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淵裡仰望星空》讀後感(通用6篇)

《在深淵裡仰望星空》讀後感

  讀後感的寫作方法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2)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聯——聯絡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絡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絡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絡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絡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透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的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在深淵裡仰望星空》讀後感(通用6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在深淵裡仰望星空》讀後感(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深淵裡仰望星空》讀後感1

  這無疑是本好玩的書。看完不禁驚呼:魏晉那段歷史原來這樣妙趣橫生!

  北溟魚講的是魏晉名士風流,我們讀到的卻是每個鮮活生命樣本的繁複人生。看似調侃的筆觸裡,藏著一個有情有義的江湖世界。

  魏晉名士的風骨與風流,如今已變得稀有。所幸,在這樣一本書中,風流在劉伶的酒杯、嵇康的琴絃裡復甦,風骨在“文能倚馬賦詩,武能安國定邦”的建安七子裡重建。

  作者的妙筆生花賦予了那段歷史生氣與活力,讓冷冰冰的百度百科可檢索到的歷史人物瞬息在文字間活色生香——有脾氣,有喜惡,個性鮮明,神采風揚,狂放不羈。魏晉名士的風流或許受限於時代、受限於政治格局和個人命運,有著個人的不得己和奇妙的際遇。然而,以他們的顏值、才學和氣度,在哪個時代都應是鼓角爭鳴的人物。

  這些魏晉名士們個個文采斐然,每一個生命都在努力照亮歷史的瞬間。正如北溟魚對這部作品的寄望:時代對文學的喜好讓文學作品有高低之分,但並不妨礙每一種生命狀態都值得被書寫。

  在這崢嶸時代,她要寫建安七子的故事,要抒竹林七賢的胸臆,要寫王謝子弟的風流,要寫他們的故鄉和異鄉、愛恨和情仇。

  “極端的浪漫、自由、個人主義”是本書對魏晉風流的最好註解。

  寄情山水、寄情廟堂,依舊不改風流本色,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才是真正魏晉名士。不開心就絕交,不高興就以白眼視人。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酒肉穿腸過,詩酒趁年華。

  在寫到阮籍時,作者更是以人文關懷的眼光來看他了,看到他身上的嬉皮精神。不願意做官的阮籍並非政治敏感度不高,他看到的阮籍則是:用一種消極的方式在躲,躲這個社會的變化,躲他自己擔當責任的衝動。阮籍是一個提出問題的人:個人的清譽和政治永不能共存。

  竹林是一個亂世桃源,他們則是亂世中自我的流放者。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在我們的眼裡,竹林名士代表了對個人感情的崇敬,對虛偽禮法的蔑視,有美酒,有美男,有當世最精彩的言論、最一流的思想,如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神話,凜凜不帶一絲煙塵的氣味。”北溟魚的竹林名士,是理想主義的最高體現者。

  她偏愛不合作的反對派(嵇康、阮籍、阮咸、劉伶)勝過務實派(山濤、王戎)。她偏愛那些活出自己灑脫超然的人,偏愛徐幹的溫柔和體諒、柔韌和堅忍,偏愛如同“明月入懷”的夏侯玄,偏愛披頭散髮拿缸喝酒、七月七日愛曬書的阮咸,偏愛追求哲學悠遠境界的向秀,偏愛“天生劉伶,以酒為名”的劉伶。

  魏晉竹林,帥哥目不暇接,個個顏值與涵養齊飛,文化沙龍層出不窮,喝酒聊天,亦不爭朝夕,那是理想的黃金年代。作者說,想無限靠近他們。

  在這個風流幾乎蕩然無存的時代,我們缺這樣的浪漫主義者,缺勇敢前行的人,缺忠於自己的人,缺真正的風流和風骨。

  這些人,讓我想起三島由紀夫《金閣寺》裡的名言:他們在孤獨的放蕩中閃光。

  到處是黑夜,還好他們願意跳出自己的小天地,做自己的燭火與光芒。

  作者說,歷史可以是一種情感交流。而本書正是借魏晉之歷史,將舊時文人之風流,全復甦在一本書裡,展開浩瀚的銀河,看見恢弘的世界。

  《在深淵裡仰望星空》讀後感2

  一首膾炙人口的《朝代歌》,其中就有兩句“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說的就是那個一言難盡的魏晉時代。所謂魏晉時代,也即通常所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前一階段,亦即公元220年到420年劉宋代晉而立,其中“魏”指的是三國中的曹魏政權,而“晉”指的是司馬氏建立的西晉和東晉。大體上,相比較東晉建立時北方的一片亂象,東晉區域內大體上相對安寧,文學、思想、美術、書法、音樂蓬勃發展。這一時期,對人物的品評由道德風範轉向人物外貌,進而發展到人物的精神氣質,因此在文化史上有“魏晉風流”或“魏晉風度”之說。

  脫離開時代特徵和歷史事實而一味地美化或者醜化,顯然都是不負責任的。對於所謂“魏晉風流”或“魏晉風度”的認識也應該基於同樣的評價原則。今天說到魏晉時代,一般會認為,魏晉時代一舉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基本人格基礎,那是一個對更注重對個性的發掘與肯定的時代。單純地這樣來認為的話,好像除了政治上的混亂、軍事上的征伐,至少在文學藝術、個性張揚上,那是一個很讓羨慕的時代。但,真的是這樣的一幅景象嗎?!至少,在作者“北溟魚”看來,好像如此認為並不很準確,所以在他對那個時代的那些風雲人物——其中主要是政治和文化人物——故事的講述中,把那個時代稱之為“深淵”,而這些人,也就只能在“深淵”裡仰望星空了!這樣的一種狀況,顯然並沒有多麼美好,至少絕非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一詩中所寫的“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那樣讓人嚮往。

  魏晉時期的文學藝術確實成就非凡。從“三曹”到“建安七子”,從所謂“正始名士”到“竹林七賢”再到“中朝名士”,看來,這確實是一個名士輩出的時代。政治、軍事上的混亂與不盡如人意,卻好像並不意外地在文學藝術上得到了某種補償。從曹魏開始,對文學藝術的關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當文學被代漢而立的曹丕譽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時候,門閥制度一方面遏制、阻隔了人才的選拔上升通道,導致普通文人只能寄情于山水、深耕於文學;另一方面,也有利於那些士家大族在文化上有時間、有精力來崇尚清談。難怪乎,就如同今天這個網路時代“網紅”此起彼伏一般,魏晉時代的名士“網紅”們,也當仁不讓、比比皆是。姑且不說“眾人皆醉我獨醒”有沒有一棒子打倒一大片之嫌疑,但對個性的無限張揚卻幾乎成為了魏晉時代區別於以往一個時代極其顯著的特徵。以至於今天,在很多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的想象中,那個時代,做個文人似乎也是挺好的——《世說新語》中不就是這樣說的嗎?!

  但這些話可千萬不要被阮籍、向秀、劉伶他們聽到了——他們聽到了,一定會忍不住大聲罵孃的!“北溟魚”認為,那個時代,是“中國歷史最黑暗的時代。戰爭、饑荒、瘟疫不斷輪迴,死亡成了每天必須面對的話題”,“在最深的黑暗裡,人睜開眼睛”,卻只能“看見滿天繁星”;天一亮,卻還要面對殘酷的現實!今天的小資可以好整以暇地臆想那個時代的種種“好”,而身處那個時代的人,包括那些名士,包括更多的普通低層民眾,卻只能“在深淵裡仰望星空”!種種巨大的落差具有了一種極其強烈的諷刺意味。箇中滋味,是甜是苦是淡是鹹,其實本不應該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的……

  所以,再回過神來觀察、品味“魏晉風流”或者“魏晉風度”的時候,不妨結合作者“北溟魚”在他的名為《人活著要點臉到底有多難》的文章中的一句話來作一番思考。這句話是這樣來說的:“在這本書裡出現的人物,都在時代的動盪裡,在保有尊嚴但朝不保夕和忍氣吞聲囫圇活下去之間掙扎。”雖然,無論如何,儘可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卻不應該僅僅這樣——而是要想到,那些魏晉時代的“網紅”們,也曾經是鮮活的人物,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曾經鮮活無比!

  或許,唯一不能確定的是,當他們在深淵裡仰望星空之時,能不能一下子就找到,哪一顆星星才是自己呢?!

  《在深淵裡仰望星空》讀後感3

  晉江Priest寫過:“比金錢更珍貴的是知識,比知識更珍貴的是好奇心,而比好奇心更珍貴的是我們頭上的星空。”人難免會對歷史產生好奇。這個時候,我們看什麼呢?課本中的數頁,寥寥幾行就帶過一個朝代,一些人。而這些肯定滿足不了我們的好奇心。去找史書吧,浩如煙海,文言文又太難,文學作品就大顯身手,但戲說的成分更多,有謬誤。

  歷史總是由人來書寫。對於“真實”,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大部分人沒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來鑽研,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所以通俗讀物《明朝那些事兒》特別紅火,當年明月看了大量的史書,再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他眼中的明朝。北溟魚的這本《在深淵裡仰望星空》異曲同工。理工科的清華才女利用前人留下的歷史記載與當代研究,進行了合理的推測,以現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心靈試圖理解千年前魏晉時代那批同樣受過良好教育、文采飛揚的人的內心。

  所謂魏晉時代,就是通常所說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前期。“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魏晉中的魏是三國中的曹魏政權,晉自然就是東西兩晉。在歷史記載上,這是中國最黑暗的時代。戰爭、饑荒、瘟疫不斷輪迴,死亡成了每天必須面對的話題。然而仍有一批人在最深的黑暗裡,在人生的陰溝裡,抬起頭,仰望星空。這些人有的政治家,有的哲學家、文學家,有的什麼都不是,但都可見那個時代的風骨和風流。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不止停留在故紙堆上,不止於隻言片語的刻畫。他們的人生態度、選擇以及境遇,穿過歷史的塵埃,一直試圖和今天的我們交流。只要我們願意,他們一直都在。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除了妙筆生花的文字,中間參考了眾多的歷史書目,真正是博採眾長,穿針引線,嚴謹地拼湊出一個個更完整的人物,讓他們走到我們面前。也讓我們回到他們的時代,站到他們身旁,看他們的來歷與歸途。全書看似妙趣橫生,底色卻是嚴肅的。

  我們看到曹操文能倚馬賦詩,武能安邦定國,出門不受氣,想幹嘛就幹嘛。看到了曹植縱使一開始就手握一副好牌,然而對命運的苦難缺少警覺,對稍縱即逝的際遇缺少機敏,不懂變通,最終只能被別人踐踏,過完他短短的一生。但他的才華,光芒萬丈,雖然時間很短,卻照亮了歷史長河,足以讓他同時代的人們記載、傳誦,讓一代一代的後人流傳。看到了曹丕,即使對人生失望,他依然能剋制自我,用努力去補償才華所不能及的境界。

  而“建安七子”們,聰明勤懇,有才華,因為時代的艱難,他們空有理想,一生迷茫,因為文字和思想不朽。生而為人,他們個性鮮明,有喜有惡,也曾鮮衣怒馬,也曾恣意風流。他們有顏值,有才氣,極端浪漫、自由,愛怎麼活就怎麼活,遵從自己的意願,不曾讓自己的姿態難看。

  魯迅把魏晉風度和藥與酒聯絡在一起。從睿智淒涼的正式名士,到放蕩不羈的竹林七賢,他們的精神滅掉後,即使有藥有酒有空談,卻再也沒有那樣師心使氣的作家。“真名士自風流。”這些閃爍著生命之美、有智慧的個體,“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份豪邁、驕傲與不羈,讓無數人嚮往。他們生於亂世,到處是血,有驕傲有卑微,卻仍然在生不由己中活出自我。魏晉風流是獨一份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們就是歷史星空中閃爍的明星。

  北溟魚做到了站在歷史的另一端遠觀,但又特別理性客觀。她是講故事的好手,用現在通俗易懂的語言,找到歷史眾多的蛛絲馬跡,用這些線索不疾不徐地拼湊出這些名士的各異風采。今人說古,《在深淵裡仰望星空》擔得上魏晉名士的科普讀物。

  《在深淵裡仰望星空》讀後感4

  在我看來,魏晉時期的名士: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賢之類也許是被時代的變幻而加註了太多的風流軼事以及他們超脫常人在庸俗的人世間走行,所以顯得格外卓爾不群。大概後人所知道的是他們的無與虛幻和有一身怎麼舍也舍不脫的才華與傲氣,於是今人也有人想象他們那樣瀟灑地清談,傲實萬物,睥睨一切,但沒有這樣的時時空與氛圍,所以只能從各式各樣,各類版本的文字裡找尋他們的不羈風流的身影。

  《在深淵裡仰望星空》就是各式各樣版本其中一版,它不像我們在百度百科中搜索中的文字那樣正兒八經的介紹,也不像我們在以往所見所聞的傳說般的故事那樣不真實。它有讓人一拿到手就想一直看下去的慾望,而越看下去,越覺得你彷彿和那個社會紛亂的時代有了接駁,從開篇人物謝安開始到他的侄女謝到韞結束,你的角色隨著書裡的篇章裡的人物改變而改變。

  “那年,謝安二十啷噹歲,偏偏拒絕了所有的工作邀約,還在家裡蹲著……”作者的敘述就象講一個自己的故事,很隨意,也很隨性。人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因為有了一道道人為的束縛,才使得你不再是你,是謝安,是讓前秦苻堅擁有投鞭斷流的部隊吃了一個永不翻身的淝水之仗的東晉執政者。據說,那一戰發生時,謝安一直和人下著棋,和他下棋的人很著急,他卻非要等下完棋和那人說,小兒輩,大破賊。其實呢,說心理不急那是假的,只是他抗得住,忍得住,要是換作你,可能早下不完這場棋了。也許和謝安一樣。是另一個謝安。

  其實真正的開篇的是曹操,按年代來說,他就是早在謝安之前出場,出於後人對他的詬病,我對他的印象不是太好,遠不如謝安,雖然他的功業超過了謝安。但我只是個凡人,總會被後世留下來的小說與戲文所左右。所以曹操的在人前的口碑也是不太好,當然我們沒有親歷他的社會,所以在看有關他的章節,是戴著有色眼鏡去看的,本書有幫他平反的意思,作者可能也這麼以為,做大事者,不拘小節,再說史料上的記載,也並未抹黑於他,可能關鍵在於他姓曹而不姓劉,所以髒水往他身上潑,他卻也不在乎,繼續做他的大事————宏圖霸業。閒下來喝老酒時,還會來幾句“人生幾何,對酒當歌,”這樣的氣概,是我等忘塵莫及的。再有,他的成功,得以踐行了一句話————英雄莫問出處,如此之豪情天下的人,不應當讓人詬病。以此,我覺得我便要改觀我的看法,曹某人,曹操確是英雄一般的人物。

  在竹林七賢之中,最會喝酒的,把自己喝死的人物應當是劉伶了吧,這人長得醜,但卻很有名氣,也不知是喝酒的名氣大還是文章的名氣更大些,可能對劉伶來說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酒喝,有酒才會讓那散發著文學氣息的細胞越越來越多。這讓我想起了李白,也是一個要仰仗酒,把詩歌發揮到極妙境界的'人物,可他也是在當世沒混好的人。和劉伶截然不同的下場的嵇康是我所欽佩的,他是個更不會混社會的人,如書裡所言,看得透,忍不住,在動盪的時代是不會有好下場的。正因為七賢各個不同,才各有其態,各有神韻,如若一樣,就不必以七賢來稱呼了。

  在那個時代,流光溢彩的遠不止書裡所描述的人物,歷史也許是個大漏勺,總會忘記一些閃光的人物,我們這個時空上所見的只是表象的,我們以為的內涵,在千年前全然不是,也許有那麼一點。當時空迴轉,我們踏上那個讓人遐想的時代,才能夠把曹阿瞞,孔融,劉伶,嵇康,謝安等等以及有亮點的歷史人物再一次走行在我們所看得見的世界,展現他們一世的風流與瀟灑。

  《在深淵裡仰望星空》讀後感5

  李白的《長幹行》裡有一句,“常存抱柱信”。用了一個典故:尾生跟女孩子約在橋底下見面,女孩子沒來,洪水來了,尾生就抱著橋柱子等,一直等,直到自己被洪水淹死。

  這是《莊子盜蹠》篇裡講的故事。與尾生的故事一同的還有另外四個故事:伯夷叔齊不食周慄餓死;鮑焦覺得社會太垃圾,跑進山裡抱樹死;申徒狄講真話沒人聽,抱著石頭投河死;介子推不要晉文公的報答結果人非得給,放火燒山也要把他燒出來領賞,被一把火燒死。

  魏晉時候人,最愛莊子。愛得最有名的是竹林七賢,最最有名的那個,是嵇康。他自稱“非湯武,薄周孔”——最看不起孔子周公那套,是莊子的好學生。但是你將要在這本書裡讀到的,他的一個粉絲第一次見到他,這個高大英俊的青年正站在太學門口抄寫石碑。石碑上是正始二年剛剛鐫刻的儒家經典《尚書》和《春秋》。他學習莊子隱居於山林不管事兒,卻在好朋友呂安被誣陷“不孝”的時候跳起來去作證,結果把自己搭了進去。

  如果我們回到嵇康的時代,與他並肩站著,看到他眼前的世界,便明白,他唾棄的正是他熱愛的。只是他熱愛的正直,信義,誠實都成為了一個幌子:有人一邊宣揚著儒家的孝道,在墓道里守喪二十年,卻生了五個孩子;有人一邊宣揚著忠於君主,一邊指使僕從在宮殿門口拔劍殺掉了國君……那麼就撕碎這個幌子,哪怕是自我否定,也是一種不合作的決裂態度。痛心疾首了,就瀟瀟灑灑給這個爛透的世界陪葬。

  這樣強硬的態度不是自嵇康開始的。在這本書裡出現的人物,都在時代的動盪裡,在保有尊嚴但朝不保夕和忍氣吞聲囫圇活下去之間掙扎。

  你會在這本書裡讀到,所謂“竹林七賢”並不是“復仇者聯盟”。從曹魏正始年間到西晉八王之亂這五六十年裡,他們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生活,傳說裡的那些聚會在他們的人生裡只佔有很小的一部分。以嵇康的死作為分界線,剩下的那些,選擇了忍氣吞聲,甚至在他們看不起的人手下討起了生活。嵇康的朋友,也是竹林七賢中的一個,向秀,後來為莊子做了注。他為他的苟且在莊子裡找到了解釋。他為莊子做的注後來被郭象偷去,成了“不要像嵇康一樣活得這麼擰巴”的理論基礎。

  這本書裡提到的幾代人,建安七子是竹林七賢的父輩人,竹林七賢和正始名士是差不多一代人。有人熱心政治有人心在山林,但是無一例外,他們總需要在尊嚴和性命之間做出選擇。

  後人看見前人受的苦流的血,都變聰明瞭。少走了許多彎路。這種“少走彎路”可能是一種智慧,也可能是一種圓滑。甚至,在他們崇尚莊子的同時,講“緣起性空”的佛學也昌盛起來了,命有因果,人可以心安理得地退縮,消沉,不問是非。佛教和道家為此提供了許多理論依據,就是我們都很喜歡的”人生哲理”。

  稍後一些的中朝名士,更聰明瞭,吃吃喝喝玩女(男)人,娛樂至死。但很快,他們的”聰明”就遭到了報應:永嘉之亂,少數民族入侵,家國陷亂。知識精英的不作為加速了社會的墮落時代的淪亡,他們學到的那些”人生智慧”並無法保護他們不隨著時代一同滑落。

  前段時間有人討論“要不要給小孩子讀中國歷史”。當然是不能讀的。中國歷史裡,從來不給一個普通人有尊嚴地活著的空間。權力不斷集中。能夠保有的尊嚴,也在權力的逼迫下不斷失去,甚至為了攫取更多的生存空間,相互損害。人的下限不斷降低,到最後不要臉也成了常態。嵇康的時代,學生偶像就算被處死了,學生也可以寫聯名信,要求留下他的命,給他們做老師;到後來,朱元璋的時代,學生連議論一句食堂的飯菜也不行了。在我們生活的這一點點短暫歷史裡,這種不斷降低的底線無處不在:從前,見到老人跌倒在街邊是必須要扶的,後來老頭老太也學會了碰瓷,扶是不敢了,還要繞著走。再近一點……我就不敢說了。

  更多人,拿著這樣的歷史作教科書,教你騰挪輾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美其名曰“智慧”。

  但最愛譏諷唾罵中國傳統,講字裡行間寫著吃人的魯迅,倒是個中國歷史的專家。他收藏漢畫像石,輯錄校勘古籍(包括《嵇康集》),隨便講一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就是傳世名篇。他這個劈頭痛罵傳統的人,倒是真正懂得中國歷史的人。

  中國的歷史是一堆灰,單看你怎麼讀。他寫什麼你就看到什麼,難免讀得灰頭土臉,讀得精於算計,但是將灰燼拼湊起來,那些本該存在的空白,那些在一個時期大量出現,後來一點點消亡殆滅的,才是真正寶貴的部分。

  這本書裡的大部分篇章是十年前寫的,當年我也跟這書的小廣告一樣,覺得魏晉時代可真美啊,人人特立獨行,牛逼死了。在這十年裡,看到身邊世界的變化,每一年迅速爆發又消失的事件,永遠問不出的真相,甚至連問題的存在也不被允許,才真正開始明白那個時代的憤怒。我所寫的這一類知識分子,他們的文學是一種在時代裡保有良心和尊嚴的掙扎,之所以讓人注目,是掙扎時以劃傷自己為代價的尖銳。

  有趣的是,也是在這十年裡,對於歷史,這個不能講那個不給問,通俗歷史倒是越來越火爆。路子大約有三:一個是百家講壇式的說故事,教做人,講著講著一定要綴一句,“那麼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道理呢”,想來是培養出不少“道理專家”,厲害死了;一個是說故事畫漫畫,全部是”乾貨”,又輕鬆又愉快;一個是安意如白落梅式的說故事,大抒情,看不哭你算我的。

  最初版本里面,這本書裡的大部分文章也是說故事,抖機靈,大抒情,什麼流行寫什麼。後來,年深日長,我開始明白哪怕沒有人看依然願意寫下來存在硬盤裡的東西,才是我真正想寫的。我想寫在陰謀算計滿滿都是聰明人的歷史裡,真正感動我的,對於他們來講的,很任性,很艱難,不值得的行為。也想寫作為一個有家族有子女的普通人,他們的那些不明智的精神追求的後果,想寫作為父親,作為知識精英,作為老闆或打工仔的他們在不同身份裡的不同側面。所以,對初版做了許多修改,也重寫了很多部分,但眼高手低,依然有不滿意,大概可以一直改下去。

  理想的讀者群是學生。想要在滿街有助成為人生贏家的機靈鬼的故事邊講一些“蠢貨”的故事。“人生贏家”是一個偽概念,總有人成功過你,賺到一百萬的時候還有一千萬,賺到一千萬了,還有人的小目標是一個億。

  但是,做一個有尊嚴的普通人卻可以是一個基本的追求。在這本書裡談論過的這些人,他們追求過的尊嚴,為此付出的努力,應該是一顆種子,埋在我們一代代人的靈魂裡。既然我看到了,就有義務把它傳遞下去。

  讀過之後如果能夠有興趣繼續去讀書後列出的那些更好的著作,就是一件幸事。雖然我水平也就這樣,力量也沒多少,但傻乎乎的夢想還是要有的。畢竟,如果我們的下一代人沉迷於“不問對錯只問後果”的那些精緻利己的庸俗價值觀,我們都需要為此負責。

  《在深淵裡仰望星空》讀後感6

  對於魏晉南北朝,其實沒什麼印象。離現代太遠,比起對明清朝代的瞭解,關於它,我幾乎可以算是一無所知。最初對它感興趣,是去年讀《世家的天下》,寫的就是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朝代更迭,人事變遷,讓我有些目不暇接。卻原來,三國兩晉,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但除卻朝代的更迭,它流傳下來的,還有關於魏晉名士的傳說。我以前只知有五石散,有竹林七賢,卻不知,在這些表象的背後,隱藏了太多苦楚與無奈。

  三曹,各有各的風采。曹操,以一已之力,支撐著四分五裂的東漢。他有野心,但不可否認,他有實力。文能倚馬賦詩,武能定國安邦。曹植,因《洛神賦》流芳百世。作者說他持了一副好牌,卻打了一場敗仗。但我想,或許,他本就無意於王位呢?曹丕,似乎一生都被曹植的文,曹操的武,所形成的光耀所遮蔽。但他有他的驕傲,曹操在前方一路北征,他留守後方,成為堅實的後盾,於是被曹操定為繼承人。

  孔融,因小時候的“讓梨”,成為現代人的楷模。作為一個儒者,他敢於直諫,但無奈生不逢時。曹操可以尊重文化人,卻怎麼會甘願聽從文化人的頻頻指責?於是,累及妻兒老小,成全了自己的儒者名聲。

  還有檄文專家陳琳,只因,他先在何進敗後,投董卓,後見董卓不可靠,又改投袁紹,然後幫袁紹罵曹操,被曹操抓捕後,又幫曹操罵袁紹。於是不管是同時代的,還是現如今,很多人都覺得他丟了文人的氣節。但想來,他心裡也是苦的吧,不然又怎麼會寫出“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這樣的一句詩,暗含著心酸與無奈呢?

  阮瑀,生了一人比自己有名氣的兒子,叫阮籍,但父子倆截然不同的兩種性情。阮籍放浪形骸,散漫自由。而阮瑀則謙沖隨和,連寫檄文都寫得溫文爾雅。但同樣,父子倆都不願意將自身陷入朝堂之中。礙於聲名在外,總有人對他們許以高官,阮瑀在推辭不脫後,只好接受,但他能做到雖身在其中,卻又似遊離在權勢之外。阮籍則是將自身處在灰白地帶,不偏幫不得罪。

  《晉書》中,將竹林七賢分為兩類:阮籍、阮咸和嵇康,劉伶、山濤、王戎和向秀。我知道,因為前三者,是對政權鬥爭的反對派,後四人,是向當權者做了妥協。但我覺得,只單純的這麼劃分,又有點以偏概全了。阮籍和阮咸,都是將自身隔絕在政權之外,他們看不慣當朝的黑暗,所以選擇不接受不拒絕,選擇獨善其身。而嵇康和劉伶,同樣是因為心灰意冷而選擇佯狂,前者看得透徹卻忍不住心中憤慨,於是一曲《廣陵散》,慷慨赴死。後者看得透徹也想得明白,於是真正做到了灑脫自在。而山濤、王戎和向秀,同樣是官做的很大,但又有些不同。山濤是曾被嵇康寫了決交書的,但卻同時也被嵇康託孤於他,而他也的確做到了,不僅保住了嵇康的兒子嵇紹,也在政治鬥爭中,為天下名士爭取了一席之地。王戎,其實活得很真實,他喜歡自由自在,同時又能接受新的社會秩序。人都說他失了竹林七賢的氣節,但他最後在追兵的鋒刃下,談笑自若,從容淡定,又豈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向秀,一邊是死亡的威脅,一邊是利益的引誘,一邊是自由和高風亮節,一邊是生存。他一邊迷惘著,一邊在自己厭惡的政治鬥爭中掙扎。我想,他們應該都會懷念,曾經在竹林裡,一起喝酒品茗,賞詩論曲,可仰天長嘯,可袒胸醉臥,快意人生的日子吧。

  謝安,據說長得很是俊秀,年少時書法、玄學等,涉獵甚廣,尤其擅長清談。但無意於功名,加上家族中已有多人位居高官,足以庇護一家,於是他專心在家教育下一輩(還教出了一代才女謝道韞),養成了從容自在的心性。後來40歲左右,家族勢力漸弱,他無奈只好出山從官。但很快,他便進入權勢中心,而後步步為營,拯救搖搖欲墜的東晉。於是有了尚書僕射王儉說:“江左風流宰相,唯謝安一人而已。”

  書中還講了很多其他的名士,我能記得並整理出我自己的感觸的,只暫時這些了。

  時局的動盪,讓人們每天在戰爭、饑荒、瘟疫中不斷輪迴,死亡也成了常事。這些環境,成就了那些名士,卻也困住了他們。有人看開了,於是活得肆意灑脫,有人看不開,於是沉浸在不安中。有人看不過,於是反抗於是死亡,有人順從了,於是在政治中或獨善其身,或沉淪權勢。唯選擇不同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