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通用20篇)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
心得體會的寫作方法
(一)簡略寫出自己閱讀過的書籍或文章的內容,然後寫出自己的意見或感想。明確的說,就是應用自己的話語,把讀過的東西,濃縮成簡略的文字,然後加以評論,重點的是(著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
(二)將自己閱讀過的文字,以寫作技巧的觀點來評論它的優劣得失、意義內涵,看看它給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應用原文做導引,然後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我們可以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做為引導,然後發表見解。
(四)先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感想,然後引用讀過的文章來做印證。
(五)將讀過的東西,把最受感觸、最重要的部分做為中心來寫;也可以把自己當做書中的「主角」來寫;也可以採用書信的方式來寫;更可以採用向老師或同學報告的方式來寫。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通用20篇)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通用2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1
在科學研究上,袁隆平是一個特別認真特別嚴謹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豁達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著就應該輕鬆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輕鬆愉快的一劑良藥。富於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維敏捷,才華出眾,胸襟開闊,為人隨和。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與袁隆平在安江便認識,之後又寫過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與老伴到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臨別時留影紀念,他是一位譽滿全球的大科學家,我自然讓他站在中間。他開玩笑地說:“這不是第三者插足嗎?”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平的幽默,是一以貫之的。
當年,他在安江農校當老師的時候,一時找不到抹布,就扯著衣袖擦黑板,這一舉動自然引起學生哈哈大笑。袁隆平正色地說:“笑什麼,愛因斯坦還拿美元支票當書籤呢?”
袁隆平喜歡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釦子掉了不補,皮鞋髒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給他取了渾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潔的意思。這個渾名是一個叫李效牧的老師取的。李效牧是個快活鬼,那時候興學“蘇聯老大哥”,便給他取了個渾名叫“扁腦殼夫”。有位姓曾的老師寫文章愛帶之乎者也,袁隆平就給他取渾名叫“曾員外”,有位姓曹的老師愛哼京戲,便取渾名“曹孟德”。他們之間不稱呼姓名或某某老師,而是以渾名取樂。
袁隆平才華橫溢,愛好廣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還愛打麻將。打麻將不帶“彩”而是鑽桌子,袁隆平輸了照樣鑽。他有時手氣不好,連連失手,鑽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說,這回就免了吧!袁隆平不領情,照樣鑽,做為一個工程院院士、著名科學家,打麻將鑽桌子,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只是現在年歲老了,鑽桌子有困難,改為別的方式,再不鑽桌子了。
吸菸,是目前威脅著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全國菸民達三億。對此,袁隆平來個反話正說,總結了抽菸七大好處:友誼的橋樑(人與人交往的媒介);靈感的源泉(啟用思維和靈感);寂寞的伴侶(抽菸排除寂寞);“非典”的剋星(煙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藥(煙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徵(如果抽菸的人不想抽菸說明身體不行了);納稅的大戶(國家一部分稅收來自菸民)。袁隆平的一席話,讓人覺得他是在宣揚抽菸有益,錯了,這是他賣關子,最後的結論是:“弊大於益,我不吸菸。”
說起給孩子取名,袁隆平也與眾不同,袁隆平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漢,他生了三個兒子,按他的說法是“單一品種”。大兒子小名叫“五一”,二兒子小名叫“五二”,三兒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隊行進的口號,只是老四缺席,到了“三”就劃了個句號。而到孫輩,名字也都是袁隆平取的,大孫女生下來前幾天接連下雨,生下的當天,雨過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個孫女是農曆“雨水”節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平得意地說:“晴是太陽,清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茁壯成長。”在給孩子取名上,他沒有忘記農業,也沒忘記“幽”一“默”。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2
袁隆平,一個研究雜交水稻近半個世紀、還在繼續研究的傑出科學家,一個做著“禾下乘涼夢”、把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作為畢生理想的可敬知識分子,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爭相學習的物件。自主創新的春天已經來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號角已經吹響,學習袁隆平同志先進事蹟,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意義。為此,農村司、農村中心黨支部向科技部全體黨員幹部發出如下倡議:
一、學習袁隆平同志,就是要矢志民生,不斷堅定理想信念。把思想統一到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上來,把行動統一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科學發展和和諧發展的偉大實踐上來,把個人發展統一到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的需要上來。拓寬視野,放眼全球,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和國際觀,在科技管理的本職崗位上,努力落實構建和諧世界的戰略構想。
二、學習袁隆平同志,就是要執著創新,不斷完善宏觀管理。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建設創新型國家呼喚不間斷的管理創新。要以仁者的胸懷、勇者的膽識、智者的頭腦、志者的堅韌,不辭艱辛,不懼困難,勤於探索,勇於創造,適應轉變政府職能需要,不斷開拓宏觀管理新局面,推動自主創新事業不斷攀登新高峰。
三、學習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求真務實,不斷改進工作作風。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使我們的思維不落後時代,部署不脫離實際。堅持科研方向從需要中來,科研成果到需要中去,把科技發展的節奏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有機結合起來。堅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斷提高調查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不斷的創新實踐中提升自我。
四、學習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淡泊名利,不斷健全廉政人格。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把榮辱作為個人道德抉擇的標準,弘揚時代精神和先進文化,為當為之事,拒絕腐化墮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責任和付出作為個人價值抉擇的重要內容,陶冶人文情操,培養健康情趣,甘於奉獻。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權力觀和利益觀,堅持自警、自勵、自省、自重。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3
他執著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卓越貢獻。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農民朋友眼中的“當代神農”,離我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電影《袁隆平》透過再現袁隆平進行雜交水稻研究並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集中表現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當代知識分子胸懷祖國、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
袁隆平,為了實現綠色的夢,為了科學上的突破,為了解決饑荒的恐懼。他埋頭苦幹,不畏艱辛。他堅定、執著、飽含著激情,他立志要讓載著生命根源的種子,長出累累的稻穗,養活一雙雙飢餓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過50多年風雨的艱辛,雜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為了一個“人類沒有飢餓的未來”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華,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為的惡意破壞,讓精心培養的秧苗毀於一旦;一次次的天災所難,讓科研程序舉步維艱。但是50多年的艱難險阻最終都在夢想的力量下低了頭,都在與夢想的較量中敗下了陣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事業的熱愛,對夢想的執著,是無論在什麼時代背景,什麼外界威脅下都不會變質的,因為他的一生在為科學研究而歌,為他的事業而唱。
袁隆平夠執著,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執著體現在以苦為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執著體現在痴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著雜交水稻;他的執著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援,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裡,用電腦算出來的,而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滴摸索總結出來的。他頂著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晝夜,從一般雜交稻研究到超級雜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學高峰攀登,為的是產出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糧食,最終取得了成功,創造了震驚中外的當代神話。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樣能甘於寂寞、吃苦耐勞、不怕失敗、不屈不撓呢?雖歷經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袁隆平最後獲得成功。支援他如此執著的是其心中牢牢堅持的“為民謀食,使人類不再忍受飢餓煎熬”的精神。
現今,他已成為國人敬仰、舉世矚目的偉大科學家,各種榮譽數不勝數,可謂功成名就。但他並沒有就此功成身退、頤養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頂草帽、一雙高高挽起的褲腿、一副黝黑且佈滿皺紋的臉龐,穿梭於鄉村原野,守候在田間地頭,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奮鬥終身”的諾言。這就是袁隆平,執著追求,持之以恆,百折不撓,淡泊名利的袁隆平。我們觀看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為為楷模,以他的精神為榜樣,向他學習,學習他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奮鬥一生。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4
袁隆平院士作為科學家,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傑出的科技人才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典範。 一是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
袁隆平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為一個學習楷模被潤色的更是一個完人。而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可以學習他什麼呢?泛泛的說學習袁隆平似乎各個方面都都可以學習,那把目標就設定成一個完人,對自己沒有什麼現實意義。我認為能夠袁隆平身上突出的精神實質就是他的事業心。他做出的貢獻之大可以造福全人類,而這一切的貢獻都建立在他的事業心的基礎上。至於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他個人如何愛國,愛社會,這是促成他有事業心的基礎。我們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不可能有一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不可能對國家對社會懷有同樣的情懷。但是這種背景並不能影響我也有一個同樣的事業心。每個人從事著不同的工作,並不是每個人的工作都有那樣的造福全人類的意義,但是每個人的工作對自己本身就是全部,那就是這個人的事業。這個事業的初級階段是為了安身立命、養家餬口,而溫飽問題解決了以後是否能有更高的追求呢?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投入到了共產主義事業中,是否應該有一些社會理想呢?我想這是作為我,一個普通人應該仔細思考的問題。我們每天可能只是做著普普通通的事情,想不到雜交水稻這樣宏偉的命題,但是我們做得一點點小事,如果能夠當成事業來做,對個人,對社會都會有很大的成就,每個人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事業。我現在從事環保行業的工作,可以說是大事業中的一個小角色。也許我沒有機會去做袁隆平那樣重大的專案,獲得舉世矚目的成果,但我有很多機會完成眼前的小專案,小成果。而這今天的小,對於我來說,就是我的事業的全部,誰能說不是以後做大的基礎呢?所以學習袁隆平精神,我覺得,從現實意義出發,應該落實到自己從小事做起。
作為一名工程技術人員,應從袁隆平的成功道路上得到點啟示,從基礎的工作中尋找自己事業的起點,從點滴的努力中搭建自己事業的高塔。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5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世界級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曾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化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此外,他還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次國際獎勵。
他培育的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產的稻穀相當於每年解決6000萬人的吃飯問題。有人說,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礦,怎麼挖掘都有收穫,他還是一個多面體,每個側面都值得大家學習。是啊,如今,全國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學習,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獻身精神,學習他勇於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學習他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學習他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學習他謙遜淳樸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精神不是隨便說說的,翻開那本中國感動世界,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立體真切的展現在腦海裡的,就是真實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學之前,他就立志做一個農業科學家,西南農學院正是我們這位現今的農業科學家的誕生之地。也許是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經歷的戰火與生活的艱辛讓他能夠立下這樣的志向吧。大學畢業後,他響應國家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懷大志,目標堅定的人,才會不畏懼苦,不害怕難!在20世紀60年代,在那饑荒的年代裡,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慘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歷史成為袁隆平前進道路上的動力。從此,他立志使我國農民擺脫貧困,立志向飢餓挑戰。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說袁隆平在青年時期就知道了,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業,更造福了億萬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樣的人?我想應該就是要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會有崇高的人格。所以,當我們今天學習袁隆平那麼的美好的品質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個汗霜滿衣,皮膚黝黑,真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幾歲高齡的袁老,他會告訴你:日思夜夢的東西變成現實是最高興的事。“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質疑。袁隆平的頭腦中始終裝著一個堅定的答案:我們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袁老還會告訴你他衷心希望雜交水稻這一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中國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將為全人類戰勝飢餓做出更大的貢獻。在袁隆平的帶領下,透過大家努力,雜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積種植,增產十分明顯;在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的開發工作進展也很順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終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安逸,不向組織提任何個人的要求。他對“見利而拼命,幹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厭惡。他說:“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有些人連人格也不要了,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袁隆平現在一定很高興,因為他自青年時期的理想到現在的目標,不論多苦多難,都已經成為了現實!看完全部的袁隆平傳,我們知道他的高興,不是因為身上的各種光環,而是因為他給了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的夢。
學習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個有價值的人!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6
古代有岳飛精忠報國,近代有黃繼光為國捐軀。他們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是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報效祖國,為國爭光。
以前的祖國衰弱,腐敗,任人欺負,但是有了那些懷揣夢想的中國人之後,我們的祖國就漸漸強大了起來,有了巨大的成就。
開國大典上的那一句:新中國成立了!這句話敲打著每個人的心,使每個人心中的熱血沸騰了起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當“神舟五號”發射成功後,每個人都觀看著“神五”升起的錄影,每個人都在高興著,歡呼著。
我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祖國會變得更加繁榮昌盛,更加美好,這是中國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有著一箇中國夢,那就是不再讓全國十三億人口再有捱餓的了。有一次,一個人把袁隆平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成果扔下了水井,他奮不顧身地跳了下去撿回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前我不明白,袁隆平為什麼會為了一棵小小的水稻而奮不顧身,但現在我明白了,那不是普普通通的水稻,而是他的中國夢,是他凝聚了許多汗水和希望的中國夢……
我也有著一個夢,它雖不及袁隆平的夢那樣偉大,但是卻是十分美麗。
小時候,我常常幻想自己長大以後,可以成為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可以穿著聖潔的白大褂穿梭在醫院裡,為重病的患者做手術,想象著別人叫自己“白衣天使”時的畫面,我就十分喜悅。我知道我離我的夢還很遙遠,但我會刻苦學習,努力早日使我的夢實現,我會用自己的汗水澆灌我那個美好的夢……
一個人的夢雖然渺小,但成千上萬個人的夢加起來就是非常偉大的。它就像一滴水,單靠這小小的一滴是聚不成滾滾不息的江水的,只有匯聚在一起才有意義……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7
“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在袁隆平連連獲獎載譽歸來後,有媒體的記者採訪他時問道:“對於您的貢獻,您自我作何評價”
他平靜地說:“這不是我個人的榮譽,是我們中國的榮譽,我只是一個學科帶頭人,一名代表。我講一個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參加作物遺傳與雜種優勢利用的國際討論會,並被授予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這次會議有60多個國家的600多位科學家參加,其中12位是中國人。我因為簽證的關係,遲去了兩天,在舉行儀式的頭一天午時才到。我到了後,那12箇中國人喜出望外,說,袁教師你最之後了,我們急死了,你來了之後,我們的地位就提高了。因為在5名被授予先驅科學家稱號的人之中,其餘4名都是美國人。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8
跟袁隆平很親近的人說,袁隆平穿著很隨便,一點也不講究。
有一段時間,他的購物慾十分強烈,每到星期五午時,就要到商場去購物。可他有一個“怪癖”,專挑便宜貨買,價錢高的東西他不感興趣。有一天,他與夫人鄧哲逛商場,看到貨櫃裡有打折到10塊錢一件的襯衫,他說,太便宜了,加2塊吧,12塊一件。售貨員笑著說,你這位同志真怪,人家買東西討價還價,你卻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氣買了10多件,“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的時候穿起來方便,不用擔心弄髒了。”他對夫人笑笑說。深知他生活習性的鄧哲不多說什麼,只報以莞爾一笑。
他穿的最貴的西裝,不會超過800元;他買皮鞋不會超過200塊錢,什麼義大利的“老人頭”、“鱷魚”牌等大牌服飾,他覺得這些昂貴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可是,中國頗具權威的評估機構報告稱,袁隆平的身價為一千多億。如此看來,就個人的物質財富而言,除了他腦袋裡的智慧和知識值錢,袁隆平確實是中國最富有的“赤貧者”了。
然而這位最富有的“赤貧者”對自我清心寡慾,卻對社會極慷慨、極具憂患意識,至今,他將所獲的12。5萬美元世界糧食獎的獎金,捐贈給了由他發起成立的科技獎勵基金會,以扶掖新人……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9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蹟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於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於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並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飢餓和災荒作鬥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鑽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著目標前進,永不後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樑。
我們還期待著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涼夢”成為現實,真正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10
作為奮戰在水利戰線的一員,我發自內心地讚揚袁隆平院士,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認真努力地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為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造福人民。
首先,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具有高階職稱的黨員,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做大著眼一步一個腳印。
其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透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高等教育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
再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域性著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後送傘”,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專業和院系全域性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係,全力以赴把及教學科研培養工作辦成、辦好、辦到位。
最後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著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為大學教師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為崇高的,我要儘自己全力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作為水利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縣委、局黨委的各項安排佈置,積極努力工作。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和標準來不斷督促並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11
我是高中語文老師。對於“袁隆平”三個字,自然嫻熟於心。作為一個湖南人,對於“袁隆平”這個名字,自然也是如雷貫耳。作為一個黨員,知道有一部反映科學家研究遺傳生命過程的電影《袁隆平》,那還是藉助了“學習強國”這個網路平臺。一部片長92分鐘電影,我硬是一邊欣賞,一邊做紀錄,前後看了兩天。
《袁隆平》由瀟湘電影集團投拍,前後醞釀、創作了七八年,更換了幾任作者,為的就是拍一部“有質量、有水準、不辱瀟影名譽、對得起億萬觀眾、對得起袁隆平”的優秀影片。而這部影片,最終被中宣部、廣電總局、湖南省委宣傳部列為建國六十週年重點影片。真的值得推薦。
推薦的第一個理由是,影片讓我們每一個吃著雜交水稻成長的、活命的中國人,透過袁隆平30歲至60歲階段的故事,更加真切感受科學研究的不易,科學家進行科研探索的重大意義和價值。影片以雜交水稻始祖——“三系配套”的研究為主線展開,以外國記者綠蒂對科學家的採訪為主導,塑造了一個真實生動幽默、擁有大寫人格魅力的活色生香的袁隆平形象,充分展現了科學家心憂天下、造福人類、自強不息、淡泊名利等偉大胸襟和高尚情操,將“袁隆平”這個遠在新聞裡、文字上的名字,變成了無數觀眾心目中可敬可親的具體形象,並讓世人銘記這位具有大家風範的科學大師。
透過觀影,我看到了一個在充分尊重科學的前提下開展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形象。袁隆平充分認識到“國以人為本,民以食為天”,是人類的生存法則;他充分認識到農業這個行業的限制,很多時候的雜交水稻研究,一年往往只有一兩次機會實驗(一個生長期只有一次試驗機會),且從不放過這樣的機會。湖南省農業廳那個很是器重並全力支援他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的成洪濤廳長要見他,他為了不錯過在海南的野生稻抽穗測交的時機,硬是頂撞了崔主任,拒絕了成廳長,甚至,最後是廳長親自帶著水稻專家來海南見他。
透過觀影,我看到了一個有著偉大夢想的科學家形象。在三年自然災害中飽嘗飢餓的滋味:全身浮腫,只能堅持每天上完課堂裡的理論課,然後儘量多休息以儲存體力。他進行雜交水稻的研究,的夢想是追求一個人類沒有飢餓的未來,“我的雜交水稻,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為了這個夢想,他穿著布衣,打著赤腳走在田間地頭,皮膚粗糙,渾身被太陽曬得古銅色;為了這個夢想,他把自己的床單、被套抽出來給實驗稻苗遮擋太陽,自己蓋棉絮;為了這個夢想,在學校的試驗田裡,他天天像忠誠的衛士,悉心地呵護著那株結有230粒的“鶴立雞群”高產稻穗,興奮異常,如獲至寶,並於次年把它們當成種子培育,期待著豐收的果實;為了這個夢想,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育種步伐,他告別妻子和孩子,帶著兩個助手遠赴海南,父親離世都不能盡孝……
透過觀影,我看到了一個有著博大胸襟的科學家形象。因為這種博大,在那個特殊時代,不說假話、不造假事,但並未站出來旗幟鮮明的反對,於是既堅持了真理,又保護了自己;因為這種博大,在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議,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牽連,痛苦地選擇了分手之際,也坦然放手,繼續自己踽踽獨行的科研之路;因為這種博大,就算別有用心的人對他的雜交水稻研究忌妒在心,趁著傾盆大雨之機,將他精心培育的良種毀了個一乾二淨,他在悲慟之餘,藉著沒有完全被毀滅的稻苗繼續自己的研究;因為這份博大,面對“草包學士”“科技騙子”的汙衊,面對水稻專家的冷嘲熱諷,不但沒有削弱銳氣,反而更加堅定了信念,他充滿激情地宣告:“就算撤消專案,停撥科研經費,我也決不放棄!”因為這種博大,在科學征途上,他儘可能多地培養從事雜交水稻研究的年輕人,無門戶之見,“從來都是搞五湖四海”,將自己的多年積累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同行,在研究出了雜交水稻的保持系後,將自己培育的稻種毫無保留的分發給全國各地的水稻研究專家,從而培育出了豐富多彩的“恢復系”稻種;因為這種博大,他將“為各國培養優秀人才,尤其是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人才”,當作自己一生的願望……
透過觀影,我看到了一個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科學家形象。為了雜交水稻,他“蹬掉兩隻鞋子,胡亂地捲起溼褲腿,赤腳下到禾田裡,高一腳低一腳來到七高八低的稻株中間,清點株數”這樣的鏡頭比比皆是。烈日下,他沿著田壟一行行地尋覓科研需要的雄性不育系、敗育系稻株,被太陽曬得古銅色的皮膚得了個“剛果布”外號。為尋找到目標稻株,連續16天,查看了6400多株水稻。研究入迷,走路撞電線杆,吃飯夾菜塞鼻孔。在雲南,遭遇了地震,最先從廢墟里搶出來的是稻種;在海南,晚上研讀資料,成群結隊的蚊子咬的渾身青腫,用塑膠薄膜裹身捂出熱瘡。在去往海南的列車上,師徒三人宛如孕婦——將稻種裹在肚子上,用自己的體溫給稻種催芽……沒有這種始終如一的勤勉質樸的實幹,哪有雜交水稻的橫空出世?他對著稻田抒情:我們的雜交稻田,是紅土地上最美麗的風景;那稻花,是世界上最芳香的花朵。一走在稻田上,就打心眼裡高興,美!
影片藉助經典的事例,充分展現了袁隆平院士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風範,讓國人銘記一代科學大師醉心科研、質樸無華的動人風姿。
同時,這位科學大師,還是一個專一幽默、多才多藝的普通人。他踢踏舞跳的飛揚,小提琴拉的專業。他樸素而應景的情話說的人耳根發熱,“因為有我的愛妻,我的希望不會落空”,“看著綠意盎然的田野,他告訴自己的妻子:看到這些稻田,就覺得我是它爹,你就是它們媽。”他面對艱難的豁達讓觀眾動容,在自己掉進泥沼澤命懸一線最終獲救後戲稱“雜交水稻搞不成,閻王爺不要我”,並將自己渾身的泥漿稱作“新發明的防暑防曬霜”。他形象而幽默的專業介紹,令我們這些農業知識零認識的門外漢茅塞頓開,他給助手介紹自己的“三系”,一系是“獨身主義”,二系是“自由戀愛”,三系是“包辦婚姻”,形象真切中普及了雜交水稻專業知識,令觀眾永生難忘。
這,就是袁隆平,透過電影塑造的偉大科學家,這位發明了東方魔稻的科學家,這位創造了綠色神話的中國科學家,這位為人類戰勝飢餓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米菩薩”,這位其貌不揚、勤勞樸實的“鄉下老農”。
質樸的是外表,純粹的是內心!這樣的科學形象,純粹情懷,值得每一位受益的人去觀瞻,去牢記!
推薦的第二個理由,是電影本身樸素卻不平凡的藝術技巧,可以滿足觀眾對聲光色影的全面追求。
把袁隆平這樣一位蜚聲世界的偉人搬上銀幕、實現藝術轉換絕非易事,這對編導及每一位創作人員都是嚴峻的考驗。藝術求高雅、浪漫、科學卻務實、嚴謹,怎樣把這一對矛盾體有機的對接在一起,是擺在編導面前的艱鉅任務,也是他們所要追索的重中之重。袁隆平是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物,而作為創作者一定要擺脫概念化、公式化之窠臼,用平民化的視角來塑造他,減少人物的神話色彩,努力展示出人物真實自然而又深入人心的形象。而影片最終的呈現充分展示了編導人員的藝術匠心。
其一,影片透過現實中的袁隆平和美國記者綠蒂的採訪對話,緊扣“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始末”,用三個樂章將全片分成三段:求索、堅韌、追夢,高度概括了袁隆平艱難求索的科學研究的三個階段,凸現了漫漫求索的心路歷程,既獨立成章,又渾然一體。
其二,影片採用了一個非常浪漫的藝術手法來渲染意境,烘托氛圍。有人認為是多餘的,而我卻認為是極佳的,那就是以生命交響樂貫徹始終,用寫意、潑墨式的音樂元素結構全片。這個設計非常符合袁隆平獨特的人物特色和堅韌、豁達、開朗的情懷。讓音樂有生命,以角色的身份出演,伴隨著袁隆平一路走來。
其三,在內容上,全片分為兩個時段,過去時和現在時。這既解決了活著的袁隆平和演員袁隆平形象對接的問題,又能解決由於資金不足、不能出國拍攝,只能選用袁隆平的影像資料來彌補的缺失。請科學家來演自己,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其四,該影片講述名人故事,類似於文學作品裡的人物傳記,採用了散文體結構來敘事,我覺得是該影片最重要的創新理念。
其五,在影片色彩設定上,展現了三大色塊:綠色、藍色、金黃色,是全片的主色調。綠色源於自然、寓意深遠,和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研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袁隆平從小就熱愛大自然,綠色禾苗的出土,寓意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奇蹟。藍色象徵著藍天白雲、藍盈盈的大海,這是大自然的純美,隱喻袁隆平大海一樣的情懷。金黃色,本片中早霞、黃昏多次出現,映襯金黃色稻穗。這是大自然的美景,更是袁隆平夢想成真的收穫。三大色塊營造了一片藝術天地,拓展了想象空間和創作空間。光影是畫面造型的重要環節,必須重視。影調和色彩要和人物、自然環境有機融為一體,冷暖適宜、濃墨重彩、相得益彰。
眾所周知,袁隆平院士雖已90歲高齡,但他仍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孜孜不倦地工作。“生命不息,我將繼續追尋。為了夢想,永不停息。”這種“追夢”的偉大情懷令人折服,該影片在“真”字上做文章,在情節的自然發展中開掘出人物的真摯情感,凸現出人性中真實、燦爛的一面,突出科學研究艱難而偉大、質樸而光榮,為世界留下了一個偉岸的形象,值得我們每一個行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中國人去觀摩。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12
讓更多的人吃飽了飯”的袁隆平離開了,享年91歲。巨匠隕落,舉世哀慟。他的辭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之脊樑”,必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卓越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著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鬚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於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幹、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著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著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13
“讓更多的人吃飽了飯”的袁隆平離開了,享年91歲。巨匠隕落,舉世哀慟。他的辭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之脊樑”,必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卓越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著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鬚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於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幹、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著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著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14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農民朋友眼中的“當代神農”,“米菩薩”,離我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12月2日,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全體師生觀看電影《袁隆平》,讓我對“雜交水稻之父”有了一個更深入的瞭解,在平凡中見到了偉大。
這部影片主要講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滿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奮力跋涉,把綠色的夢想書寫在大地之上,在佈滿荊棘的實驗叢中躑躅前行,嘔心瀝血。歷經無數次的挫折與失敗,為生命中彌足珍貴的雜交水稻事業無怨無悔,傾其一生;經歷數十載的不懈探索和艱難實踐,袁隆平終於成功了!他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影片透過再現袁隆平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進行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並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表現了袁隆平心憂天下、造福人民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和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操。
有句俗話說:“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袁隆平取得這些成果不是靠運氣,而是經過一次次的實驗,一次次的探索,才使他得到回報。我想,他成功的“秘訣”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正是有了這些,袁隆平才一次又一次地攀登高峰。而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呢?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李時珍經過長期艱苦的實地調查,編寫成了《本草綱目》。
我們也要在人生的起跑線,經過“加速”到“衝刺”中展示,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就一定能發揮美麗人生!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15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後,種糧大戶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並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淨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說,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穀收穫後經烘乾、除雜後,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摺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田裡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說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付出數不清的心血。如果在這次驗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點手腳,甚至只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的1000公斤目標可能就會在現在同步實現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僅在全程遠離驗收的專家組,更主動要求驗收專家組放棄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淨出率。這樣一改變,袁隆平的成績也超過了900公斤,但總成績卻也“打折”了。
我們中國人素來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壞事可小不可大”的“傳統”。對於一個人的成績,不但能“可大”,甚至還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點水”人們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範人物出現之初少有非議,而一經歷史檢驗便難掩瑕疵。特別是如今所謂的這獎那杯更是非議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績的內容並不是那麼實在。按照袁隆平的聲望和其貢獻。別說成績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計入袁隆平的成績單,甚至國家就按照這樣一個成績單獎勵他,估計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為按照袁隆平的貢獻,他現在早已遠遠超出國家的獎勵界限了。有些所謂的院士、專家網羅他人著作,盜竊別人專利,甚至弄虛作假照樣“功成名就”,和這些精英們相比,袁隆平的成績即便是放大一點,拔高一點又算得了什麼呢?
也正是袁隆平的這種對自己成績的“打折”,也才釀造出中國科學界獨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輝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國的科學家,按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得到的獎勵足夠他有晚年享受不盡的奢華,更用不著在奔波于田間地頭,但是我們看到雖然已經80出頭的袁隆平仍然額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裡,對奢華的生活更不屑一顧。他是中國最有錢的農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艱苦環境中的一流科學家。而袁隆平卻說,要那麼多錢做什麼,那是個大包袱,背來背去。我覺得這種生活很好,搞豪華車有什麼意思,穿著豪華的衣服還有什麼鱷魚的皮帶,兩千多塊錢我從來沒有,送給我,我不要。
事實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灑脫,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對成績和榮譽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人們常說,什麼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飽就要捱餓。水稻每畝達到900公斤,就能解決全球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如果這個增產不是實打實的,就有可能還有幾千萬人捱餓。而袁隆平把這個成績“打折”,就意味著夯實了這個成績單,也就意味著不僅能保證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不會“打折”,更能夠綽綽有餘。他不僅對自己要求這樣嚴格,同時也對自己所帶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丟開一點,不怕困難,努力鑽研”。甚至提出: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第一個條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說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裡面,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出來的。這樣一種認真求實的精神,足該成為中國科學家的“座右銘”。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16
今晚本想簽到後離開,不想卻被電影所深深吸引,中午和老公聊天時說到要看《袁隆平》,聽老公的語氣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我是城裡的孩子,我從來沒有過沒東西吃的日子,父母把我照顧的挺好。看了《袁隆平》我喜歡他身上一種"正直人"的味道,一種執著的精神,一個哲學的人,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一個睿智的人。
袁隆平,男,1930年9月1日農曆庚午年七月初九,生於北平,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現年80歲。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座客教授、西南大學博士生導師、湖南農業廳下屬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九江學院名譽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他具有的精神和品質:
1、創新,是中國雜交水稻第一人;
2、時刻關心人民,他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
3、淡薄名利,如果他申請專利的話,或許他現在是中國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卻把專利無私地貢獻給國家;
4、對藝術的追求,他擅長小提琴,平時喜歡廣博群書;
5、簡樸,即使已經成為百萬富翁,他的生活依舊簡單;
6、熱愛生活,有自己的追求。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17
民以食為天。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真正解決吃飯問題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決祖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飯問題上誰的貢獻呢?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標準答案:袁隆平。他是80年代就上了歷史課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學家;他是創造水稻畝產1200多公斤神話的當代神農;他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戰鬥在科研第一線的雜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夢想嗎?他的追夢經歷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他的一個夢想是“禾下乘涼”:超級水稻個頭比高粱還高,稻穗有掃帚那麼大,稻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他這個夢想真夠高的——不但水稻長得高、產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饑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為了能讓大家都吃飽飯。他這個夢想也夠遠的,遙遠得像一個特不現實的神話。從1960年7月發現奇異的稻子,採花藥進行鏡檢,反覆種植、實驗,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種法,從14000多個稻穗中仔細搜尋出6株不育株,兩年春播、翻秋,僅有四株繁殖了兩代。1970年,他翻山越嶺跟助手到海南,終於找到“野敗”取得突破性進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的制種技術。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閒時光,忍受了多少無知無聊者的冷嘲熱諷啊!從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級雜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實研究成果的“三產四豐”工程,他風裡來雨裡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樂在其中。如今,他名滿全球,水稻畝產早超一千公斤,個人品牌價值超過千億,依然不辭勞苦在田間忙碌,追求著水稻高產的“上不封頂”。他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遠的夢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學無國界,他的另一個夢想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為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他領導的團隊為近80個國家培養了14000多名技術員,40多個國家大面積種植雜家水稻700萬公頃,普遍增產20%以上。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奈及利亞等地,因為種植他改良的雜交水稻,畝產從每公頃3噸增加到10.8噸!他還牽掛著吃大米全靠進口的賴比瑞亞,每年花掉兩億美元,國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廣雜家水稻,讓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為長期在泥裡水裡穿梭,不用特意健身減肥照樣健康。他身家千億照樣開幾萬塊錢的車僅為代步,甚至穿著20幾塊錢的衣服。他根本沒心思對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幾億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為吃飯發愁,這種普濟眾生的快樂是任何吃穿、豪車別墅都無法比擬的。他九十高齡依然躊躇滿志,一息尚存追夢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時間追求夢想,高遠的夢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價值。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18
袁隆平的形象可謂“幾十年如一日”的“農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駝,小平頭,一身過時衣,兩腿爛泥巴。但也就是他,獲得了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證書和500萬元的高額獎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獲獎,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他不僅僅攪動了人們對科學家的好奇,更引起人們對大獎的產生以及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關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雜交水稻“南優2號”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水稻平均增產20%,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38億畝,增產稻穀3600億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兩系法雜交水稻生產應用,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5000萬畝,平均產量比三系增長5%—10%,續寫“東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級雜交稻”達到農業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標,突破日本專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論極限產量,被全國400位院士評選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的第一項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一隻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說,他此刻最大的心願是利用基因技術育出畝產800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目標是2005年實現大面積推廣。
他先後獲得了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飢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等八項國際獎。
他的成果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並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19
袁隆平,平頭小臉,其貌不揚,土裡土氣。你想不到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而正是這個顯得有些平凡和土氣的老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蹟——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裡播種著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穫的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
是怎樣的力量把一個人的命運緊緊聯絡並且積極影響著16億人的命運呢?又是一種怎樣的力量促使著袁隆平年輕時違背母親的意願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促使他執著於雜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終走向成功的呢?
“知識+汗水+機遇+靈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縮寫。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從一棵天然雜交稻開始,袁隆平開創了水稻育種的新歷史。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的英雄,也是有著世界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他獲得的一系列國際獎勵可資證明。若回答“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沒有哪位科學家比袁隆平更有資格回答了。
關於超級雜交水稻,不善言辭的袁隆平有著講不完的故事。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以“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作了精闢的回答,並且還講了一個故事。
從“1953年到1966年,我在農校一邊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每年都去農田選種。從野外選出表現優異的植株,找回種子播種,看它第二年的表現,這樣來篩選具有穩定遺傳優異性狀的品種,這稱為系統選育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1962年,我在一塊田裡發現一株稻鶴立雞群,穗特別大,而且結實飽滿、整齊一致,我是有心人,沒有放過它。第二年我把它種下去,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穫,不料大失所望,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這時候一般人感到失敗就放棄了,我坐在田埂上想為什麼失敗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分離,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量來計算,畝產能達到1200斤,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發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勢,我為什麼非要選育純種呢?從此我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
誰能夠想象到,一個關係著16億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偉大的探索與成功,就這樣由袁隆平的一個意念而開始並最終誕生了。
為了雜交水稻,袁隆平幾乎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知識、汗水、靈感、心血,沒有什麼不是為了那夢寐以求的雜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階段,為了獲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連續兩年的酷暑季節頂著烈日大海撈針般地尋覓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和附近生產隊的稻田裡,在前後共檢查了4個常規水稻品種的14000多個稻穗後,終於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身體的勞累還在其次,學術界權威的質疑與反對,使袁隆平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當時學術界流行的經典遺傳學觀點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許多不良的因子已經被淘汰,積累下來的多是優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會退化,雜交也不會產生優勢,從而斷言搞雜交水稻沒有前途,甚至說研究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然而無論是科學道路上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為的干擾、破壞,所有的磨難都無法動搖袁隆平執著的夢想。他堅信實踐才是真正的權威,火熱的生命加上知識的力量能夠改變一切。
1966年,經過兩個春秋的艱苦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後,袁隆平把獲得的科學資料進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寫出首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權威雜誌《科學通訊》第4期發表。這篇論文的發表,標誌著在國內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的先河,這不僅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水稻育種課題的啟動,而且開創了一個劃時代的嶄新的研究領域。在隨後的30多年間,他在雜交水稻這個領域始終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一個,他創造的雜交水稻神話一個接一個。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解決了35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識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圓了華廈民族幾千年都在渴盼的夢想,寫下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神話。
1999年6月,“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昭示著高科技與資本的緊密結合,將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對於科技與知識的力量,怕是鮮有人能比袁隆平有著更深切的認識了。
假設我們的超級稻大面積推廣時“1畝平均增產400斤,推廣1億畝每年就可以增產糧食400億斤,相當於目前國內一箇中等省份一年的糧食總產量。而我搞超級稻研究,只需要國家1000萬元的投資。所以科技進步產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麼,水稻畝產提高的潛力到底還有多大呢?我跟你講,潛力非常大。在理論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對地表太陽能的利用率可以達到5%。目前全國水稻的平均畝產為800斤左右,只相當於利用光能的12%,透過科技進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論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著畝產翻番。我們的超級稻成功並推廣後,預計可使全國水稻平均畝產增至1200~1300斤。現在我的學生們,年輕的一代的科研人員技術手段更先進了,開展分子水平的育種,效率更高。展望一下,達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時16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就解決了。你說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夢,誕生於兒時那片美麗的園藝場, 然而,回眸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可能誰也無法想到,他之所以會如此義無反顧的選擇以農業作為自己奮鬥一生的事業,竟只是緣於兒時感覺到的剎那間的美麗。
袁隆平人物事蹟心得20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溫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著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著樸素。話並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裡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著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說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裡?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裡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位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說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著世界,關注著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著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