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實驗心得體會

診斷學實驗心得體會範文

  診斷學實驗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診斷學實驗心得體會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診斷學實驗心得體會1

  跟隨楊教授幾個月的學習,診斷學基礎這門考查課今天以考試的形式結束了。一看到試卷,進行瀏覽時,感覺考得很基礎,幾乎沒涉及到疾病的病理機制,很顯然老師體會到作為我們這一批定點培養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想給我們太多為難。

  一開始看到診斷學這本書,第一印象就是好厚、太厚了!老實說,學習診斷學是很有難度的。因為要理解並記憶的內容特別多。我很慶幸我們遇到了一個好老師,讓我在學習過程中越來越覺得診斷學是一門非常實用而且有趣味的課程。我深深體會到,每當懂得一個可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疾病相關知識時,會很有成就感。

  診斷學是運用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疾病進行診斷的一門學科。診斷學分為六篇,分別是症狀學診斷,檢查診斷,實驗診斷,器械檢查,影像診斷,病例與診斷方法。可能是由於時間的原因吧,今年影像診斷就沒有學習。

  症狀診斷包括問診和常見症狀,問診是診斷疾病的第一步,所以很重要。症狀學的學習是我們能出不學習會分析症狀的病因,產裝置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和鑑別的要點。

  體格診斷主要是體格檢查,其檢查的基本方法是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體格檢查具有很強的技術性,是臨床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所以楊老師給我們增加了操作實驗課,從這裡可以體會到楊老師的良苦用心。

  實驗診斷臨床包括:

  1、血液檢查;

  2、骨髓細胞學檢查;

  3、血栓與止血檢查;

  4、尿液和腎功能檢查;

  5、臨床化學檢查;(含各種蛋白、糖、脂等成分的檢查)

  6、臨床免疫學檢查;

  7、臨床病願學檢查;

  8、臨床細胞遺傳學檢查;

  9、體液、分泌物和排洩物檢查。

  我認為實驗診斷必須注意:當實驗結果當實驗檢查結果與臨床其他表現不符時,必須結合臨床資料全面分析或進行必要的複查。

  器械診斷主要學習的心電圖,對於心電圖的學習我認為只有知道並掌握正常的心電圖才能更好的學習掌握疾病或異常時的心電圖。

  對於病例的學習,老師介紹了病例的書寫格式,內容,要求,及病歷舉例,診斷方法,步驟,內容,及臨床意義。

  雖然這門課程考試結束了,但對於即將作為醫生的我來說卻遠遠沒有結束,只是一個知道的開始,但到臨床時還是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學習。

  診斷學實驗心得體會2

  1.最好在學過了《正常人體解剖學》 《生理學》《病理學》後,再來學習《診斷學基礎》。西醫學的各門為加深對《診斷學基礎》的理解,課餘時間還應對前期課程的有關內容進行復習,以達到基礎與臨床聯絡、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2.學習過程中須補充某些基礎知識的不足。因為《診斷學基礎》是建立在如生物學、解剖學、生理學、微生物與寄生蟲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基礎上的。即使考過了《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後,要學習《診斷學基礎》也還沒有生物學、微生物與寄生蟲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3.考試後,再來學習西醫課程,他們很多時候把記中藥藥性、方劑歌訣的方法來學習西醫課程,這是一個學習方法上的錯誤。因為《診斷學基礎》似乎還沒有現成的歌訣。學生應當根據大綱要求,識記的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領會的內容應當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幫助理解;應用的內容應當真正會應用。讀書的時候,變記住“是什麼”為明白“為什麼是這樣,這就是正確的學習方法。如果能讀出課本中字面上沒有但實際上包含有的意思,那就更上一層樓了。在理解基礎上記憶,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循序漸進、步步為營。《診斷學基礎》的內容多、涉及的知識面廣、要記住的名詞概念、參考值、臨床意義就相當多,對很多學生來說都感到困難。有的'學生習慣於把一本書讀完後,臨考前再來抓緊時間複習,然後應考。這種辦法對付某些內容少、自己熟悉的課程是行之有效的,可對付《診斷學基礎》的考試卻不行。學習時應當分階段學習,學習完後先總結歸納,然後做每章後面的練習題來檢驗自己的熟悉程度。如果能夠達到大多數練習題都對,則需要找出題做錯的原因,然後繼續學習下一章。如果多數練習題都做錯或者雖做對但是不知道對的道理,則應當重新學習直到完全弄懂為止。每一篇學習結束後應當有小結,抓住這一篇的主要內容。臨考前再來一個總複習,這樣考及格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5.學習《診斷學基礎》的另一特點是必須熟練掌握臨床診斷的檢查方法,尤其是大量的體格檢查法,而這些方法和眾多的體徵絕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掌握的,它不僅是技術性的、而且也是藝術性的。為達到熟練掌握各種體格檢查法,必須在自己身上或同學之間反覆練習正規、系統的檢查法,熟能生巧、學有所成。只有熟悉了正常狀態後,才能更好地認識病態變化;正常與異常比較,使知識鞏固、理解透徹、體會深刻。《診斷學基礎》的教學方式與基礎課有很大不同,除課堂教學、實驗課外,大量的教學活動應在醫院中進行。例如,病史採集,肺部噦音、心臟雜音、肝臟腫大、腦膜刺激徵等眾多的體徵只有從病人身上才能真切的認識到和體會到。當然,有臨床醫師言傳身教,對上述的病史採集、體格檢查法和體徵可能會有更加深刻體會。如不具備這些條件,也可以買相關的體格檢查圖譜、錄音、錄影、光碟等資料,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6.學習《診斷學基礎》,除必須掌握診斷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檢查方法和思維程式外,還必須善於同病人交往,取得病人的信任與合作。因為病史採集、各種體徵都要從病人身上去體會,這需要病人的密切配合,而病人常常不願意讓見習、實習的學生給他作檢查。如果學生不能正確處理與病人的關係,即使有老師帶著去採集病史、體格檢查,病人也會拒絕見習醫生的詢問和體格檢查。因而處理好與病人的關係就十分重要。只要我們做到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一切從病人的利益出發,關心體貼病人,同情和愛護病人,以此為出發點,就一定能處好與病人的關係。在體格檢查、診療操作等過程中,切勿增加病人的痛苦。

  7.以學習教材為主。要對教材仔細閱讀,對大綱中要求識記、領會、應用的內容一定要認真識記、領會和應用。對不懂的部分,尤其是輔導叢書上指明的重點內容應當對照教材閱讀,因為這些內容都可能是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要正確處理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的關係,努力將識記、領會同應用聯絡起來,把基礎知識和理論轉化為應用能力。在全面學習的基礎上,著重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8.全面學習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要正確處理重點和一般的關係。分,但考試內容是全面的,而且重點與一般是相互依賴的,不能截然分開。應當把重點學習同兼顧一般結合起來,切忌孤立地抓重點,更不能把精力放在猜題、押題上。 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一套較好的學習方法,如果你沒有比較有把握的成熟學習經驗,上述方法不妨一試。每一個正確的認識都需要“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臨床醫師必須在反覆的.醫療實踐過程中,逐步學會臨床思維方法、檢查技術,不斷接受新事物、新理論、新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的診斷水平。在學習方法上,也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特點不斷摸索、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診斷學實驗心得體會3

  診斷學基礎是論述診斷疾病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一門課程,其基本理論是研究診斷疾病的原理和建立診斷的依據,基本診斷方法包括症狀診斷、檢體診斷、實驗診斷、器械檢查及影像學診斷等。診斷學基礎是連線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樑課程,是臨床各科的基礎,也是醫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一、診斷學基礎的內容

  1.症狀診斷(symptomatic diagnosis)

  2.檢體診斷(physical diagnosis)

  3.實驗診斷(laboratory diagnosis)

  是透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方法對患者的血液、體液、排洩物、分泌物、組織細胞等標本進行檢查,以獲得疾病的病原、病理改變或器官功能狀態等資料,再結合臨床進行全面分析的診斷方法。

  學習實驗診斷必須以症狀診斷、檢體診斷為基礎,重點掌握各項實驗檢查的參考值及臨床意義。

  4.器械檢查(instrument examination)

  如心電圖、肺功能和各種內鏡檢查等。應重點掌握各項檢查的應用範圍及診斷價值,逐步學會常用檢查方法的操作規範。

  5.影像診斷(imaging diagnosis)

  包括超聲診斷、放射診斷、放射性核素顯像診斷等,隨著新技術、新裝置的快速發展與臨床應用,影像診斷的價值已越來越突出,已成為一門專門學科——影像學。本書重點介紹影像診斷的常用檢查手段及臨床意義。簡要介紹某些新技術、新裝置的臨床應用。

  二、學習要求本課程的學習要求是:

  ①能獨立進行系統問診,掌握常見症狀的病因和臨床意義。

  ②能以規範化的手法,系統、全面、有序地進行體格檢查,掌握常見體徵的臨床意義。

  ③掌握臨床常用實驗室檢驗專案的適應證、參考值和臨床意義。

  ④掌握心電圖檢查的適應證及操作,熟悉正常心電圖和常見異常心電圖的特點及臨床意義。掌握肺功能檢查及內鏡檢查的適應證。

  ⑤掌握影像診斷的適應證,熟悉或瞭解其正常表現和異常表現的臨床意義。

  ⑥能書寫出符合患者客觀實際的、規範的完整住院病歷。

  ⑦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必要的實驗室及其他檢查資料,進行分析,提出初步診斷。

  第二章常見症狀

  【導學】

  1.掌握髮熱、咳嗽與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難、嘔血、腹痛、黃疸、抽搐、意識障礙的病因、臨床表現及特點、伴隨症狀及問診要點。

  2.熟悉發紺、心悸、水腫、噁心與嘔吐、便血、腹瀉、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皮膚黏膜出血、頭痛的病因、臨床表現及特點、伴隨症狀及問診要點。熟悉主要症狀的發生機制及診斷思路。

  3.瞭解發紺等10個症狀的發生機制及診斷思路。

  本章僅介紹臨床常見症狀,每個症狀重點闡述病因、發生機制、臨床表現及特點、伴隨症狀、問診要點及診斷思路。

  第一節發熱。當機體因致熱原作用,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產熱過多、散熱過少,使體溫超出正常範圍時,則稱為發熱。

  【病因】

  發熱的病因很多,臨床上可分以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而以感染性發熱最常見。

  1.感染性發熱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細菌、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真菌、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不論是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區域性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引起發熱。

  2.非感染性發熱

  (1)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因組織細胞壞死物質吸收所引起的發熱亦稱為吸收熱。常見於:

  ①機械性、物理性或化學性損害,如大手術後、內出血、大面積燒傷等。

  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的心、肺、脾等臟器梗死或肢體壞死,如急性心肌梗死後發熱。

  ③大量組織壞死及細胞破壞,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應等。

  (2)抗原-抗體反應:如風溼熱、血清病、藥物熱、結締組織病等。

  (3)內分泌與代謝障礙: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嚴重脫水等。

  (4)皮膚散熱減少:如廣泛性皮炎、魚鱗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引起的低熱等。

  (5)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因物理、化學、機械及感染等因素直接損害體溫調節中樞,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發熱,稱為中樞性發熱。常見於中暑、安眠的藥中毒、顱腦出血、外傷、炎症等。

  (6)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因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影響正常的體溫調節過程,使產熱大於散熱,體溫升高。此發熱一般為低熱,稱為功能性發熱。

  【發生機制】

  發熱的發生機制可以分為致熱原性發熱和非致熱原性發熱兩大類,前者在臨床上常見。

  ○1.致熱原性發熱發熱啟用物包括外致熱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體內產物。外致熱原如細菌、病毒、真菌等,以及細菌毒素、炎症滲出物、無菌性壞死組織等;某些體內產物是指抗原-抗體複合物、某些類固醇產物等。這些發熱啟用物透過啟用產內生致熱原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白細胞),使之形成和釋放內生致熱原而引起發熱。

  ○2.非致熱原性發熱:

  ①體溫調節中樞直接受損(如顱腦外傷、出血、炎症、中暑、中毒等);

  ②產熱過多(如癲癇持續狀態、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或散熱減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