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精選14篇)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產物,集中體現了語文教育的新理念,是指導語文教育工作和實施語文教學重要指導性檔案之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
今天xx老師的講座,使我受益匪淺,我從xx老師透徹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的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兩個轉變中,教的方式轉變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轉變,學的方式也隨之轉變。學的方式轉變可以理性地在課堂中呈現,證明教的方式轉變,證明教師新理念的真正樹立。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記驗證課標和檢驗教材的實驗任務。
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將採取了以下幾點作法以: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透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
2、我還將從整體上把握實驗教科書,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絡,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著力點,以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基礎上,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說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閱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體轉為,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2
透過學習我們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它吸收了現代課程論的最新成果,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新的理念對於富有膽識、敢於創新的人來實踐它。它在呼喚著能夠對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準確詮釋,以新型的教學方式完美實施課程標準的新一代教師。
新課標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學中也逐漸體現出來並在課堂上不斷實踐著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涉及了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實踐能力幾個方面。看完新課程標準,對於閱讀和寫作方面的體會自己頗有感觸。新的課程理念非常注重閱讀教學,閱讀是為了著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它符合語言文字學習的特點,“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語文教學的過程性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思維方式等。學生的學習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種見解,產生一個方案,策劃一項活動,注重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學習者對所學的內容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全體學生積累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的年齡、知識積累和個性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品質的差異性、因此,反映在學習結果上差異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學生的差異有多大,只要是積極參與了學習研究的過程,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承認差異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語文教學的過程性,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邊讀邊思,領悟語言表達之精妙,獲得情感體驗之愉悅。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討論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或同桌研究,或分組討論,或自由組合交流,以期達到人人參與、各抒己見的目的;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
閱讀教學,首先要使文字開口“說話”。這就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通讀課文,才能抓住重點,也才能與文字深入對話,因此,初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但是想到自己過去一年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初讀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匆匆地讀一遍就進入精讀,在家讀的時間也得不到保證,向我們山區學校,學生回去沒有家長的督促,很多學生就回去的作業就等於是空的;二是初讀目標不明確,認為初讀就是讓學生有充分的讀書時間,於是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多數學生是有“口”無“心”;三是缺乏教師的指導,就是一個“讀”字貫穿始終;四是反饋不及時,自己不知如何評價學生的讀,以至於學生應有的語文能力得不到訓練。另外,感覺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孩子們課外閱讀書目的數量及程度鼓勵力度不夠,缺乏一定得評價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努力改正,爭取提高自己的閱讀教學。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裡,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3
很有幸參加了4月27日市舉辦的語文新課標準解讀報告會,終於讓我明白了小學語文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此,我們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不能把語文課上成自然科學類、思想品德或別的什麼課,而要把語文課上得象語文課,就是要還語文的本體特徵。其次,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為主的教育。那麼,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範疇下怎樣才能把小學語文課教得“有滋有味”呢?在這裡,我想結合下面三點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蘊味,包括語文、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蘊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領悟語文的美,首先必須從語言入手,從品味語言達到超越語言,著眼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引領學生獲得感受,體驗情感、理解見解,使之轉化為智慧,最終積澱文化,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讓界。那麼,如何讓教師上出語文味?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困繞“語文字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字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兒童味
小學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兒童就是兒童,他們既不是縮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預備:兒童是一個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獨立的人,兒童又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從成人霸權中走出來,還兒童以發展語文素養的自主權。
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透過文字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臺。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為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閱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為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為此,我要在語文課體上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幾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肋和鼓舞下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齣兒童味來。
三、個人味
語文課的語文味,一般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教材、組織教學活動、選擇教學手段、運用教學語言以及教師的儀表風度等諸種因素.凝聚之後顯示出來的審美風貌.審美風貌表現為真(真實可信)、誠(誠摯深沉)、新(新穎獨特)。這種審關風貌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併為學生所品評體驗.或深或淺或長或短地吸引著學生。無個人味的語文課,猶如作家筆下塑造的缺乏個性的人物形象,對讀者來說總是缺乏影響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說,這樣的語文課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說:上課如作文。可見“課如其人”的說法也合乎邏輯,正如大自然裡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個性絕對相同的教師,因為即使他們的年齡、學歷相同,但每個人的性格、氣質、感情、特長等總是千差萬別的,那如何使語文課富有個人味呢?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學時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時也要研究學生,熟悉學生,不研究學生怎麼能教好他們呢?教學是為育人服務的,身為語文教師,要想上出不乏個人味的語文課,就要努力體現書要滾瓜爛熟.!上課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裡。
第二、突現優勢,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在語文課上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如有的教師個性豪放,慷慨激昂,那麼在教學中就上出情來,教出意來,讓學學生在濃濃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師見多識廣、博學多才,善於引經據典、妙語連珠,那麼,在教學中就應用開放的教學方法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總之,為了語文課的個人味,每位教師都要善於發現和發揮自己教學上的優勢。善畫的要運用插畫的優勢;善讀的要運用範讀的優勢:善唱的要運用吟唱的優勢如此等等,讓教語文課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讓學生兩節課下來說“呀,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這樣的語文課哪能沒有個人味?在新課程改革的程序裡,“有滋有味”的語文課,應能讓聽者如沐春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4
雙減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新課改接踵而至。4月21日新課標正式出臺,她如一縷春風撲面而至,給疫情下的我們帶來了新鮮的空氣。我們如獲至寶似的積極參加學校線上組織的學習新課標活動。
2022年版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新增了核心素養內涵,並給出了詳細的解讀。下面我簡單從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談一談我的看法。
一、文化自信
2011版的課標中,提出來激發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我們知道中華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不少經典之作。所以老版課標把傳統文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新版課標提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瞭解和借鑑人類文明優秀成果。
可見新課標從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到近代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讓孩子們越來越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的堅定信心。
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就要注重成語、名言警句和古詩的積累等。在教學時可以透過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和活動,把這些文化融入其中。
比如:成語接龍、詩歌朗誦會、故事會、傳統節日手抄報比賽等,也可以模仿優秀的電視欄目,比如:朗讀者經典詠流傳詩詞大會聲臨其境紅色記憶等等,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受到文化的薰陶。
我們做孩子們的引路人,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對自己的文化濃厚的興趣,發現中華文化之美,培養文化自信。
二、語言運用
雖然在老課標中也有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但是,在新課標中,把這一點也單獨列出來,並加以強調。尤其是瞭解祖國通用文字的特點和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
針對這一點,我想說的是,在第一學段中,新增的關於整本書閱讀的建議,不僅看讓孩子們嘗試閱讀整本書,還鼓勵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別人介紹整本書。
看似簡單的輸入和輸出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驗著孩子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正確運用,因為我們要給別人介紹最基本的要求應該是說清楚。
所以,這就關係到怎麼說才能說清楚的問題。也就是在正確運用中形成自己的個體經驗。
比如在教學《水滸傳》名著閱讀時,要讓孩子們有計劃地讀整本書,在此基礎上,我讓孩子們互相講故事,複述自己所看的內容,這個過程既考驗了孩子們對語言的靈活運用,又增強了孩子們對名著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獨特體驗。
反之,那些對祖國語言的隨意使用,難免會對我們的中華文化的傳承有一定的影響。像大街上的某些廣告,網路用語等。最常見的比如尋物啟示。可見,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
三、思維能力
這一點在2011版課標中有這樣一個詞語發展思維,但是發展到哪種程度?如何發展?都沒有給予十分明確的建議。而新版課標中,就有了更加詳細的內容。
比如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以及思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敏捷性有好奇心、求知慾,崇尚真知,同時鼓勵創新,積極思考。
語文學科的學習能有什麼創新?新課標提出了學習任務群(只有語文課標中有),還有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跨學科學習等。
比如教學七年級第一單元,可以設計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單元學情分析單元教學提問單元作業等。
比如給孩子們佈置作業時就以整個單元為整體,各科老師可以集體設計作業,語文老師讓孩子們寫觀察日記,美文朗誦比賽等,美術老師讓孩子們畫畫從觀察日記到圖畫的製作,再到學生的分享以及提出自己的疑問等,融合了語文、科學、美術、數學等多個學科知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十分濃厚。
這樣的教學方式是不是培養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是不是要去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呢?是不是要去創新、積極思考呢?
四、審美創造
在2011版的課標中,提出來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但是新版課標中,不僅要讓學生感受美、發現美、還要有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
這些內容的提出其實是對學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為我們要培養出更高素質的人才。與以往相比僅僅會欣賞已經遠遠不夠了,還要會創造,也就是運用多種形式把自己認為的語言文字之美表現出來。對於表現形式並沒有限制。
比如同樣一篇課文,很多年前我們可能只是讓孩子讀讀背背。現在呢,我們可以讓孩子們演課本劇、開辯論賽、小古文或者古詩之類的可以配上音樂,加上舞蹈也可以製作繪畫、動畫等,再加上現代資訊科技2.0的加持,不僅讓更多的孩子參與進來,也讓孩子們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或者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現出自己的理解。
總之,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並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
最後,我用雅思貝爾斯的話與同行們共勉。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5
2022年4月21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佈。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資訊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不僅有自身的課程標準和育人功能,也要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對比2011年版的語文標準,新版課標進一步明晰了時代新人的培育要求,為未來的學生成長刻畫了清晰的影象,強調了叢集整合的實施策略,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創新導向,進一步明確了語文課程應著力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突出素養導向,強化課程育人功能
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新課標提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透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
1、核心素養內涵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1)文化自信
要求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
(2)語言運用
要求具有良好的語言,形成個體語言經驗,有正確、規範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在具體語言情境中能夠有效溝通交流。
(3)思維能力
指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的能力。
(4)審美創造
具有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
2、學段要求的主要變化體現如下:
第一學段(1-2年級)
(1)對書法和書寫的重視進一步提高和2011年相比,2022年版本把對漢字的要求進一步細化,包括提出對書法、筆順、寫字美感的要求。大方向是:降低寫字量,關注寫字過程,注重寫字基本功的培養。這個難度其實是2011年就提出了,到了2022年,並沒有調整,所以國家的方向在寫字量上都是一致的,減負減的是量的要求。多認是為了儘快閱讀,少寫是為了以後能夠寫好、寫快。
(2)語文從泛讀到整本書閱讀的要求提高對比2011年版本你會發現,整本閱讀計劃被放進核心素養的總目標裡,這裡包括了鼓勵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別人介紹讀過的書。對於第一學段,也要求孩子能背誦優秀詩文50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3)鼓勵孩子從生活中出發,寫實話、落實處、言之有物,我手寫我心。2011年版本的寫話、口語交流和綜合性學習,在2022年版本已經合併且升級為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這兩部分的描述,學校和家庭是孩子感到特別親切的環境,要讓孩子有話可寫、有話要寫,離不開留心看世界,但對於孩子來說,只有寫他們想寫的,才能逐漸培養起對寫話的興趣。
第二學段(3-4年級)
(1)書寫卷面要求是規範、端正和整潔到了3-4年級,對於書寫的工整、字形美的要求,仍然是進一步細化的。
(2)閱讀整體框架和要求一致,重視朗讀、重視默讀、學習略讀、強化誦讀新課標要求第二學段的孩子能閱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並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孩子背誦優秀詩文需要達到50篇,課外閱讀總量應該在40萬字以上,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學會收藏圖書資料,樂於與同學交流。
(3)打通語文的聽說讀寫,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對比2011年的課改,除了把習作和口語交際合併為表達與交流之外,還強調了對學生表達能力的要求,鼓勵孩子清楚明白講述見聞,說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樂於用口頭、書面的方式與人交流溝通,能觀察世界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第三學段(5-6年級)
(1)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書寫流利工整。學生能累計識字3000字左右,會寫2500字左右。
(2)閱讀能力提升幅度大新課標要求學生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能閱讀整本書,並能抓出要點,從圖文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資訊,嘗試用多媒介閱讀,能背誦優秀詩文60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3)具有初步的組織策劃能力和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新課標提到,學生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習作要有一定速度,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學生能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透過調查訪問、討論演講等方式,開展專題探究活動,從對語文知識的識記走向對語文的實踐運用和綜合探究。
二、最佳化學習任務,注重核心素養聯絡
新版課標的一個重要突破是在於課程內容更加結構化,提供了更加有結構的學習任務,從目標上注重核心素養的落實與滲透,且任務群之間相互聯絡和支撐,整體圍繞學生的生活實踐、學習過程和價值觀形成幾個方面展開。主要學習內容在新增的主題與載體形式和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兩個板塊以任務群的形式呈現。
1、主題與載體形式包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版課標中明確提出了,課文選編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品應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應用、說明、記敘類作品,以及外國優秀文化作品佔30%-40%。
2、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共6個學習任務群(任務群要求: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
3、如何落實課程內容提出的新變化:泰勒說,學習經驗既不是一門課程所傳授的內容,也不僅僅是教師活動,而是學習者與使他起反應的環境中的外部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習經驗結構化是促進學生建構新的認知的基礎。基於新版課標的要求更應該關注學生全場域,全時空的學習經驗的積累與轉化,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更多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促進學校課堂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廣泛聯絡,在更為廣闊的視野中生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強調做中學,讓學習即實踐參與成為基本的育人途徑。注重現實生活變化和時代進步所帶來的挑戰與變革,更加關注如何從促進人的素養髮展方面來組織知識,還要更加註重將知識既能轉化為人的本質力量,讓學生學會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改造自己的身心組織和主觀世界,將書本上形式化的概念、經典變成人與社會現實互動中的視野、立場、方法,成為人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膽識和智慧,潛移默化成做事的知識、做人的準則,就成為了孩子們面向未來發展的核心素養。
三、注重質量標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業質量標準對教師教學以及家庭教育都具有指導性的作用,準確地分析學業質量標準能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學習和成長。學業評價標準這一概念是2022年新課標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透過文字我們可以梳理出學業評價標準的框架以及3個要點,需要我們引起重視!
總之,重點關注學生在情境當中、在不同的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識字與寫字方面,孩子除了在課堂中識字以外,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具體的說話語境來幫助孩子辨析多音字、多義字的讀音和字義;利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路牌、包裝袋、宣傳標語、廣告等幫助孩子識字,進行生字積累,擴充孩子的識字量。
2、閱讀和鑑賞方面,可以在孩子閱讀完一個故事、童話或兒歌后,讓孩子複述故事的內容,以此來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還可以根據文章資訊進行提問,鍛鍊孩子透過抓住關鍵詞句來提取文字資訊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表達與交流方面,教師在課堂上可利用引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文字內容,學生理解後再讓孩子朗讀,並要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設立古詩朗讀大會、朗誦會、課本劇表演等實踐活動,創立真實的語文情境,增加學生的活動體驗和切身感受,從而激發其表達的慾望。
4、梳理與探究方面,教師透過創立跨學科學習和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培養學生歸整和分類的思維。例如:語文學科中的漢字、美術學科中的建築、數學學科中的幾何圖形都有對稱之美,教師可透過設計跨學科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發現對稱這一知識點在多門學科中均存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對稱這一概念也無處不在。
四、強化學習情境,重視語文實踐能力
新課標明確提出,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為目的,以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語文學科需要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慾,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在新課標中,習作和口語部分被合併成了表達與交流,把寫和說聯絡在了一起,孩子既要能用筆寫,也要能用嘴說,可見對孩子的表達能力要求更高了。
《新課標》中還提到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概念,意味著在閱讀與表達階段,不能僅僅停留在淺顯的內容表面,而是對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考有了更高要求,語文學習不僅僅在於課堂和書本,還應該重視生活這本大語文書,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或實踐活動,其主要目的都是讓孩子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上進行建構,重視孩子直接經驗的獲取而不是紙上談兵,能具有理性的認知,批判性思考和準確的表達,以語文知識-語文探究-語文實踐的學科學習去學習語文,發揮出語文課程更加充分的學科育人作用,為培養學生求真創新的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及學生終身發展打牢堅實基礎!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6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選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這告訴我們,人不能一直在原地徘徊,不思進取,應該勤於自省,常常更新自己的知識庫。2022年《語文課程標準》的頒佈是課程教材不斷自我完善革新、與時俱進以及適應新時代教育要求的典範。
正如課標前言所說,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路媒體迅速普及資訊流動速度加快,人們的生活學習方式不斷改變,兒童青少年成長環境面臨新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這些都對義務教育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來,我將從破舊立新兩方面論證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與期待。
一、破除舊有語文教學模式的弊端
1、堅決反對唯成績論以成績定終身,堅持評價的全面性
語文課程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個方面,過程性評價貫徹語文學習的全過程。長期以來,老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評價絕大多數是根據成績判定的。成績的好壞似乎是判定品格的唯一標準,時至今日,這種觀念仍然根深蒂固,我認為這與學業評價的片面性有極大關係。新課標提出的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導向作用的理念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同時,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以及多種評價方式的綜合運用對於教師教學也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學生的品行與智力發展不只是試卷反映的那麼單一,它還受家庭環境、個人理想目標和學校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薰陶。例如:哈佛在招生前都會對學生進行新生家訪,這不僅是對學生素質的考核還有對其成長環境的評估,對於那些不顧一切讓孩子遠離傷害與失敗的家庭,招生時有很大可能性是不會錄取這樣的學生。縱使學生有豐富的學識,但在此環境下沒有一顆獨立自主、頑強的心,對於社會未來的發展以及孩子自身的成長是毫無益處的。
2、反對題海戰術,過壓學習,貫徹雙減政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訊化的到來,以及對知識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家長們幾乎瘋狂地為學生們報大量的課外輔導班,學校也增強了課程學習強度,教師們為讓學生成績優秀,大量地佈置作業與考試,實行題海戰術,奉行壓力就是動力的宗旨。學生近視率猛增,小學為小升初而戰,中學為高中而戰。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的毒雞湯時時刻刻圍繞在學生的耳邊。本是體會生活、探索未知的大好年華卻被如山的作業壓著佝僂前行。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應嚴格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減輕學生課業壓力,關注學生心智健康發展,合理安排學生課程。例如:小學一至二年級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而不是小學一二年級就會乘除、會平方根這種所謂贏在起跑線,實則是拔苗助長的不理智行為。教育更應重視學生思維力的培養,對於大水漫灌教學法要堅決反對與革除。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學段特徵,突出不同學段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精準教學,減少學生無意義的工作量,減負提質。
二、立足時代發展,創新教學模式
1、新時代的教育更加關注教學方法的合理性
各課標針對內容要求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傳統老師一味輸出的模式已漸被打破,更注重教學相長。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得到更加良好的發展。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家庭專制、學校專制嚴重,學生不懂事罰跪、侮辱,被家長看作是管教嚴厲的表現,更被冠之以嚴師出高徒的美名。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差會被說成天姿愚鈍,學好則是老師的教導有方。這套說法雖不能說全是錯的,但絕不是正言。好老師會善於引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個好的課堂氛圍、教學方法,對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勁頭是很重要的。
隨著資訊化的發展以及多媒體的普及,電子產品進入課堂。老師可以運用精美的PPT和有趣的影片吸引學生,還可以及時給學生播放實事來普及知識,讓學生感受到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的參與感和社會責任感,而不是做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避免和社會脫節,同時也可以積累素材。
2、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綜合性更強
關於課程標準提出最佳化課程內容結構要求,設立跨學科的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例如:酈道元的《水經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從中不僅可以感受到巫峽風光、四時之景,還能夠體現其作者對漁者悲慘命運的同情。其中還有些詩句涉及到了地理知識,例如: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峰倒影,絕巘多生怪柏。若將有關的地理影片放映出來可以使學生感受得更加真切,在獲得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能加強理解。
3、教學內容在符合基本大綱的情況下,加強學生思維力及創造力的訓練
關於語文教學,內容上大致分為作者簡介、文章背景、分析文章語言:修辭手法、表達手法及對後世的意義,除了這些最基本的特徵外還需什麼?課外拓展是很有必要的。語文課標提出了創新導向,要增強課程適宜性,堅持與時俱進,反映經濟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更新課程內容,體現課程時代性。例如《世說新語三則》除背景介紹外,還可以提出其新在何處?這同樣也是值得思考的,從中不僅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力,還能夠讓學生獲得情感的啟迪。這不是讓學生不必拘泥於參考書、閱讀題中的問題,而是創新思考,出其不意。學生的自信心和應變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鍛鍊。
綜上所述,新時代教育發展不能一成不變。教學也要與時俱進、順勢而為、破舊立新,勇於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培養時代新人。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7
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增強情境性、實踐性是新課標對課程理念實施提出的主要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標準)頒佈實施,相信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會發生改變,語文課堂對教與學雙方要求也會有所改變,而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語文學習任務群是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專案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新課程標準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學習評價,學習任務群由這些學習專案組成,結構呈現更為全面完整。
新課程標準強調核心素養,要求學生透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立德樹人、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進一步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現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在長江源頭各拉開冬》為例,談談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完成語文學習群的組建。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是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章,在文學體裁上屬於遊記散文,全文以有西藏的歌者和行者之稱的馬麗華跟隨攝製組在各拉丹冬遊覽的經歷和感受,展現了雪域高原中冰塔林的神奇與壯美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從課程標準看,這一單元所選課文皆為遊記,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旅遊其實也是一種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方式。《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是採用移步換景法的觀察角度,繼上一篇《壺口瀑布》定點觀察法之後的文章,它的意圖很明晰:學習兩種不同的寫景角度。我想了解這些之後,為建設學習任務群有更好的幫助。
一、注重主題,以文化人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程內容組織原則:在加強語文基礎的基本上,堅持文化人,構建學習任務群。以文化人之文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外國優秀文化、日常生活科技進步文化,而《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透過長江源頭雪域高原的各拉丹冬雪山的雪水向前流淌,從而締造了長江,而長江一路向東奔湧,養育了兩岸的萬千子民,孕育千年文化,它不僅是生命之源,開啟長江生命之旅,更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它所能表達的是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讚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於作者情感感受體驗的任務,可以在匯入環節設計關於長江的歌曲,或是播放關於介紹長江源頭各拉丹東的紀錄片,在音訊或影片中首先得到情感體驗,從而引導學生說出對各拉丹東的初印象,感受長江源頭的壯美。
二、貼切文字,找準任務。
新課程標準建議在教學過程中立足學習任務群,追求少而精,實而活。根據這一要求,教師在課前不僅要熟讀每一個單元提示說明,同時還要認真揣摩每一篇文字前的課前預習,文字後的課後思考探究以及積累拓展,從中獨具慧眼去找準教學目標,整體規劃學習內容,從中建立不同的學習任務群。本單元為遊記散文,可以根據遊記散文的特點:所至、所見、所感,從方法,語言,情感三方面去構建學習任務。
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於遊蹤的尋找任務,完成所至:提示地點詞語,讓學生掌握根據重點詞語,去了解作者行走痕跡,從而區別定點觀察法和移步換景法的不同之處。同時在對所見的景物中獨取冰塔林的描寫組建任務,完成所見:尋找文字中對冰塔林的描寫句子,判斷其觀察角度,以及不同觀察角度中呈現的不同特點,從而掌握景物描寫中不同的描寫角度,除俯視、仰視、平視之外,還有遠看、近看、細看,體會在不同角度中相同景物的不同點:高處俯視的晶瑩連綿,近處平視的壯美奇特,細緻觀察的熠熠生輝。當然,在感受觀察角度的過程中組建對冰塔林描寫語句的賞析任務,感受本文語言看似隨意,實則精巧,用詞很日常,實際上不乏精心錘鍊、準確傳神之處。
三、創設情境,感受情感
新課程標準建議在構建學習任務群中要注重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注重評價和資源。根據這一要求,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變得尤為重要。在這一環節中可以利用網際網路+這一學習資源,同時還可以利用跨學科融合,把相關的地理知識進行聯絡,去構建情感體驗學習任務。
如何體會作者在文字中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問題:文中多次寫到作者的身體狀況堪憂,她想要表達什麼情感。在此環節中可以透過資料助讀的方式,或是學生自由討論的方式,展現各拉丹東雪山自然環境的艱險,人在原始惡劣的自然環境中應該存在的哪些心理狀況,將抽象的學習具體化,從而達到與作者同行,與作者同感的情境,感受作者在困境中的那份樂觀與堅強。
四、做好評價,提高能力
當下語文教學中,針對單篇學科知識逐點解析的方式依然存在,語文教學依然在刷題和死記硬背中掙扎,這樣的教學很難適應初中學業水平評價方式。而當前的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在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注重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在作業設計中注意這方面的綜合性:利用週末的休息時間,遊覽美麗的家鄉風光,利用觀察的不同角度,寫下觀後感,這樣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在遊中玩,在文中游,很好的詮釋學生對文字知識點的掌握,同時貼近初中學業水平評價要求。
新課程標準注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學生能主動進行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那麼,作為教一方的我們,認真領會課程內容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的突破,在學習任務群的驅動下,把靜態的課堂過程變為動態的課堂過程,從而實現學生的學的突破:自助、合作、探究學習,達到師生共學,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引路人。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8
遵循課標精神,守正創新前行
4月,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的新鮮出爐引發了全國教師的的關注。對於一線教師而言,新課標就如一面旗子,它是前行路上無可取代的強有力的指引。新時代背景下,每一位教師必然都要面對和學習新理念、新思維、新知識,開啟新視野,提升自己的學習力。遵循課標精神,在思考中守正創新前行,是每一個語文老師的責任和使命。作為一名青年語文教師,尤為如此。最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認真地反覆研讀語文新課標的檔案,學習語文教育領域的專家解讀語文新課標的文章和講座。我深知:意識和理念的改版,才有可能催發教育教學行動的改變。那麼接下來,我便想抓住變化一詞,把2022年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新課標放在和之前版本比較的維度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梳理我對2022年語文新課標學習的思考。
第一,新課標把價值引領、以文化人放在了首位。
翻開新課標的不同版塊,我們發現育人導向一直貫穿其中,並且進一步被強化。我想舉兩個例子。第一是關於語文課程的性質,2011版課標的表述是: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而在2022班新課標的表述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文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加上了國家通用4個字,看似微小的改變在我看來其實是在進一步強調語文課程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特別是對於促進中華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建立文化自信上不可取代的功能和價值。
第二是在課程理念上,明確地提出了立足學生核心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立德樹人是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要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可見其育人功能是語文課程要放在首位的關鍵任務。語文課程擔負著文化積澱、文化傳承的育人任務,課程的站位高了,視野也便會更加開闊。這便讓我自然地聯想到自己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繼而產生了兩點思考。
語文教師的教學絕不能只能停留在技的層面。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語文課堂上,我們常常會設計豐富的聽、說、讀、寫的活動,讓學生在充分的語文實踐中提升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前段時間教授《大雁歸來》一課,課堂中最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是引導學生賞析文章中靈動的擬人修辭以及層次豐富的對比手法。這一個版塊花費了不少時間,符合這篇文章最核心的語文教學價值,但如果僅僅只是停留在為賞擬人、對比而賞析,那麼這堂語文課對於學生的影響又是極有限的'。從技上升到道是新課標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賞析擬人和對比的過程中,我不斷引導學生感悟寫作手法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懷,即利奧波德對於大雁的喜愛、佩服和尊重,這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是一種對自然之子身份的堅守。這促使著學生去思考在現實社會背景下人類和自然的關係。
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要以語文的方式實現。我們需要明白:語文課程的立德樹人的總目標不是以喊空號為途徑實現,絕不能架空語言文字而存在。也就是說,語文課首先要是語文課,要堅守語言文字運用的底線。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是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自然地實現的。同樣以《大雁歸來》的教授為例,為了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利奧波德的赤子之心,繼而引發學生自己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我引導學生圈劃文章出多次出現的我們,聯絡語境理解我們的內涵,進而又適時補充了利奧波德《沙鄉年鑑》的資料。這樣,學生抓住文章中的我們,透過深入的品讀與思考才得出:在利奧波德筆下,我們不僅是指自己和大雁,還指土地,指植物、動物、人構成的自然共同體。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兩者的關係,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文性不能脫離工具性而單獨存在。
第二,新課標優化了課程內容的設定。
我們比較2022年課標和以前版本的課標,會發現這是課程內容第一次以獨立的形式出現在課標中,並且,課程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是學習任務群。我想這個改變,是我們一線教師最需要關心的,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特別是學習任務群這樣一個新概念,對於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師而言,是陌生的。這六個語文學習任務群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群語文文字積累和梳理;
第二層次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主要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第三層設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分別為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課程內容這樣的組織呈現形式讓我產生了兩點思考。
這是初高中進行銜接的一個重要標誌。2017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內容上設定了18個學習任務群,和初中課程的6個語文學習任務群放在一起,恰恰體現了語文課程學習的階段性和延續性,體現了新課標對於學段銜接的重視。同時兩個學段的學習任務群又是有區別的,初中學段的學習任務群更加寬泛和靈活,而高中學段的學習任務群更加專業而細緻,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的建構。
學習任務群的出現,是一種對原有線性推進、單篇教學形式的改革,是對打破以往的碎片化教學的一種嘗試。在課程內容這一板塊有這樣一句話: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在課程實施中也提到要體現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整體規劃學習內容。在我看來,這是要求教師從一篇篇教到一組組教教學方式發生轉變的重要提示。而其中,整合的理念是關鍵。具體是指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設計不同型別的學習任務,安排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體現不同學習任務群的聯絡,這確實是擺在所有一線教師面前的難題。
第三,新課標中學習情境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相比於之前版本的課標,學習情境一詞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加。如在課程性質中提到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再如在課程理念中提到要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的改革;在課程實施中提到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學習情境的設定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徵密不可分,它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是創設情境有怎樣的要求呢?新課標中這樣一段話引發著我的深思:語文學習情境源於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於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同時應整合關鍵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體現著運用語文解決典型問題的過程和方法。
學習情境的設定充分考驗著一個語文教師的智慧,也提醒著我們引導學生用語文的重要性以及語文和生活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在最近這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常常有意識地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習情境成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良田。比如在在教授《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一課時,我從課堂一開始就設定了一個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化身新聞編輯,從結構、內容、語言三個方面編寫一本新聞特寫寫作指南。
而後透過小組討論、師生對話,共同創作了一套新聞特寫的寫作指南,具體內容是:單刀直入寫場景;緊扣特點顯價值;拆分動作慢鏡頭;調動感官多角度;生動刻畫寫法豐。並且這堂課的語文作業佈置依舊在學習情境內,讓學生觀看全紅嬋10米跳水決賽的影片,寫作一篇新聞特寫,作為這本自編寫作指南加上一篇範文。整堂課是學習情境下推進,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創設學習情境,教師不僅要把目光放到教材中,也要把目光放到廣闊的生活中。正如新課標中提到:教師應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時間機會,增加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的意識,建設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情境可以開發,比如今年的2月4日,在北京的國家體育館鳥巢,舉辦了第24屆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我抓住了這樣一個社會熱點,提取了其中的語文學習資源,設計了《向北京冬奧會學習中國式浪漫》這樣一節和生活緊密相關的語文課,引導學生在學習情境內學習中國傳統意象的豐富內涵;就在前幾天,五四青年節前夕,我看到了網上眾人轉發的莫言在青年節前夕的《不被大風吹倒》的演講影片,我提取了其中的語文學習資源,設計了《向莫言學語文》一課,帶領學生向文學大師莫言學寫作、學演講,學生活。
透過這樣鮮活的、有意思的、有熱度的、根植於生活中的學習情境的設定,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魅力,激發著他們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興趣和熱情。總而言之,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離不開學習情境的設定;打通語文和生活的壁障,也絕對離不開真實的學習情境的設定。
其實,語文新課標在學業質量標準的研製上、在課程的過程性評價上、在核心素養的提煉上、在教與學方式的改革上等諸多方面都有著或多或少的改變,而這樣一些改變都值得我們一線教師關注和思考。在寫作過程中,我再一次真切地感受著自己對語文新課標的學習和認識非常淺薄。我知道,這樣的學習僅僅是一個開始,我需要在反覆閱讀中,在思考中,在實踐中,遵循課標精神,守正創新前行。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9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總綱,總括了語文教學的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及教學建議。其明確的教育教學目標,為語文教師指明瞭具體的教學方向,規範了教師教學中的各種行為。這裡,我主要想談談習作教學。
習作是就是將自己內心想說的話,觀察到的現象以及想象到的事用文字表達出來,將學習到的、觀察積累到的知識進行輸出。對於這一點,《課標》要求:多讀多寫。我的體會是,讓學生多讀一些文學書籍,勤寫作。閱讀要進行閱讀的指導,習作也要進行習作的指導。關於習作,我認為應注重以下幾點:
1、口語交際的訓練。
口語交際對於學生初學習作非常重要。能將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才能為後面的寫提供了抓手。老師在設計口語訓練時,要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願意說。在充分說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試著整理寫一寫。
2、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是解決學生寫作時無內容可寫的有效途徑。去年秋遊回校,學生進行寫作。很多學生作文都像流水帳一樣空泛,但細心的學生卻能將當天的看到的、玩到的都寫得很詳細,感情也表達的非常真摯。星期天的日記,班上閔婧同學交來了一篇近600字的日記,一看日記才知道她也參加了9月18日的抗日遊行。因為她很關注這一事件,就將看到的想到的都寫了下來,甚至還去查了資料,詢問了爺爺。所以培養好學生的留心觀察的習慣非常重要。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從曹文軒老師的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曹老師作品中的環境描寫、人物描寫句句精到,不落窠臼。我認為這些不僅僅只是曹文軒老師生活經歷的積澱,更離不開細緻的想像。李吉林老師經常帶學生到野外去上語文課,也就是為了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室內課上,李老師積極創設情境,來引發學生的想象,從而提升學生思維的發展。可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對於寫作非常重要。《課標》中對第一學段的寫作就規定: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這對於學生今後創造力的形成至關重要,可謂影響一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其內容易懂卻很博大,既明確了方向,也給老師們留有發揮個人才智的空間,值得我們用心地去體會、思索與實踐。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0
在學校的鼓勵指導下,第一次認認真真,完完整整的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解讀進行了自主學習,在校參加了課標培訓,初步確定了兩個大方向:教要準和教什麼。學習中自己對課標的認識有了很大進步,選取了印象最深的兩點進行心得交流。
(一)如何堅持推進兒童閱讀
在一次次的聽課、評課學習中也學到了不少,自己也好好學習了新課標,此次閱讀特別關注了關於課外閱讀部分。新課標對於課外閱讀進行了透徹的論述:從課程理念到階段教學目標,課標有多處涉及課外閱讀問題,凡是論及閱讀教學,幾乎都包括了課外閱讀。讓課堂閱讀教學往課外閱讀伸展,讓課堂內外的閱讀教學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連成一體。這是課標精神,這個教學內容很好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另外,我們學校正在開展全校性的閱讀活動。學生們興趣很高,但需要老師的指導幫助,無論何時何地,重視課外閱讀教學,正是給孩子們在寒冬送上了溫暖。 閱讀教學在自己的課堂中也應適時地進行,進行閱讀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個從膚淺到深刻,從理解不確切到確切理解,從被動記背結論到主動思考理解的過程。因而,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是學生理解閱讀內容的有效途徑。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緊緊抓住課文,實行精講多讀,教會學生獨立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自覺性。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獨立閱讀的方法,在課外閱讀中能自主地進行閱讀,豐富了語文材料,擴大了知識面。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其形式或是舉行讀書報告會、經驗交流會,或是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經驗,評比表彰課外閱讀積極分子等。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範例,這樣班裡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堅持推進兒童閱讀。 學習語文正如呂叔湘說的:三分課內、"七分課外,激發閱讀興趣,加強閱讀的指導、交流、展示。
(二)加強調識字和寫字
第一學段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範、端正、整潔。各學段,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每個學段都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筆畫、結構、行款,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注重寫字質量,切實提高書寫水平,避免大量、機械的書寫訓練。識字寫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關於識字寫字教學:認寫分開,多認少寫。寫字教學:體現漢字的規律和特點,由獨到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基本筆畫到字的間架結構,加強指導。注重書寫的規範要求。第一學段: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常用偏旁部首,按筆順規則寫字。對姿勢、習慣的要求是史無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總之,在教學時一定要紮實教好每一個字,老師示範要到位,學生練習要求準確,老師批改要細緻。聯合家長的力量,發揮班級鼓勵的力量。基本筆畫書寫對於低年級孩子來說光講解不夠,還需精煉成口訣讓學生熟記於心。讓家長了解孩子書寫的近況,定時給家長以書信的形式交流、表揚孩子書寫。在班級中展示、張貼孩子的優秀寫字作品。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1
進行完本次新課標的學習,我收穫頗豐,我深刻領悟到,教師的指導一定要和學生的思考形成共鳴。正如古人所說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要想形成共鳴,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教師再怎麼引導,也是勞而無功。我的收穫總結如下:
一、課程性質明確定位。
其定位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研究和實踐陷入了一定的誤區。現在理論研究者普遍傾向於認同將言語性作為語文課程、語文教學最核心、最本質的屬性。語文教學的目標指向是語言文字運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在此過程中,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言文字運用僅在前言中就出現了四次。新課標從語言文字運用的領域、能力規範等角度進行了全面論述,而且將重視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的思想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這是實驗稿中所沒有的。這些論述,表明了語文課程應主要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更加貼近了語文的本質,學科特點更加凸顯,課程目標更加具體和明晰。這對於切實糾正語文教學實踐中出現的一些非語文、泛語文的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說說寫寫、讀讀背背。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這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三、高度重視識字寫字識字減數量、寫字提質量
隨著電腦的廣泛應用,人們日常大量使用鍵盤輸入文字,使人們對漢字的讀寫和識記長期處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狀態中,常常會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而且,由於一些人只狹隘地單純從實用的角度認識漢字書寫,認為鍵盤輸入已經可以代替寫字,久而久之,錯別字隨處可見、全社會漢字書寫水平每況愈下也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就語文教學而言,有的教師認為指導學生寫字是軟任務,這一點我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缺少對寫字的練習指導,就是識字課中的寫字指導環節也常常是指導多、練寫少,學生真正寫字的時間少得可憐!有的教師教學中習慣用播放課件指導寫字,即使有教師板書範寫,其書寫水平也難如人意,因此在這一方面我必須加強並不斷提高。
基於這樣的認識,在第一學段,新課標已將原來的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將第二學段的2000個左右會寫減少為1600個左右會寫。減少了寫字數量,適當減輕了學生的識寫負擔,體現了多識少寫的思想。這樣,不但符合低中年級孩子生理發育的特點,同時也便於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第三學段的硬筆字還增加了力求美觀的要求。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強調識字寫字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按照規範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新課標還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本標準還附有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要求先寫字表中的300個字。可見,新課標將識字寫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2
近期,課題組組織成員學習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並在組內進行了深刻的交流,對比自己的教學,頗有感觸。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有創新意識才能推動社會進步,而語文課堂將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前沿陣地。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的確,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其中不少都是語言材料中的精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語言實踐活動中使用頻率較高。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感受中國文字的語言魅力呢?這是我們語文教者在教學中應該深思的問題。
3.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所謂學習習慣,是指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自動化的行動方式。學習習慣有優劣之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活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而低劣的學習習慣將嚴重阻礙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甚至影響人的一生。研究語文學科的特性和習慣的特點.不難發現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絡。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發展性和開放性等特性。而習慣則有長期性、漸成性、固定性和自動性等特點。因而語文學習習慣就是學生在語文讀、寫、聽、說過程中, 逐步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自動化了的語文行動方式。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適合語文學科特性的,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發揮較大促進作用的行為。它是語文學習能力的基礎,語文學習能力是它的發展。所以有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會提高語文教學效益。
4.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透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情趣,掌握程式與方法。
5.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多少年來,初中生閱讀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付中考,而很少享受到閱讀帶來的愉悅和激情,這是我們閱讀教學亟待改革的現狀。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活躍其思維,豐富其情感,又能訓練學生提高閱讀能力,這成了教者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6.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聽說讀寫的訓練。多角度、多層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並在實踐中加以提升,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徑。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3
促進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將起到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頒佈至今已經一年多了,各地掀起了學《標準》用《標準》的熱潮。《標準》的頒佈,對於今年秋季,新教材將在我區全面啟動,作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我感覺到這又將是一個語文教學的春天。解讀《標準》不難發現其中的鮮活力量,它以全新的視覺揭示了語文課程的特點和發展方向。課程以全新的理念把握時代命脈,處處體現著時代精神。《標準》在總目標之下分四個學段,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研讀《標準》寫作目標。我以為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大家在教學過程特別注意:
一、重視興趣的培養
不難發現,重視興趣的培養是《標準》有別於試用修訂版大綱的顯著特點之一。第一學段是寫話。對寫話有興趣、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其中的興趣、樂於就強調了興趣的培養。第二學段中同樣要求樂於書面表達、不拘形式得寫下見聞、感受和想法、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教學評價中也強調是否有寫作的興趣、有良好的習慣。無論從課程標準的確立還是教學評價的建議,《標準》都把培養習作興趣放在首位,這是任何老師在實施過程中應當引起重視的。
二、多方面開發課程資源
以前的教學重視課堂教學資源,有的教師死守教材大綱,不敢越雷池半步。長期以來課程資源的拓展落後於學習要求的不斷提高,使我們的教改落實不到實處而流於形式,這實在是教育悲哀。《標準》明確指出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並有詳細的例舉,而且還指出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開發各地區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也要積極創造條件,教師也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們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對這些資源有充分的瞭解,為作文訓練構建起一個穩固的空間,注意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多方面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三、緊扣實際需要
學以致用、教是為了不教《標準》鄭重地提醒我們學生的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為解決他們的實際需要服務。這在寫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根據表達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冒號、引號。、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見的標點符號。這些目標明確告訴我們學習標點符號是為了使用的需要。切忌為了學習而學習,在寫作教學過程中需要用到哪種標點符號,教師就要靈活多樣運用教材,因材施教。服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另外,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看出寫作是為了交際的需要,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教師應該把握好寫作教學的目的,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明確寫作不是讓學生會寫或長或短或樸實或華麗的文章。
四、寫出個人特點
曾幾何時,寫好事都幫軍屬大娘打掃房間,扶盲人阿姨過馬路。看見有人經過菜地必定是去樹一塊牌子:請不要從菜地走過。看見水龍頭沒關就掛:請節約用水!老師都用自己的審美觀點牽扯著學生,把傳統美德往學生的身上套。有的老師甚至為了考試的需要讓學生被范文照套。使學生的習作有如工廠產品般整齊劃一,沒有個人的東西。
《標準》十分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注重創造精神的培養,第一學段寫話目標中: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覺。強調的是個人的感受。書法抒發的是個人的願望。整個習作目標中共有10處提到自己這個詞,明確告訴我們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寫作教學中,要把握好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從學生的思想意識出發,寫出他們自己覺得新奇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有意識的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當然。這不是說對學生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若學生在習作中出現不健康的話語或者流落出不良的思想傾向,教師應當在肯定其勇於發表意見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引導,而不該粗暴地一棍子打死,挫傷學生習作的積極性。發展學生個性,就看教師如何準確把握教材,如何使用教材資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習作教學中忌死守教材,死搬硬套,無病呻吟地要求學生寫一些和他們生活實際毫無關係的作文。比如幫軍屬老大娘打掃房間。當地若沒有需要幫助的老大娘,教師就得靈活處理教材,換上適合實際情況的訓練篇目。
五、倡導合作精神
《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這是在以往的大綱中沒有提到的。寫作目標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第二學段中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第三學段中的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既提出了合作的理念。有注意了坡度,而且還注意合作後的收效。能否於他人合作,合作的效果好壞直接影響一個人成才與否。《標準》站在時代的高度民主,從長遠目標出發,在寫作中溶入合作精神的養成,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現代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我們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牢牢把握這一目標,在寫作教學中徹底落實這一目標,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方法。在寫作中學會合作。
六、徹底改變評價觀念
以往的教學重視結果,讀書人看考說的就是這個理。《標準》的評價與以往的評價有很大的區別。《標準》指出: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這就要求我們要徹底改變陳舊的評價觀念,從注重結果轉移到注重過程上來。去了解學生是如何積累材料、如何處理所收集的資訊的。從草稿本上也可以折射出學生修改時的態度及方法。透過各種評價使學生主動自改互改,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標準》的頒佈,已經掀起了語文教學改革的又一次浪潮。每次的浪潮中總會出現一大批優秀的弄潮兒。我們沒位教師都應該靜心研讀《標準》,把握其中精髓,摒棄陳舊的教學觀念,大膽改革,勇於創新,共同構建語文教學大廈。
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4
一、識字寫字教學
看了《新課標》之後,我對小學語文的識字寫字教學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同時也讓我明白我們所說的識字寫字教學不僅僅是識字教學,應該貫穿小學甚至初中、高中各年段語文教學的始終。在識字中、在閱讀中、在習作中體現著字詞教學。字詞教學體現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教學。
識字寫字教學的第一步是識字教學,得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正確認讀字詞。
而識字寫字教學不僅僅是認讀,正確的理解也相當重要,對於字詞的理解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工具書理解字詞;根據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語;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抓重點字理解詞語;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利用找近義詞或者反義詞來理解詞語;拆字、組詞法來理解詞語等等。
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字詞的教學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具有發散性。我們可以讓學生來做一個詞語遊戲——生字開花。即:根據生字的特點,鼓勵學生多組幾次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髮散思維,去思考由這個生字詞可以想到哪些成語、哪些古詩句、哪些俗語警句等等,這樣孩子們由一個生字可以積累好多新詞語,認識好多成語、俗語、古詩、名言、警句。這樣的字詞教學,大大豐富了孩子們的詞彙。
識字寫字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運用。所以,在字詞教學中,不僅應該讓學生正確認讀,正確理解,豐富積累,更重要的是能靈活運用,為了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我們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如:能用一個詞說一句話;能連用兩個詞寫幾句話;能用更多的詞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甚至用給定的幾個意思毫不相干的詞語、句子等寫一篇小練筆等等。
二、閱讀教學
語文學科不同於其它學科,它不僅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還具有獨特的學科性質,即:工具性、綜合性、基礎性。所以,語文教學的本質任務就是讓學生透過閱讀,感知語言、理解語言、鑑賞語言、運用和發展語言,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倡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用語文。重視透過課內的朗讀、默讀,逐漸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關鍵是讀出味道、讀出樂趣、讀出所得,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
而 “讀”是理解文章的一種有效手段,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是體會語言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我認為閱讀教學的活動設計可
以採用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讀,達到訓練的目的。採取示範讀、試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從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讀”這種行為與課文的內容,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結合在一起,不是為讀而讀,而是用讀的方法訓練學生經歷一個由“自己讀——學習讀——練習讀——個性讀”的提高過程。
所以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真正地把學生當作活動的主體,設定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情境,然後留給學生充足的自讀空間與時間,讓孩子去讀、去想、去悟,並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自我閱讀的活動過程中,及時圈畫出重點詞句,在書中空白處記下自己在自讀中的感受及認識,用不同符號標記出自己的疑惑之處,達到自動探究、主動發現的目的。啟發學生讀讀、想想、劃劃、議議、多讀多想多體會。剔除與重點無關緊要或易讀懂的部分,突出重點的教學,突出自學方法的點撥,使學生不但學到知識,而且智慧也得到快速的發展。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擁有新的頭腦,新的思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為培養擁有新頭腦、新思維的個性學生而努力。
三、口語交際教學
學習和使用語言是一種能力,它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訓練。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無論是語文課程還是數學課程,甚至是音樂美術課程,處處都有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值得探討、交流的內容,這就為學生的語言鍛鍊提供了實踐平臺。以口語交際課程訓練為關鍵.從《聽說訓練》到《口語交際》,儘管形式與內容都有大角度的轉變,但它們的根本宗旨都是培養學生能聆聽他人表達、清晰表達自己想法的習慣。它要求教師要認真上好生動有趣的口語交際課,為培養學生的個性表達提供紮實有效的基礎。於是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有著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用語文教材訓練低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是很有效的辦法。教材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提供了較廣泛的內容和多種形式。同時,教材在閱讀課文及基礎訓練題中,也都編排了人物對話交際的訓練內容。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儘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表達實踐。所以我覺得我們應憑藉語文教材,加強語言表達訓練,以課堂教學為平臺,訓練學生規範表達。
除此之外,生動、逼真的情境創設極富感染性,能夠調動學生內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他們表達的強烈慾望。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在課內外給學生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語言表達。這是語言表達訓練的一條重要途徑。課堂教學中,針對教材實際,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引起學生語言交際的慾望,激發他們語言交際的熱情。以校園活動為平臺,創設交際情境,促進
學生表達個性化,由於依託教材的口語交際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思想與見解造成一定的限制,致使學生的表達只能停留於一般的口齒清楚階段。因此,學校、班級、教師、學生之間應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形成學生個性表達的大舞臺。還可以開展讀書活動。由班委商議制定活動時間與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內容 。
四、教師的心理素養
其實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必須首先承認自己的身分,按照自己的身分進行專業活動。教師只有在思想上承認自己的職業身分,按教師的標準去要求自己,才能對教師工作充滿信心,才能約束自己,不參與有失教師身分的不良活動,自覺抵制外界對教師工作的不良刺激。
一個教師具有樂觀積極的自身心理環境,就會對教育工作充滿信心,對教育學生有興趣,以工作的勞苦為歡樂,教學效果會越來越好;反之,當一個教師的教育心理環境不良,有教育偏見,厭煩學生,他的情緒、教育行為都會有異常表現,對教育教學工作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努力加強學習,改善自身心理環境,適應社會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要求教師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鎮靜,能接受困難和挫折的考驗。如果教師毫無承受能力,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喪氣,那是無法搞好教學工作的。在工作中缺乏魄力,遇事縮手縮腳,不願管和不想管學生,怕引起麻煩,怕承擔責任;或者對學生方法簡單,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衝動,都是不利於教學的。所以,要主動承擔難度較大的教學工作、管理工作或擔任班主任工作等,透過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磨練自己的耐性。隨著一個個困難的克服,承受挫折的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總之,對工作、對生活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克服負性情緒對自己的困擾,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經常進行自我調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忠誠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積極樂觀地生活,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工作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