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精選35篇)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10月12日下午,由航天員授課的“天宮課堂”第三課開講了!那麼天宮課堂第三課為大家講了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準備的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精選35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今天下午,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現場直播,在觀看的同時,我也有許多感受。在五個實驗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個實驗——太空“冰雪”實驗。這個實驗演示了在失重狀態下,飽和液體結晶的現象,過飽和乙酸鈉溶液形成液體球,這個液體球結晶,外觀像“冰球”,實則卻為“熱球”。在杯子邊緣和空中等,每個方位,每個有水的地方,都有出現結晶的現象。堆積起來的晶體會像雪花一樣落下來,浪漫壯觀。

  直播中,不僅做了神奇的實驗,還向我們介紹了高微重力科學實驗櫃,無容器材料實驗櫃等。天宮課堂第二課,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日新月異,中華民族對無垠宇宙的探索永無止境。天宮課堂第二課結束了,也讓我更加相信,在追尋夢想的道路上,我們會不斷探索,閃閃發光。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

  2022年10月12日,“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講。“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空間站第三次太空授課活動。

  “天宮課堂”第三課首先向我們介紹了問天實驗艙,然後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了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航天員還為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太空中趣味飲水,扳手是如何調頭的,最後介紹了植物生長研究專案,進行這些”課程“的同時,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們還與在地面的我們進行了互動交流。在“天宮課堂”第三課中我學到了更多的載人航天知識,對科學的興趣變得更加強烈,非常感謝航天員們的科普。

  時至今日,天宮課堂已經開啟了三次課程,它對於我們青少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天宮課堂培養了青少年對於科學的興趣,為後續科學教育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青少年是國家科技創新人才的後備力量。一個國家的崛起,從青少年熱愛科學開始。所有夢想的萌發,都可能來自生命體驗中一次微小的觸動。天宮課堂給許多青少年帶來了這樣的感受。

  科學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與國家科技發展程度、教育整體質量等因素環環相扣。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3

  “天宮課堂”第三課授課的物件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擔任“太空教師”,為大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位“大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展示了四個有趣的科學實驗: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這次天宮課堂中還將展示出問天實驗艙的一些神奇裝置,包括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和變重力實驗櫃等。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著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著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這是“天空課堂”第二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大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著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4

  今日下午,我們收看了激動人心、非比尋常的天宮課堂第二課。這節課是由離我們400公里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老師們來授課。

  在課堂上,老師們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核心艙高微重力、無容器實驗機櫃,還向我們展示了本次任務中開展的空間科學實驗進展。這次別樣的課堂,讓我瞭解到了許多高科技的實驗裝置、有趣的物理實驗現象。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事業的不易與艱辛,無數的科學家嘔心瀝血才讓我們站到了世界載人航天發展事業的巔峰,在這裡我十分佩服我們的前輩們擁有如此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長大以後,我一定要為祖國的發展事業奉獻出我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我們中華民族更上一個臺階。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5

  3月23日下午,中國空間站裡的航天員王亞平、翟志剛和葉光富給我們開展了一堂奇妙的天宮課堂。這也是他們第二次太空授課。航天員們給我們演示了各種生動有趣的小實驗。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水油分離實驗。眾所周知,水和油混合後會因密度不同而分層。那麼,在太空中,水和油混合在一起後,還能分開嗎?這個小問號在我心中悄然而生。

  課堂中,王亞平老師使勁晃動瓶子,使水油混合,過了一會兒,水油還是混合的狀態。原來,太空中是微重力,所以水和油混合後並不會分開。“該怎麼把水和油再次分開呢”,隨著老師的演示,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水和油又能分開了!我馬上去查了資料,原來離心力的本領很大呢。太空實驗太有趣了!希望將來我也能在中國空間站裡做各種實驗,探索宇宙奧秘。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6

  今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的一天,因為我觀看了期待已久的天宮課堂。

  透過觀看天宮課堂我知道了,為什麼三位航天員的臉看上去胖胖的,因為失重環境會導致他(她)們的血液分佈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會上湧,所以他(她)們的臉看起來胖胖的。王亞平老師做了好幾個小實驗,其中我特別感興趣的一項實驗就是“液橋演示實驗”,王亞平老師將兩個液體球分別放在兩塊不同的塑膠板上,然後慢慢靠近,當兩個液體球相連時,再緩慢地拉開,水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將兩個塑膠板連線起來,形成一座“橋”。哇!真是太神奇了。這個實驗讓我看得目瞪口呆,簡直就是一個奇蹟。我不禁在心裡產生了一個念頭,我也特別想去天宮親自做一下這個實驗。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螢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教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7

  今天我們集體在教室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一課開講的現場直播。在航天員王亞平的介紹下,我們見識到了太空站的神奇之處。天宮中有臥室、衛生間,還有可以滿足航天員們體能鍛鍊需求的太空跑臺和腳踏車,大大豐富了航天員們的業餘生活。

  在失重狀態下,航天員們不僅可以輕鬆倒立,還能在太空艙中自由漂浮。航天員們還能利用專業的裝置進行太空環境下的實驗,讓我們更是驚歎不已。例如,用吸管輕輕一戳,乒乓球就沉入水底。還有更神奇的,將儲水袋輕輕一擠,水袋中的水就會形成一個水球懸浮在太空艙中。還有好多有趣的實驗,讓我們這群好奇寶寶看得津津有味、目瞪口呆。

  直播結束後,節目裡的實驗一直在我腦海裡閃現,意猶未盡的我打算週末再看一次重播,探索更多的奧秘,感受更多的樂趣。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讓我為中國驕傲!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8

  今天我上了一節有趣的《天宮課堂》,裡面介紹了天和核心艙,它長有16米呢!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三位老師就在這裡面為我們講課。他們講了很多有趣的知識,還做了幾個神奇的實驗。

  首先,王亞平老師帶領我們參觀了他們的太空家園,裡面有用來健身的太空跑步機和太空腳踏車,還有一間太空廚房,裡面的冰箱裡有一些新鮮的蘋果,這樣,他們就可以吃到地球上的蘋果。他們還介紹了特製的企鵝服,專門對抗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下降。

  接著,王亞平老師做了幾個實驗,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泡騰片實驗,王老師在水球裡注入藍色的顏料,透明的水球一下子變成了藍色的。她再往藍色的水球裡放入半片泡騰片,水球裡就出現了很多氣泡,看起來就像地球一樣,真是太神奇了!

  太空真是太奇妙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成為一名航天員,去宇宙探索更多未知的奧秘。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9

  雖然疫情阻擋了我們上學的路,但阻擋不了我們熱愛科學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第三課》,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似乎有訴不完的科學情懷。

  在空間站裡,陳冬、劉洋、蔡旭哲三位老師為我們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實驗課。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它拉近了我們與宇宙之間的距離。在這一個小時裡,我大飽眼福,不僅看清了微重力環境下會旋轉翻轉的扳手,瞭解了在空間站裡微重力環境下,使用超長吸管喝水的有趣現象,還知道了在失重力環境下手細效應如何大顯神威……這一切讓我感受到了太空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最後,他們還為現場課堂的同學們解答了很多有關宇宙奧秘的問題,我多麼希望自己也是現場的一員能向他們請教!

  我是一個熱愛科學的人,聽完這堂課更加激發了我探索宇審奧秘的興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審來秘,必須從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將不懈地努力奮鬥,去實現我的天宮夢。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0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在學校的組織下,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二課,這次授課與上一次一樣,繼續使用“天地對話”進行授課。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生成有趣的`物理課。

  在四個實驗中水油分離實驗最讓我印象深刻,水油分離實驗演示失重環境下水油分層現象消失、透過旋轉產生離心力實現分層。一個小實驗不僅教給我們了物理知識還反映出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功。這份成功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沒有他們艱苦奮鬥,克服重重困難、跨過道道險關,怎能從無到有發展起我國的航天事業呢?

  我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將為人類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1

  今天是不一樣的一天,因為我們上了第一堂“天宮課堂”。這次的“天宮課堂”是由王亞平和葉光富三位宇航員主講的。

  王亞平老師帶我們參觀太空艙。我們先參觀廚房區,這裡有加熱食物的微波裝置,有裝著飲用水的飲水機,還有冰箱,這樣宇航員在太空就能吃到新鮮的食物。

  然後我們再參觀太空跑臺和太空腳踏車。因為宇航員在太空待久了,會影響健康,所以他們在太空艙內也需要保持運動來鍛鍊身體。王亞平老師給我們示範了騎太空腳踏車。

  最後,葉光富老師用顯微鏡給我們展示了細胞跳動。

  參觀完太空艙,王亞平老師和葉光富老師還給我們做了四個太空實驗。第一個實驗:葉光富老師表演了太空轉身。可以用右手轉圈,越轉越快。也可以雙臂伸直,讓身體轉起來,雙臂反覆合攏、張開……這樣就可以在太空自如轉身了。第二個實驗:製作一片水膜,再折一朵花,把它放在水膜上,它就會慢慢張開了。第三個實驗:在水膜裡注入更多的水,水膜就變成了水球。再用針管往水球裡注入一些空氣,水球裡就出現了一顆小氣泡,王亞平老師走到水球后面,會發現水球裡王亞平老師的臉是倒著的,而小氣泡裡的卻是正著的。第四個實驗:王亞平老師往水球裡注入了藍色的色素,然後再放入一片黃色的泡騰片,會發現水球產生了很多黃色的小氣泡,黃色和藍色相互融合,這時候的水球就想地球一樣美麗。

  今天的“天宮課堂”真是神奇有趣!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2

  今天下午,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媽媽對我說:“八年前,在距離地球三百公里外的天宮一號中,航天員王亞平阿姨作為第一屆‘太空班’,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太空授課。”今天,我們國家的航天員,在自己的空間站裡,給我們帶來了首次太空授課,這真是我們的驕傲。

  翟志剛叔叔、王亞平阿姨和葉光富叔叔首先向我們介紹了他們工作和休息的地方。然後向我們展示了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讓我覺得有趣的是,心肌細胞一閃一閃地跳動著呢。

  你覺得,在空間站裡,能夠像在地面上一樣走路嗎?答案是,不能!叔叔阿姨們用行動告訴了我們答案。

  在太空,浮力也會消失。水膜張力實驗和水球光學實驗更是讓我張大了嘴巴。但我最喜歡的是泡騰片實驗。因為看上去又美麗、又好玩兒,還有香味呢!

  太空是神秘的,是廣闊的。看了今天的這節課,我對太空充滿了好奇。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也要當一名航天員,去探索宇宙。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3

  這學期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千年夢圓在今朝》,從此遨遊太空的夢想就在我心裡悄悄的萌芽了。今天我們終於可以跟宇航員一起來一個“天”與“地”的交流了。

  太空真是太奇妙了!三位宇航員帶我們做了許多有趣的實驗。有一滴水變冰球的實驗,有水滴搭橋樑的實驗,還有水油分離的實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水油分離的小實驗。

  首先空間站的宇航員和地面上的同學們把裝滿水和油的瓶子搖晃,使水和油充分融合在一起。地球上因為有重力原因,水和油很快就可以分離開,但空間站沒有重力,一直是融合在一起的。接著,航天員用一根繩子拴住瓶子,以畫圓圈的形式進行搖晃。再接著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來了,水和油在離心作用下實現了分離。看著神奇的一幕又一幕,我覺得科學是永無止境的。

  雖然有很多的專業術語我還聽不明白,但是我也受益匪淺,探索太空任重道遠,這也激發了我對未來世界的求知慾。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4

  太空,是一個美麗又奇妙的世界,那裡有許許多多的奧秘。2021年10月16日12時23分,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把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位中國宇航員送到天宮號空間站。

  2021年12月9日15時40分,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變身“太空教師”,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金珠小學組織我們學生觀看這場直播課程。

  我看到天宮號空間站的內部非常美麗。王亞平老師展示了自己的睡眠區,倉壁上貼著家人的照片,還擺著她喜歡的玩偶。天宮號空間站的廚房非常先進,有很多電子裝置,包括電子加熱裝備、微波加熱裝備、飲水分配器,還有一個小冰箱等。

  三位老師在天宮號空間站還做了很多實驗。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膜漲力實驗和水球光學實驗。水膜漲力實驗中王亞平老師用一些水竟然能做出一張水膜,然後再做成一個大水球,真神奇!水球光學實驗中往水球裡注射一個大氣泡,葉光富老師的頭部就形成了一正一反兩個頭部影象,真奇妙!

  我真喜歡奇妙的太空世界!長大後我也要當一名航天員!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5

  “天宮課堂”第三課開始了,中國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在距離地球400多公里的“問天實驗艙”上向全國青少年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現象等等,將給孩子們植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開啟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浩瀚宇宙,蒼茫太空,自古以來就令全人類神往。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諸多傳說和故事。

  太空有太多的夫知和無窮的奧秘等著人類去探索、去發現。

  透過天宮課堂第三課授課,孩子們看到了失重環境下液體顯著的毛細現象,微重力環境下液體與液固混合體在相同衝擊作用下的振動表現、微重力環境下使用超長吸管喝水的有趣現象以及微重力環境下的扳手旋轉翻轉的現象……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的直觀表現,也是人類追逐太空夢的具體成果。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後繼。

  壯麗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無數先驅和智者。他們用超越時代的智慧和勇氣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澤後世的壯舉。哥白尼仰望星空發表了“日心說”,布魯諾用生命和鮮血捏衛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仰望星空,召喚著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偉大的科學精神在民眾間生根發芽,使思想之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昭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旅途。

  相對於深邃寥廊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為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機

  和意義。追逐夢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勤奮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們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係,如何認識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於集體的夢想之中,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讓更多學子仰望星空,激發起他們探索世界奧妙的激情,中華民族的前途必將更加廣闊,中國夢必將更加宏闊壯觀。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6

  今天下午,第二次“天宮課堂”開始啦。在其中,我們連線了航天員老師,跟著老師瞭解了許多有意思的太空實驗。

  我最對“液橋實驗”感興趣。航天員老師在兩個塑膠板上滴上兩滴液體後,將兩滴水逐漸靠近,最後,液體互相融合,並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將兩個塑膠板連線起來,形成了神奇的“液橋”。

  透過連線的方式看到的宇航員老師站立不穩,走路也很吃力。但他們依然把這些當作習以為常,這都離不開他們平時的艱苦訓練。我們也要努力學習物理知識,課餘多瞭解太空,長大後為中國航天事業添一份力量。最後,向所有的宇航員致敬!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天宮課堂”旨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不斷追尋“科學夢”、實現“航天夢”的熱情。也相信這場令人難忘的“天宮課堂”,已經在同學們心中種下了一顆科研的種子,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擁抱星辰大海!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7

  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第二次太空授課。本次太空授課活動依然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各種科學現象,並與地面課堂進行實時交流,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我們對科學的興趣。

  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星辰大海未止步,物換星移,歲月如詩,探索的步伐從未停止過,我們將以航天人為榜樣,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相信我們必能跨越星辰大海,實現更非凡的成就。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8

  今天我們在線上第二次觀看了天宮課堂,來自星空的知識,也讓我有了更多不同的感受。這五個實驗中,令我最深有感觸的便是第四個實驗太空拋物,在地球上的生活中,我們丟擲的物體會因受地球引力,也就是重力的作用,沿一種拋物線的方向下墜,而在太空失重的情況下,物體從手中丟擲後,會沿原有方向勻速直線運動,這也恰好與我們最近學習的物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相吻合,宇宙也因此,仍然保持它那一抹神奇色彩。

  這次直播,還向我們展示了即將要與天和核心艙對接的“問天”和“夢天號”。中國人永遠不會停住他們向宇宙邁出的腳步,保持著那份獨有的浪漫,我也一定會在以後學習生活的道路上,有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決心和信心。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9

  奮鬥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勒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鬥,在反覆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經驗、強本領,飛天遨遊、出艙行走需要紮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

  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鬥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佔“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著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

  無論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著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著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0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漫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瀚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本次太空授課還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情況,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微重力環境在地球上難以取得,所以搬到了太空中,實驗現象更加直觀,無須運用推理論證等方法。在讓我們看到微重力環境下真實實驗的同時也複習了前不久學習的物理內容,透過王亞平老師說的:“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也是學生,我很期待能夠與廣大青少年朋友一起去感知、去探索神奇而美妙的太空,獲取知識和快樂。”我知道了宇宙是浩瀚的,宇宙是神奇和複雜多變的,宇宙中許多奧秘值得探究,這就是科學的態度!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1

  “天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座空間站。你還別說,天宮”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定的,那裡面如一座宮殿,樣樣俱全。

  空間站是一個可供宇航員短期住宿,並可以做各種太空研究和實驗的“太空酒店式實驗室。那為什麼要修建空間站呢?空間站可以測試未來可能用於太空飛行的各種技術裝置。還能獲得“失重”環境--這種在地面上難以長時間獲得的特別環境。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當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時間,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這樣一個功能全面,又能讓宇航員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誕生了。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我們“宮殿”的規劃。

  天和核心艙就是宮殿的臥室,主要供宇航員們居住,貨運和載人飛船就如地上的車輛一般,用來運送貨物和人員,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目前還暫未完工,它們就是“宮殿”中的研發實驗室,用於各種太空實驗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會面臨各種可想而知的危險,其中的威脅來自於我們熟知的太陽。眾所周知,太陽是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絕的各種能量,滋養萬物生長。但是它釋放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都是非常致命的,這兩種射線能輕易穿透你的皮膚,破壞身體所有細胞。那我們在地球上為什麼可以天天曬太陽呢?那是因為,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把它們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間站架設的位置必須考慮這個安全因素。國際上一般選擇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們的“天宮”,為了程度的安全,架設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這樣既能獲得地球磁場的保護,也能獲得大氣層的保護,一舉兩得。

  古時的天宮,據說在雲端,那裡住著各路袖仙,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今時的“天宮”住著許多宇航員和科學家,他們在高高的天上為中國的太空科技進步,不斷努力,讓我們不再依賴國外技術,在俯瞰地球的同時也能真正放眼整個宇宙,對太空的瞭解不斷深入。

  所以,我們的“天宮”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宮殿啊!或許這就是“天宮”之名的由來和美好寓意吧。

  “天宮”之門已經開啟,騰雲駕霧,遨遊太空,未來可期!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2

  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3名航天員帶著全體中國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蒼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國太空之家。

  發射時間雖然是在凌晨,但“圓滿成功”的訊息一出,網際網路卻是一片歡騰,無數網民守候著這一時刻,為發射成功而心潮澎湃。

  按照中國航天永不止步的.“慣例”,神舟十三號也將實現多個“首次”:與核心艙實現徑向交會對接;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空間站運營期間航天員乘組常態化駐留週期;首次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

  此外,相比於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也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停靠中國空間站之後,屆時空間站將實現核心艙、2艘貨運飛船、1艘載人飛船共4個飛行器組合執行;而實施任務的飛船、火箭也均在發射場直接由應急待命的備份狀態轉為發射狀態。

  而且,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之後,將完成空間站任務標準載人飛船所有功能的全部在軌驗證,完全具備支援我國空間站後續建造及運營需求,也標誌著工程由關鍵技術驗證階段正式轉入在軌建造階段,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正如網友所說“你永遠可以相信中國航天”,中國航天總是在不斷超越,一點一點實現技術突破,以越來越快的頻率在外太空重新整理刻度。經歷了幾代人的拼搏奉獻,我們今天已經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已經是全世界宇宙探索的重要“玩家”,而太空也將會有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人類足跡。

  拋開技術層面帶給我們的震撼,今天中國航天的整體氣質也越來越從容、自信、溫情、浪漫,越來越具有獨特的中國韻味。

  比如,神舟十三號的飛行乘組包括中國首位空間站女航天員——王亞平,她在出發前還特地發了個朋友圈“出差半年”,雲淡風輕的幽默表達透著一股自信。在出徵現場,王亞平的女兒還來為媽媽送行,高喊“媽媽加油”。這一幕令無數人動容,“媽媽出發給你摘星星了”迅速成為網路熱門話題。

  神舟十三號的任務為期半年,時間上將會跨過中國的農曆新年,航天員首次在太空過春節同樣備受關注。而更早之前,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在給空間站送去“太空快遞”的時候,已經為航天員們準備好了春節用品。航天員屆時也會與所有中國人一起守歲,第一時間向國人送出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些細緻巧妙的安排,讓航天這種硬核的“科技敘事”,透出一股濃濃的人文情懷。

  如今,神舟十三號已經正式開啟太空征程,我們預祝航天員們能圓滿完成任務,也相信中國航天必將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驚喜,將我們的大國航天夢帶向更遠處。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3

  今天下午,我們收看了“天宮課堂”的直播影片,地面課堂是在中國科技館,連線了西藏和新疆兩個分會場。同學們各有各樣,穿得整整齊齊,都很期待上課。

  其中,航天員王亞平阿姨在太空中給我們授課。我映像最深刻的是在太空中擰白布。她把水把擠到白布上,然後擰一擰,沒想到水居然不會流下來,而是越擰越不下來,水全覆蓋在阿姨的手上,形成了一個水膜,像個透明的果凍,看上去很Q彈。

  突然,畫面一轉,螢幕上顯示著阿姆斯特朗的照片。主持人說道:“人類第一個踏上月球的是美國的阿姆斯特朗,對於一個人來說這是小小的一步,而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大步。”這是他的自豪,也是他們國家的驕傲。

  現在我們的祖國,已經把宇航員送上了太空,宇航員在上面生活,他們不僅要克服失重的環境,同時還要研究科技。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祖國正在不斷髮展,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難,作為一位青少年,要相信祖國,相信民族。雖然我還搞不懂水為什麼在太空中掉不下來,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一定會明白的。

  所以我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4

  中國夢這個詞已經被我們大家熟知了,我一直在想中國夢應該是怎麼樣的夢呢?今天我終於知道了,因為今天我看了神舟十三號太空授課,我看到了我們強大的祖國,看到了我們中國人的強大。

  此時我想說,我們的中國夢就是太空科學夢。太空是一個和我們生活的環境完全不一樣的地方,而我們人類的腳步已經開始大步前進了。對於太空的探索,一個國家的強大,科學技術一定要強大,而我已經看到了我們的祖國科學的強大,我相信我們中國會越來越強大。我將來也要為我們的祖國作出貢獻,因為這是我的中國夢,這也是我們所有中國人的太空科學夢。

  在這堂課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神奇乒乓球。因為乒乓球在地球上是在水面上浮起來的,無論你把它用筷子按到水底,也會飛速的浮上水面。而在太空中,乒乓球先是浮在水面上,用筷子按下去,它就在水裡沉下去,無論如何都浮不上水面。還有許多東西也讓我們大跌眼鏡,都是一些我們在生活中根本無法看到的現象。對於太空的步伐還在繼續,我希望未來我能成為一名宇航員,能夠去探索浩瀚的`宇宙,探索神奇的外太空。

  我要更加努力的學習科學知識,將來能夠探索宇宙。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5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6

  在這節神奇的太空課上,有些問題還有可能在飛船上得到驗證和解答,讓奇思妙想變成“眼前的現實”,這個“天地連線”的課堂,還有全國億萬人民的密集關注,強烈鼓舞了同學們,他們的科學意識、想象力、求異思維終於呈現了井噴。為我們搭建了寬敞的思維平臺,提問機會,允許學生思想奔放甚至撒野奔跑,充分理解、包容其不足,同學們潛在的發散性思維,就能夠噴薄而出。

  一堂課,讓奇思妙想和怪想終於得到了迴歸,這種精神收穫,要比課堂本身更有意義和價值。如果我們平時的教育,也能想方設法,給我們製造提問機會,鼓勵我們多提問、善提問,這對於我們學生潛在的發展,以及創造活力,肯定是一個積極的推進。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7

  人類踏入宇宙太空是文明的進步,我國可以將宇航員送上太空,並且擁有很高的航天技術,那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氣!

  在這次互動課堂中我感受到了中國,我們的祖國,在航天事業的發展迅速,對太空的嚮往,學習到了空間站的結構構造以及其他載人火箭和載物火箭接入空間站的先後順序,體會到中國勇於探究太空的奧秘,知道了人在地球上的一天,就第於人在宇宙中的30天!如果人不在外太空做運動,並且是長期呆在外太空的話,血液就會往上升,當腦部血液過多地時候還會致死。

  課上,老師給我們看了在外太空重力消失的實驗。

  水在外太空裡不會像地球一樣,而是會浮起來,宇航員在外太空裡喝水時,要放在一個袋子裡。其中有一個實驗是水膜張力實驗,先做出一個水膜,再往水膜里加水,變成一個大水球,在水球中注射色素,水球會變成其他顏色。最後把泡騰片往裡面放,泡騰片帽出的氣泡沒有炸,而是在水球裡面,沒過一會,水球裡面充滿了氣泡,水球越來越大,可裡面的氣泡卻一個都沒炸裂,而是在水球裡面,一個也沒有離開它。這個實驗真神奇,水可以做成一個球,而不流下來,泡騰片冒出的氣泡都沒有炸裂。在太空中還要多鍛鍊,不然回地球會不適應而變胖.......

  太神奇了!從這次學習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在航空這方面的進步,也讓我瞭解了火箭的結構和太空生活。太空中還有很多有趣的事,等著我們新一代祖國的加班人去發現。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8

  今天下午第三節上課前,本可以外出透透氣,結果,剛剛走到門外,卻被老師叫回教室,一看,是《第二次天宮課堂》,馬上就來興致了,上次已是很久之前,卻依舊記憶猶新,不知這次,會有什麼新東西。

  眾所周知,太空和我們地球是有極大不同,有一部分便體現在重力,太空是種微重力,所以,有些在地球上習以為常的事,在太空中卻很難做到,但正因為這樣,才有了在太空中研究的意義。首先是太空“冰雪”實驗,有一種似冰不是冰的神奇晶體——醋酸鈉,在地球上作這一實驗需要些技術,不過,在太空中則是另一番景象,先擠出一些過飽和醋酸鈉溶液,在空中懸浮著,用醋酸鈉晶體一碰,一團“熱雪”便出現,好神奇。接著是液橋實驗,在微重力的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無限擴大,於是,在玻璃板上滴水,兩塊玻璃板上的水連在一起,便會形成罕見的水橋。然後的實驗是水油分離實驗,同樣在地球上甚至不用去做,用什麼樣的方法水油也不會混在一起,因為密度不同,所受浮力不同。但如果是在太空,沒有浮力,油水自然會混在一起,這時候,便需要離心力,使勁甩,油水才會分離,離心機,甚至太空站都用的這個原理。最後是證明牛頓第一定律,學過物理的都知道,此實驗無法用實驗證明,但在太空中,離實驗證明更近一步,因為只有空氣阻力和微重力在作怪。這次課堂,我受益匪淺,同時,也明白數、理、化三科的重要性,學不好,連這都看不懂。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9

  今天,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透過這次觀看,讓我瞭解了宇航員們在太空生活的樂趣。

  當神舟十三號成功到達太空時,與其一起上去的還有兩位宇航員叔叔和一位宇航員阿姨。還記得之前在電視上看見的宇航員叔叔們的臉總感覺胖胖的,還以為是太空上的飯菜太好吃了。阿姨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他們的臉胖胖的,哦!原來是因為在太空中人體裡的血液是往上流的。叔叔阿姨還給我們表演了一些節目,比如太空喝水和水裡開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水中乒乓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見的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在太空中,阿姨把乒乓球放在裝滿水的杯子裡,乒乓球沒有像在地球一樣上浮,而是像石頭一樣下沉,這就是浮力消失的實驗。

  這次的《天宮課堂》讓我知曉了不一樣的生活樂趣,也開闊了我的視野。同時我也要向太空艙的叔叔阿姨們表達崇高的敬意:“感覺良好”隊,您們是我學習的榜樣,在我長大之後,一定也要向您們一樣效忠祖國,為祖國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30

  天空探密,永無止境。如今,我們已進入空間站時代,太空的神奇讓我增長了許許多多奇妙的、有趣的知識。今天觀看的”天宮課堂”中,有許多有趣神奇的實驗。其中,有一個”水浮力實驗”。

  做這個實驗之前,王亞平老師先是準備了一個有水的玻璃杯和一個乒乓球。然後老師把乒乓球壓進了水裡,當老師把手收回來時,乒乓球沒有像在地球上時浮出水面,而是停留在了水中。

  另外還有一個”泡騰片實驗”。王亞平老師先是用一個環形的鐵絲做出了一個十分薄的水膜,然後老師就用水袋裡的水,不停地給水膜加水。漸漸地,原來那張薄薄的水膜已經變成了一個圓滾滾的、玲瓏剔透的大水球,然後滴上幾滴藍顏料,眼前突然出現了一個晶瑩透亮的水球,散發出一絲絲光,照量了空間站。接下來王亞平老師小心翼翼地將一小塊泡騰片放進水球裡,然後,泡騰片吐出許許多多的小氣泡,但小氣泡不想走,依舊在水球中,隨著小氣泡加多,水球似乎要被這些小氣泡撐破了似的。如果你仔細的看這個水球的話,水球是不是有點兒像我們生活的地球。今天觀看”天宮課堂”後,我便有了一個夢想,那就是長大後成為一位航天員,飛向太空,探索更多的奧秘。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31

  在三月二十二十三日下午,我們再次收看了天宮課堂,距離第一次中國空間站太空授課已經四個月左右了,但我依舊還是很好奇。航天員演示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展示了空間科學設施……

  在課後我對天宮課堂講解的內容做了拓展思考,冰雪實驗具體是什麼原理呢?經過多方面探索,我知道了在一定溫度下,向一定量溶劑里加入某種溶質,當溶質不能繼續溶解時,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只有溶液達到飽和狀態,才會出現結晶沉澱。如果溶液未達到飽和狀態,它會繼續溶解,不會結晶。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液體的四面八方都結晶。每個有水的地方,都有出現結晶的現象。

  從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這課程剛開始的一句話“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他們一開始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然後便開始征服整個太陽系。”——齊奧爾科夫斯基,說的是你在地球上生活,地球給你食物等等一些你所需要的,但是地球不可能永遠給你提供這些你所必須的,就像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燃料煤石油天然氣,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們不可能一生一世都依賴地球,所以我們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我們要不斷的尋找新的我們所需要的,不斷思考創新探索,一定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32

  今天下午,我們在家一起觀看天宮課堂直播。

  天宮課堂是太空授課,主要以中國人在太空中的成就和為了實現飛天夢做出了努力為主題。

  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也講述了中國飛天夢的發展經歷,與今天課堂有異曲同工之妙。

  課堂最初,兩位主持人面帶笑容,聲音高亢響亮,為自己是中國人、為中國實現飛天夢而感到驕傲自豪,用親切溫和的標準普通話向同學與嘉賓們問候,並用準確嚴謹的科學語言向大家解釋了太空中的失重現象和微重力。可以看出,同學們很重視這次課程,提前專門預習這些知識。

  課堂中間,我們與三位宇航員又見面了。他們是葉光富、翟志剛、王亞平,他們飛離地球,在太空已有五個月之久,他們承載著中國人的希望,在外太空做了一個又一個實驗。當然,在這次課堂中他們也展示了幾個有趣的小實驗,並對同學們提出了問題做了解答。

  中國在進步,航天事業在進步,中國人對太空的瞭解也在進步。中國人的中國紅信念是始終不變的,為了讓人類對太空奧秘的瞭解更進一步,他們的付出令人無法忘記……

  我今天由衷的感到,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我的祖國有美好的明天。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33

  下午,老師給我們看了一個叫“天宮課堂”的直播,讓我印象深刻。

  在太空需居住半年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這三位航天員給我們帶來了神奇的實驗,為我們講解這些實驗和地球上有什麼樣的區別。

  在那兒,王亞平老師向我們講了太空腳踏車,她先把雙腳頂在天花板上,雙手放在腳踏板上這樣騎。我發現了太空的腳踏車是用手來騎的,不僅不能走動,還不能控制方向。而在地球上的腳踏車是用腳來騎的,不僅可以走動,也可以控制方向。

  說完太空腳踏車,王亞平老師還講到了浮力。原來,在地球上把一個乒乓球放進裝著水的杯子裡,它就會浮起來。而在太空中失重的情況下做這個,乒乓球只會停在水中。

  他們還說了在太空中行走和轉身,葉光富老師在太空中行走,只是走了不到一會兒,他就飄起來了。做轉動實驗用了三個方法,不過只有最後用右手不停地轉動才能成功。

  航天員們還製作了一個水球,在水球裡不斷地加入水,水球就會變得越來越圓大。還在裡面又加了一個小一點的水球,對著水球看王亞平老師,發現大水球映著的王亞平老師是反過來的,小一點的水球裡的王亞平老師是正著的,真是神奇。亞平老師還在水球里加了藍色的顏料,結果整個水球都變成藍色的了。再拿一個奇特的壓片放進水球裡,水球裡就出現了一些小小的淺藍色的水泡。

  這次的課我們上得十分開心,我長大也要像這三位航天員老師們一樣,為祖國做出貢獻。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34

  伴隨著我們激動的心情,“天宮課堂”第三課定於10月12日15時45分開始,此次課堂繼續採取太空對話的方式進行。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將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面向全球進行現場直播。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將繼續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並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授課內容介紹附後),旨在傳播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天宮課堂”推出以來,已成功舉行了兩次太空授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前期開展的授課內容徵集活動中,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透過新聞媒體、“學習強國”平臺和載人航天工程官網踴躍建言獻策,不少好的創意設計脫穎而出,將在此次授課及後續活動中陸續進行展示。

  觀看這次的天宮課堂,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也讓我們在歡樂中學習。同時感受了中國的航天技術越來越先進,中國的航天員也越來越優秀,短短一節課,勾起了我對於航天知識的興趣,航天夢的種子也在我的心中埋下。航天員身上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探索永無止境,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向著目標不斷努力,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未來為祖國貢獻一份力。

  最新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35

  “天宮課堂”第三課定於10月12日15時45分開始,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將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面向全球進行現場直播。

  科學知識浩如煙海。沒有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便難以在科學之海奮楫行舟。此次太空授課上新,中國航天員將邀請廣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嘗試開展相關實驗,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秘、體驗探索的樂趣。“天宮課堂”會繼續以天地互動的方式,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普及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孩子們在教學相長中,學會獨立思考、明辨是非、舉一反三。於是,探求科學真諦的潛能被喚醒,科學精神的種子被深植於心。

  有人說:“科學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追求真理,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支撐。當你在浮力消失實驗中看到,太空裡的乒乓球可以處在水中任意位置而不浮出水面,便會真切地懂得,浮力其實來源於重力引起的液體在不同深度的壓強差。當你看到人在太空中實現轉身自由有多難,就會明白任何物體發生轉動都需要藉助外力矩的道理。“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在“潤物細無聲”的太空授課中,發現的快樂和實驗的成功會讓孩子們形成追求科學的強烈信念,為將來發現真理、掌握真理、捍衛真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太空教師”王亞平卻說,她覺得自己既是推動的“那一朵”,也是被推動的“那一朵”。因為太空教師為孩子們打開了中國空間站到地面課堂的大門,也引起了孩子們的各種奇思妙想、對知識的渴望以及對太空科技的暢想。這讓人不由得憧憬,有一天,這些孩子們將懷著科學精神,奔赴浩瀚的星辰大海,成為未來科學發展的主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