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精選12篇)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

  一、教學反思的成

  1、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資訊和做出決策。在人的頭腦中,大量的相互關聯的有關事實、概念、概括和經驗的資訊被組織成一定的網路,成為圖式,可以有效儲存和快速提取,構成了個體理解世界的基礎。有人對專家教師和新教師對課堂事件的解釋做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專家教師在教學決策過程中體現出更深刻的、具有豐富聯絡的圖式。這些圖式使得他們能夠準確判斷哪些事件是值得關注的,並從記憶中提取出有關的資訊,以便選擇最恰當的反應策略,這是使得他們能夠自動化地處理各種問題的基礎。

  2、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更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隱含的平等與權力問題等。它影響到教師對情境的理解,影響到關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式。研究者發現,反思過程中,教師不再像以往只關注解決問題,而是更關注提出問題,他們對這些沒有確定答案的、非線性的問題更感興趣。

  3、教師的陳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師自己的聲音,它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他們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這些就是教師的陳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認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點是指教師對做出各種教學策略的情境的解釋,這種解釋可以使教師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

  二、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精選12篇),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1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課文,也是一篇老課文。從整篇課文來看,《富饒的西沙群島》篇幅較長,許多語句描寫優美。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力爭做到以學定教。課文分別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介紹西沙群島的美景,學生對這四部分都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就緊緊抓住這四部分開展教學,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由於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生必然對四個不同景點中的某一處特別感興趣,因而,本節課我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確立學習小組,如:水文研究所,海底探寶隊,海灘遊樂場和海鳥觀察站。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教學中明確提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即全員參與,共同研究,力求達到學習成果最最佳化。其中老師不是學習的主宰,而是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只是提供相關的資料,成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

  二、注重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後評價。

  如水文研究所在彙報時,用有感情朗讀的方式表現海水的美,讀後請同學來評價,讀得怎麼樣?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這樣不僅進行了聽說能力的訓練,同時,同學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增進了友誼。在知識和能力的維度上,強調綜合和整合。教學中分組討論後,集體交流彙報,由老師給出的知識提示,再整合,跳出過去強調語文知識系統性的老圈圈。

  注重語文工具與人文性的統一。例如,整個課堂結構設定為研究彙報活動,使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愉悅地學習語文知識。如學習海鳥這一部分的時候,順勢進行保護鳥類的環保教育。最後讓學生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後一段,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昇華。

  三、培養質疑能力

  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核心。本節課,我給予學生充分的質疑空間,在集體彙報時,讓其他組員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學生再自主回答。一改以往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同時教給學生主動向他人請教的學習方法。

  四、努力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老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鼓勵學生大膽向老師挑戰,培養學生自信心。由於本人在語文教學中還很稚嫩,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為還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

  1、課堂調控能力有待加強。

  2、教師的課堂組織語言不夠精煉。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2

  教學過程要紮實,效果要落實,但這並不是說教學時要呆板僵化。相反,教師只有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教學過程的紮實和教學效果的落實。這是由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的。

  《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有許多需要理解的詞語,在教學的方法上則儘量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

  例如:“島”、“島嶼”、“嶼”、“群島”四個詞語用一組板畫演示,使學生對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絡有了直觀的瞭解;“海防前哨”是讓學生觀看我國版圖時結合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來理解的;“珊瑚”、“海參”和“大龍蝦”是讓學生觀看圖片來理解的;“綻開”和“蠕動”兩個詞是聯絡生活實際用手演示來理解的;“威武”一詞是讓學生聯絡上下文來理解的;“揀不完”的“揀”字的意思是讓學生查字典與“撿”字對比來理解的;“鳥的天下”是讓學生說近義詞,再聯絡上下文來理解的;“富饒”一詞的意思是先理解抽象的詞義,然後結合對全文的閱讀,逐步增加學生對“富饒”一詞的感性認識;“五光十色”一詞的理解,則是先與“五顏六色”對比,區分異同,再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想象來理解。這些方法的靈活運用,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興趣盎然。

  在理解詞語、理解課文的同時,學生也感受到課文言語中所表現的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讚美。

  學生在感受課文言語的同時,他們的心靈被課文優美的言語深深地打動了。這樣的教學,就把對學生心靈的培育與對學生言語能力的培養統一在一個過程之中了。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3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寫景的文章。這篇精讀課文透過介紹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麗富饒,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全文圍繞題眼“美麗、富饒”展開,行文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構段句群典型且多樣,遣詞用語精確且具體,所以教學這篇課文除了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外,還應該鼓勵學生學習段落的寫法。特別是描寫魚的一段,結構、句式都是孩子們寫作的典範。

  我在預設這節課時,針對三年級孩子的特點主要從兩方面去思考:第一,突出“美”字。這篇課文的一個特點是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美麗的景象,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好素材。所以我在第一、二課時的教學中也採用了多媒體教學,在情境美之中學習語言美,並在語言環境中學習了生字、新詞,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第二,突出“練”字。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針對我班學生作文不具體、事情敘述不清楚等情況,結合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重視語言的積累”,摘抄美詞佳句,真正把積累語言落在實處,自覺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另外是透過創設語言運用的情境,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詞語、句式、段落,遷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動中進行重組,引導學生圍繞一句話把內容說清楚、說具體。這是對教材內容的一種拓展,是對語言學習的一種發展,讓學生在課內學到方法,讓他們在離開了課堂、離開了教師、離開了教材,也能夠自己去發展學習。

  靜下心來想,如果我在教學設計時,預設課堂的容量不要那麼大,重點只體驗學習課文的第二段和第六段,孩子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會更加到位,所以教學的設計也要考慮到孩子的接受程度。其次,對課文第二和第六自然段的分析不夠細緻,引導不夠到位,學生對課文的寫作方法理解不是很透徹。再次,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過於貧乏,以後應該加強學習,豐富評價語言。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4

  最近,我執教了《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感受很深。

  這篇課文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介紹了位於我國南海的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學習本課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與富饒,西沙群島風光的美麗;二是感受課文語言的優美,積累好詞佳句。由於有課件,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決定充分發揮網路優勢,將資訊科技與我們的語文教學進行充分的整合。這樣,抽象的.事物具體了。

  如在第4自然段魚的教學中,由於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的侷限,學生對海里奇異的魚缺乏感性認識。一組圖片的播放立即將學生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在此基礎上又引導學生賞讀內化,讀出了海水的美,讀出了魚的種類繁多。另外,許多相關資料的瀏覽使學生開拓了眼界,課文內容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其次,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採取以“讀”為主的教學過程,努力營造一種“平等、信任、激勵、自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們主動地學、自信地學,興趣盎然地學,達到紮實有效的課堂效果。

  正是由於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這一豐富的影象及聲音資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促使學生進入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的最佳狀態。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我緊接著提出要求:“這麼好的地方,課文中是怎樣寫的呢?請大家開啟書,認真地把課文讀一讀。”一下子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課文中,孩子們開始興趣高昂地讀起課文來,有的同學讀完一遍,還情不自禁地讀第二遍。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再次運用多媒體教學軟體,重點展現西沙群島海里奇形怪狀、色彩鮮豔的珊瑚,懶洋洋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以及那些沒見過甚至是沒聽說過的形態各異的魚兒,由形象的畫面理解自然過渡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始至終地調動著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的情緒始終處於亢奮狀態,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讀,是學生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讀,是學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全國小語理事會理事長崔巒強調:“一定要把課文讀對、讀通、讀順、讀好。”這是學好語文的基礎,也是理解課文的前提。因此在這次教學中,我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聽讀、初讀、速讀等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問題及時解決,讓學生做到將課文讀對;在熟讀生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在精讀、理解的過程中,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和朗讀內容指導學生將課文讀好。在這樣有目的、有層次地閱讀指導中,學生逐步學會了讀書。

  當然,我的這次教學還存在著許多不足,其中讓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三點:

  1、沒有將本課時的教學內容講授完整。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對學生情況把握的不準,導致這一課時的個別環節用時較長,特別是請兩個人單獨讀寫魚兒的段落,太浪費時間了。

  2、雖然也嘗試建構一種多層面的課堂,希望能透過一節課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但是,許多方面考慮得還不夠周全,補充素材在課堂上成為一種資源的'浪費,浪費了一些寶貴的時間。

  3、透過這次教學實踐,我充分地認識到自己還應繼續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鑽研教學方法,潛心搞好教學研究,努力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5

  《富饒的西沙群島》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該組課文專題為“壯麗的祖國山河”。課文主旨是讓學生了解西沙群島是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意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結合三年級學生特點和本文特點,我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一、精心設計導語。

  本文是寫景課文,我就把導語的風格定為“風景遊覽”,引領學生進入特定情境,激發欣喜、讚賞之情。(映示“中國地圖”)在距海南島東南約180海里處,有一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島嶼群,像顆顆明珠灑落在三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上,那就是神秘而美麗的西沙群島。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去遊覽——(讀題)富饒的西沙群島。

  二、關注語言段式。

  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第4自然段先總寫魚成群結隊穿來穿去,顯得很多,再連用四個“有的”及比喻的手法分述魚的各種形態,突出“好看極了”,最後用誇張的手法表現魚多得數不清:“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這樣的段式構思縝密精巧,是學生寫作的極好範例,教學時,我們應重點關注,才能帶領學生真正走進課文的意境中去。

  我們可以這樣引導:

  (映示第4自然段內容)好好讀讀這段話,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魚很多呢?

  在學生回答後,教師映示海底世界魚兒暢遊的影片,配上悅耳歡快的樂曲,將學生一下子帶入魚的樂園。

  讓學生邊觀察邊仿說:

  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

  在學生仿說以後,我們可以接著引導學生關注句式:“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提問:“在西沙群島的海里,真的是水和魚各佔一半嗎?為什麼這樣說呢?”當學生感悟到這是用誇張的手法來體現西沙群島“富饒”這一特點後,追問:“你能用這樣的句式來表示某個地方某樣東西很多麼?”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

  三、注重“以讀悟情”,努力強化文章的感情色彩。

  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必須透過朗讀傳達出來。所以,首先讓學生邊看錄影邊聽課文的配樂朗誦,給學生們以美的享受,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個地學習過程中,“讀”貫穿了全課時的始終,採用個別讀、齊讀、默讀、配音樂配畫面讀、互相聽讀,自由讀等多種方式,把學生帶進文章意境中,讓學生在讀文中去體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瞭解作者說什麼,而且要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理解的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學生們在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圍中去學習和體會,更加深了對西沙群島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以引導者的形象出現,引領著學生們去欣賞,去朗誦,去體會,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說教把知識強加給學生,而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口去讀,用自己的腦去想,給了學生自由感受的空間。同時,還以鼓勵為主,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躍起來。這樣才更有利於對知識的領悟,同時更能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當然,這堂課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和不到之處,如我因怕時間不夠,給學生思考和朗讀的時間不充分,還有教完後,覺得沒有聯絡第四自然段的段式結構及時安排一個小練筆也是一個遺憾,今後還有待改進。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6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作者用優美的文字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向我們展現了西沙群島的美景,介紹了祖國南疆海防前哨美麗的熱帶風光和豐富的物產。

  這一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讀懂每一節的意思”,這個教學目標不僅是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也是三年級閱讀訓練的重點,而這篇課文各段的段式結構非常典型,有並列、因果和總分關係。因此,我們在備課時把訓練歸納節意作為這一堂課的重點,以朗讀作為主要訓練手段。

  透過反覆推敲,我們進行了三次實踐。第一次實踐中,我們錯誤地將教學目標單一化,純粹地以訓練學生概括節意為教學目標,因而造成課堂氣氛沉悶,知識教學枯燥。將語文課上成了基本技能的訓練課,語文的學習只是停留在“讀”的層面上。一堂課中,學生沒有任何的語言積累和運用。

  第二次實踐中我們雖然補充了語言文字的積累與運用,但學生反覆無效的朗讀與沒有估計學生的學情而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都造成時間上的浪費。沒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預定目標。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教訓,我們做了第三次修改。

  1、為了解決課堂氣氛沉悶,機械地進行節意訓練這一問題。我們從課題進入後,請同學默讀課文,說說寫了哪些地點的景物。找到4個地點後,老師把所有的景物隨意地擺出來,讓學生按地點歸類。這樣做既檢查了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瞭解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又能整體進入課堂教學,不像第一次備課那樣把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為了更有效地閱讀,我們將第二次實踐中設計的三次自由讀,前二次改為快速默讀,因為學生已有了預習的基礎,可以讓學生一目十行地快速讀,按要求找到相關內容即可。第三次讓學生看著黑板上凌亂的小卡片默讀,一邊讀,一邊歸類。這樣的三次讀只須5分鐘,比原來減少一半時間,而且,讀的方式不同,有利於調動積極性。

  我們覺得課文的第三小節結構清晰,語句優美,在整篇課文中具有代表性,學生也容易概括,因此把概括節意訓練這個教學重點放在第3小節,其它小節的節意我們決定放在其他課文中有機滲透。這樣做就避免了一堂課中面面俱到,結果反而什麼也學不好的弊病,有效地突出了教學重點。

  2、針對教學目標單一的問題,我們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字、詞的指導與積累運用。如在第2小節的教學時,我們覺得學生理解“一塊塊、一條條地交錯著”這句話是個難點。於是,我們畫了三幅圖,透過直觀圖片,使學生明白海水交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在一起的交錯。又如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懶”字學生極易寫錯,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還強調了這個字的字形。

  3、除此以外,我們重新設計了兩次語言實踐活動,把第一次由原來讓學生以“海灘上有許多美麗的貝殼,大的、小的,顏色不一,形狀多樣,真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這句話作為總起句,用自己的話說說美麗的貝殼,改為有坡度的說話訓練,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多用些修飾詞,能力差的同學說得簡單些也行,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語言實踐者。第二次是學完了課文,我們在黑板上貼了一幅海底世界圖,還將一些海底動物圖片貼出,讓學生作小導遊,用課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話來介紹畫面內容,學生興趣倍增。透過介紹,不但使學生積累的語言得以運用,更使他們自主嘗試了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透過這次的三課二反思活動,我們三年級語文教師得到了幾點啟示:

  1、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情。也就是在我們常說的課前備課這一環節裡,不能只備教材,更為重要的是要備學生、備學情。不能以老師自己的想像來替代事實。教學目標的編制應建立在學生的學情上,以學生為本,給學生以主動探索、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由“配角”變為“主角”。如果教師把上課作為執行教案的過程,期望學生按教案的設計來作出回答,那麼學生就成了配合老師完成教案的配角,更談不上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了。因此,教師要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尊重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尊重那些個性特別、學習成績較差、家庭條件不利其成長和經常犯錯誤的學生。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每一個學生在三十五分鐘內都能受益。

  2、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多元化,而不能過於單一、片面。語文教學是語言文字積累運用的過程,不能只注重知識上的分析而忽略了語言文字的積累。各條具體目標的達成,要服從於語文教學的整體。語文教學的具體目標,大都以課目標的形式體現。葉聖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為一個圓球,形象地說明了一篇文章具有極強的整體性。我們知道,一篇課文是一個綜合載體,但卻不是字詞句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由多種因素構成的有機的整體。聽說讀寫訓練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整體。一堂語文課也是一個具有深刻的邏輯性、高度的和諧一致的整體。

  3、應關注突發問題的調控。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夠在備課時預測的。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教師如果能夠較好地控制課堂教學中突發的問題,其主導作用的有效性就得到了發揮。因此,我們覺得面對課堂教學中突發出現的問題,教師首先不能緊張害怕,不能設法去防止問題的出現,而要積極靈活地去控制。先要去衡量一下這是個什麼問題,是否需要花時間去解決,需要解決的要敢於放下自己擬定的教學任務,解決到位;不必花時間的可以一筆帶過,避免在課堂上沒了主意,跟著學生越走越遠。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而是透過課堂教學中不斷地重視積累逐步形成的。有了這樣的能力,對提高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透過對西沙群島優美風景和豐富物產的介紹,表達了自己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文章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方位順序具體介紹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由於本文語句優美,所以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想透過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感受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但由於對文章處理的不夠用心,對文章的理解不夠透徹,對課堂的調控未能得心應手,以致今天的課堂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細細思量,把所有問題歸納為一下兩個方面:

  一、自身條件

  (1)書寫不夠規範。教師自己的書寫,其實就是最直觀的課堂教學資源。小學生都有向師性和模仿性的特點,老師當堂書寫,形象直觀,一目瞭然,對小學生是最好的示範,而且是最真實、最親切的示範。可作為語文老師,我的字真的對不起學生,今天從板書的第一個字“島”開始到最後完成歪歪扭扭的板書,學生們便開始議論紛紛,對我的字很不滿意。記得曾讀過這樣一段話:語文老師如果在課堂上能夠當堂書寫,而且寫的字形規範、間架勻稱、富有神采,給小學生以美感,那麼他們就會非常傾慕敬佩老師,進而親其師、信其道,對寫字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可我今天從一開始便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致,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我認為書寫將是今後最重要的的任務!

  (2)語言拖沓,不簡練乾脆。優美的語言、華麗的詞語,能讓聽眾心曠神怡,到位的總結、及時的評價,也會讓學生們振奮無比。而作為一名老師特別是語文老師,我覺得自己的語言實在匱乏,對於學生的評價只能是“你真棒”、“嗯,不錯”、“你真厲害”“真不錯,你真聰明!”等一些單一的句子,使得一節課上得乾巴巴的,毫無生趣。不僅如此,在課堂上,我還特別喜歡用“如何”“好不好”“怎麼樣”等一些看似民主實際上毫無用處的語句,使得自己在課堂上很是被動!正像金老師等幾位老師說的,我那囉嗦的話語就像催眠術,孩子們的積極性無法調動,更讓他們對我的課堂失去興致,甚至是偷偷跑去和“周公”玩耍。最重要的是語言的拖沓導致課堂教學不能完整呈現!由此可見,一堂課的成敗,與教師的語言有著的極大的關聯。可是,怎樣才能將自己的課堂語言豐富起來呢?我覺得接下來首先要改掉自己語言拖沓、囉嗦、匱乏的毛病,這就需要平時多去學習積累,如揣摩名師的教案實錄和課堂錄影,並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去,以求不斷規範自己的課堂語言。

  (3)教態不夠自然大方。在今天的課堂上,這也是我比較欠缺的地方,特別是手勢。正向有位老師說的,我總喜歡將手交叉放在前面,給人過於拘謹的感覺,很像一位老大媽。這是我一直沒有在意的地方,也許是學生時代演講時留下的習慣,仔細想想,富有感染力的手勢的確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時一個手勢就是一個無聲的命令,而富有感染力的手勢,才能更好的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

  另外,課前準備也不夠充分。如當學生講出珊瑚、海面、海島等地方的時候,我卻因為事先沒有將板貼按順序放置好,導致未能及時將其貼於黑板上,實在是很不應該。

  二、教學設計

  (1)問題指向性不夠明確。如上課開始時出示有關“海防前哨”的圖片的時候還丟擲這樣一個問題“你能從這句話中給剛才的圖片找個名字嗎?”事實上這個問題並沒有明確到底是給誰找名字,而我已經急於出示“西沙群島是南海上的一群島嶼,是我國的海防前哨。”讓孩子們去給圖片找名字,以至很多孩子不知道到底該幹什麼。

  (2)生字教學沒有體現層次和梯度。在設計生字詞教學環節時,我為圖方便隨便從網上借用了這部分課件,卻沒有及時發現所出示的詞語和教案有所不同,而且沒有拼音,更沒有系統的分類。如:幾個比較難理解的詞語“棲息”、“海參”沒有出示,“參”字作為多音字也沒有說明,而類似“風景優美”這樣學生已經在《黃山奇石》,《日月潭》等出現過的詞語卻歸於其中。聽了金老師的指導我才深刻明白,字詞教學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章可循的。比如這課的生字,在教學時可以按照“海面”、“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分類歸納。

  (3)課前圖片呈現過多。在初讀伊始,我找了很多優美的圖片打算以此吸引孩子們注意力,而運用於課堂才發現,這些美麗的圖片並無法為我所用,反而使我原本平淡的課堂更加蒼白!透過這節課讓我明白:作為課件中的圖片,應該做到刪繁就簡,達到隨圖識文的目的,應該讓每張圖片都發揮最大的用處,為文所用,做到不可取代。

  (4)細節問題處理不到位。a、從上課的那一刻開始,我一直就只顧著自己講,一切都顯得那麼突兀,以至於孩子們被我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帶領孩子潛入水底,打算講解第三第四自然段時,孩子們還沒有弄清楚“珊瑚”“海參”“大龍蝦”“魚”在哪幾自然段,我就已經安排任務讓他們去讀讀海底美麗的小動物了。我發現很多孩子都在悄悄低估:“讀哪裡啊?”b、再如講解四種小動物時,沒有抓住語言特色:就像比喻,它是本課運用的最多的修辭。教學比喻句時我沒有引導學生準確地認識比喻義,如:“海底的岩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美麗的珊瑚各種各樣,給人以美的感受。在教學時,我沒有抓住重點詞語“綻開的”“分枝的”這些特點,沒有在語句訓練中讓孩子們得到提升,反而以“有的像……有的像……”這種簡單的句式降低了學生對語句訓練的難度。c、指導朗讀時沒有抓住關鍵詞,如在指導大龍蝦威武氣勢的時候,沒有抓住“划過來,划過去”這組形象的詞語讓孩子們去體會“威武”的氣勢。

  (5)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新課程最強調的就是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而我卻以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貫穿始終,以至於有一種牽著孩子的鼻子走的感覺。使得孩子們的手腳被束縛住了,思維沒有完全開啟,課堂上缺少了孩子們那充滿童趣和想象的話語。

  總之,對於這堂課,我覺得自己存在著很多很多的問題,雖說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自以為這不僅僅是一堂有問題的課,更是一堂是失敗的課。而失敗的原因除了心理緊張放不開以外,最重要的是自己平時太過荒廢,才有了今天無法駕馭課堂、漏洞百出的醜態。今後,我一定要不斷找出不足,加以改進。我知道,這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也將會是一個教師的課堂教學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相信在金老師的指導下經過慢慢的積累,我的課堂也一定會充滿勃勃生機。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8

  今早,我上的是22課《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是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的一篇寫景的課文,全文用詞非常優美,生動,鮮明。作者按照“海水”、“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說明了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全文圍繞"富饒"展開,思路條理清晰,結構嚴謹。本課的重難點是透過對課文的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西沙群島風光的美麗及物產的豐富,學習優美的句子,積累好詞佳句。

  我把本課的教學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以朗讀和學生初步感知為主,透過影片朗讀,這影片,既有優美的配樂誦讀,又有和課文同步展示的動漫風光,西沙群島海水的五光十色,海底的各種各樣的珊瑚,懶洋洋蠕動著的海參,全身披甲的威武大龍蝦,海水裡那麼多的各色的成群結隊的魚,海灘上各色的揀不完的貝殼,有趣的海龜,還有海島上那麼多的海鳥。邊聽邊領略西沙群島美麗的風光和海底世界的奇妙,感受到西沙群島海底豐富的物產,對西沙群島有個深刻的印象。

  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件,使學生直觀看到西沙群島海水的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感嘆美的同時,引出海水為何五光十色的原因。然後出示海底海洋生物的圖片,根據學生喜好,逐個講解珊瑚,海參,大龍蝦,魚的美及多,請全班女同學帶著愉悅的心情讀出珊瑚的美,男同學展示大龍蝦的勇猛,威武,全班一起做懶洋洋的海參的動作,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西沙群島豐富的物產。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朗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老師領讀,學生自瀆,個別讀,同位互相讀,男女生結合讀,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僅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讓大家感覺自己彷彿身處西沙群島那麼美的地方,引出對西沙群島的喜愛,延伸出為什麼喜愛,拓展出自己的感嘆之情,增加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整個學習過程,教師都是以引導者的形象出現,引領著學生自己去欣賞,去朗誦,去體會,去感悟,給學生自由感受與想象發揮的空間。

  這篇課文是按照總分總的結構方式構思成文的,而每一段的敘述又是以同樣的方式敘述,條理非常清楚,這一敘述方法,也是學生今後習作中要學會應用的,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我注意引導。課後還設定裡小練筆。

  這篇課文裡文辭優美,排比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都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在學習課文時,讓學生注意積累語言,仿寫句式。

  讀文理解文意,學句,理解詞意,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加深對於詞語的理解,如“成群結隊”、“五光十色”、“四腳朝天”、“瑰麗無比”、“飄飄搖搖”、形象逼真的課件展示,讓孩子們一下子就理解了這些詞語的意思。更深刻地體會到西沙群島的確就是一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

  兩節課連上,我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把學習課文,學習生字詞語結合起來,讓學生透過讀,透過觀看課件,透過聽誦讀,然後自讀體會理解。

  這篇課文中的多音字比較多,我讓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找,然後查閱字典,或者我們一起討論學習。

  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也存在一些失誤。

  第一,在設計"魚"和"漁"的區別時,感覺沒有講透徹,講明白,只是讓學生看了解釋,然後找學生填了空,沒有及時把學生的反饋再加以解釋,使學生更容易明白,更容易理解。講完區別後,沒有把查字典的好習慣告訴同學,希望同學以後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明白的詞,可以先查字典解決,自己當個小老師。

  第二,領讀設計比較少,領讀時激情不夠,聲音不夠洪亮,語調抑揚頓挫不明顯,無法引起全體同學的共鳴。

  第三,在講第四段用有的……有的……有的……造句時,應該找出比較好的句子大家一起齊讀,讓同學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積累好句。

  第四,板書前沒有很好的預設,致使板書有些擁擠,不夠美觀,而且字型有些小。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9

  《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描寫了我國南海西沙群島優美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課文語言優美,條理清晰,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好教材。教學本課,我主要抓住中心句,讓學生透過讀、看、說、想,從兩大方面感受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注重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積累詞語,練習說話。

  一、適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拉近學生與西沙群島的距離。

  由於西沙群島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比較遠,我便藉助多媒體展現西沙群島的有關影片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更深刻地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生動形象的影片畫面彷彿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新奇和嶄新的世界。我們一起欣賞了奇妙的海水,一起到綠樹叢生的海島上和海鳥交朋友,又一起潛入海底,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珊瑚,懶洋洋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和成群結隊的魚,孩子們被這些新朋友深深地吸引著,彷彿置身於西沙群島神秘而富饒的海底,有的孩子還情不自禁地叫出各種魚的名字來。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孩子們在讀文的時候更加投入。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學中,我還很注重電教媒體的適時使用,注重不能用過多的形象的畫面代替學生的想象,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學習海灘一段,我讓學生閉眼想象,想象海灘上有什麼,有的孩子說看到了美麗的貝殼,有的說看到了漁業工人在翻龐大的海龜,有的說看到了一群小朋友在海灘上撿貝克。當我讓孩子想象千奇百怪的貝殼是什麼樣時,孩子們的回答又是讓我一陣驚喜。有說像燒雞腿一樣的貝殼,有說像烏龜殼一樣的貝殼,有說像花裙子一樣貝克。在學過魚這一段後,我讓孩子們把自己喜歡的魚畫出來,孩子們筆下的魚真是各種各樣,豐富多彩,並且還給自己畫的魚起了很好聽的名字。有叫蘑菇魚的,有叫美人魚的。孩子們在放飛自己想象的同時,感受到了無限的快樂。

  三、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培養。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訓練學生品讀祖國的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本課我主要抓住關鍵詞句品讀課文。比如教學海水這個自然段,我主要抓住“五光十色”這個詞語進行教學,先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接著利用電教媒體體會,然後進行詞語對比,理解作者筆下的海水不僅是多種顏色的,而且還是閃閃發光的。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在教學魚這一段時,我又讓學生找出描寫魚多的語句進行品讀理解,然後出示比喻句,對比句子的生動性,接著讓學生髮揮想象寫比喻句,充分注重了語文語言文字的教學。

  四、教學本課,感覺還有很多不足:

  整節課引導得過多,沒有大膽地放手,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堂上還要更加關注學情,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課堂生成不夠。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10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三年級上冊中的一篇寫景的文章,本文按照“海水、海底、海灘、海底”幾個方面描寫了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透過學習要讓學生從這幾個方面具體感受、欣賞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並瞭解文章構段上的一些特點。本文所描寫的南國風光雖然很吸引人,對於遠離海域的學生來說,可能缺乏實際的感受。課前我就準備了中國地圖,西沙群島的圖片等等,邊授課邊讓學生感知學文。

  課上完了,回顧課中比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這麼幾個:

  1、教學環節連線自然順暢,師生配合默契。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帶領學生去遊西沙群島,學生透過讀、說、議體會到西沙群島是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

  2、能夠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有關群島景象和海產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課文中所描寫的海龜、貝殼、魚類、海鳥等生物,作為遠離海洋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但他們又對這些充滿了好奇,多媒體的運用幫助學生對這些生物有了更直觀的瞭解,也使得他們對課文抓住生物特點寫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教學本篇課文,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權。如,學習內容的選擇:你最喜歡西沙群島的什麼?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那一段讀一讀,讀出喜愛的感情。

  4、課堂上,能夠與學生互動,演繹課堂,教學內容有漸進的過程。

  課已經結束,但留給我思索的地方仍有許多,下面是我在教學時欠缺的方面:

  1、要加強詞在句中的教學,應該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找,作為教者不應在課件上已經把一些重點詞語顯示出來,直接讓學生理解詞語。以後在這點上我要注意了,應該大膽放手,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詞語的妙用。

  2、缺乏個性化的朗讀。其實課文語言優美,用詞生動準確,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朗讀。可以採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如、自由讀、小組讀、同桌讀、教師範讀。讓學生透過朗讀從感官到內心體會到西沙群島的景色優美、物產豐富。

  3、遷移寫法,讀寫結合方面做得不完整。本課在寫法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怎樣把中心句寫具體。在前面學過的課文《趙州橋》、《秋天的雨》中,學生已經初步體會到中心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此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聯絡自己熟悉的事物,先用一句話概括地說出這種事物的特點,再用幾句話集體說明這個特點。由於時間關係,在課堂上是佈置了,但沒有完成。只好留到課後去完成吧。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寫景的精讀課文,文章無論從寫作手法、遣詞造句還是文章結構上都寫得非常好,對於學生積累詞語、學習寫作很有借鑑,而且讀起來也很美,所以想挑戰一下這篇課文。

  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上三年級的研討課,星期五接到任務心裡就打怵!趕上開運動會,大家沒法湊在一起商量,所以只能自己摸索、閉門造車了。週六、週日兩天在家埋頭備課,好在這是一篇經典課文,有一些網上資源可以借鑑,所以課的大體思路算是理清了,週一研討時大家又在一起交流了一下,就這樣匆忙上陣。

  首先要感謝孩子們,一節課始終情緒高漲、積極參與,無論是讀書、還是回答問題,大多數學生都表現出很高的興趣和積極性,課堂氣氛比較熱烈,看來前段時間的課堂常規管理有了一定成效,我和孩子磨合得還不錯。

  其次,在指導學生朗讀方面有進步。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寫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是指導朗讀的重點。我透過讓學生理解“五光十色”這個詞語,進而體會出海水是有光澤的美。並且透過指導讀表示顏色的詞語和教師的範讀,讓學生讀出了海水的美麗,感覺比剛開始的朗讀進了一步。

  但是,整堂課還存在很多欠缺和遺憾。首先上課節奏拖沓,課堂語言不簡練,每個環節不緊湊,而且對於課堂容量把握不準,導致時間不夠,整堂課前松後緊。本來設計的很多知識點都沒有講到,比如:再給學生出示幾張有特點的魚的圖片,讓學生用“有的……有的……”來仿寫句子,還有在課的最後總結“課文是圍繞哪一句來寫的?”因為時間原因都遺漏了。

  另外在教學中,我仍然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總是不放心地“抱著”學生走,每提出一個問題,就迫不及待地想讓學生順著我的思路,甚至不給學生探究的機會,就直接把“答案”硬“塞”給學生。這源於自己對學情的把握不足,對備課的不自信,看來,要想遊刃有餘、從容淡定地駕馭課堂,真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語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反思12

  由於課前對教材、學情、教學重難點等做了充分了解與研究,我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措施都是由科學的教學理念作指導的。因此,是行之有效的。經過課堂實踐更是證明了這一點。一節課下來,孩子們就如到了森林尋寶一樣,滿載而歸!他們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第二課時的教學目的高效地實現了。課堂的亮點讓整節課熠熠生輝:

  一、點燃學習熱情,激發學習興趣

  法國教育家蒙田說:“教育孩童首重激發興趣和愛心,否則只是填鴨式灌輸,毫無意義可言。”孩子們之所以喜歡玩,是因為玩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如果學習也能給予他們這樣的感受,那學習無疑也是可以令人著迷的,他們會像對待玩那樣對待學習,樂此不疲。特別對於小學低中年級的孩子,激發學習興趣尤其重要。《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美文。對於美,人類都有感知的天性,但西沙群島離我們的實際生活較遠,要一直保持對這篇美文的興趣,必須點燃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我在教學中運用了以下設計:課文從西沙群島的海水、海底、海灘、海島來介紹它的美麗富饒,我讓學生自選感興趣的部分去自學。結果,孩子們始終熱情高漲地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中。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能激發孩子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正因為是自選,他們感受到學習的主動權在自己手中,而並非老師掌控下的小木偶。他們覺得這與玩有著共通點:在遊戲的世界中,孩童是當中的主人,他們有著絕對的優越感——我的事情我做主!學生可以這樣說:我的課堂我做主!

  二、以孩子的視野去設計課堂

  “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這樣說。師本教育的課堂設計是以老師教得方便為出發點,根本不去考慮學生的年齡實際,不會考慮他們的知識實際。這樣的教育,是填鴨式的,孩子們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所傳播的知識。是呀,只有蹲著,我們與孩子才能處在同一高度,我們的心靈才能相通。課堂是我們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空間,在特殊的這個只屬於老師和學生的時空裡,我們的教學設計,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學生。在教學設計環節中,我最喜愛的一環是引領孩子們投入角色,內化語言。我讓孩子們變身為海里的其中一條小魚,讓他們進行自我介紹,可以按文字內容說,也可以把文字內化後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師:我們也化身做小魚,成群結隊地去海底遊遊,好嗎?

  出示一條魚。師示範:“大家好!我全身佈滿彩色的條紋,在海底自由自在地生活。”

  咦,看!一條小魚游過來啦!小魚小魚,請你介紹一下自己好嗎?

最近訪問