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精選15篇)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要用到事蹟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事蹟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範事蹟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歡迎大家分享。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1

  袁隆平院士作為科學家,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傑出的科技人才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典範。一是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

  袁隆平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為一個學習楷模被潤色的更是一個完人。而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可以學習他什麼呢?泛泛的說學習袁隆平似乎各個方面都都可以學習,那把目標就設定成一個完人,對自己沒有什麼現實意義。我認為能夠袁隆平身上突出的精神實質就是他的事業心。他做出的貢獻之大可以造福全人類,而這一切的貢獻都建立在他的事業心的基礎上。至於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他個人如何愛國,愛社會,這是促成他有事業心的基礎。

  我們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不可能有一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不可能對國家對社會懷有同樣的情懷。但是這種背景並不能影響我也有一個同樣的事業心。每個人從事著不同的工作,並不是每個人的工作都有那樣的造福全人類的意義,但是每個人的工作對自己本身就是全部,那就是這個人的事業。這個事業的初級階段是為了安身立命、養家餬口,而溫飽問題解決了以後是否能有更高的追求呢?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投入到了共產主義事業中,是否應該有一些社會理想呢?

  我想這是作為我,一個普通人應該仔細思考的問題。我們每天可能只是做著普普通通的事情,想不到雜交水稻這樣宏偉的命題,但是我們做得一點點小事,如果能夠當成事業來做,對個人,對社會都會有很大的成就,每個人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事業。我現在從事環保行業的工作,可以說是大事業中的一個小角色。也許我沒有機會去做袁隆平那樣重大的專案,獲得舉世矚目的成果,但我有很多機會完成眼前的小專案,小成果。而這今天的小,對於我來說,就是我的事業的全部,誰能說不是以後做大的基礎呢?所以學習袁隆平精神,我覺得,從現實意義出發,應該落實到自己從小事做起。

  作為一名工程技術人員,應從袁隆平的成功道路上得到點啟示,從基礎的工作中尋找自己事業的起點,從點滴的努力中搭建自己事業的高塔。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2

  “讓更多的人吃飽”袁隆平91歲離開。大師隕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也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家的脊樑”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傑出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受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他發明了“三系”雜交秈稻,成功開發了“兩系”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幾十年來,他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為中國的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世界60%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是顯著的,“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學術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和挫折。無論什麼情況,他的身體裡總是流淌著祖國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裡。他還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敗、挫折。他一直埋頭苦幹,不怕吃苦,闖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麼會失敗?”一直激勵著無數科學家參與遊戲科學競賽;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也不要怕別人說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勵著青年學生勇闖創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3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參加工作50多年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先世界,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我國及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熱愛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自年輕時他就立志獻身雜交水稻事業,併為之不懈拼搏、頑強奮鬥,始終把為國家解決好“民以食為天”問題當作自己的重大責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堅定、鍥而不捨。

  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研作風。“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這充分體現了他潛心實幹的本色和求真務實的作風。“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曾經是世界經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權威和書本,20世紀60年代初,他從對“鶴立雞群”稻株的觀察中悟出天然雜交水稻的道理,從而勇敢承擔起雜交水稻研究的課題,不畏艱難,反覆試驗,終於研究成功三系雜交水稻。袁隆平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創新,帶領我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兩系法雜交水稻,使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淡泊名利、樂於奉獻的崇高品德。

  上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相關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863”專案組開展攻關,提倡團結協作,很快獲得了成果。他沒有把政府撥給的數千萬元作為自己的研究專款,而是組織起全國的協作單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還將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和世界糧食獎等獎金全部捐獻出來,設立獎勵基金,獎給為科研做出貢獻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袁隆平不僅傾心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而且長期關注世界糧食安全。在他眼中,雜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他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的追求,併為之做出了極大努力。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4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蹟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於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於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並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飢餓和災荒作鬥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鑽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著目標前進,永不後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樑。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5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後,種糧大戶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並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淨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說,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穀收穫後經烘乾、除雜後,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摺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田裡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說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付出數不清的心血。如果在這次驗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點手腳,甚至只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的1000公斤目標可能就會在現在同步實現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僅在全程遠離驗收的專家組,更主動要求驗收專家組放棄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淨出率。這樣一改變,袁隆平的成績也超過了900公斤,但總成績卻也“打折”了。

  我們中國人素來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壞事可小不可大”的“傳統”。對於一個人的成績,不但能“可大”,甚至還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點水”人們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範人物出現之初少有非議,而一經歷史檢驗便難掩瑕疵。特別是如今所謂的這獎那杯更是非議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績的內容並不是那麼實在。按照袁隆平的聲望和其貢獻。別說成績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計入袁隆平的成績單,甚至國家就按照這樣一個成績單獎勵他,估計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為按照袁隆平的貢獻,他現在早已遠遠超出國家的獎勵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平的這種對自己成績的“打折”,也才釀造出中國科學界獨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輝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國的科學家,按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得到的獎勵足夠他有晚年享受不盡的奢華,更用不著在奔波于田間地頭,但是我們看到雖然已經80出頭的袁隆平仍然額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裡,對奢華的生活更不屑一顧。他是中國最有錢的農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艱苦環境中的一流科學家。而袁隆平卻說,要那麼多錢做什麼,那是個大包袱,背來背去。我覺得這種生活很好,搞豪華車有什麼意思,穿著豪華的衣服還有什麼鱷魚的皮帶,兩千多塊錢我從來沒有,送給我,我不要。

  事實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灑脫,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對成績和榮譽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人們常說,什麼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飽就要捱餓。水稻每畝達到900公斤,就能解決全球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如果這個增產不是實打實的,就有可能還有幾千萬人捱餓。而袁隆平把這個成績“打折”,就意味著夯實了這個成績單,也就意味著不僅能保證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不會“打折”,更能夠綽綽有餘。他不僅對自己要求這樣嚴格,同時也對自己所帶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丟開一點,不怕困難,努力鑽研”。甚至提出: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第一個條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說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裡面,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出來的。這樣一種認真求實的精神,足該成為中國科學家的“座右銘”。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6

  跟袁隆平很親近的人說,袁隆平穿著很隨便,一點也不講究。

  有一段時間,他的購物慾十分強烈,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到商場去購物。可他有一個“怪癖”,專挑便宜貨買,價錢高的東西他不感興趣。有一天,他與夫人鄧哲逛商場,看到貨櫃裡有打折到10塊錢一件的襯衫,他說,太便宜了,加2塊吧,12塊一件。售貨員笑著說,你這位同志真怪,人家買東西討價還價,你卻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氣買了10多件,“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的時候穿起來方便,不用擔心弄髒了。”他對夫人笑笑說。深知他生活習性的鄧哲不多說什麼,只報以莞爾一笑。

  他穿的最貴的西裝,不會超過800元;他買皮鞋不會超過200塊錢,什麼義大利的“老人頭”、“鱷魚”牌等大牌服飾,他覺得這些昂貴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但是,中國頗具權威的評估機構報告稱,袁隆平的身價為一千多億。如此看來,就個人的物質財富而言,除了他腦袋裡的智慧和知識值錢,袁隆平確實是中國最富有的“赤貧者”了。

  然而這位最富有的“赤貧者”對自己清心寡慾,卻對社會極慷慨、極具憂患意識,至今,他將所獲的12.5萬美元世界糧食獎的獎金,捐贈給了由他發起成立的科技獎勵基金會,以扶掖新人……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7

  袁隆平,一個研究雜交水稻近半個世紀、還在繼續研究的傑出科學家,一個做著“禾下乘涼夢”、把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作為畢生理想的可敬知識分子,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爭相學習的物件。自主創新的`春天已經來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號角已經吹響,學習袁隆平同志先進事蹟,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意義。為此,農村司、農村中心黨支部向科技部全體黨員幹部發出如下倡議:

  一、學習袁隆平同志,就是要矢志民生,不斷堅定理想信念。

  把思想統一到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上來,把行動統一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科學發展和和諧發展的偉大實踐上來,把個人發展統一到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的需要上來。拓寬視野,放眼全球,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和國際觀,在科技管理的本職崗位上,努力落實構建和諧世界的戰略構想。

  二、學習袁隆平同志,就是要執著創新,不斷完善宏觀管理。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建設創新型國家呼喚不間斷的管理創新。要以仁者的胸懷、勇者的膽識、智者的頭腦、志者的堅韌,不辭艱辛,不懼困難,勤於探索,勇於創造,適應轉變政府職能需要,不斷開拓宏觀管理新局面,推動自主創新事業不斷攀登新高峰。

  三、學習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求真務實,不斷改進工作作風。

  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使我們的思維不落後時代,部署不脫離實際。堅持科研方向從需要中來,科研成果到需要中去,把科技發展的節奏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有機結合起來。堅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斷提高調查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不斷的創新實踐中提升自我。

  四、學習袁隆平同志,就是要淡泊名利,不斷健全廉政人格。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把榮辱作為個人道德抉擇的標準,弘揚時代精神和先進文化,為當為之事,拒絕腐化墮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責任和付出作為個人價值抉擇的重要內容,陶冶人文情操,培養健康情趣,甘於奉獻。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權力觀和利益觀,堅持自警、自勵、自省、自重。

  袁隆平說:“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讓我們每一位黨員幹部深入學習袁隆平同志的先進事蹟,做黨和國家的“一粒好種子”,把根深深地紮在黨和國家的崇高事業這一肥沃的土壤中,以昂揚的'精神、實際的行動、優良的作風、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8

  袁隆平有兩個心願:一是把“超級雜交稻”合成;二是讓雜交稻走向世界。

  這是袁隆平的心聲,一種博大的愛。為了實現這個心願,他從成績與榮譽兩個“包袱”中解脫出來,超然於名利之外,對於眾多的頭銜和兼職,能辭去的堅決辭去,能不參加的會議一般不參加,夢魂縈繞的只有雜交稻。

  他希望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國家自己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解決人類仍然面臨的飢餓問題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袁隆平把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稻當作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事業。他還受聘擔任了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記者離開三亞基地的時候已是4月7日的黃昏,北國還是春寒料峭,這裡已經袁隆平把記者送至路口,說:“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裡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滿載著袁隆平的夢想與希望,雜交水稻在中國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種和收穫,創造著一個個神話般的廳跡。

  世界傑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寫了一部名著,叫《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書中寫到“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降低了人中增長率。他在農業科學的成就擊敗了飢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現在,已有20多個國家引種雜交稻,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範轉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90年代以來專門立項支援在世界一些產稻國家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受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首席顧問,這些年他每年都出國指導,還派出了許多專家擔任顧問,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指導,併為這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

  從1981年至1998年,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共舉辦了38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15個以上國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員。1998年,越南和印度種植面積已分別超過了10萬公頃和20萬頃,並且取得了每公頃增產1噸————2噸的效果。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飢餓問題上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9

  20世紀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遺傳理論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國資料,學習了孟德爾和摩根的現代遺傳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透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一代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終身學習,熱愛和鑽一線,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堅守崗位。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樂於奉獻,振興中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當他人階梯的合作精神。袁隆平院士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一直著眼大局,從困難出發,考慮全域性,所以每次專案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合作攻關。

  20世紀70年代,他將研究團隊發現的野生材料毫無保留地分發給國內18家研究機構,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作為一個企業的中層管理者,應該有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啟下,傾聽大家的聲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一個合格的服務員,圍繞整個公司和部門做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為專案服務好。努力加強自身修養,打造環保行業領先形象。最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風,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自命不凡;他作風樸實,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體現了憂國憂民、造福人類、自強不息、勇攀高峰、勇於面對困難、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創新精神。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堅持和奉獻深深激勵了我。

  作為一名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並不顯赫,我們的地位並不高尚,我們的收入並不富裕,但是我們從事的職業卻極其高尚,所以我會努力實現我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激勵了我們,也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安排,積極開展各部門的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趨勢,拓寬知識面,以適應現代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裝置的質量,建設一個專案,一座豐碑。同時,還不如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員工文化體育活動,關心員工生活,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以各方面的標準,不斷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進步。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10

  在科學研究上,袁隆平是一個特別認真特別嚴謹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豁達大度非常幽默的人。

  人生苦短,活著就應該輕鬆一些,愉快一些,而幽默,就是輕鬆愉快的一劑良藥。富於幽默感的人大多思維敏捷,才華出眾,胸襟開闊,為人隨和。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與袁隆平在安江便認識,之後又寫過他不少作品,算是老朋友了。有次我與老伴到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去看望他,臨別時留影紀念,他是一位譽滿全球的大科學家,我自然讓他站在中間。他開玩笑地說:“這不是第三者插足嗎?”我和老伴不禁一笑。

  袁隆平的幽默,是一以貫之的。

  當年,他在安江農校當老師的時候,一時找不到抹布,就扯著衣袖擦黑板,這一舉動自然引起學生哈哈大笑。袁隆平正色地說:“笑什麼,愛因斯坦還拿美元支票當書籤呢?”

  袁隆平喜歡自由,散漫的生活。衣服釦子掉了不補,皮鞋髒了不擦油,因此,有人給他取了渾名叫“油榨鬼”。油榨是湖南方言,不整潔的意思。這個渾名是一個叫李效牧的老師取的。李效牧是個快活鬼,那時候興學“蘇聯老大哥”,便給他取了個渾名叫“扁腦殼夫”。有位姓曾的老師寫文章愛帶之乎者也,袁隆平就給他取渾名叫“曾員外”,有位姓曹的老師愛哼京戲,便取渾名“曹孟德”。他們之間不稱呼姓名或某某老師,而是以渾名取樂。

  袁隆平才華橫溢,愛好廣泛,拉小提琴、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還愛打麻將。打麻將不帶“彩”而是鑽桌子,袁隆平輸了照樣鑽。他有時手氣不好,連連失手,鑽了一次又一次。有人說,這回就免了吧!袁隆平不領情,照樣鑽,做為一個工程院院士、著名科學家,打麻將鑽桌子,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只是現在年歲老了,鑽桌子有困難,改為別的方式,再不鑽桌子了。

  吸菸,是目前威脅著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據統計,全國菸民達三億。對此,袁隆平來個反話正說,總結了抽菸七大好處:友誼的橋樑(人與人交往的媒介);靈感的源泉(啟用思維和靈感);寂寞的伴侶(抽菸排除寂寞);“非典”的剋星(煙中含有焦油);痴呆的良藥(煙中含有尼古丁);健康的象徵(如果抽菸的人不想抽菸說明身體不行了);納稅的大戶(國家一部分稅收來自菸民)。袁隆平的一席話,讓人覺得他是在宣揚抽菸有益,錯了,這是他賣關子,最後的結論是:“弊大於益,我不吸菸。”

  說起給孩子取名,袁隆平也與眾不同,袁隆平三弟兄,清一色的男子漢,他生了三個兒子,按他的說法是“單一品種”。大兒子小名叫“五一”,二兒子小名叫“五二”,三兒子小名叫“五三”,一、二、三、四,部隊行進的口號,只是老四缺席,到了“三”就劃了個句號。而到孫輩,名字也都是袁隆平取的,大孫女生下來前幾天接連下雨,生下的當天,雨過天晴,故取名“袁有晴”;第二個孫女是農曆“雨水”節那天生的,故取名“袁有清”。袁隆平得意地說:“晴是太陽,清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茁壯成長。”在給孩子取名上,他沒有忘記農業,也沒忘記“幽”一“默”。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11

  袁隆平院士是“雜交水稻之父”,他的“東方魔稻”,不知道養活了世界上多少人。他前前後後獲得了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未來科學大獎等諸多獎項,並且獲得“改革先鋒”稱號和“共和國勳章”等等。

  這位“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於“米”的研究,他為國家和社會乃至世界都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贏得了巨大的聲譽,按理說他這樣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自家口袋裝有多少“米”都不為過,也不會遭人非議,可他的生活或者說是他的生活態度卻僅僅願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線上,“身價1008億,卻獨愛15元襯衫”,這讓多少“聰明人”困惑和搖頭!

  細細想來,如果先生當初是為了“日進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間地頭忙碌,先生的身上有著一種強大的信念在支撐,這種信念是孜孜追求人類文明、科技進步的偉大精神,是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深深憂慮和無疆大愛,是反哺社會和人民的生動寫照,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淡泊名利、艱苦奮鬥”的詮釋,這種信念註定超越了任何物質財富!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著”,袁隆平先生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米問題已讓舉世驚歎,但他身上體現出來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糧,同樣也營養、滋潤著我們浮躁的心靈,影響著這個社會!

  袁隆平有句名言,“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他是這樣說的,而且也是這樣做的,他既是一名科學家,更像是一位農民,於是他風裡來,雨裡去,一身泥,一衣水,與大地貼的近,與百姓貼的近,更與實踐貼的近,在貼近中,有他的理想,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為了中國14億人民,他在田野裡看到了希望,實踐到了真理,獲得了民生。

  “我夢見我們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這個禾下乘涼夢,讓作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幾十年。在成功培育了超級稻和海水稻之後,袁隆平帶領他的團隊又開創了新的佳績,他們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畝產超過了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這一成果將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12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世界級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曾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化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此外,他還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次國際獎勵。

  他培育的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產的稻穀相當於每年解決6000萬人的吃飯問題。有人說,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礦,怎麼挖掘都有收穫,他還是一個多面體,每個側面都值得大家學習。是啊,如今,全國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學習,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獻身精神,學習他勇於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學習他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學習他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學習他謙遜淳樸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精神不是隨便說說的,翻開那本中國感動世界,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立體真切的展現在腦海裡的,就是真實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學之前,他就立志做一個農業科學家,西南農學院正是我們這位現今的農業科學家的誕生之地。也許是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經歷的戰火與生活的艱辛讓他能夠立下這樣的志向吧。大學畢業後,他響應國家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懷大志,目標堅定的人,才會不畏懼苦,不害怕難!在20世紀60年代,在那饑荒的年代裡,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慘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歷史成為袁隆平前進道路上的動力。從此,他立志使我國農民擺脫貧困,立志向飢餓挑戰。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說袁隆平在青年時期就知道了,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業,更造福了億萬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樣的人?我想應該就是要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會有崇高的人格。所以,當我們今天學習袁隆平那麼的美好的品質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個汗霜滿衣,皮膚黝黑,真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幾歲高齡的袁老,他會告訴你:日思夜夢的東西變成現實是最高興的事。“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質疑。袁隆平的頭腦中始終裝著一個堅定的答案:我們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袁老還會告訴你他衷心希望雜交水稻這一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中國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將為全人類戰勝飢餓做出更大的貢獻。在袁隆平的帶領下,透過大家努力,雜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積種植,增產十分明顯;在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的開發工作進展也很順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終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安逸,不向組織提任何個人的要求。他對“見利而拼命,幹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厭惡。他說:“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有些人連人格也不要了,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袁隆平現在一定很高興,因為他自青年時期的理想到現在的目標,不論多苦多難,都已經成為了現實!看完全部的袁隆平傳,我們知道他的高興,不是因為身上的各種光環,而是因為他給了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的夢。

  學習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個有價值的人!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13

  袁隆平的形象可謂“幾十年如一日”的“農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駝,一身過時衣,兩腿爛泥巴。但也就是他,獲得了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證書和500萬元的高額獎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獲獎,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他不僅僅攪動了人們對科學家的好奇,更引起人們對大獎的產生以及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關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雜交水稻“南優2號”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水稻平均增產20%,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38億畝,增產稻穀3600億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兩系法雜交水稻生產應用,到2000年全國累計推廣面積達5000萬畝,平均產量比三系增長5%—10%,續寫“東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級雜交稻”達到農業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標,突破日本專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論極限產量,被全國400位院士評選為“200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的第一項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第一隻以科學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說,他此刻最大的心願是利用基因技術育出畝產800公斤的超級雜交水稻,目標是2005年實現大面積推廣。

  他先後獲得了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英國讓克基金會“讓克獎”、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飢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等八項國際獎。

  他的成果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並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14

  首先,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具有高階職稱的黨員,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做大著眼一步一個腳印。

  其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透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高等教育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

  再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域性著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後送傘”,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專業和院系全域性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係,全力以赴把及教學科研培養工作辦成、辦好、辦到位。

  最後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著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為大學教師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為崇高的,我要儘自己全力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作為水利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縣委、局黨委的各項安排佈置,積極努力工作。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和標準來不斷督促並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袁隆平人物事蹟材料15

  您曾說,您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您窮其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研究,您讓世界數十億人民擺脫了飢餓。

  這是您離世的那天,我在海邊偶然間拍到的一張照片。一株嫩綠色的芽兒,正從沙礫中萌發。湊近一瞧,那綠油油的葉子上,還零星地掛著幾顆沙礫,在夕陽的餘暉下閃閃地發著金光。一陣海風吹過,這株芽兒便開始舞動著、搖曳著、舒展著。

  您看到了嗎?這株嫩綠色的芽兒,充滿了生機,孕育著希望。您曾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而您可知,這是誰灑下的種子?也許,這顆種子曾隨著風的律動,從您的稻田裡散落到了這裡,紮根在這片寸草不生的鹽鹼地上。您瞧,那粗壯有力的根莖,鑽開了沙礫,衝破了束縛,奮力地向上生長著。

  您看到了嗎?不遠處,一家人正沉浸在這愜意的時光裡。初夏的傍晚,陽光褪去了那份炙熱,大人們並肩坐著,一邊聆聽海浪拍打沙灘的聲音,一邊眺望著遠方的天際。您瞧,孩子們將沙子和著海水,堆成了城堡的形狀,玩累了,就鑽進父母的懷裡打起了盹……我想,假如您也能看到這幅場景,您一定會感到欣慰吧!您熱愛這片熱土,更熱愛這片熱土上的人們。

  您是一個甘於奉獻的人。您曾說,您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您不圖名,湖南省農科院院長的職位曾被您以“耽誤研究”為由給婉拒了;您不圖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獎金被您全部捐了出來。您圖的只是“想要人民不再捱餓罷了”。是的,您更是一個甘於平凡的人。

  您是一個豁達開朗的人,在參加“共和國勳章”頒授儀式前,您穿著深色的西裝,您說:“到北京去領獎,是非常莊重的一個事情,所以我要穿上正裝,紮上領帶。”周圍的人問:“您覺得自己帥不帥?”您點了點頭,又立馬“害羞”地否認:“現在不能講帥了。”您的一席話,逗得身邊的人哈哈大笑。您曾給妻子寫情書:“茫茫蒼穹,漫漫歲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牽上一隻暖心的酥手;穿越悽風苦雨,覓盡南北東西,驀然回首,斯人卻在咫尺中。”是的,您更是一個浪漫體貼的人。

  人們說,您從泥土中來,終到白雲中去。於是,我仰起頭,凝望著被夕陽染紅的天空。此時,一縷陽光從雲縫中鑽了出來,暖洋洋地灑在沙灘上。夏日傍晚的陽光,溫暖得能讓人睡去。您說,您夢裡的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那麼大……也許此刻,您正在夢鄉里酣睡。

  您聽到了嗎?千萬人的送行隊伍中,人們一遍又一遍呼喚著您的名字。袁爺爺,一路走好!願您禾下乘涼,夢裡稻香滿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