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生》心得體會(通用20篇)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
一、什麼是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語言類讀書心得同數學札記相近;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透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並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於經驗總結。
二、《中國醫生》心得體會(通用20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醫生》心得體會(通用2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1
看完《1921》隔天去看《中國醫生》,其實是抱著肯定會有失望的心情去看的,畢竟這個題材的電影現在想要拍的寫實又深入不現實。
結果看完感覺還不錯,雖有瑕疵,也瑕不掩瑜。本片個人評分三顆星,括弧黑體加粗及格。
這是一段我們都親身經歷的歷史,並且在疫情尚未結束的今天,這段歷史還在繼續,並未寫好結局。
上層視角是電影中段進入的調查指導組,中層視角是本片大篇幅描寫的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下層視角是佔稍小篇幅的快遞小哥,病人等普通民眾,總體佔比讓人可以接受。
張涵予的表演自然是影帝級別的正常發揮,朱亞文表現出了一個不同於刻板印象的雅痞醫生,易烊千璽和張子楓有松有放,可以接住戲,亮點是袁泉。這幾年我沒有特別關注過她,只看過她演的幾部電影,我發覺她似乎從一個偶像演員成功的轉型了。她表演自然真摯,渾然天成,除了眼睛和肢體,連毛孔都有感染力,有趙薇和周迅當年的那股靈氣,並且似乎比她們兩個更進了一步。
可能是閱歷和內涵的積累,她身上多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慈祥感,這種感覺在《中國機長》和《中國醫生》中特別明顯。這是不同於趙薇,周迅,孫儷他們在愛情片或者文藝片裡的靈動,它是一種安靜柔軟而有力量的女性魅力,或者說是更貼近東亞女性精神核心的演繹。
歐豪在《1921》和《中國醫生》中的表現一如既往,他在主旋律的路上一路狂蹦,似乎找到了財富密碼。從《烈火英雄》,《中國機長》,《八佰》《金剛川》再到這兩部電影,沒想到我居然也看過他這麼多部電影了,當初發微博那個他似乎是上個世紀的事了,他的表演不是說不好,只是說還不夠好到超過其他人的地步。他可以擔得上一個男三號,還不夠單獨撐起一部片。
這部電影從演員的表演上討論是完全及格的,算有誠意且對得起票價的作品,它有細節有多方視角,還原了疫情
學習歷史是為了反思歷史,而不是僅僅為了歌功頌德,如果都沉迷於拍馬屁和喝彩,不反思不吸取教訓,最終喪事都會喜辦,留下一地雞毛。這部電影在宏大敘事中稍微有關注渺小個人,沒讓他們淹沒,但也僅限如此。
第三點對於別的電影其實屬於苛刻的要求,畢竟現如今,要上映的綜藝節目哪怕一句無關痛癢的歌詞都會被打成諧音字,更何況電影。我當然知道現在不是可以拍出《霸王別姬》和《讓子彈飛》那種藝術上雅俗共賞,叫好又叫座,思想上也有批判反思的年代了。但是劉偉強既然導了《無間道》,《傷城》,也是《重慶森林》,《旺角卡門》的攝影,這部寫實電影對於他的水平也來說僅僅是平庸之作,居然也好過大陸電影的平均水平了,這一點恰恰就是最有諷刺意味的寫實之處。
時代的灰塵落下,黃土隴頭送白骨,這一頁終將會被寫下,被銘記。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2
有時主流輿論會習慣性地讚美醫生、拔高醫生,而非以一個普通職業去看待醫生、以普通人去看待醫生,這在不知不覺間會影響一部分公眾對醫生的認知和期待:他們認為醫生就該犧牲自我,認為醫生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治癒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時,是帶著一種消費心理的:我花錢看病了,你就得負責把病給我治好;我把人活著送過來了,人沒了就是你醫術不精、是你把人給治死了,你就得負責……很多醫鬧事件的發生都源於此:患者認為自己花了那麼多錢,醫生卻沒幫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錯解了幾個事實:
一,醫術的進步往往是技術的進步,就像朱良付說的,相比於醫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
二,再安全的手術,都可能存在風險,這是機率問題,醫生無法承諾百分百安全;三,這世上還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現在的醫學技術仍無法攻克。
歸結起來就是一個認知:醫生並不是萬能的。醫生會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屬也得有最壞的打算。
《中國醫生》讓我們看到醫生面對疾病的無力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孫自敏,談起她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在1990年,做過我們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顧性分析,做了以後讓人家很悽慘,所有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就剩一個病人,最後那個病人還是不在了,就整個全軍覆滅。也就是我們這麼多醫生工作了15年,等於白乾了,你沒讓一個病人活下來。所以我當時不想當血液科醫生了……醫生再苦,它支援我們的是什麼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們沒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講我們天天在做什麼……”
《中國醫生》有這麼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為它罕見地為公眾呈現了醫生在面對疾病的脆弱和無力。我們太習慣於“最後一刻營救”的神醫傳奇了,可事實上,醫院裡經常有這樣無力的故事,醫生經常要承認自己面對疾病的無力。
這絲毫不會損耗醫生的職業光芒,相反,醫生這個職業讓人尊敬,就在於醫生哪怕時常被無力感擊中,他們仍選擇直面疾病,與之戰鬥。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尊重,並非醫生萬能,而在於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氣餒歸氣餒,孫自敏還是迎難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孫自敏帶領她的團隊進行非血緣臍帶血移植,終於攻克了臍帶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難題,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臍帶血移植中心,給許多白血病患者帶去了希望。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3
看完《中國醫生》,作為一個極其理性的人,這影片讓我流淚三四次,出來影院,天下著雨,我的淚水猶如這雨水長流不止。疫情期間,身邊發生著很多抗疫故事:大年初一,領導就回到單位坐鎮思考部署單位防疫和疫情可能給正常工作以及經濟帶來的影響;我在家不斷重新整理著新聞,關注著國家行動和各地的治理舉措,大年初三中午剛吃完飯躺床上,領導一個電話叫我回去,說防控指揮部緊急抽調我,於是立馬收拾東西回單位,進城要經過好幾個村,可是路都被泥土封死,只能沿著田間小路,想法設法出去,回到單位後立刻去指揮部報到,參與防控任務;正月十二,單位開始參與卡口24小時值班,因為人手短缺,我晚上回來,立刻去往卡口換班,期間天氣惡劣,多日下大雪,但是同事們無一抱怨,沒有退縮。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逐步好轉,單位撤回開始輪班工作,我在指揮部和單位兩頭跑,一直持續了51天;各村村民都嚴肅守著卡口,一絲一毫不懈怠。我見證了疫情期間大家的緊張,也看到了廣大幹部、村民的團結,更看到了形勢的好轉與大家的歡喜。我的表妹和另一個我認識的護士也先後參與了隔離酒店的工作,她們也都毫無懼色。他們是真英雄!
時代需要英雄,時代也產生英雄。《中國醫生》順應時代,見證時代,書寫時代及時代裡的平民英雄。疫情沒有硝煙,危險卻堪比硝煙,沒有醫護人員、廣大幹部、志願者和老百姓,這仗我們不會這麼快結束。回顧抗疫,展望未來,偉大的抗疫精神必定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鼓舞人心。疫情已然過去,仍要居安思危,謹遵防疫規定,保護自身健康。同時,願全社會關心那些疫情下受傷的人,也希望他們站起來更加堅強,祝願世界更好!
感謝《中國醫生》,感謝疫情中無私奉獻、堅守崗位、配合防疫的人們!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4
好久沒有去過電影院,那天她說一起去看電影,她因為喜歡易烊千璽看了中國醫生這部電影,而我喜歡朱亞文,這部電影讓我感受頗深。讓我感動的不僅是醫生的奉獻與擔當,還有面對疫情下所展現的堅強。
故事開端和疫情之初一樣,與其說是電影,我感覺像是疫情的紀錄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年輕孕婦,曾有過不懂事與醫生鬧彆扭的幼稚,有過不敢插管的膽怯,但更有作為一個母親的偉大:天塌了我也要把孩子生下來。“生命誕生,人類才能得以存續,孩子代表的是未來、是希望。”現實中,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對當時奮戰在一線的醫生們,有多大的鼓舞,我不得而知,但在電影院裡,幾乎是所有人都被感動的稀里嘩啦。
歐豪飾演的外賣小哥,曾怕自己染上肺炎給家人添麻煩而拒絕接單,卻在聽到電話裡聽到別人小孩缺奶粉的哭聲而觸動,為各家各戶日夜奔波。
年輕一代的醫生,曾有過像楊小羊一樣報名時的猶豫,曾有過像年輕女孩對滿臉勒痕和高壓生活的崩潰與焦慮,卻在醫院需要他們時挺身而出。
生命的意義並不僅在於活著,更在於人類生命獨有的光輝,所能創造出的不朽的精神。環境很絕望,但每個人心中微弱的光聚集在一起更明亮了。於是我在看到醫護人員伴隨著“草原最美的花,火紅的薩日朗”的歌聲跳著可愛的舞終是泣不成聲。
跟我們一起看電影還有她的妹妹,也是一名醫護人員,我看到她倆被電影情節裡觸動後的淚水……
假如沒有疫情,就不會一夜之間讓人世間覆沒成煉獄,就不會讓芸芸眾生從享受著生活一下子跌落到“拼命地活著”的窘迫。
但假如沒有疫情,也就不會有後面那麼多陌生人的相逢、相知、相助,不會有那些來自於平凡人的、震撼人心的戰鬥、犧牲與壯舉。
在中國醫生的故事裡,人性之美深深地打動了我。疫情過後的現在,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珍惜現在的每時每刻。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5
記憶裡是那些意氣風發的少年,穿上白色防護服戰袍,戴上一層層的口罩和手套。奔赴戰場,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著我們,全國各地的醫療團隊馳援湖北、全部衝在第一線讓人為之動容。正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電影裡的劇情讓我為之動容,在疫情居家期間,我們能從網際網路上知道的他們的艱辛,可能僅僅不到一半。現實生活中,那些少女少男用青春去拼命奮鬥,救死扶傷;一層層口罩的勒痕毀去了他們美麗的臉龐,在一層層防護服掩護下被汗水溼透的身體;在過年期間不能回家對親人的思念、擔憂與懊悔;一次又一次送走醫治無效的病人,他們一次又一次面對去世病人的屍體,尊重卻又不甘的鞠躬;面對生離死別卻又無能為力的淚水,面對去世病人家屬脆弱無力的眼淚與包含憤怒的責問……這種心理與生理上的挑戰甚至是摧殘,又豈能是寥寥“艱辛”可以概括的?
正如同觀看前輩們的革命英雄事蹟一樣,我們以後人的角度俯瞰歷史,已經知道了結局而感嘆他們的偉大,而在現實生活中的白衣天使們與革命前輩一樣,是不能預知結局的,他們明知不一定能迎來勝利,卻固執的忠於職守,才是真正可歌可泣的偉大。
電影裡最讓我震撼的人物就是張競予醫生,明明已經到了花甲之年卻依舊精神飽滿,面對其他護士嘲笑他的腿走路姿勢,他絲毫不氣餒。身患漸凍症,身體將一天不如一天,慢慢走向終點,可是他卻依舊報有樂觀的心態,冷靜沉著的指揮大家搶救病人,那一句不怕擔責任的壯語:“把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有多麼振奮人心、那一句詢問別的醫院“還有空床位嗎?”以便收治自己病重的愛人,就有多麼的無助心痛。
正是有無數這樣在疫情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社會才從最初的慌亂、互相埋怨到現在的互相幫助、共度難關。正是因為這種信念我們才取得了今天的勝利。
那些“90後”、“00後”的少年,披上戰袍,奔赴戰場。在疫情肆虐的時代,替我們負重前行,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與青春譜寫了又一代屬於中國的奇蹟與輝煌!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6
昨天終於去看了《中國醫生》,感動、敬畏、感謝,是觀看《中國醫生》之後最突出的三層感受。
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曾一度讓我們陷入恐懼與悲觀之中,甚至有不少人還經歷著生與死的考驗。疫情期間的那些焦慮、煎熬甚至恐慌,都讓人不願去回想。可是當銀幕上再次呈現出一幕幕抗疫的故事時,我們有的卻不是恐懼或焦慮,而是感動、敬畏與感謝。因為影片所勾勒的人物與事件都足夠真實,能夠輕易地引發我們內心的情感共鳴,於是才會顯得如此動人。
說幾個我喜歡的地方:對不完美人格的展示,比如想“插隊”的歐豪,高傲的朱亞文,“撲街仔”易烊千璽。張子楓只有一場戲,她的表演非常真摯感人。片中明星無數,很多都戴著口罩,我相信他們不是為了露個臉才來客串這部戲。袁泉,她太美了,如果讓我選擇一雙透過防護服護目鏡的眼睛,來在大銀幕上代表中國女性面對疫情的沉著冷靜、睿智勇敢、大氣美麗,我覺得就該是她。醫患之間的感情也很好哭,看到這已經分不清是電影還是現實了,現實是最好的編劇。
我最喜歡的其實是一個小細節:方艙醫院關艙後,兩個小護士開心地在光禿禿的床板上躺倒說:“現在就想躺著,什麼都不想了。”多可愛啊,擊退病毒的就是這些年輕的、活靈活現的姑娘,跟身邊人沒什麼兩樣,她們就是英雄的模樣。
我們是疫情的經歷者,我們所經歷的各不相同,但又在共同為抗擊疫情做貢獻。中國醫生,用前線視角,更深入的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艱難,更一線的戰場。當我們做好自身防護宅家時,是他們奮鬥在一線;當面對未知病毒時,是他們在總結經驗,研究有效治療手段,他們有堅強,有挫敗,但從未放棄哪怕一個生命。
當看到,插管、拔管、搶救時,非常害怕,每一次治療都是在與死神搏鬥,為的就是可以健健康康的迴歸原本的生活。而這部以金銀潭醫院為視角的抗疫電影,也同時串聯了我們親身經歷的疫情階段,它既是一次覆盤,也是一次證明,從早期的艱難抗疫,到後面的井然有序,總結見證屬於中國的集體式抗疫,而這也是最為行之有效的。
這部影片值得一看,讓我們用前線視角,回顧疫情,回到那個艱難抗疫的時期。當然疫情遠沒有過去,大家也要多注意防護,保護好自己。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7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
經過艱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實踐證明,黨中央對疫情形勢的判斷是準確的,各項工作部署是及時的,採取的舉措是有力有效的。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一定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加強黨對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領導。能不能打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是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重大考驗。各級黨組織要認真履行領導責任,特別是抓落實的職責,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抓實抓細抓落地,讓黨旗在疫情防控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
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要落實分割槽分級精準復工復產。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分割槽分級制定差異化防控策略。低風險地區要儘快將防控策略調整到外防輸入上來,全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中風險地區要依據防控形勢有序復工復產。高風險地區要繼續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符合條件的省份要適時下調響應級別並實行動態調整。要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以此為契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要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產,確保農業生產不誤農時。
切實保障基本民生。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要落實“米袋子”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保障主副食品供應。密切關注疫情對市場供求的影響,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保供排程,防止物價過快上漲。保持疫情期間基本民生服務不斷檔,鼓勵同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有序恢復營業。要統籌做好其他疾病患者醫療救治工作。要強化對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今年脫貧攻堅要全面收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響,必須再加把勁,狠抓攻堅工作落實。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貧機制,對因疫情或其他原因返貧致貧的,要及時落實幫扶措施,確保基本生活不受影響。
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宏觀政策重在逆週期調節,節奏和力度要能夠對沖疫情影響,防止經濟執行滑出合理區間,防止短期衝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要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根據就業形勢變化調整政策力度,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提高政策精準性。要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定國際市場份額。擴大金融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繼續最佳化營商環境,做好招商、安商、穩商工作,增強外商長期投資經營的信心。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的,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強大的動員能力和雄厚的綜合實力,有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我們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疫情,也一定能夠保持我國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勢頭,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8
很多患者不理解醫生,一大原因是他們認為醫生太“冷漠”了,這邊家屬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醫生卻“事不關己”,顯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醫生是真的是冷漠嗎?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提問,醫生應該跟每個患者成為朋友,急他們之所急,悲他們之所悲嗎?
在以前的宣傳中,我們似乎一直在倡導醫生這麼做,要跟每個患者成為朋友云云,讓對患者有求必應云云。可在實際操作中,這並不可能,要知道我國每天就診的人數超過2000萬,每個醫生每天要面對的病人太多。醫生再博愛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無法面面俱到地照顧到所有病人和家屬的全部情緒。我們不能以聖人和超人的標準來要求醫生。
南京鼓樓醫院最年輕的副主任醫師魏嘉,有個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幾歲,特別年輕也特別樂觀,這讓魏嘉最掛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儘量為她多做點什麼。但紀錄片最後,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輩建議她,“特別是對腫瘤科醫生來說,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後面會自責、失落、傷心,會更難過,很長時間走不出來。”
醫生也害怕傷心。他們並非拒絕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剋制情感,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來來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醫院裡發生。魏嘉雖然並未聽從前輩的話,她還是對這個樂觀的患者上心,但這也非意味著那些沒能成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專業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住院醫生徐曄,25歲就博士畢業,工作三年後遇到自己職業生涯“難以跨越的溝壑”。一名全身95%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他的家裡人為了給他看病,拿出家裡現有的全部積蓄,但依然湊不夠高昂的醫療費用,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術,總體花費得100多萬。徐曄幫患者爭取到了2萬元的援助基金,盡力勸說患者家屬堅持治療,因為患者出院離世的可能性極大。但患者家屬還是強行出院了。徐曄趕到時,面對空蕩蕩的床位還是有一絲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卻也知道家屬面臨的困境。
年輕的醫生類似的經歷多了,心理能承擔的極限就會提高。徐曄事後說:“為什麼有人說有的醫生看起來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靜。因為你現在的這種情況,他早就見過無數個了,所以他才會顯得如此的冷靜。這個過程是每個醫生都會去經歷的。”
也就是說,當患者家屬指責醫生“冷漠”時,家屬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他們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親人遭遇險境。但家屬也忽略了,今時今日患者的情況、家屬的反應,在醫生的.職業生涯中,他們已無數次遇到過。醫生並非麻木,他們的波瀾不驚,是專業、經驗和經歷累積後的冷靜。
慌亂、不安、痛哭留給家屬就夠了,慌亂之中需要冷靜的醫生做出專業的判斷。冷靜不等於冷漠。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9
有人這樣總結,“時刻在依賴,時常在忽視,時而在抱怨,卻從來不瞭解”是我國醫患關係的真實寫照。《中國醫生》以醫患為什麼無法相互理解為出發點,以平視的目光,讓公眾看到去掉光環、去掉標籤、去掉附麗之後的普通醫生,試著從他們的經歷與付出,去理解他們的艱辛與崇高;從他們的侷限與無力,建立起對醫生的正確期待。
理解中國醫生,並不是要控訴中國患者。雖然《中國醫生》聚焦於醫生,但從紀錄片的案例和細枝末節,我們也能窺見中國患者的眾生相。在中國,難的不只是醫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醫生;除了呼籲患者理解醫生外,我們對患者們做得足夠嗎?
電影《我不是藥神》裡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在《中國醫生》裡的多個案例裡,我們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實在令人揪心痛心。紀錄片中那個重度燒傷的老年患者,兒子選擇強行出院,他並非不孝順,他花光了積蓄,但他也非盡全力,因為他採訪中他談到,前幾年買了房子,剛開了個廠,現在賣廠虧大了。
筆者注意到,紀錄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長都是砸鍋賣鐵、不惜一切,但年邁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權衡的是錢,是生活是否會受影響。就像徐曄醫生說的,“有時候可能醫術都還沒有碰到瓶頸的時候,就已經遇到人心的瓶頸了。”
網上有很多人指責燒傷患者的兒子。但恐怕誰也無權指責。在並不富裕的家庭裡,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犧牲上一代的基礎上,然後供給下一代;當上有(不止一個)老、下有(不止一個)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問題,還是一個有限資源的可持續分配問題。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責困境中的人的選擇,而不妨思考,人心夠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麼。紀錄片中也透露出太多無解問題:有些病人既沒有醫保也沒有農保,一旦重病就傾家蕩產,該怎麼提升基礎醫療保障覆蓋率?為了讓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屬首選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家屬千里迢迢地陪護身心俱疲,客觀上也造成三甲醫院負擔過重,門診醫生要與患者充分溝通也顯得奢侈,該如何均衡醫療資源?
患者的“看病難、看病貴”,與醫生的“醫生苦、醫生累”,共同指向的是醫療體系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醫生和患者只不過首當其衝,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國醫生的收入水平並不算高,醫生的手術費、診療費很低,醫生的勞動價值沒法體現。醫院為了維持“生計”,常常是透過藥品和醫療器械創造利潤,這就造成了藥價虛高,大型檢查、檢驗價格偏高,沒必要的檢查太多,由此加劇了“看病貴”。
醫生的苦、醫生的累是真實的,患者的痛苦、家屬的焦慮與無助也是真實的。我們不能要求醫生做聖人,同樣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屬做聖人,永遠通情達理、永遠臨危不亂、永遠笑對苦難。相反,我們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點,然後不斷透過制度去化解人的難題,讓每一個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儘可能地保持尊嚴和體面。
但體系的調整總是滯後的,當下仍需要醫生和患者去承擔不盡完善的體系的代價。醫生依舊會很累,患者看病還是會覺得“難”和“貴”,此時醫生和患者能做的、應做的,就真的是多一點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終究會過去,祝願奮戰一線的醫生平安歸來。但我們對醫生的尊崇不應是侷限於一時,而是日常;醫院對於患者的救治與關懷,也不應只有經濟的考量。無論是愛護醫生還是憐憫患者,說到底是對人的本質性關懷,這是一個社會的文明底色。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10
有時主流輿論會習慣性地讚美醫生、拔高醫生,而非以一個普通職業去看待醫生、以普通人去看待醫生,這在不知不覺間會影響一部分公眾對醫生的認知和期待:他們認為醫生就該犧牲自我,認為醫生就應該理所當然地治癒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時,是帶著一種消費心理的:我花錢看病了,你就得負責把病給我治好;我把人活著送過來了,人沒了就是你醫術不精、是你把人給治死了,你就得負責……很多醫鬧事件的發生都源於此:患者認為自己花了那麼多錢,醫生卻沒幫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錯解了幾個事實:一,醫術的進步往往是技術的進步,就像朱良付說的,相比於醫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術,都可能存在風險,這是機率問題,醫生無法承諾百分百安全;三,這世上還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現在的醫學技術仍無法攻克。
歸結起來就是一個認知:醫生並不是萬能的。醫生會盡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屬也得有最壞的打算。
《中國醫生》讓我們看到醫生面對疾病的無力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孫自敏,談起她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在1990年,做過我們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顧性分析,做了以後讓人家很悽慘,所有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就剩一個病人,最後那個病人還是不在了,就整個全軍覆滅。也就是我們這麼多醫生工作了15年,等於白乾了,你沒讓一個病人活下來。所以我當時不想當血液科醫生了……醫生再苦,它支援我們的是什麼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們沒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講我們天天在做什麼……”
《中國醫生》有這麼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為它罕見地為公眾呈現了醫生在面對疾病的脆弱和無力。我們太習慣於“最後一刻營救”的神醫傳奇了,可事實上,醫院裡經常有這樣無力的故事,醫生經常要承認自己面對疾病的無力。
這絲毫不會損耗醫生的職業光芒,相反,醫生這個職業讓人尊敬,就在於醫生哪怕時常被無力感擊中,他們仍選擇直面疾病,與之戰鬥。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尊重,並非醫生萬能,而在於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氣餒歸氣餒,孫自敏還是迎難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孫自敏帶領她的團隊進行非血緣臍帶血移植,終於攻克了臍帶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難題,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臍帶血移植中心,給許多白血病患者帶去了希望。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11
我的身邊時刻都能看到感人畫面,他們作為一個普通人,卻不忘公民義務,他們在寒風中逆風而行,不顧個人冷暖,個人安危,為每家每戶送去溫暖和安心,我的身邊因為有這些人,才讓我們能安安心心地生活。國家還在緊張的防護中,在我的身邊,村子被封了,村長還堅守在崗位上。國家在戰鬥中,我們沒有時間恐慌悲嘆,而應和國家一起,積極參與到抗擊疫情中去!我們或許沒有那些明星有錢,一下子捐出去幾百上千萬;我們或許沒有那些人力資源;或許我們都還是中學生,沒辦法去支援前線。但是,我們要記住,儘量不出門,注意衛生,保護好自己,不給國家添亂,儘自己所能做國家堅實的後盾,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能做的。高爾基說:“感到自己是人們所需要的和親近的人——這是生活最大的享受,最高的喜悅。這是真理,不要忘了這個真理,它會給你們無限的幸福!”是呀,這些主動“請戰”的黨員幹部和志願者,在這場疫情防控中,他們會付出一些代價,但他們內心是幸福的。
記得,前兩天,在抖音上看到過一個影片,被訪者是一位女醫生,她哭著說,她也很害怕,她也怕被感染上,她怕再也見不到家人朋友了。採訪者問她,既然這麼害怕,為什麼還要堅持呢?她立馬穿上手中的白大褂,抹掉了眼淚,勇敢而自豪地說,就因為我身上這個,穿上它,我就有一種使命感了,正是這種使命感讓我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短短几句真誠的話語,沒有多麼華麗的修辭,卻是那麼讓人動容,為之幡然淚下。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12
在《中國醫生》第一集《摯誠》中是朱良付對著鏡頭無奈、沮喪又不解地說,“曾經有個老太太,是一個老爺子的家屬,那個阿姨說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說我把他家老爺子給害死了。我跟那個老爺子我們在病區裡關係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腦高灌注綜合徵)發生。但他們也知道你是個好大夫,那個老太太一邊這麼說一邊還說,‘我近來高血壓了,你再給我看看’,但是不耽誤她投訴你。”
心腦血管病是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發病緊急無前兆,短時間內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殘乃至致死,很多大型醫院為此專門設定了綠色通道。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國家高階卒中中心主任,同時也是醫院心腦血管綠色通道的發起者。所謂的綠色通道,按紀錄片中的說法,要像軍隊一樣的,要做到24小時全天候,所有醫生鏈條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爭分奪秒去搶救患者。片中,一位83歲的患腦梗的老太太,從打電話到搶救,僅僅用了12分鐘。手術結束後,朱良付騎上一輛“小電驢”,匆匆回家吃飯,和大女兒聊兩句天、瞅一眼襁褓中的小女兒,又接到了急診電話。朱良付穿上大衣奔出家門,打車趕往夜色中的醫院。
“天天這樣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有時候就擔心我會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責任沒有盡到,我自己的醫療責任也沒有盡到。”朱良付有過對生命的懷疑,更有著“不能死”的.決心,“我現在是主任醫師,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養出來,我現在44歲,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中國醫生》有這麼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為它直白又實際地為公眾呈現了醫生在面對疾病的脆弱和無力。我們太習慣於“最後一刻營救”的“驚天逆轉”了,可事實上,醫生是平凡的,醫院裡經常有這樣無力的故事,醫生經常要承認自己面對疾病的無力。
但,這絲毫不會損耗醫生的職業光芒,相反,醫生這個職業讓人尊敬,就在於醫生哪怕時常被無力感擊中,他們仍選擇直面疾病,與之戰鬥。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對於醫生這個職業的尊重,並非醫生萬能,而在於他們代表了人類可以用知識和科學去對抗自身的無常與脆弱性的希望之光,用平凡鑄就偉大。
醫生憑藉醫術給患者帶去治癒和慰藉,文藝作品透過故事給社會帶來更多的信任和力量。據說,《中國醫生》紀錄片中的幾名醫生也參與到了湖北新冠肺炎疫情支援的一線隊伍,疫情終究會過去,祝願奮戰一線的醫生平安歸來。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13
今天,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去電影院觀看《中國醫生》,看完後我深受感動。
印象最深刻的是金銀潭醫院的張院長,他自己得了漸凍症,不顧自己的安危救治病人。有一次,他在開會時候向全體醫生堅定地說:“同志們,我們要加強防範意識,減少病人的死亡率。”會議結束後,他馬不停蹄的去診治奄奄一息的張先生。張先生的各項指標也曾慢慢變好,可惜他最後還是死了。看到這裡我想到生命是多麼的脆弱,在病魔面前也是無能為力。另外一個情節是,金仔的老婆懷孕還生病,金仔同時也住院了,對他們的打擊真是雪上加霜,幸虧文主任不顧一切安危,成功的挽救了他們一家人的生命。電影裡醫生和護士手握“鋼槍”,與病魔舉行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醫生和護士捨己救人,無私奉獻的品質,同時也看見了中國人在危難時刻總是相互團結,一方危難,八方支援,最後疫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以後我也要認真學習,把這種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用在學習上。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14
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時常會想到底是什麼讓這些白衣戰士在萬家團圓的時候毅然決然地離開父母愛人和孩子?是什麼讓你們在生死較量面前義無反顧地奔赴抗“疫”一線,和病毒過招,和死神抗爭?大概是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敬畏生命的堅定信仰,還有人性的光輝。所以,在義利衝突的時候,你們自覺舍小家為大家,舍私利取公義,不計報酬、無論生死。
援鄂期間,你們用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承受著難以想象的身心壓力。為了節約防護服,你們可以堅持8個小時不上廁所不喝水;為了從死神手裡搶人,你們可以不眠不休連軸轉。很多醫護人員因為長時間佩戴護目鏡和口罩,臉頰變得佈滿壓痕,雙手也因為反覆消毒變得紅腫皸裂。然而,身體上的“折磨”還只是次要的。害怕被感染的恐懼、對病毒束手無策的無助、對死亡難以接受的心痛如影隨行,百般無奈像石頭壓在心口。
可即使是這樣,你們還是要默默擦乾眼淚,繼續浴血奮戰。因為,在病毒面前,你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僅是病人生命的守護者,更是希望的使者。你們堅信有愛才會有希望,堅持才會有奇蹟。在方艙醫院,你們拿出自己的零食和病人分享,教病人跳舞打太極,用無微不至的關愛撫慰每一顆“受傷”的心靈。每天的新聞中,我都看不清口罩後面你們的臉,但我看得到你們的勇敢;看不清你們防護服上的名字,但我記得住你們共同的名字——最美逆行者。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15
在這個全民抗擊疫情的緊張時刻,醫院成為了戰場,醫護人員成了戰士,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了中國,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在第一線讓人動容。而此時《中國醫生》系列紀錄片更是觸到了我心底的柔軟,讓我看到了中國醫生的偉大,同時也堅定了我走在醫學道路上的腳步。
紀錄片記錄了多家省級醫院裡不同科室的故事,記錄了多個醫生平常但卻不平凡的每一天,讓我們看到了原來醫生們也不是冷漠的對待生死離別,他們也不是無所不能。醫生也是普通人,也很脆弱,也有難處。
“醫生是最希望患者能夠活下去的人”。他們待病人如自己的親人,將心比心為他們考慮。例如影片中的徐曄作為一名燒傷外科的醫生,所面對的病人病情有很多較為嚴重的,同時花費也很巨大,他說:“患者的痛苦你是不能完全體會的,你能感受到的痛苦放大一百倍才是他體會到的。我們做不到感同身受,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語言樸素,卻道出了億萬醫護工作者的真心。
我們知道,從本科五年,到碩士三年,再到博士三年,再到規培,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再到主任醫師,培養一個技術精湛的醫生,要近四十年,而培養一個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生,更是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一個醫生在這條道路上要經歷無數苦難,他披上白大褂學著前輩的樣子與死神搶人,為的就是能夠在醫院這個充滿絕望的地方給予人更多的希望。或許他們不能讓每一位患者都重獲新生,甚至面對疾病時會顯得束手無策,但他們會盡己所能,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這部紀錄片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將醫生大愛無疆的仁心展現的淋漓盡致。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現出病痛給普通家庭帶來的衝擊,也展現出了醫生與患者面對共同敵人凝結出的誠摯情誼。紀錄片中的前輩們向我們展示了中國醫生應有的模樣,他們是我們醫學生的榜樣,更是我們中國的驕傲!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16
記憶裡是那些意氣風發的少年,穿上白色防護服戰袍,戴上一層層的口罩和手套。奔赴戰場,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著我們,全國各地的醫療團隊馳援湖北、全部衝在第一線讓人為之動容。正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電影裡的劇情讓我為之動容,在疫情居家期間,我們能從網際網路上知道的他們的艱辛,可能僅僅不到一半。現實生活中,那些少女少男用青春去拼命奮鬥,救死扶傷;一層層口罩的勒痕毀去了他們美麗的臉龐,在一層層防護服掩護下被汗水溼透的身體;在過年期間不能回家對親人的思念、擔憂與懊悔;一次又一次送走醫治無效的病人,他們一次又一次面對去世病人的屍體,尊重卻又不甘的鞠躬;面對生離死別卻又無能為力的淚水,面對去世病人家屬脆弱無力的眼淚與包含憤怒的責問……這種心理與生理上的挑戰甚至是摧殘,又豈能是寥寥“艱辛”可以概括的?
正如同觀看前輩們的革命英雄事蹟一樣,我們以後人的角度俯瞰歷史,已經知道了結局而感嘆他們的偉大,而在現實生活中的白衣天使們與革命前輩一樣,是不能預知結局的,他們明知不一定能迎來勝利,卻固執的忠於職守,才是真正可歌可泣的偉大。
電影裡最讓我震撼的人物就是張競予醫生,明明已經到了花甲之年卻依舊精神飽滿,面對其他護士嘲笑他的腿走路姿勢,他絲毫不氣餒。身患漸凍症,身體將一天不如一天,慢慢走向終點,可是他卻依舊報有樂觀的心態,冷靜沉著的指揮大家搶救病人,那一句不怕擔責任的壯語:“把病人都送到我這裡來!”有多麼振奮人心、那一句詢問別的醫院“還有空床位嗎?”以便收治自己病重的愛人,就有多麼的無助心痛。正是有無數這樣在疫情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社會才從最初的慌亂、互相埋怨到現在的互相幫助、共度難關。正是因為這種信念我們才取得了今天的勝利。
那些“90後”、“00後”的少年,披上戰袍,奔赴戰場。在疫情肆虐的時代,替我們負重前行,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與青春譜寫了又一代屬於中國的奇蹟與輝煌!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17
敬畏生命,勇敢奮鬥
太陽高照,萬物復甦,春天來臨,花兒綻開笑臉,鳥兒唱著歡快的歌,經過一場風塵僕僕的“戰爭”,一切都恢復了寧靜,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那部電影……
那是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正好閒著沒事做,聽爸爸說《中國醫生》剛前一天上映了,於是我和表弟、表姐就迫不及待地獻上了我們“寶貴”的三票。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疫情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醫生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太高大了!
《中國醫生》中的醫生們不睡覺不休息,一直在努力,不讓任何一個生命逝去。停電了,醫生們還是堅持堅持不懈地搶救那些病人。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中國僅在幾天的時間裡就造起了3.39萬平方米的火神山醫院。醫生們的這一些所作所為讓我十分感動,從幫病人插管到拔管,一系列動作都小心翼翼,彷彿病人的生命已經和他們自己的生命合為一體了,看著一個個醫生忙碌的身影,一刻也沒得休息,讓我感動地流下了淚水,心中暗暗想著:醫生們,你們個個都是好樣的!
一些醫生們在這一場風塵僕僕的“戰爭”過去後,躺在床上昏昏沉沉地睡著了。還有一些醫生從遙遠的地方趕來支援,心中思念著自己的家鄉和親人,勇敢地奮鬥著,不讓自己逝於這場“戰鬥”中。突出了這場戰役的嚴重性,也更突出了醫生們救死扶傷的精神。
電影中有一些醫生小小年級就來到了這場“戰爭”之中,他們失去了雙親,可他們並沒有太傷心而是更加勇敢地站起來向前衝去,他們令我非常敬佩,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如果沒有這些醫生,也許就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健康的體魄和美好幸福的生活!
《中國醫生》讓我感受到了:中國醫生非常偉大,他們敬畏每一個生命,不怕苦不怕累,勇敢地奮鬥著,為我國人民救死扶傷,我的心中不覺充滿了更多的敬意!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18
這部電影讓更多人知曉醫生這個行業,什麼是擔當,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奉獻,什麼是犧牲,在這場戰役裡表現的淋滴盡致。全國馳援,共同抗疫。平凡的崗位,平凡的人,只為了心中的信仰,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醫生是偉大的,可以不計生死,衝一線為救治患者,幾日幾夜連軸轉累了簡單在辦公室休息一下,有時候餓了也僅僅是泡麵解決;醫生為治癒的患者感動高興,又為逝去生命的患者感到悲傷與痛苦。
在疫情前沒有特效藥以及是否插管感到無助和挫敗,在疫情控制後,感到歡喜鼓舞。因為無私無畏,舍小家、為大家為國家オ敢於逆風前行,致敬逆風中前行的英雄!有誰記得他們也為人父母,為人子女,但在國家人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捨棄了自己的小家庭,義無反顧的投身到這場戰鬥中去,他們是真正的英雄。疫情是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但是它的危險卻堪比戰場,沒有醫護人員、廣大黨員、志願者和老百姓,這場抗疫之戰我們不會這麼快勝利。回顧抗疫,展望未來,偉大的抗疫精神必定讓我們更加珍惜生活、鼓舞人心。我們現在仍然要居安思危,謹遵防控規定,保護自身健康。同時,願全社會關心那些疫情下受傷的人,也希望他們站起來更加堅強,祝願世界更好!感謝《中國醫生》,感謝疫情中無私奉獻、堅守崗位、配合防疫的人們!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19
當前,全國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戰鬥中,醫院就是戰場,醫護人員就是戰士。這段時間以來,一個個不畏艱險、主動請纓的醫護人員感動著我們,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湖北、衝在第一線讓人動容。
正巧這段期間一個名為《中國醫生》系列紀錄片也讓我為之動容,裡面是無數中國醫生用救死扶傷和醫道仁心的故事溫暖著人心,傳遞正能量。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展現出病痛給普通家庭帶來的衝擊,醫生與患者面對共同敵人凝結出的誠摯情感,還有當下醫生們所面臨的挑戰和抉擇,既有在應對疑難和重症過程中的判斷、選擇甚至是冒險,也有面對患者和家屬的耐心、誠懇甚至是無奈。
疾病無疑是對人類生命最嚴酷的拷問,它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身體和經濟上的,還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條很長的鏡頭完整記錄下了朱良付醫生用手機錄音,記錄他與患者家屬手術前的交流告知和環節確認,就這樣短短几分鐘讓我看到了醫生面對醫療過程不確定性的無奈,但這並不影響他在一次次寒夜中從家裡趕來赴急診。
可這卻讓我們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國醫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們面臨最多的是什麼,是醫鬧,醫患糾紛,他們為了保護自己只能錄音、籤協議,但還是有些醫生為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們在為我們付出健康和精力,他們在拼盡全力救治患者,他們珍惜每次救助的機會,我們應該更多地理解他們,而不是誤解、鬧事。醫生憑藉醫術給患者帶去治癒和慰藉,醫生、患者、患者家屬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應對付共同的敵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才會變得更好。
《中國醫生》心得體會20
嚴重的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這個寒假註定過得不安穩。原本公路上奔流不息的車輛,現如今彷彿消失了一樣,原本熱熱鬧鬧的公園和廣場也變得冷冷清清,原本可以和親戚朋友一起聚會歡度春節,而現在只能呆在家裡“望門興嘆”....
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這種病毒潛伏期最長14天,以飛沫和接觸傳播為主,被傳染的可能性極大。在重大疫情面前,最先挺身而出的就是我們的白衣天使,他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中為患者築起生命防護之堤,讓大家彷彿看到寒冬裡的 一縷陽光,灑在每個人的身上,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溫暖和希望。白衣天使們恪盡職守、臨危不懼,穿梭在生死之間,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他人的生命。
在這個戰場上,還有一位值得我們敬佩的80多歲的老爺爺鍾南山教授。已經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掛帥親征,奔波在抗戰一線,與新型冠狀病毒戰鬥,真令人佩服。
我們也要像鍾南山教授那樣,做一個有知識、有學問、刻苦鑽研的人。知識不僅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還能救人於水火。當遇到困難,勇往直前,用知識戰勝困難。
我堅信這次疫情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必將戰勝攻克,正所謂“眾志成城,共度難關”。
最後,我想說: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聽從指揮,做好自己的安全守護,儘量避免出門遊玩,儘量少去人群密集 的地方,不添亂,為這次打贏疫情戰役貢獻自已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