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時事熱點素材(通用7篇)

2022時事熱點素材2022

  最近國內外都發生了一些熱點事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和整理的2022最新時事熱點素材(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和收藏。

  時事熱點素材1

  2021年2月,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現場影片公開,影片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邊防團團長祁發寶面對數倍外軍張開雙臂阻攔的背影,令無數網友感動落淚。在這場衝突中,營長陳紅軍,戰士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4人不幸在戰鬥和營救戰友的過程中犧牲,其中最小的陳祥榕才19歲。

  在肖思遠的戰地日記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國的領土。”“清澈的愛,只為中國。”這是陳祥榕寫下的戰鬥口號,他用生命踐行了這句話。2020年底,這個團服役期滿的戰士全部主動申請留隊,繼續在英雄曾經戰鬥過的地方戰鬥。戰士付忠義說:“經歷了去年的邊防鬥爭,我更加認清了邊防軍人的價值。邊關雖苦,但總要有人守。只要邊防一天需要,我就一天不走。”

  時事熱點素材2

  電視劇《山海情》是一部懷抱著塑史追求的扶貧題材電視劇,展現了20世紀90年代寧夏西海固地區人民易地搬遷、艱苦開拓的奮鬥史,折射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長達40多年的反貧困壯舉。以今天的市場思維來看,這樣一部電視劇與當下主流收視人群間的時空距離,簡直就如同山海之隔。

  但該劇開播後不久,就有上萬人給其打出高分,熱議之下《山海情》還多次登上熱搜。劇中人物對家鄉的樸素情感毫無疑問撥動了觀眾心裡最深的`那根弦。對一部分年輕觀眾而言,他們並不是在《山海情》中觀看他人的陌生生活,而是在回溯自己的個人記憶與家族記憶。

  事實上,許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的根脈都在鄉村,該劇在大西北實地取景,演員放棄“美顏包袱”真實地塑造人物,方言版中人均說著“家鄉話”,這無不喚醒著遠在異鄉的年輕人血脈深處的鄉土情懷,為他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精神尋根之旅。

  時事熱點素材3

  封城,在中國的疾控史上,從未有過,連2003年非典時期也沒有。萬一疫情沒什麼大事,李蘭娟一生的名譽和聲望恐都將毀於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關重大,但在她心裡,人民高於一切,生命重於泰山。有網友慨嘆,鍾南山、李蘭娟是可以託付國運的大醫,與其稱之謂院士,不如譽之為國士,發大醫國士之良知灼見,一能斷論新型冠狀病毒人傳人。

  二敢第一個提出建議封城;三是親赴第一線抗擊病毒。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倘若先生在世,他必會讚譽這位紹興老鄉為巾幗英雄、新時代的民族脊樑。

  時事熱點素材4

  一部好的作品,離不開好的故事題材。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也是中國電影藝術創作豐富的源泉。

  透過銀幕,我們在雪與火的極端環境中,在血與火的殘酷鏖戰中,看到了志願軍戰士英勇不屈、無畏無私的血性和精神,也真切地懂得他們何以是“最可愛的人”。

  而近年來,主旋律電影作品佳作不斷湧現,這些電影的“走紅”,折射出觀眾對優秀主旋律作品的熱切期待,也恰恰說明,“正能量”完全能獲得“大流量”。

  時事熱點素材5

  一名叫做許凱的90後年輕人,開車到農村等偏遠地區,“搭訕”老年人。他用這種拉家常的方式,跟老年人拉近距離、聊聊天,然後給老人們拍張照片,沖洗出來,放在定製的相框裡,鄭重地送給他們。影片裡面,小夥身上散發著“自然熟”的氣質,但語言卻很真誠,老人們笑容純真、自然溫暖。

  “許凱們”的走紅,很大程度上也在啟示我們思考,在一個流量至上的時代,什麼樣的流量才是值得追求的流量?什麼樣的作品才能持續打動人心?如何將流量變成溫暖人心的正能量?

  不論是給農村老年人拍照片,還是透過鏡頭弘揚傳統文化,抑或是透過直播帶貨為貧困山區的農產品找出路,事實證明,流量不應該是利益的代名詞,更應該是正能量的擴音器。

  時事熱點素材6

  “小眾”“絕美”“動畫世界即視感”……充滿噱頭的文字,配上光線、構圖、氛圍都恰到好處的圖片,在一些社交平臺上,不少使用者被這樣的內容成功“種草”。然而,跟隨攻略實地打卡後,卻又“大呼上當”。層層濾鏡背後,是推廣的套路。

  濾鏡終會碎,口碑永流傳。

  精心包裝的網紅打卡點,倘若經不起現實的檢驗,難免淪為“一次性消費”,還可能涉及虛假宣傳。從本質上說,種草也是一種“口碑營銷”。它不僅是一種消費行為,更疊加了社交屬性、情感認同等心理層面因素。

  雖說萬物皆可種草、人人都能種草,但這離不開品質和信任的根基。

  時事熱點素材7

  “種草”還是“種韭菜”?廣告植入值得管一管

  時下,隨著“種草”社交平臺以及短影片平臺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網民習慣在消費之前,透過平臺搜尋別人的分享筆記“做功課”,有的透過短影片博主的分享瞭解產品的好壞。然而有媒體調查發現,部分平臺給“素人博主”提供植入“軟廣”的內容,正讓“種草平臺”成為“韭菜平臺”,令消費者防不勝防。

  種草也好,測評也好,本質上是從消費者的視角來提供產品更為客觀全面的資訊,因此也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好感和親近感。這種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行為,成為連線產品和消費者的一種新方式,本該成為各方“皆大歡喜”的良性迴圈。然而當越來越多品牌方安排素人博主發軟廣,營造“有大量普通人在使用”的虛假氛圍;當越來越多的博主瞄準不菲的推廣費,在筆記內容、影片作品中夾帶私貨,令人真假難辨;更有甚者,由於一些博主沒有專業能力對產品功效進行甄別,一些“三無商家”便見縫插針,過分渲染誇大功效,誘導消費者。凡此種種,不僅汙染了網際網路生態、降低了平臺的使用者體驗,也給消費者權益留下了隱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