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論文的結束語(精選5篇)
最新論文的結束語
一、論文的格式
正文規範
為了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常常將正文部分分成幾個大的段落。這些段落即所謂邏輯段,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小邏輯段,一個小邏輯段可包含一個或幾個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層次。論文的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五級。
規範及其作用
為了反映文章的科學依據、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嚴肅態度以及向讀者提供有關資訊的出處,正文之後一般應列出參考文獻表。
引文應以原始文獻和第一手資料為原則。所有引用別人的觀點或文字,無論曾否發表,無論是紙質或電子版,都必須註明出處或加以註釋。凡轉引文獻資料,應如實說明。對已有學術成果的介紹、評論、引用和註釋,應力求客觀、公允、準確。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資料等,均屬學術不端行為。
致謝
一項科研成果或技術創新,往往不是獨自一人可以完成的,還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援和幫助。因此,在許多論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謝”。主要對論文完成期間得到的幫助表示感謝,這是學術界謙遜和有禮貌的一種表現。
二、最新論文的結束語(精選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論文的結束語(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論文的結束語1
中國這個概念在我心中一直是清晰的,我的故鄉在桂林,後來去了臺灣。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化,你看看崑曲的美。
19世紀後,對比西方文化的建設,我們覺得事事不如人!可能我們整個二十世紀,歷史都是一部追趕西方的奮鬥史。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我現在提出來大家討論一下,就是說當初,從五四以來我們的學制改了,我們是新學堂制的,是抄襲西方、日本的,其中有一個,就是幾乎是自主性地把我們的傳統文化排除在我們的課程之外。我們小學、中學的美術課不教山水畫了,我們畫石膏像。為什麼要畫石膏像,也不知道,我們有幾百年、幾千年山水畫的傳統,為什麼不畫那個呢?沒有人問呢?
我想,我們看崑曲的人也是可以去弄電腦的,這個不違背的。所以我們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我們的戲曲是落伍的,我們的山水畫是落伍的,我們吹笛子也落伍了,一定要彈鋼琴,拉小提琴才跟得上時代。現在毛筆也沒有了。毛筆還存在,中國文化就存在,但是我們毛筆丟了就有危機了。我們的文化是一個線條文化。從我們的象形文字到我們的青銅器,到我們的建築,我們對線條的掌握最準確。書法是我們最了不得的抽象化藝術。聽說現在小學有一個小時的書法好像恢復了。我們又有希望了,我們的毛筆又回來了,我們的文化又有希望了。所以說,是我們的教育有問題。是不是我們要坐下來檢討一下。
我覺得當務之急應該是對我們的文化,中國文明,作一個全面的重新評估。因為現在那麼多的出土文物,我們的文明是要重寫了。應該從我們的哲學、文學、藝術、音樂、戲曲各方面,重新做一個評價,而且這個評價要客觀、理性。要藉助海內外所有的專家,一起來。我們需要重寫一部中華文明史。寫完這本文明史以後,至少我們的大學裡頭,要好好地寫一本教科書。所有的學生,不管是什麼科系,統統要念、統統要必修。但是我要講的絕不是排斥西方文化,了不起的文化,我們當然要學,可以給我們啟發。但是在這之前,我們自己的文化先要有個底子。
最新論文的結束語2
實踐是理論與現實的完美結合,對於大學生的實踐活動,更是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在這次的實踐活動中,有積極成功的一面,也有侷限失敗的一面,吸取每一次實踐的成功與不足,不斷完善自身與社會的結合,一步步達到服務社會,提升自我的目的,這是接下來的實踐活動的`發展方向。
一步步走,一步步總結,一步步完善,一步步,一步步邁向成功。
最新論文的結束語3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多層與高層建設方興未艾。確保質量,加快工期,文明施工已是我們的施工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中,合理設計,以人為本,向著綠色建築方向發展;在施工中,確定正確的施工順序,編制合理的施工組織設計,嚴格管理。並利用型新科技,結合先進的施工技術,使我們的施工盡最大可能的節約成本,增加利潤。 近些年來,人們對混泥土的深入研究,鋼筋混泥土結構在土木工程領域必將得到廣泛的應用。所以,我們有必要在設計中求創新;在施工中求合理。使我們的工程更好的滿足人們的要求。
最新論文的結束語4
是對本論文所闡述的一個認識,以最簡短的話語來概括總結你論文的論點,整文都圍繞它來發展,要與文章相扣.可以用綜上所述之類的總結統領式的詞來引出.要寫出你經過的事,表明態度,要有感想才行!!!
結論與討論:結論是對論文的主要結果、論點的總體概括和總結。應當準確、簡明、完整、有條理。討論是對尚不能得出結論的部分或與前人的研究不一致的地方、或實驗過程中意外的發現和收穫的記錄和總結,提出建議、設想、改進的意見或有待解決、需深入研究的問題。
最新論文的結束語5
核危機造成人們對於安全利用核能的質疑,但是氣候變化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生物學專家將目光放在可再生能源上。聖母大學生物科學系與哲學系教授克里斯汀·施雷德-弗雷謝特在新書《誰能解決氣候變化?可再生能源而不是核電》中描述了可再生能源在核危機之後的大好前景。“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是解決氣候變化這一迫切問題最有效、最便宜和最合理的辦法,而不是核裂變或清潔煤,弗雷謝特明確提出,關於氣候變化的爭論仍在繼續的唯一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巨大利益。她以一個全面的案例反駁“核裂變是一個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可行辦法”這個觀點,認為核電的可行性資料已被核工業和其支持者歪曲。她特別指出:“‘利用核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是對財政負責的表現,安全且對弱勢群體無影響’的觀點存在著嚴重的缺陷,而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解決方案滿足所有要求。”
能源創新可以幫助我們解決3個急迫且相互影響的重要問題——氣候變化、全球能源供應危機以及迅速增長的能源需求。但是,如果我們要完成一個向可靠、低成本、低碳的能源體系的過渡,必須徹底改革能源創新體系。作者利用圖表為我們展示如何能夠加快新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引進,並加快大規模部署,認為只有能源創新體系整體的革命性變化,才能有助於我們走向可持續發展和能源安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