的目標。

  三、學高為師,努力探索的表率

  好的領導,不僅要善於用語言打動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動感召人,影響人。凡是要求班子成員和教職工遵守、執行的規章制度,吳校長首先遵守、執行,凡是要求班子成員和教職工做到的工作,他帶頭做好。學校老師在工作中遇到困難,他總是第一時間出面幫忙解決,還不忘安撫老師的情緒。他曾這樣對同事們說:“工作中只要堅持按原則、按政策辦事,如果遇到困難,有學校給你撐腰。”有這樣一位好校長,老師們在工作中格外用心。

  吳老師2001年參加工作,還沒有走上管理崗位的時候,他就一直擔任語文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教學成績和班級管理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和優秀班主任。

  多年來,他持之以恆地主動學習課改理論,掌握《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多方蒐集資料,閱讀教育刊物,轉變教育觀念,瞭解課改新動向,撰寫讀書筆記和教育敘事,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業務水平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他撰寫的論文《處處留心皆教材,我以我筆寫我心》、《挖掘農村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習作興趣》、《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等論文多次獲獎;2014年擔任旬陽縣“十二五”規劃小課題《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研究》負責人,並順利結題;2019年撰寫的《小學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策略的探究》在旬陽縣城關小學教研協作區語文素養大賽中獲獎。他親臨教學一線,積極上公開課,不斷錘鍊教學水平,從2011年以來,先後八九次被評為“教學能手”。

  後來雖然職務變了,但教書育人的本色絲毫沒有改變,他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擔任六年級畢業班語文教學,晚上還要堅持到班級輔導學生,以教師的身份盡職盡責的做好各項教學工作。同時還積極投身於課改、教改,自覺參加學科組教研活動,帶領教師推行三案課堂教學,並進行微課製作與翻轉課堂探索。正是在這種勤奮務實、樂於追求敬業精神的感召下,全體教師紛紛投入到教研教改,教師團隊團結奮進、作風優良、教學紮實、戰鬥力強,確保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持續穩步提升。

  四、教育脫貧,勤政務實的表率

  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吳老師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入戶走訪座談,訪貧問苦,摸實貧困戶資料,得到群眾、同事的一致肯定。從2015年開始,他先後包幫過薛正明、柯善財、吳興發等12戶貧困戶。為了提升扶貧工作能力,他積極學習上級扶貧政策,參加扶貧工作培訓,強化幫扶意識,拓寬幫扶思路,落實幫扶專案。為了準確把他所幫扶的蜀河鎮蘭灘社群范增貴等三戶貧困戶基本情況,多次上門走訪,有針對性地做好精準施策工作。學校距離貧困戶家有二十多里路,他經常犧牲週末時間,入戶走訪座談,訪貧問苦,理清發展思路,確定幫扶措施,有效地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在他的《脫貧攻堅幹部包幫工作日誌》裡,記錄了上百篇扶貧日記。

  吳校長在教育扶貧工作中,即時更新和修正學籍系統資訊資料,積極完善學生資助工作機制,確保符合資助政策的建檔立卡學生享受資助“不漏一人”。精準落實資助政策,建立健全建檔立卡學生的“一人一檔,一生一案”。準確填寫“兩書”,確保各年度、各階段資助的金額精準。在重度殘疾學生“送教上門”服務工作中,他常常登門和孩子真誠溝通、耐心交流。2019年夏,吳老師臨危授命,要求在八月底完成全鎮義務教育普及檔案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他毅然放棄暑假休假的時間,和其他五名同事臨時成立工作小組,不分晝夜,紮根在電腦前,打了幾千個電話,發揮大資料平臺作用,確保建檔立卡學生教育資訊真實、完整、準確。分村建立了建檔立卡學生基礎資訊臺賬、2014年以來歷年已脫貧戶享受教育支援檔案、2018至2019學年度各學段建檔立卡學生享受教育資助檔案、貧困退出義務教育有保障認定工作檔案;完善了2018至2019學年度建檔立卡學生享受教育資助檔案、核查修改完善建檔立卡學生資訊,確保大資料平臺、學籍系統、資助系統和實際情況真實、準確、一致。

  教育扶貧工作一路走來,艱辛、汗水、淚水、喜悅時刻相伴,他說:“回頭想想,感覺確實對不起老婆孩子,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家裡,陪伴家人,內心有愧”。可是看到教育扶貧工作一天天穩步推進,在大家努力下,工作日新月異,內心真是感到無比自豪與驕傲;人生在世,還有什麼比干成幾件實事更有價值?”在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創造幸福生活的程序中,他勇當扶貧先鋒,提振攻堅士氣,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真正本色,2019年7月1日被旬陽縣教體科技局黨委授予“模範共產黨員”稱號。

  五、疫情防控,踐行使命的表率

  新冠肺炎疫情發以來,吳校長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切實將疫情防控作為當前壓倒性工作來抓。作為一名普通黨員,他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主動請纓,當別人還在休假的時候,他卻忙得不可開交: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告知大家相信科學,不恐慌、不信謠、不傳謠;每天清掃校園垃圾,還學校亮麗淨土;定期消殺校內外環境,讓病毒無處藏匿;及時追蹤監測結對物件,身體、生活、動向,關懷備至。

  “一個數字背後代表一個鮮活的生命,我一定要對它負責。”吳校長如是說。

  全校300多名學生,20多位老師,要落實到每一個人的去向,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學校黨總支的帶領下,吳老師和領導班子一起,出謀劃策,迅速制定出合理高效的工作方案,與各班主任、各教師組長密切聯絡,仔細摸底排查師生外出資訊,及時準確地完成零報告、日報告,外省回旬師生統計、師生健康狀況統計,做好每天返旬人員跟蹤臺賬的記錄彙總並上報主管部門。每一項工作的背後,每一個上報的資料,都要求及時準確,這些都需要很大精力。腰椎、頸椎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在電腦前工作一會就得站起來,但是站著他也繼續工作,經常為了一個數據的準確和班主任一遍遍核實,確保每個資料的準確可靠。別人在家休息,他甚至經常連正常的午飯晚飯都吃不上。

  他是共產黨員,是人民教師,是基層工作者。他雖普通,卻不平凡,他是榜樣!他更是全校黨員的縮影。他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莊嚴承諾:“我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我承諾:始終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帶頭普及疫情防控知識,科學參與疫情防控。傳播正能量,不信謠、不傳謠,帶頭表率,貫徹指示精神,踐行初心使命,把初心寫在行動上,把使命落在崗位上。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

  吳龍義校長就是這樣一位有責任心、有事業心、有愛心、有信心、有耐心的同志,他沒有豪言壯語,卻有立足本職,以文明、禮貌、熱情的服務態度;無私奉獻、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風;兢兢業業、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來為師生服務。

  歌德有這樣一句名言:“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小草被人歌唱,在於它奉獻一片新綠卻不求索取;青松被人讚美,在於它正直挺拔卻不擇地勢;蠟燭被人傳頌,在於它燃盡自己卻給別人帶來光明。他們都是奉獻者,吳龍義老師也是奉獻者,他在奉獻的同時,也得到了一份為人謳歌的價值。

  歪頭山下的愚公,漢江邊上的夫子。為了教育,甘為駱駝。為了學生,寧為人梯。與人有益,牛馬也做。我們相信教育能改變社會,而他就是教育路上當之無愧的楷模。

  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9

  楊慶昌同志男35歲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學位,現任梁山縣徐集鎮陸莊小學校長。1999年師範畢業後,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理想——做一名人民教師。既然踏上了三尺講臺,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辛漫長的育人之旅。從教十多年來,從一名普通老師到校長,始終抱著對黨的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紮根偏遠鄉村,克服重重困難,痴情鍾愛教育事業,時時以一名優秀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一支粉筆,兩袖清風的精神,默默奉獻於三尺講臺,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甘為人梯、樂於奉獻、靜下心來讀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做學生愛戴、人民滿意教師,保持了一個共產黨員永不改變的先進本色。

  一、以良好的職業道德為人師表、率先垂範

  教師是立校之本,師德師風是教育的靈魂,教師是社會傳統道德的繼承者和傳遞者;還是社會道德風尚的倡導者和先行者。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去為人師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響學生。楊慶昌同志認真學習並遵守《法律法規》、《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努力做到《濟寧市教師十不準》。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常常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朋友、同孩子們談古論今。每逢星期天、節假日,有不少以前教過的學生來找他談心或到家裡去玩。平時,他及時瞭解學生的變化,因材施教,對於難於管理的學生,他會不厭其煩地教育、家訪,盡力幫助他們,爭取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曾遇到一個學生成績明顯下滑,行為及不端正,他找到學生家長反映了情況,家長卻說了句這點事你老師還處理不了嗎?我要去耕地,說完走了。他仍竭盡全力地去教育那個學生,最後終於把這位學生感化了,以優異的成績小學畢業。2002年,有一位學生媽媽離家出走,爸爸忙於種地,上有八十多歲的奶奶,下有小她三歲的妹妹。她每天天不亮起床後,喂牛、做飯、照顧奶奶和妹妹,可是她每天到校卻很早,在校表現突出,成績優秀。突然有一天,她爸爸不讓她上學了。他找到她爸爸,說明了來意。她爸爸說:“我家裡窮,一個閨女家上什麼學,你給交學費嗎?”他忍著性子給女孩的爸爸講了相關法律,並當場答應給她交學費。

  就這樣他給她交了兩次雜費,又發動全校學生給她捐款、捐物,這才留住了她。為了自己鍾愛的事業,他始終抱著必勝的信念,紮根在教育這片沃土上,不計時間、不計得失、不計名利、不斷汲取、不斷付出。同齡人中,有的外出打工,一年能掙三四萬;有的推銷掛車,一年能掙十幾萬;也有的當了包工頭或企業老闆,一年能掙幾十萬。曾多次有人勸他,“你一年掙那點小錢,又苦又累,何苦?跟我幹吧!”他說:“我適合幹教育。雖然我很苦很累,但我感到很欣慰、充實、滿足。”由於他工作踏實、方法靈活,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贏得領導、同事、學生及家長的讚譽。

  二、在教學中銳意改革、不斷進取

  常言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作為一個老師,上好一節課確實不容易。任教十二年來,他一直擔課,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不斷豐富自己的視野,努力實踐新課程,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在工作中忙裡偷閒,只要來了教育教學刊物,就有了他的精神食糧,並把自己認為有用的東西記錄下來。有時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已到了夜裡十多點。在平時的工作中,他善於向老前輩學習,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也善於向優秀的青年教師學習,因為他們有較新的理念;還善於向名師學習,曾多次積極外出學習,參加了市級骨幹教師培訓、省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高工程培訓等多種培訓,並多次在學習後給全鎮教師作報告、上示範課。在教學過程中,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精心備課,認真上好每一節課,當所講的每一個知識點學生不理解時,總會苦思冥想,不斷調整思路,不厭其煩地教會為止,學生學會了,他卻感到比學生更幸福。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認真批改作業,做好課下輔導。在教學設計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善於把書上的知識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即體現了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理念,又讓學生容易接受。由於他的勤奮耕耘,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曾被推選為系列達標鎮級立標人;曾多次承擔鎮公開課、示範課;也曾多次參加上級教學比賽、教研活動並獲獎:2001年春獲縣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一等獎;2004年獲縣學科基本功比賽二等獎;2005年獲縣優質教案一等獎;2007年被評為縣系列達標先進個人;2008年參加縣學科基本功比賽獲獎;2010年被評為縣教學能手、縣教學先進個人、入選縣中青年教師優秀人才庫;積極參加課題研究並有多篇論文獲省、市獎勵、發表。

  三、在管理工作中創新思路、真抓實幹

  在做班主任工作時,認真摸清每一個學生的情況,注重班風、學風建設和班幹部的培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自理、自治,重點落實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教育,經常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熱潮和良好的班風。記得在2002年,他們班的語文老師因請產假不能到校,他也因孩子出生三天沒進學校,當他到校後,校長表揚他,說在沒有老師上課的時間裡,校長多次去觀看他們班的學生,竟沒有一人說話、打鬧,都在認真地做作業。是班長佈置了作業,帶領大家學習。還記得有一次勞動,暑假剛過,學校花園裡草盛花稀,學校把最難乾的月季花園分給了他們班,好幾個同學和他的手被扎破了,花園基本收拾乾淨。天悶熱,他讓學生回去休息,幾個班幹部說:“我們再堅持一會就幹徹底了,我們班比別的班差,丟人!”結果他們班幹得最好。他還特別注意轉化學困生,記得有一個從鄰鄉因成績差、打架鬥毆而轉來的學生,透過觀察發現他智力並不差。於是,就經常抓住他的閃光點及時表揚他,不斷關注他,後來他的表現和成績越來越好,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共同努力,他不但不打架了,期終檢測居然還得了個優。在做少先隊輔導員時,認真制定少先隊工作計劃,努力抓好少先隊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養成教育。積極組織隊員開展有益的少先隊活動,幫助隊員提高覺悟、增長才幹。由於工作成績顯著,2005年被評為縣優秀少先隊輔導員。

  在做業務主任時,他學習更加認真,努力鑽研業務,在校長的領導下,組織安排各項教學活動,充分了解各科教師的思想狀況、成績狀況和工作態度,認真完成計劃的制定、實施、檢查、總結、交流,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帶領老師們搞好理論學習、集體備課、聽評課、校本教研等各項教研活動。透過師帶徒、一幫一等活動,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經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學校的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多次被評為教學先進單位。曾兩次在縣教學質量監控抽查中,受到縣教研室的表揚。

  在做副校長時,意識到副校長在領導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給校長當好參謀,為校長的決策提供必要而準確的資訊,提出富有創意性的建議,協助校長抓好各項工作及制度的落實。樹立了一切以事業為重、一切以團結為重,校榮我榮、校恥我恥的敬業觀。真正做到大膽工作而不越位。

  做了校長後,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方針,努力實施素質教育,積極配合鎮教委做好工作。意識到教育就是服務,要用愛心去辦教育,努力把學校辦成環境優雅、氣氛和諧的學生樂園。真想讓學校成為“名師薈萃”、“英才輩出”、學生成長的“搖籃”、教師事業的“樂園”。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賞識每一個學生,用高尚的師德、精深的知識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最美鄉村校長事蹟材料10

  張勤學同志,男, 生於1960年10月,1981年3月參加工作,1992年平涼師範畢業,2003年西北師大小學教育專業自學考試畢業, 大專學歷。現任平涼市崆峒區索羅學區中心小學校長。 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在工作崗位上,始終堅守愛崗敬業,勤奮踏實,銳意進取,努力鑽研的工作作風,在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12年所管理的學校被評為“崆峒區先進學校”,其本人也被評為甘肅省“兩基”先進工作者。

  一、心繫教育,情灑校園。

  2004年9月他被任命為平涼市崆峒區索羅鄉中心小學校長,當時的學校稱為中心小學充其量只是該鄉鎮地理位臵的中心,校舍破舊,師資短缺,僅D級危房就佔到了學校校舍面積的一半,如遇雨便是室外下大雨室內下小雨,教師提心吊膽。曾有人認為這是平涼最破舊的中心小學,教學儀器僅有“三箱兩儀”,圖書也只有一千多本,人均不足5本,學校安全存在重大隱患。教學用房的不足和教學裝置的落後,極大地影響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建設用房的破損極大地威脅著師生的人身安全。他上任後多次與當地政府交涉對危房進行了初步改造,之後的幾年裡又多次爭取國家專項資金,進行科學規劃,先後建成了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樓3800平方米。到目前為止,我校基礎設施得到徹底改善,進入校園,兩幢嶄新的大樓便會呈現在你的眼前,這些建築物的崛起,書寫了張樹中心小學的新紀元,也改寫了索羅鄉發展歷史。學校再也不會發愁校舍緊缺,安全無保障。現如今,學校已在教學樓內建起圖書室一個,存書5260冊,生均24冊,新建微機室一個,安裝電腦25臺,新建各種功能室5個,這些設施的改善,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滿足了教育教學需要,一是教師教學可以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裝置和教學儀器,提高效率;二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效減負,多媒體室可容納200人,可上多媒體大課、講座、演出、開會,一室多用。教學樓門廳平臺學校大會、演出、觀禮,這也是校長別出心裁規劃設計的。在工程建設過程中他廢寢忘食節假日也堅守在工地上,愛人不解的問,你這是為什麼,他也總是笑而不答。2007年秋季開學,他意外受了腿傷,造成骨折。住院期間他身在醫院,心在學校,不等腿傷痊癒就上班去了學校。因為他知道學校里人手緊,等人用,老婆心疼的說:“你要工作不要命了。”

  由於忙於工作,骨折手術後鑲在腿裡的鋼板一直都沒有時間去掉。直到2010年他才利用暑假住院手術,但因為學校教學樓工程即將開工,他又不等傷好就拄著柺子去了工地,因為他不放心等了多年的工程,準備工作是否還有差錯,群眾和領導見了都關心地叮囑要保護好腿傷。

  在工程奠基儀式後的幾天裡,由於建設用地裡有高壓輸電線路經過,又因為個別村民遲遲不肯讓出移杆所用耕地,當地政府多次協調均無果。當他知道此事後,不顧腿腳傷痛,拄著柺子上門協調,終於因為校長帶傷親自登門協調,感動了村民,村民答應了讓地,最後使工程得以順利施工。

  2008年“汶川”發生地震,當地政府對學校震裂危房進行拆除,但由於資金不足,他帶頭募捐,帶動家人捐款,組織了大型募捐演出,宣傳動員群眾捐款。募到了部分建設資金,為重建工作添磚加瓦。

  在重建工程啟動後,正值暑假,他在工地堅守了整整一個假期。這一個假期他沒有休息,但他說他不累,而熟悉他的人都明顯的感覺到他黑了瘦了很多。

  二、銳意改革,身先士卒

  近兩年來,他帶領全體教師,全面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不斷學習新課改理論,轉變教師觀念,組織外出學習,借鑑名校經驗,將名校教學模式引入本校,經行實踐探索,經過實踐再實踐,探索再探索,反思再反思,他帶頭上示範課,為教師做指導,引領課改前行,樹立標兵推動課改,到目前為止,學校課改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了“4+2”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效果明顯,在當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起到了引領作用,受到了各級組織的充分肯定和學生家長的好評。教師中已有多名教師在全區高效課堂教學大賽中獲得大獎,樹立標兵十餘人。

  三、思想超前,特色辦學。

  1、在僅有15名教師的學校,卻能組建教師民樂隊,13名教師參加演出,受到社群群眾的讚譽及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認為校長能充分利用教師資源。

  2、能及早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到目前為止,已開發並實施地方、學校課程7大類,12個學科,8個興趣活動小組,並付諸實施,已初見效,實現了對國家課程的補充,使學生得到了全面發展,校園充滿了活力,目前已有教師獲區級才藝大賽獎勵3人次,學生獲獎10餘人次。

  3、對青、壯年教師的指導和培養工作突出,尤其對青年教師的德、能、藝培養成績顯著,到目前為止在他帶領的團隊中,已培養出2名校長,培養教導主任和中層管理人員近10人。成為了教育的中堅力量。

  4、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該同志具有辦學的前瞻能力,根據當前學生德育滑坡現象,制定了德育序列教育模式,創新德育方法,從育人抓起,透過“德育知識”競賽、“經典詩文”誦讀大賽、“紅歌大賽”和教師師德演講比賽等活動,引領少年兒童健康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