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4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中秋節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4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4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裡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

  中秋節前幾天時,家家戶戶都要買好月餅、水果等東西,準備中秋節時“拜月亮”。凡是認識的人都會互相送幾盒月餅,說上一句“中秋節快樂”的祝福。

  當中秋節晚上到時,家家戶戶都拿一張桌子放在能看見月亮的地方,把月餅和水果等食物放桌子裡,再拿幾支香點起來,插在桌子前頭,然後,一家人輪流的站在桌子後面,抬頭看著皎潔的圓月,就把自己的願望說出來,並拜幾拜。拜完了月亮,就到吃東西了,把桌上的東西搬到屋子客廳裡,津津有味的吃著月餅水果。

  吃完吃飽了!就到了小孩子的天堂了!小孩個個都提著閃閃發光的燈籠,成群結隊的走在一起,互相比比誰的燈籠最亮。有時,還三五成群提著燈籠走夜路,像冒險似的,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那些比較膽小的馬上跑出來,只有比較膽大的小孩繼續“冒險”,真是有趣極了!

  我愛我家鄉的中秋節,因為有趣、熱鬧。

  我愛我的家鄉,更愛家鄉的中秋節!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3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中秋節既叫“仲秋”也叫“團圓節”。

  在中秋的這一天,有許多風俗,其中有一樣就是拜月神,我們家也不例外,晚上當月亮慢慢升起來時,媽媽和我洗完澡,換上乾淨衣服,擺上小供桌,放上蘋果,月瓶等,我虔誠地在香爐中插上三枝點燃的檀香,在嫋嫋檀香中,我們一家人品茶、賞月,只見又大又圓的月亮象銀盤一樣掛在天空,我忍不住拿出望遠鏡,對著明月觀賞起來,月亮中還真有棵桂花樹呢?這時媽媽跟我講起了中秋祭月神的由來:相傳在古代齊國,醜女無鹽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某年八月十五賞月,被月光籠罩著的無鹽,美麗出眾被天子封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隨後,爸爸又教了我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常久,千里共嬋娟。”這時,我不禁想到四川災區的兒童是否也在共賞一輪明月?

  在這中秋之夜,我向月亮女神暗祈,讓四川災民早日重建家園,讓地球的生命都遠離災難。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4

  威海人過中秋最講究兩個字團聚,無論平時怎樣的忙小輩們都會到長輩家裡團聚。一家人湊在一起你說說公司的發展,我說說將來的構想,這就是中秋節就是團聚。通常在晚餐結束之後一家人都會品嚐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5

  我家住在一個河北小鎮,大門大院大平房,而且當時爺爺奶奶和爸媽家住一個院的,兩間房,共走一個大門,那時每年中秋節一家人都在一起過,節日晚上的九點多鐘,一輪圓月升起來後,爺爺奶奶就會搬出個桌子放到院子中間,再擺上幾樣水果和一盤月餅,水果有西瓜、葡萄、沙果等,擺上滿滿一桌。接著正式的“願月”儀式開始,也就是年輕人給月亮磕頭祈福,在月下許願。拿出個椅墊鋪到院子中間,然後我們幾個年輕人開始按年齡依次朝著月亮的方向磕頭,都磕完了,我們大家就開始享用桌上的水果和月餅了,當然,吃之前要揪下一粒葡萄衝月亮的方向遠遠的扔出去,那意思就是給月亮吃了。記得小時候中秋節的晚上,天氣就挺冷了,往往我們都是邊吃東西邊凍的瑟瑟縮縮的,然後就趕緊搬桌子端盤子回到屋裡。

  後來,只要每年中秋節我們能聚到一起,仍然會在節日當晚延續這樣的習俗,當然,我們隊伍也在漸漸壯大。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6

  然後便是烤制。將月餅一個個整齊的擱置在一塊巨大的長方形鐵板上,幾個人合力把它平放進巨大的、用紅磚壘成的爐子裡,下面燒著旺旺的木柴。月餅慢慢烤熟的香味兒會漂的很遠很遠,烤制月餅的時候周圍總會圍著像我這樣的一群小孩,一邊好奇的盯著師傅在根據月餅的色澤掌控火候,一邊急切的等候著自家的月餅可以快快的做好,第一時間拿幾個在小夥伴們一起嚐嚐,那時的月餅總是擱置了幾個小時,還是留著火爐裡帶著花生油香味的餘熱。

  中秋節快要到了的時候,各家都是要要走親戚的。我有一個叔叔一個姑姑,六個小姨還有一個最小的舅舅。而我的爸媽都是奶奶家外婆家的老大,而叔叔阿姨們都漸漸各自成家,所以闔家團圓的日子各家的小孩子聚在一起就熱鬧非凡。

  中秋節那天天將黑未黑的時候,爸爸就會幫我拎著好多好多酒還有月餅,沉甸甸的,走一段路敲開大奶奶家還有三奶奶家的門,給她們送去這份禮物。這個時候的她們總是很開心,挽留我留下來吃飯。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7

  “今天是什麼日子?”剛一回到家,媽媽就急忙問我。我不解地說:“八月十五,中秋呀!怎麼了嗎媽媽?”“哎呀,我就記得好像是過節!可是我忘記買月餅了!”媽媽懊惱地皺了皺眉。我聽了媽*的話,頓時明白了,原來是我這個忘性極大的媽媽把今天這個重要的節日給忘記了。

  中秋節由來的傳說有很多種,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不過我最喜歡的是嫦娥跟后羿的神話故事。這麼重要的團圓佳節媽媽居然也能忘記,我無奈地嘆了一口氣。“我想起來啦,今天我買了餃子皮跟鮮肉、香菇,還有你最愛吃的馬蹄跟蝦!我們乾脆包餃子吧!”媽媽興奮地說。包餃子?我疑惑地看著媽媽。媽媽得意的告訴我:“餃子表示了一家人團團圓圓。餃子中的肉餡就代表了我們,用餃子皮來包餃子就代表吧我們和起來——團圓起來!”哦,原來這樣,我恍然大悟,對媽媽豎起了大拇指。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8

  小時候的月餅總是給我甜膩但有時又會很想吃的感覺。在淮北市區的周邊農村,最好的月餅不是商場超市買來的諸如現在出現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種餡料的月餅。而是最傳統的五仁,手工製作的五仁,我們現在說起來很不喜歡吃的五仁。

  舊時每年的中秋,總是還像過年有壓歲錢收有新衣穿這樣帶著濃厚的節日味道。

  這邊的傳統不如說是傳統的月餅烤爐。就是家裡的女人帶著孩子,買來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還有牛皮糖,花生油麵粉等製作月餅的必需品。去鄉里鄉親或者鄰村加工月餅的地方,親手製作香噴噴色澤金黃的月餅。負責加工的月餅的阿姨、師傅一邊和母輩們嘮著家常,一顆顆月餅就在手下漾出花來。

  傳統制作月餅是用一個木製的模具。媽媽和小姨曾親手教過我,將均勻包裹著各種果仁的麵糰滿滿的塞滿模具,然後用力在桌子上靈巧的拍出一個啪,慢慢把模具拿開,如果拿捏得當,一個連上面字跡都清晰可見的月餅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製作月餅是中秋的一部分。記憶中總是媽媽和阿姨們在將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時塞一塊到在一旁饞嘴的我嘴裡。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9

  記得小時侯最喜歡過中秋,在我心目中,中秋比春節還好玩,因為可以玩火球!從我記事開始這樣的習俗就存在了,每到夜色開開來臨,就會有很多的小夥伴出門了,在家門前的馬路上把幾天前就準備好的火球點著了,然後沿著馬路,成群接隊的出去玩,膽子大點的會去田野裡!

  不知道是現在已經是大人了,還是怎麼了發現中秋沒有小時侯好玩了,街上也沒以前熱鬧,可能是現在孩子少了,馬路寬了,玩火球的小孩也只是星星點點,記的小時侯,我家門前的馬路一眼望去,是長長的火龍,排成”一“字行,依稀記得,我把中秋節的場景寫成作文,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我作文寫的好。

  我做過調查,只有我家的鎮上有這個風俗哦!應該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因為老爸老媽小時侯就經常玩!不過他們那時窮,只是用幹蘆葦還是什麼的紮成捆,點著了燒的,從我小的時候就已經發展到火球了,因為火球輕巧。火球是用布包裹著棉花,在用鉛絲把它紮起來,要裹的緊些,紮成球狀,可大可小,然後把紮好的火球放在煤油或汽油裡泡製,泡的久點,當然點著了火團也是最旺的,在用竹竿挑著鉛絲,拿著竹竿火就燒不到人了。昨天晚上我還看見有的小孩拿的不是火球,像是裝酒瓶的盒子,四面剪了,用透明的塑膠的硬殼把剪掉的地方封上,在裡面點上一支蠟燭,也用竹竿挑著,一般都是女孩子拿,因為她們膽子小而且也安全。

  晚上家裡還要祭拜月亮,在院中放一個桌子,對準月亮的方向。桌上放有水果,兩到三樣,月餅,還有家裡做的餅,也要是圓行的,在放上酒,並倒在酒杯裡。還要點上一束香。家裡的每個成員依次的要對著月亮磕三個頭,還要許願哦!向月亮訴說美好的心願!

  小時侯為了玩火球都是沒吃飯就出去了,玩了一圈回來草草的急衝衝的吃點,給月亮磕頭(對於這個還是很慎重的),祭拜完就又拿了一個火球出去了,通常在那天晚上我們都會瘋到十點才回家,而且不可以空手而歸,即使在外面拿根稻草回來也可以,還有就是如果火球還是亮的也是不可以把它帶回家的,好象這樣不吉利,反正長輩讓這麼做,我們就聽著,具體是什麼原因,我也不清楚,也許這也是約定俗成的分俗吧!

  可能這也是我們這裡最具有特色的節日了,其他的節日都和別的地方差不多!希望這種習俗能夠長久的存在!好懷戀小時侯的中秋!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0

  記得小時候過中秋節,家裡人都聚在一起吃個飯,菜很豐富,雞鴨魚肉都有,而且是家裡人自己做的,那種味道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懷念。每年中秋節除了月餅,柚子一定是咱有的,但我們這吃的方式可能不大一樣。

  到了晚上,就要開始拜月光菩薩了(現在想想這個菩薩是不是就是嫦娥姐姐啊!),準備好月餅茶水之類的,而且是要到頂樓拜祭,重頭戲可是柚子,因為要拿香插在柚子的外殼上,等插完柚子已經變成了一隻刺蝟了,當時感覺那樣的柚子別有一番風味。現在忙著工作,和家人團圓的機會也變得越來越少,這也算是個遺憾吧。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我的老家是張家港,還是江南的魚米之鄉,大年三十之前我們有打年糕、做包子的習俗。年初一早上吃元宵,象徵團團圓圓。還有奶奶告訴我年初一一天不能掃地,不然會失財哦!

  我在爸爸汽車上的廣播裡聽到福建年初一要吃剩菜,象徵剩財。英國還流行新年“打水井”的習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的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為吉祥之水。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2

  中秋節在從前是個幾乎與春節相當的大節,閤家團圓,氣氛非常熱鬧。

  現代都市版的中秋風俗。身處現代化的城市,沒有了以前的那種場景,中秋節“異化”到了只剩月餅,沒有喜慶,甚是可惜。何不嘗試過一個採納傳統習俗的現代版中秋節呢?

  大都市裡現在最不缺的是高樓。住在高層陽光喔的自然可邀約親友對月玩賞,關了燈,讓看得見月亮的房間撒滿清輝。或者可去酒樓賞月。金茂大廈87層是上海離月亮最近的'餐廳,差點就可以與月亮碰杯,而在和平飯店頂層的露天酒吧可邀月共飲,浪漫非凡。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3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資訊,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杭州的蓴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蓴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蓴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史實,這一故事不僅成為千古美談,並使蓴菜成為思鄉的象徵。蓴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蓴菜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蓴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

  蓴菜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蓴為多為好。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5

  吃過團圓飯,我直奔樓頂上去賞月。

  只見深藍的天空中,月亮的“臉蛋兒”分外皎潔,像一個潔白的玉盤。我不由得想起“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詩句來。今年月亮比較小,聽媽媽說,是因為月亮離地球比較遠。

  媽媽讓我背誦有關月亮的古詩,我脫口而出:“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姨父聽了直誇我聰明,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抬頭看天,月亮不知什麼時候戴上“帽子”——月暈,旁邊也聚集了許多碎棉花似的雲朵。俗話說:“雲交雲,雨淋淋”、“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看來,明天是一個有風有雨的日子。

  到了11點,我們一家人才戀戀不捨地回房睡覺了。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6

  “吃月餅,快點,來吃月餅!”媽媽的喊聲使我對美味的月餅垂涎三尺。吃著月餅,我不禁好奇地問媽媽:“哎,媽,漢族原來的中秋節有什麼習俗呢?”“這個,我也只知道一點,就是說在原來的中秋男人們不能祭奠月亮,女人們不能祭奠灶神。”“哦,那其它少數民族呢?”“這個你媽媽絕對不知道,讓我來給你們講吧!”爸爸接茬道。然後朝媽媽壞笑了一下,媽媽溫柔地瞪了爸爸一下。

  接著,爸爸給我們講了一個傣族中秋時的習俗傳說:

  在雲南的傣族,每到中秋節的時候,都要進行“拜月”,這是他們那麼一個特有的風俗。

  因為,根據傣族的傳說,那天上的月亮是玉皇大帝的第三個兒子——巖變成的。巖是一位既堅強又勇猛地青年。就是他率領傣族人打敗了侵略過他們的敵人,贏得了傣族人民的愛戴與敬佩。但是,後來他不幸去世了,他去世後,屍道升上天,變成了現在那皎潔的月亮,在天空中發出柔和的月光,給黑暗中的傣族人民帶去光明。

  所以,以後每逢中秋節這天,傣族的小夥子一大清早就扛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中秋佳節這天的野味。而姑娘、媳婦們則到湖邊和池塘邊來抓魚,為月亮做出最美味、最可口的飯菜。他們都去忙著準備節日的晚餐哩。家中的老媽媽她們也不閒著,她們忙著舂糯米,做一些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個桌子角上,各放一個圓形的糯米餅,再將每個餅上都插一炷香。等到月亮在天邊徐徐升起的時候,就把香點燃,一家男女老少便開始“拜月”。之後,就要對著天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巖的敬意。最後,全家男女老少歡快地圍坐在小方桌的四周,品嚐可口的食物,談笑賞月,一直盡興方才歸去。

  我被這動聽的故事感動了、迷住了。望著天空中那皎潔的月亮,我的眼前不禁浮現出那英勇地努力拼搏地畫面,我不由地對傣族的中秋節嚮往了……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7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佈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綵,還有用塑膠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綵的純樸之美。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8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19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節終於到了,人們興高采烈,以各種節目形式來歡度這個傳統節日。這天剛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裡聚餐,慶祝生日,共度佳節。

  來到酒店門口,譁!

  那裡人山人海,連泊車的位子都沒有了,人們把酒店都圍了個水洩不通。幸好我們預先訂好了四張桌,看到整個飯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的歡樂景象,我心裡特別高興,盡情地品賞著各種各樣的海鮮和名菜。

  吃完晚飯,我們就到海濱泳場看花燈。這時,一輪明月高高掛在天上,又大又圓,把整個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氣特別好,九點十五分,我們來到目的地時,沙灘上已經燈火輝煌,遊人如織了。我們沿著沙灘一邊觀賞一邊向前走。走進大門,“奇燈異彩耀水灣,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對聯則提醒遊人千萬不要忘記了在此賞月的大好時光。進入泳場,只見偌大的泳場裡到處都是火樹銀花,奇燈異彩。遊人的歡歌笑語此起彼伏。沙灘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擺開鍋碗瓢盆,搞起燒烤;有的在沙灘上鋪開塑膠紙,放上月餅、飲料等等,圍在一起,對月舉杯;有的人還手拉手跳起舞;熱鬧無比。

  今天晚上的花燈令我大飽眼福,真是流漣忘返。當我們懷著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時,圓圓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們的後面。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0

  每逢到了那天,奶奶就買來雞鴨魚肉用來祭灶,往上面貼圓形的紅紙,往佛臺前燒紙錢。佛臺前擺著一對蠟燭,插著香,一團火在鐵盆裡燃燒著,奶奶則在一旁不斷添紙,直到化為灰燼。屋裡煙霧瀰漫,可我們還得向佛祖磕頭。

  到了晚上,飢腸轆轆的我們迫不及待想吃月餅,由於爸媽今天休息,所以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會有種興奮洋溢的感覺。奶奶切開了一個大月餅,首先她把兩份月餅擺在了灶臺上,然後拜了拜,終於開始吃了…。。當我們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要出去放紙燈了。

  在中秋節放紙燈,是姐姐想的點子。這個程式,是一件十分爛漫的事情。奶奶拿出了幾張五顏六色的大彩紙,她將厚厚的紙放在手中搓來搓去,讓紙變得柔軟起來,這樣可以折起來方便些。我們在一旁馬上拿出了蠟燭,點上了火,蠟燭便燃燒起來。心靈手巧的奶奶三下五除二就把紙折成了一隻較大的`船。我們接過紙船,往它的下面和側面均勻地滴上了蠟燭油,然後將另外小巧玲瓏的小杯子狀的蠟燭放在了紙船的中間。一家人就到河邊放起了紙船,火光照亮了紙船,在水中漸漸漂去,我們都閉上了眼睛,默默許願……

  之後我們聚在陽臺上,望著夜空中的圓月,吃著月餅,說有關於中秋的美麗傳說,猜有關嫦娥的歇後語……。就這樣,我漸漸地睡著了。

  每一次的中秋節,都因為這些習俗而特別有意義!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1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現代每家每戶都吃月餅賞月了。

  中秋節的晚上,爸爸媽媽帶著我和妹妹出來看月亮,我看到了月亮不禁想起一則神話故事:傳說嫦娥偷吃了仙藥,導致她在冷宮裡和玉兔生活。突然,一片燈籠從眼前飛過,我問媽媽:“那是什麼?”媽媽回答:“那是孔明燈。”媽媽還告訴我孔明燈是諸葛孔明發明的,諸葛孔明被敵人包圍,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

  從那次以後,世世代代都在中秋節放孔明燈,並在孔明燈上寫下自己的願望以實現自己的心願。

  媽媽幫我買了孔明燈,我在孔明燈上寫下自己的願望,我把蠟放在孔明燈上,讓爸爸點燃,點燃以後我把手鬆開,讓孔明燈飛起來,把我的心願也帶走。

  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家人都要一起吃飯,賞月,放孔明燈,吃月餅。但是,有很多人在遠方打工無法回家團圓,如果是我,我會思念母親對我的愛,我還會非常孤獨。

  這就是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從古代流傳到現代,現在國家把這一天定為法定節日,讓我們去了解國家的習俗,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呀!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2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賞月:在中秋節,家鄉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等月亮出來以後在桌子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要先敬月亮神之後一家人才能吃月餅。

  吃月餅:家鄉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已成為家鄉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3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其實,在所有的傳統節日裡我最喜歡的還是中秋節。

  中秋節是個團圓的節日,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裡全國放假三天,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可以團圓了,小朋友可以吃到各種口味的月餅了,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裡賞月可開心了。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4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有打餈粑、吃月餅、賞月……,其中主要是打餈粑。

  爺爺便給我講起了打餈粑的方法:首先把純糯米用水泡幾個小時,然後把泡好的糯米放入電飯煲裡蒸熟,取出蒸好的糯米飯放入鐵盆或石槽裡用木棒用力打,直到打成粘稠狀看不到米粒為止,最後撈出來放到熟黃豆粉中,捏成自己喜歡的圖案。

  每逢中秋節的時候爺爺都會親手為我做一個圓圓的,香噴噴的餈粑,我看著口水都流了出來。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5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到了,按照傳統習慣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姥姥家過中秋節。這天,姥姥給我們準備了豐盛的午餐,我們一起吃著團圓飯,一起說著笑著,聊著中秋節的話題。

  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裡賞月。夜色漸漸升高,人們的笑聲打破了夜晚的寧靜。月亮漸漸升高,她穿白色的紗衣了,溫柔而大方。

  姥姥在給我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們吃著香甜的月餅,賞著醉人的圓月,今年的中秋節比往年有趣,今天的月亮比往年更圓。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6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閒秦再思《洛中記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更加清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貼上在餅面上,後業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

  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裡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為“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我國的燈謎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廋詞”和“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一類以描寫特徵為主的事物謎;另一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為“謎語”。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併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湧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蓬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7

  八月十五正是那中秋節,正是那一年最快樂,也是涼爽的一天了,一年辛苦勞動結出的果實,最後終於可以品嚐果實的甜美,歡度佳節。從而形成我國豐富多彩的中秋飲食風俗。

  吃月餅

  “中秋佳節吃月餅,”這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每當風清月朗,桂花鑽入人心之際,家家吃月餅,賞月亮,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別有一番滋味。我記得蘇東坡的詩句中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的美味糕點。有的地方過中秋節,比如江南過中秋就有點與眾不同,比如有錢人家吃月餅,貧苦人家吃南瓜的風俗。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名叫黃花,黃花美麗,善良,聰明。由於那年大旱,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經常躺在床上,後來,黃花在南山的草叢裡發現了兩個扁圓的野瓜,於是就把他帶回家,煮給父母吃,沒想到這瓜香噴噴,甜津津的,兩位老人吃了後食慾大增,慢慢的病就好了。黃花把瓜種子種在地裡,後來長出許多瓜來,因為他是從南山採來的,所以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就流傳著吃南瓜的習俗。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看著月中桂花,聞著一陣陣的桂香,喝上一杯桂花酒,全家人坐在一起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歡聚一堂,以成為節日的一種享受。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8

  中秋節那天,爸爸帶我去福建過。在路上媽媽給我買了洋蔥圈、薯片、麵包……這就都是我喜歡吃的。

  慢慢地,我睡覺了,醒來的時候爸爸跟我說:“要到福建了,不要睡了。”沒過多久真的到了。

  到家了,我看到了福建奶奶、福建爺爺、叔叔、嬸嬸,還有小弟弟。我們一家團圓了。

  過了兩天,我們要走了。走前我看到了金燦燦的稻穀,好像為我們鋪上了金色的地毯,我喜歡這裡。

  我們坐上了車,奶奶哭了,我的鼻子也酸酸的。我們依依不捨地回方山了。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29

  今天是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

  今天雨下的得非常大,所以爸爸開車去接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大家快快樂樂地吃了一頓團圓飯。我祝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身體健康,長命百歲,他們誇我聰明可愛。

  大家一起度過了一個快樂祥和的節日。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30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中秋月圓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孟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這些就是中秋節的習俗了。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31

  你知道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嗎?中秋節是從古代皇帝祭月活動中慢慢發展形成的。

  中秋節的月亮又大又圓,加上有關月亮的傳說和故事聽起來總是那麼美好和溫馨,所以除了祭月以外,吃月餅賞月、玩月也是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每逢這一日,城市中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綵帶、掛上綵球、出售新鮮的水果和精製的月餅。夜市也熱鬧非凡,人們都登上高處,在皎潔的月光下敘談。

  中秋節夜裡,人們仰望天上的明月,自然會聯想到家人的團聚。在異鄉旅居的人們能夠回家的都會趕回家團聚,不能回家的人也都抬頭望月,看著明亮的月光,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人們又把中秋節稱作“團圓節”。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32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那個時候,人們都要吃月餅,當天晚上,等月亮出來的時候,人們都要賞月,那時候的月亮又圓又大,簡直就像是一個大餅。

  中秋節有三大傳說:第一大傳說——嫦娥奔月、第二大傳說——吳剛折桂、第三大傳說——朱元璋與月餅起義。中秋節是陰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每家每戶團圓的節日,每到那天晚上,親朋好友就要聚到一起吃團圓飯,晚飯在團圓節裡就是團圓飯。如果有人在外地打工,回不來吃團圓飯,那麼那個人一定很傷心。使我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下生長繁殖,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會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行,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有一首詩寫道:月到中秋分外明。吃過晚飯,我和爸爸媽媽、爸爸奶奶在小院裡,一邊品嚐甜甜的月餅,一邊聊天賞月。

  夜靜悄悄的。深藍色的天空,月亮好似圓盤,已不是平常的那種彎彎的小船了。它把一片片皎潔的光輝灑向大地。它不像太陽光那樣耀眼、奪目,只是將自己的光輕輕地灑向小院的每一個角落。

  “爸爸,月亮上有沒有嫦娥和玉兔?”沒有,那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那裡只有環形山和一些巨石。哦,我很失望。爸爸又問:那你知道嗎?全世界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誰?好像是阿姆斯特朗吧!我回答。對呀!

  清風習習,我感到清爽怡人。一家人說說笑笑,讓人感到溫馨無比。中秋節的月亮顯得格外明亮,它給大地披上一層銀紗,給人們增添了快樂!月光掛在夜空中,照亮了深藍色的夜空。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為什麼中秋節的月亮那麼大,那麼圓呢?”媽媽摸著我的頭,笑著說:“中秋節,是一家人團圓、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節的月亮又大又圓。”聽完媽媽的話,我不禁想起李白著名的詩《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33

  前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是一個親人團聚的日子,我在平遙出差的媽媽從平遙回來了,中午還在奶奶家吃了團圓飯。中秋節當然少不了月餅,奶奶也做了許多月餅,在那五彩斑斕的盒子裡,裝著各種各樣的月餅,雖然是買的月餅,可也包含我們對幾千年前的文化而尊重。我也去姥姥家團圓,真是好啊!

  中秋肯定不是開始就有的,他與別的節日大同小異,都是慢慢形成的,古代祭月的時間由於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日也就漸漸形成了。

  中秋不僅要賞月、吃月餅,也要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多樣的習俗在中秋節讓人矚目。中秋節不僅有趣無窮,而且讓我們知到了團聚的快樂與中秋節的由來。我愛你,中秋節。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34

  首先,我想說說月餅。我喜歡吃月餅,因為我希望以後能成為一名飛行員。中秋節那天,月亮又大又圓,就像美麗的盤子掛在藍色的衣服上一樣。

  中秋節是中國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在八月十五號。在節日來臨的前幾天,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都幫著打掃房子,把房子裝扮得漂漂亮亮的,燈籠掛在屋前。

  晚上有一頓美餐,離家在外工作的人也要回來團圓。晚飯後,人們點亮燈籠,一般是紅色的圓燈籠。孩子們會高高興興地玩他們的玩具燈籠。月亮又圓又大,人們在賞月的同時吃著中秋節特別的食品——月餅。人們在一起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35

  今天是中秋節了,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姥爺家,我打了一會遊戲,大家一起吃完晚飯後,我就和媽媽去看中秋節的月亮,我發現月亮非常亮,也非常的圓,我還發現月亮上有隕石碰撞形成的小黑點。

  等我們看完月亮回來,姨媽打開了一盒月餅,我吃了一個,覺得月餅太甜了,都有點膩了,然後我把剩下的一點給媽媽了。後來又和哥哥下了一盤象棋,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今天是中秋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

  中秋節的夜晚,我和姥姥媽媽來到了樓下,看見了有人提著大包小包匆匆忙忙的趕路,我想他們可能要回去跟親人團圓。我抬頭一望,看見了月亮,它像一個明鏡,也像一個大月餅,還像一個大玉盤,金黃金黃的。這使我想到了嫦娥,玉兔,嫦娥正在梳妝,玉兔正在追它的影子呢。我們走著走著,發現月亮也跟著我走,過了一會兒,我發現月亮不見了,於是我東張西望地看,忽然他又從兩個樹的中間冒出來,原來他是跟我們玩兒捉迷藏呀!今天是中秋節是大家團圓的日子,可是我們家沒有團圓,因為爸爸沒有回家,他在外地沒有回來,可是月亮只有一個,我和爸爸都看著那輪明月就會想到對方的。詩中有一句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雖然我見不到爸爸,可是我想爸爸正在望著那輪明月思念我們,我也望著那輪明月思念爸爸。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36

  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那麼大家知道中秋節有什麼習俗嗎?我想大家都會回答中秋節當然是吃月餅和賞月了!我就要回答你們,那就是:恭喜你,打錯了。你們知道嗎,中秋節不止這些。中秋節肯定少不了團圓飯了,你們都忘了。

  還有呢!我給你們一一說說吧:中秋節還要猜燈謎、吃月餅、燃燈、賞月、玩月、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穿行南浦橋、掛燈、拜月時請月姑、燒瓦罐、點桔燈、“看會”、祭土穀神、上墳祭祖、守夜、沿門吹鼓、討賞錢、看串月、跳月,祭月,拜月等等好多呢你們肯定不信,如果不信可以上網哦!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37

  今天,陶俁翎的外公——吳教授給我們上了一課“月滿中秋”。

  吳教授先跟我們說了中秋節的傳說:嫦娥奔月,讓我聽得非常陶醉、入迷,讓我覺得好像是真的一樣。

  接著,吳教授說了中秋節的習俗,比如:觀潮、吃田螺、吃月餅、飲桂花酒、燃燈、吃芋頭,還一個個給我們解說了,為什麼要做這些。

  聽完講座,我回到教室,洗好手準備吃月餅,不,沒過多久,月餅就做好了,老師切成片後,拿到教室分給我們,分完了還剩下一點,老師給了幾個同學,我們眼饞了,一窩蜂地擁在一起搶,可還是有人沒搶到,但我們已經滿足了。

  這一天真令人難忘!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38

  天漸漸昏暗下來,啊,月亮要升起來啦!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對,是——中秋節。

  幫媽媽擺好水果、月餅等食物後,我向那茫茫的天空望去,胖乎乎的月亮姐姐穿著金色的禮服,從朦朧的薄霧中探出了腦袋,將一束束光輝投向人間。它像一個小姑娘,剛剛從東天邊升起,又羞答答地躲入雲彩媽媽的懷抱,又好似是與我們玩捉迷藏。人們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今年不是,十五的月亮就是十五圓。我彷彿看見了月亮上,美麗的嫦娥正向我微笑呢!

  中秋節又叫“團圓節”,不錯,遠在張家口的妹妹也千里迢迢趕回來了。我欣喜萬分,當時的心情無法用語言形容。妹妹沒有變,還是原來那麼的活潑,那麼的友好。我們倆姐妹在一起,談天說地,她向我談談生活情況,我向她敘敘學校見聞,我們一起做遊戲,一起寫作業,形影不離。儘管我們在兩個不同的地方,但我們心中對彼此的思念沒有變,那條無形的絲帶永遠將我們連在一起,姐妹情深,是用什麼都改變不了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詩人“蘇軾”在《水調歌頭》中這樣寫道。

  中秋節,我期待你來年的到來!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39

  今天是中秋節,我一大早就拉著爸爸的手起碼奔超市買月餅。到了超市,我看見了好多好多好吃的月餅。爸爸選中了兩個草莓味的月餅,兩個原味的月餅,問我喜不喜歡。我見爸爸手裡拿的都是我愛吃的,就說:“行。”爸爸聽了,連忙買了這四個月餅。

  到了晚上,我們吃完晚飯,我和媽媽去散步。

  散步時,媽媽問:“你知道今天的月亮什麼時候最圓嗎?”我摸著下巴,想了想,說:“不知道,這個還沒想過呢!”

  媽媽說:“告訴你吧,今天的月亮晚上十一點時最圓。”我聽了,點點頭,說:“媽媽,我們回家吧。”話音剛落,媽媽就拉著我走了。

  我們剛到家,我的朋友居然來了。我和她一起玩呀玩。不知過了多久,我一看時間,嚇了一跳,媽呀,已經快十一點了。這不是賞月的最好時候嗎?我們怎麼還在上面?

  當我回過神時,朋友已經拉著我走了下去。我見爸爸媽媽還沒下來,就衝著裡面喊:“爸爸,快把月餅拿下來!”

  不一會兒,爸爸就拿著月餅下來了。他給了我們兩個月餅,說:“這兩個你們的吃吧。”我們點了點頭,拿著月餅,坐在草地上,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

  我家今年的中秋節多快樂。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40

  我喜歡的傳統佳節是中秋節。今年的9月14日十分特別,既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逢我的生日,真可謂是雙喜臨門哪!這意味著全中國的小朋友都在為我,為月亮姐姐祝賀生日呢,一想到這裡,我的心就樂開了花。

  蘇東坡曾在中秋時為思念他的弟弟寫下一首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農曆八月十五,月亮最圓。我們沿襲著古人的習慣,一邊賞月,一邊品嚐美味的月餅。外婆在這天也會特地去買一些碧綠飽滿地毛豆和雪白滾圓的芋艿放在鍋裡煮。到了月亮露出她那銀色的圓臉時,我們就會搬一張椅子坐在陽臺上,一邊聽外婆講美麗動人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往著月宮裡住著的月兔,長著桂花樹。

  聽外婆告訴我,月宮裡還有追求嫦娥的吳剛哥哥。據說月亮姐姐給吳剛哥哥一個考驗,要他砍下桂花樹枝作為求婚的禮物。吳剛便去砍樹枝,誰知桂花樹是越砍越長,吳剛怎麼也砍不斷它。但是為了心中的女神,他年復一年地砍下去......

  這個故事深深感動了我。為了得到美好的東西,是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的,哪怕看上去很難辦到。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此事古難全,不應有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爺爺在中秋佳節時寫下的千古名句至今傳誦,代代傳遞著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在皎潔的明月下,我也湧起對臺灣小朋友的思念。

  我盼望著中秋佳節的到來。到了那一天,我要和天下的小朋友一起,愉快地吟詩賞月,度過這花好月圓的時刻。

  中秋節,我喜歡。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41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中秋前夕,人們都儘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地方,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餅與中秋節的聯絡是在明代。具有關資料說,當時,北京城市裡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身和贈於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閤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的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42

  八月十五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每到中秋節的晚上,家家戶戶都團聚在一起,在陽臺上吃著月餅,欣賞著月亮,那天的月亮特別的圓,如一張金黃的煎餅。

  去年八月十五日,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過晚飯,我便拿出一大盒月餅,那個月餅的包裝盒子十分漂亮,它是用金屬鐵皮做成的一個精緻的盒子,盒子上面用塑膠紙貼著,紅紅的、黃黃的,在燈光下還會不停地閃爍著,特別華麗。我想:裡面的月餅可能也一定很好吃吧,我迫不及待地開啟包裝盒,裡面是一個個圓圓的月餅,月餅的外面竟然還有一張透明的塑膠紙包著,我撕開包裝紙,月餅的香味一下子從中跑出來,跑進了我的鼻子裡,“好香好香!”我忍不住吃了一口,說:“這月餅真好吃。”我讓爸爸、媽媽也嚐嚐。他們嘗後連忙說好吃、好吃。後來我們發現一盒月餅中有不同的種類,有豆沙、椒鹽、瓜子仁、花生仁等各種月餅。”我們邊吃邊欣賞著窗外的月亮,有說有笑的。那晚的月亮真美麗,我彷彿看到了嫦娥在月宮中跳起了歡樂的舞蹈。看著看著,我覺得那晚的月亮特別特別的圓,就像祖國大家庭的人在一起團團圓圓的樣子。

  中秋節的月餅真好吃啊!它一直甜到了我的心裡;中秋節的月亮真美啊!它美得讓我賞心悅目。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43

  期待已久的中秋終於來到了。我可是等的快化作“望月石”了。

  這天晚上全家人剛吃完晚飯後天就黑了這時奶奶拿來一隻升羅裡面裝滿了麥子在中間插了一股香四周圍也插滿了一種叫亮晶晶的香然後在蠟簽上插了兩支蠟燭於是奶奶點燃了蠟燭和香我覺得非常好奇問道:“奶奶這是什麼香啊怎麼好玩?”奶奶回答道:“這亮晶晶香啊意味著出門不遭受風雨而且還能去除災害。”我看了看點了點頭。

  過了一會兒奶奶又端上來了早上買的蘋果、月餅、梨等東西。我正做在椅子上望著天上那圓圓的月亮。突然月亮一下子消失了我覺得非常奇怪便大聲說道:“月亮怎麼不見了它去那裡了?”爸爸笑著說:“傻孩子因為今天是陰天啊所以月亮出來了一會兒就不見了。”這時我無意間看見了放在桌子上的東西於是伸出手想要拿月餅就在我剛要碰到的一瞬間爺爺說道:“別動那月餅不是我們自己吃的是給月亮公公吃的月亮公公吃飽了我們出門才能保平安。”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後就又坐在椅子上望著天上希望月亮能重新出來再讓我看著它。同時我又想:我們家鄉的中秋節竟有這麼多習俗我還是頭一回知道呢!我還想:中秋節是個團圓的節日正如蘇軾在《水調歌頭》中說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家鄉的中秋節風俗都進行完成之後,一看時間已經很晚了,立刻被媽媽趕去睡覺。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44

  又迎來了中秋節,依我們這兒的習俗,我們會買許多食品供拜月娘。晚上,媽媽整理好供拜的食品,拿出月餅邊吃邊賞月,我這吃貨早已躍躍欲試。我看著月亮從雲霧中露出半邊臉,是一個靦腆的小姑娘。月亮緩緩移動,雲霧遮住了月亮,頓時覺得天空空虛起來,心裡很是沉悶,片刻,月亮出現了,彷彿是回去梳妝的小姑娘,更皎潔,更明亮。我一時興起,說要比誰說得多有關月亮的詩,我沉思片刻,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姐姐當然不甘示弱,對答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強中自有強中手,爸爸一連說出了三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新月如家人,出海初弄色;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媽媽見局勢不妙,自然奮勇迎敵,說:“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旁的我無心聽他們的答句,我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可讓我想出來啦,便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爸爸媽媽都笑了,定是想不到這次對詩我和姐兩竟是如此“詞彙豐富”。這次賞月,可讓我大開眼界啊!

  我們賞月對詩,必然少不了猜謎咯。“我來說題,你們猜謎。”姐姐興致勃勃地說。我們一齊同意。“一心向上,打一字”,“這我知道,有上有心,就是忐了。”我連忙應答。“野火燒不盡,打一字,”這可難倒我了,姐姐衝我看,豎起大拇指,拇指又往下立。哎,誰叫我技不如人呢?這題白白讓人了,媽媽說:“燒的是草,還存著一些,那是薦。”姐姐笑了笑,說:“媽你好厲害,接下來是,猜成語。”姐姐專挑我不懂得,一旁的我喃喃自語。爸爸對這平時還不怎麼研究,還是媽媽搶答了:“舉重比賽嘛,當然要——斤斤計較了。”

  在這裡,中秋節,我祝大家:好運源源來,生活更精彩;人月兩團圓,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家鄉的風俗作文45

  中秋節到了,中秋節的習俗有很多,而且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不太一樣,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真的是耐人尋味,唯一不變的就是天上的月亮了,中秋節這天的月亮是最美的`,它的月光能夠照亮整片天空,為每一個想家的人指明方向。

  我們福州的習俗可多了,有擺塔,吃鯉魚餅,還有“撿月光”。

  中秋擺塔,是把各種各樣的塔擺在一個臺上,展示給臺下的觀眾們看。傳說,曾經有一位將軍打完勝仗來到福州,剛好就是中秋節,福州在當時又是一個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們為了獲得好運,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擺在門口,獲得好運。現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烏塔了,其他塔呢?它們都經過時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餅了!”我們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見的月餅,而是鯉魚餅。做成兩條鯉魚形成對稱,代表著福州人給親朋好友送去“年年有餘”和“鯉魚跳龍門”的意思。福州人還把像鯉魚餅的掛飾戴在兒女身上,願兒女的學習像“鯉魚跳龍門”一樣紅紅火火。鯉魚餅的味道可美了,兩條鯉魚並在一起,就像一個月亮,吃一個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嘗一個鯉魚餅呢?

  最有意思的要數“撿月光”了。傳說每當中秋節時,月亮上會掉落下一個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撿到它,誰撿到它就等於撿到了好運。所以孩子們一吃完晚飯後就會出來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點過後月光就消失了,孩子們也就各自回家了。

  這三個風俗各有各的風趣,中秋之夜,你有沒有過這三個風俗呢?這就是我和爸爸、媽媽一家三口過的中秋節。這時,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亞的爺爺、奶奶,他們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而我又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