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觀後感(通用18篇)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紀錄片觀後感(通用1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

  1月25日,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開播,奎屯市各單位、部門組織幹部職工、居民群眾集中收看,反響熱烈。

  奎屯市城市管理局熱力燃氣管理辦公室科員袁森說:“透過觀看紀錄片,我感受到在歷史長河中,新疆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慼與共,結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紐帶和兄弟情誼。在工作中,我們更應心手相連,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共創美好生活。”

  奎屯市人民檢察院書記員錢雨說:“透過觀看該片,讓我深刻認識到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存的地區,新疆各民族群眾都是中華民族血脈相承的家庭成員。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會一如既往地熱愛新疆,維護新疆的穩定。”

  奎屯市教育局語言文字翻譯科主任達吾力·阿斯哈夫說:“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民族、宗教、文化觀,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使命,助力新時代教育綜合改革,為廣大青少年營造一個團結、文明、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奎屯市團結街街道雲岫里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朱樂說:“在新疆這片廣闊的大地上,我們可能只是一株小小的蒲公英,但我們願意紮根在新疆,堅定為新疆奉獻的信念,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

  市民艾威斯·艾比武說:“近年來,新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社會呈現出繁榮昌盛和諧安定的局面。這種局面得益於黨的正確領導,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我們全疆各族人民更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維護我們新疆的穩定和祖國統一,為新疆的發展添磚加瓦。”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2

  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裡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麵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透過美食這個視窗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後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於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3

  昨天在支部的組織下,我們觀看了最近熱播的記錄片《輝煌中國》,這部充滿正能量的記錄片全面展示了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這五年中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的成績。

  《圓夢工程》給我們拉開了感悟“輝煌力量”的序幕,我們將在《創新活力》《協調發展》《綠色家園》《共享小康》《開放中國》中進一步感受古老中國在新世紀所蓬勃迸發的輝煌力量。無論是港珠澳大橋、胡麻嶺隧道、鄭萬鐵路、還是復興號、上海洋山港自動化碼頭、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等一個個“超級工程”,無不展現出了中國基礎建設的強大的實力和輝煌成績。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也由此得到提升。同時,整個世界不僅感受到“中國製造”的強大力量,更驚歎於“中國創造”的迅猛速度。這些成就讓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由衷的發出“厲害了,我的國”這樣的感嘆!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在這五年中都對這個國家發生的變化有著切身的感受,從遍佈衣食住行幾乎所有領域的快捷支付到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買遍世界的快遞服務。在我們享受這一切便利的背後是無數兢兢業業的勞動者在中國夢的強大感召下,用智慧和汗水才得以實現的。

  這五年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審時度勢,奮發有為高瞻遠矚,從頂層設計開始就貫徹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一理念為全體中國人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全國人民在黨的帶領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正在一步步把偉大的中國夢變成現實。

  這五年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千千萬萬的勞動者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是我們每一個人用踏實的工作,創新的精神為中國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中國的事情還是要靠我們中國人自己。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堅定“四個自信”,上下同心,砥礪奮進,在實現中國復興的偉大歷史時刻中就有我們一份貢獻。

  這五年所取得的成就是惠及全體中國人,乃至世界的。發展是為了人民,這是我們黨的根本使命。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只能靠發展來解決,現在的中國依然有諸多問題沒有解決,我們沒有迴避,而是正視它,用不斷改革、創新、包容、進取的精神去解決它們。相信隨著國家的發展必將給人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輝煌中國》像一聲號角吹響了繼續深化改革,繼續創新發展銳意進取的新徵程。它鼓舞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再創新輝煌。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4

  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於近日在央視晚黃金時間播出,本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脈絡,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看了影片,我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在創新戰略驅動下還會創造更多的人間奇蹟。作為普通公民,我們立足本職崗位,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同時藉助科技發展的成果,努力充實自己,提升服務水平,提升生命質量,這也是我們在這輝煌的時代應有之舉。

  曾經,一些國人信奉“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如今,走出國門的中國人,卻處處覺得外國沒有自己國家好。城市沒有國內建得漂亮,交通沒有國內便捷,安全沒有國內有保障……許多的“不如”,累積著中國人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透過這次紀錄片的觀看,讓我們瞭解到,科技創新的發展成果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變得如此發達,人們出門旅遊十分方便,走南闖北帶來諸多便利,也給諸多行業帶來福利,旅遊業、快遞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的業績水平都有明顯的提高,交通條件發達帶動中國經濟收增長入。

  我相信,努力,是黑夜裡的一盞明燈,他指引著我前進的方向;汗水,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階梯,他引導這我努力攀登;毅力,是人生道路中前進的動力,有了他,我們才能真正成為生活的強者。願我們不要害怕失敗,帶著毅力勇敢地走下去,因為努力鑄就生活真強者!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5

  中秋節想看電影,開啟影片介紹,竟然發現《我們誕生在中國》又在放映了。真是中秋節的意外之喜啊!出發前,兒子拉住我說:“媽媽,你知道猴群裡的壞小孩是怎麼誕生的嗎?”“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請不要劇透噢。”“可是,媽媽,我一定要告訴你,是因為有新的小猴出生了。”

  電影開始了,一下子被那麼美麗的景色所吸引,我們的中國啊!秀美、壯美、無邊無垠,白雪之下的美輪美奐……真是多少詞堆積起來,都不能準確描述中國之美啊!水鄉澤國,蘆葦蕩裡,一隻只仙鶴邁著修長的腿,伸展著優美的頸子,那份優雅,那份自如。展翅而起的一個個瞬間,那蓬蓬的羽毛,那舒展的翅膀,那優雅的脖頸……天啊,太像了!曾經在電視上看過模仿仙鶴的舞蹈,那一刻深嘆:太像了!此時,更驚歎:我們是多麼的遠離大自然,對於很多自然精靈的認識竟然是從舞蹈、畫作、文字中。人類對於仙鶴的模仿,固然是美的,是像的。可是,怎能展現出大自然做背景,太陽和月亮作為光源的舞臺上的,那些精靈們的精彩演出呢!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雪豹達娃帶著她的兩個寶寶出現了,母子三人行走在天地間,那份寬廣舒暢啊!當有外敵入侵領地,達娃怒目圓睜,咬牙低吼,那憤怒的表情,那絕不退讓的堅定。我的眼前閃過兒子憤怒時候的樣子,達娃的堅持逼走了入侵者。那麼兒子呢,他的堅持裡有堅守自己思想、感受和捍衛權力的信念。同時,我也從達娃的氣場中,理解到,這也是和入侵者的一場心理較量。太多時候,我們顧忌孩子的感受,退讓了。還有很多時候,顧忌當時的情景,現狀,其他人的感受和反應。在不該退讓的時候也退讓了,這個退讓似乎給了孩子誤導,只要跟家長鬧,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或許,我也應該更堅持些。

  兒子特意說起的金絲猴淘淘登場嘍,小傢伙很喜歡不受媽媽限制到處玩,同時,他也很想念媽媽溫暖的懷抱,喜歡那被關注和關愛的感覺。可是,目前,妹妹霸佔了媽媽的懷抱,成為整個猴群矚目的焦點。失落的淘淘離開了猴群。淘淘加入了流浪猴的群體,一群年輕的猴子,玩得無比嗨屁,樂不思蜀啊!可是,冬天來了。好冷啊,還找不到吃的。淘淘雖然不情願,還是跑回了猴群。淘淘和大家抱在一起,互相取暖,在懷抱的中間,是淘淘的小妹妹。冬去春來,妹妹也開始離開媽媽的懷抱,妹妹越來越喜歡和淘淘哥哥一起玩。當遠處的蒼鷹發現獨自遊玩的小妹妹,展開翅膀直飛過去。聽到翅膀的拍打聲,淘淘第一時間找尋妹妹,發現妹妹在樹枝頭,瞪著蒼鷹嚇壞了,呆立在那裡。在蒼鷹的爪子即將抓到妹妹的剎那,淘淘抱起妹妹跳到地上。哇哦,驚險!噢,看到爸爸欣賞地拍拍淘淘,淚溼眼眶。

  剛出生的藏羚羊,掙扎著站起來,媽媽在一旁看著他,鼓勵著他。當小羊站住,抬頭看媽媽,媽媽低頭親吻小羊的鼻子。噢,太美好!生命之處,母子相見,四目相對!觸動我的記憶之門,我那軟軟的、粉粉的、香香的小寶貝,那黑葡萄一樣的眼珠,那咯咯的笑聲,那笑眯了的小月牙……

  雪豹達娃用盡了最後的力氣,咬住小犛牛的脖子不鬆口。犛牛媽媽用盡力氣,用她的犄角撞擊倒地的達娃。犛牛媽媽拯救了自己的孩子,雪豹媽媽用生命去給孩子們,捕捉最後一餐肉食。母愛是偉大的,似乎,母愛又是天然的,沒有選擇的,自自然然又平平常常。正如大熊貓媽媽目送孩子離開時候的話:你帶給我的喜悅和收穫,已經足夠。(不是原話,憑記憶,是這個意思。)是的,媽媽收穫的遠比付出的多。今生有幸陪伴你,就已經足夠!

  回到家,和兒子談起了電影。“兒子,你說猴群裡的壞寶寶,是因為小寶貝出生了?”“是啊,因為小猴子出生了,沒人在搭理淘淘了。”“噢,你的意思是,大家在照顧小妹妹,給予淘淘的愛少了。”“嗯,所以淘淘就去找流浪猴。和流浪猴在一起,特別過癮,特別刺激。”“嗯嗯,我也發現了,他們一起玩折樹枝,超級開心。”“他們還打架呢。”“不過,為什麼,最後淘淘還是回家了呢?”“因為冬天太冷了,那些流浪猴都只顧自己,還互相搶吃的。淘淘只能回家了。”“回家,淘淘可以得到什麼呢?”“和家人抱在一起啊,那樣就暖和了。媽媽,你看到了嗎,猴子們後背都是冰雪,溼溼的。可是,小妹妹在中間就沒事。”“對啊,大家把最弱小的猴子護在中間,小猴子就可以度過寒冷的冬天。”兒子稍作停頓,放下手裡的樂高,抬頭對我說:“媽媽,淘淘開始沒想明白。以為媽媽不喜歡他了,所以他去找流浪猴玩。後來,他懂了。還是家裡好,家裡是暖和的!”我微笑地看著認真思考,認真總結的寶貝。“媽媽,後來淘淘還救了他妹妹呢,你記得嗎?”“讓我想想……”“哎呀,你這個記性啊。就是蒼鷹啊,蒼鷹要捉妹妹,淘淘跑過去救妹妹。”“對,我想起來了。淘淘真勇敢。淘淘長大了,學會照顧家人,保護妹妹了。”

  這一幕,是兒子記憶很深的。他記得大家後背的冰冷,也記得妹妹在懷中的溫暖。他知道,無論什麼時候,家都是溫暖的,家是不會拋棄孩子的,只要孩子想回來。

  親愛的淘淘,借用周迅的解說詞,顏值超高的帥哥。

  媽媽的懷抱是最最溫暖的地方。有媽媽的地方就是家,家是溫暖的地方!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6

  懷著激動的心情,觀看了《輝煌中國》的紀錄片,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為祖國的騰飛感到驕傲和自豪,這一切得輝煌成就,沒有共產黨的領導是做不到的,活生生的現實印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但感觸最深的還是《綠色家園》一集,密切聯絡著我們老百姓的吃、穿、住、行和呼吸的空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變化。過去都不敢想,現在實現了。

  西方的工業化程序,科學機械化發展了,環境汙染了。我們在力求發展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例如:倫敦的霧都,中國的霧霾,都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人與大自然怎樣才能和諧統一,取捨之間,考驗的是當家人的決心,勇氣和擔當。調查研究整、改、停、關一系列大動作,並提出了建設綠色家園,還百姓一片藍天的綠色發展理念。大到南水北調,天然氣地下管道,小到所有建築工地都覆蓋著網布。北京城、鄉居民全部採用了天然氣電力供暖。再也聞不到煤氣中的硫磺味,再也沒有煤灰飄灑的塵埃。垃圾分類的規範管理,體現了變廢為寶,保護環境已深入人心,並養成一種好的生活習慣。

  小區裡綠樹成蔭,湖水盪漾,百花鬥豔,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要感謝黨的英明決策,指揮果斷。

  世上的任何事情總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總有個別人把秩序打亂。例如:當霧霾出現的時候,就有人出來抱怨,可他照樣去吃燒烤、照樣亂丟垃圾、照樣開車兜風,你是否想過這樣的空氣裡,也有你製造的汙染。

  蔥蔥綠葉的樹林茂盛喜人,可有的家長隨手摺下給自己的小孩玩耍,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行為給幼小的心靈種下了點點汙染。

  潮白河是我們順義的母親河,為了治理河水的汙染,國家每年往河裡投放很多鰱魚,那些魚兒是河水的清道夫,抑制著河水裡的微生物。可有的人總是不顧別人的勸說,一次次的揮動著手中的魚竿。你想過沒有,保衛母親河的清澈,也有你的一份啊,別讓這點私慾迷住眼睛。

  將心比心,國家下這麼大的決心,花費這麼多的財力物力,動用這麼多的人力來治理環境。哪一樣不是替老百姓著想,哪一樣不是為老百姓建設。

  可喜的是,潮白河畔有一支老黨員星火先鋒護河隊,小區內有垃圾分類指導員。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不忘初心,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人格魅力影響周圍的群眾,同一切汙染環境,損人不利己的不良行為做鬥爭。當好保護環境的衛士,為祖國藍天、母親河的碧水,為了中國的輝煌,增添一份心意,增添一份幹勁,增添一份責任。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7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題記

  中國,一個古老的國家,卻也是一股新生的力量。

  自1842年清鴉片戰爭戰敗,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起,中國人民曾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荊棘之路、苦難之路。

  1945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中國的勞動人民不再遭受非人道的壓迫、剝削。但四萬萬人民,四萬萬張嘴,數以萬計的中國人民,還不能填飽自己的肚子。這個佔了世界總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該如何解決人民吃飯問題,成了黨和國家和人民所必須面對的難題。

  終於,經歷了數十年的努力,在上世紀末,中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中國進入了小康社會。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一詞,古已有之。小康社會曾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可見,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一直都在為達成一個理想的社會目標而奮鬥。

  近代,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小康社會。1978年12月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實行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改革開放”政策。中國再一次向世界打開了國門,“對外開放”也成了一項基本國策,成了中國的強國之路。

  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轉型後,正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轉型。在基本擺脫了溫飽社會之後,我們又要向下一個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經過了數十年的努力,我們也將按照規劃,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末,迎來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中國,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又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小康社會,處於溫飽社會和富裕社會之間。在這個社會階段,人民的各項基礎需求應得到保障。醫療、教育、養老、安全、勞動需求都應該得到保障和滿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更加註重了百姓的生活需求,更加關心、更加註重人民的生活水平。該集紀錄片,分別從各個方面介紹了五年以來,黨中央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懈努力與風斗。

  孩子的教育是這個千千萬萬家庭最關係的問題之一,能否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也是天下家長的心頭事。城市中生活的我們,也許並不知情,那些大山裡的孩子,是多麼地嚮往我們的學習條件。曾經,大山裡,有一群孩子,他們渴望有朝一日,能透過讀書來海邊自己的命運,可是現實卻沒有允許他們讀書,他們也許一輩子都離開不了那片山林。而今,九年義務制教育基本完善,國家擔負起了這些孩子的學習經費,為平困地區的他們提供了免費的營養午餐,也派去了鄉村支教教師,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為他們的未來帶來了光明。教育制度的全面完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保障。

  老人養老,同樣也是熱門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如今的老人大體都能享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以及社會福利,社會各種養老制度的完善也讓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養老制度的完善,是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另一重要保障。

  醫保制度的全面完善,基本解決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中國人的身體健康和醫療服務有了保障。家庭醫生制度的完善,也讓國人看病更方便、更及時。醫療制度的完善,是社會穩定的基本保障,更是又一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紀錄片中曾有外國人說,中國是她唯一敢在夜裡穿超短裙出門的地方。夜裡,中國各大城市、地區的街道馬路上,都有巡警在巡視。各種案件,警察也都極高速、極高效地調查、處理。中國人民的安全有了保障,才得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勞動者的勞動是社會生產賴以進行的最基本、最活躍的要素。勞動是義務,也是權力。勞動者有著勞動的需求,勞動者們勞動的需求也應該得到滿足。中國政府十分重視人們在這方面的需求,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了就業率。儘可能滿足人們的勞動需求。勞動需求得以滿足,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末即將到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的目標也即將變為現實,這一目標的達成,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國的國家綜合實力將提升,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8

  在舒緩婉轉的傳統中國音樂中(我只聽出其中有一首是《陽關三疊》),伴隨著森林草原、戈壁大漠、雪山聖湖、江河湖沼等優美的畫面更替,種種中國特有的珍貴動物紛紛登場,一個可與趙忠祥為《動物世界》的配音相媲美的男中音,用同樣舒緩的口吻娓娓道來,講述動物的故事,自然地插入中國歷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等,比較客觀地反映出中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與自然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的幅幅畫卷,引人遐思!

  原來中國還有這樣美的地方!對此,製片者除了驚豔,也指出了人類的發展給自然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壓力與挑戰,但不是抱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非常理解地提到中國的zf和人民為與自然和諧共存和保護環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與積極成效。特別提及,毛主席時代曾號召改造自然,相信“人定勝天”,但在總結經驗教訓後,中國已迴歸傳統,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挑戰是巨大的,但自然也有著神奇的力量,中國的環境問題在以緩慢的速度逐步改善,“只要人類有意願(並付諸行動),自然界總會有辦法(恢復)”。這是影片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這與西方媒體通常情況下一味炒作與渲染中國的環境問題有很大的不同。

  秘魯也有很多人或出於無知,或源於偏見,往往追隨西方,刻意對中國的問題橫加指責。去了中國,才發現大不一樣,而驚歎於中國的發展,特別是平衡各種複雜矛盾與關係的高超藝術。

  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這麼多的中國人不僅要生存,而且要發展,不僅要對本國負責,而且作為一個大國要對整個世界負責,面臨的困難是外人難以想象的。有誰能真正肯定地給中國指明前進的方向?有誰敢誇口說放在那些個位上就有把握把中國的事情辦得更好?

  中國有幾千年的智慧積澱,有海納百川,包容世界的胸襟,中國的問題只有中國人透過自身的和諧發展才能解決得更好。

  很高興《美麗中國》這部片子與我經常向秘魯朋友宣講的某些思想不謀而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與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近代世紀相比,今天我們可說是生逢盛世,怎當不備加努力。挑戰和困難永遠不會自動消失,但如能吸取教訓總結提高,前途無疑是光明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9

  春節在即,讓這個傳統節日國際化的話題再次熱絡起來。大陸央視春晚將再次請來國際巨星,相關部門也在全球徵集“春節符號”,為將來的“歡樂春節”活動走向世界做準備。

  讓中國春節也成為外國人關心、喜歡甚至會親身慶祝的節日,想必是做出上述努力的目標,也是春節國際化的主要內容。如果能如此,那自然是中國軟實力向外傳播的里程碑。

  一種文化的傳播必要經歷較長時間的演化實踐及潛移默化,而且這一過程還會受到文化承載民族的國際形象、國際地位、價值認同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其傳播必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但參照外國同類節日文化的國際傳播影響,還是可以總結出一點規律來幫助思考中國傳統春節國際傳播的效果。比如西方社會的聖誕節,其有形元素非常簡單易學,舉凡聖誕樹、聖誕老人和那句“聖誕快樂!”等。而春節相對複雜,比如春聯、包餃子,要跨文明傳播,面臨著語言、飲食習慣的障礙。

  其次,聖誕老人的傳說是聖誕節的精神核心,這種可以激發人們想象空間和情感寄託的精神資源恰也是其得到廣泛傳播的前提。而春節則相對缺少一種可供人想像和抒發情感的精神資源,畢竟那個名叫“年”的怪獸的傳說在華人中間的接受程度都尚且有限。

  此外,中國春節中的舞獅、舞龍、高蹺、跑旱船等集體慶祝形式非常類似許多國家都有的狂歡節。狂歡節在全球的傳播恰可拿來用作上述表現形式的呈現。只是,這些慶祝形式中的基本元素並非全部都可以國際化,其組織形式、編排方式都需要結合國外受眾的感受進行組織。

  傳統春節的對外傳播,恐怕要多想想怎樣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對春節進行總結,讓外國人能夠很快的記住相對簡單的有形元素、精神元素。而且,簡化的元素不但要能夠被外國人接受,還得被中國人自己接受,願意親身實踐。

  西方節日得以全球化,是建立在其本身完成現代化的社會基礎上,而中國春節所處的社會,仍在轉型期。正因此,中國春節中一些元素正在被遺忘,這恰與中國社會結構及人們觀念的變化同步。所以,當中國社會完成現代化的轉型,那時中國春節的樣式也將更易於被外國受眾接受。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0

  在《使徒行者》、《危城》、《微微一笑很傾城》、《盜墓筆記》、《愛寵大機密》等大片的轟炸下,紀錄片《我們誕生在中國》剛上映已經被擠得沒有位置了。即使片方打出了用時3年,耗資1000萬的宣傳策略,排片率依舊維持在每個影院每天6場左右的數字。但即使是這樣的“慘況”,也絲毫沒有掩蓋《我們誕生在中國》的閃光點。

  導演陸川,12年前曾拍過《可可西里》,之後《王的盛宴》鎩羽,有人說這次帶著《我們誕生在中國》迴歸,業內好評“這是質量上毫無爭議的作品“,被冠於這樣的標籤後,陸川飽受質疑,這部風格綺麗的電影能否成為8月的票房黑馬,好戲似乎才剛剛開始。

  正如陸川自己所說,在美國叫自然電影,nature movie,在國內還沒有,這應該是中國電影歷史上第一部自然電影。用三種動物,四時更替,講述生命的.輪迴。在豆瓣上看,評價8.3分,已經相當不錯了。

  大家都說看這部片子就像是看趙忠祥老師的動物世界,何必花那個錢去電影院看動物世界呢?但從某種意義上看,動物世界只是陳述動物的生活習性,而電影則用擬人化的角度把動物的一舉一動豐富化。

  就如片中熊貓丫丫要面臨女兒美美學會獨立而離開的那一天;***淘淘自從有了二胎妹妹就變得很沮喪;雄性藏羚羊在望眼欲穿的等待母羊的歸來時,卻選擇了另結新歡……這跟人類的世界幾乎無異。

  在狗血校園愛情電影的審美疲勞中,《我們誕生在中國》的確是電影界的一股清流,不能說這部片子有多好,但最起碼它迴歸到人們最本初的東西——對生命的敬畏,陸川能堅持從《可可西里》走到《我們誕生在中國》是難能可貴的。

  在《可可西里》上映以後,喚起了對於野生藏羚羊的保護,使得其種群有了數十倍的增長,如今已擺脫瀕臨滅絕的境地。對於這樣的改變我們應該慶幸,野生動物是有權利有資格和人類共享地球的。

  已近天命之年的陸川在去年兒子誕生的時候曾寫下這樣一段話:“我想表現這些動物是如何對映人類生活的,他們生寶寶,就像我們人類一樣。他們把最好的給孩子,去撫養他們,也跟我們一樣。他們會成功,也會失敗。當他們失敗時,後果也可能是可怕的。他們會去做對家庭最有利的事情,這也與我們人類產生共鳴。“此番話也正是陸川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1

  一雙筷子,一個碗,成就了我們人類的食物,塑造了我們老祖先所傳承的東西,廚師不是將多少種調料加入食物中去攪拌,而是發揮食物本身的味道,讓我們品嚐它那最真實的味道。

  這回觀賞的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三餐,對於我們來說,三餐是極為重要的部分,人每一天忙綠的奔波就是為了能夠吃飽,完之後再為下一頓而努力著,講述了青海玉樹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裡做著酥油茶和糌粑,雖然都是比較簡單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極為的鮮美,他們需要進食許多高脂肪的食物來堅持自我體內的溫度,供給充飢禦寒的能量,還有許多美味的食物。

  中國人吃早餐的習慣始於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此後華夏大部分地區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進食方式,看著這上頭所講的美食,我都有一種想要立刻飛過去,來品嚐那裡的美食,我邊看邊擦著我不爭氣的嘴,也不知怎樣了,就感覺吃了酸梅一樣,一向的往下流東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爭氣了,但我覺得還是裡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讓我欲罷不能。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能夠給我們供給本身原有的味道,讓我們能夠在想念家鄉的是後就能夠體會的回到家裡的感覺,每次我從外面回來,媽媽給我做的就是餃子,在我的印象裡,吃到餃子也就表示著回到了家裡,不管自我的家是好是壞,那是都是你成長的地方,也是你一輩子要守護好的地方。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2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是拍給大多數普通的中國老百姓看的紀錄片,它表達的是在中國傳統美食和人民生活之間溫情和樸實的傳遞。

  就我個人而言是從中看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首先,我發現在每個地區城鎮,最當地的美食貌似在城市中難以吃到,那些最自然和淳樸的美味都隱藏在小地方中。目前我只看了三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可能在山中或偏僻處只存在短暫時期的食材,如果你不是當地人並且生活在城市中,那麼你可能一輩子都吃不到那種美味。

  描述養蜂人的那個,養蜂夫婦一年有十一個月在外遊蕩,為了養家餬口,但在他們看來,這也算是一種不需要受人束縛的自由,很佩服。離鄉背井的苗家父母,半年回家團聚半個月伴隨家鄉美食的飽腹和與家人團聚的溫暖後,又要踏上南下的打工路程。

  其中有一段是說中國古老的麥客,也就是割麥人,工業化的進步人工勞動力已日漸消失,一天下來兩雙手在稻田裡的揮舞和大汗淋漓的呼吸,在東家吃頓樸實鮮辣的晚飯補充能量。出來一趟十幾天四個人賺不上一千。

  就中國這麼多的人口來說,大多數人的追求真的不是那什麼生活品質,豪車名牌,旅遊散心,老百姓們沒看過什麼外國紀錄片,看美劇英劇就算有字幕恐怕都看不懂。

  在他們看來,這個紀錄片有觸動到內心,描述的是樸實的美食令當地人感嘆對就是這樣。這樣,就是對他們口味的紀錄片了。

  對於大多數人就想活著過日子生活溫飽的中國社會,希望我們這些不過是念了些書看了點東西肚子裡有點文化的會註冊豆瓣的人,不要非去鑽那個牛角尖。美食紀錄片嘛,看著是那麼回事就好。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3

  在亞洲,在世界,有一條巨龍。這條巨龍在騰躍,在翻飛,在昇華!它就是我熱愛的祖國——中國!

  我愛你,中國!從小時候,我就會指著那昂首挺胸的雄雞——中國地圖,一個地名接一個地名地喊:“中國的首都——北京!兵馬俑在西安、內蒙古的大草原……”那氣勢滔天的黃河,是祖國的搖籃,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文化;那寒冷挺拔的青藏高原,是祖國的脊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昂首屹立在最高之巔;那雄偉連綿的長城,是祖國的動脈,是中國曆經滄桑而不倒的象徵;那奔騰不息的長江,是祖國的血液,養育了千千萬萬偉大的中國人……我愛你,中國!無論在何時何地,心中都有一個偉大神聖的名字,那就是我們的祖國——中國!

  我愛你,中國!我愛你那錦繡的山川。在宇宙無垠的歲月裡,您不僅僅孕育了長青的江水,更養育了眾多的珍禽異獸。那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長江水如乳汁一樣滋養了這片神奇的土地,養育著偉大的中華民族。那雄偉的泰山,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磅礴氣勢預示著中華民族將永立世界民族之林,那溫柔恬靜的西湖水,宛若美妙的奇女子,用中華民族那般寬大的胸懷吸納著眾多河流的水,難怪老舍先生說她的美並不是空洞的,而是與建設結為一體的實實在在的美。

  我愛你,中國!我愛你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五千年,漫長的歷程,中華民族積澱了多少燦爛的文化啊!推動世界發展的四大禮貌,是我們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充滿智慧的方塊字,承載了眾多民族的興衰成敗。遠去了的《詩經》《離騷》讓春秋戰國的情景呈此刻我們眼前,唐詩的風采時常在腦海縈繞;宋詞、元曲朗朗上口,在人們口中廣為流傳;清明的小說猶如精神食糧伴我成長。祖國的歷史文化,你是這樣多姿多彩,令人魂牽夢縈。

  我愛你,中國!我愛祖國從古至今的志士仁人,英雄豪傑。屈原的抱石投江,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慷慨悲歌,陸游的作詩示兒,譚嗣同對死亡的直然坦對,時時浮此刻我的眼前。詹天佑不畏艱難險阻,毅然完成任務,錢學森放下名譽金錢,歷經重重困難回到祖國懷抱,更是我們的榜樣。祖國英雄兒女們的愛國情懷時時感染著我們,激勵著我們。

  中國像一隻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我們的祖國是多麼的偉大啊!讓我們共同努力吧,勇敢邁出一大步,讓中國成為最璀璨的一顆東方明珠。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4

  中國之歷史,源遠流長,貫穿在其中所流淌下來的精神也歷久彌新,這樣一股精神是流淌在每一箇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也正是這樣一股子精神,撐起了中國得以歷經千年的歲月流轉,依然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孔子,乃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整理成為《論語》,這位儒家始祖的一生卻並不順利。

  孔子一生都在推崇他的儒家思想,四處奔波:衛國、晉國、宋國、楚國……但他最後只能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魯國。記得有一次,孔子在衛國被監視了,這當然被孔子察覺到了。為此,孔子覺得自己受到了極大的不尊重。還不僅僅是這樣,貴族甚至還來驅趕孔子,孔子不得不為此而感到厭煩。即便這樣,孔子依然竭力推崇自己的儒家思想,讓它能有棲身之地。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源遠流長,我對孔老夫子一些關於學習方法的教誨受益匪淺。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只死記硬背而不思考,就不能融會貫通,沒有效果。但只是成天空想而不學習新知識,也會因為知識的積累稀少而一無所成。子又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只有多複習,才能從已得到的知識中悟到新知識,能像老師一樣熟練。子還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所以要取長補短、虛心學習。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不光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要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從實踐中學習知識。我們要“學”、“思”結合,打牢基礎功,認真請教別人的長處,才能培養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在外顛沛流離19年,嚐盡各種艱難,輾轉了8個諸侯國,直至62歲才登基做國君。途經楚國時,一次楚成王問重耳:如若公子回到晉國,如何報答我呢?重耳笑著道:大王的恩惠是無法用金銀財寶報答的。拖大王的福,如若我回到晉國執政,我要讓兩國和睦相處;一旦兩國為各自利益發生爭鬥,我晉國將退避三舍,以報答大王的恩德。後來宋國被楚軍包圍,晉文公率兵救宋,果然下令退避三舍。如此胸襟焉能不成大事,後來晉文公勵精圖治,推舉賢良,宣揚德教,晉國的後世也稱霸數年。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故事。從舜的生活中,學習了為人處世的道理,父母不管如何對自己不好,都不應該記恨,利用智慧處理這種不合的關係;從周幽王的失國,學習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為了妃子一笑,枉顧國家安危,更值得今天的我們深思;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瞭解了諸葛亮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叫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唐太宗的政治,學習瞭如何對待賢才,尤其是諫官魏徵死後,太宗悲慟的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道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道得失;如今魏徵死了,我便亡卻一面鏡子了”。

  歷史已經過去,卻告訴我們了諸多道理,學習更多古人的智慧,我們終身受益。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5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題記

  生動精彩的解說,搭配著輕鬆的音樂,在短短50分鐘的時間內,給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愉悅的感受。航拍中國以空中視角展示中國風景:我們看到的,是海南的海濱風光,是新疆的異域風情;感嘆的,是黑龍江的沃野千里,是江西的一江碧水;陶醉的,是上海的歷史底蘊,是陝西的奔放豪情……

  六集300多分鐘的航程,這些地方跨越祖國的東南西北,隨著鏡頭緩緩進入眾人的視野,向世界闡釋著東方大國的獨特神韻。

  “這河山日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站立在廬山之巔,便恍然能看到眾多武俠裡的風流人物,陡峭峰林中透出隱隱俠氣,一顰一笑,滿是江湖仙俠之風。,彷彿與李白遨遊,讚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恍若與蘇東坡同行,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座座山峰或平緩,或陡峭,層層山峰,無言向人們闡述著繁華的歷史。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停留在黑龍江銀裝素裹的大地,雪白如糖霜一樣的冰雪映射出世界上最純真的色彩,掩埋在重重冰雪之下的千里沃野,是大自然給予的饋贈。魅力四射的雪鄉,千形百狀的冰雕,有序新奇的採冰……冰雪,是黑龍江人獨特的生活方式。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佇立在海南的海濱,感受熱帶島嶼的熱浪澎湃與激情火熱。沿海地區的燈塔,是一種責任,幾十年風吹雨打,更是一種使命。現代化的貨船,漁民的高超技術,驚險刺激的海上專案,不僅展現了海南人民的生活,也向眾人展示出了藍色世界海洋的冰山一角。

  以新的姿態俯瞰九州大地,在雲霄之中,白雲之下是一個別具一格的新的中國,新的角度,新的視野,中國的多姿風采,以新的方式展現在眼前。在這片我熱愛的土地上,存在著如此之多我所未知之處。

  這片土地上,有可愛精靈一般的動物,有如同紅樹林海底世界,也有面對飛行器時,人們好奇的明眸,恢宏而莊重的樓房,高聳而現代的大廈……我體會到的是自然的蔚為壯觀,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友善。

  這盛世,如你所願。有幸我親吻熱土,俯瞰九州,生於華夏,千年前,雲端下也許是皎皎明月,也許是亭臺樓閣;而如今時隔千年,雲端下卻是鱗次櫛比的樓宇,也是一個個奮鬥的延續……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6

  這次在上電視作品選講課的時候,我們集體觀摩了焦波導演的《鄉村裡的中國》。第一次接觸到焦波是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室友從網上找來他的作品《俺爹俺娘》和我一起分享。最後室友說:“拍得真好。”

  當時我們都忙著備戰高考,所以我也只是僅僅慨嘆了一番便沒了下文,不曾想上了大學竟也能和焦波的其他作品有接觸。

  整個《鄉村裡的中國》記錄了農村人在一年的生活,由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作為全片主線線索穿插在內,講述了以農民杜深忠和他身邊的鄰里鄉親為主角的故事。這個攝製團隊除了焦波導演以外,全部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正是這麼一幫人,為我們展現出了農村生活的真實畫卷。

  其實要論鏡頭和拍攝手法,這部片子的拍攝技術沒有那麼高超。但它採取了全程跟拍的模式,鏡頭前的村民不掩飾,不做作,即使面對鏡頭也還像平時一樣生活著。正因如此,它的真實、樸素才能打動螢幕前的觀眾。

  在影片中,主角杜深忠無疑是整部片子裡引人注目的焦點。他和其他的農民有著明顯的不同,他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有很多專家在看了這部片子之後都有評價說,杜深忠說的話,任哪個編劇也寫不出這麼好的臺詞,哪個演員也演不出這樣的神態。他喜歡寫毛筆字卻買不起宣紙,喜歡彈琵琶卻不得不花費將近半年的收入。他對兒子說,“這二畝的貧瘠土地養不了人”。我們從中能感受到,一個平凡農民對外界的嚮往和希望兒子能有一個好歸宿的期盼。

  儘管這部片子的主題是鄉村人一年的生活,但為了拍好這部片子,焦波和他的團隊在農村,與這些農民共同生活了一年多的時間。這一年多的時間裡,農民們的生活也能反映出我國農村現存的許多問題。比如,城市裡經常在農村裡砍樹搬過去搞綠化,用杜深忠的話說,“剜大腿上的肉往臉上貼”。我們都只注重城市的面子工程,卻忽視了農村的資源問題,這話從農民嘴裡說出來,讓人感覺更加深刻了不少。

  總之,《鄉村裡的中國》為我們展現出了近距離的農民們的生活,並且從各個角度都揭示了一些我們容易忽視的問題。它平易近人,所以才能感動無數的觀眾。它樸實無華,所以意義才無比深遠。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7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卻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裡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麵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透過美食這個視窗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於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願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於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中國紀錄片觀後感18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透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不僅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更能進一步瞭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記錄片的重要主題是中國之“變”。《舌尖上的中國》向觀眾展示傳統農耕的中國,同時也告訴觀眾很多中國傳統正在改變,而有些片中出現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後一代傳承手藝的人,所以該片的創作團隊在為本片確立了一項選擇食材的拍攝標準:“拍攝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這是紀錄片的主題,也可以讓觀眾透過美食文化來看中國文化傳承,瞭解中國社會文化。

  對於“吃”,我一直是有著極大興趣的。因為除了自己是個吃貨之外,我對於做菜,興趣也不小。所以,《舌尖上的中國》裡那些講述普通人勞動和吃東西的內容,非常符合我的胃口。片子給人的感動,超出美食和食材本身,真的觸動了現代人的心靈最深處,欣賞片子的過程中,會讓人忘記現實的自己,融入美景和美食當中。一個食好和歷史,甚至一個或幾個家庭的幸福、生活直接關聯上。細節,過程的展示,真實的展示每個事物變化的過程。可以吃到,但製作過程本身就充滿了趣味性。 中國文化中吃的文化是最感人至深的,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聯絡得如此緊密,在吃中分享快樂,比瞻仰幾千年的遺物來得更有人情味一點。

  這部紀錄片講述的不是那種奢侈的滿漢全席,而是最平凡普通的家常菜,這是比較吸引觀眾的一點,因為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在每一集裡,都會以一個普通的家庭人物的視角入手,來了解每一款食物的製作過程,畫面精緻而優良,讓觀眾充滿食慾。每一種食材的色,香,味都新鮮十足,不得不勾起人們的味蕾。另一方面,從普通人的角度入手,讓這部紀錄片更增加了真實性和親切感,更添加了幾分純真,樸實……

  開篇大氣又不失細膩的鏡頭,恰到好處的配樂,徐徐悠長的男聲旁白,瞬間就讓人驚豔了。不得不說,《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實為一部高質量的用心之作,雖然片中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諸如BBC紀錄片之類),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鐘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無窮。

  片子也著意刻畫了食物是由雙手創造出來的這一概念,這在現今什麼都是流水線機器操作的時代讓人不由的心頭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歡那個陝西綏德縣做黃饃饃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辭辛苦的辛勤勞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黃饃饃,這樣的饃饃,不知道吃起來會不會特別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復一年的不辭勞苦的製作黃饃饃,賺錢當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們在揉麵團,做饃饃的時候,心底一定是踏實而快樂的,他們作為中國8億農民中的一份子,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著與生俱來的割捨不斷的感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