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精選15篇)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
養殖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種植業並列為農業生產的兩大支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精選15篇),歡迎閱讀參考!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1
胡奇才同志,男,36歲,中共預備黨員,大英縣玉峰鎮石盤溝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返鄉創業農民工。胡奇才思想解放,頭腦靈活,他於2016年開始進行生豬養殖,同年10月投資140萬元建立大英縣建鳳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年生豬養殖出欄1600多頭,為貧困村發展生豬養殖和農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示範帶頭作用。
胡奇才同志在發展養殖業以前,17歲就獨自一人在江蘇省常州市打工,先後涉足過很多行業,最後穩定在某廠車間上班,憑藉自己靈活的頭腦,踏實肯幹、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態度,被領導提拔為車間主任,與此同時也收穫了愛情和創業經驗。工作愛情"圓滿"的他卻一直心繫家鄉,一直關注家鄉變化,2014年石盤溝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村後,各項脫貧致富政策接踵而至,看到全縣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帶動村民致富的有利時機,他開始想:怎麼能使自己和村民儘快地致富呢?考慮到自己的現有條件(父親胡昌建是養豬能手,胡奇才從小就跟著父親養豬),他決定把生豬養殖作為發家致富的主要專案,2016年毅然決然放棄良好的打工環境,回到家鄉大膽的搞起了家庭生豬養殖,把外出打工掙到的錢全部投入到養豬事業上,在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的大力支援下,把養豬事業辦的有聲有色。為了讓石盤溝村如期脫貧摘帽,村集體經濟收入完成每年3萬元的目標任務,2016年11月,胡奇才與村委會達成協議,建立"大英縣建鳳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採取"生豬二次寄養"扶貧模式:在縣政府的支援下,在村委會、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的積極協調配合下,胡奇才爭取到縣農業農村局養豬扶貧專項資金35萬元,用於擴大生豬養殖基地建設,引入溫氏集團生豬二次寄養扶貧專案,擴大養殖規模,降低風險,代村委會每年寄養生豬400頭,每頭100元利潤,持續實施三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在胡奇才的帶領下,全村養豬專業戶達到8戶,年養殖規模達到近13000頭左右,成為玉峰鎮生豬養殖密度最大的村,引領村民掀起了專業化、規模化生豬養殖的新高潮。
村黨支部看到胡奇才務實肯幹,作風踏實,熱心於村級公共事業,喜歡為村民做好事、解難事,政治思想、品德修養較好,有較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便推薦選拔他到村委會從事村文秘工作。胡奇才很珍惜組織的信任,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紮實工作,深得村民喜愛和擁護。2017年,胡奇才積極向村黨支部遞交入黨申請書,想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過組織培養考察,2018年成為了預備黨員,2019年被村民推薦選舉為村民委員會副主任。
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和村委會幹部,胡奇才信心更足,決心更大,立下誓言一定要讓全村村民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奔小康。他常說:"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通過幾年的不斷努力,如今胡奇才已經是石盤溝村生豬養殖專家,青年致富的領頭雁。胡奇才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基本職責。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積極幫助村內的其他養殖農戶。一方面,在養殖資金上給予養殖戶幫助。胡奇才認為,只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幾年來,他經常把自己的錢借給困難家庭,引導困難農戶發展養殖業,在養殖資金上給予農戶大力支援,幫助他們走上了養豬致富之路。另一方面,在技術指導上給予養殖戶幫助。為了讓村裡更多的養殖戶掌握養殖技術,儘快走上養殖致富的道路,胡奇才主動將自己的經驗技術毫無保留的教給他們,還經常上門服務,開展農民夜校培訓,指導農戶進行科學化養殖。
胡奇才的養豬場發展到現在,基本達到了科學飼養的標準。但他總是說:儘管自己的養豬場有了一定規模,但與大市場接軌,這樣的規模還很不夠,與農民發家致富的強烈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新農村建設的各項要求相比,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胡奇才表示,要把建鳳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辦好,並幫助更多貧困戶發展養豬生產,從資金和技術上進行幫助,以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胡奇才堅信,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群眾的大力支援下,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自己的養殖事業一定會得到成功,一定會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支援!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2
位於宣城市旌德縣俞村鎮的楊墅村趙川自然村四面環山,發展養殖業得天獨厚。剛從江西某養殖基地考察學習歸來的老陳正在和產業聯盟的成員們分享他此行的所見所聞。成員們也很好學,都很認真的在聽,遇到不懂的問題大家也積極地提出來。老陳都一一為他們解答,老陳之所以對養殖方面的知識那麼瞭解,一方面是因為他常年養殖經驗的累積,另一方面與他經常參加各種培訓離不開,他的筆記記滿了厚厚的4本,不僅自己從中獲益,也為其他養殖戶提供幫助。在村民眼裡,他成了名副其實的養殖專家。
老陳既是村裡的養殖大戶,也是致富帶頭人。7年前,老陳還是村裡的貧困戶加殘疾戶,老陳家中5口人,就有三人是殘疾,也因此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在採訪中他跟我們說:我當時就是想著我不能一輩子都做貧困戶,都讓國家來養著我,雖然我的眼睛有四級殘疾,但是我的雙手和雙腳都是健全的,我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甚至是全村的生活。
兩位老人躺在床上,孩子還需要人照顧,這迫使老陳不得不決定在家鄉尋求發展。楊墅村四面環山,發展養殖業得天獨厚。村裡幫扶人員建議他就地發展養殖業,老陳決定試一試。誰也沒有想到,他這一試便開啟了他開掛似的人生。
老陳採取的是傳統放養的模式,目前養殖的品種有本地土雞、土鴨、環江香豬、皖南小黃牛等。他飼養的皖南小黃牛體小靈活,耐熱耐溫,長期在山林裡放養,食用山林雜草,所以牛的肉質細嫩,品質特別高。他飼養的雞也從來不喂飼料,都是吃苞米和雜糧。
這7年養殖他有過失敗和慘痛的教訓,他也走了很多彎路,但生態養殖這個方向始終沒有變過。他的產品質量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他養殖的小黃牛、竹林雞都不愁銷路,廣受市場熱捧,這也更加堅定了他走生態養殖的這條道路。
我想用身殘志堅來形容他是再合適不過了。他看準了養殖業,並堅持只做最原始的生態養殖,他的這一堅持就是整整7年。
透過這些年的發展,老陳的公司實現年銷售額400多萬元、利潤近100萬元。在談到他的成功時,他笑著說:我能有今天,全靠政府政策的幫扶。現在養殖這條路被我走通了,我不能忘本,我要帶領大家一起走,一起致富。
於是楊墅村產業聯盟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殘疾戶在老陳的帶領下帶走上了養殖致富的道路。老陳無償地教給他們養殖技術,指導他們養殖農場的建設,並且幫助他們找好銷路。很多人透過走老陳的老路,也賺得盆滿缽滿。在他的帶領下,大家的養殖熱情都很高漲。老陳說:他要帶動全村人致富,他要扶持至少100位百萬養殖戶。
在自己的豪言壯志的激勵下,他積極地為產業聯盟的未來想好出路。目前正在籌劃建立的養殖大棚正是老陳為產業聯盟的發展提出的新方向。他特意從外面請來了專業的大棚建設人員為大家搭建現代化的養殖大棚。大棚的建立能夠有效地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使養殖流程更加規範,帶領大家走上更加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道路。
然而,在提出建立養殖大棚之初,聯盟中的很多養殖戶並不能夠理解。本來就這樣養得好好地,也見到不錯的效益了,現在為什麼要花那麼多無謂的錢去搭建大棚。面對大家的不解,老陳把大家聚在一起,耐心地跟他們講清楚建大棚養殖的好處,並說自己先當先鋒,打頭陣,等真正看到了成效了你們再上,這才打消了大家心中的顧慮。
與此同時,老陳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楊墅村的村委會副主任。面對大家的信任與支援,他更加堅定了以產業帶領大家脫貧的信心。這些年,他的公司為村裡很多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和殘疾戶提供了就業機會,老陳待大家親如一家人,每天一起工作,一起吃飯,一起看著雞、牛、豬慢慢長大。這個過程讓大家找到了快樂,也找到了歸屬感。
說到老陳的女兒,老陳眼淚就禁不住的往下流,他說他的女兒最可憐,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沒有了活蹦亂跳的童年,看著女兒這樣,老陳不知自己在背後默默的哭了多少回。但是在他女兒面前,他展現出的總是積極陽光的一面,因此,他的女兒從小受到了他的薰陶,也逐漸變得積極陽光了起來。現在老陳已經讓自己的女兒辭去學校安排的工作,回來自己的公司,學習電商知識,為開闢線上銷售打下基礎。
從2014年他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到現在的年銷售額400萬的公司掌舵人,楊墅村村委會副主任,以及榮獲“感動宣城”人物提名候選人,“宣城好人”“自強脫貧戶”等稱號,這一個個榮譽的背後都是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與艱辛。他總是努力重新整理著自己一個又一個新身份。他更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闡述何為身殘志堅,不斷地給身邊人帶來溫暖,給社會創造價值。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3
第六屆楚雄州道德模範先進事蹟展播,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勤勞的農村婦女,她有一個幸福的6口之家,上有六旬公婆、下有11歲和5歲的兒子,她和丈夫攜手創辦了養殖場,吃苦耐勞,努力致富,她就是元謀縣養殖致富帶頭人普金鳳。
2009年,懷著一身闖勁的普金鳳和丈夫一起開始了養殖創業之路,在親朋好友們的幫助下,籌措到20萬元的資金,夫妻倆在荒地上改造出5畝土地用於建蓋規模化養殖場,還請來元謀縣的畜牧獸醫專家幫助設計豬舍,經過一年多的建蓋,養殖場於2011年7月正式投產,為了節約成本,壓縮開支,從飼料儲備、防疫消毒、圈舍清掃等所有的事情都是夫妻倆自己幹。
“我們自己一磚一瓦的建這個豬場,從建設初期一直到結束,創業很辛苦很難,她吃苦精神是相當好了。”
在養殖過程中,普金鳳逐漸摸索出一套綠色科學養豬的方法和實用技術,和父母商量後,她把自家的15畝土地全部用於種植青飼料和果樹,以豬糞還田提高田地的肥力,採取了生態有機肥的迴圈利用,每年能節約飼養成本3萬多元,同時為種植的果樹提供有機肥50多噸。
“種青飼料第一個就是改善豬的腸胃,然後青飼料餵了以後,我們養出來的豬週期會長一點,它肉質好,再一個我們種青飼料,豬糞排出來,排汙農家肥就可以拿來用種青飼料,迴圈利用,比較環保。”
普金鳳透過優質的選種、科學的飼養、精心的管理、誠信的經營以及嚴格各項防疫措施,養殖的三元雜交仔豬銷售到元謀縣元馬、黃瓜園、物茂等多個鄉鎮,生豬出欄以後還遠銷到大理等地州,由於品質保證,服務到位,每公斤價格都比市場價高出2-5元,還供不應求。
“這些年一直都買她家的豬去殺,主要是她家的豬一直都是喂青飼料,買去殺出來的肉質好,人家買去吃了口感也好。”
普金鳳說“現在存欄量就是在400頭左右,每年產出欄是1000頭左右。”
普金鳳不僅在事業上腳踏實地,勤勤懇懇,而且在生活中她孝敬父母,盡己所能的做好家裡的每一件事。
“從嫁進我家就吃得苦,吃苦耐勞,白天晝夜都在苦,對我們很好,錢這些隨時都拿給我們,沒有了就拿了。”
“不管去到什麼地方,吃什麼東西,用什麼東西,都首先想到老人在家裡面也辛苦,要給老人有一份,每天不管怎麼忙,怎麼辛苦,每一天都要回來教育小娃娃做人的道理,跟他講一些關於辛苦啊,孝順這方面的。”
自2016年以來,普金鳳一家每年養殖收入均達到100萬元以上。2016年,她和丈夫被元謀縣委評為了“元謀縣第十三屆金土地養殖能手”,成為全縣養殖致富帶頭人。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4
陳志華,1970年生,現任連城縣廟前鎮動物防疫專業隊隊長,先後獲評全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農村科普帶頭人、全國農廣校優秀學員、福建省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農村科普帶頭人、龍巖市科普志願者、龍巖市秋季動物防疫先進個人、連城縣首屆十大傑出青年、2021年度福建省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等稱號。
“老陳,我家牛怎麼了?”“老陳,快幫我看看我家雞。”“老陳,我家豬怎麼一直‘哼哼’叫?”在革命老區龍巖市連城縣廟前鎮,當養殖戶的畜禽一有什麼問題,大家總會第一時間諮詢老陳——陳志華。
說起他,鄉親們無不交口稱讚:一名普普通通的山鄉農民技術員,卻出過國、援過非,創新多種養殖新技術,帶領數百名養殖農戶科技致富,每年為養殖戶排憂解難數千次……
人人稱讚的“120”
今年52歲的陳志華,自從連城縣隔田職高畜牧獸醫班畢業後,便在廟前鎮開了間畜牧獸醫服務部,從此開始了他的服務生涯。
“老陳,我家母牛難產,快來幫我看看。”伴隨著“嘩啦啦”的雨聲,只聽廟前鎮的一位養牛戶聲音由遠及近。看著有些淋溼的養牛戶,陳志華二話沒說,披上衣服、拎起工具包,就冒雨騎車前往。由於趕到及時,陳志華一番熟練的助產搶救,奄奄一息的母牛最終平安產下小牛,幫助養牛戶挽回損失1萬多元。
無論颳風還是下雨,不分白天黑夜,只要養殖戶有急事,一個電話或簡訊,陳志華隨叫隨到。忘記吃飯、加班到深夜,對他來說,似乎早就習以為常。而這,也只是他的一小部分工作。
作為廟前鎮動物防疫專業隊的隊長,陳志華管轄著全鎮15個行政村動物防疫工作,僅是為鎮裡農民飼養的豬、牛、羊、兔、雞、鴨、鵝等畜禽注射防疫針的工作,便有5萬餘頭(只)次以上,最遠的村莊離他家有30多公里。
特別在每年4月、10月全鎮開展畜禽防疫工作期間,是陳志華最為繁忙的時候。為確保防疫密度達到100%,每天一大早他就帶著隊員入村開展防疫工作,出發時乾乾淨淨,回到家卻“臭氣沖天”,加班到深夜也是常事。
“農民需要技術服務,自己苦點累點沒什麼”。多年來,陳志輝在為當地畜、禽看病救治的同時,還堅持為養殖戶提供著防疫技術指導,諮詢解答,釋出病情或飼料與市場資訊等服務。遇到養殖戶文化低理解能力差,頭天剛講的技術要點,第二天就想不起,他就會反覆講述,手把手,一遍又一遍。因此,陳志華常被大家親切地稱作“養殖農戶‘120’”。
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村民要致富,首先靠技術”。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些理念就已經在陳志華心中萌發,並身體力行示範引領。
2001年,在陳志華組織下,連城最大的革命基點村呂坊村成立了廟前鎮第一個養殖協會——呂坊村養豬協會。同時,他還建立了全鎮的第一個“科普惠農服務站”、第一個科普宣傳欄,配置有畜禽疾病防治手冊、中草藥彩色圖冊、快速養豬法等內容,併發放DVD光碟、技術資料,使養殖戶們在輔導站或家裡就能瞭解畜、禽的各種情況及解決辦法。期間,陳志華還四處奔走,邀請省內外知名廠家的專家教授、技術人員到協會、科普服務站,舉辦科學養殖技術培訓班、科普技術講座。
為深入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推進科技養殖致富。2007年底,陳志華投入近50萬資金,興建起集科普示範、教學實踐於一體、年出欄商品豬1000多頭的標準化養豬場;2014年,他在村裡建起一個年出欄本地山羊1100頭的肉羊養殖場,並帶動本鎮和外鄉鎮的20多位養羊戶組成技術互助會。
多年來,在陳志華的幫助下,廟前鎮及周邊的新泉、朋口、文享等鄉鎮,以及新羅區、上杭縣一大批養殖戶依靠科技養殖致富。
“今天的幸福生活,可多虧了老陳的全力幫扶引領。”養羊戶張源根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在過去,他的生活貧困,住房是木板釘成,連孩子上學的費用都難以籌措。陳志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透過分析養殖前景,動員張源根養羊,並幫助擔保貸款買來22只種羊。期間,陳志華不但手把手做好養殖技術指導,還組織張源根參加科學養殖技術培訓班。如今的張源根,新房有了,生活也好了起來,還積攢了不少的積蓄。
走出國門的農技員
在長期服務群眾,為養殖戶做好養殖技術指導過程中,陳志華深深體會到知識、科學的重要性。為此,他十分珍惜學習進修的機會,先後自費參加了福建省農廣校、全國農廣校畜牧獸醫系的學習,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陳志華還將所學知識和自己的實踐技術結合起來,積極引進適宜當地發展養殖的新品種,探索適合當地畜禽生長的養殖新技術,以此帶動養殖戶更好地科技致富。
“我家的鵝現在怎麼都長不大了?”廟前村養殖戶江建斌養殖了一批鵝,可當鵝養到60多天、7斤多重後,不管怎麼精心餵養,都不見其再長大的跡象。
陳志華得知後,仔細詢問了餵養情況,並將一隻鵝現場宰殺解剖分析,發現鵝腸壁變厚,阻礙了機體對飼料營養的吸收。於是,陳志華建議調整餵養方式,補充些青草、穀糠等粗纖維飼料。此後,便長期蹲點在江建斌養殖場,不斷觀察調整粗纖維比例,進行對比實驗,摸索出最為適合鵝生長的粗纖維飼料配比,使這些粗纖維在經過小腸消化時,可以刮除小腸的沉積,使腸壁變薄,以利吸收。
在陳志華的一通“操作”後,不但養殖成本降低了30%,鵝的生長速度、肉質也提高了不少,效益增加了40%。有了成功的先例,陳志華舉一反三,又將粗纖維在動物飼養的應用技術延伸到養魚、養豬上。
多年來,陳志華深入學習創新養殖技術,先後探索、推廣牛、羊等反芻動物的驅蟲方法運用,墊料發酵在養豬業的應用等新技術,有效提升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陳志華肯鑽敢拼、服務熱心、技術紮實的寶貴品質,讓他走出了國門。2003至2004年,他被福建省農業廳(現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推薦到非洲迦納執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擔任中方畜牧水產技術員,成為了福建省科技援外小組唯一的農民技術員。
三十多年來,陳志華在“希望的田野上”無私奉獻著自己的科學知識和青春年華。他不僅是一位山鄉農民技術員,更是農村致富路上的“領頭羊”,當地的“畜禽守護神”。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5
今年三十八歲的李麗是津南區八里臺鎮的一名普通村民,就是這位莊稼漢帶領周邊150多農民成立了天津興牧聯豐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帶著村民走出一條致富路。
周邊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李麗不善言談但是心眼一等一的好,就知道悶頭為大夥辦實事兒。為了使社員掌握先進養殖技術,他自己出錢外出學習,再無償的指導社員,並定期聘請專家現場指導。2007年,李麗成立了天津興牧聯豐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李麗說:他如果說不掌握經驗,盲目去幹,有可能就會淘汰,說一句話,家纏萬貫帶毛的不算,確實這麼回事。好多就是盲目去養去,也許我有點錢我去幹去,但是乾的時候可能你不掌握技術,有可能市場就被淘汰了。所以說我覺得感覺是從養殖技術這一塊怎麼推廣,讓大家都知道掌握這技術挺關鍵的,隨著發展到07年國家形勢,就是說號召農民成立合作組織,那時候我們五個養殖戶聯合到一塊,然後成立個合作社,就註冊了這麼一個天津興牧聯豐養殖專業合作社。
為了降低養殖戶的養殖成本,2009年,李麗引進了八臺192型孵化機,單機裝蛋量一萬九千二百枚,正常出雞率百分之八十九,年孵化能力二百萬肉雜雞雛,很好地保證了雞苗的質量,為養殖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李麗用自己的裝置、技術孵化雞苗、鴨苗後,再低價銷售給養殖戶。李麗還積極組織社員參加種養殖資格培訓,鼓勵大家用科技和知識武裝頭腦,成為新時期的職業農民。李麗說:有一戶我記得最清楚,他養三黃雞,養了四五千只了,然後他自己把賣不出去了。他自己在沒找我之前,他把雞又透過自己拉打毛機把它褪出來,褪出來以後裝袋裡放了冷庫裡了,然後等到再想賣雞的時候開啟一看,雞都是綠的,就在嘛技術方面沒掌握,當時沒把雞的體溫給它降下來,我當時用冰匝一下,把體溫給他降下來以後,然後再放到冷庫裡頭,或者透過速凍放冷庫裡,那就可以把這個損失給避免了。我一想這個我知道以後我就想,這麼簡單的一個事兒。我認為它可以掌握,但是他確實他沒掌握這個技術,所以說那時候有這種意識,怎麼可以說他以後讓大夥都可以成立合作社,以後跟區農委農廣校和市農委結合,然後把我的社員組織起來一塊搞一些個培訓,然後透過他們考試,有個300多人拿到了家禽家畜的從業資格證,他們當時拿證的時候挺激動,新時期的新興的職業農民。
經過十一年的不懈努力,興牧聯豐合作社已經形成集苗、料、病、管和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建成一體化基地兩千多平方米,並且引進了珍禽養殖專案,社員也從最初的十戶迅速增加到150多戶,帶動農民近千人,合作社社員年增收超過了百分之十六,而服務範圍也已經輻射到大港、東麗等區縣的畜禽養殖戶。夫妻倆已經成了當地農民增收的引路人,也得到了農戶們交口稱讚。社員薛世虎說:
你像飼料錢不夠了,可以先賒欠,而且是集體採購。在引種等各方面,都領著我們去看,去學,這些年給我們做的貢獻可不少。
有的社員資金不足,他就提供種苗、飼料,等養殖戶賺了錢再收回成本。現在,每年李麗借給養殖戶的錢就要一百三十多萬,養殖戶們告訴記者,李麗從來都是告訴大夥,什麼時候賺了錢,什麼時候再還。合作社成員楊永華說:要如果沒他幫助我絕對沒這一片財產。你沒資金往裡投,知道這些東西賺錢,最起碼你得有本錢往裡投,以前我們一塊兒連一半的房子都沒用,透過成立合作社他開始給我們開會給我們做工作幹,有困難找他,我說豬得病了不知道怎麼死的一開始,透過合作社培訓,有問題給他喊來,,他找找獸醫給我們給解剖,該吃嘛藥,到後來摸索有點經驗了,到後來他也發展那行了,他老出去,他心都得改良了,豬為什麼得病了,血緣關係太近,給我們引進新品種,確實引進新品種抵抗力就是強,成活率越高,生長率快,那個時候就是生長週期長,這塊人特別崇拜他,上寶坻北京寧河領著我們去,到現在我們引進品種,引進種豬都沒給他錢,他說你們願意給就給,給是情誼,不給是本分,他是把發揚這樣的風格帶著我們致富,感激,人們說這樣的社長真是少。
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讓李麗感受到了養殖技術知識的更新和市場競爭的危機感。於是,他們白天忙養殖,晚上就抽時間看書、看電視,並定期到外地考察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養殖技術,並利用自己所學的技術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李麗說:我肯定是積極的去參加,在經營當中就感覺雖然說就是說在一個養殖行業中摸爬滾打,但是自身素質還是需要提高。去年的時候就報了報的中專班,中專班畢業以後我又緊跟著又報天津農學院的學歷的大專,透過學習考試,現在還在主流當中,每個星期都去參加那上課,考試什麼自身要提高,帶動起來,幫助他們的時候可能更輕鬆一些。
傳統農業“種管種、養管養”的單一模式,不僅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且經濟效益也有限。李麗積極發展種養結合迴圈農業,利用了農業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既能提高糧食質量,增強農業競爭力,又能增加耕地潛力,實現藏糧於地,保障糧食安全。李麗說:我們這幾年對老的養殖區進行了提升改造,現在養殖區的從裝置設施方面有很大提升,粗放型的養殖跟不上現代的農業發展形式。為了把養殖業做得更好,所以說引進了自動化的養殖裝置,投資近200萬元進行種養結合的模式進行嘗試,利用蓄禽糞便做成有機肥,再還原到農田當中。
李麗成立合作社的最終目的就是讓群眾得到實惠。使得合作社的凝聚力、向心力進一步增強。同時,也激發了其他農戶入社的熱情。但他並沒有滿足,對農民有了新的承諾:把天津市興牧聯豐專業合作社做成天津一流合作社,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下一步我們想就是說這種模式進一步的在我們周邊的規模比較大一點養殖服務當中進行推廣,把一些個就是說設施比較老的,並且幫助他們進行糞汙治理工程的改造,還需要改進陽養殖設施,從這一方面幫助養殖戶,讓他們和我們合作社形成整體,共同把養殖工作做好,產出讓市民放心的農產品。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6
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對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進行表彰。廣西上林縣白圩鎮光華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韋忠勇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並受邀參加大會接受表彰。
2月26日下午,進京接受表彰的韋忠勇載譽回到家鄉上林縣,當談到受到表彰的感想時,他依然萬分激動:“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源於祖國的強大,只能強大的祖國才能解決一億人的貧困問題。我從一個貧困戶蛻變成一個致富帶頭人,成為一個幫扶貧困戶的幫扶者,這是一個質的變化。‘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也是一份責任,更是更大的使命和擔當。我一定繼續努力,擴大生產規模,繼續帶動身邊的群眾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做出更大的貢獻。”
韋忠勇是上林縣白圩鎮繁榮社群肢體二級殘疾人,2016年他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光榮脫貧。近幾年來,韋忠勇身殘志堅,他透過養殖廣西山水牛致富,成立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成為了一名創業致富帶頭人,成功帶動全村34戶貧困戶共同走上脫貧致富路,他用行動書寫了身殘志堅、帶頭脫貧創業致富的感人故事。
政策幫扶 艱苦創業實現脫貧致富
2歲時,韋忠勇患上了小兒麻痺症,下肢功能全部喪失,落下了殘疾,只能靠柺杖行走。初中畢業後,不甘平庸的韋忠勇拖著殘軀到廣東、南寧打工,開三輪車、擺地攤、進工廠,只為心中的一個夢想——擺脫貧窮。2014年初,在外漂泊多年的韋忠勇帶著同樣身體殘疾的妻子返鄉創業,想安心找份事做。
“回來後我到村裡瞭解,覺得養黑山羊比較適合我們村石山地理條件。”韋忠勇說。韋忠勇夫婦倆用盡了積蓄,再向親友借錢,在山腳下建起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養殖場,買回26只山羊養殖。韋忠勇每天拄著柺杖,一步一拐爬上半山腰,呼喚著羊兒回來,摔跤、跌倒成了家常便飯。那時候,他們兩個女兒最大的才3歲,夫妻倆一邊照顧小孩,一邊照顧小羊羔,創業之路走得非常艱難。
期間,韋忠勇參加了多期養殖技能培訓,還獲得產業扶持資金6000元和“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養雞扶持,熬過了最困難的創業初期。2016年12月,韋忠勇參加粵桂兩廣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被評為“優秀學員”,開闊了眼界,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心。
從2014年到2016年兩年多時間裡,韋忠勇養殖的5批山羊順利出欄,銷售收入達到22萬多元。初嘗創業甜頭的韋忠勇,開始謀劃著要養殖肉牛,做大產業。
“2016年,我們以全縣精準扶貧政策支援力度加大為契機,及時把幼牛養殖作為主要扶貧產業,在縣領導的牽線搭橋下,我們和廣西山水牛公司合作養山水牛,慢慢地走上了養牛之路。目前,合作社牛存欄280多頭。”2016年3月,韋忠勇獲得了扶貧政策3萬元的建牛欄補助,隨後成立了上林縣白圩鎮光華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吸收10戶貧困戶以每戶5萬元貼息貸款入股。2017年,韋忠勇先後投入200多萬元建起了盛榮及光華兩個養殖場,建起了一條生態飼料生產線,年銷售成品牛70多頭、山羊180多隻,利潤達到30萬元。
“已經有34戶貧困戶參與了我們的養牛事業,到2019年底合作社累計分紅37。32萬元,每年發放給貧困戶工資將近10萬元。”韋忠勇說,沒有黨的好政策,特別是精準扶貧政策,絕不可能有他今天的好日子,立志帶動更多的貧困戶特別是殘疾人貧困戶改善生活,早日脫貧。
直面困難 帶動殘疾人脫貧致富
“殘疾貧困戶阿強加入合作社以後,他對養殖業慢慢地有了興趣,現在他在家裡種點果樹,在果樹底下養雞,有了固定的收入,然後每年在我們合作社也有固定的分紅,他現在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身為殘疾人,韋忠勇深知殘疾人創業本身就比健全人困難。他常常對自己說,要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積極扶持貧困戶脫貧,幫助殘疾人創業。
2019年,韋忠勇新建起一個1200平方米牧草加工場,年加工、銷售甘蔗尾稍稻草等農業廢棄物1300多噸,帶動周邊群眾增收40多萬元。新建牛欄900多平方米,牛存欄量296頭。預計2021年,牛出欄量達到500頭以上。2019年合作社發放入股收益金37萬多元,發放貧困戶工資26萬多元。
2016年以來,一共有34戶貧困戶透過小額信貸或者務工等方式加入光華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每年給他們固定分紅以及穩定的工作崗位,截至2019年底,全部實現脫貧。
2018年,韋忠勇以創業致富帶頭人的身份,到各鄉鎮新時代講習所開展講習活動,並參加全區殘疾人脫貧攻堅先進事蹟巡迴報告會。2020年,韋忠勇參加全國殘疾人脫貧攻堅先進事蹟巡迴報告會,宣傳黨的扶貧政策,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由於工作成績顯著,上林縣委縣政府授予韋忠勇“上林縣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前兩天,同村農戶覃春梅聽聞韋忠勇載譽而回,笑咯咯地說:“我們的忠勇哥最帥!我特別佩服他,他身殘志堅透過勤勞的雙手拼搏奮進,脫貧後帶領我們家鄉兄弟姐妹一起創業脫貧致富。如今我能在家門口找到合適的工作,過上稱心如意的生活,十分感謝他!”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勇氣去面對貧窮。我們殘疾人和健全人沒有什麼區別,只要我們有信心去面對生活,有勇氣去面對困難,我相信我們能夠和健全人一樣擁有幸福的生活。”韋忠勇說,今後他要帶動更多的殘疾貧困戶一起透過養牛產業,富起來,過上更好的生活。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7
把四年的軍旅生活變成四十年為鄉村致富奮鬥的動力來源,“最美退役軍人”王文水靠著矢志不渝的鋼鐵意志,從11粒實驗種子做起,為百姓鋪就一條百億產業的致富路。
這幾天,威海市文登區的西洋參種植基地豐收了。經過四年培育,5千多畝地預計收穫鮮參7500多噸。有這樣的收穫,全靠村裡的“致富帶頭人”王文水。西洋參種植戶顧淑華說:“不叫他我們村能這樣好?八幾年那陣人家給這麼一捧種子都值好幾百塊錢,種參也仗著跟人家學。”
64歲的退伍軍人王文水,1979年底結束4年的軍旅生活,原本有機會繼續深造或者去工廠上班,可他卻總想著為故鄉的小山村摘掉“窮帽子”,毅然決定返鄉。他說:“接受黨和部隊的教育,給我增加了很好的知識,黨是在我心中最偉大的,所以我想進步,能為社會做點兒貢獻,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快樂。”
貧瘠小山村如何致富呢?經過考察,王文水發現,附近山上土壤適合種植中草藥。經過比對,他最終買來11粒西洋參種子,在山林裡搭起草棚,做了兩年多培育試驗。然而,當他把第一批培育出的8棵參苗無償分給大家時,因為擔心種植效益低,村裡沒人看好。口子李村民王書進說:“他就發動黨員,王文水說先給你弄點參苗栽著,採了種子再逐步擴大。後期有經濟效益了,大家都覺得王文水這個人行,他是為了老百姓發家致富賺兩個錢。”
要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就得擴大種植規模。王文水要把西洋參推廣到大田裡種植,可前提是,必須進行土壤改良。於是,他跑遍鎮上各個村,尋找適合改良用的土壤。在一次檢視土質的路上,他騎著摩托車翻到溝裡,肋骨斷了三根。王文水說道:“農田土必須要改良,堅持到最後就是勝利。這是當時山上種參時候的一個記錄本,發現山上有一種資源,書名叫含磷風化土,要壓十多公分厚,一畝地得好幾百車,就這樣試驗成功了,而且產量比沒改良的要高。”
眼下,文登西洋參種植規模達到5.5萬畝,數萬從業農民實現脫貧致富。去年,他還打造了退役軍人西洋參創業培訓基地,每年幫助1000多名退役軍人就業創業。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8
部隊,把他錘鍊成為一名鐵骨錚錚的硬漢,離開部隊,他依然保持著軍人的優良品格,堅強的意志,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氣,在自主創業的道路上,他時刻在展現著一個退伍軍人特有的風采,他就是41歲的柔遠鎮李莊村村民白增榮。
白增榮,男,高中文化程度,1995年12月入伍參軍,2007年12月退伍。
退伍後,為了不讓自己閒下來且日子不落人後,他在農閒時間常到縣內務工,同時一直在縣城至周邊各縣區四處考察適合發展的自主創業之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生豬養殖發展前景較好,並且政府對於養殖業也有一定的政策扶持,於是,2008年,他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走上了養豬之路。
最初的日子裡,由於缺少資金和技術,只養了幾頭小豬,起早貪黑,精心飼養。2009年8月的幾天,發現飼養的一頭母豬身沉長期臥睡不起,經當地獸醫檢查,懷胎15只以上,相當於一般母豬產兩胎的總和,如果順利產下,這對白增榮來說,將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可是天不遂人願,偏偏生產的時候母豬中暑了,17頭死胎打擊深深打擊了他,而此時,母豬和另外2頭還活著的仔豬都撐不住了。當時他只有一個念頭:母豬死不得!他找來了獸醫,給母豬掛上了葡萄糖和鹽水,守了整整一個晚上,母豬雖然保住了姓名但仍十分虛弱,連續病了三天,不吃一點東西,兩頭存活的小豬也餓死了,就這樣他前後損失了即將到手的5000多塊錢。這時親朋好友都勸他放棄,白增榮陷入了深思……
痛定思痛,正是因為白增榮擁有軍人永不言棄的精神,他沉下心來認真分析原因,詳細擬定養殖方略,防止因養殖技術不成熟、飼養管理不精心造成大的損失。他找來幾本關於養豬方面的書,同時虛心向其他養豬技術人員和當地老獸醫請教,慢慢摸索豬的哺乳期、保育期、生長肥育期等幾個階段不同的飼養管理措施,逐步積累了養豬技術和經驗。到年底現養的豬順利出欄,純收入兩萬多,他更加堅信自己選擇的路是正確的,只要能吃苦,把學到的經驗和技術靈活運用,就一定能在養殖的路上走的更遠。
2011年4月份,註冊資金 200萬元,白增榮成立了以生豬養殖、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崢嶸養豬場,佔地5。5畝,擁有辦公用房2間(面積28平方米),生活區七間,豬舍三棟,配料房、飼料房各1間、化糞池各一處。聘請四名專業飼養員,獸醫一名,飼料加工技術人員兩名。僅僅一年時間,該養豬場的年出欄就達到1000頭,母豬產崽800-1200頭。
白增榮靠自己的辛勤勞動走上了養豬致富的道路,但他並不滿足於現狀,而是不斷的學習、外出考察,積極參加各類技術培訓班,進一步學習掌握科學養豬技術,尤其是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後,他覺得自己應該把目光投的更遠,不斷擴大自己的養豬規模,引導周圍群眾共同走向養豬致富之路。
他竭力帶動本村貧困戶一起發展養豬業,採取合作社帶,養殖場幫,帶動養豬示範戶300戶,戶均養豬20頭,可實現年利潤2萬元,帶動了村民創業的積極性,鼓勵引導他們養豬致富,終於,他從一個小小養豬戶變成了致富帶頭人。
如今走進白增榮的養殖場,乾淨整潔的基礎設施,標準化設計的豬舍、化糞池、消毒池、飼料儲存間、治療室,五六白頭小豬仔,談到未來,他說:“作為一名自主創業人員,我承受過失敗、體會過成功、收穫了經驗。我將用自己的行動見證‘我能、我行’,希望我的自主創業之路走的更遠”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9
覃美玉是白沙鎮水山村嶺一屯村民,家裡有3口人,女兒李林秋在柳州市新興工業園打工,兒子李秀昌在柳州讀中專。數年前,因家庭變故,一直在家務農的覃美玉一下子成為了家裡的頂樑柱,1畝薄田、數畝林地成了家裡三口人唯一的經濟來源,養育兩個子女的重擔瞬間壓在了她單薄的肩膀上。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前,覃美玉家主要收入來源為種植玉米、花生和養殖1-2頭豬,外面依靠女兒外出打工。收入來源比較單薄,農戶發展也沒有什麼奔頭。但是覃美玉自我發展願望也十分強烈,她積極考察市場需求,主動學習養豬技術,參加了區、鎮、村組織的'特色養殖培訓班,同時還積極籌措資金、主動向幫扶人申請援助,其發展規模養殖的所需的技術及硬體設施逐步完善。2016年引進豬公一頭,母豬2頭,養殖規模為10頭左右。2017年開始籌建養豬場,6月份初建成,規模達到300多平方米。覃美玉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困難,但她毫不畏懼,積極主動想辦法,主動向幫扶聯絡人彙報情況,獲得支援水泥、火磚等物資,價值約10000元。廠房建成後,由於資金有限,生產裝置一時不能滿足生產需求,覃美玉再次向幫扶聯絡人彙報了情況。經幫扶聯絡人協調,一批產床、料槽再次得以資助到養殖場,養殖場才開始走上正軌。
覃美玉不光在建廠上下功夫,還在研究市場需求方面下足了功課。依據市場定模式,定規模,定品種。模式上,覃美玉的養殖場有豬公1頭,母豬4頭,養殖場養殖的豬仔都是自家所產,同時還向外銷售豬花。規模上,當前養殖規模達到近50頭,依據自身流動資金、銷售渠道掌握情況。品種上,所養品種均為市場青睞品種,包括環江香豬、三元雜肉豬等優質品種。
在嚐到養殖的甜頭後,覃美玉更有信心了,她還根據水山村處在區域內最大的國有三伯嶺林場,林地資源豐富,空氣清新,富含負氧離子的特點,增加養殖林下土雞,覃美玉的林下土雞品質較高,還未出欄就已全部預售完。
覃美玉踏實肯幹、善於專研養殖技術,從自家零星養殖到建成規模化養殖場,對生活重拾信心,狀態滿滿,她的努力付出也為她的生活漸漸紅火起來。依靠自身養殖經驗,帶動周圍群眾進行養殖和擴大養殖規模以及產業規範化。向周圍群眾傳授養殖品種特點、品種選購、養殖技術,參照市場產品流通特點,把握市場動態,選用“環江香豬”、“三元雜肉豬”等熱銷產品進行養殖。因地制宜養殖林下土雞。由於自身技術過硬與當地政府的支援,家禽畜牧產量高,質量好。還未出售就被當地收購商預定一空。大大提高了水山養殖業的發展,不但為自身脫貧發展付出行動,還為水山的經濟建設和脫貧攻堅戰役做出貢獻。是群眾的楷模,是當地養殖產業的模範典型!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10
2019年9月23日的吞都活動廣場,陽光明媚,熱鬧非凡,群眾們歡聚在一起,喜笑顏開談論國家好的政策,感激黨的好恩情。在永善縣溪洛渡鎮吞都村,30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拿到了他們入股永善薪源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第一筆分紅,接下來他們還將按照入股協議按年度進行分紅。走進蔡成勇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可以清晰看到在國家產業扶持的政策下,一名養牛郎的艱辛創業史,一條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脫貧攻堅路。
外出務工攢技術 回鄉創業成“牛郎”
初中畢業時蔡成勇家庭十分貧困,為順利完成學業,他穿著一件校服,找親戚朋友借了路費,在重慶三峽職業技工學校開始半工半讀。在自己的努力下,他在重慶漸漸創業發展積累了部分資金,並幸運的和一名重慶姑娘走在了一起。一次回鄉探親,蔡成勇眼見家鄉青山綠水環繞,自然條件優越,水源方便,草木茂盛,便萌生了養牛的想法並堅定了回鄉養牛的決心。他便從網路上學習各種養殖技術,到成都等地實地考察學習養殖技術。在家人強烈反對下,2005年他毅然放棄在城市的穩定生活,開始回鄉選址,開工建設牛場,完成系列準備工作後,養牛場開始引入肉牛開始養殖創業。薪源養殖合作社,這樣一個名字,開始在群眾口中傳開,開始慢慢走入人們的視野。成立之初,由於資金缺乏,技術尚不成熟,養殖規模小,合作社收效甚微。
國家扶貧政策好 產業發展成效顯
得益於國家產業扶貧政策的支援,2018年經溪洛渡鎮政府、吞都村委會及駐村工作隊考察後,決定將吞都村306戶每戶一萬四千元的政府產業合作發展補助資金入股到合作社,入股時間自2018年9月至2028年10月,按入股本金的6%逐年遞增至8%,於每年11月30日之前進行分紅。這一難得機遇為薪源合作社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資金動力,進一步推動了合作社規模擴大,養殖場的面積由800平方擴建至4300平方,存欄規模從80頭到321頭,年出欄從60頭到300餘頭。養殖產業的發展壯大,成熟專業的養殖技術,各級政策支援,合作社漸漸發發展成為國家扶貧政策下產業發展的先進典型。國家產業扶持政策在吞都村實際落地生根,並結出令人賀喜的碩果,讓百姓們真正享受到了國家扶貧政策的實際紅利。
產業發展謀共贏 初心不改帶民富
2019年7月1日經過組織的考察決定吸納“牛郎”蔡成勇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在脫貧攻堅路上,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他的初心和使命。如今合作社規模擴大了,他也將帶領更多的貧困農戶的產業發展,帶動增加收入,一起告別貧困,共享國家扶貧碩果。
合作社裡,工人們每天都在忙碌著在牛舍裡面給牛們餵食,經常檢查牛群中是否有異常的情況出現,剷除牛糞,噴灑消毒劑……合作社共聘請了九名工人,他們均來自村裡的建檔立卡或低保貧困戶,能有機會就近謀得一份職業,他們都可以透過自己的辛勤努力獲得收入,家庭也過上幸福的生活。其中一位叫王福貴聾啞人在這裡能拿到每月3000元的收入,作為家庭收入來源的主要支撐。合作社僅2018年發放養牛場用工工資26萬餘元,租賃群眾土地21畝,支出費用1萬餘元,收購廢玉米稈、稻草等牛用食材80餘噸4萬餘元。
“一個不注重環境保護的企業終將被向前發展的滾滾洪流所淘汰”蔡成勇這樣告訴我們,現在得益於脫貧攻堅政策扶持,養殖合作社的規模也越來越擴大,但相應帶來的糞便和氣味汙染等環境問題也不容小覷,合作社引入乾裂式分裂機將牛糞變糞為寶,與鄰近的獼猴桃合作社形成良好的有機迴圈利用,實現保護青山綠水,回饋自然。下一步,薪源合作社將擴大養殖規模,擴大飼料基地,探索與卡戶母牛分養,建立良性利益聯結,更好地實現“扶貧政策初心“,實現合作社與卡戶共贏。
“致富不忘挖井人,上級政策、卡戶的支援是我‘牛郎’不斷髮展的根本原因和不竭動力。”得益於國家脫貧攻堅產業合作社發展的紅利,永善薪源養殖專業合作社愈加蓬勃發展,在政府部門和一線扶貧幹部的努力下,扶貧政策得以有力執行。在分紅制度的保護下,廣大入股貧困戶的根本利益得以維護和保障。“牛郎”蔡成勇也將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帶領人民群眾走得越來越步履鏗鏘,越來越穩步有力!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11
張桂賢,女,漢族,1976年3月出生,201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務歡池鎮鹼鍋村黨支部副書記,阜新市第十三次黨代表大會代表。2015年全國巾幗建功標兵,2016年遼寧省“三八”紅旗手,2019年全國“三八”紅旗手。
張桂賢同志牽頭成立了鹼鍋村奶牛養殖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同發展養牛業,將貧困戶納入合作社,為貧困人員提供就業崗位。憑藉優質的奶源以及科學的飼養方式,奶牛養殖合作社成為伊利指定奶源地,並被伊利評為A級牧場。目前,牧場裝置全部實現了智慧化,奶牛產業成為鹼鍋村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現在共有102戶加盟合作社,共有奶牛665頭,日產鮮奶10.2噸,有效帶動14戶建檔立卡戶穩定脫貧,促進了養殖業發展,對鹼鍋村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任村主任期間,堅持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把為民辦實事列入村黨支部的重要議事日程,鞏固村基礎設施、村屯環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為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增添物質基礎。2018年以來,共完成治河長度980米,修建路燈426盞,完成出行路面硬化工程398戶,共計硬化面積5000平方米,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成效顯著。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以來,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積極協助抓好黨建工作,把村裡各項工作深度融合到黨建工作中去,凝聚人心,把黨的主張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真心為群眾辦實事。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帶領村全體黨員組建愛心車隊,接送群眾接種疫苗,使全村的疫苗接種率高居全鎮前列。在雨雪災害面前,組織全村志願者,逐戶排查,逐路檢查,幫助全村群眾及路過鹼鍋村路段的101線大車司機平安度過極端天氣,在一線踐行為民情懷,彰顯黨員本色。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12
者浪鄉者床村村委主任韋德林現年39歲,高中學歷,中共黨員,有桑園120畝,每批養蠶10張,今年收入超過25萬元,曾被自治縣評為科技先進戶、種桑養蠶生產先進戶、十佳黨員創業榮富標兵、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拓寬一方群眾增收渠道。2013年,隆林抓住國家“東桑西移”發展機遇,從浙江引進了隆林嘉利繭絲綢有限公司,作為龍頭公司開發桑蠶繭絲綢專案,實現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在全縣掀起發展種桑養蠶促增收下,韋德林抓住機會,先行先試,第一年他就種上了30畝桑苗,正式踏上養蠶致富路,當年收入達4萬元。
“回想當初,也是不容易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路過來也是很艱辛……但是天上沒有掉下來的餡餅啊,想要收穫都得自己付出努力、奮發進取。”韋德林堅定地說。高中畢業後,韋德林便隨著村裡青年外出務工,到縣城當起了建築工,但是精明的他很快便把建築的基本功掌握得得心應手。到了第二年,他便開始做工頭,經過幾年的努力,也包起了一些小專案來做,但是自己本錢少,做起專案也沒能如願賺到錢。於是2012年他又改行發展養兔,一年下來收入也能達10餘萬元,但是養兔成本也很高、市場風險也大。到2013年,在自治縣黨委、政府大力推進種桑養蠶產業下,搞起了種桑養蠶產業,短短五個月就拿到4萬元收入,獲取了種桑養蠶的第一桶金。
“經過一番地計算和對比後,我發現種桑養蠶比起之前的養兔、養豬、乃至做建築小工頭都要來錢快。”韋德林介紹說。這一發現,讓他堅定地走上了種桑養蠶發展致富路。如今,他已把桑園面積擴大到了200餘畝桑園。
“韋主任,你哪來那麼多地呢?”筆者問。
“透過流轉周邊群眾過來的,一年租金400元/畝,而且還給他們優先提供務工機會。”韋德林說。隨著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桑園的管理及蠶蟲的護理都需要人工,每年為鄉親們提供多達1000個臨時就業崗位,並且每人每天收入100元,大部分務工者收入過萬。
“你考慮過讓工人入股嗎?”筆者問。
“不用考慮,有條件的工人,把技術學會了,自己也發展了種桑養蠶了;沒條件的人,他們‘怕’產業,怕血本無歸……”韋德林說。為了帶動好群眾發展種桑養蠶產業,他還成立了桑蠶種養專業合作社,並採取“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群眾做大做強種桑養蠶產業,實現持續增收。目前,合作社有60名社員,桑園面積超700畝,戶均收入3萬餘元,其中有貧困戶班紹木、班紹長、岑發林等15戶加入合作社發展種桑養蠶。
班紹長戶4口人,2個小孩讀高中,之前家裡經濟相當困難。這幾年去韋德林家桑園務工,同時也學得了相關技術,於2017加入了合作社,開啟了自己種桑養蠶之路。他今年養了8批,每批養1張半到2張,年收入達16000餘元,預計今年就能脫貧。者徠村貧困戶韋玲由戶發展30畝桑園,養3批9張,預計收入2萬餘元。
“韋主任人很好,每當碰到問題,他都親自到場調查指導,而且還幫我們爭取到了蠶房,讓我們能放心地發展種桑養蠶。”岑發林告知筆者說。幾年來,韋德林已幫助蠶農爭取到大蠶房11座2600平方米、扶持資金18.2萬元、人畜飲水專案水池4個、三面光水利3.2公里、地頭水櫃等專案,為養殖戶順利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夯實基礎。
“經過幾年的摸索,發現影響養殖戶的發展種桑養蠶的瓶頸問題——還是蠶種的質量問題。”韋德林告知筆者說,如果群眾養了一段時間,蠶蟲就死掉,對群眾發展種桑養蠶的積極性打擊很大,也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收入。為此,他決定籌建小蠶培育房,並請求縣蠶業辦聘請技術過硬專業人才,專門開展培育,讓更多群眾受益。目前,該培育小蠶房已投入60餘萬元,預計還需投入90萬元,資金缺口還很大。
“作為村主任,得想方設法幹出點事情來,以事實說話,讓群眾看到利益,才能推著他們向前走!”韋德林告知筆者說,就因有一位一心撲在村裡事業發展上,勇於擔當,努力奮鬥,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才使得者床村發生了巨大變化,居住環境明顯改善,村民素質明顯提高,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村級集體實力不斷擴大。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13
蘇布林嘎鎮敏蓋村黨支部書記韓文兵,敢想、敢幹、敢拼,帶領農牧民大力發展種養殖業,走出了一條帶領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一大早,韓文兵就在自己的養牛基地裡忙碌著,這是他養殖絨山羊以來,又增添的養殖專案。
養殖大戶韓文兵告訴筆者:“我在養絨山羊的過程當中,發現發展肉牛養殖前景比較廣闊,我想把老百姓帶動起來。”
在敏蓋村方圓幾十裡甚至幾百裡,提起韓文兵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1993年,韓文兵開始養白絨山羊,到2000年他的絨山羊基礎母羊發展到了50只。在他的帶動下,2005年,敏蓋村養殖白絨山羊的戶子已達到50戶,到2015年達到123戶,養殖總量達到了4800多隻。在擴大養殖規模的同時,他不斷擴大飼草飼料種植,2016年他流轉土地種植飼草料2000多畝,白絨山羊基礎母羊達到600多隻。目前有白絨山羊和肉羊500多隻,牛80頭。
韓文兵說:“不管我是一名村支書也好,養殖大戶也罷,總之讓老百姓富起來是我們的目標,要想讓老百姓富起來,就要讓老百姓過去的不估不算變為精打細算,在種養殖這塊兒我種我養你們看,如果我賺了錢大家跟著我一起幹。”
透過多年來的實踐,他總結出了自己的飼養方法和飼草料配方等經驗,形成了一整套符合當地實際典型的白絨山羊養殖技術,為周圍的農牧民起了帶頭和示範作用。
蘇布林嘎鎮敏蓋村一社村民李建成對筆者說:“從我來講,我的日子跟上他發展以後越來越好了。總體來講,他不僅幫助我們引進、銷售,還教給我們科學的飼養方法,是個好村書記。在他的帶動下,全村的老百姓都幹起來了。”
敏蓋村七社撖文寬是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兩口子一年在韓文兵養殖基地打零工掙10000多元,在韓文兵的梳絨廠打工每月掙4000元,公益性崗位一個月工資1760元,2016年正常脫貧。
撖文寬說:“我們養的絨山羊從二三十隻發展到一百多隻了,韓支書對我們幫助挺大的,養殖收入能有七八萬。”
據瞭解,韓文兵按每畝110元承包費,流轉了農牧民2100畝土地,除了解決自己養殖廠飼料問題,還給周邊大型養殖場提供飼草料。在養殖方面,他免費為周邊的農牧民提供種公羊,經常為農牧民提供技術指導。還成立了文兵農業機械服務企業,春種秋收,低於市場價20%為周邊的農牧民進行機械化服務,本村村民就收燃料費,他的養殖廠常年僱傭當地農牧民7人、種植2100畝土地,春秋兩季僱傭30多人,其中有貧困戶3戶8人,使農牧民不出家門就有活幹。
韓文兵說:“今後,我要帶動我們周邊的老百姓在種養殖這方面尤其是敏蓋白絨山羊主導產業和肉牛這一塊兒共同富裕起來。”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14
於長龍,男,43歲,雞東縣哈達鎮哈達村人,擔任村主任15年,多年的農村基層工作實踐讓他深切的感到:農民要想在有限的幾畝責任田上富起來實在太難了。正是“幾畝責任田,忙活一整年,到秋一算賬,掙不了幾個錢”。如高價承包土地,去掉水漲船高的承包費與銀行貸款利息,一年到秋所剩無幾,春貸秋還惡性迴圈,年復一年,棄耕外出打工,老婆孩子扔在家,父母無人照顧,妻離子別更是有苦難言。如何讓農民在如此的困境中走出來,在有限的土地上,在現有的條件下,不用背井離鄉,既能照顧家屬,又能致富,這是於長龍同志多年來一直苦苦思索的問題。
千方百計想出一條因地制宜的致富專案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與思考,於長龍同志發現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荒原沒有了,荒山被承包栽樹了,村屯街道乾淨了,可養牛的少了,牛的存欄量在農村大幅下降。上千口人的大村只有十幾頭牛,而且養牛的人全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隨之而來的是牛肉價格大幅上漲,過去十幾塊錢一斤的牛肉漲到了30多元,而農村養牛的飼料卻遍地都是,玉米桔杆春秋兩季都被放火燒掉。養殖種植不是農民傳統的強項嗎?他想:如果一家一戶種兩垧地打下的糧食可收入2萬多元錢,再養五六頭母牛,兩垧地的桔杆完全可保證這些牛的全年飼料,按現在牛的市場價格,養牛的純收入可達到四萬多元,這樣一家一戶種地加養殖可收入6萬元左右,四口之家人均年純收入可達15000多元。這是一個多麼好的因地制宜、和諧發展的致富之路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界發達國家肉類食品人均佔有量在100公斤以上,世界人均佔有量70公斤,而我國人均佔有量卻不足50公斤。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們更加註重食品質量和結構的改善,對肉類食品的需求也是與日俱增。畜牧業是個古老長遠穩定的產業,草食動物,飼料利用率高、轉化率居家畜之首,成本低、回報率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肉類食品的開發利用普遍受到重視,需求量不斷增大,市場潛力巨大。就目前的牛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和牛的發展速度看,十年之內的價格只會升不會降,養牛大有發展前景。
看準就幹,做出樣來給農民看
2016年年初,在原“雞東縣天賜長龍養殖場”的基礎上註冊成立了“雞東縣長龍養殖有限公司”,註冊資金500萬元。公司佔地9800平方米,牛舍3600平方米,飼料庫900平方米,車庫、辦公室、衛生防疫室一應俱全,佔地1000平方米。新打機井一眼,新架1000米變壓器線路,50KW變壓器臺一座(養殖專用臺),迪爾354農用車一臺,清糞剷車一臺,鍘草機3臺,飼料粉碎機1臺,新鋪砂石路1200米。公司計劃購置自動收草機一臺(價值10萬元),基本實現機械化飼養。高標準的養殖基地的要求,完善的機械設施和配套的水電線路及活動場所,良好的飼養條件,為公司創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發展養殖,第一批引進西門達爾牛(種牛)30餘頭,預計年內引進300頭,集自身繁育、育肥為一體的綜合養殖基地。
肉牛每頭成本引進約5000元,飼養成本每頭3000元/年,以每頭肉牛200斤出欄,市場價格為1萬元計算,每頭牛淨利潤為2000元。
鋪設可持續發展的養殖致富之路,讓公司健康發展
為了使公司能更健康的發展,讓更多的農民能走上養牛致富之路,於長龍同志四處奔走,爭取國家政策扶持,為合作社的健康發展鋪設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給予合作社扶持資金100萬元,用於標準化牛舍及設施的建設,這為公司的發展增添了活力。於長龍計劃在未來的幾年中逐步擴大養殖規模,增加服務內容,幫助更多的農民加入致富道路上來。擴大養殖聯合體,提高科技含量,集中培訓提高技術;新建1000平方米設施配套圈舍,讓貧困農民養牛不在為沒有圈舍發愁,一心一意養牛,放手掙錢;建立自己的飼料廠,為養殖戶提供足夠的平價飼料;設立配套的環保設施,利用科技手段做好將生牛糞變為生物肥料的工作,變費為寶,良性遁環;從現在開始實施良種牛的提純、引進與改良,力爭三年內全部達到良種化;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方向,引進專業技術人才1--2名,同時培養自己的專業人才,實現標準化養牛、優良品種飼養、現代化管理;配套養殖設施工具,提高機械化程度。減少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為安置殘疾人就業開創造便利條件;2017年建青儲窯1500立方米,達到全部青儲飼養。
在科技致富的道路上,於長龍以他特有的執著和對農民的深厚感情,不停的追尋著、實踐著他的夢想,讓農民都富起來。他堅信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養牛致富、合作致富的前景一定更加廣闊。
養殖戶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事蹟材料15
李子林,自從受到國家脫貧政策以來,為了不負黨和政府大好政策的恩澤,也為了帶動鄉里貧困群眾能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他鼓足了幹勁,發揮智慧,率先脫貧致富是遠近聞名的致富能人,在社會上有良好的影響力和典型示範作用。
身先垂範,以實幹向貧困“亮劍”。李子林於2009年成立佳興養殖合作社,入戶社員28戶,並於2014年組織建成養驢小區1處,佔地24畝,建棚圈6000㎡,草料庫2100㎡。極大帶動了隆昌鎮肉驢產業的發展。在肉驢育肥方面無償用自家農用車為合作社社員免費購買架子驢,並提供銷售和相關技術服務,2014年被旗科技局聘為鄉土人才。積極投身扶貧攻堅工作,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帶動3戶貧困戶。主要做法是幫助貧困戶協調貸款5萬元投入小區,李子林本人還貸款利息。李子林本人提供貧困戶8000元純收入,使貧困戶當年脫貧,受到上級領導的高度讚揚。
富不忘本,以技術為群眾奉獻。透過養殖小區建成後的短短几年時間裡,迅速的帶動了周邊群眾發展肉驢育肥的積極性,到如今全村80%的人都在搞育肥養殖。透過育肥養殖固定資產達20萬元的就有20戶之多。養殖戶們每當談起李子林就會豎起大拇指激動的說到:“如果沒有他當初帶領我們搞育肥,今天我們還是困難戶”。2017年在市住建委幫扶下新建改良點一處,引進烏頭種驢三頭,李子林同志打算利用這一有利契機搞肉驢優良品種改良,改良將輻射周邊5--6村,為我村乃至我鎮肉驢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再次揚帆,以優越政策創新篇。2018年在鎮黨委政府號召下利用產業幫扶資金,實施集體受益政策,預計小區基礎母驢存欄量達500頭,集體受益貧困戶150餘戶,貧困戶預計年均增收5000餘元,為我村早日脫貧打下良好基礎。李子林同志以他的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普通黨員“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光輝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