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
一、社會活動的界限
社會活動與非社會活動的界限有時是不容易確定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不能截然分開。人類滿足衣、食、住、休息、性慾等基本生理需求的活動,在某些方面表現為本能行為。當這種行為按照一定文化模式進行時,便帶有社會活動的性質。但並不是任何社會人的任何舉動都屬於社會活動,例如雨天個人打雨傘的活動、個人的候車行動。從社會學的意義上看,當個人的活動涉及到他人的活動時,才能稱為社會活動。
社會活動依不同的標準可劃分為不同的型別:
①按主體人數多少與範圍大小可分為小群體活動、社群活動和大規模的社會組織活動等;
②按活動的性質可分為經濟活動、政治活動、法律活動、宗教活動等;
③按活動的主從關係可分為原生活動和派生活動。
K.馬克思和F.恩格斯認為,人們為了創造歷史,必須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資料的活動。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活動。馬克思、恩格斯還指出,物質生產活動是原生性社會活動,對其他派生的社會活動具有決定性作用。
二、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通用16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通用1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1
本次教學活動是來源於我們生活中,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職業,但是孩子們對職業的工作性質不太瞭解,需要進一步的引導,因此我設定了本節教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我運用了闖關遊戲遊戲以及讓幼兒用多種感官瞭解不同職業的工作性質,在教育活動中,孩子們對“闖關遊戲”這個字眼非常敏感,興趣十足,在整個活動中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課堂反應都非常的積極。
教學活動結束後我認為此次教學活動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在引導語方面我還是比較缺乏經驗,在引導孩子回答問題時,孩子並沒有回答我引導的問題,而是答非所問,比如:“說這句話的聲音是什麼職業呢?”孩子們回答說:“故事家。”孩子們回答說是王老師,但是我還是執著於這個問題,想要孩子回答出我要的答案,如果我能換種形式就會好很多,比如:“這是誰的聲音?王老師是什麼職業呢?”。這樣來問問題的話孩子們或許會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從這件事來看,我在引導方面還需要多多向老教師學習、多多的研課、磨課,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教學活動中,每當做完一關遊戲後我沒有對孩子及時的進行總結,該總結的環節時,我一帶而過,沒有突出本次教學的重點,在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證明備課還不是太充分,在以後教學活動中會多多的試課,讓自己慢慢的進步以及得到個人的提升。
透過觀摩本次教學活動,讓我瞭解以及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後教學活動中我會多反思、多學習,讓自己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2
中班有一個課程主題是"我們去遊玩",其中有一節是比較有趣的社會活動《小老鼠進城》,幼兒從小班認識紅綠燈的水平提高到認識馬路上的交通標誌,是一個認知上的提高,是對社會規範的進一步認識。中班的認知慾望逐漸增強,會有意識地關注到生活中的各種標誌。本次活動以故事設定情境來引入,激發幼兒的探索認知興趣;接下來"你說我點"的遊戲則把幼兒的興趣點再次激發;最後,模擬"小老鼠進城"的情境,出示一張小老鼠進城的地圖,讓幼兒沉浸在故事中思考,寓教於樂。
但是,也有不少不足:
1、幼兒實踐的參與程度太少,操作性較小,幼兒的興趣很大卻不能滿足他們的願望,建議可以簡單地進行"交警和司機"的遊戲,在場地上設定簡單的"井"字形馬路,讓一部分幼兒當交通牌,一部分幼兒當交警,一部分幼兒當司機,讓每一位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
2、增加活動科學性,雖然是社會活動,但是認識交通標誌是偏向科學性的,.讓幼兒觀察形狀,顏色,分出紅色警示標牌,黃色提示標牌等,紅色代表禁止類的交通標誌,黃色代表提醒類的交通標誌。
3、社會活動從生活中來,也要回歸到生活中去,建議活動中用實拍照片來代替列印的圖片,最好是幼兒熟悉的場景,例如幼兒園周邊的交通標誌可以拍下來,小區周邊的交通標誌也可以拍下來,這樣幼兒更能明白這些交通標誌的實際應用。
總之,透過本次活動讓我明白,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要儘量滿足幼兒的願望,讓他們動手操作,而不是教師主導的課堂。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3
社會活動《我給椅子洗洗澡》是一個很好的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社會活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從小參加勞動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確實勞動不止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更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而我們都發現,現在的孩子對成人的依賴性日趨漸強,獨立生活的能力則越來越差,缺乏勞動的概念,更缺乏對勞動的體驗。於是藉助本次《給椅子洗洗澡》的社會活動,來培養幼兒愛勞動的情感。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體驗勞動的快樂,嘗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勞動的過程。
在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情景——“椅子”哭了。幼兒聽到哭聲,猜測會是誰在哭?通過錄音揭示謎底。由於錄音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在戶外上課,因此幼兒聽的不是很清楚,透過第二次的傾聽,幼兒能聽清楚了,激發幼兒想幫助小椅子洗澡的慾望。活動時我就讓孩子們先去洗,洗完再交流——“你是怎麼洗的?”,孩子們的方法五花八門,孩子們在自主探索中獲得了發展。孩子們在勞動的時候,我一直在觀察,發現孩子們拿起毛巾,都認認真真地給小椅子洗起了澡來。“嘩啦,嘩啦”搓著毛巾,一會兒給小椅子擦擦“背”,一會兒給小椅子洗洗“腳”,幹得可帶勁了,把椅子擦乾淨了,很多孩子都很聰明的把椅子放到了陽光下曬一曬。
活動中我發現由於對幼兒使用毛巾在水裡漂洗後要擰乾的要求沒有特別提出,所以就導致出現了有幼兒把水擰到了小朋友身上、鞋子上,還把地面弄的非常溼。在幼兒交流好後,我以兒歌的形式總結洗椅子的過程,讓幼兒邊念著兒歌邊給椅子洗澡,這一次就好多了。
此次活動注重趣味性,做到了寓教於樂,讓幼兒在玩樂中,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我還在設想,可以讓孩子每天來園後就先拿抹布把自己的桌子、椅子擦擦乾淨,培養孩子們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也不錯!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4
孩子們在活動中的情緒、言談、舉止均可看出,本次活動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預期的目標也較順利地達到了。
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透過聽、看、想、說、議、學、練等多種方式參與活動,主動積極性很高,不知不覺中就知道了怎樣報警以及瞭解了在火災發生時一些簡單的自救方法。
根據中班孩子們好奇的特點,我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一個環節中,我採用直觀教學法,讓孩子麼們帶著問題去聽,去看,接著進行討論,還不忘進行思想教育:不能隨便玩火、以免發生火災。接下來是讓孩子們學習如何報火警以及逃生的忠言環節,我鼓勵孩子們大膽想辦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以“著火了怎麼辦”為主線,引導孩子帶著問題去思考。開始時,孩子們獲得經驗是零碎的,再透過老師加以分析、引導小姐,個體經驗就演變成了集體的、有價值的完整經驗了。在第三個環節中,我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設定模擬火災現場的氛圍中學習簡單自救,進行消防演習。讓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遊戲的氛圍中,以遊戲的方式對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心理學家曾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與體驗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因此,我也相信,本次活動將會給所有的孩子們甚至是在座的各位評委們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綜上所述,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還努力做到了有效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從本次活動中,我也受到了一些啟發:今後,我們應多站在孩子們的角度,為他們設計一些更有價值的活動,以遊戲的方式,讓他們在玩樂中獲得知識的體驗,如防雷、防電、防地震、防煤氣中毒等,讓孩子們受益終身。
不足的地方:與配班老師沒配合好,也可以說是準備不充分吧。因為我當時沒考慮到星期一上午最後一節課是晚班老師的課,預約好的陳老師只好被臨時拉上場的楊老師代替,楊老師不瞭解我的課,所以在“火災”模擬現場準備時出了些小差錯,在無形之中也影響了課堂氣氛。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5
環節1
本次活動以1分鐘的簡短故事影片《狼來了》直奔主題,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對放羊小孩的言行進行是非、原因判斷。懂得不能說謊,說謊的孩子沒人信,後果很嚴重,要做個誠實的孩子。並瞭解“誠實”的第一層含義,“誠實就是不說謊”。
環節2
引導幼兒討論故事《誰打翻了番茄醬》中布奇是不是個誠實的孩子,懂得知錯能改、勇敢認錯、不推脫責任也是誠實的品質。這一環節以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置身情境、遷移經驗推測布奇的所思所想為主旨,“你做錯了事媽媽會怎樣(態度、行動及懲罰方式)進行推測、模仿布奇說謊時的語氣感受布奇的害怕,從而理解布奇是因害怕而說謊,引出知錯就改、勇敢認錯還是誠實的孩子。
環節3
選擇班級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引導幼兒判斷解決身邊的問題,從而對幼兒進行誠實行為的明確與導向。
環節4
共同制定誠實公約,孩子們共同參與,剪貼心形許下誠實的約定,制定誠實公約,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遇到問題遵守誠實約定。旨在體現社會活動的社會延伸性。
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未能抓住孩子拋過來的球:看完《狼來了》故事影片,問孩子們喜歡故事裡的小孩嗎?為什麼?有孩子提到“因為他惡作劇”。在活動預設時,曾思考如何引出“放羊小孩故意說謊”。後應試教時孩子們的回應不積極,以老師為主又找不到合適的匯出方式而放棄。但這次教學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契機,如能抓住這個球“什麼是惡作劇?”就能引出“故意說謊,失去信任”這個點,與後面布奇因害怕而說謊形成對比。
挖掘花花狗的情節。教學中預設“布奇該怎麼做?”會有兩種答案:承認錯誤、不承認錯誤。不過今天孩子們很進入怕的情境,竟然沒人說承認錯誤,導致下面預設的“勇敢認錯”的啟發變成了說教。而花花狗肚子餓的情節卻引起了孩子們的同情“不是它”,這給我一個提示,可以在這裡挖掘,順勢“花花狗好可憐吶!”引導幼兒由同情花花狗而生出承認錯誤的建議,如此“不推脫責任”的點也能得到進一步感悟“把責任推給別人會傷害別人”。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6
本次教學活動的設計是根據部分幼兒當中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而設計的,目的是告訴幼兒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能夠引導幼兒學會去尊重別人。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積極性比較高,能夠自己的傾聽故事,並積極的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大部分的幼兒也能夠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從整堂課的效果來看,孩子們在故事的學習中基本上明白了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要學會去尊重別人,欣賞別人。本堂課的主題是完成了,但是在整個過程當中,還是存在一些不足:在幼兒討論的環節裡,有部分幼兒沒有積極的加入討論,只是在旁觀,此時教師應該進行一些即時的指導;在請孩子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的範圍比較侷限,應該請更多的孩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最後一環節總結上,可以請孩子來先進行總結,最後再由教師和孩子一起說出總結的結果。在以後的課程當中還是應該儘可能多的充分的讓孩子自己主觀能動的參與進活動,在興趣中學習。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7
本次教學活動目標:
1、能大方地介紹自己和好朋友,樂意與他人交往。
2、學習簡單的與人交往的方法。
3、能和好朋友友好相處,感受與朋友交往的快樂。
本節課主要最重要的就是孩子說,以前最怕上這樣的課,總覺得孩子說不出來什麼,所以,在拿到這節課的時候,我仔細思考了一下該怎麼去引導孩子說,大方的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老師的提問和引導。我將我講的每一句話都思考了一下,並在提問:為什麼他能成為你的好朋友?這個問題上,我加了一句小姐的話“原來能與別人分享就可以成為好朋友”“原來謙讓別人就能成為好朋友”,用這樣的重複句式,朗朗上口,加深孩子們的印象。總的說孩子講的還是比較好的。
上完課後,我覺得,讓孩子們畫自己的好朋友這一環節對本活動的目標達成沒有什麼幫助。不如,拍攝幾個情境小朋友相處的片段,最好是自己本班孩子的,有正面的也可以有反面的,讓孩子看,說一說,他們的行為對不對?還朋友應該怎樣相處。這樣會更好一些。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8
書是一個奇妙的、彩色的世界。動聽的故事,漂亮的圖畫,有趣的遊戲,豐富多彩的知識,都能讓孩子們陶醉,心怡。書的種類很多,有立體形狀的,有能發出聲音的,有能發出香味的,還有撕不壞的……這些奇特的書深深吸引著孩子們,孩子們在書的海洋裡象小魚一樣快樂的遨遊著。書時刻伴隨著孩子們,成了他們不可缺少的朋友。與此同時,一本本掉頁的,撕破的,弄髒的書也比比皆是。那麼怎樣能夠讓孩子們在讀書的同時愛護圖書呢?我在教學愛護圖書這一活動中,賦圖書以生命,能說會笑,能唱會跳。
讓他以一個小朋友的身份與小朋友接觸(老師扮演),與小朋友作遊戲。遊戲中揭示小朋友在看書時發生的事情,如把書弄卷頁的,弄髒,弄破亂丟的——然後啟發孩子們:看到你們的書朋友在傷心的哭,你們怎麼辦呢?孩子們立刻活躍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我要把亂放的書放回書架,有的說以後在看書的時候我一定把手洗乾淨,我以後拿書的時候要輕輕的——藉此機會,我進一步啟發孩子們書破了,掉頁了要及時地粘補,以免壞的更嚴重。並且拿出膠水把孩子們弄破的教科書粘補好。孩子們看著煥然一新的書特別開心。本次活動老師扮演一本受損的圖書,聲情並茂的展現圖書的快樂及破損後的痛苦,將孩子們帶到情景中,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9
今天我所展示的中班社會活動《我的朋友多》,是根據我園課題《提高幼兒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研究》而開展的,活動中我引導孩子們積極的參與活動,主動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在第一個環節中,從小朋友的臉上我看到我的更改是有效的,孩子們能沮喪地表現一個人的孤孤單單和開心地表現朋友多的快樂。在觀看錶演的環節中,小朋友們能夠發現大班哥哥姐姐表演中,大哥哥做的不對,不好的地方,但也許由於語言的貧乏及語言組織能力的不足,小朋友們能發現,卻說不清楚或說的不完整,表達還很不足,出現了“這裡……這裡不對。”“搶,不對。”“喝茶。”等這樣簡單而模糊不清的句式。
另外,可能由於我是第一次給他們上課,平時也沒有見過他們,在活動中一些孩子比較拘束,特別在讓他們討論:朋友之間應該怎樣呢?(或怎樣才會有很多朋友?)時,不少孩子沒有討論或只和邊上的一個孩子說話,等我蹲下來想聽聽他們的討論時,他們又笑著不說了。他們的回答也只侷限在了“不打架”“不罵人”上面。之後,經過多次引導後,才有幾個孩子大膽地走到自己的好朋友前面討論,其他孩子才學他們的樣走開去討論。之後,也是經過引導,提示才使個別幾位小朋友說出了:要待人和氣、友好,相互幫助,不霸道等,我活動的目的雖然是達到了,但花在這裡的時間相對長了些,而且,在幼兒回答不出,我又不想直接告訴他們時,自己感覺有些急噪和焦慮。
在平時的實踐中我們發現,我們農村的孩子不大愛展示自己,特別是在眾人的面前。為了給孩子們創設展示自我的平臺,在第三環節中讓幼兒來演一演,給了孩子們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孩子們能在眾人面前勇敢地表演。
我們農村孩子在這方面常顯得比較膽小,他們害怕表演、害怕展示自己,有的即使上來表演了,聲音也很小,在活動中我發現有幾位小朋友還是很積極地參與活動的,但只有個別幼兒參與不是我想達到的目標,我希望能透過多方面的引導、訓練,讓更多的孩子願意在眾人面前展示自我,主動展示自我。這透過一堂課是看不出來的,需要在日後的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訓練。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10
隨著社會生活現代化程序的加快,現代生活給幼兒帶來的潛在危險日益突出,像火災、溺水、拐騙、突發事件等一系列危險時刻威脅著年幼的孩子。中班幼兒年齡小,還處在未成年期,缺乏生活經驗和自我保護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發生意外傷害。然而,孩子的安全是幼兒園的首要任務,我們不可能整天跟著孩子轉,只有教給他們學會自我保護的能力。在圍繞著幼兒園課題“充分挖掘幼兒、家庭、社群的教育資源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這一主線,我設計了本次社會活動——《神奇的電話號碼》,透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讓每個幼兒都能真正動起來,使每個孩子都主動、積極地去記住這些報急電話,才能使幼兒自己遇到緊急問題時會使用這些號碼,增強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首先,在本次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能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注意內容的綜合性、趣味性,寓教於生活和遊戲之中。
新《綱要》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群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孩子是社群的一分子,在社群這個大環境中的一切人和事物,也都對孩子起著無聲的教育作用。我發現在生活中,幼兒雖然知道了一些急用電話,但還不會正確使用,為此,我利用經常發生在孩子周邊的生活經驗,專門組織了本次專門教育活動,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幼兒掌握正確的報警知識。從而,真正體現《綱要》中提出的將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精神。
眾所周知,這些安全知識比較抽象,光靠枯燥無味的講解,幼兒是沒有興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我們都知道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幼兒探求知識的動力,它會使幼兒產生學習需要,是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首先引導幼兒將日常社會生活常發生的具體事件進行分類,知道當突發事件發生時會迅速求助相關部門。再而,利用遊戲、情景表演等幼兒感興趣的方式,學習撥打110、120、119電話進行求救的正確方法。兒童活動中,教師觀察到幼兒已掌握了初步的報警知識的,便設定了遊戲活動——“打電話”是小朋友常見而感興趣的,所以,整個學習過程中幼兒熱情高漲,興趣很濃,積極參與整個遊戲活動,樂意的表現自己,達到了活動目標,學具的提供滿足了孩子動手的需要。從而,讓幼兒在遊戲過程中真正體現是學習的主人,發揮主體作用,使報警知識得到強化、內化。
其次、為幼兒提供相互交往、共同活動的機會與條件。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努力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在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寬鬆自由、積極互動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援、鼓勵、引導幼兒與別人討論,充分調動幼兒看、聽、說、動腦等各種感官進行探究問題。當老師提問:“該怎麼辦,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我們應該怎樣正確撥打電話呢?”……讓幼兒相互討論,教師、幼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形成合作學習機制。連平時膽小的、都忘乎所以地和同伴討論,幼兒充分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
另外,中班幼兒年齡較小,對這些報急電話號碼不一定全記住,只有透過反覆練習、強化,才能牢記。因此,在延伸活動中,我在活動室擺放許多電話玩具,供幼兒遊戲時練習撥打電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隨時提醒幼兒、教育幼兒,並爭取家長的配合和支援。
總的來說,整個活動是成功的,能以新《綱要》為指導,從“認知—情感—行為”三大塊,由淺入深,從感知到體驗,使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絡,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使幼兒從中學會正確分析情況,避免傷害,遇到緊急情況時會求援,這樣,才能使幼兒更好地掌握自我保護知識。當然也存在不足之處,在教學中有時出現幼兒的課堂常規稍差,有待加強培養、訓練。
透過這次活動得到一些收穫,在今後的活動中,從內容的確定到環境創設,再到過程的實施,都應當鼓勵幼兒主動的參與。只有這樣,才能為幼兒提供更加廣泛、自由的探索空間,才能真正體現幼兒的主體性,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11
社會活動《找朋友》,比較貼近幼兒生活,在活動中幼兒有樂於說並擅於說的機會。因此,為了順利達到、突破活動中的重難點——能靈活運用簡單的交往語言和基本的交往方式交朋友,喜歡並樂意結交朋友。我提供了幼兒分析故事內容的機會,並以討論、交談、猜測等形式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
一、談話引入,介紹我們的好朋友。
教師丟擲一個簡單的問題“你有好朋友嗎?你的好朋友是誰?”讓幼兒有說的慾望,在活動開始,讓幼兒對朋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透過新入園的幼兒,讓孩子們自由探索:怎樣和這些新來的小朋友做朋友?使幼兒知道一些結交朋友的用語和行為。
二、議一議,讓幼兒享受互動之情。
在讓幼兒討論的時候主要針對此問題:教師向幼兒提出問題,如:小狗為什麼要找朋友?它第一次找朋友是怎麼對朋友說的?小青蛙和小鴨子有沒有與它做朋友?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幼兒對故事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剛開始的時候,小狗是怎麼做的,為什麼沒有找到好朋友?幼兒間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盡情地表達、講述著,充分體現了活動中的.生生互動,同時也輕鬆突破了活動中的'重點:讓幼兒知道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找到朋友。
三、編一編,讓幼兒體驗同伴友誼。
在活動的此環節就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讓他們透過故事的發展進行創編。大家都指出小狗沒有禮貌,不願意幫助別人,所以找不到朋友。後來,在大樹爺爺的幫助指引下,改正了自己的缺點,終於找到了好朋友。在這麼高漲的活動氛圍中他們不僅體驗了創編的樂趣,也感受到了同伴間相處的真諦。在向幼兒灌輸此活動重點時就牽涉到幼兒日常生活、經驗積累,讓幼兒知道如何才是正確的交友之道,怎麼樣才能擁有更多的好朋友,在此環節中幼兒都很樂意地參與並講述,有的幼兒向我們介紹了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如:你好!我想和你做好朋友,可以嗎?有的幼兒則透過一些手勢和表情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如:拉手、微笑、點點頭等方式。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幼兒為主體,積極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學習,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氛圍中,學習知識、提高技能、豐富經驗,從而取得教育教學的最佳效果。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12
一、課題生成
每個幼兒的成長都離不開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兒的生活環境也隨之有所變化。於是我透過“今天我搬家”這一社會活動,讓幼兒瞭解搬家前應做的準備工作以及搬家的一般程式與常識,學習分類整理物品,初步嘗試給物品打包,體驗搬家時的辛苦以及對新家的嚮往。透過操作、遊戲、交流、交往等,體驗與他人交往的樂趣,並在實踐中提高自我服務的能力。
二、活動分析
本節課以故事匯入引起幼兒對新家的的嚮往。同時利用小貓手偶和小朋友們談話,請小朋友們根據自己的經驗想像一下搬家的一般程式與方法。小朋友對小貓這個動物形象很感興趣,討論的積極性很高。接著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請幼兒說說圖片上的人們是怎樣搬家的,看看他們搬家的程式和方法是不是和我們討論的一樣,然後觀察圖上的人們搬進新家是什麼樣的心情,是不是很開心的樣子。最後讓幼兒操作實踐,讓幼兒動手操作整理物品,給物品分類,並嘗試給物品打包。透過操作實踐,幼兒體驗到搬家的辛苦。本次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了。但是由於幼兒沒有實際搬家的經驗或者是搬家經驗少,在分組操作實踐時,孩子們手忙腳亂,整個課堂秩序很亂,只能任務式的完成操作任務。於是我對這節課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
1、活動前準備工作不充分
由於搬家對於幼兒來說,很少經歷過。所以活動前僅僅請家長對孩子多講一些搬家的經歷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多想一些其它的辦法,讓幼兒直觀的看到搬家的過程。其次,讓幼兒實踐操作活動的材料不夠豐富,導致幼兒在嘗試整理時相互爭搶。
2、教師的語言有效性不夠
在提問題時,我的語言有效性不夠,導致有的幼兒答非所問。如:搬家前我們需要做哪些事呢?有的幼兒回答:我想整理衣服。這樣的提問範圍太大,孩子們在回答時就抓不住要點,也就達不到老師想要的答案。另一方面,在語言組織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推敲,爭取語言的準確和有效。
3、幼兒的主導性不夠
在分組時間操作遊戲時,我只是將幼兒分為六個小組,每組準備了一隻打包用的紙箱和打包用的膠帶、繩子等,然後只是給每組進行物品整理上的分工,如:第一組整理書本雜誌;第二組整理餐具;第三組整理鞋襪;第四組整理上衣;第五組整理褲子;第六組整理床上用品。而在整個操作活動中,課堂秩序亂,有的幼兒整理活動沒能有始有終,需要老師的幫助才能完成整理活動,在實踐操作後,沒有讓幼兒自己討論搬家的東西怎樣擺放,只是由老師來安排每樣東西分別搬到哪裡,沒有體現孩子的主導性。
4、沒有體現幼兒對新家的嚮往
在分組實踐操作後,沒有讓幼兒討論自己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家,還需要添置哪些新的傢俱,怎樣才能讓新家變得更漂亮、更舒適,在整個活動中沒能體現幼兒對新家的嚮往。
三、針對以上的不足,於是我對本次活動進行了重新調整:
1、首先是材料的準備:
課前我收集了一些小動物搬家故事和碟片,讓幼兒直觀的看到小動物搬家的過程。其次豐富幼兒的操作材料,除了老師準備的一部分外,還發動幼兒自己帶了一部分鞋、襪、衣服之類的物品,讓他們有足夠整理的物品,這樣實踐操作時就不會互相爭搶。
2、在語言方面,我將提問的範圍縮小,有針對性的提問,另方面,我對自己的語言進行逐句推敲,對課堂無關的話爭取少說,爭取語言的準確和有效。
3、在分組操作遊戲時,我給每一組選一個能力強的幼兒當組長,讓他安排自己小組的物品整理活動。這樣,課堂秩序可能就不會亂,其次在搬家前讓幼兒自己討論將整理好的物品放在哪裡最合適,這樣就更能體現幼兒的主導性。
4、在幼兒操作遊戲後,我讓幼兒討論給新家起名,然後請幼兒說說新家還需要哪些東西,怎樣才能讓新家變得更漂亮更舒適,小朋友們都搶著回答,有的說要給新家添置電腦,有的說要添置空調,有的說要添置一張新床,然後在床頭上掛一張很大的照片等,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既能體驗到搬家的辛苦,同時也體現了孩子們對新家的嚮往。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13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引導幼兒知道不同的手勢能表達不同的意思,感知人們的非語言交往方式。在組織活動時,我重點透過三個環節來引導幼兒感知手語的趣味性。第一環節透過觀看啞語表演,和老師學習幾個簡單的啞語動作,引導幼兒瞭解聾啞人是透過手語與他人交流想法,感知手語的趣味性。幼兒積極參與活動,特別是學習手語環節,我們選擇了簡單的日常用語如“你好、早上好、謝謝”,幼兒比較感興趣。第二環節,透過觀察圖片,瞭解生活中其他的手語形式,感知手語在不同環境中的重要性。圖片中提供了交通警察、啞語新聞播音員、潛水員、裁判員,引導幼兒猜測他們的職業,說說為什麼要用手語。幼兒對這幾個職業都有所瞭解,所以大多數的幼兒都能說出他們的原因,在互相交流中幼兒知道生活中的手語。第三環節是遊戲“我說你猜”。老師出示幾個簡單的手語,幼兒來猜測,這個環節重點引導幼兒瞭解手語在生活中的運用,如安靜、勝利、暫停等。幼兒在猜測的過程中還能自己創造手勢動作,如小鳥飛、小魚遊等,活動還是比較有趣的。
反思老師在活動中的組織,覺得有些地方做的不夠好,特別是教師的回應方面,面對幼兒拋過來的球,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回應,才能使活動更加出彩。在本次活動中面對幼兒的回答,我的回應是缺乏的。比如在觀察圖片環節,老師提問潛水員一張圖時,老師問:“這是誰?”幼兒回答:“是航天員”。老師:“是嗎?看看是在哪裡?”幼兒。1:“在水裡”。幼兒。2:“是潛水員。”當幼兒的回答並不是老師所要答案的時候,我們首先不能急於否定幼兒的答案,先在腦海裡判斷一下幼兒的答案,航天員也是用手語的,如果我當時適當的追問“航天員為什麼要用手語說話?”引導幼兒瞭解航天員也是用手語的,然後再回歸到畫面中的潛水員,這樣回應不僅是給孩子的鼓勵,而且也抓住了一個教育的契機,讓幼兒多瞭解一個使用手語的職業。又如在最後欣賞《千手觀音》的時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而我就讓幼兒自己欣賞,並沒有加以引導,使這個環節缺失教育價值了。在幼兒欣賞之後,老師可以說:“告訴你們一個秘密,這段美麗的舞蹈叫《千手觀音》,這麼美的舞蹈都是聾啞人跳的。”幼兒聽到是聾啞人跳的肯定會很好奇,這時老師再接著問:“聾啞人聽不到音樂,怎麼會跟著音樂跳出美麗的舞蹈呢”在引導幼兒接著往下看,原來是有老師用手語告訴他們怎麼跳的。這樣再次引導幼兒瞭解手語的重要性,並讓孩子們知道聾啞人學本領非常辛苦,知道關心聾啞人。
義大利的瑞吉歐方案教學思想中有這樣一句話:“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並拋給還孩子。”這句話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隨時注意觀察孩子,及時捕捉孩子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再把問題“還給”孩子,讓他們“接過球”,投入到新一輪的思考、探索中,從而使活動不斷深入。只有給予孩子適當的、適度的回應,才能隨機調控好整個活動,使生動的活動錦上添花,使自己有逐步的提高。回應不僅在集體教學中,在日常教學中,處處都有回應,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加強對幼兒的回應方面,努力做到更好。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14
媽媽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從一出生,媽媽就給了孩子全部的愛,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孩子,竭盡全力保護著孩子,也不遺餘力教導著孩子。在孩子眼裡,媽媽就是最熟悉最親切的人,每個媽媽都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好最美的媽媽,媽媽是孩子們最愛的人。孩子們雖然愛媽媽,可是很少表達,本次活動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們知道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是媽媽的節日,在媽媽的節日即將到來是,能用響亮的聲音、連貫的語言誇獎自己的媽媽,並想辦法表達對媽媽的愛,如學會關心媽媽,做讓媽媽高興的事,更加懂事。
愛媽媽是每個孩子的本能,但是透過具體事件體會媽媽愛我我愛媽媽對於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活動開始,我先讓孩子們介紹一下自己的媽媽,說到媽媽,孩子們都很積極,但是對於媽媽的描述僅停留在“我的媽媽是最好的媽媽,我的媽媽是最美的媽媽。”介紹完媽媽,我以即將到來的婦女節引入故事,透過對故事中小動物誇媽媽的梳理,讓孩子們學會“我的媽媽最……因為她……”的句式具體的誇一誇媽媽,有了故事的引領,孩子們對於媽媽的誇獎豐富了,“我的媽媽最好了,我想要的玩具和好吃的,媽媽都會給我買。”“我的媽媽最溫柔了,每天晚上都會給我講故事陪我睡覺。”“我的媽媽最聰明,她什麼都會,什麼都懂。”讚賞完自己的媽媽,接著我請孩子們講講婦女節快到了,怎麼為媽媽慶祝節日,有了前一步驟的情感昇華,孩子們都很迫不及待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想跟爸爸一起買條項鍊送給媽媽,想給媽媽買束花,想做一張賀卡送給媽媽……孩子們說了很多為媽媽慶祝節日的方法,但都是給媽媽準備物質上的禮物,因此總結的時候,我加上了一句媽媽們收到你們的禮物一定會很開心的,但是除了禮物,我想媽媽最想要的應該是我們的寶寶們都健康快樂聰明懂事。接著這個話題,我又讓孩子們想一想我們平時生活中怎麼來表現對媽媽的愛。大部分孩子理解了我的意思,紛紛表示要幫媽媽做家務,聽媽媽的話已經幫媽媽捶背,喂媽媽吃飯等,只有個別幼兒仍然停留於給媽媽買花等。
整個活動下來,孩子們的參與度很高,孩子們都很願意向大家描述自己的媽媽,甚至平時不怎麼說話的幾個孩子都積極地誇起了自己的媽媽,但是由於孩子們缺少這方面的經驗,孩子們誇獎媽媽的詞彙比較匱乏,如果在活動前,先做一個前期調查,讓孩子們想好怎麼誇媽媽,也許可以放孩子們更有話可說。當然這一點都不影響孩子們體會對媽媽的愛,在他們看來,最好和最美的媽媽是總在媽媽身上最適合的形容詞。整個過程下來,孩子們不是缺少愛媽媽的心,而是不會表達,也缺乏愛媽媽的實際行動,怎麼給媽媽過節以及平時怎麼表達愛媽媽,孩子們有很多很多想法,然而一個活動的時間只能讓孩子們表達愛停留於語言階段,真正落實到行動才能讓今天的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如果能讓孩子體驗一次送媽媽禮物幫媽媽做事時媽媽的欣慰感動和自己的快樂,後續繼續請孩子定期講講為媽媽做了什麼,活動的目標會達成的更到位,孩子的體會感觸會更深。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15
這周是雷鋒周,所以安排上了一節社會課《相互幫助真快樂》,我以故事匯入進入課題。當我講述故事講到獅子被獵人布的網給吊起來了的時候,鄧俊偉和張陽反應很快地反問:老師獅子不是有很鋒利的爪子嗎?它可以自己把網給劃破,然後逃掉。他幹嘛不自救?是呀,它幹嘛不自救?對於這個問題,我該做出什麼回應?顯然,孩子的思維跳脫了我想引導的路線。是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告訴他們故事不是這樣的?還是迴避問題,讓孩子繼續疑惑?當然這兩點是不可取的,我們鼓勵孩子積極開動腦筋去想象,不僅不可抹殺,除了鼓勵有時還需要有效的啟發。要怎樣做出回應,並有效地引向課題而又不抹殺各種想象力和可能性。而關於自救也是安全教育中的一種,更應該讓孩子明白在出現危險時是否該自救。
在課堂上教師要有一定的隨堂應變能力,因為孩子不可能如我們在活動環節設計中的那樣發展。對著孩子們疑惑的眼神,我反問他們:是呀,為什麼他不自救呢?於是,大家紛紛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最後綜合了他們的意見:有的說網線太粗了,劃不斷;有的說獅子的爪子被卡住了,動不了;還有的說由於獅子太緊張了,忘了自己的爪子了……。這樣一來,故事可能有更多的方向。我就這些答案又給出了新的提問:那要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於是一大波的答案有出現了:有的說在吊起來的網裡用力地動,吊著網的樹枝就斷了;有的說可以喊救命啊;有的說不要緊張,就可以想起自己的爪子了……。在討論中有的孩子只是靜靜地聽著不說話。或許還要多一些鼓勵讓孩子去自己去想象,讓自己參與會比別人影響更有深刻的印象。
於是我又綜合答案,並給出了小結:遇到危險時,要沉著不慌張。有自救的條件就想辦法自救,沒有自救的方法,可以想辦法創造條件自救。比如,剛才小朋友們幫獅子想出的好辦法。
雖然課題跑偏了一小會,但是有些疑惑是適時地給予解決的,要不以後孩子遇到類似問題可能拿不定主意,不知所措。
接下來我輕鬆地代過:你們說的這些都有可能,這可得去問問大獅子,隨便可以告訴它這些自救的好辦法。我們再來看看後來又發生了什麼事……
而這就是之前我提過的怎樣有效地接收孩子們給的各種各樣的答案,怎樣合理地處理好這些問題,並有效地把它們引導到課題上。
在前幾輪觀摩交流課中我發現這個問題使有的教師很糾結,有的教師對這種現象的發生會迴避。
這是很多教師在課題上所面臨的一個“頭疼“的問題,因為你不可能在課堂上對每一個分散的問題都做出回應。比如,今天的課題是“在雨中”講述的是小豬看到小羊在雨中滑倒了裝作沒看見就躲開了。當說到“小豬”時,可能會有孩子舉手回答說:老師我喜歡吃豬肉。又比如今天的這個案例。除了可以避重就輕,我們是不是還可以有更多的答案?
重視這個看似小問題的大問題,這是一個值得深思,探討、深化研究的問題。
中班社會活動教學反思16
《消氣商店》是中班高高興興主題社會領域的一節課。該課程我在設計教案時的目標定位是:
1、理解他人生氣的原因。
2、知道能用多種方法讓自己不再生氣,變得快樂。
開始部分,我是用談話的形式引入的。我要求幼兒回憶自己生氣的事情和生氣的原因。這個環節,幼兒的參與性很高,都愛說說自己生氣的故事。但是大多圍繞在和同伴吵架之類的,思維還不能完全的擴充套件開去。第二環節,我設計的是出示“消氣商店”,讓幼兒認識,並且知道“消氣商店”的作用,同時我還依次出示了受傷的熊先生和肥胖的鵝小姐,讓幼兒看圖片特徵,猜猜熊先生和餓小姐生氣的原因,這個部分,幼兒積極性也很高。大部分幼兒都能看出圖片的特徵,知道兩個小動物生氣的不同原因。之後,我請小朋友說說怎樣讓他們消氣。幼兒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答案也非常的有趣。比如說到鵝小姐,有的說她懷孕了,有點說她腿太粗,有的說她肚子太胖了等等。找原因的時候更是有趣。有的說要吃9塊9減肥藥,有的說去醫院開到割肉,有的說要去學習拍皮球…..可見,幼兒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而作為教師要幫助幼兒發散思維,所以在問題的額準備時,就要多提一些擴散性的問題。在這個方面我覺得自己做的還不是很好,需要不斷的改正。最後的環節,我是請幼兒談談你生氣的時候會用什麼辦法讓自己消氣。這個環節幼兒的參與性也很高,說了各種自己消氣的方法。
整節課下來,幼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都還算高。不足之處就是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反思了下,覺得問題應該出在教具的準備上。應該配合一些合適的音樂,加入課堂中,活躍整個氣氛,這樣幼兒的積極性就會更高了。另外一個是時間的把握,這節課課時有些過短,以後的教學活動應該注意把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