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可行性研究報告

智慧城市可行性研究報告

  一、報告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對工作的主客觀條件、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工作的環境和基礎等進行分析。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中心。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什麼性質的,怎樣產生的,都應講清楚。

  3、經驗和教訓。做過一件事,總會有經驗和教訓。為便於今後的工作,須對以往工作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

  4、今後的打算。根據今後的工作任務和要求,吸取前一時期工作的經驗和教訓,明確努力方向,提出改進措施等。

  二、智慧城市可行性研究報告

  在生活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智慧城市可行性研究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智慧城市可行性研究報告1

  智慧城市的發展將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同時也有利於解決城市化發展中的一系列“城市病”問題。智慧城市建設將有利於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物聯網、雲計算、下一代網際網路技術等新興資訊科技,它們也正以其獨有的滲透性、衝擊性、倍增性和創新性席捲全球,推動著以智慧、綠色和可持續為特徵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來臨。

  一、智慧城市的背景

  城市,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城市,是人類文明精華的匯聚之地。當前我國城市的發展面臨諸多問題,智慧城市將使城市的發展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更科學,使政府的管理更高效,使人們的生活更美好,極大促進城市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我國城市發展現狀

  1.我國城市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載體。我國城市化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

  城市化水平持續快速提高,城市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化程序在迅速的發展,城市化的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到2011年50%,這個速度高於同期世界城市化水平速度。由於這樣快速的推進,使得我國的城市化水平與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在迅速地縮小,實現人口以農業為主向城市為主的歷史性的轉變。城市數量大幅度增加,並且初步形成若干規模較大、聯絡較緊密、功能互助較強的城市群。從世界範圍來看,和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城市建設成效比較明顯,城市現代化水平提高很快,城市接納人口的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

  1)居民在城市化過程中普遍受益,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伴隨著中國工業化和改革開放而快速推進的中國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化史上受益人口最多的城市化程序。居民收入水平明顯增長,居民生活水平、生活環境、居住條件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覆蓋城鄉的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市政公用設施服務能力和供給能力增強隨著城市化發展,城市功能日趨完善,承載能力逐步提高。全國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從1978年的38升提高到2011年178升,用水普及率從42%上升到95%,城市燃氣普及率89.55%,汙水處理率70.1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66.7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7.3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71平方米,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1.13標臺,人均道路面積12.21平方米。全國共230多個城市設定了公交優先車道或專用車道,搭公交、坐地鐵,逐漸成為大多數城市居民出行的優先選擇。

  2)資訊科技在城市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

  隨著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國家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資訊化相關政策,實施了系列“金字工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重大資訊化工程,大大推進了包括城市資訊化在內的國家資訊化程序。同時以資訊科技、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為核心的數字城市技術得到迅速發展,並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當前,我國數字城市繼續向廣度和深度推進,數字城市建設更加務實和理性化,數字城市的作用和效益正在逐步顯現。

  2.我國城市現存問題

  我國在城市化的歷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國的城市化歷程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困境。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長,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交通擁堵、產業結構不合理、環境汙染、食品安全、“資訊孤島”等城市問題也進一步凸顯。

  1)城市人口劇增

  我國現在每年有1500萬人口進入城市,到2025年我國將會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國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城市社會。2011年是中國城市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首次超過50%,是世界上城市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標誌著中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成長階段,城市化成為繼工業化之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2)交通擁堵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8月底,我國汽車保有量突破1億輛,汽車保有量水平已經僅次於美國(2億多輛)。未來中國的汽車會越來越多,而且似乎勢不可擋,到2030年,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將達到800輛。

  我國正在不停地修路,可還是趕不上汽車增加的速度,以北京市為例,每年用於道路建設的資金達20億元以上,占城市基本建設的11%-15%,大大高於國外通常的5%的比例,市區道路面積平均每年遞增4%,但機動車的平均年增長率卻高達15%。汽車越來越多,使很多城市市中心經常堵車。城市道路不足和城市交通管理落後造成大城市交通擁擠,這是我國大城市的通病,對城市居民的汽車消費也形成極大的制約。

  3)產業能耗偏高

  我國的產業發展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物耗高、能耗高、汙染高的“三高”問題依然突出,從每萬美元GDP耗能指標上看,西方七國基本上在1.1-1.3噸油當量左右,而我國則高達7.18噸油當量。如此高的能耗水平,一方面歸因於我國產業結構“偏重”,另一方面則要歸因於我國單位產品的能耗水平過高。

  同時,我國石油、天然氣的人均儲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0%,水的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資源的相對匱乏使得我國的產業結構顯得更不合理。

  4)環境汙染嚴重

  我國的產業發展模式尚未擺脫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已經存在相當程度的環境透支。大量使用化學物質的現代農業和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成為當前環境汙染問題的主要源頭,對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汽車對環境的破壞也很明顯。

  城市的生活垃圾是城市環境汙染的一個重要源頭。我國的垃圾處理有85%是以填埋方式處理,雨水使重金屬和細菌滲到地下水和土壤中,腐爛的垃圾釋放出甲烷和二氧化碳,再次造成城市的空氣汙染。城市的噪音問題也是環境汙染的一個重要方面,包括交通噪音、建築噪音、動物噪音、人為噪音等。

  5)食品監管不力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並不容樂觀:農藥、獸藥的大量使用;食品新增劑超量、超範圍使用;各種工業、環境汙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種病原體的汙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發現;生物技術和食品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帶來的負面效應;周邊國家疫情的頻繁發生;國內外人口流動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現和原已消滅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復燃。

  同時,政府對“食品安全”經費投入不足,監管工作要做到位比較難。近年來,我國在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方面投入經費少,一些檢測裝置老化,未能及時更新,另外還缺少一些必備的檢測裝置;抽檢經費嚴重不足,難以及時檢驗食品質量的真偽,檢查中經常出現一些無法認定的質量問題,大大制約了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開展。

  6)“資訊孤島”問題突出

  城市管理者在過去的十年中,推進了一系列的資訊化舉措,比如電子政務、辦公資訊化等技術化管理手段,但在這一過程中,由於主要是縱向推進,缺乏橫向的整合,導致城市資訊化在為公眾服務上效果並不明顯。大多數應用系統之間沒有統一的技術和資料標準,資料不能自動傳遞,缺乏有效的關聯和共享,從而形成一個個彼此隔離的資訊孤島。

  資訊孤島的存在導致資訊的多口採集、重複輸入以及多頭使用和維護,資訊更新的同步性差,從而影響了資料的一致性和正確性,並使資訊資源拆亂分散和大量冗餘,資訊使用和管理效率低下,且失去了統一的、準確的依據。孤立的資訊系統無法有效地提供跨部門、跨系統的綜合性資訊,各類資料不能形成有價值的資訊,區域性的資訊不能提升為管理知識,以致對政府的決策支援只能流於空談。

  (二)智慧城市發展的國際背景

  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全球普遍的資訊化浪潮,未來越來越需要依賴資訊科技而推動智慧城市發展,世界各國和政府組織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依賴網際網路和資訊科技來改變城市未來發展藍圖的計劃。現在全球大概有200多個“智慧城市”的專案正在實施中。現在發達國家地區也是在產業轉型和社會發展當中,認識到了“智慧城市”的前瞻性、超前性,相繼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戰略舉措。目前,美國、歐盟、亞洲等地區的某些國家均已啟動了智慧城市相關的專案和技術研究,在一些試點工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美國

  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戰略,美國政府積極回應並將它寫進創新戰略。2009年9月愛荷華州迪比克市與IBM共同宣佈,將建美國第一個“智慧地球”城市,術。2009年4月,美國正式公佈了72億美元的國家寬頻網路發展計劃。2010年3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正式對外公佈了未來10年美國的高速寬頻發展計劃,將目前的寬頻網速度提高25倍,到2020年以前,讓1億戶美國家庭網際網路傳輸的平均速度從現在的每秒4兆提高到每秒100兆。

  2)歐盟

  歐盟中的很多國家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處在世界前列,比如盧森堡、荷蘭、瑞典等國家。並在2007年提出了智慧城市的一套評價標準。2010年3月,歐盟委員會出臺《2020歐盟戰略》,其中“歐洲數字議程”政策是《2020歐盟戰略》中提出的七大旗艦計劃之一,歐盟透過第七研究框架計劃對未來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等關鍵領域進行重點支援,攻克技術難關,並制定了《物聯網戰略研究路線圖》。國際智慧城市組織ICF(IntelligentCommunityForum)等相關機構相繼成立,並開展“全球智慧城市獎”評選活動。2010年9月歐盟又啟動了“歐洲網路基礎設施專案(EGI)”。德國制定了“e-歐洲寬頻戰略i2010”,其目標一是所有家庭在2020年實現寬頻接入,二是在2014年75%以上家庭寬頻達到50Mbps。哥本哈根市政府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氣候變化應對計劃,這個計劃包括50項措施,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到2015年完成,目標是到2015年把該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0%,第二階段是到2025年使哥本哈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零。

  3)亞太地區

  日本在FutureDesignCenter中提出“SmartCity”計劃。2009年,為應對全球經濟衰退,日本政府緊急出臺“數字日本創新計劃”,力圖促進綠色、智慧等新興產業發展。韓國是全球寬頻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資料顯示,韓國家庭寬頻普及率為93%,平均速率49.5Mbps。2009年5月,韓國發布了“綠色IT國家戰略”,斥資4.2萬億韓元用於寬頻提速,該戰略計劃構建比韓國目前寬頻速度快10倍的“千兆網際網路”。新加坡提出“智慧國2015計劃”,該計劃是新加坡於2006年推出的一個為期十年的資訊通訊產業發展藍圖。

  它透過對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及利用資訊通訊產業進行經濟部門轉型等多方面的戰略規劃,意在達成新加坡成為一個由資訊通訊所驅動的智慧國家與全球都市的未來願景。該計劃同時也描繪了資訊通訊將如何改變人們生活、工作、學習與交流的方式。

  (三)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現狀

  2010年11月2日,備受業界關注的“2010中國智慧城市論壇大會”在武漢召開,是中國智慧城市發展史上的標誌性事件。本次論壇以“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為主題,來自國內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們,就國內外智慧城市發展的最新動態;我國發展智慧城市的機遇和戰略選擇;資訊通訊技術、地球觀測與導航、現代服務技術與整合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智慧城市規劃與評價體系、技術標準研究等等發表了專題演講,武漢市領導也專題介紹了武漢發展智慧城市的有關情況。

  迄今為止,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武漢、成都、深圳、寧波、無錫、佛山等國內城市已紛紛啟動“智慧城市”戰略,相關規劃、專案和活動漸次推出。

  1)北京

  北京2010年釋出“智慧北京行動綱要”,其中包含60多個專案,包括智慧交通、電子病歷、遠端醫療、智慧家庭、電子商務等。到2012年底,北京將實現網際網路家庭入戶頻寬超20兆;2015年,無線寬頻將覆蓋北京城鄉,並將建成覆蓋全北京市的統一物聯基礎網路。屆時,北京在資訊化領域將達到世界城市領先水準。

  2)上海

  上海公佈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把資訊化提升到新的高度,提出“大力實施資訊化領先發展和帶動戰略”,加快建設以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為主要特徵的“智慧城市”。“十二五”期間,上海將初步形成建設“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明確4個主要的關注點:一是關注資訊基礎設施能級提升。二是關注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三是關注資訊科技創新和產業化。四是關注資訊化的發展環境。

  3)天津

  “智慧城市”建設將以人為本、技術帶動。到2015年,天津市將基本實現城市出口頻寬1.5T以上,光纖入戶覆蓋率達到90%以上,無線寬頻覆蓋率達到100%;2020年城市出口頻寬在201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光纖入戶率達到98%以上。全面創新網格化管理模式,加強城市空間要素視覺化管理。全面推進醫療保健智慧化、教育培訓智慧化、科技創新服務智慧化、智慧家庭和智慧社群建設;2020年形成醫療、社保、交通等公共事業“一卡通”全面覆蓋城鄉的智慧化社會服務體系。到2020年,“智慧天津”基本建成,屆時天津將成為智慧基礎設施完善、智慧應用水平顯著提升、智慧產業領先、具有現代化、智慧化的北方經濟中心和國際港口城市。

  4)重慶

  重慶提出了建設“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平安重慶”和“健康重慶”的重大戰略部署,“五個重慶”建設總計劃投資約1.2萬億元,其中宜居重慶8000億元,暢通重慶3000億元,森林重慶500億元,健康重慶350億元,平安重慶150億元。“五個重慶”建設都是為改善重慶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環境,雖各有側重,但都體現了“以人為本”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森林重慶”側重環境,“暢通重慶”側重效率,“宜居重慶”側重舒適,“平安重慶”注重百姓的人身和財產安全,而“健康重慶”就是講人本身。

  5)廣州

  廣州智慧城市發展思路是“一箇中心”,“三個堅持”。“一箇中心”就是以建立國家中心城市為中心;“三個堅持”是堅持繼續創新和需求驅動相結合,構建物聯網應用體系,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堅持重點突破與長遠謀劃相結合,構建物聯網產業體系,培養新的增長點;堅持政產學研用相結合,構建物聯網創新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廣州智慧城市發展的總體框架是建成一批示範應用,創造一個發展環境,完善一批基礎設施,形成一批技術成果,打造一批產業叢集。

  6)武漢

  武漢將用10年打造“智慧城市”。其中在2010年到2011年,為建設第一階段。武漢將著力於“智慧城市”相關的規劃與方案制訂、標準研究、關鍵技術,並確定典型應用示範。第二階段從2012年到2015年,工作將進入重點專案建設試點示範期。此階段,將以光谷未來科技城為試驗區,全面實踐“智慧城市”各項建設。第三階段從2016到2020年,將是武漢打造“智慧城市”的推廣應用期。

  “智慧城市”將從未來科技城,推廣到東湖開發區、武漢城區。屆時“智慧城市”雛形初顯,武漢將成為中部“智慧之都”。

  7)成都

  成都智慧城市建設內容主要包含“智慧政務”、“智慧產業”、“智慧民生”三大工程,並率先在“天府新區”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智慧城市”樣板。一個高效運轉的政府、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環境、一個便捷的民生環境,正是“智慧城市”需要解決的問題。成都市建設智慧城市正是圍繞著這三點展開。

  8)深圳

  “智慧深圳的願景”是建設“人文深圳,創新深圳,綠色深圳”,並以此作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突破口。智慧深圳的總體目標是建設“智慧產業生態系統”和“智慧城市生態系統”等兩大智慧生態系統。“智慧深圳”將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分析整合城市執行的關鍵資訊,對各方需求作出智慧響應,形成新的生活、產業發展、社會管理模式,構建面向未來全新的城市形態。打造以無線城市為載體的“智慧深圳”,將是深圳未來繼續保持發展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有力保障。

  9)寧波

  寧波智慧城市建設將在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和生態文明等五個方面全面開展,透過十年的努力,寧波將建設成為具有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中國領先的智慧應用城市、先進的智慧產業基地和具備領先的智慧基礎設施的城市,力爭到2020年,寧波躋身於國際智慧城市的行列。杭州灣新區作為寧波市建設智慧城市的試驗區和先行區,科學謀劃,先行先試,提出了“智慧新城、生態家園”的目標定位,積極推進新區智慧新城規劃和建設工作。

  10)無錫

  物聯網在無錫的廣泛深入運用正是無錫打造“智慧城市發展”的具體實踐。在未來五到十年無錫要提升區域性中心城市國際化水平,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要在城市發展科技內涵取得革命性突破。打造好“智慧城市發展”這個軟體,充分利用建設好國家感測網創新示範區的難得機遇,鞏固、提升和擴大無錫在物聯網技術研發應用方面的先發優勢,搶先進入全國和世界“感知城市”發展的第一方陣。

  11)佛山

  佛山提出了《“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5)》到2015年,佛山要建設成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四化融合”先行地,宜商宜居的美好家園。《綱要》提出了三大任務:資訊化帶動工業化,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資訊化提升城市化,增強城市發展競爭力;資訊化加快國際化,提升經濟發展國際競爭力。《綱要》設計了“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建設“十大重點工程”,透過實在專案實現“智慧佛山”的既定目標,讓市民切實感受到城市發展。

  (四)建設智慧城市是我國提高國家競爭力戰略選擇

  建設智慧城市推進解決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城市發展日益受到土地、空間、能源和清潔水等資源短缺的約束,城市人口膨脹、環境保護等問題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些問題使用傳統的技術和管理方法已經難以有效解決,而目前發達國家正在研究如何創新性地使用新一代資訊科技、知識和智慧技術手段來重新審視城市的本質、城市發展目標的定位、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結構的調整、城市形象與特色等一系列現代城市發展中的關鍵問題,特別是透過智慧感測和城市智慧決策平臺改善節能、環保、水資源短缺等問題。“智慧城市”課題正是基於這個背景提出,其必要性和緊迫性十分明顯。

  1)建設智慧城市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城市必須擁有一批在未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才能具有經濟的可持續性和發展潛力。但我國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支柱產業都是資源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缺乏核心技術和優勢品牌。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我國必將逐步喪失競爭優勢,資本將會向勞動力更廉價的國家轉移,這種動向已經在沿海地區表現出來。其實我國城市是擁有非常豐富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源的,這也是跨國公司在我國大量興辦研究院的原因。只是由於國內各企業和高校各自為政,城市和城市之間沒有形成協同創新機制和平臺,因此整體創新能力較弱。智慧城市則可以透過技術手段的引入,以行業為單位建立虛擬和實體的創新協同機制(如智慧物流、智慧環保、智慧銀行和智慧醫院等),整合不同行業之間的協同機制(如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等),提升城市內部和城市之間的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2)建設智慧城市促進社會和諧

  我國的城市發展是隨著近幾十年工業化步伐的加快而實現的,工業化在給我國人民帶來更多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生活的社會化、國際化,透過社會分工和網路化來為居民提供各種服務。但這就帶來了食品藥品安全、家政服務質量、人身安全和社群安全等問題,尤其是食品安全問題已經越來越突出。只有解決了這些關係民生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如放心食品和藥品),城市的發展才可能和諧。但隨著城市規模日益擴大、流動人口增加和物流系統越來越複雜,傳統的由質檢部門和居委會進行管理的方式已經難以勝任。城市必須利用新一代資訊科技建立實時更新的控制和協調系統,實現智慧化管理才能與日益複雜的城市實體系統協調一致,達到現代人宜居的目標(如智慧社群等)。國外先進經驗表明,城市的高宜居性,是穩住和吸引高智慧人才的重要條件之一。

  經濟發展帶來了我國經濟的一體化和全球化,也帶來了傳染病爆發、惡性犯罪事件的增加、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等問題。為了防範和解決這類問題,智慧城市的引入可以在第一時間快速感知這些突發性事件,透過其智慧化的調控能力和行為意識加快(由市長或由城市智慧決策平臺)判斷和決策的準確性、有效性與及時性,實現不同行業和區域的協同和應對能力。同時也可以透過其“學習”能力,不斷提高處理應急事件和突發性事件的水平,使應急預案程式化、智慧化。

  3)建設智慧城市有助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

  智慧城市建設是促進新一代資訊科技成長的一個重要發展契機,將會帶動一大批具有廣闊市場前景、資源消耗低、產業帶動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發展。把這一主題列為培育和發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範疇,將會使國家和民眾都受益,堪稱“一把鑰匙開多把鎖”。對於宏觀經濟而言,將促進產業鏈升級和提高獲利能力,催生出智慧社群、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智慧銀行、智慧電網、智慧政府、智慧學校、智慧農業、智慧環保、智慧建築等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直接拉動作用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對於擴大內需、拉動出口增長堪稱是一匹黑馬。據有關專家預測,相關產業可帶動至少1萬億的消費,為我國GDP帶來新的增長點。

  二、科學認識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以資訊和通訊技術為支撐,透過透明、充分的資訊獲取,廣泛、安全的資訊傳遞,有效、科學的資訊利用,提高城市執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形成低碳城市生態圈,構建城市發展的新形態。

  (一)智慧城市的定義

  智慧城市的概念很寬泛,對此有很多理解。它包含政治、經濟、文化與技術等方面的內容。

  中國是一個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近二十年內“發展、管理、社會、生活”仍然是中國城市化的主題。結合我國國情,我們把智慧城市定義為:以“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為目標,以資訊科技和通訊技術為支撐,透過透明、充分的資訊獲取,廣泛、安全的資訊傳遞,有效、科學的資訊處理,提高城市執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形成低碳城市生態圈,而構建的新形態城市。

  (二)對於智慧城市的理解

  1.智慧城市與資訊化的關係

  城市的資訊化是智慧城市的基礎,智慧城市是資訊化的提升和昇華城市資訊化是指在城市管理、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資訊科技,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資訊資源,加速實現城市現代化的程序。智慧城市是指把城市中分散的、各自為政的資訊化系統、物聯網系統整合起來,提升為一個具有較好協同能力和調控能力的有機整體,這是以前所沒有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資訊化的昇華和飛躍,並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2.智慧城市與數字城市的關係

  智慧城市和數字城市本質上都是資訊社會條件下現代城市發展的高階形態

  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概念都是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應用,從數字化和智慧化兩個不同的角度提出來的,都是資訊社會條件下現代城市發展的前進方向和高階形態。兩者有重疊和相近的體系結構,都是把資訊科技應用在城市管理、執行和服務中,兩者的根本宗旨相同,都是旨在提高現代城市的管理、執行和服務水平。

  智慧城市的前提必然是數字化,數字城市的核心宗旨是智慧化城市數字化是城市智慧化的必要條件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必然是實現城市的數字化。智慧化是基於數字化條件,綜合應用物聯網、感知網、雲計算等集感知、獲取、傳輸、處理於一體的資訊科技和應用系統,提升城市發展規劃、公共設施、公共服務、新興業態的智慧化水平。

  智慧城市建設必須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數字城市建設的.成果,著力推進資料融合智慧城市建設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另起爐灶,必須基於現有數字城市建設的資訊化成果,充分利用和整合已有的各級各類城市資訊資源,大力推進資料融合。在一定意義上講,智慧城市建設成敗的關鍵不是大量開工建設新的資訊化應用系統,而是如何有效推進城市範圍內資料的融合,透過資料融合真正實現資訊與智慧決策的融合,從根本上促進實現政府部門的協同共享、行業的互動協調、城市的精細化執行管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圍繞城市執行資料的採集、加工、提煉、分析、應用等開展的融合工作將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和關鍵環節。

  3.智慧城市與物聯網的關係

  物聯網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物聯網是指透過感測器、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線、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採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資訊,透過各類可能的網路接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結,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慧化感知、識別和管理。

  從物聯網的定義可看出,物聯網強調的是“物”和“網”,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其中的“物”強調物理世界中的每一個物件都要能被感知,要求都有地址,都可以被通訊,都可以被控制。而這些“物”要泛在的互聯成“網”。這裡的網是泛在的,包含感測網、電信網、網際網路以及各種專網等。

  智慧城市強調“智慧”和“創新”。

  從技術角度講,智慧城市更強調的是在物聯網這些基礎設施上的“協同運作、全面整合、激勵創新,並且具有一定的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和自我創新能力”。另外,智慧城市不僅僅涉及到技術層面的東西,其中還包括政治、管理、文化方面的東西,更強調為民服務的思想。透過智慧城市建設一個和諧、美好的城市生活環境,使整個城市像一個有智慧的人那樣,具有較為完善的感知、認知、學習、成長、創新、決策、調控能力和行為意識,使絕大多數市民都能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服務和應用。

  4.智慧城市與雲計算的關係

  智慧城市推動雲計算落地雲計算是一種基於網路的支援異構設施和資源流轉的服務供給模型,它提供給客戶可自治的服務。雲計算支援異構的基礎資源和異構的多工體系,可以實現資源的按需分配、按量計費,達到按需索取的目標,最終促進資源規模化,促使分工的專業化,有利於降低單位資源成本,促進網路業務創新。

  智慧城市是以多應用、多行業、複雜系統組成的綜合體。多個應用系統之間存在資訊共享、互動的需求。各不同的應用系統需要共同抽取資料綜合計算和呈現綜合結果。如此眾多繁複的系統需要多個強大的資訊處理中心進行各種資訊的處理。要從根本上支撐龐大系統的安全執行,需要考慮基於雲計算的網路架構,建設智慧城市雲計算資料中心。在滿足上述需求的同時雲計算資料中心具備傳統資料中心、單應用系統建設無法比擬的優勢:隨需應變的動態伸縮能力以及極高的效能投資比。因此說智慧城市的建設推動了雲計算落地。

  雲計算給城市插上“智慧”的翅膀。

  反過來說,雲計算給城市插上“智慧”的翅膀。依託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以資訊科技高度整合、資訊資源綜合應用為主要手段,加快推進城市資訊化,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政府是雲計算建設的主要推動力,因為政府積累的大量資料,能強有力推動雲計算落地。行業雲是當今市場的熱點,能實現行業資料的“活化”,推動公共服務。移動終端裝置和雲計算的發展給智慧城市建設帶來新的動力。下一代人工智慧技術與網路、資料中心結合在一起,將發展出新的智慧化方式,人們在“智慧城市”的“智慧生活”將更加豐富多彩。

  (三)智慧城市的願景

  智慧城市的願景是使城市“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

  1)發展更科學

  智慧城市建設的首要目標就是要調整城市產業結構、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並以此作為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透過智慧城市建設,大力發展新一代資訊產業,降低產業能耗,使城市的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發展更加持續。

  2)管理更高效

  城市暢通高效的執行,必須依靠可感知、可控制、高智慧的管理手段。透過物聯網、空間地理等技術,對湖泊、森林、大氣等自然環境,道路、地面設施、地下管網等城市基礎設施,汽車、食品、藥品等流動的物品進行實時的管理控制,對本地人口、常駐人口、流動人口等進行實時的管理和服務,以實現智慧的交通、智慧的環保、智慧的應急、智慧的基礎設施、智慧的食品藥品監管、智慧的政務,達到新階段的人類文明:低碳社會、綠色生態、山水宜居。

  3)生活更美好

  透過高度發達基礎環境和資訊環境,市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渠道都可以享受便捷廉價的社會服務、就業安居、公共交通、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融合的公共服務,生活品質獲得大幅提升;強大的服務能力讓市民感受到歸屬與認同、便捷與關懷、交流與信任、尊重與成長。物理位置不再成為障礙,人人比鄰而居,成為城市家園中日日相伴的朋友,不論是本土居民,還是外來居民,都為工作和生活在一座智慧、親切的城市而感到舒心和驕傲。

  三、智慧城市的技術體系

  從技術角度而言,智慧城市是一個多層次結構的複雜系統,它是以一箇中心平臺為基礎,以及之上的多個應用子系統組成的複雜而龐大的系統。

  智慧城市可行性研究報告2

  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資料、空間地理資訊等新一代資訊科技,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設智慧城市,對加快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為全面瞭解我區智慧城市建設情況,積極推進“智慧路南”建設程序,8月份,區政協組成調研組對全區智慧城市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其間,實地察看了有關現場,聽取了區政府的工作彙報,與區政法委、現代物流產業聚集區、商務局、工信局、科技局、行政服務中心等相關單位領導進行了座談。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區按照上級部署要求,立足全區實際,積極運用資訊科技和數字化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動了城市轉型、社會轉型和經濟發展轉型,“智慧路南”建設已經開始起步。

  (一)注重基礎先行,智慧城市建設根基得到夯實。

  一是政務資訊化管理和服務水平得到提升。區直部門和相關業務部門加大了對資訊化管理服務系統建設和應用推廣力度,初步形成了技術比較先進、系統內上下結合、功能相對完善的資訊化政務管理和服務體系。二是以“智慧民生”建設為切入點,民生領域資訊化服務開始起步。自去年網上審批系統平臺開通執行以來,截止目前累計辦件1915件,並逐步推進了居民健康卡、民政社群服務資訊中心、社會保障綜合系統、數字校園等服務民生專案。

  (二)注重示範帶動,智慧應用體系建設初見成效。

  結合我區實際和發展需要,確定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工作重點,探索實施的社群網格化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務全方位”為總體目標,以“網格化定位、責任化分工、精細化管理、親情化服務、多元化參與、規範化執行、資訊化支撐”為基本構架的“三全七化”網格管理體系,搭建了社會治理新平臺,全面提升了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目前,全區143個村居,建立508個網格。

  (三)注重融合效應,智慧產業發展初露端倪。

  近幾年,我區在有效促進相關產業和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同時,注重專案管理,為“智慧企業”和“智慧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是促進了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在各行業、各領域的整合創新應用,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對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起到了積極作用。如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涉及互聯網、資訊科技、生物科技、金融服務等多個產業類別。二是推動面向產業(園區)、中小企業的資訊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在全省率先建立國際新型的“互聯網+虛擬產業園區”的管理運營模式,創新驅動路南區城市經濟轉型升級。三是透過典型示範培育,強化了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了一批技術先進適用、商業運作模式清晰、具有推廣價值的典型案例和應用模式。截至去年底,引進、培育了58同城、易物天下、易車網、志金科貿等電子商務企業40餘家,開發建設了報春鋼鐵網、志金鋼鐵網、唐山北方國際鋼鐵電子交易中心等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並藉助阿里巴巴、天貓、美團等知名網站,開拓網上資訊服務。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路南財經大廈為載體的河北省電子商務示範基地。

  二、存在的問題

  從調查情況看,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與先進縣區相比,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思想認識存在差距,前期工作推進困難。

  少數部門單位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智慧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執行力不夠,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夠多,有時甚至存在敷衍應對的現象,導致智慧城市建設整體工作進展緩慢。

  (二)整體規劃尚未確定,先期投資重複浪費。

  目前,我區智慧城市建設尚未出臺明確的整體規劃,發展定位不夠清晰,各部門單位開展工作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重複投資、重複建設現象突出,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

  (三)缺乏服務平臺支撐,資訊整合有待加強。

  智慧城市建設覆蓋諸多領域,而我區尚未建立智慧城市管理公共資訊平臺,導致了行業標準、建設標準和評估標準無法統一,資料交換標準不一致,不易實現系統互聯互通和資訊的共享協同,形成了“智慧孤島”。例如,大多數部門單位、小區村居均安裝有影片監控,但是在需要調取影像資料時,無法透過共享來獲取,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輿論宣傳引導不夠,社會參與度不高。

  從調研情況看,群眾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參與度普遍不高,成為推進此項工作的瓶頸。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宣傳推介不夠。智慧城市是為市民而建,在實施前要讓市民從一開始就瞭解相關推進計劃,使市民對可使用的城市資源有認同感,如水電、公共設施等“智慧城市”提供的各項服務,讓市民與城市連線,推動城市更加綠色、低碳。二是資料收集不夠。智慧城市的建設不是一味追求科技的炫酷,而是給予市民生活上的便利和幫助,讓百姓受益。這就需要社會各方、城市中各個角色的充分關注,在大資料時代,提升城市“智慧”。

  (五)融資機制不夠完善,建設資金缺乏保障。

  目前,我區智慧城市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投入,缺乏相關融資政策,社會投資積極性尚未得到充分調動,從建設的長遠發展考慮,單一的財政投入難以滿足建設需求,甚至成為建設發展的瓶頸。

  三、幾點建議

  智慧城市是城區發展的必然趨勢。為進一步推進“智慧路南”建設工作,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切實提高思想認識。

  智慧城市建設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創新型城區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將給城區的建設、管理和發展帶來全域性性、根本性的變化,對我區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要充分認識建設“智慧路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確發展大勢,從全域性高度給予足夠的重視,建議成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總體目標和工作部署,大力宣傳先進典型和案例,增強全社會對智慧城市建設的認同感和參與度。

  (二)儘快明確發展規劃。

  建設智慧城市存在一個要建設成什麼樣能級和水平的問題,要有效銜接“智慧唐山”建設,借鑑先進地區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有益經驗,結合我區實際,搞好頂層設計。要按照適度超前、特色明顯、注重實效的要求,把握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結合的原則,制定明確的建設時間表,統籌建設各領域的智慧專案,有計劃、分層次的協調推進。

  (三)著力完善基礎設施。

  智慧城市管理公共資訊平臺是智慧城市的“大腦”,要首先完成對平臺的搭建。要加強與移動、聯通運營商等大企業的合作,加快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透過互聯網、現代通訊網和物聯網對城區中的資訊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和商業基礎設施進行整合,為智慧城市發展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基礎保障。同時,要推進技術創新、應用商業模式創新、行業應用標準和制度創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設的聯合攻關能力、協同創新能力和區場開發能力。

  (四)建立健全投入機制。

  區政府要在保證引導資金到位的基礎上,儘快出臺相關政策,努力拓寬投資渠道,構建多元化投資格局。要吸收有資質、有實力的運營商投資,鼓勵民間資本、企業資本透過直接投資或間接投資等方式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形成政府與企業多方參與、區場化運作的投融資機制,確保工作順利推進。

  (五)科學推進工作重點。

  要按照總體規劃、分步聯通的原則,圍繞我區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升級的戰略重點、群眾對公共服務的迫切要求,找準突破口,堅持有基礎的先行、有急需的先上、有實效的先幹,著力推進智慧產業基地和重點領域智慧應用體系建設,擴大“智慧路南”建設的覆蓋面,努力構建智慧、協同、高效、安全的城區執行管理體系,使“智慧路南”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支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